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徐
陶渊明诗歌的创作成就很高,研究者也比较多。但对他辞赋、散文艺术的探讨却相对较少。陈柱先生在《中国散文史》中称陶文为“自然派之散文”,并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雅淡自然之致与其诗无二,不尚修辞,妙合自然,非深于文者不能为也”。郭预衡先生甚至认为,在晋宋之际,陶渊明的文章是最有成就的。陶渊明现存文章十二篇(明确是陶所作),从文体分类的角度来看,包括辞赋《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三篇,传《五柳先生传》、《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两篇。记赞述《桃花源记》、《扇上画赞》、《读史述》三篇,疏《与子俨等疏》一篇,祭文《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三篇。明代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陶彭泽集题辞》对于他的文章有过比较全面的评价“《感士》类子长之倜傥,《闲情》等宋玉之好色,《告子》似康成之《诫书》,《自祭>若右军之《誓墓》,《孝赞》卒}经,传记近史。陶文雅兼众体,岂独以诗绝哉?”,指出陶渊明兼擅各种文体的特点,他的文章,不仅与古人类似,还有不同于古人的特色。这十三篇文章,大体上又可以分为散文、韵文两类。除《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等外,其他多是散文。此外,在我看来,陶渊明全集中那些情文并茂的诗序、文序,也应该并入陶文的研究范畴。这些陶渊明精心结撰的序言,或者表明作诗的目的,或者叙述作诗时的心迹,或者阐发诗文的主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和艺术风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像《游斜川·序》“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共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篇幅不短,空灵隽永,简直就是一篇精彩的山水游记,与《游斜川》诗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作为陶渊明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陶文无疑是我们实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材料,因为它是除诗歌之外,作者个性、情感的另一种自由表达。为了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为人和他的诗歌,我们还得从陶文人手,来进行一番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探讨。一、“爱”的独立与文的自觉陶渊明诗文中“我”字随处可见,从《时运》“袭我春服,薄言东郊”、“我爱其静,寤寐交挥”、“黄唐莫逮,慨独在余”,到《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乃至《自祭文》中的“嗟我独迈,曾是异兹,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我”、“余”、“吾”之类的词在他一百来首诗文中出现,至少不低于几百次。这种个性化语词的频繁使用,恰恰反映出陶渊明对自我的高度体认和不懈追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道:“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的诗都是人格的焕发”,诗是如此,文也是这样。陶渊明本性洒脱、率真,加上深受魏晋以来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他的诗文无不表现出自身特有的情趣与睿智,人格与风度。陶渊明早年抱负远大,他的政治理想是希望实现尧舜之治,在仕途蹉跎中,他逐渐清醒地意识到“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感士不遇赋》),“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间阀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序》)“三五道邈,淳风日尽,九流参差,互相推陨”(《扇上画赞》),理想无由实现。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流浪无成,惧负素志”(《祭从弟敬远文》),于是发出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的感慨,辞官归隐。无论是“大济于苍生”还是“击壤以自欢”,为政或是归隐,他都“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感士不遇赋》),任性而为,绝不委曲自己的心志。他好饮酒,“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也喜欢读书,“欣以素牍,和以七弦”(《自祭文》)“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在饮酒、读书中摆脱世俗的羁绊,寻求自我的快乐与适意,并以那些古圣先贤的事迹自励,坚定自己隐居的志向。陶渊明是个重感情的人,从他描述家庭生活的文字中能看得出来,这类文字在陶文中占的比重不小,有叙述祖先经历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有悼念兄弟姊妹去世的《祭程氏妹文》和《祭从弟敬远文》,也有教育儿子们的《与子俨等疏》等,情深意厚,言辞恳切,足以见陶渊明之性情。陶渊明深受儒家“三不朽”理论的影响,在“立德”、“立功”,无望的情况下,他表现出~种鲜明的文学自觉意识,也就是对于“立言”的重视。陶渊明的这种文学自觉彻底摆脱了功利,文二、理想的高张朱熹曾经评价陶渊明:“陶(诗)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朱熹虽然说的是陶诗,把这段话用来评论陶文同样中肯。作为“欲有为而不能”的隐士,陶渊明的文章归于真淳和淡泊,具有“语健而意闲”的特点。这点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也谈到了,他说:“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人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像《五柳先生传>这样的文章,是作者的一篇实录。全文以一个“不”字贯穿始终。“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吝情去留”,结尾“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意思还是一个“不”。全文自然平淡,自叙情怀。表现出陶渊明追求自然、自足、自适生活的人生理想,是他“自然”哲学的鲜明体现,可以和《归去来兮辞·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的表述互相参证。陶渊明散文中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文中虚构的“桃花源”,既有儒家宣扬的上古之世的淳朴风貌,也有老子“小国寡民”政治理想的影子,其中描写的乡村景象,同作者的田园诗意境十分相似。可以说,“桃花源”既是作者社会理想的寄托,同时代表了动乱时代民众对清平社会的向往。如果说《五柳先生传》侧重表现的是尚渊明的人格理想。《桃花源记》侧重于作者的社会理想,那么他的另一篇奇文《闲情赋》则透露出作者的生活理想,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他的爱情理想。据袁行霈先生考证,《闲情赋》作于陶渊明少壮闲居时,从序言“抑流荡之邪心”和文本本身的描述来看,它应该是一篇较为纯粹的爱情赋。也许作者的本意确实是为了防闲爱情流宕,但从客观上来看,后世的读者却从“十愿”大胆热烈的自自中感受到了作者爱情的真诚、痴迷、焦灼和不安,钱锺书先生说“赋之用不免于‘闲情’,旨欲‘谏’而效反‘劝’耳”,它没有做到“有助于讽谏”,没有傲到“止情”,反而成为一篇“煽情”的美赋。联系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室无莱妇”的慨叹,明言自己的志愿不为妻子理解,苦闷异常。那么《闲情赋)里那个“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的窈窕淑女,无疑是作者十分向往的理想伴侣了。三、陶文的诗意美作为诗人的陶渊明将诗歌创作经验运用到散文和辞赋创作中去,使得他的文章具有一种兴象玲珑、含蓄蕴藉的诗意美,主要表现在意象的采用和意境的营造方面。给人以很高的审美享受,在这方面,当以《归去来兮辞>作为代表。正因为“心为形役”,不堪忍受官场的黑暗和约束,陶渊明毅然选择了归隐。他的创作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对人生大彻大悟的心境。无论是“犹存”的松菊,还是“盈樽”的浊酒,抑或是“无心出岫”的浮云,“倦而知还”的飞鸟,都已经被陶渊明染上了一层“自我”的色彩,成为寄托他高洁人格的意象,在文中构建出具有诗情画意的审美天地。在意境的营造方面,作者通过写景,形象地展示了自己辞官后的心路历程,情与景的掺和极为自然、紧密,毫无斧凿痕迹。“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两句,渲染出作者回家途中的畅快心情;“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更是托物言情,语意双关,回归的倦鸟便是隐居田园的诗人的象征;“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两句,又把野外的明丽风景同作者的陶醉之情融合得亲密无间。作者把抒情、写景和哲理融为一体,无意于雕饰却文采斐然,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说:“物我一体,心与大自然泯一,这是老庄的最高境界,也是玄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种境界自玄风煽动以来还没有达到过,陶渊明是第一位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元好问说陶诗是“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文何尝不是这样,缺少“豪华”之态,而有“真淳”之感。虽然数量不多,但几乎篇篇都是精品。陶渊明散文、辞赋中表现出的平易自然的风格,与陶诗的总体风格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他的诗歌成就太高,因此在无形中遮盖了他文的成就。总的说来,陶渊明在晋宋之际,文章是独步当时的,与他的高洁人品互为表里,具有独立不群的风格,影响及于后世。学在他那里,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自称“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有会而作·序>),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流传后世,还隐隐透露出一种自觉撰述的使命感。他太爱写诗作文了,《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不止一次地说到自己“酣饮赋诗”(《五柳先生传>),甚至于“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饮酒·序》)。晚年他曾感叹:“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答庞参军·序》)言语间流露出无限的遗憾与痛心。文学活动作为陶渊明自由、真实个性的积极表达,贯穿了他的一生,成就了他作为诗人兼隐士的美名,以至于钟嵘的《诗品》中称赞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yangjiefox
陶渊明王维国内外研究现状在诗歌创作上。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近年来,陶渊明和王维研究国内外学者多次聚焦在诗歌创作上,从而翻开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扇新窗口。研究方面涉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演变对比分析、诗词美学体系、心理活动等。
愛戀寶寶
近年来对陶渊明田园诗比较平淡,目前主要成果均发表在《九江师专学报》和九江学院报“陶渊明专栏”,各地学院学报偶有涉及。下面是最近九江学院报关于陶渊明田园诗的一篇文章。采菊东篱 久而愈香———“陶渊明研究”专栏社会反响在文化界,学术研究让人感到深奥,学术刊物读者群相对狭窄,要产生影响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有这样一个学术刊物的专栏,它依托的只是一个地方高校,却已经持续了25年,刊出了80辑;它处身一个并不繁华的地方,却吸引了专业领域内几乎所有的国内外专家在这里发表文章;它没有跻身于权威刊物之林,却有大量的文章被各类权威刊物转载;它远离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却有全国各地的学报编辑把它当成特色栏目的典范;它像一朵菊花一样默默地开放在山野间,却有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媒体对它的报道、《北京大学学报》对它的垂青。———这就是《九江学院学报》的“陶渊明研究”专栏。位于庐山之麓、长江之滨、鄱湖之畔的江西九江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庐山,也是伟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乡。九江人民对这位田园诗人有无比深厚的感情。1978年,九江学院前身之一———九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复校,1982年《九江师专学报》创刊,编辑部基于“应当为陶渊明研究多做些事情”的认识,于1984年创设了“陶渊明研究”专栏。2004年学校实质合并后,《九江师专学报》更名为《九江学院学报》,学校着力打造九江学院人文精神,学报几任主编高度重视特色栏目建设,“陶渊明研究”专栏也更加注重“弘扬地方文化,走特色办刊之路”。由于“陶渊明研究”专栏从创办之初就具有较高的立足点,因此,凝聚了强大的作者群和广泛的读者。从1984年到现在,国内大批有名望的且涉足陶渊明研究的专家学者,如王瑶、袁行霈、廖仲安、吴云、钟优民、李文初、李华(北京)、唐满先、李华(江西)、徐声扬、陈忠、魏正申、龚斌、李剑锋等;日本国研陶专家石川忠久、上田武、武井满干、大地武雄、沼口胜、伊藤直哉等研究陶渊明的专家,都在专栏上发表过文章。学报编辑部能够长期地保持与国内外研陶专家学者的交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依赖于“陶渊明研究”专栏及其成果。25年来“陶渊明研究”专栏发表的文章,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陶渊明研究成果的介绍。“陶渊明研究”专栏发表了40余篇介绍、评价陶渊明研究成果的文章,近年来,如山东大学李剑锋、九江学院吴国富等崭露头角的陶学新秀也在专栏上得到介绍和评介。编辑部还不间断地编纂上一年的《全国陶研论文索引》,详细开列国内的研陶成果目录。这些专题的论文索引,得到陶学领域的重视,为研陶者提供了较翔实的参考资料。二是关于陶渊明思想的研究。在“陶渊明研究”专栏中,众多学者对陶渊明儒佛道思想进行了研究,如九江学院已故的徐声扬先生,从1984年到2003年发表了30多篇陶渊明研究论文,从各方面论证陶渊明的“新儒家思想说”,有四分之一的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在陶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陶学家”之一。三是关于陶渊明诗歌艺术的研究。如徐声扬的《论陶潜“以仁为美,以真为用”的美学风格》、章海生的《论陶渊明进入田园诗境界的心理与艺术调整》等,都是这方面的力作。四是关于陶渊明的考据。这方面的文章包括陶渊明的故里之争、生卒年的讨论等。“陶渊明研究”专栏历年来共约发表了20来篇这方面的文章,如李文初的《陶渊明享年研究:历史的回顾与审视》、魏正申的《陶渊明寿年63岁辨正》等。2006年,随着江西德安县“陶渊明故里”的发现和论证,专栏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又成为关注热点。五是关于国内、国际陶渊明研究的争鸣与交流。“陶渊明研究”专栏还注意介绍海外文章,共发表了约20篇国外学者的文章,并刊出了陈忠、李寅生等关于中国、日本、台湾、韩国等地陶渊明研究概况的介绍文章。“陶渊明研究”专栏以自己的特色,赢得了媒体的广泛好评。“陶渊明研究”专栏从1984年创设至今,已刊出了80辑,共发表研陶论文357篇,约占全国各类学术期刊同期所发研陶论文总数的1/5。其中,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复印、转载23篇(不完全统计)。1995年11月11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以中外学者关注陶渊明学术研究”为题,介绍了“陶渊明研究”专栏为陶渊明研究所做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3年5月29日,《光明日报》第一版发表了马重阳的《品牌意识、学报的发展和希望》一文,文章说:“深入开展和研究区域文化,是高校文科学报形成品牌栏目的十分重要的办刊思路和途径。如《九江师专学报》的陶渊明研究……,在我国学报界及社会上已经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此外《文汇报》《江西日报》等报刊也登载了相关文章,对该栏目给予了肯定的评价。2003年10月,北京大学学报龙协涛先生主编《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要览》一书(高教出版社出版),在“学报特色栏目集锦”里,将“陶渊明研究”专栏列入其中;2006、2007年江西省新闻出版局下发的《报刊审读快报》,对“陶渊明研究”专栏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办得很有特色,文章学术质量较高”;2007年,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将该栏目评为全国高校学报优秀栏目。这些都体现了对“陶渊明研究”专栏的充分肯定。如果电子期刊数据库(CNKJ)进行搜索,人们就会发现在各种学术期刊上有100余篇学术论文把 “陶渊明研究栏目”当作典范例子来称赞。这众多的文章,从不同方面分析了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报的发展方向:一类关键字是学报追求“精品”、“个性”、“名栏”;一类关键字“地域文化特色”、“借助地域、超越地域”;一类关键字是 “主编特色意识”、“编辑队伍素质”、“编辑创造功能”;一类关键字是“发展空间”、“可持续发展”;一类关键字是“师范学报”、“文科学报”、“理工科学报”、“民办高校学报”、“地方高校”、“高职高专学报”等的办刊质量。这些文章,均把“陶渊明研究”专栏作为作者观点的有力支撑。如果组合这些关键字,就等于说,《九江学院学报》的“陶渊明研究”专栏,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已经成为学报中极具个性、特色的精品栏目;借助地域,超越地域,走向全国乃至国际;体现了历任主编的特色意识、编辑队伍的素质和编辑的创造功能;为学报拓展了发展空间,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甚至有的作者发表题为《走向终结的核心期刊》的文章,认为“陶渊明研究”专栏可以和众多优秀的核心期刊媲美。我们相信,“陶渊明研究”专栏有了这样坚实的基础,就会像“采菊东篱下”的诗句一样,历久弥新,久而愈香。
Tao Yuan-ming (about 365-427), bright characters, old age submarine renamed. Tha
赞同。陶渊明远离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躬耕自资”,恣情与山水之间,忘却对于现实黑暗的失望之情,他爱菊,便在宅边遍植菊花;他嗜酒,而且每饮必醉;他好读书,却又不求
“陶渊明的审美理想”“写诗是一种诗人显示生命本相的行为,作为个体生存状态的呈示,他是本真自然而不是表演矫饰”
陶渊明诗歌的创作成就很高,研究者也比较多。但对他辞赋、散文艺术的探讨却相对较少。陈柱先生在《中国散文史》中称陶文为“自然派之散文”,并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雅淡
评析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