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4

大米粒圆又圆
首页 > 学术期刊 > 词义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快乐@天使33

已采纳

文|王颢凝

导语: 选取“同情”一词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三:一则是“同情”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不低,可以说是一个相对高频的词汇;二则是该词汇产生时间较早,并一直使用至今;三则是“同情”一词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多样化的词义。综上原因,从语言学的层面来看,“同情”一词是具有研究价值的。

同情词义历史演变

首先从时间线上梳理,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举例部分的收录来看,“同情”一词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并在汉朝一直到明清的诸多文字史料中都有记载,时至今日仍然在使用。

汉语词汇的变化主要分为三种: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失和词汇词义的演变。从这一角度说,“同情”既非产生年代距今较近的新词,也非从前使用而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的旧词,因此它的研究价值主要在于词义的演变。

从头说起, 《韩非子·杨权》 中首次出现“同情”一词。这句话是 “参名异事,通一同情。” 。这一条语录被收录的释义是同一性质,实质相同。

这里需要有一个概念的明确,即出现在 《韩非子》 中的“同情”一词,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还是一个由“同”、“情”二字(两个自由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在后面几条释义的研究中,这一点依然是很重要的,它与词义的演化息息相关。

在 “参名异事,通一同情。”(《韩非子·杨权》) 一句中,“同情”被译作同一性质,显然它是由“同”的某一意义与“情”的某一意义复合而成。

同情基本释义

“同”的基本释义有四:一是一样,没有差异;二是共,在一起(从事);三是和,跟;四则作为姓氏。“情”的基本释义有五:一指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感情/情感;二则专指男女相爱的心理状况及有关的事物,即我们通常所指的爱情(在新修订的《新华字典》中爱情的释义似乎已经取消限定词“异性”,也就是不仅仅指“男女相爱”了);三指对异性的欲望,即情欲;四指私意,这一点比较不好理解,举一个例子就是生活中经常会使用的“看在某某人的情面上云云”或“让某某人去说说情云云”;五指状况,情况。

同情释义历史例证

因此“通一同情”中的“同情”应是“同”的相同、同样之意与情的状况之意复合而成,释为同一性质。

“同情”的第二条释义为同心、一心(在《汉语大词典》中,同心、一心与同心者之意被列为一条,在这里我分开来说)。

这里有两条例证。 《后汉书·刘瑜公孙瓒等传论》:“……同情共力,纠人完聚……”与《后汉书·马援传》:“四海已定,兆民同情。”

在这里,“同”与“情”之间的粘着性似乎相比前两条释义变强了,它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同”“情”两个自由语素之间的词义组合,而形成了一个自己的独特意义。这也是我要把“同心”和“同心志者”这两个释义拆解开来说的原因。

“同情”的第四条释义其实和上一条释义有一些相似,是指同伙、同谋。显然,目前来说“情”并没有共事者,一起做事的人之类的含义,所以被解释为同伙、同谋的“同情”的已经不单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复合词汇,如果上一条“同心志者”我们尚且可以看做是同心、一心的名词化现象,同伙、同谋却也无法在“同情”中被拆解来说了。在这个释义中“同情”已经成了一个不可拆分的整体。

援引 宋苏轼《乞医疗病囚状》:“若死者稍众,则所差衙前、曹司、医人,与狱子同情,使囚诈称疾病,以张人数。”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崔相国虽被贼掠,皆我开门迎贼所致,执作同情,何辞以辩?”;《元典章·刑部十六·违枉》:“潘四三、胡万一到官供指……与雷正俚同情于邓德四睡处,堂上灵前将本人杀死是实。”

在宋、金、元不同时期的史料中都可以找到这一用法的语料,说明同伙、同僚这个释义在中古时期应该不算是一个非常生僻的、较为常用的用法,且沿用时间也比较长。

《词典》所给出的第五点释义是“犹常情”,这个不好理解,其实从引用语料来看(明刘基《鱼乐轩记》:“夫恶忧患而乐无害,凡物之同情也。”;明何景明《上杨邃庵书》:“夫徇同情,则独行见遗;实多口,则廉节被黜,何也?独行者,同情之所缪;而廉节者,众口之所黜也。”大概就是常情,即寻常的情况。这个用法比较特殊,引证的语料也都为明朝语料,也许是当时语境下的一种用法,但是没有被沿袭下来,现在也没有继续使用,如果深入研究则需要更多的语料佐证,不再展开说明。

最后则是同情在现当代最常用的释义: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或对别人的行动表示理解、赞同。

这是现代人最常接触的用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同情也是这一释义。

它同时有名词义和动词义,譬如说“我对某某的际遇充满了同情”或“我非常同情某某的遭遇”。

有趣之处在于,我们所最常使用的同情其实也是“同”与“情”的常用义的组合,“同”取其“与……一样/相同”之意,“情”取情感之意,即与某人处于相同的情感体验中而产生共鸣,引申作理解、赞同。但它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入人心的固定用法,也就成了不可拆分的整体。说到同情,现代人首先的甚至可能是唯一的反应就是这一含义。在这一理解下的“同”“情”二字已经不可分割,成为特定的组合构成这一意义了。

总结

“同情”一词的发展可以微观地反映出词汇发展的词义演变过程,同时我们在时间脉络的梳理中也可以看到它从由两个自由语素组合而成的词语逐渐演化为现在我们所惯用的sympathy或sympathize的过程,在这个词义逐渐演化并固定、“同”与“情”之间的粘着性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它亦有很多曾经的释义被弃置不用或者被替代(包括colleague之类的特别释义),一定程度上我们或许可以说,“同情”在漫长的发展史中经历了一个词义逐渐缩小的过程,从由自由语素构成的词汇发展成不可分割的语素本身,最终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样子。

参考资料:

《汉语大词典》

《韩非子》

《后汉书》

《史记》

148 评论

重塑新我

词义发生演变是时代不同的结果。语音是人们认知交流的媒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丰富,词义就逐渐的发生演变以实现人们交流和认知的目的。个人见解

296 评论

站在时光深处

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研究 魏慧萍自传统训诂之学直至当今词汇研究,关于汉语词义的探讨薪火相传、代有新作。本文在继承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汉语词义放置在与认知、思维、社会历史发展以及语言系统本体诸多因素相关联的背景之下,运用历时与共时、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开拓词义研究的思路,加强对汉语词义特性的考察,进而梳理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脉络和规律,为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的接轨作出努力。论文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引言;第一章:汉语词义研究现状述评;第二章:词义的共性;第三章:对汉语词义特点的思考;第四章:汉语词义发展演变规律新探;余论。 引言交代论文选题的缘起和写作主旨。第一章是对汉语词义研究历史及现状的述评,着眼于对传统训诂学与词汇学的接轨,分为古代汉语词义研究和现代汉语词义研究两个方面。对各个历史时期词义研究的主要特点、代表人物及观点等进行了比较细致的阐述。并提出古今贯通的"汉语词义研究整体观"。第二章是从共性的角度对词义与社会历史发展、词义与思维、词义与语境、词义集合元素及其运动方式等论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词的诞生源于抽象;词义来源于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词义的趋同性和差异性文化内涵;词义与形象、顿悟、逻辑、情感等各种思维方式及心理活动的关系;意象是词义在思维中的映现形式;语境是一种综合现实;词义集合论等主要观点。在第二章第一节"词义与社会历史发展"中,从共性、人文区域、民族特性、地域、社会群体及个体等角度对词义的文化内涵进行阐述。第二章第二节"词义与思维"中,把思维分为语音序列思维和非语音序列思维,分析词义与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及心理因素的密切关系,将哲学中的"意象"引入汉语词义研究范畴。从语言学角度把"意象"界定为:意象是非语音序列与语音序列思维的综合认知成果,是词义所对应的思维映现形式。并进而分析了具体意象类型、静态词义和动态词义与意象的关联、词义与意象群等问题。在第二章第四节中,把词义集合的元素分为形象义素、情感义素、理性义素、直觉义素、心理义素;主题义素、功能义素、背景义素、风格义素、外来义素等类型进行阐述。词义来源于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成果,是对逻辑思维中概念的综合反映,并在人的思维活动中映现为各种意象,意象通过思维的语言生成机制外化为语言形式的意义内容。词义集合中的各类义素正是意象在语义中的落点。基于以上对词义共性的认识,第三章从考察汉语词义特性的角度对汉语词义的几个显著特点进行了思考。所论及的与词义发展演变有关的因素主要有:充满辨证、和谐观念,形象思维发达,长于联想、比附,注重整体,重视直觉、感悟和意会的汉民族心理特质及其对词义发展的影响;词汇的孳乳、更新、造词构词等与词义发展的关系;表意体系的汉字的创制方法及发展与意象、词义的关系;修辞作为突破现有规约词义"围城"的策略式词义发展形式,与词义发展演变的同构与互动;汉语主导文体由文言文向白话文的嬗变对词义发展的影响等。这些都是从汉语实际出发对词义进行的考察和探讨。体现出共性与汉语特性结合、训诂与词义研究结合的整体思路。在第三章第三节中,针对汉字的表意性与词义的关系,探讨了早期汉字的"象"与"形"、汉字字形承载的"象"与词义在思维中所映现的意象、汉字的表音兼表意成分与词义的关系等。把汉字的"形"、"象"、词义三者的关系阐述为:"形"承载"象","象"蕴涵造字时代的词义和日后意义孳乳的丰富的可能性。汉字形体的表意功能是对思维中意象的形象化、图解式的呈现,表意成分在书面上形成的构字部件是意象在语言的书面形式中留下的"暗示",可以称之为"意象的表征",同时也是义素在词的书面形式中的显性标记。在对汉语词义的特点作了如上思考之后,论文第四章旨在梳理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脉络和规律。其中详细论及静态词义与动态词义的关系、在动态发展中互相转化的种种情形;阐发汉语词义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原则和基本途径;从个体词义的发展演变和词汇系统中词义发展演变两种角度,阐述汉语词义发展的主要形式及规律。个体词义的发展演变分为完成于词的一个义项范畴内的发展演变和完成于一个词的范畴内的发展演变两种情况。前者包括:词义深化;意义范围扩大、缩小、转移等变化:扩大又分为主体扩大化、动作方式扩大化、目的扩大化等各种形式的使用性扩大以及不受辨证逻辑制约的发展式扩大,缩小又分为总名变专名、泛指变特指、双向变单向、感情色彩类型化缩小等形式,转移又分为词汇意义的转移、色彩意义的转移和语法意义的转移等具体情形。后者包括义项增加和义项减少的发展变化。其中义项增加是通过相似引申、相关引申、特质引申、逻辑引申、修辞引申、移情引申、特指引申、反向式引申、时空引申、宗教引申、虚化引申等引申方式来实现的;义项减少则主要通过旧义项被新义项取代以及词义的自我淘汰来完成。词汇系统中的词义发展演变主要包括:灌注式引申、裂变式引申产生新词;单音词素、双音合成词素重组新词;词义转嫁;词义类聚的发展演变情况:等义词、近义词的分化和发展,对称式引申、"词义渗透"、类属词的丰富发展、亲属词的社会化、象征化发展倾向等;词汇成员的词义发展与身份的转化。以上对于汉语词义发展演变主要形式和规律的探讨始终遵循着静态与动态结合、历时与共时相参照的研究思路。文末对当前汉语词义发展的新趋向作了简要的阐述。并在余论中提出建构汉语词义共时平面的设想。

294 评论

相关问答

  • 表演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戏剧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导语: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下面是我分享的戏

    小xiao贱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三国演义性格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29日电(翁璟 王鑫方)记者28日从第五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现场获悉,中日两国动画公司正在合作拍摄动画版《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名著将首次以动画片形

    宇过天晴……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论文开题报告答辩演讲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开场白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开场白,论文答辩是大学毕业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在论文答辩的时候,有一些学生会因为自己的开场白不知道怎么说感到烦恼

    耶丽芙小熊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宋词论文开题报告

    结题报告摘要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通过诗歌鉴赏理论知识做铺垫,加上教师精练做指导,以及高考前适度专题训练, 提

    I小蘑菇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变速箱论文开题报告

    1.车床加工论文 2.《如何控制切削量有关方面的论文》 3.数控机床的论文 4.数控编程的论文 5.数控机床的检测与维修的毕业论文 6.稀沥青喷刷机设计开题报告

    闹闹美食家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