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77

小七木瓜
首页 > 学术期刊 > 论文雾都孤儿南希开题报告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仿佛那一天

已采纳

买本雾都孤儿的蓝星导读,就是那种双语的小蓝本,虽然写得很浅显,但故事和人物分析挺全面的,就算你以前没读过这部小说,用它就行,省时间最大的问题就是定题,要看你的指导老师严不严了,一定把论点范围缩小再缩小,具体再具体在学校提供给你们的文献库多多下载文献资料,雾都孤儿的的文献很多,能下载到你想吐,但这样不愁没得写 还有问题可以联系我

164 评论

梦叶草2011

实再现经典名著 在原创能力普遍衰竭的今天,无数电影人将目光投向经典名著,拙劣的改编者往往对原著伤筋动骨,既伤害了先人又贻误了后代,更有不少投机取巧者只把名著的架子拿来,装的是自己的货色,这样的改编实际上是移植和借用。在过去20多个《雾都孤儿》电影版本中,童党头目“费金”均被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大 ... 据悉,为还原19世纪30年代英国伦敦的风貌,主创人员研究了大量当时伦敦的地图和 ...雾都孤儿》. 以电影绘制动态油画 由大师解读名著经典.yule.sohu.com/20060430/n243079058.shtml

92 评论

小小织女星

前一段时间看了<雾都孤儿>这部电影,也许是看过原著的关系,我觉得这部电影并不是很好,过于简略.电影整体的人物的选择还是非常的好的,非常的符合原著的风格,但是整个的故事的梗概不是太好的,一些奥利弗的身世中很重要的人物没有提及,而且奥利弗的扑朔迷离的身世也没有体现出来.整个故事情节显得不连续.但是,既然可以拍出来让大家看也是很好的啊. 故事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在一个寒风料峭的深夜,一个男婴刚在贫民区里呱呱坠地,苦命的母亲便撒手人寰。谁也不知道产妇的身份,男婴由此成了无名孤儿。后来他被当地教会收养,抚养他的女管事给他起名奥利弗&S226;忒斯特。 奥利弗(巴尼&S226;克拉克饰)9岁时,由于没人供养他上学读书,于是进了济贫院的童工作坊,每天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因为奥利弗既不会耍滑偷懒,也不会阿谀奉承,所以经常受到管事的打骂。这些正在发育的孩子们终日衣不遮体、食不裹腹,万般无奈下,他们决定抽签选定提出加粥的人选,结果抽中的正是奥利弗。晚餐时,奥利弗如实提出了要求,大惊失色的管事决定撵走这个造反的隐患。 不过幸运的是,奥利弗终于没能成为打扫烟囱的小工,而是被殡仪馆老板索尔比利相中,成了他用五英镑买来的学徒。循规蹈矩的奥利弗很快得到老板夫妇的器重,却也遭到了年长学徒诺尔的嫉妒。诺尔取笑奥利弗死去的母亲,奥利弗忍无可忍大打出手,后来却被老板误解,遭到毒打。一气之下,奥利弗含恨出走,奔向远方的雾都伦敦。 在伦敦郊区,饥寒交迫的奥利弗遇到了阿特福,阿特福不仅为他提供了栖身之处,还将他引荐给一个叫费金的人(本&S226;金斯利饰)。天真无邪的奥利弗还蒙在鼓里,他住的地方其实是个贼窝,这些孩子都被当作犯罪工具,而费金正是他们的“教父”。 一天,奥利弗和阿特福等人一起上街,阿特福行窃时意外败露,混乱中,奥利弗被人当作小偷抓进了警局。幸亏一位书店老板证明了奥利弗的无辜,而被偷的富翁布朗罗也心生爱怜,于是将奥利弗接到了家中。 费金和同伙西克(杰米&S226;福尔曼饰)并未善罢甘休,趁奥利弗外出买书之际将其绑架,而布朗罗则误以为小男孩携款潜逃,心中失望不已。又回到贼巢的的奥利弗在费金的哄下道出了布朗罗家的境况,并被西克胁迫前去抢劫。虽然抢劫被成功阻止,但奥利弗却被冷枪击中,正当西克准备将他抛进河中之际,同行的托比救下了奥利弗。 险恶叵测的西克依然鼓动费金除掉奥利弗以绝后患,而他的女友南茜则试图保护奥利弗,并和布朗罗取得联系,希望帮无辜的奥利弗逃出魔窟。孰料,南茜的意图已被费金察觉,不久便被西克残忍的杀害。 警方很快对西克和费金展开抓捕,逃跑中,西克不慎丧命,费金最终被绳之以法。不久,布朗罗带着奥利弗探望狱中的费金,尽管经历了种种费金造就的不幸,而善良的奥利弗却仍在心底默默为他祈祷…… 从狄更斯的原著出发,我么还可以看到整个故事就像伦敦城内多年不散的浓雾般溢满了沉郁的气息,下层穷苦人民的命运被时代和少数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上层人玩弄于股掌之中,而下层人之间却少有相互的关心、扶助,多的是相互利用、迫害…… 而对于波兰斯基的这部电影来说,它要面对的是当今天下的孩子们,必须有全新的元素出现。同样身为大师级人物的罗曼·波兰斯基对于该片的重新定位使得其将会成为一部多姿多彩的育教于乐青少年影片,添加娱乐的因素是当今很多人乐此不疲的事情,但是原著的精神气质绝不能抛弃。于是,"让青少年接受一次'现实'的再教育"成了罗曼·波兰斯基这部2005年版《雾都孤儿》所宣扬的主旋律。 绝大多数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均能获得不小的成功,且从商业角度看也有着不小的契机,这一点众人皆知。因为人们接触文学著作在先,而且著作中的字里行间要给人更加广阔的想像空间。而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只是通过卷卷的菲林,并在一两个小时内要表现出庞大的内容自然是有着不小的难度,而且选择与原著形象切合的演员也是千载难逢、万里选一。所以要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对于导演自身和众演员们的功力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相信,有着丰富阅历和资深导演功底的波兰斯基完全可以驾驭这部名著的走向,在金秋带给孩子们以及众多喜欢这部名著的"大孩子们"以别样的文化感受。 名著经常是电影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自今,已经有近二十个电影半版面世。其中最经典的要属1948年大卫·连恩执导的版本。尽管1968年也有一部与小说同名的音乐类型,但由于其演绎得过于离谱,它并未被归入这部名著改编作品之列。细数从头。最早将这部名著搬上大银幕的并非英伦本土人士,而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尽管当时电影世界尚处在默片时代,好莱坞也尚无太大号召力。但那时的人们已经懂得将现成的名著改编成剧本排成电影示人。于是,1909年便成了《雾都孤儿》这部名著首次以不同于书本的形式示人的年代。年后的1912年。觉醒的英国人也随即拍摄出了自己的《雾都孤儿》电影,以不甘落后于新兴的美国人。 此后的1916年、1920年、1922年和1933年,名著《雾都孤儿》几乎成了电影院的常客,屡次被众多导演和电影人们搬上大银幕。直到1948年,英国人这一次正八经地将《雾都孤儿》好好地拍成了一部经典的电影作品,也成为至今《雾都孤儿》所有影视版本中最为典范的一个。此后的几十年里屡有《雾都孤儿》的影视作品面世,但这其中,要么是出于商业考量的快餐类型,要么是胡乱袭雅的糟烂作品,很少有值得一提之作。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商业味道横行的电影世界,同样经历过好莱坞商业味熏陶的欧洲大师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重又拾起这本名著,欲将其以全新的角度展开示人,颇值得期待。纵观近百年来,《雾都孤儿》可谓是伴随着电影这类年轻艺术一同成长,经历了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传统拍摄到各种特技在电影中的广泛运用的一切一切。新世纪的到来,也预示着本本名著也即将迎来新生。稍远的有2004年的《威尼斯商人》,近的有今年的《傲慢与偏见》,都成了《雾都孤儿》强有力的帮手。愿经典名著在那些有识之士的手中重焕光辉。 罗曼·波兰斯基在2004年3月接受采访的时候谈到自己创作这部影片的动机:"我去年休息的时候经常和我的孩子们在一起玩,而就在那时候我想到我可能应该为孩子们拍摄一部属于他们的电影。接着我逐个回忆自己在小时候最爱看的书,最后留在我脑海里的就是这本《雾都孤儿》。"可见,波兰斯基欲拍此片虽有些突发其想的味道,也是受他两个儿子的启发。但影片源自名著,前面又有经典电影的压力,要想有所突破,实在很难,也需要莫大的勇气。 这位从美国流亡到欧洲的导演看中了曾经被翻拍了数次的《雾都孤儿》,波兰斯基表示要把英国大文豪狄更斯笔下的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多彩多姿的青少年娱乐片。狂人波兰斯基此次不敢篡改狄更斯原著现实主义的精髓,但他在片中会更注重表现狄更斯不时蹦出的冷幽默以及骨子里向上的气息,让青少年经历一次光明的教育。主意已定,于是波兰斯基便率领众人开始了影片紧张的制作阶段。最终,波兰斯基选中了文化氛围稍显凝重的中欧--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开机。但是为了尊重原著的风格,演员阵容是清一色的选择了英伦三岛的影星。 片中扮演"雾都孤儿"奥立佛的是非常有表演天赋的年仅10岁的小演员邦尼·克拉克,而贼窝的领头人法根则由老牌影星本·金斯利担纲。好莱坞为数不多的几位英国演技演员当中就有本·金斯利的名字,因他出色地演绎了印度英雄人物"甘地",而一跃成为奥斯卡影帝,他也成为了第一位有印度血统的奥斯卡影帝。而在《巴格西》及《性感野兽》中的精彩表演则为他赢得了两届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这位手捧奥斯卡小金人的老戏骨出演大反派,也称得上是影片的一大看点。 本片于从2004年7月正式开机,在当地的巴兰多夫制片厂仿照英国伦敦上个世纪的城市面貌搭建了一个巨大的城市外景。波兰斯基对此也是兴奋异常,"基本上我在世界各地的制片厂都工作过,那里有很多优秀的工作人员和先进的设备,但,这儿给我的感觉是最棒的,很少有地方能像这里一样,能在同一天里在专业摄影棚和露天片场同时拍摄。 可以说曾经阴暗过的中欧重镇布拉格给了这部电影"孳生的温床",这里的一切都令这位波兰导演十分满意,除了片场的种种硬件,就连这里文化氛围在经过了些许的加工之后完全适合影片的拍摄。另外,聪明的罗曼·波兰斯基更是看中了这里便宜的价格,为整部电影的成型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谈到影片的制作班底,都是老波兰斯基的旧友搭档:曾经编写过《钢琴师》的罗纳尔·哈伍德的再次归来,为了这部名著的剧本改编工作煞费苦心。而在本片的幕后,依然还有众多《钢琴师》的原班人马,其中也包括了包括摄影师鲍威尔·艾德尔曼,服装设计安娜·谢帕德,布景设计艾伦·斯塔尔斯基以及剪辑师赫夫·德·鲁茨。尤其是布景师斯塔尔斯基,他在波兰和布拉格等地都曾创造出了令人瞠目的19世纪风貌的伦敦街道。影片将在这里完成为期4个多月的外景拍摄,最后是按部就班的后期制作。总耗资达到了六千万美元,对于这样一部标准的剧情片,可谓投资方的一大手笔。影片的制片人罗伯特·本姆萨将本片描绘成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文化工程",他解释说:"影片的前期制作整整花费了两年的时间,对于参与这部影片的所有人都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之前曾创造出了充满激情和震撼力作品《钢琴师》的罗曼·波兰斯基将再度向世人展示他的大师之手。而这一次,他也更希望能够为观众奉献出一部简单、轻松而又充满教育意义的电影。" 《雾都孤儿》依然延续了先前《钢琴家》的成功运作方式,秉承"完全欧化"的原则,由英国、法国和捷克联合出品,工作人员和拍摄所需资金全部来自欧洲,只有发行环节允许"外人"介入--美国哥伦比亚三星公司将为此片率先在北美地区做工作。参考资料:

218 评论

初夏红豆冰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作者所生活时代的烙印与自身生活的轨迹。我们不难从狄更斯成长的历程中发现,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塑造如小说《雾都孤儿》中南希、大卫·科波菲尔这样具有典型双重性格的人物,与其生活的时代与家庭背景有着深层的联系。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思想、性格、观点等受现实社会影响极深。1.时代特征狄更斯的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19世纪中叶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初期,整个英国社会面临着飞速的经济发展与严重的社会问题,经历了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惊天动地的变化。一方面,一度被称为“世界工厂”的英国通过向海外发展市场与剥削殖民地的各种资源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全世界的经济第一强国。一时间拜金主义同功利主义被广泛接受,几乎每一件事都以效用为检验标准。结果随之而来的是文化价值的贬低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淡。在崇拜金钱的社会里,人们只顾赚钱,追求物质享受,而完全忽略了仁爱。但在这繁荣与财富下掩盖的是工人阶级的贫困与不幸,为了谋生,连妇女和儿童都要受雇到艰险肮脏的工厂卖苦力。可以说社会的阶级矛盾就已日趋尖锐。而另一方面,维多利亚时期又是一个民主、普及教育、博爱萌芽时期。因此,也存在具有仁爱品质的人。作为这一时期代表的小说家,狄更斯的写作手法自然也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审慎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另一方面,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

264 评论

莫强求Jt

关于狄更斯和他的小说艺术,心里早有一些想法,趁写这篇前言之便,说出来,就正于广大狄更斯爱好者.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第二部长篇小说.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小说家决心学习英国现实主义画家威廉·荷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一1764)的榜样,勇敢地直面人生,真实地表现当时伦敦贫民窟的悲惨生活.他抱着一个崇高的道德意图:抗议社会的不公,并唤起社会舆论,推行改革,使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贫民得到救助.正因为如此,狄更斯历来被我国及前苏联学者界定为"英国文学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和最伟大的代表".对此,我有一些不同的见解: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必然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是,我们决不能把反映现实的文学都说成是现实主义文学,把"现实主义"的外延无限扩展.事实上,作家运用的创作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这和作家的特殊气质和性格特点密切相关.狄更斯的创作,想像力极为丰富,充满诗的激情,他着意渲染自己的道德理想,处处突破自然的忠实临摹,借用一句歌德的话:它比自然高了一层.这和萨克雷,特洛罗普等坚持的客观.冷静,严格写实的方法有显著的区别. 试以《雾都孤儿》为例,(一)个性化的语言是狄更斯在人物塑造上运用得十分出色的一种手段.书中的流氓,盗贼,妓女的语言都切合其身份,甚至还用了行业的黑话.然而,狄更斯决不作自然主义的再现,而是进行加工,提炼和选择,避免使用污秽,下流的话语.主人公奥立弗语言规范,谈吐文雅,他甚至不知偷窃为何物.他是在济贫院长大的孤儿,从未受到良好的教育,所接触的都是罪恶累累,堕落不堪之辈,他怎么会讲这么好的英文呢?这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无法解释的.可见,狄更斯着力表现的是自己的道德理想,而不是追求完全的逼真.(二)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故事情节往往是在环境作用下的人物性格发展史,即高尔基所说的"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然而,狄更斯不拘任何格套,想要多少巧合就安排多少巧合.奥立弗第一次跟小偷上街,被掏兜的第一人恰巧就是他亡父的好友布朗罗.第二次,他在匪徒赛克斯的劫持下入室行窃,被偷的恰好是他亲姨妈露丝·梅莱家.这在情理上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但狄更斯自有天大的本领,在具体的细节描写中充满生活气息和激情,使你读时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对这种本来是牵强的,不自然的情节也不得不信以为真.这就是狄更斯的艺术世界的魅力.(三)狄更斯写作时,始终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想象力"(Sympathetic imagination),即使对十恶不赦的人物也一样.书中贼首,老犹太费金受审的一场始终从费金的心理视角出发.他从天花板看到地板,只见重重叠叠的眼睛都在注视着自己.他听到对他罪行的陈述报告,他把恳求的目光转向律师,希望能为他辩护几句.人群中有人在吃东西,有人用手绢扇风,还有一名青年画家在画他的素描,他心想:不知道像不像,真想伸过脖子去看一看……一位绅士出去又进来,他想:准是吃饭去了,不知吃的什么饭?看到铁栏杆上有尖刺,他琢磨着:这很容易折断.从此又想到绞刑架,这时,他听到自己被处绞刑.他只是喃喃地说,自己岁数大了,大了,接着就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了.在这里,狄更斯精心选择了一系列细节,不但描绘了客观事物,而且切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极其丰富的想像力.他运用的艺术方法,不是"批判现实主义"所能概括的.我倒是赞赏英国作家,狄更斯专家乔治·吉辛(George Giss-ing,1857-1903)的表述,他把狄更斯的创作方法称为"浪漫的现实主义"(romantic realism).我认为这一表述才够准确,才符合狄更斯小说艺术的实际. 最后还要讨论一下E.M.福斯特在他的名著《小说面面观》中对狄更斯人物塑造的贬低.据他说,狄更斯只会塑造"扁形人物",而不会塑造"浑圆人物",在小说艺术上属于"较低层次".事实真是这样吗?试以《雾都孤儿》中的南希为例,作一番研究分析.我认为,南希这个人物有无比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远比E.M.福斯特所称羡的一切"浑圆人物"更富于立体感和活跃的生命力.南希是个不幸的姑娘,自幼沦落贼窟,并已成为第二号贼首赛克斯的情妇.除了绞架,她看不到任何别的前景.但是,她天良未泯,在天真纯洁的奥立弗,看到往日清白的自己,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她连奉贼首之命,冒称是奥立弗的姐姐,硬把他绑架回贼窟时,内心充满矛盾.归途中,她和赛克斯谈起监狱绞死犯人的事,奥立弗感觉到南希紧攥着他的那只手在发抖,抬眼一看,她的脸色变得煞白.后来,她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地给梅莱小姐和布朗罗通风报信,终于把奥立弗救了出来.梅莱和布朗罗力劝南希挣脱过去的生活,走上新生之路,但南希不忍心把情人赛克斯撇下.赛克斯在得知南希所作所为后,他只能持盗匪的道德标准,把南希视为不可饶恕的叛徒,亲手把她残酷地杀害.狄更斯在给这两个人物取名时是有很深的用意的,南希(Nancy)和赛克斯(Sikes)英文缩写是N和S,正是磁针的两极.他俩构成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又相成,永远不可分离.南希离不开赛克斯,宁愿被他杀害也不肯抛弃他;而赛克斯也离不开南希,一旦失去她,他就丧魂失魄,终于在房顶跌落,脖子被自己的一条绳子的活扣套住而气绝身死.南希的形象复杂,丰富又深刻,不但不是"扁平"的,而且达到极高的艺术成就. 狄更斯的小说经得起各种现代批评理论的发掘和阐释,不断产生发人深省的新意,将永久保持读者的鉴赏兴趣和专家们的研究兴趣

159 评论

相关问答

  • 雾都孤儿论文文献

    The work of the protagonist Oliver is an orphan, and grew up in the courtyard of

    A.灰~白~黑~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雾都孤儿论文参考文献最新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思想流派之一,“无为”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篇

    Moser~子涵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雾都孤儿南希论文答辩

    《雾都孤儿》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是狄更斯这位享誉盛名的代表作之一,它揭露了隐藏在伦敦狭小、肮脏的偏僻街道里的恐怖和暴力,也展示出了18世纪伦敦罪犯的真实面目;

    李鸿章大杂烩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雾都孤儿课程论文题目

    1.《红字》中海丝特 白兰不理智的一面(The Irrational Side of Hester Prynne of The Scarlet Letter)2

    流浪的好吃狗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孤独死论文开题报告

    首先你得有个案例 然后 把提纲定下来

    二階堂真红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