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留恋恋
“相对穴”在针灸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 将四肢内外侧或躯干前后方相对位置上的部分针灸腧穴命名“相对穴”, 如内关与外关,阴陵泉与阳陵泉,悬钟与三阴交等。“相对穴”阴阳二经一边一穴,它帮助掌握经络循行,定穴知一晓二,针刺一边一针(对刺)或一针二穴(透刺),操作方便,疗效好。它使“经络、腧穴、操作、应用”四者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应用,避免了腧穴、刺灸、治疗之间教学的脱节。
【关键词】 针灸; 教育/教学方法; 相对穴; 腧穴
在针灸教学中,“经络乱,穴位多”是学习针灸者普遍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找到一种简便而易行的学习记忆方法,课题组进行了多年探讨,总结出“相对穴”,在教学及临床实践中应用,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其在针灸教学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1 “相对穴”的定义和名称
“相对穴”[1]是指四肢内外侧或躯干前后方相对位置上的部分针灸腧穴,如内关与外关,曲池与少海,阴陵泉与阳陵泉,悬钟与三阴交,昆仑与太溪等。这些穴一个穴位于阴经,一个穴位于阳经,在上肢及部分下肢属阴阳表里相对,在躯干及部分下肢属阴阳相对。
“相对”一词见于古代和现代,用于描述腧穴定位,“相对穴”古今皆有应用,因此,提出“相对穴”有深厚的理论基础[2];“相对穴”的基础理论,一是经脉理论,一是阴阳学说[2]。“相对穴”阴阳相对,因此,以“相对穴”调整阴阳,能够“阴阳并治,气血同调”[2];“从阴引阳,从阳引阴”[2,3]。
相对穴的名称见表1,共计35对。表1 35对“相对穴”(略)
35对“相对穴”不能包含所有腧穴,而是包含了大部分常用穴。它的特点是:一阴一阳,一边一穴,两穴(阴阳或阴阳表里)相对,因此,定穴知一可以晓二,针刺则一边一针(对刺)或一针二穴(透刺),它使定穴方便,操作简便,容易记忆和掌握,同时,应用方便,疗效好。
2 相对穴的特点和作用
2.1 帮助掌握经络循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规律,科学的作用就是发现并揭示这些规律。经络在人体的循行虽然复杂,也有规律可循[4]。一般而言,十二经脉循行走向的规律是“阴升阳降” ,即将双手上举,所有的阴经皆向上行,所有的.阳经都向下行。十二经脉大体分布规律是,手的经脉(手三阴、手三阳)循行于上肢。足三阳经从头至足均有分布,其中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外侧。足三阴经循行于下肢内侧面。
以手的六条经脉在上肢的循行为例,从上肢手腕内侧前缘经由后缘至外侧,依次是太(手太阴肺经)、厥(手厥阴心包经)、少(手少阴心经);太(手太阳小肠经)、少(手少阳三焦经)、阳(手阳明大肠经),其中相表里的两经内外相对:肺与大肠相表里,则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都循行在上肢内、外侧的前缘;心包与三焦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都循行在上肢内外侧之中间;心与小肠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都循行在上肢内、外侧的后缘。
经脉理论是“相对穴”存在的基础,“相对穴”阴阳或阴阳表里相对,穴位在相应的经脉线上,可由相对的“穴”联想经络循行之路线;也可由经络循行线联想相对之“穴”。
2.2 定穴一边一穴,知一晓二“相对穴”是两个穴组成一对,这两个穴,一个在阴经,一个在阳经,一阴一阳且“相对”,阴阳或阴阳表里相对,那么,掌握相对穴中的一个穴,就可联想到与这个穴相对的另一个穴,其穴位定位、所属经脉,知一可以晓二。
2.3 针刺一边一针(对刺)或一针二穴(透刺)应用“相对穴”,相对的一穴可单独应用,也可成对选用。成对选用,可一边一针,同时取相对的二穴,一针阴经穴一针阳经穴,称为“对刺”;或一针二穴,以一针深刺相对的一穴,同时作用于与其相对的另一穴,以一针针二穴,二穴均得气,即“透刺”。
2.4 操作方便,疗效好“相对穴”阴阳或阴阳表里相对,定穴知一晓二;在针刺时,一边一针(对刺)或一针二穴(透刺),定穴简便、操作方便,且阴阳相配,在调理阴阳方面“阴阳并治,气血同调;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5],取穴少,疗效好。
3 在针灸教学中的应用
3.1 学习腧穴以“相对穴”为基础“相对穴”包含了临床大部分常用腧穴。教学过程中,在介绍腧穴各论之前,讲解经络循行规律之后,在经络线上点出“相对穴”腧穴的“点”,哪些穴“相对”,它们的名称、位置。学生有了这样一个概念,然后再介绍腧穴各论的内容。当讲解到属于“相对穴”的穴时,让学生联想与之“相对”的腧穴,定位及所属经脉。当各论的内容全部介绍之后,再让学生联系经络循行将相对穴做总结,它们的功能、主治、特点,并将“相对”的两穴特点、功能做对比,对比可以使它们的特点、功能更加清晰突出,便于区别运用。
3.2 “相对穴”抛砖引玉由“相对穴”的“点”联系一条经上的腧穴,同一条经脉的腧穴有共同之处,这是“共性”,也有区别,即“个性”,掌握他们共性是什么,个性是什么,一条经上的常用腧穴大体心中有数。这样在掌握“相对穴”的基础上,再扩充学习,较单个腧穴记忆要方便许多。“相对穴”的穴是“点”,由点及“线”(经络及经络线上的腧穴),再由“线”及“面”(其他经上的更多腧穴),这样掌握“相对穴”,对经络腧穴的学习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3 用疗效激发兴趣在针灸学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腧穴、刺灸、治疗间教学脱节,如何避免这种情况,是许多针灸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特别是腧穴和刺灸,先讲腧穴不会用,先讲刺灸不知道在哪用。我们在学习腧穴各论之时或之后,可结合腧穴的学习进行,也可在对比时进行,结合相对穴的功能特点,联系疾病,有选择的介绍如何就相对穴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印象,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应用“相对穴”,学生在学习治疗学或治疗部分之前,就已经进行了一些实践,特别是在取得效果之后,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这样也避免了腧穴、刺灸、治疗学之间教学的脱节。
4 小结
“相对穴”一阴一阳,阴阳二经一边一穴,既方便掌握经络循行,又使腧穴定位知一晓二;针刺一边一针(对刺)或一针二穴(透刺);操作方便,疗效好。它将“经络、腧穴、操作、应用”四者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了腧穴、刺灸、治疗之间教学的脱节。提出“相对穴”还只是粗浅的尝试,望同道多指正。
【参考文献】
[1]杨志新.相对穴及临床应用,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2]杨志新,宋成军.“相对穴”理论探析[J].中医杂志,2007,48(3):200.
[3]杨志新.“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及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03,23(10):613.
[4]杨志新.经络教学体会[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3,20(1):82.
[5]杨志新.相对穴临床应用之1~14[J].中国临床医生,2005,33(12):48.
不蓉错失927
我初识针灸是在四十多年前读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开门办学,主课是政治,语文,数、理、化,副课各班可自设。我们班就开了个“课外针灸班”,用的教材是一本名叫《快速针刺疗法》的小册子,由解放军空军沈阳医院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极其简要,没有介绍经络知识,只介绍了七十多个穴位的位置及其治症和针法。学完这个课后,多数同学还是不敢下针。我当时虽然在自己和同学身上试过针,但后来因种种原因也没有再坚持继续学习和使用。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真正全面认真学习针灸,还是近两年参加了QQ上的“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之后的事。该班使用的是中医大师倪海厦老师的讲课视频,倪师把中医针灸讲得出神入化,生动有趣,条理分明,简明易懂,使我对针灸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原来中医针灸的发源比中草药还要早将近一千年。她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创立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一门防病治病的科学技术,早在《黄帝内经》之前,就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籍文献中就有《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这两部医书记载的经脉只有十一条,而且还不连贯,穴位又少,且以灸法为主。 诞生于秦汉时期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针灸理论已基本完备,介绍有十二条经脉,阴阳相接,如环无端,不断循环,且与五脏六腑相联系。《黄帝内经》中已记录有三百多个穴位数量,但是介绍有具体定位和名称的只有一百多个;介绍针灸理论和治疗原则方面比较多,具体的治症和操作方法比较少。 到了西晋时期,我国历史上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中医针灸学家——皇甫谧。他由于患了严重的痹症,半身不遂。为了医治自己的顽疾,他在病痛中刻苦学习前人的医术。在研读《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又名《黄帝明堂经》,今已失传)的基础上,结合在自己身上扎针体验,写出了我国中医历史上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中医针灸的理论和技法。 经他研究考证,记录于《针灸甲乙经》中的准确穴位有三百四十九个,他把穴位的名称进行统一,使一穴多名的混乱不再继续,他还把所有穴位的禁忌、治症和操作要领进行了规范,使后学者便于遵照操作。他还记录了一千零四十五个行之有效的针灸穴位组方,其中有九百个单穴方。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中医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后世历代学医者和医学教育机构,均把此书列为必读经典。 又历一千多年,到了明代,中医针灸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现了新的穴位。尤其是宋代王惟一铸造针灸铜人,按照人身比例将六百五十七个穴位(其中有穴位名称三百五十四个)镌刻于铜人之上,创造了中医历史上第一具针灸模型,使中医针灸教学更加规范化。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针灸专著——《针灸大成》,由明代的针灸大师杨继洲撰著问世。此书是在《针灸甲乙经》基础上,总结录入了唐宋至明代针灸学的发展成果,此时针灸穴位已增加到六百五十九个,针灸理论和针法技术也进一步完善,全被杨继洲收录于此书,故名《针灸大成》。《针灸大成》的问世,是中医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针灸专著。 现代中医大师倪海厦老师精研针灸几十年,是针药并用的中医名家。他以《针灸大成》为蓝本,结合他的针灸实践经验,写成《针灸大成教程》,向他的学生讲授针灸课,并全程视频录像,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学习资料。通过学习视频和电子教程,倪师的精彩讲解把我们引进了中医针灸既神秘而又神奇的天地,收获是很大的。 首先说说它的神秘。中医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经络是存在于活着的哺乳动物体内的实实在在的一种联系脏腑与肢体,运行气血物质的通道,大者为经脉,分支为络脉,血行脉中,气行脉外。人一旦停止呼吸,中止生命,变成一具尸体,经络就完全失去作用,或者说已不复存在,所以西医的解剖学在尸体里找不到中医的人体经络,因而对经络的存在持怀疑态度。西医还试图以光、电、磁等所谓的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证实经络的存在,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所以认为经络太“神秘”了,甚至说成是不“科学”! 但是中医几千年的经验记载和近现代的实践研究,又证明了它的神奇——神奇的效果,针刺麻醉术曾让美国总统尼克松叹为观止!针刺止痛,针灸治癌,针灸治愈许多疑难杂症,也使现代西医望尘莫及!(篇幅所限,恕不举例) 哺乳动物人为最,天地之间人为贵。中医的研究对象是人(中兽医以猪牛马等为对象,我见过中兽医书上介绍过猪牛马的经络,不属此文范围,此笔带过)。人体经络名称示意图如下: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气血每天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二十四小时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其流注次序为:从手太阴肺经(寅时)开始,如下图顺时针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丑时),再流至手太阴肺经(寅时)。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整体循环系统。 经络系统昼夜不停地传送着活人的能量、信息之类的东西,或者说阴阳气血之类的传输与平衡,依赖于经络的传送。正常人经络畅通,阴阳平衡,气血顺畅,身体健康。一旦经络不通,阴阳失衡,就会出现生理异常的病理现象。弄明白了经络的分布、运行的时间规律,与五脏六脏内部的联系以及与五官体表四肢的对应关系,不但可以推理得知生病的原因所在,帮助准确诊断,早期诊断,预测健康情况,而且可以通过针灸、方药循经治疗,收到满意的效果。在治病的过程中,通过经络穴位的反应,还可以帮助验证疗效。 经络是通道,是“道路”,那么穴位就是道路上的交叉点和驿站、路口,是纵横交错的经络的必经之处,也就是人体经络线路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师可以通过针剌、热灸或者推拿、点按穴位区域,刺激相应的经络点线,达到调理阴阳气血平衡而治病的目的。穴位的数量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由少增多的。《黄帝内经》所载有穴名者仅一百六十穴左右,《针灸甲乙经》用分经分部方法详载穴名穴位,共得三百四十九穴,到明代的《针灸大成》已载有三百五十九穴。据现代研究统计,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其中108个要害穴,要害穴中有72个穴一般采用按摩手法点、按、揉等不至于伤害人体,还有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它们是:百会、神庭、太阳穴、耳门穴、睛明穴、人中、哑门、风池、人迎穴、膻中穴、鸠尾、巨阙、神阙、气海、关元、中极、曲骨、鹰窗、乳中穴、乳根穴、期门穴、章门穴、商曲、肺俞穴、厥阴穴、心俞穴、肾俞穴、命门、志室、气海俞、尾闾、肩井、太渊、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涌泉穴。这36个穴位如果遭到人为重击或意外撞击,均会引起严重伤害或致命,不可不知哦! 倪海厦老师一再强调,针药并用是中医的最高境界。而中医是最实用、最经济的医学。针灸可以治疗从感冒到癌症的所有疾病,而且成本最低。尤其是针刺急救法,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在《学医与孝慈——学医心得之一》一文中已有介绍。 我们学习针灸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让它为我们的健康服务。然而从学习到使用是一个质的飞跃,是要突破胆怯、畏惧等心理障碍的。如何突破,就是要建立自信。首先是理论自信,要按倪师讲的正确方法丈量取穴,选准穴位,用穴要根据病证虚实选取,按井荥俞经合穴性对证选穴,根据病情新旧远近组方配穴。初学者最好在自己身上试针,以体验针感。古人皇甫谧在那时针具不如现在精细、针灸理论不如现在完备的情况下,自己边学边在自己身上试验,不但写出了《针灸甲乙经》,还把自己的身体医冶的基本康复,由半瘫而成为能够行走。 其次是操作自信。要在理论自信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操作,果断而不鲁莽。进针要快,快速突破皮层,然后按穴位深度需要和针感程度,病情需要使用捻转或提插法行针至预定深度,留针或不留针。出针时按倪师讲的退至皮下停一二秒钟再快速拔出,患者没有痛感,也不会出血。经过几次练习后,手法就会自如。但真正要达到治病痛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是十分容易的事。除了辨证、选穴、组方准确无误外,还有病人的年龄、体质、病情,施术时的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医者的手法、气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比针刺,艾灸就更筒单一些。除了一般养生保健灸法外,凡是寒湿症使用灸法疗效明显,热症一般不灸。2017年盛夏炎热时,我因午休睡觉时忘关电风扇,肩部被吹时间较长,秋后及冬天感觉肩臂关节不适,尤其是不能抬举和往后背手,活动受限。春节过后,我买了艾条,做成小艾炷,在肩井穴上隔姜灸了三次,每次七壮。后来灸处起了个大水泡,破溃后流了许多粘液水,我也没有处理,任它自流。三天后自行结痂,七天后痂自脱落。这时肩臂居然不痛了,抬举和后背也自如了。第一次用灸法自治,效果令人惊喜!后来又用“大青龙汤”和“桂枝汤"治过两次感冒,药费不到五元钱,一剂就见好。亲身体验中医的神奇疗效和无穷魅力,使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学习中医的决心。 提起学习中医,人们习惯上认为就是学习号脉和开药方,其实不然,中医只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中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医的范围非常广,号脉开方只是其中一部分,而象针灸、推拿、按摩、导引、饮食、音乐、运动等等非药物疗法,运用得当或者配合针灸和药物疗法,将会得到更好的疗效,且不会有副作用和后遗症,所以值得大力推广。 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的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在历代医家的继承发扬中,为千百年来的中华儿女的健康保驾护航,今天的我们只要按照中医的理论指导生活实践,按照天地四时的自然规律劳作休息,我们就会平安健康,安享天年。 YSL言书乐 初稿于2018年8月10日,2019年10月14日修改完成于家中
教育肩负着培养整个民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大使命,创新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是时代对教育的殷切期望,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优秀论文
蚯蚓是可以再生的......、是可以。。。。。
1、局部刺激 灸疗的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
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途径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论文摘要:本文从中职教育中“双师型”教师的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篇2 浅论新时期中西医结合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