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27

大宝儿0619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理学报app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hmilyflying

已采纳

你看杂志的封面上是否有双效期刊的标志 例如读者 小说月报并不是杂志是非法的 而是有些杂志属于内刊 也就是不公开发行 但不一定受众群体非常小很多内刊也是没有稿费的 例如星星文学

95 评论

豆哥豆爷

可以的,清新冥想就是针对年轻人的正念瑜伽冥想类的app

112 评论

默默一个人旅行

我从小学时候就开始听我周围的同学开始谈论“情商”了,那时大概四年级,在那样的年纪就谈论“情商”在成年人看来未免显得有些早熟,但当时对于这样一个新新词汇,我们更多的是猎奇。    后来也越发频繁地听到大家谈论“情商”这个词,直至现在,当时的那阵热潮早已消退,似乎人们对于“情商”一词的热情也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减退。    人们往往是热衷于新鲜事物的谈论的,这符合大家的原始的求知欲望。正如这段时间浙江的两个“大案”,所有人都津津乐道地扮演着作为“良好公民”的角色。    但一旦有新的热点出现,那么旧的热点就会被“抛弃”。   似乎看起来是这样的,但如若我们仅仅是这样认为,那未免低估了“大众传播”的力量。    媒介延伸了我们的视觉、听觉甚至表达范围,甚至改变了我们的外在形态(比如说近视、不良体态的形成等)。   同时, 媒介塑造着我们 。我们接受的各种信息,都对我们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即使我们没有看到,但短暂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我们在下一次看到那个事物时也会更多地表现出对此事物的偏爱。    尤其是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即使我们不刷手机,我们也在接受着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信息的传播使得我们联系起来。    因此,我们所接受的信息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我之前特别喜欢石原里美,但是由于有一阵刷知乎总是刷到很多人喷她的内容,因此我竟然变得没那么喜欢她了!    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我曾经是那么喜欢她,竟然因为他人的一些言论就轻易改变了自己的好恶。可是当我尽力想要摆脱这对我的“控制”时竟然发现我无法改变什么。   勒庞的《乌合之众》就将群体描述为绝对的非理性,他认为群体是失智的,个人在群体中智商是降低的,群体导致个体非理性。    曾经在看这本书时觉得写得真对,后来有些厌倦了,因为觉得戾气有点重,再后来又知道武志红的《巨婴国》这本书,据说“巨婴”一词源于此,于是带着好奇看一下,实在是看不下去,戾气着实太重,更重要的是 不科学, 将一切不好的行为都归咎于“巨婴”,而事实上他只是通过举例将这一些行为都下了“定义”而已,实际上对我们的生活意义不大, 科学的目的应在于解释进而预测、控制。 但其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迎合绝大多数人的“胃口”吧!毕竟这种内容是会带给人一种“爽感 ”的,这也是畅销书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一大弊端吧!    现在再来看勒庞的《 乌合之众》才发现,不仅仅是戾气重,他写这本书与他的内容本身便自相矛盾。矛盾点在于:他斥责群体是非理性的,但又试图通过自身的传播来影响群体,这种行为岂不是又将群体默认为理性的?   仔细一想似乎是有点自相矛盾了,但我相信,随着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群体的理性是有可能的。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寻求理性,不然也不会有“维基百科”、“知乎”这些东西的存在了......    但我们仍需警惕信息带给我们的潜在威胁。信息一方面使我们更加开放,我们能够接收到形形色色的信息,但另一方面,大数据的推送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问题。大数据下各类APP投其所好的推送,使得我们每个人接收的信息都更符合我们的需求,这本身不算是一件坏事, 但长时间接收同样的信息,只听与自己相同的声音,实际上使得我们更加封闭。    这在传播学上被称为“信息茧房”,我们应警惕这样的威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理性思考,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与我们观点不同的人,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获得长足的进步。    因此,在今天,即使大家很少去谈论“情商”这一概念,但其实早已深入人心了,人们的不谈论便是一个证据。    我时常会听到成年人夸奖“这个小孩情商真高,真会说话”,职场上大家会说“这人是个人精呢,情商高着呢,把领导弄得服服帖帖”......   这些言论都在表明,“情商”很重要。实际上确是如此,但大家所理解的“情商”我总结一下,似乎都在说:情商高就是会说话,擅长左右逢源......    因此好多人“大哭”,我情商低啊,没办法,玩不过他们啊......    无奈中又散发着柠檬的气息呢!不知道这些人本人有没有觉得。   我在此说句大家不爱听的话,竟然别人能够得到领导赏识,那自然是具备了一定能力的,领导既然成为领导,绝不会是傻子,领导关注的是你能创造的价值。(当然,关系硬的关系户除外 )    前几天在《心理学报》看的一篇研究:热情和能力哪个更重要? 对于不同的阶层,看法是不一样的,阶层越高越注重“能力”,而阶层低的则更关注“热情”。 这也能解释我上面所说的问题。    实际上将此种解释为“情绪商数”是不科学的,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情绪智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通常是指情绪商数(Emotional  Quotient)、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简称EQ、EI.它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从简单的层次上下定义的话,提高情商的基础是培养自我意识,从而增强理解自己及表达自己的能力。    戈尔曼认为情商由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这五种特征组成。    后来经过发展被发展为五个领域:了解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这种分类解释后来被现代心理学沿用。    了解自身情绪,是我们要体察到自己的情绪,也就是我们 要提高自我意识,善于去发现自身的情绪,但并不止于此,我们要学会解释自身的情绪,将自身的情绪具体化,用具体的语言去描述自己的情绪。 比如说,你感到难过,这只是一个泛泛的概念,那具体的到底是感到伤感呢?还是伤心?失落?又是因为什么呢? 这就要求我们将自身抽离出来,以“局外人”的立场来“观察”观察自身了。也就是我们可以“分化”成两个我们,一个是“主我”,即I,还有一个是me,即我作为客体了。    那么接下来是学会管理我们的情绪,为什么是管理呢?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个我们明白啊,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嘛,“你要控寄你寄几!”这个被我们一度当做段子来调侃,而实际上大家对于情绪也是如此,认为“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实际上这是极其不明智的行为,也是反人性的行为。我们的情绪和去过那都是需要表达的,为维持我们心理的平衡,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出口。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积极情绪,不羞于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也就是说,开心了就开心,喜欢了就表白,就是这么简单,这样就开心了!(简单粗暴)    对于负面情绪,我们要学会去调节,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这个大家都会,我就不需要教大家了。问题在于负面情绪,我们是否需要去表达。很多人觉得负面情绪更是羞于表达的,因为负面情绪的表达暴露了自己的软弱,害怕自己被嘲笑,二来因为情绪会感染,怕影响他人情绪,三来可能也是大家担心最多的,一旦我们表达出来了很可能会影响人际关系。    这些都是大家常见的心理,对于第一点,我们需要明白, 我们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了,我们很多时候不愿意承认,我们很多时候是“自恋”的,这其实在心理学上的解释为“聚光灯效应”,总认为别人在关注自己, 其实根本没有人在看你哈哈哈扎心了!   对于第二点,不必担心,我们宣泄时 找合适的对象,适当宣泄,把握好度 就行。    可能最难的还是第三点,我觉得 一切交往都应该以“真诚”为原则,辅之以一定的方法 ,方法我们就可以从语言和行为啊,甚至一些细小的动作,微表情,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的表达。    因为个人经验也有限,况且这些也要根据具体的实践个体和情境来看,在此只提供一些方法论的思路。    自我激励要求我们在认清自我后选择相信自我,“我能行”,“我是值得被爱的”......    当然,这样做到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有些人可能很难,跟个人自尊感、依恋风格、经历等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自我激励需要我们调整认知,改变我们消极的认知风格,用客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变化。    接着就是识别他人情绪,我觉得这需要 一定的共情能力 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换位思考”,但也不止于此,“换位思考”更多的是一种做法,而“共情”却是一种要求更高的能力,但若是能做到与他人共情我们便能更好地尊重他人。    我们识别他人情绪并由此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这便是最终的人际交往了。可能到这里大家会觉得人际交往放在最后说明是“最终目的”,但我想说, 人际交往只是其中一个目的,照顾好我们自身的情绪同等重要。    人际交往确实有一定的技巧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际交往相对失败的人,我们需要把握一定的技巧, 但始终要记住:真诚为原则!    脱离了真诚的技巧是毫无意义的,这种技巧无异于是在自导自演,把别人当傻子。    我始终觉得,在这样一个时代,把别人当傻子的,自己才是最傻的。    这也是博弈论告诉我的,所以这也是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的一个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其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人际交往只占了一小部分。    毕竟,让自己快乐快乐才是意义呀~(唱出声)    还有一个问题,内向真的有问题吗?内向就意味着不合群吗?(本人觉得不合群也完全没有问题的,只要不伤天害理)    我觉得这是对内向者最大的偏见了,也饱含了对内向者深深的恶意,甚至很多人觉得内向者心理不健康......    虽然我外向,但我觉得 内向是完完全全没有问题的!    从大五人格来分析的话,人格包括 五个部分: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OCEAN)   其实,在我看来, 只要“宜人性”高的,善良温暖的,我觉得都没问题,只要不违背伦理道德,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每个人的独特性都值得被尊重。    但我们总是追求自我完善的,包括人格,我觉得可以对照大五人格, 将自己解构 来看,然后去修正,这样可能更容易完善自我,也能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    不过根据我观察,大家完完全全没有必要为自己的“情商”担忧,人无完人,没有人真的能够做到滴水不漏的,如果你觉得某个人做事滴水不漏,那是你还没看到“漏”的时候,其实大家都是普通人,做好自己就好啦!    人生就两件事,“做事”跟“做人”,无论哪件事,我们尽力去做,问心无愧即可。    毕竟,开心最重要啦!    不早了,晚安~

100 评论

RitaQinQin

华中师范大学今年退出统考,改为自主命题(公共课仍是统考,专业课由学校自己出题),专业课考试科目有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改为707心理学专业基础。707心理学专业基础含:心理学导论、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另外,学校还要求将2014年1至3期《心理学报》,2014年1至3期《心理科学》这6本杂志也作为复习参考资料(考生可上中文期刊网或者杂志主页下载相应的文章)。其所涉知识可能超出以上4门课的范围,但仍应将其作为复习参考资料。各个部分的分值:心理学导论约60分实验心理学约50分心理统计50心理测量约40分心理学知识与方法的综合应用约100分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题参考书建议:《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实验心理学》 郭秀艳 人民教育出版社;《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张厚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与教育测量》 戴海琦 暨南大学出版社;建议复习资料要以参考书为主,打好基础知识。另外,其他的资料可以到博仁考研网找到。

125 评论

蝎子豆丁

从严格意义上说,期刊杂志并无国家级、省级的区分标准。因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早就声明:中国的出版物,只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没有所谓国家级、省级等的等级区分。国家级学术刊物,在下面可以查到国家一级杂志。1、《哲学研究》4、《管理世界》7、《政治学研究》10、《教育研究》13、《中国语文》16、《中国图书馆学报》19、《历史研究》22、《新闻与传播研究》25、《高校理论战线》28、《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2、《经济研究》5、《经济管理》8、《社会学研究》11、《心理学报》14、《外国文学评论》17、《音乐研究》20、《中国史研究》23、《中国社会科学》26、《光明日报》29、《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英文版 3、《财贸经济》6、《法学研究》9、《民族研究》12、《文学评论》15、《外语教学与研究》18、《美术》21、《世界历史》24、《求是》27、《人民日报》30、《体育科学》

119 评论

相关问答

  • 化工学报app

    百度文库 搜索文档或关键词参考文献论文参考文献的各种字母的含义及写法VIP专享文档 2016-07-30 5页[转]参考文献的各种字母的含义 比如J期刊根据GB

    很多时候会想起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心理学报流程

    心理与行为研究:投稿指南 《心理与行为研究》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办的综合性心理学

    独角兽z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心理学报2022

    二十比一。截止到2022年,复旦大学心理学的报录比依旧很低,为二十比一。复旦大学,简称“复旦”,位于直辖市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

    LiangJin0727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心理学学报官网

    思念你的情意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心理学报app

    你看杂志的封面上是否有双效期刊的标志 例如读者 小说月报并不是杂志是非法的 而是有些杂志属于内刊 也就是不公开发行 但不一定受众群体非常小很多内刊也是没

    大宝儿0619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