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梦~幸福宝贝
南充城市不错,有三个区,在嘉陵江边,很干净,西华师范大学是老牌学校,四川省重点大学,就业在西南来说可以,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硕士点108个,2013年就有博士点,有些专业在全国都很好,文学,生物,数信,化学,国土,教育,历史等学院
小苏果果
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心理健康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心理健康的参考论文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因素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 教育 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和校园 文化 建设,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不断探索改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 措施 。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改善措施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和知识的缺乏,加之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都会感到尴尬、困扰和烦闷,日积月累形成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成为高校迫切关注的事情。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不稳定阶段,虽然大部分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面对着新的学习环境和交流环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新环境需要重新适应,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离开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呵护,来到了一个完全的陌生的环境,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和 人际交往 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突变,一些大学生无法很好的适应,遇到问题更是无法处理,造成心理的压抑和郁闷,久而久之得不到发泄,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形成抑郁症和迫害症等心理疾病。
新的人际关系需要重新维护,大学生的生活圈子造就了一批新形式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单单是学习的伙伴更是生活的伙伴,新的人际关系需要新的方式来维护。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差,在社会交往中无法做到沟通合作,因此倍感精神压力,逃避群体自我封闭,陷入孤独的进退维谷的状况。
无法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生都是怀着美好的憧憬准备开展校园生活的,但是现实中往往有许多不如意,这时,一些学生采取消极的避世心态,甚至是妄自菲薄,不思进取;另一些学生却妄自尊大,自命清高,愤世嫉俗。这样无法达到心理的平衡,形成万念俱灰或玩世不恭的心态。
在象牙塔下的大学生抗压能力差,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承载着父母无限的爱意,寄托着无限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面临着挫折和压力,容易束手无策,抗压和抗挫折能力差,无法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形成焦虑、抑郁、叛逆和自卑等不良心理。
网络诱惑下无法形成学习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一定的督促,但是不同于高中的学习,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一部分学生将时间用于自我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控力差,将时间用在了网络上,沉迷游戏和网聊,影响了学习,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无法解决学习的困难。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入了WTO,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下,很容易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 思维方式 产生影响,而大学生更是处在心理发展不稳定的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的新鲜事物和新鲜信息,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受到的心理冲击更加强烈,对于心理的影响也更大。同时,现如今大学生 毕业 之后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大学生投入了社会的竞争中,使得原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造成心理失衡,倍感竞争的压力,对前途的未知感到恐惧,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方式,造成了学校一切的标准都以成绩来说话,过分的注重学生的智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这种重分数轻能力,重集体轻个人,重理性轻感性的教育观,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强自身对于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关注,提升认知,加强教育。
大学生一般都处在十七、八岁期间,正是青年中期时代,这是一个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同中学相比较,大学的生活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远离了父母的陪伴,一切生活都要自立,这对于那些依靠父母形成习惯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处理不当就会形成各种心理压力;大学生活将会面对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身边都是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同学,这给同学之间的相处造成了困扰,而一些大学生选择了沉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参加社会活动,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情感问题开始困扰着大学生,大学时期是情感萌动的时期,而自身的 经验 不足,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恋爱观,出现一些三角恋、单相思甚至是被动恋爱的问题,导致严重的情感压力,最终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措施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系统化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 渠道 ,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体系,列为高校公共课的正规课程。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在正常的授课当中穿插着思想健康的教育,全面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而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想结合可以有效的减轻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识,适应新的环境。所以一方面要学校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因此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4、定期开展校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定期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有效的掌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状态,加强引导,使学生在心理问题的早期,早发现早治疗。
重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度的释放自身的压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科学作息,健康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调节自身的情绪和适压能力,正确的面对现实,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参考文献】
[1]__国,宋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2]唐柏林.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有关心理健康的参考论文篇二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祖国的希望,作为跨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及由心理健康引发的诸多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和发展的基本保证。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形势,伴随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迎来了新的竞争和挑战。在我国高等教育正步入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校园已不再是悠哉的“象牙塔”,大学生在校期间已逐渐面临着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理想与现实、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与冲突。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已达30%左右。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被迫休学、退学、自残、自杀、伤害动物甚至杀人的案例已不鲜见,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认知失衡,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
大学生属于高智商的群体,他们都很聪明,知识广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知都很正确。当代大学生涉世不深,生活单一,从小学到中学受到正面的鼓励和赞扬多、自视清高、有很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但是,在大学这个高手如林、人才济济的新的环境中,以往的优越不复存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挫折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能正确认识理想中的自我和摆在他们面前的客观现实,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致使一些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引起心理失衡。
(二)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造成人际关系障碍
人际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敏感问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不敢敞开心扉、自我封闭,缺少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又迫切希望得到周围的师生、朋友的理解、支持和关爱,这种情况使大学生长期处于矛盾之中,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同时引发冲动、焦虑、急躁和不安,甚至对周围人造成攻击和伤害。
(三)缺少健康的爱情观,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爱情虽然在大学并非一门必修课,但大学生们仍然从各个方面开始了自己的情感之旅。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机制渐趋成熟,但在恋爱与性的问题上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难免出现认识和行为偏差,考虑问题往往简单片面,情感易冲动,无法正确应对恋爱,失恋问题及性意识困扰和性压抑。这会使他们在情绪、 自我评价 、交往、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受到打击干扰,由此引发诸多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
(四)激烈就业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择业心理危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人才高消费”似乎成为今天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很多大学生怀着较高的期望值步入人才市场,结果却被用人单位的学历高平台所阻拦,只能望其项背、扫兴而归。随着毕业的临近,许多学生从心理上甚至感到恐慌,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来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信心不足。尤其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适应能力弱的大学生来讲,则造成恐惧、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甚至有人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觉得生活没有意义,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一代新人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选课程,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高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训练的 方法 和自我保健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它纳入高校教学计划之中,如《大学生身心保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成才心理》等。通过课堂途径,以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输有关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同时可以灵活地开展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运用讨论、 辩论 、咨询等形式,系统阐明有关理论,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学会把握好自己,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轻松愉快地成长成才。
(二)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心理咨询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在美国的大学校园,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是一种面对面的解决心理障碍的科学方法,它通过与来访学生的交流、探讨、解释、协商,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改变其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其生活适应能力,帮助学生达到自助。总的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在近十年间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那些误以为寻求心理咨询就是精神有病,或认为心理咨询只是谈谈话,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人正在减少。而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烦恼,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正在增加。作为高校,要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不断充实和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和学风,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维护身心健康。同时学校要创造更多的 社会实践 机会,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干,增强抗风险、抗突发事件的抵抗能力,提高适应和受挫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
[2]黄希庭,郑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睿智杭州
地处南充,属于小城市,物价较便宜,吃的话自己注意一点大概三四百一月的样子,住宿一般为六人间(但修的是弧形的住宿楼,大小不一样)离教学楼较近。教学方面,大多师范类专业的教师配置都还可以,新成立的专业和刚升本的有点弱,要注意自己查一下。
天空海阔999
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重点建设的师范大学,座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充。六十五年来,学校坚持“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形成了“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的办学理念,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创建于1946年,历经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6)、私立川北大学(1949)、公立川北大学(1950.7)、川北大学(1950.9)、四川师范学院(1952)、南充师范专科学校(1956)、南充师范学院(1958)、四川师范学院(1989)等阶段,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学校现有23个二级学院,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31459人;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的54个本科专业(运动训练为教育部批准的单招专业),建设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6个四川省特色本科专业、7个省级教学团队、41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教师近三届获得国家级、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9项,其中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学校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5个,是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体育硕士、工程硕士、管理硕士、高师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有6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四川省重点学科9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部省共建基础实验室4个,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校级研究机构29个。学校有《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两种公开出版刊物。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372人,专任教师1615人,其中教授193人,副教授5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5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成员1人,全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8人,四川省教学名师5人。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中国古代文学、动物学、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文献学、高等教育学、有机化学、理论物理等特色学科。2008-2010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研项目10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6102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764篇,CSSCI、CSCD收录866篇;出版学术专著72部;获国家、省政府奖15项。彭正松教授联合申报的“人工合成小麦优异基因发掘与川麦42系列品种选育推广”项目200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授予胡锦矗教授的濒危动物研究团队“自然保护贡献奖”最高荣誉称号,2010年胡锦矗教授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赵义山教授所著《明清散曲史》2007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第二批优秀成果,2009年获四川省第13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2008年孙旭平教授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校与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韩国、玻利维亚、巴西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了互派专家讲学、教师进修和互派留学生的交流活动;2010年与纽约州立大学7所分校、韩国水原大学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500余亩,建筑面积93.5万余平方米,建有综合性体育馆、网球场、游泳池、多功能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现代化服务设施。学校图书馆藏书325万册,建有电子教育科研网、文献检索中心。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12亿余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3亿元。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已连续成功举办23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有各类学生社团75个。 就是住宿不怎么好,其他的比如学风,校风都不错。就是住宿条件真的不舒服,卫生间没有热水,只有冷水。6人间,现在研究生都是6人在住,汗........ 我就是里面的研究生,在13公寓 呵呵
当然有了,你通过它的学术推广中心,创新医学网投稿,不但有专家指导修改论文,而且速度极快。《华西医学》编辑部学术推广中心是2009年8月《华西医学》编辑部与中国创
清代太谷学派研究六朝研究科技史与科技哲学研究南社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设计》的投稿方式:1.联系在线客服;2.拨打投稿热线;3.将稿件发送至邮箱: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双月刊)创刊于19
南充城市不错,有三个区,在嘉陵江边,很干净,西华师范大学是老牌学校,四川省重点大学,就业在西南来说可以,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硕士点108个,2013年就有博士点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网址网址是网页链接 投稿的邮箱是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汉文版)原名《新疆医学院学报》,为新疆医科大学主办的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1978年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