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写毕业论文还是要和以后的求职方向相关。所以你应该好好考虑下选题。比如液晶显示及制造技术。选一个目前在液晶显示中存在的问题,比如透过率的问题,比如显示视角的问题、比如大尺寸显示存在的问题,或者如果在液晶面板制造实现低能耗。你写了这个论文,还可以分分钟去一些大企业,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等。
1 光电显示技术 CRT(阴极射线管)1)产量/产值1999年亿只/240亿美元2000年亿只/240亿美元2001年亿只/250亿美元 2)发展趋势:大屏幕及全平面化;数字式HDTV,超高分辨率;高亮度,高对比度. LCD(液晶显示)LCD产品及技术(1)α-Si TFT-LCD生产线分辨率从VGA(640×480) XGA(1024×768)到SXGA(2048×1536)亮度从300cd/m2到1600cd/m2(2)研究多晶硅P-Si生长技术及机理.(3)研究铁电液晶电光效益、开关特性和灰度关系,以期实现连续调制灰度级的方案,实现全色显示(4)研制高密度小尺寸TFT-LCD(5)研制反射式彩色液晶显示技术 PDP(等离子显示)1)原理:由气体放电时发射的紫外线激励光致发光荧光粉,由荧光粉发光实现彩色显示.2)特点:(1)适用于42英寸到61英寸的大屏幕显示(2)高亮度(大于500cd/m2),高对比度(400∶1)(3)宽视角(大于160°)(4)响应速度快(5)彩色还原接近于 FED(场致发射显示)1)特点:集CRT和一切FPD的优点于一体:高亮度、宽视角、彩色还原好,适用于HDTV,功耗及体积小2)技术关键:(1)微针电极材料低脱出功,以降低工作电压,理化特性稳定,成本低.钨、铂、硅、金刚石等(2)微针电极结构碳薄膜,金属-介质-金属夹层结构等(3)封装工艺技术3)产品:目前有15英寸彩色FED(Sumsung),成为真正产品仍需研究探索 投影显示1) HDTV大屏幕显示的首选方案2)投影显示技术分类:(1) CRT(2) TFT-LCD(透射式)(3) LCOS(反射式)(4) DLP3)市场:(1) 2000全球228万台,LCD及DLP共80万台(2) 2000中国20万台(3) 2005中国50~100万台 TFT-LCD投影器1)当前教学和商业用投影器的主流产品2)进入家庭用,大屏幕HDTV要大大降低制造成本3)规格(1)芯片直径44mm,分辨率1280×1029,光输出300lm(2)芯片直径,分辨率1280× LCOS(硅片微显示器)1)原理(1) DMD象素尺寸16μm,40万象素以上.(2)微镜取向寻址.2)特点(1)高亮度,三片DMD可达10000lm输出(2)高分辨率,最高2020×1280(3)响应快3)技术关键DMD制作 小 结1) CRT的性价比高于所有FPD,其优势可持续到2020年2) PDP TFT-LCD,已经进入工业化生产,需大幅度降低成本3) LCOS要走出实验室,进行生产技术的研发4) FED OLED等是将来的技术给的分值只能查到这么多,需要关键词
应用电子技术题目很多的啊,比如机械电子、plc、控制技术等。当时也是不会,后来学长给的文方网,结合我目前的工作,帮写的《基于PLC的磨线机和剥线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非常专业的说嵌入式软PLC技术的研究与实现PLC先进控制策略研究与应用基于PLC的气动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可编程控制器(PLC)运行系统设计与实现基于PLC的磨线机和剥线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PLC控制电机变频调速试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LabVIEW与PLC的船舶电站监控系统的研究嵌入式PLC的设计与研究基于PLC的工业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PLC及变频调速器的多电机控制研究基于PLC的高速全自动包装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PLC与上位计算机通讯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西门子PLC与监控计算机通信问题的研究PLC编程语言解释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数控系统软PLC的研究与开发软PLC技术研究与开发基于PLC的模拟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设计监控计算机与PLC数据通信的研究与应用PC/PLC机电控制系统研究基于PLC的智能温室监控系统基于PLC和串行通信的船舶电站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PLC和触摸屏组合控制系统的应用锅炉控制及PLC应用基于PLC模糊控制的桥式起重机变频调速系统的研究嵌入式软PLC开发系统的设计基于组态软件的PLC实验教学系统PLC编程语言开发平台的设计三菱Q PLC应用技术研究基于PLC的低成本机械式立体停车库控制系统研究基于PLC与组态软件的船舶锅炉监控系统
毕业论文的论文题目,一般都是学校规定好了的吧!
注意,并不是
国内物理电子学类期刊 2008-05-10 12:38:59 1、传感器技术(月刊) 本刊是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四十九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技术刊物。该刊是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对外推荐的中文期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计量测试文摘》、《中国电子科技文摘》等的收录期刊。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奖、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期刊奖,信息产业部优秀科技期刊奖,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奖。主要报道国内各类敏感元件,传感器及电子技术,科研成果及产品等,同时报道企业概况、人物介绍、行业活动、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信息等。 主管单位:信息产业部 主办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四十九研究所 编辑单位:《传感器技术》编辑部 主 编:范茂军 主 任: 地 址: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29号(哈尔滨44信箱信息中心) 邮政编码:150001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23-1300/TN 国际刊号:1000-9787 邮发代号:14-203 定 价: 2、光学技术(双月刊) 本刊由国防科工委主管,中国兵工学会,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北方光电工业总公司联合主办,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和中国兵工学会光学学会承办,光学技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中央级学术类和技术类期刊。1975年创刊,现为双月刊,96页,大16开版本,每单月20日出版。国内邮发号为2-830,国外邮发号为4127BM。本刊杂志从1990年开始一直被美国工程索引(EI)列为固定的收录期刊,文章收录率一直为87%左右。本惠的发行范围较广,基本上覆盖了国内的整个光电行业。 主管单位:国防科工委 主办单位:中国兵工学会,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北方光电工业部公司 编辑单位:光学技术杂志编辑部 主 编:揭德尔 主 任: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081 电 话:68471784 传 真:68412867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11-1879/O4 国际刊号:1002-1582 邮发代号:2-830 定 价:15 3、电子显微学报(双月刊) 本刊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电子显微镜分会承办。是国内惟一一份报道电子显微学和其它显微学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成果、新仪器研制生产及实验技术的双月刊。本学报及时反映电子显微学和其他显微学的新动态、新进展,及时报道利用电子显微学研究诸如生命科学(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特别是新兴的纳米材料、薄膜材料)、化学化工、地质科学等所取得的高科技成果。《电子显微学报》报道的内容涵盖自然科学领域之广,为自然科学类期刊中仅见的学术期刊。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物理学会 编辑单位:《电子显微学报》编辑部 主 编:姚骏恩 主 任:李宁春 地 址:北京2724信箱电子显微学报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80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11-2295/TN 国际刊号:1000-6281 邮发代号: 定 价:20 4、激光与红外(双月刊) 本刊是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电子部激光与红外专业情报网、中国电子学会量子与光电子学分会的联合刊物,报道光电子技术领域的科技进展、新技术成果等。设有综述与评论、激光技术、红外技术、光电器件、光电材料、市场动态和文献信息等栏目。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主办单位: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 编辑单位:《激光与红外》编辑部 主 编:袁继俊 主 任:所洪涛 地 址:北京8511信箱(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 邮政编码:100015 电 话:64362211-310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11-2436/TN 国际刊号:1001-5078 邮发代号:2-312 定 价:8 5、激光杂志(双月刊) 本刊是国家新闻出版局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以报导光电与激光技术为主的科技期刊。从1992上起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物,所刊登论文被美国《EI》检索。 主管单位: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光学机械研究所 编辑单位:《激光杂志》编委会 主 编:程正学 主 任:刘凌云 地 址:重庆市石桥铺渝州路35号 邮政编码:400039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50-1085/TN 国际刊号:0253-2743 邮发代号:78-9 定 价:10 6、激光技术(双月刊) 本刊是国家新委批准出版的全国性自然科学技术期刊,属国家级科学技术刊物。本刊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反映激光在我国国防、工业、农业、生物、医学、通信及人们生活相应用,进展及成果,跟踪国外高技术发展;密切注视各国激光技术的研制状况和动态,为我国科研、教学、生产和应用提供最新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 主办单位: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编辑单位:激光技术编委会 主 编:侯天晋 主 任:於祖兰 地 址:成都市238信箱209分箱 邮政编码:610041 电 话:-291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51-1125/TN 国际刊号:1001-3806 邮发代号:62-74 定 价:15 7、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双月刊) 本学报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刊登在红外物理、凝聚态光学地质、非线性光学、红外光电子学、红外与毫米波技术等方面有创新的论文、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研究报告。并设置了交叉学科研究专栏。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 编辑单位:《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编辑委员会 主 编:褚君浩 主 任:糜正瑜 地 址:上海中山北一路420号 邮政编码:200083 电 话:-36323或36307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1-1577/TN 国际刊号:1001-9014 邮发代号:4-335 定 价:10 8、 光电工程(月刊) 本刊刊登内容包括工程光学和光电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主要有自适应光学,应用光学,微光学,光电捕获跟踪测量技术,光学设计,薄膜光学,自动控制,电视技术,激光技术,光刻,精密刻划和光电传感技术,光通信,光计算,以及光学方面的其它高新技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编辑单位:《光电工程》编辑部 主 编:马佳光 主 任: 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350信箱29分箱 邮政编码:610209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51-1346/O4 国际刊号:1003-501X 邮发代号: 定 价:11 9、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月刊) 本刊由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国家惯性约束聚变委员会联合主办。旨在关注科技发展热点,报道高新技术前沿,追踪科技研发动态,介绍科学探索历程;展示最新科技产品,汇萃时尚科技讯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编辑单位:《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编辑部 主 编:范滇元 主 任:陈秀娥 地 址:上海市嘉定清河路390号(上海市800-211信箱) 邮政编码:201800 电 话:,69918166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1-1690/TN 国际刊号:1006-4125 邮发代号:4-179 定 价:20 10、 光电子技术与信息(双月刊) 本刊为光电子学、光电子技术类科技双月刊。主要报道范围有激光技术(如激光加工、激光医学及其他激光应用技术)、红外技术、大气光学与环境光学、光学与光电探测技术、光纤通信与传感技术,以及光电子新材料、新器件和新技术探索等国内外光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现状、应用水平及最新进展。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 编辑单位:《光电子技术与信息》编辑部 主 编:余吟山 主 任: 地 址:合肥市1125信箱 邮政编码:230031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4-1138/TN 国际刊号:1006-1231 邮发代号:26-145 定 价:6 11、 中国光学快报(英文版)(月刊) 本刊是我国唯一全面反映激光领域最新成就的英文版专业学报类期刊。主要发表我国在激光、光学、材料应用及激光医学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学家的研究论文。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 编辑单位:《中国光学快报》编辑部 主 编:徐至展 主 任:颜严 地 址: 上海800-211信箱(上海喜定区清河路390号) 邮政编码:201800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1-1890/O3 国际刊号:1671-7694 邮发代号:4-644 定 价:35 12、 中国激光(月刊) 本刊是我国唯一全面反映激光领域最新成就的专业学报类期刊。主要发表我国在激光、光学、材料应用及激光医学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学家的研究论文。涉及领域包括激光器件、新型激光器、非成性光学、激光在材料中的应用、激光及光纤技术在医学中的使用,锁模超短脉冲技术、精密光谱学、强光物理、量子光学、全息技术及光信息处理。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 编辑单位:《中国激光》编辑委员会 主 编:周炳琨 主 任:雷仕湛 地 址: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上海800-211信箱) 邮政编码:201800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1-1339/TN 国际刊号:0258-7025 邮发代号:4-201 定 价:25 13、量子电子学报(双月刊) 本刊主要刊登光学、激光以及光学的电子学交叉学科等量子电子学领域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刊 物曾多次获搣中国光学期刊攠、搣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攠及、搣安徽省优秀期刊攍och 奖。已被国际权威检索期刊《科学文摘》(SA)、《化学文摘》(CA)以及国内《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收录。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 编辑单位:《量子电子学报》编委会 主 编:龚和本 主 任:王广昌 地 址:合肥市1125邮政信箱 邮政编码:230031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4-1163/TN 国际刊号:1007-5461 邮发代号:26-89 定 价:12 14、 光学与光电技术(双月刊) 本刊属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学术型刊物,是民用与军用相结合怕综合性光电技术信息载体,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与湖北省光学学会联合主办。 主管单位: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 湖北省光学学会 编辑单位:《光学与光电技术》编辑部 主 编:潘德彬 主 任:刘爱东 地 址:武汉市雄楚大街981号 邮政编码:430073 电 话:-2351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42-1696/O3 国际刊号:1672-3392 邮发代号: 定 价:10 15、 光电子技术(季刊) 本刊是由国家科委批准公开发行的学术类刊物,主要刊登国内外光电子技术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综述文章,及时报道该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及有关器件、整机的应用。 主管单位:信息产业部 主办单位: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 编辑单位:《光电子技术》编辑部 主 编:陈向真 主 任:刘广荣 地 址:南京中山东路524号(南京1601信箱) 邮政编码:210016 电 话:-5864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2-1347/TN 国际刊号:1005-488X 邮发代号: 定 价:8 16、 光电子穧激光(月刊) 本刊为专业技术性刊物。报道光电子、激光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新型光电子器件、装置和材料、光电控制和检测、光存贮和光电信息处理、通讯和光纤应用技术光电集成技术、光计算和光学神经网络、激光加工和激光应用、光电生物医学等方面。 主管单位: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 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 天津理工学院 编辑单位:《光电子穧激光》编辑部 主 编:巴恩旭 主 任:汪美林 地 址:天津杨南开区红旗南路263号 邮政编码:300191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12-1182 国际刊号:1005-0086 邮发代号:6-123 定 价:10 17、应用激光(双月刊) 本刊1981年创刊,刊登激光技术在我国工业、农业、科研、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文章,深受广大读者欢迎,1985年发行量达到4250册/期。成为同类刊物中发行量最大的期刊。《应用激光》论文被搣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攠选为引文源期刊,并被美国EI、德车FIZ选用。1996年《应用激光》列入全国搣影响因子攠最大的前五十种刊物之一。 管单位:上海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 编辑单位:《应用激光》杂志社 主 编:王之江 主 任: 地 址:上海市宜山路770号 邮政编码:200233 电 话:-3401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1-1375 国际刊号:1000-372X 邮发代号:4-376 定 价: 1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 本学报是信处科学与电子科学的学术理论刊物。被国内外多种重要检索系统收录,2000年再次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报道范围包括通信与信息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应用数学,密码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编辑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主 编:梁昌洪 主 任:李维东 地 址: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349信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政编码:710071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61-1076/TN 国际刊号:1001-2400 邮发代号: 定 价:10 19、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双月刊) 本学报是电子科技大学主办的由国家教育部主管的自然科学类期刊,是集创造性、学术性、科学性为一体的电子综合性刊物。主要刊登电子通信、电子测量、电视技术、生物电子学、雷达、电子对抗、遥感遥测、信息论、电磁场工程、天线、微波理论与技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电子材料与元件、电子机械、自动控制、电子物理与器件、激光与光纤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系统工程、数理化等基础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的学术性总结;新技术、新工艺的论述;国内外科技动态的综合评述;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等。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编辑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主 编:林为干 主 任:徐安玉 地 址:成都东郊建设北路 邮政编码:610054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51-1207/T 国际刊号:1001-0548 邮发代号:62-34 定 价:5 20、光通信技术(月刊) 本刊为专业技术性刊物。报道光通信、光纤维传感技术在公用通信、专用通信和国防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包括系统与网络、光纤光缆与器件、光通信相关技术的开发及新技术新产品介绍等,还刊登专题讲座、厂商简介、书刊评价、人物专访、重大活动报道。读者对象为相关专业及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主管单位:信息产业部 主办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第34研究所 编辑单位:《光通信技术》编辑部 主 编:汤志强 主 任: 地 址:广西桂林市5号信箱 邮政编码:541004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45-1160/TN 国际刊号:1002-5561 邮发代号:48-126 定 价:7 21、 光学精密工程(双月刊) 本杂志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院士、唐九华院士担任顾问,陈星旦院士任编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首批入选者、长春光机所所长,青年科学家曹建林博士担任主编。《光学精密工程》辟有综合评述、空间光学、图像处理、信息处理、纤维光学、微纳技术、精密机械、激光与技术、光学检验设备、光学以其余技术、测试技术及设备、信息光学、光电跟踪与自动控制、摄像技术及装置、光电技术及器件、光学工艺及设备、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工程、光谱分析与光谱测量、激光测距与跟踪、摄像技术与装置、计算机辅助设计、薄膜光学、光衍射仪器与器件等专栏。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编辑单位:《光学 精密工程》编辑委员会 主 编:曹健林 主 任:白雨虹 地 址:长春市东南湖大路16号 邮政编码:130033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22-1198/TH 国际刊号:1004-924X 邮发代号:12-166 定 价:18 22、 光通信研究(双月刊) 本刊是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和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办的技术类期刊。是我国最早的以高新科技光纤通信为内容的科技期刊,全国电信技术类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载光纤通信网络、系统、设备、光纤光缆、光有源器件、光无源器件、仪器、仪表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应用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与其有关的前沿学科。 主管单位: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主办单位: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编辑单位:烽火科技学院《光通信研究》编辑部 主 编:毛谦 主 任:程晓红 地 址:武汉市洪山区邮科院路88号 邮政编码:430074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42-1266/TN 国际刊号:1005-8788 邮发代号: 定 价:8 23、 红外与激光工程(双月刊) 本刊由航天机电集团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核心期刊。本刊主要包括红外、激光和光电技术在航天、卫星和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研究、设计和应用上有创见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报告,各种新的光电技术实验方法和结果,新工艺、新材料、国内外先进光电技术方面的优秀论文及信息报导,本刊栏目多,内容丰富,可供从事光学与应用专业方面的科研、厂矿、企事业单位、各大专院校及部队有关人员阅读参考,亦可供国内外各大图书馆及信息部门收藏。 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主办单位: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 编辑单位:《红外与激光工程》编辑部 主 编:孙再龙 主 任:赵雪艳 地 址:天津市225信箱32分箱 邮政编码:300192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12-1261/TN 国际刊号:1007-2276 邮发代号:6-133 定 价:10 24、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月刊) 本刊为科学技术综合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机械工程、电子技术、信息科学、材料 科学、能源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建筑、生物医学、管理科学、基础理论等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其中,以机械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优势专业。 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技术论文统计用刊源之一。目前,已被国内外30余家权威文摘期刊和重要数据库收录。 本刊先后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湖北省十大名刊等多项荣誉称号。 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编辑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主 编:樊明武 主 任: 地 址:武汉喻家山华中科技大学校内 邮政编码:430074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42-1658/N 国际刊号:1671-4512 邮发代号:38-9 定 价:6 25、强激光与粒子束(月刊) 本刊主要报道我国激光与粒子束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 内容涉及高功率激光(含高功率微波)与粒子束的产生、传输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主要学科包括:强激光与粒子束物理,激光器与加速器技术,等离子体物理及惯性约束聚变等。 主管单位:四川省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四川核学会 编辑单位:《强激光与粒子束》编辑部 主 编:杜祥琬 主 任: 地 址:四川绵阳919-805信箱 邮政编码:621900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51-1311/O4 国际刊号:1001-4322 邮发代号:62-76 定 价:10 26、光学学报(月刊) 本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光学学术刊物,反映中国光学科技的新概念、新成果、新进展。内容主要包括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适应光学、纤维光学、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激光器件、全息和信息处理、光学元件和材料等。为我国光学科技人员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学术讨论以跟踪学科前沿和发展我国光学事业服务。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 编辑单位:中国光学学会《光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主 编:徐至展 主 任: 地 址: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上海800-211信箱) 邮政编码:201800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1-1252/04 国际刊号:0253-2239 邮发代号:4-293 定 价:25 上面可能有你感兴趣的
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光学期刊网》中收录了50多种国内出版的光学期刊,供你参考。Chinese Journal of LasersChinese Optics Letters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ptoelectronics LettersPhotonic SensorsPhotonics Research半导体光电半导体光子学与技术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电光与控制发光学报高功率激光及等离子体物理研究论文集(专题)光电产品与资讯光电工程光电技术应用光电子.激光光电子技术光机电信息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光散射学报光通信研究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光学 精密工程光学技术光学学报光学仪器光学与光电技术光子学报红外红外技术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红外与激光工程激光技术激光生物学报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激光与红外激光杂志量子电子学报量子光学学报强激光技术进展强激光与粒子束现代科学仪器现代显示液晶与显示应用光学应用激光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中国光学中国激光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1.物理学报 2.发光学报 3.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4.光学学报 5.光子学报7.量子光学学报 10.中国激光 12.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3.物理 14.波谱学杂志 19.光散射学报 .光学精密工程 .光学技术 应用光学2.光电子、激光 4.红外与激光工程 5.电波科学学报 6.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10.激光与红外 14.红外技术 17.光电工程 18.微波学报 19.激光技术 21.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4.激光杂志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尤其是对视力保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统计数据表明, 中国 在校小学生佩戴眼镜的人数比例达到30%,中学生为50%,而大学生则达到了75%,成为名符其实的眼镜王国”。 一、应社会需求 发展 起来的新学科 1988年,中国计量 科学 研究院(以下简称“计量院”)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也是北京市第一次眼镜市场的产品质量调查。根据英国标准化协会(BSI)的标准,京城20多家大眼镜店被抽查的上千副眼镜的质量合格率不足10%。 为此,我国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院士率先向社会发出呼吁:眼镜是保健用品,不是一般的商品,全社会都应陔关注消费者的视力健康!一些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电纷纷提出提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眼镜行业进行治理和整顿。 眼镜质量问题引起了原国家技术监督局的高度重况和关注.眼镜立即在“质量万里行”活动中被列为重点监督的产品。计量院正是从这时开始涉足眼科光学领计量和检测标准的研究的。近20年过去了,具有中国旖色的眼科光学计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二、眼科光学与相关产业密切结合、与其他学科相巨交叉 眼科光学是集眼科学、计量学、光学和光学仪器、验光学、眼镜学、像质评价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光谱光度学、神经学、生物学、材料学、制造工艺等为一体的新兴的边缘学科。眼科光学计量是眼科诊断、 治疗 、视力矫正和眼保健的基础保证。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专业划分,至少有五大产业领域与眼科光学密切相关,它们是眼镜镜片、眼科仪器、角膜接触镜、人工晶体和个体眼部防护用品。由此可见,眼科光学又是医疗卫生、眼镜行业和光学 工业 的结合体。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眼科光学计量体系 根据日益增长的国际市场和贸易全球化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ISO在IS0C172“光学和光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面设立了SC7“眼科光学和仪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由于信息不畅以及行业划分的制约,中国的眼科光学计量研究与国际IS0C172,sC7的建立虽然同步,却又毫不相干。而国际计量界的同行们,无论是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还是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都还没有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 命运注定,中国眼科光学计量的生存、确立和发展必须自主创新。 1。独创性 由于有了计量院这样一支实力雄厚的技术队伍的实质性介入,仅仅十几年,中国已经开始步人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 在国家质检总局的大力支持下.计量院会同全国质监系统先后研究建立了顶焦度计量基准、验光机顶焦度工作基准、角膜接触镜顶焦度工作基准等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基、标准装置,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顶焦度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如图1所示。 纵观国际眼科光学大家庭,中国的眼科光学计量颇具独创性。正如国际计量局局长瓦拉德于2005年下半年参观计量院眼科光学实验室时所说的:“我在你们这里看到了一片新天地。” 2.建标与量值传递的新模式 传统的计量工作,往往是先投入巨资研究检测装置,待建立计量基准或计量标准后,再对社会开展周期检定和量值溯源。 计量院在开展眼科光学计量研究的初期.面临着技术上走哪条路的抉择。由于服科光学计量服务的对象是一个个不同的生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初期没有选择好突破口,计量检定方法不能通过临床医学的考验,就不可能得到今天医学界的承认,更不会被国内外市场广泛使用并接受,也绝无可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水平。回顾 历史 ,眼科光学计量所实现的突破在于: (1)选择了以动态或在线检测为研究目标 事实证明,这种模式能够较好地适应眼镜行业或医学界在使用现场进行动态测量或在线校准和检测的需求显然,传统的、基于静态或分量程的工业计量模式,以及高成本低使用率的计量建标和检定模式.不适于眼科临床医学的需求。而中国自主研发的各种眼科光学计量标准器具,如标准镜片和标准模拟眼等,则以其高科技含量、低成本高使用率、便于携带等显著特点.一下子就被国内外客户广泛接受,并占领了市场。 (2)以Map手段实现量值传递的新模式 面对具有3.6亿用户的眼镜市场,我们只有通过大面积的建标和计量检定,才能有效控制眼镜行业的产品质量,才能保证全国范围内顶焦度量值的统一。而Map了用客传递手段,就像勾画一张全国地图一样,把顶焦度一级或二级标准、验光机顶焦度标准、瞳距仪检定装置、透射比计量标准装置、角膜曲率计检定标准等通过自上而下的逐级推广、很快就覆盖了全国除 台湾 和西藏以外的大部分省、市地区计量所,甚至远销海外。这种新模式,满足了我国眼镜行业分布区域大、计量检定贯穿始终、无所不在的市场的需求。 四、计量基标准与科研成果转化 眼科光学领域内的基本物理量是顶焦度——VertexPowero 围绕着顶焦度这个重要物理量,我国先后研究建立了各项基(标)准,并将其迅速转化为市场上可流通的商用计量标准器具。例如:“顶焦度标准镜片”、“主观式和客观式标准模拟眼”、“接触镜顶焦度专用标准镜片”、“眼镜片透射比测量装置”、“瞳距仪计量检定装置”和“商用瞳距仪样机”、“角膜曲率计标准器”等。 上述计量标准器具均可直接用于对眼科光学计量仪器进行强制检定和计量校准,且具有包容性强、较长期的适应性、研究费用低廉、易于操作和大范围推广等优点,有利于调动地方质监部门的积极性。 上下齐抓共管大好局面的形成,使我国政府对眼科光学领域的产品质量实施市场监督的目标能够落到实处。 五、发挥龙头作用、形成计量院与地方技术机构双赢的局面 眼科光学计量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十几年里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并为提高我国眼镜行业产品质量的提高作出举足轻重的贡献,除了计量院自身的努力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项工作得到了全国各地质监部门的积极响应和大力协助。 目前.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大多数省市级的计量和质检机构都开展了眼科光学计量检定和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各地技术机构直接使用计量院提供的计量标准器具。这种“统一研制、统一推广、统一培训、统一周期检定”的“四个统一”模式有效解决了巨大市场需求下的量值溯源和量值统一问题,使将原来看起来十分复杂和困难的技术管理和市场监督工作变得简化和顺畅起来。 眼科光学计量走出了一条计量为国民 经济 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服务的新思路,不但使社会和国民从中受益,也形成了计量院与地方技术机构双赢共进的新局面。 六、中国眼科光学计量研究实现“从零的突破到质变的跨越” 眼科光学计量所走过的路。为计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研究领域,使计量科学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国民经济。也锻炼和造就了一批了解市场、了解 企业 需求。通过为社会服务而发现和寻找科研方向的新型的科技人员。 顶焦度计量标准(基准)、验光机工作基准、角膜接触镜顶焦度工作基准的相继研发成功。确立了计量院在国内眼科光学领域的“科研龙头”地位.同时。为提高中国在国际眼科光学界的地位赢得了关键的一票。
译文如下: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hotoelectric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detection system design method, the design gives the research based on MSC1210 series microcontroller photoelectric detection system, discusses the photoelectric detection circuit are given the basic working principles, the detection system work circuit, determine the key components of parameters. Actual use based on the design of the proof that can be detected circuit effective measuring wide dynamic change range of light signals, used in general light signal detection situation the need.希望有帮助到您,乜希望您可以采纳我的答案。
光的干涉应用的新进展 光的干涉无处而不在,如在日光照射下,肥皂泡的薄层色及昆虫翅膀上的彩色便是最明显的例子。这仅在生活中光的干涉便随处可见,那么在它的实际应用岂不更让人意想不到。光的干涉最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满足传播方向相同、初相位恒定、频率相同。对于光干涉最开始的意愿是为了测单色光的波长,然而现在我们熟悉的照相机便也运用了光的干涉,普通照相是把照相机的镜头对着被拍摄的物体,让从物体上反射的光进入镜头,在感光底片上产生物体的像。感光底片上记录的是从物体上各点反射出来的光的强度。一、全息照相是应用光的干涉来实现的。它用激光(是良好的相干光)作光源。全息照相的原理如图所示,激光束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射向被摄物体,另一部分射向反射镜(这束光叫参考光束)。从物体上反射出来的光(叫做物光束)具有不同的振幅和相位,物光束和从反射镜来的参考光束都射到感光片上,两束光发生干涉,在感光片上产生明暗的干涉条纹,感光片就成了全息照相。干涉条纹的明暗记录了干涉后光的强度,干涉条纹的形状记录了两束光的位相关系。 从全息照片的干涉条纹上不能直接看到物体的像,为了现出物体的像,必须用激光束(参考光束)去照射全息照片,当参考光束通过全息照片时,便复现出物光束的全部信息,于是就能看到物体的像。二、光学千涉生物传感器的建立及其在多种生物分子识别中的应用1.光学千涉生物传感器系统的设置(1)光学干涉生物传感器的硬件构成 (2)聚荃乙烯薄膜厚度与光学常数的测定及软件的编译2.光学干涉生物传感器敏感膜的构建3.光学干涉生物传感器在多种类型分子识别中的应用(1)酶标记的表面抗原一表面抗体相互作用(2)寡核昔酸分子杂交实验(3) L一天冬酞胺酶B细胞表位的筛选(4)不同细胞与固定化凝集素的相互作用三、当前光刻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及进展 1.光学光刻 光学光刻是通过光学系统以投影方法将掩模上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的结构图形"刻"在涂有光刻胶的硅片上,限制光刻所能获得的最小特征尺寸直接与光刻系统所能获得的分辨率直接相关,而减小光源的波长是提高分辨率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开发新型短波长光源光刻机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2.极紫外光刻(EUVL)极紫外光刻用波长为10-14纳米的极紫外光作 光源。虽然该技术最初被称为软X射线光刻,但实际上更类似于光学光刻。所不同的是由于在材料中的强烈吸收,其光学系统必须采用反射形式。如果EUVL得到应用,它甚至可能解决2012年的微米及以后的问题,对此发展应予以足够重视。总的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中人们不断地利着光的干涉原理解决了许多复杂的实际问题。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光的干涉现象,以便日后更好的利用光的干涉知识解决生产及生活中的问题
《模具工业》2001. No . 4 总 242 40激 光 加 工 技 术 在 模 具 制 造 中 的 应 用江苏理工大学(江苏镇江 212013) 张 莹 周建忠 戴亚春[摘要]随着激光加工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工业用大功率激光设备价格的逐渐下降 ,给产品和模具的制造工艺带来了新的变革 ,在模具制造、 模具表面强化与维修、 取代模具等 3个方面 ,就激光优化模具制造工艺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关键词 模具 激光 工艺优化[ Abstract ]Wi t h t he mat uri ng of t he las e r p r oces si ng t echnology and t he dec r easi ng of p rice of t hei ndus t rial la r ge - p owe r las e r e quipme nt , a new i nnovat ion was br ought t o t he manuf act uri ngt echnology of t he p r oduct s and t he dies and moulds . A r elat ively de t ailed analysis and dis cus sionwas made on t he las e r op t imized manuf act uri ng p r oces s f or dies and moulds f r om t hr e e asp ect s ofmanuf act uri ng , s urf ace r ei nf orceme nt and mai nt e nance , and s ubs t i t ut ive dies or moulds .Key words die and mould , las e r , t echnological p r oces s op t imizat ion1 引 言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制造企业对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一次制造成功等要求日益迫切。而在常规制造系统中 , 产品生产所需大量模具的设计、制造和装配调试不仅耗费大量资金 , 更严重的是延长了产品生产的准备时间 , 从而延长了新产品开发周期 ,形成制造过程中的瓶颈。因此 , 如何快速有效地制造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模具及产品 , 就成为人们不断探索的课题。随着激光加工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工业用大功率激光器设备价格的下降 , 给产品和模具制造工艺带来了重大变革。本文在模具制造、模具表面强化与维修、取代模具等 3个方面 , 就激光加工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作一些探讨。2 模具制造2. 1 模具的激光叠加制造1982年 ,日本东京大学的中川教授等人提出用薄片叠加法制造拉伸模 , 1985年 , 美国加州某公司推出了模具的激光叠加制造法 , 并获得专利 , 其工艺流程见图 1 ,原理为将激光切割的多层薄板叠加 ,并使其形状逐渐发生变化 , 最终获得所需的模具立体几何形状。日本在冲模的激光叠加制造方面已达到实用阶段 ,所制的凸、 凹模质量高 ,加工尺寸精度— — —— — —— — —— — —— — —— — ——收稿日期:2000年8月10日已达 ±0. 01mm ,切割厚度为 12mm。 经激光切割后 ,在切口表面形成深 0. 1~0. 2mm、 硬度为 800HV 的硬化层 ,用来冲裁 1mm 厚的钢板 ,单凭自冷硬化层就可冲压 10 000 件 , 如在激光切割后再经火焰淬火 ,则可冲压 3~5万件。 由于各薄板间的连接简单 ,故用叠加法制作冲模 ,成本可降低一半 ,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用来制造复合模、落料模和级进模等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图 1 激光叠加模具制造工艺流程由模具 CAD 和激光切割相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模具 CAD/ CAM 系统 ,实现板料切割的 FMS ,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用激光切割的薄板来叠加合成任意三维曲面的制造系统 , 不仅为在塑性加工和模具领域中实行 FMS 提供了思路 , 而且对于内部结构复杂的模具制造 ,如型孔、 中孔体及复杂的冷却管道等 ,也是快速而经济的制造模具的有效方法 ,并且能带动其他技术如固相扩散等的发展。2. 2 快速模具制造模具 CAD三维设计二维外形NC 程序激光切割去除梯级创层面精加工成形模具装配薄片连结精加工NC 程序模 具 制 造 技 术《模具工业》2001. No . 4 总 242 41快速成型制造技术(RPM)是 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项制造技术 , 目前 RPM 技术已发展了十几种工艺方法。基于 RPM 技术快速制造模具的方法多为间接制模法 , 即利用 RPM 原型间接地翻制模具。(1) 软质简易模具 (如汽车覆盖件模具) 的制作。采用硅橡胶、低熔点合金等将原型准确复制成模具 , 或对原型表面用金属喷涂法或物理蒸发沉积法镀上一层熔点极低的合金来制作模具。这些简易模具的寿命为 50~5 000件 ,由于其制造成本低 ,制作周期短 , 特别适用于产品试制阶段的小批量生产。(2) 钢质模具制作。RPM 原型 — — — 三维砂轮— — — 整体石墨电极 — — — 钢模 ,一个中等大小、 较为复杂的电极一般 4~8h 即可完成。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用此技术制造汽车覆盖件模具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与传统机械加工制作模具相比 , 快速模具制造省去了耗时、 昂贵的 CNC加工 ,加工成本及周期大大降低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 模具表面强化与修复为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 , 常常需对模具表面进行强化处理。常用的模具表面强化处理工艺有化学处理 (如渗碳、 碳氮共渗等) 、 表层复合处理 (如堆焊、 热喷涂、 电火花表面强化、 PVD 和 CVD 等) 以及表面加工强化处理(如喷丸等) 。这些方法大多工艺较为复杂 , 处理周期较长 , 且处理后存在较大的变形。采用激光技术来强化和修复模具 , 具有柔性大 , 表面硬度高 , 工艺周期短 , 工作环境洁净等优点 ,因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3. 1 激光相变硬化激光相变硬化 (激光淬火) 是利用激光辐照到金属表面 , 使其表面以很高的升温速度达到相变温度 (但低于熔化温度) 而形成奥氏体 ,当激光束离开后 , 利用金属表面本身热传导而发生自淬火 , 使金属表面发生马氏体转变 , 形成硬度高、抗磨损的表层 , 从而使金属表面得到强化。所用设备为三轴联动的数控激光加工机。影响激光强化的主要因素有激光功率、光斑尺寸和扫描速度。在强化过程中要对这些参数进行优化 , 并对具体材料选择合适的激光处理参数。对于CrWMn、 Cr12MoV、 Cr12、 T10A 及 Cr-Mo 铸铁等的常用模具材料 , 在激光处理后 , 其组织性能较常规热处理普遍改善。 例如 ,CrWMn 钢在常规加热时易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成网状的二次碳化物 , 显著增加工件脆性 ,降低冲击韧性 ,使用在模具刃口或关键部位寿命较低。采用激光淬火后可获得细马氏体和弥散分布的碳化物颗粒 ,清除网状 ,并获得最大硬化层深度以及最大硬度 1 017. 2HV。Cr12MoV 钢激光淬火后的硬度、抗塑性变形和抗粘磨损能力均较常规热处理有所提高。对 T8A 钢制造的凸模和Cr12Mo 钢制造的凹模 ,激光硬化深 0. 12mm ,硬度1 200HV , 寿命提高 4~6倍 , 既由冲压 2万件提高到 10~14万件。 对于 T10钢 ,激光淬火后可获得硬度 1 024HV、 深 0. 55mm 的硬化层;对于 Cr12 ,激光淬火后可获得硬度 1 000HV、 深 0. 4mm 的硬化层 ,使用寿命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3. 2 激光涂覆激光涂覆是用激光在基体表面覆盖一层薄的具有一定性能的涂覆材料 , 这类材料可以是金属或合金 ,也可以是非金属 ,还可以是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在涂覆过程中 , 涂覆层在激光作用下与基体表面通过熔合迅速结合在一起。它与激光合金化的主要区别在于经激光作用后涂层的化学成分基本上不变化 , 基体的成分基本上不进入涂层内。激光涂覆工艺实用的材料范围很广 , 正在研究的母体材料有低碳钢、 合金钢、 铸铁、 镍铬钛耐热合金等 ,研究的添加材料有钴基合金、 铁基合金和镍基合金等。采用激光技术在有送粉器的 2kW CO2 激光器上 , 对 4Cr5MoV1Si 钢基体表面涂覆一层由镍基高温合金和 WC + W2C 粒子组成的高温耐磨合金粉末 ,在激光功率 P = 1 500W ,送粉量为 10g/ min ,工件移动速度为 2~3mm/ s 条件下 ,获得多道搭接的大面积高温耐磨合金。 在试验温度为 600℃ 时 ,硬度为 550~580HV0 .2 ; 在温度为 950℃时 , 硬度为100~200HV0 .2。 可见在 1 000℃ 左右高温下 ,涂覆层仍有很高的强硬性 , 是较理想的高温模具耐磨合金。另外 , 采用激光涂覆方法来修复已磨损的冲模及拉伸模等 ,可大大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 ,降低模具的使用成本。3. 3 激光堆焊对于一些汽车覆盖件冲裁修边模具 , 为提高使用寿命 ,节省优质模具材料 ,刃口往往采用在较差的基体材料上堆焊一层性能优异的合金。 过去 ,堆焊大多采用人工氧 — 乙炔火焰堆焊法 ,这种方法虽然设备《模具工业》2001. No . 4 总 242 42费用低 ,但功率密度不高(102~103W/ cm 2) ,且难以进行精确控制 , 因而堆焊质量和生产率都较低。70年代以来 , 开发成功了等离子粉末堆焊技术 , 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且控制性能也较好 , 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等离子堆焊存在着电极寿命短、 堆焊层母材稀释率较高等问题。80年代以来出现的激光堆焊法与使用同一材料的氧 —乙炔火焰堆焊法相比 ,激光堆焊层组织细微、 致密 ,不良品率仅为前者的 1/ 10。激光堆焊的速度快 ,生产率比氧— 乙炔火焰堆焊高 1. 75倍 , 而堆焊的材料使用量仅为其 1/ 2。而且激光堆焊层的室温硬度比氧 — 乙炔火焰堆焊的高 50HV 左右。 激光堆焊质量与激光的光束模式、 功率及堆焊速度等因素有关。4 激光加工替代模具冲压加工4. 1 激光切割替代薄板件的冲裁模激光切割替代钣金件及汽车车身制造中的冲裁修边模大有可为。三维激光切割技术 , 由于其本身具有加工灵活和保证质量的特性 , 在 80 年代就开始在汽车车身制造中应用。切割时只需用平直的支撑块来支撑工件 , 因此夹具的制作不仅成本低而且快速。由于与 CAD/ CAM 技术相结合 ,切割过程易于控制 , 可实现连续生产和并行加工 , 从而实现高效率的切割生产。切割板材所使用的激光器主要有两大类 , 即CO2 激光器和 Nd : YA G激光器 ,功率为 100~1 500W , 因为功率小于 1 500W 的激光器其振动模式为单模 , 切缝宽度为 0. 1~0. 2mm , 切割面也很整洁 ,而输出功率大于 1 500W 时激光器的振动模式为多模 , 割缝宽度近 1mm , 切割面质量较差。因 Nd :YA G的激光可通过光导纤维输送 , 比较灵活方便 ,适用于机器人手执激光喷嘴配程序控制进行精确操作 , 因此在三维切割时大多采用。影响激光切割工件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切割速度、焦点位置、辅助气体压力、 激光输出功率及模式。美国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以及日本的丰田、日产等汽车公司 , 在汽车生产线上普遍采用激光切割技术 , 它不必采用各种规格的金属模具 , 除了快速方便地切割各种不同形状的坯料外 , 还用来大量切割加工因规格不同需要更改的零件安装孔位置 , 如汽车标志灯、 车架、 车身两侧装饰线等。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卡车仅车门就有直径为 <2. 8~<39mm 的20种孔 , 公司采用 Rofin- Sinar 的 500W 激光器通过光纤连接到装在机械手的焊头上 , 用以切割这些孔 ,1min 就完成一扇门开孔的加工 ,孔边缘光滑 ,背面平整 。<2. 8mm 孔的公差为 0. 03~0. 08mm ,<12mm 孔的公差为 - 0. 25mm~ + 0. 03mm。该公司生产的卡车和客车有 89 种孔径和孔位配置不同的底盘 ,经过优化设计 ,现在只需要冲压 5种不同的底盘 ,然后再由激光切割出配置不同的孔 ,简化了工艺 ,提高了效率 ,降低了成本。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在 1997 年把大功率 CO2及 YA G激光三维焊接和切割理论与技术作为重点项目进行资助 , 国家产学研激光技术中心的课题组成员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 为在我国汽车车身制造业中应用三维激光立体加工技术做出了很大贡献。该中心为一汽轿车公司、宝山钢铁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开展了重大工程项目攻关 , 其中开发红旗加长型轿车覆盖件的三维激光制造工艺技术 , 在我国轿车生产中是首次采用。在汽车用薄厚钢板激光大拼板拼接工艺试验研究中首次采用了激光切割替代精裁工艺技术 , 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三维激光切割在车身装配后的加工也十分有用 ,例如开行李架固定孔、 顶盖滑轨孔、 天线安装孔、修改车轮挡泥板形状等。在新车试制中用于切割轮廓和修正 ,既缩短了试制周期又节省了模具 ,充分体现出采用激光切割加工的优点。4. 2 激光打标替代冲模打标企业在其生产的零部件上常常需要打上企业自己的标志或特定的符号与数字 , 以往的方法是使用冲模打标或用铸模成型 , 打标质量不高。采用数控激光机打标不仅速度快 , 而且克服了冲模打标中常见的毛边、尖锐的边缘和畸变。由于采用计算机控制 , 因此可以打出任意复杂的图案 , 省去了模具设计、 制造及调试等环节 ,大大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制造周期 , 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因激光打标机所需功率小 ,成本低 ,打出的标记美观、 漂亮 ,现已为大多数企业所采用。4. 3 激光成形替代弯曲模成形金属板料的激光成形技术是一种利用聚焦光束以一定的速度扫描金属板料表面 (扫描速度应足够快以防止表面熔化) ,使热作用区内的材料产生明显的温度梯度 ,导致非均匀分布的热应力 ,从而使板料塑性变形的方法。与常规成形方法相比 , 激光成形《模具工业》2001. No . 4 总 242 43具有许多优点: ① 属于无模成形 ,生产周期短 ,柔性大 , 可不受加工环境限制 , 通过优化激光加工工艺参数 , 精确控制热作用区域以及热应力的分布 , 将板料无模成形; ② 因其是一种仅靠热应力而不用模具使板料变形的塑性加工方法 , 因此属无外力成形; ③ 为非接触式成形 ,所以不存在模具制作、 磨损和润滑等问题 ,也不存在贴模、 回弹现象 ,成形精度高; ④ 可使板料通过复合成形得到形状复杂的异形件(如球形件、 锥形件和抛物形件等) 。激光成形机理的实质就是弯曲机理。当激光加热板料时 , 一方面在激光作用区及其周围产生热应力 , 同时降低了被加热区域板料的屈服极根 , 从而使热应力作用区的热态材料产生非均匀的塑性变形 ,实现板料的弯曲成形。试验表明 ,激光每扫描一道次 ,金属板料可弯曲 1° ~5° ,不同的扫描轨迹和工艺参数组合能够产生不同的成形效果和不同程度的变形量 , 即可得到各种复杂形状的工件。图 2表示在工艺参数为激光速功率 1. 5kW , 激光束直径5. 4mm , 材料 SUS304 , 厚 1mm , 碳涂覆面的条件下 ,激光扫面速度与材料弯曲角之间的变化关系。图 2 激光扫描速度对弯曲角的影响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对激光成形技术进行专项研究 , 在某些领域现已开始了初步的工业应用。波兰基础技术研究所的HFrackiewicz 教授利用激光成形先后制造出了筒形件、 球形件、 波纹管和金属管的扩口缩口、 弯曲成形等;德国学者 MGeiger 等将激光成形与其他加工工序复合运用于汽车制造业 , 进行了汽车覆盖件的柔性校平和其他成形件的成形 , 而且对弯曲成形过程进行计算机闭环控制 , 提高了成形精度。德国Trumpf 公司于 1997 年开发了商品化激光成形多用机床 Trumat ic L 3030。 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 , 激光成形技术将逐趋成熟 ,进入实用化阶段。5 结束语激光加工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加工工艺 , 在国外各行业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国机械行业在 “九五”期间也将其作为十大技术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把激光加工工艺和激光加工设备的研究作为重点研究项目进行资助 , 并明确指出其主要应用领域应该在汽车制造业。模具作为一种工具 , 其生产周期、质量和成本直接影响产品的制造过程和销售。而激光作为一种万能加工工具 , 在减少模具制造装备 ,缩短模具制造周期 ,降低制造成本和保证模具质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激光加工技术来优化模具制造工艺 , 对传统的模具制造工艺进行改进和组合 , 需要我们做出不断的努力。参 考 文 献1 陈大明 ,徐有容 . 模具钢表面激光熔覆硬面合金层改性研究.金属热处理 ,1998 , (1)2 李懦荀 ,平雪良.连续激光强化模具刃口的工艺研究.电加工 ,1995 , (6)3 孙中发 . 我国激光产业发展对策.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997 , (10)4 曹 能 ,冯 梅.激光加工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宝钢技术 ,1998 , (3)5 管延锦 ,孙升.激光快速成形与制造技术及其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汽车工艺与材料 ,1999 , (9)6 A Domenico . 加工汽车车身部件的三维激光切割技术 .机电信息 ,1999 , (6)7 周建忠 ,袁国定.应用激光强化技术提高覆盖件模具寿命.模具工业 ,2000 , (4)8 胡晓峰 . 基于数控激光切割的快速制模方法研究 . 江苏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 M Geiger ,F Voll tert sen. Flexible St raightening ofcar Body Shells by laser .10 Bob Trving. Welding Tailorde Blanks. Welding Jou-rnal ,1995 , (8)11 M Geiger . Synergy of laser Material Porcessing andMetal Forming. Annals of t he CIRP ,1994 ,43(2)12 H Arnet ,F Vollert sen. Extending Laset bendingfor t he generation of convex shapes. Porc . Inst . Engrs. ,1995 , (209)13 Trumf Lt d. The heat is on for laser profiler . SheetMetal Indust ries ,1997 , (1)
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制版格式一、用纸格式论文一律使用A4白纸,左侧装订。订口(左边界)为:25mm翻口(右边界)为:25mm天白(上边界)为:30mm地白(下边界)为:30mm(不含页码)二、页面规格论文一律要求设置统一规则,页眉要求标明“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字样;页脚要求表明“第×页 共×页”字样。文字均须居中排列,使用5号宋体字。三、字体字号1、未作特殊说明文中图文颜色均为黑色。2、排版规格标题上空2行,用2号小标宋体字,可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间距恰当。正文用小4号宋体字。小标题以及“摘要”、“关键词”、“引言”、“参考文献”等字样,用小4号宋体加粗。四、正文序列正文各个部分内容的序列一级标注用“一、”,二级标注用“(一)”,三级标注用“1、”,四级标注用“(1)”,其余使用英文或者“甲乙丙丁”标注。五、装订要求左侧装订,不掉页。骑马订或平订的订位为两钉钉锯处订眼距书芯上下各1/4处,平订钉锯与书脊间的距离为5mm。六、装订顺序1、封面2、目录3、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4、正文(5000字以上):含插图,附表等5、小结6、参考文献目录所引用的文献的主要来源有:专著或书;连续出版物或期刊杂志;会议文献或会议记录、资料汇编;报告;专利。给你提供一个样张: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 浅谈激光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系 别专 业班 级姓 名学 号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1. 本课题的来源、选题依据:1. 来源 : 选题依据 :2. 本课题的设计(研究)意义(相关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研究意义 :3.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拟采用的实现手段(途径):(可以另附页)4. 文献综述(列出主要参考文献的作者、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以及与本课题相关的主要参考要点):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年 月 日系意见:盖章年 月 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学生接受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后,要围绕课题方向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进行调研,充分了解课题相关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课题研究范围。2、开题报告应着重说明课题来源、选题依据,本课题的设计(研究)意义,课题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拟采用的实现手段(途径)。3、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4、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一般不再随意改题。如确有特殊原因需改题者,须由学生写出书面报告,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教研室审核批准方可。改题后,需重新撰写开题报告。5、开题报告内容必须按现代制造工程系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6、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激光加工属于无接触加工,它具有以下优点: 1.光点小,能量集中,热影响区小; 2.不接触加工工件,对工件无污染; 3不受电磁干扰,与电子束加工相比应用更方便; 4激光束易于聚焦、导向,便于自动化控制。 5范围广泛:几乎可对任何材料进行雕刻切割。6安全可靠:采用非接触式加工,不会对材料造成机械挤压或机械应力。7精确细致:加工精度可达到效果一致:保证同一批次的加工效果几乎完全一致。9高速快捷:可立即根据电脑输出的图样进行高速雕刻和切割,且激光切割的速度与线切割的速度相比要快很多。10成本低廉:不受加工数量的限制,对于小批量加工服务,激光加工更加便宜。11热变形小:激光加工的激光割缝细、速度快、能量集中,因此传到被切割材料上的热量小,引起材料的变形也非常小。12适合大件产品的加工:大件产品的模具制造费用很高,激光加工不需任何模具制造,而且激光加工完全避免材料冲剪时形成的塌边,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档次。
机械工程是一门涉及利用物理定律为机械系统作分析、设计、制造及维修的工程学科。那么机械工程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哪些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机械工程专业论文题目_机械类专业论文选题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机械电子工程 毕业 论文题目
1、全纤维曲轴锻造液压机同步控制研究
2、电脑缝编机送经与断经检测系统研究
3、MEMS传感器三维引线键合系统研制
4、单作用双定子叶片马达的排量及排量比研究
5、基于流场分析的双喷嘴挡板电液伺服阀特性研究
6、齿轮型多泵多马达传动规律研究
7、液压泵的振动机理及评价研究
8、基于声发射的轴承滚动接触疲劳量化诊断技术研究
9、KDQ1300墙体砖压机液压控制系统的节能研究
10、保偏光通信中ATP系统及姿态获取技术研究
11、模具生产协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机床进给系统的多源误差模型分析与研究
13、高性能电液伺服转台的控制问题及故障诊断研究
14、正交并联六自由度加载试验系统力控制及解耦研究
15、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的专业调整研究
16、典型粘弹性阻尼结构的振动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17、杆状碳纤维零件缠绕成型技术研究
18、飞行模拟器运动平台洗出算法的优化研究
19、MKD-Delphi装备技术预测 方法 研究
20、中职学校第二课堂实践研究
21、气动软体机械手设计及实验研究
22、职教师资本科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整合研究
23、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素养研究
24、JD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
25、关于交流变频异步电力测功机系统的仿真研究
26、一种新型的非圆轴数控加工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27、DY制冷发生器热源模拟试验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28、U型砌块成型机设计及其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29、基于神经网络的工时定额技术研究
30、机电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的研究及应用
31、电容式微机械静电伺服加速度计系统分析
32、玻璃微细加工工艺的研究与磁流体推进式微型泵样机的研制
33、射流助推式ROV型开沟机喷射臂及其冲刷过程研究
34、基于动态特性分析的机床主轴箱装配故障诊断研究
35、基于外驱动内置臂的航天服上肢寿命试验系统
36、管路支撑参数对液压管路系统振动特性影响研究
37、基于声发射技术的轮轴疲劳裂纹扩展规律研究
38、基于STM32的车辆智能安全行车控制系统
39、超声功率和键合压力对金丝热超声键合质量的影响研究
40、外骨骼机器人下肢增力机构设计和仿真研究
机械专业mba论文题目
1、CAD技术在机械工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Auto CAD二次开发及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3、基于特征的机械设计CAD系统研究
4、CAD在机械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5、机械制造中机械CAD与机械制图结合应用研究
6、全纤维曲轴锻造液压机同步控制研究
7、电脑缝编机送经与断经检测系统研究
8、MEMS传感器三维引线键合系统研制
9、单作用双定子叶片马达的排量及排量比研究
10、基于流场分析的双喷嘴挡板电液伺服阀特性研究
11、齿轮型多泵多马达传动规律研究
12、液压泵的振动机理及评价研究
13、基于声发射的轴承滚动接触疲劳量化诊断技术研究
14、KDQ1300墙体砖压机液压控制系统的节能研究
15、保偏光通信中ATP系统及姿态获取技术研究
16、模具生产协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7、机床进给系统的多源误差模型分析与研究
18、高性能电液伺服转台的控制问题及故障诊断研究
19、正交并联六自由度加载试验系统力控制及解耦研究
20、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的专业调整研究
21、典型粘弹性阻尼结构的振动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22、杆状碳纤维零件缠绕成型技术研究
23、飞行模拟器运动平台洗出算法的优化研究
24、MKD-Delphi装备技术预测方法研究
25、中职学校第二课堂实践研究
26、气动软体机械手设计及实验研究
27、职教师资本科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整合研究
28、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素养研究
29、JD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
30、关于交流变频异步电力测功机系统的仿真研究
31、一种新型的非圆轴数控加工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32、DY制冷发生器热源模拟试验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33、U型砌块成型机设计及其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34、基于神经网络的工时定额技术研究
35、机电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的研究及应用
36、 泵叶轮注射模具的设计
37、 基于的永磁直线电机的有限元分析及计算
38、 变频器控制原理图的设计
39、 宾馆客房管理系统
40、 并联式井下旋流分离装置的设计
41、 茶树修剪机的设计
42、 车备胎支架设计与制造
43、 车用柴油机总体及曲柄连杆机构的设计
44、 成绩管理系统
45、 齿轮套注塑模具及注塑模腔三维造型CAD CAM
46、 大豆螺杆挤压膨化试验装置总体设计
47、 带式输送机减速器的设计
48、 单立柱巷道堆垛机的设计
49、 冰箱洗衣机 修理 翻转架的设计
50、 电火花切割机床的设计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机电一体化与电子技术的发展研究
2、变频技术在锅炉机电一体化节能系统中应用
3、煤矿高效掘进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4、电气自动化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探讨
5、产品设计与腐蚀防护的程序与内容
6、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应用分析
7、智能制造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8、水利水电工程的图形信息模型研究
9、矿山地面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研究
10、浅析电气控制与PLC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11、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面临的障碍及优化对策
12、我国真空包装机械未来的发展趋势
13、煤矿皮带运输变频器电气节能技术的分析
14、钢铁企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15、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研究
16、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研究
17、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方案优化研究
18、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19、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创新应用
20、农机机械设计优化方案探究
21、区域轨道交通档案信息化建设
22、环保过滤剂自动化包装系统设计
23、元动作装配单元的故障维修决策
24、关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原则与趋势分析
25、试析机电一体化中的接口问题
26、汽车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27、太阳能相变蓄热系统在温室加温中的应用
28、关于在机电领域自动控制技术应用的研究
29、浅析生物制药公司物流成本核算
30、锡矿高效采矿设备的故障排除与维护管理
31、铸钢用水玻璃型砂创新技术与装备
32、空客飞行模拟机引进关键环节与技术研究
33、汽车座椅保持架滚珠自动装配系统设计
34、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机液仿真研究
35、基于新常态视角下的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策研究
36、石油机电事故影响因素与技术管理要点略述
37、基于铝屏蔽的铁磁性构件缺陷脉冲涡流检测研究
38、数控加工中心的可靠性分析与增长研究
39、数控机床机械加工效率的改进方法研究
40、浅析熔铸设备与机电一体化
41、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探析
42、中职机电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43、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和改革策略
44、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施工质量及控制策略研究
45、对现代汽车维修技术 措施 的若干研究
46、建筑工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技术及电动机调试技术分析
47、智能家居电话控制系统的设计
48、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建设与改革
49、PLC技术在变电站电容器控制中的应用分析
50、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工程中的应用
机械类专业论文选题题目相关 文章 :
★ 机械类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 机械类学术论文题目
★ 机械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 机械毕业课题论文
★ 机械毕业论文范文大全(2)
★ 大学毕业论文机械类范例(2)
★ 机械类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 4000字机械类论文参考例文
★ 大学毕业论文机械类范例
写过好多次了。需要的话Q我
其中这些有开题报告 1. 用单片机进行温度的控制及LCD显示系统的设计 2. 基于MultiSim 8的高频电路仿真技术 3. 简易数字电压表的设计 4. 虚拟信号发生器设计及远程实现 5. 智能物业管理器的设计 6. 信号高精度测频方法设计 7. 三相电机的保护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8. 温度监控系统设计 9. 数字式温度计的设计 10. 全自动节水灌溉系统--硬件部分 11. 电子时钟的设计 12. 全自动电压表的设计 13. 脉冲调宽型伺服放大器的设计 14.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数字滤波及频率测试 15. 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室温控制系统设计——温度控制器硬件设计 16. 温度箱模拟控制系统 17. 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室温控制系统设计——温度控制器软件设计 18. 基于微控制器的电容器储能放电系统设计 19. 基于机器视觉的构件表面缺陷特征提取 20. 基于单片机的语音提示测温系统的研究 21. 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的控制 22. 单片机的数字钟设计 23. 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电压表的设计 24. 基于单片机的交流调功器设计 25. 基于SPI通信方式的多通道信号采集器设计 26. 基于LabVIEW虚拟频谱分析仪的设计 27. 功率因数校正器的设计 28. 高精度电容电感测量系统设计 29. 电表智能管理装置的设计 30. 基于Labview的虚拟数字钟设计 31. 超声波测距语音提示系统的研究 32. 斩控式交流电子调压器设计 33. 基于单片机的脉象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34. 基于单片机的简易智能小车设计 35. 基于FPGA的18路智力竞赛电子抢答器设计 36. 基于EDA技术的智力竞赛抢答器的设计 37. 基于EDA技术的数字电子钟设计 38. 基于EDA的计算器的设计 39. 基于DDS的频率特性测试仪设计 40. 基于CPLD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41. 单色显示屏的设计 42. 扩音电话机的设计 43. 基于单片机的低频信号发生器设计 44. 35KV变电所及配电线路的设计 45. 10kV变电所及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 46. 6Kv变电所及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 47. 多功能充电器的硬件开发 48. 镍镉电池智能充电器的设计 49. 基于MCS-51单片机的变色灯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50. 智能住宅的功能设计与实现原理研究 51. 用IC卡实现门禁管理系统 5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 53. 单片机步进电机转速控制器的设计 54. 无刷直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55. 液位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56. 智能红外遥控暖风机设计 57. 基于单片机的多点无线温度监控系统 58. 蔬菜公司恒温库微机监控系统 59. 数字触发提升机控制系统 60. 仓储用多点温湿度测量系统 61. 矿井提升机装置的设计 62. 中频电源的设计 63. 数字PWM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 64. 基于ARM的嵌入式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65. 锅炉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66. 动力电池充电系统设计 67. 多电量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8. PWM及单片机在按摩机中的应用 69. IC卡预付费煤气表的设计 70. 基于单片机的电子音乐门铃的设计 71. 新型出租车计价器控制电路的设计 72. 单片机太阳能热水器测控仪的设计 73. LED点阵显示屏-软件设计 74. 双容液位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75. 三电平Buck直流变换器主电路的研究 76. 基于PROTEUS软件的实验板仿真 77. 基于16位单片机的串口数据采集 78. 电机学课程CAI课件开发 79. 单片机教学实验板——软件设计 80. 63A三极交流接触器设计 81. 总线式智能PID控制仪 82. 自动售报机的设计 83. 断路器的设计 84. 基于MATLAB的水轮发电机调速系统仿真 85. 数控缠绕机树脂含量自控系统的设计 86. 软胶囊的单片机温度控制(硬件设计) 87. 空调温度控制单元的设计 88.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对谐波鉴幅 89. 基于单片机的鱼用投饵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90.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 91. 基于单片机的玻璃管加热控制系统设计 92.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号音自动播放器设计 93. 基于单片机的普通铣床数控化设计 94.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电源切换控制器的设计 95. 基于51单片机的液晶显示器设计 96. 超声波测距仪的设计及其在倒车技术上的应用 97. 智能多路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98. 公交车报站系统的设计 99. 基于RS485总线的远程双向数据通信系统的设计 100. 宾馆客房环境检测系统 101. 智能充电器的设计与制作 102. 基于单片机的户式中央空调器温度测控系统设计 103. 基于单片机的乳粉包装称重控制系统设计 104. 基于单片机的定量物料自动配比系统 105. 基于单片机的液位检测 106. 基于单片机的水位控制系统设计 107. 基于VDMOS调速实验系统主电路模板的设计与开发 108. 基于IGBT-IPM的调速实验系统驱动模板的设计与开发 109. HEF4752为核心的交流调速系统控制电路模板的设计与开发 110. 基于87C196MC交流调速实验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111. 87C196MC单片机最小系统单板电路模板的设计与开发 112. 电子密码锁控制电路设计 113. 基于单片机的数字式温度计设计 114. 列车测速报警系统 115. 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 116. 语音控制小汽车控制系统设计 117. 智能型客车超载检测系统的设计 118. 直流机组电动机设计 119. 单片机控制交通灯设计 120. 中型电弧炉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 121. 中频淬火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122. 新型洗浴器设计 123. 新型电磁开水炉设计 124. 基于电流型逆变器的中频冶炼电气设计 125. 6KW电磁采暖炉电气设计 126. 基于CD4017电平显示器 127. 多路智力抢答器设计 128. 智能型充电器的电源和显示的设计 129.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系统的设计 130. 龙门刨床的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 131. 音频信号分析仪 132. 基于单片机的机械通风控制器设计 133. 论电气设计中低压交流接触器的使用 134. 论人工智能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135. 浅论配电系统的保护与选择 136. 浅论扬州帝一电器的供电系统 137. 浅谈光纤光缆和通信电缆 138. 浅谈数据通信及其应用前景 139. 浅谈塑料光纤传光原理 140. 浅析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 141. 浅析通信原理中的增量控制 142. 太阳能热水器水温水位测控仪分析 143. 电气设备的漏电保护及接地 144. 论“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获取技术 145. 论PLC应用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46. 论传感器使用中的抗干扰技术 147. 论电测技术中的抗干扰问题 148. 论高频电路的频谱线性搬移 149. 论高频反馈控制电路 150. 论工厂导线和电缆截面的选择 151. 论工厂供电系统的运行及管理 152. 论供电系统的防雷、接地保护及电气安全 153. 论交流变频调速系统 154. 论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示技术 155. 论双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 156. 论特殊应用类型的传感器 157. 论无损探伤的特点 158. 论在线检测 159. 论专家系统 160. 论自动测试系统设计的几个问题 161. 浅析时分复用的基本原理 162. 试论配电系统设计方案的比较 163. 试论特殊条件下交流接触器的选用 164. 自动选台立体声调频收音机 165. 基于立体声调频收音机的研究 166. 基于环绕立体声转接器的设计 167. 基于红外线报警系统的研究 168. 多种变化彩灯 169. 单片机音乐演奏控制器设计 170. 单目视觉车道偏离报警系统 171. 基于单片机的波形发生器设计 172. 智能毫伏表的设计 173. 微机型高压电网继电保护系统的设计 174. 基于单片机mega16L的煤气报警器的设计 175. 串行显示的步进电机单片机控制系统 176. 编码发射与接收报警系统设计:看护机 177. 编码发射接收报警设计:爱情鸟 178. 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与研制 179. 用单片机控制的多功能门铃 180.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原则 181. 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 182. 浅论10KV供电系统的继电保护的设计方案 183. 智能编码电控锁设计 184. 自行车里程,速度计的设计 185. 等精度频率计的设计 186.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原油含水分析仪的硬件与人机界面设计 187. 数字电子钟的设计与制作 188. 温度报警器的电路设计与制作 189. 数字电子钟的电路设计 190. 鸡舍电子智能补光器的设计 191. 电子密码锁的电路设计与制作 192. 单片机控制电梯系统的设计 193. 常用电器维修方法综述 194. 控制式智能计热表的设计 195. 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发射接收硬件电路的设计 196. 基于单片机PIC16F877的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 197. 基于ADE7758的电能监测系统的设计 198. 基于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 199. 基于单片机的鸡雏恒温孵化器的设计 200. 自动存包柜的设计 201. 空调器微电脑控制系统 202. 全自动洗衣机控制器 203. 小功率不间断电源(UPS)中变换器的原理与设计 204. 智能温度巡检仪的研制 205. 保险箱遥控密码锁 206. 基于蓝牙技术的心电动态监护系统的研究 207. 低成本智能住宅监控系统的设计 208. 大型发电厂的继电保护配置 209. 直流操作电源监控系统的研究 210. 悬挂运动控制系统 211. 气体泄漏超声检测系统的设计 212. FC-TCR型无功补偿装置控制器的设计 213. 150MHz频段窄带调频无线接收机 214. 数字显示式电子体温计 215. 基于单片机的病床呼叫控制系统 216. 基于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多路室内火灾报警器 217. 基于单片微型计算机的语音播出的作息时间控制器 218. 交通信号灯控制电路的设计 219. 单片机控制的全自动洗衣机毕业设计论文 220. 单片机脉搏测量仪 221. 红外报警器设计与实现
一、现代机电控制技术应用方面(包括系统设计或设计、维修技术难点分析的论文)
1.土高精度大屏幕LED日历时钟
2.键多功能数显键盘制作
3.交通灯控制系统
4.电梯控制系统
5.楼宇智能监控系统
6.数字温度计
7.多温度检测系统
8.LCD数字显示体温计
二、数控技术应用方面(包括典型零件数控工艺编制或数控加工难点、数控设备维修技术分析的论文)
1.土某一副典型冲压模具数控加工工艺
1.2某一副典型塑料模具数控加工工艺
3.3某一个汽车零件数控加工工艺
4.数控车床某一种故障分析与维修维护技术
5.数控铣床某一种故障分析与维修维护技术
6.加工中心某一种故障分析与维修维护技术
7.多种数控加工技术的综合应用经验
8.数控加-ET_艺与传统工艺的结合
9.结合产学研岗位的数控技术应用的其他设计(论文)
三、机电装置方面(包括系统设计或设计、维修技术难点分析的论文)
1.土某专用机械传动系统设计
2.某农产品加工机器设计
3.某轻工产品加工机器设计
4.某专用机器技术改造
5.典型机床维修技术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
(一)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
(二)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
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
(三)完成初稿
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
(四)定稿
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