•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03

夢女孩儿
首页 > 学术期刊 > 呼吸衰竭论文参考文献阅读分享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魔女小楠

已采纳

一般有这么几种,1、搜集病例,查文献,资料分析,统计学处理,讨论,结论。2、个例报道,查文献,病例分析,讨论,结论。这两种是最易常见的方法。谢谢

268 评论

甲壳小咪

循证护理实践证明了护士自身价值,使护理活动更加科学化、专业化,为护理学科提高权威性、独立性,促进学科发展提供机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呼吸内科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72例,采取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中分别有41例患者、31例患者;其中患有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为13例,患有肺癌的重症患者为6例,患有支气管炎的患者为39例,患有支气管扩张的患者为14例。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分别为48例、24例;年龄为27.2~81.3岁,平均年龄为(51.39±5.0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基础的常规护理模式,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后,严密检测病症变化情况。观察组患者采取缜密的临床护理模式,分别针对患者的住院环境、治疗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2.1环境心理干预

呼吸内科患者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因此要保证病房内良好的空气流通,可在病房内安装空气净化器。并每天对病房进行清扫,尤其对灰尘,尽量运用吸尘器进行打扫,保持病房内整洁。禁止摆放花草,探望患者人员带来的花束,说明缘由后给予带回,避免患者因花粉过敏加重病情。由于病情较长,患者极易出现烦躁不安等情绪,尤其重症患者,感觉治疗无望,极易产生绝望、消极心理。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情绪,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勇气。

1.2.2治疗干预

对不同病症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后,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等进行严密观察,要特别留意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奏。一旦出现咳血、咳痰等症状,及时报告给医生进行抢救。同时针对每位患者的病情状况和短期治疗结果,制定相应的抢救预案并做好基本准备工作,可为抢救节省出时间。对患者讲解药物名称、疗效等基本情况,准确掌握患者的用药剂量、浓度等。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分别为一般药物的输入、特效药物的输入。另一种给药方式为雾化吸入,可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1.2.3通气干预

及时对患者进行通气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呼吸障碍症状。在治疗时,需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程度,对呼吸道、口腔内的分泌物及时进行清除,可减少感染的发生率。病情相当危重的患者,无法进行自主呼吸,可运用呼吸机给予辅助呼吸。在进行辅助呼吸时,要严密细致的贯彻呼吸机上各项参数的变化,若出现异常及时处理纠正。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1例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病情得到好转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的患者为38例,无效的患者为3例,好转率为92.68%;3例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后,已基本恢复生命体征;无死亡患者。31例对照组患者病情得到好转的患者为23例,无效的患者为8例,好转率为74.19%;8例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后,6例患者抢救成功,2例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为6.45%。观察组的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来说若不及时实施有效的抢救预案给予护理干预,很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产生呼吸衰竭以至死亡。在治疗中,为每位患者制定有效的抢救预案,可为挽救患者生命缩减准备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有效率。在整个护理中,护理人员要以缜密的心思,观察每位患者产生的不同心理变化,注重微小细节的护理。饮食上要以易消化、高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并注重饮食的安全卫生。加强有关疾病的知识讲解工作,让患者知道治疗流程,可缓解患者的担忧。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注重个人卫生的整洁,勤换衣物,防止不必要的感染。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缜密的临床护理后,病情的好转率为92.68%,未出现死亡病例,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4结语

综上所述,将缜密的临床护理运用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在极大程度上让患者的生命得到保障,提高患者的抢救有效率。

一、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意外事件方面

1.1.1跌倒

呼吸内科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存在体质虚弱、视力下降,反应能力差等因素;部分患者使用易致跌倒的药物,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抗过敏、降血糖药等药物,易发生跌倒,造成意外。

1.1.2坠床

肺性脑病患者常出现兴奋、烦躁等表现,伴随神经系统疾病,如老年痴呆等患者,易发生坠床事件。

1.1.3窒息、误吸

咯血、痰液增多不易咳出的患者,易导致窒息;伴随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如脑梗死等)易出现吞咽困难,进食呛咳而造成窒息、误吸。

1.1.4管道脱落

气胸、胸腔积液的患者常采用胸腔闭式引流,如因固定不妥、活动不当、过度牵拉等原因会造成管道脱落;胃管、导尿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管道存在计划外拔管的可能。

1.2专科操作规程执行不到位

1.2.1氧疗隐患

氧疗时如吸入氧浓度过高、吸氧时间过长可发生氧中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持续高浓度吸氧会造成二氧化碳潴留,引发或加重Ⅱ型呼吸衰竭;部分患者对氧疗依从性差,自行停止吸氧而不能达到预期疗效。

1.2.2吸痰护理隐患

病情评估不到位、单次吸痰时间过长、两次吸引间隔时间短等因素,可致低氧血症使病情加重,引发意外。

1.3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

1.3.1综合能力欠缺

现阶段护士的知识层次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实际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专科培训不到位、急救技能掌握不够、应急能力差等因素直接影响抢救效果;同一患者往往合并多种疾病,因涉及到多专科的护理问题而存在一些护理矛盾,对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

1.3.2工作中缺乏高度责任心

工作粗心大意,缺乏慎独精神;观察病情不够细致,未及时发现存在的隐患,干预不及时;职责、制度、流程执行不规范等因素。

1.4护理管理因素

1.4.1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护理管理监控过分注重考核,缺乏细节管理理念,应急预案落实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护理核心制度未严格执行造成护理缺陷是一种发生率较高,损失较大的风险。

1.4.2护理人员的配置与工作强度不对称

护理人员的配置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尤其是患者的护理需求增多,使护士超负荷从事繁重的工作,造成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环节质量无法控制、服务不到位,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对策

2.1意外事件防范

2.1.1充分评估患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对存在有意外事件高危因素的患者,于床头建立警示标识;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取得家属的信任与配合,留有家属照顾;同时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及分级护理制度。易跌倒的患者避免单独走动,必要时卧床休息;存在兴奋、烦躁等易发生坠床意外的患者,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床栏的应用、束肢带应用;对存在窒息、误吸危险因素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床边备有吸引器,必要时安置患者于抢救室;吞咽困难、呛咳的患者,将食物调成糊状,抬高床头30°~45°,必要时留置胃管;各种引流管道固定妥当,避免折叠、扭曲、脱出、受压,保持有效引流,避免计划外拔管;胸腔闭式引流患者,床边备有相关物品,如血管钳、消毒凡士林纱布等。

2.1.2制定呼吸科常见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组织护士学习利

用晨会、交接班时进行情景模拟,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如何应对处理等注意事项,以不断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规范专科性护理操作,加强监督与管理

2.2.1氧疗护理

正确评估病情,认真执行医嘱;严格掌握氧疗适应证、氧浓度、吸氧方式及时间等要求;严密观察氧疗效果与反应;加强患者的安全与健康宣教,提高患者氧疗依从性。

2.2.2熟练掌握吸痰操作要领

正确控制负压(40.0~53.3kPa,小儿<40.0kPa),在无负压的前提下插管,抽吸时动作轻柔;单次吸引时间应少于15s,两次抽吸间隔时间应大于3min;在吸痰前、中、后,适当提高吸入氧的浓度,增大氧流量,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2.3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工作责任心

2.3.1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鼓励护士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多途径、多渠道获得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养,按需交叉培训,落实“三定方案”,对年轻护士的成长进行动态持续的观察、评价。

2.3.2加强工作责任心

教育护士严格按职责、制度、流程落实各项治疗护理措施,克服麻痹大意的工作态度,培养应有的慎独精神。

2.4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2.4.1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制定《呼吸内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呼吸内科应急预案》,修订《呼吸科专科护理常规》及《呼吸科专科操作》等项目;病区实行全员参与的质控模式,成立质控小组,建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跟踪检查表,加大质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2.4.2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

护士长根据本专科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改进护理工作模式,实施责任包干制;改进工作流程,实施弹性排班。(本文来自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三、小结

169 评论

小剑2016

【关键词】   老年人;开胸手术;呼吸衰竭;护理

开胸术后病人发生呼吸衰竭是一系列病理改变的连续变化过程,是开胸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老年人由于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退行性改变,术前常伴有程度不等的肺功能不全〔1〕,而开胸手术改变了正常的呼吸功能,往往导致呼吸道感染,严重者造成呼吸衰竭〔2〕。我院对48例实施开胸术后出现呼吸衰竭老年患者加强各方面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开胸术后出现呼吸衰竭患者48例,男34例,女14例,年龄60~80岁。其中食管癌6例,肺癌28例,胸腺瘤5例,剖胸探查6例,肺化脓症3例。长期吸烟34例。

1.2 手术 方法 开胸术患者摆好手术体位,给于全麻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皮肤消毒后铺手术巾,分层依次皮肤、皮下组织,电凝切开胸部肌肉层,紧贴后肋骨上缘进入胸腔。置入肋骨牵开器,完成胸内手术操作后关闭切口。

1.3 术前护理 由于老年人具有孤独、寂寞、抑郁心理、多疑多虑等特点,所以要求护士具备较好的心理承受和驾驭语言的良好素质,耐心细致的做好解答,指导病人了解病情。嘱病人戒烟,教会病人腹式呼吸、有效咳嗽的方法,教会病人吹气球、做深呼吸运动,防止呼吸道感染。指导病人进高蛋白、高热量和高维生素的饮食,必要时给于静脉高营养,以纠正营养失调。

1.4 术后护理 加强监护:老年人往往有某器官功能的改变,各种反射迟钝。因此要保持生命体征指标的平稳,进行心电监测,注意静脉压、末梢循环,尿量的观察,同时防止水、电解质失衡,尤其是血钾的变化。加强呼吸道管理: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呼吸器官发生形态学改变,包括呼吸细支气管及肺泡管扩张,肺泡孔数目增加,胸壁弹性及呼吸肌功能下降等因素,术后造成呼吸道感染的机率较多。因此术后20 h内应持续低流量吸氧,每隔1~2 h鼓励病人咳嗽、排痰,同时提高对全麻术后呼吸道定植菌的认识。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老年人生理功能普遍低下,对自觉和他觉症状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心功能症状会以各种形式被隐蔽和掩盖,为防止由于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量过多可造成肺水肿的发生,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根据排尿量适当补液。当肠鸣音恢复后,无恶心、呕吐时,可逐渐恢复饮食。病人进食后给少量多餐,同时注意给予含有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渣软食,以增加肌体抵抗力,使深呼吸运动及排痰操作有效地完成,防止出现呼吸衰竭。由于老年人的某些生理改变,直接影响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及其疗效,同时老年人潜在性肾功下降是有些药物排泄减少的主要原因,使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到肾脏功能。因此,要全面掌握各种抗生素的相互作用、毒性和药物动力学知识,合理有效地应用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1.5 呼吸衰竭的观察和护理 呼吸衰竭治疗最重要是呼吸支持,早期机械通气以保证氧的供给,以降低死亡率。呼吸道失去生理屏障及恒温湿化作用可致黏膜干燥、呼吸道大量水分丧失、分泌物干结,易形成痰栓阻塞呼吸道,此时应做好呼吸道湿化及湿化监护。呼吸机湿化器内加入定量蒸馏水,定时增减调整量度,温度控制在32~35℃,呼吸道湿化液的量取决于室温、体温、空气湿度、通气量大小、患者出入量的多少、痰液的量和性质等因素,每日不少于250m1,湿化呼吸道的速度以10~20 ml/h为宜。采用0.5%碳酸氢钠湿化液湿化气道,0.5%碳酸氢钠液的作用:①软化稀释痰液;②快速较多量湿化液的注入,促进痰液上下移动,使痰液易于咳出,另一方面也有由于振动附着在气管管壁及小气道内的痰液并使其松动、脱落,不易形成痰栓;③对阴性杆菌有理想的清除作用,防止抗生素的滥用与耐药菌株的增加,使肺部感染率下降。观察患者双肺痰鸣音,每次吸痰的黏稠度、气道压力,咳嗽等状况,了解患者气道情况,适时吸痰同时采用叩背、压迫气管等方式,以利于痰液排出。但对食管术后的患者,由于吸痰可使胸腔压力增加,加重痰液反流或误吸,因此吸痰时须严密观察,保证气管套管的气囊充盈,以免引起肺内严重感染。每隔4 h检查气管导管的位置以及胶布和牙垫的固定情况,避免因导管移位造成单肺通气等。由于肋间神经丰富,胸部手术切口长、创伤大,病人术后疼痛明显,而不敢咳嗽。因此,病人术后可用硬膜外止痛泵或止痛药,减轻疼痛。鼓励病人在疼痛减轻时咳嗽、排痰。

1.6 结果 手术后出现心脏并发症23例,肺不张8例,切口感染2例,支气管胸膜漏5例。术后除2例死亡外,其余均治愈出院。

2 讨 论

呼吸衰竭最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呼吸生理和肺循环血液流体力学的变化,导致肺内残气量减少,肺顺应性降低,氧合障碍等,从而产生严重的低氧血症、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在对老年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 我们为患者提供基本的氧合和通气需要的同时尽量避免肺损伤,也就是实施肺保护性策略,以最低的吸氧浓度、最小的压力和容量保证基本氧合。在机械通气时,初次插管4~12 h为容量型辅助控制通气方式,以后改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方式(SIMV+PSV),通气时间为4~12次/min,PSV:4~12 cmH2O,稳定4~24 h,可以间断试脱机4~24 h,72 h内未再行机械通气者为撤机成功〔3〕。

由于老年人呼吸道黏膜萎缩,纤毛运动减弱,巨嗜细胞的吞噬功能减退,同时由于手术和麻醉插管的刺激,造成痰量增加,不宜咳出,容易造成呼吸道感染,引起呼吸衰竭。因此,在吸痰前先给患者吸人100%氧1~2 min,然后置人吸痰管至气管最深处,上提1 cm再打开负压,吸引压力≤6.7 kPa,边旋转边吸引退出,至有分泌物时停留片刻,随后迅速退出。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以防长时间缺氧加重,吸痰完毕再提高吸氧浓度3~5 min,对痰液较多的患者,吸痰不易一次吸净,要吸痰与吸氧交替进行。

由于全麻开胸术后病人机体抵抗力降低,胃管、气管插管的介入及吸氧、雾化吸入等,使细菌有了便捷的通道,因而使病人呼吸道定植菌发生概率增大,增加了发生肺炎的危险性,因此术后护理中要加强防护,严格无菌操作,减少定植菌的侵入,密切观察病人的痰液颜色,黏稠度,严密观察有无呼吸道感染的征象〔4〕。并定时辅助排痰,雾化吸入,必要时行鼻导管吸痰,减少术后通气不足及肺不张。由于胸部解剖的特点,胸外科手术过程中需要撑开肋间隙或切断肋骨,胸壁和肋间神经的创伤较大,术后各种监护管道和引流管较多,导致术后患者比其他患者的不适感更强烈〔5〕,疼痛更明显。病人出现剧烈的疼痛,往往不配合做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容易造成气道阻塞,通气不足,使肺泡内气体和肺毛细血管内血液之间的氧和二氧化碳低,交换异常。因此,护理时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患者了解疼痛的原因,在咳嗽时协助病人用手压迫两侧胸部,但以不影响深吸气为宜。同时教会病人左、右卧位,适当饮水,必要时应用止痛药物,但禁用吗啡等抑制呼吸中枢的药物。

总之,老年人各种功能都处于逐渐衰退阶段,肺活量降低,气体交换减少,排除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6〕,加之手术的刺激,易产生限制性呼吸困难,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易至低氧血症或高碳血症〔7〕,因此加强呼吸道的护理,早期诊断,及时采用以机械通气治疗为主的综合 措施 是治疗呼吸衰竭的关键,小潮气量、低呼气末正压通气及随时调整通气模式和呼吸参数,可显著提高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金凤,梁海英.老年腹部手术病人肺部感染的预见性护理〔J〕.护理研究,2002;16(6):316. 2 王 丽.开胸手术后急性呼吸衰竭原因与对策〔J〕.西部医学,2005;17(5):528?9. 3 丁士芳,王可富,周 炜,等. 老年患者开胸术后呼吸衰竭的分析与机械通气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9):818?9. 4 莫喜萍.高龄高危患者开胸术后的呼吸道管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1):449. 5 于淑娥,李建萍. 胸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镇痛及护理〔J〕. 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33?5. 6 童坦君.医学老年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2. 7 杨建平.高龄病人剖胸手术的麻醉及围手术期护理〔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6;15(1):171.

201 评论

相关问答

  • 护理论文呼吸参考文献

    我想要2010-2015年关于鼻咽癌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新津东方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心力衰竭动物模型论文文献参考

    生物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生物教学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生物教学论文参考文献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欢迎阅读我整理的生物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1

    龙真妈妈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呼吸灯论文参考文献

    儿童房的灯光环境,与主卧房所强调的温馨感不同,应充分考虑到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成长的需要。光线要充足儿童房的整体照明亮度应该比成人房高,同时光线要柔和,从而让房间产

    工藤新之助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慢性肾衰竭论文文献

    很多慢性肾病患者由于多种因素(如就诊太晚、没有控制好基础疾病、诊治不规范、并发症处理不及时、经常服用有肾毒性的中西药物以及对疾病不重视等)导致肾病逐渐加重,进而

    家具加工批发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论文研究方法

    此类患者只有考虑呼吸机维持生命了,护理很重要,防止肺部继发性感染多翻身,多拍背,每一个小时左右协助患者翻一次身

    TTTTTTTT醬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