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毕业论文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毕业论文

就是这个网站

土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众所周知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有准备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土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6.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7.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8.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

9.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年第27卷;

,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1.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2000(04);

12.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

13.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09:90-93;

14.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一),地下空间,2004年3月,24(1):133-142;

15.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月,1(3):323-328;

16.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0(3);

17.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656-660;

18.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

19.[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0.赵景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隧道建设,2008,28(2);154-157;

21.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长安大学学报,2003,20(4);30-33;

22.郭红、莫鑫,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评析,四川建筑,2004,24(5);

23.胡映东,场所精神的回归,山西建筑,2007,33(18):26-27;

24.费彦,现象学与场所精神,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16(4);25.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6.刘力,商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7.(丹)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8.赵慧宁、赵军,现代商业环境设计与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9.鲁睿,商业空间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30.张伟.,商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腾智明,朱金铨编著.《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

2、黄棠.王效通主编.《结构设计原理(上册)》.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3、邵全,韦敏才.《土力学与基础工程》.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

4、王祖华主编.《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5、王萍主编.《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6、李国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朱彦鹏主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8、黄双华主编.《房屋结构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9、陈树华主编.《建筑地基基础》.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

10、侯治国主编.《砼结构》.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11、胡乃君主编.《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指导》.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12、沈满生、苏三庆主编.《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3、贾韵绮、王毅红主编.《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课程设计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14、陈登鳌主编.《建筑设计资料集(1、2、3、8、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4

15、《新版建筑工程勘察设计规范汇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6、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编.《房屋建筑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徐晋仙.建筑施工中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J].科技向导,2010,(26):73.

[2]李润成.编制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的几点建议[J].山西建筑,2012,(6):74-75.

[3]李海涛.工程投标中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J].技术市场,2011,(6):295.

[4]王革新.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与编制[J].甘肃科技纵横,2007,(1):54.

[5]聂迎春.浅谈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创新指导,2010,(2):29.

[6]林瑞.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确定工程造价[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07,(3):25.

[7]宋玮.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07,(2):41.

[8]吴永昌.简述安全、质量、进度、投资之间的关系[J].经济师,2010,(6):233.

[9]陈兵.浅谈建筑施工组织设计[J].企业研究,2011,(20):183.

[10]齐新红.浅谈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及其重要性[J].建工论坛,2010,(23):181.

[11]石爱萍.浅谈季节性施工的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1):225.

[12]王坤.浅谈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要点[J].探索经验,2010,(3):76.

[13]王清洲,刘淑艳.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成本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6,(13):21.

[1]王亚军.交通土建工程项目中的路基路面施工技术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6(4):43-45.

[2]史经会.基于交通土建工程路基路面施工的关键技术研究[J].江西建材,2016(12):143-144.

[3]张奕宝.交通土建工程路基路面施工的关键技术[J].价值工程,2015(9):151-152.

[4]梁飞.交通土建工程路基路面施工的关键技术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7):65-66.

[1]陈剑勇.土建施工工程中的电气安装技术浅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07)

[2]徐建文.浅谈水暖工程中土建的施工配合[J].山西建筑.2010(20)

[3]罗新刚.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J].科技致富向导.2011(24)

[4]彭毅.电气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的施工配合[J].西部探矿工程.2005(S1)

[5]梁笑娴.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技术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7)

[6]董服松.建筑施工中裂缝控制技术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2)

[7]郭建功.建筑工程中的预埋件施工流程及要求[J].科技传播.2011(11)

[8]陈冉.浅析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的原因及防控措施[J].科技资讯.2007(12)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 对土木工程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首先是作为工程物质基础的土木建筑材料,其次是随之发展起来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每当出现新的优良的建筑材料时,土木工程就 会有飞跃式的发展。 人们在早期只能依靠泥土、木料及其它天然材料从事营造活动,后来出现了砖和瓦这种人工建筑材料,使人类第一次冲破了天然建筑材料的束缚。中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 的西周初期制造出瓦。最早的砖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的墓室中。砖和瓦具有比土更优越的力学性能,可以就地取材,而又易于加工制作。 砖和瓦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广泛地、大量地修建房屋和城防工程等。由此土木工程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直至18~19世纪,在长达两千多年时间里,砖和瓦一直是土木工程的重要建筑材料,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甚至在目前还被广泛采用。 钢材的大量应用是土木工程的第二次飞跃。 十七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生铁、十九世纪初开始使用熟铁建造桥梁和房屋,这是钢结构出现的前奏。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冶金业冶炼并轧制出抗拉和抗压强度都很高、延性好、质量均匀的建筑钢材,随后又生产出高强度钢丝、钢索 。于是适应发展需要的钢结构得到蓬勃发展。除应用原有的粱、拱结构外,新兴的桁架、框架、网架结构、悬索结构逐渐推广,出现了结构形式百花争艳的局面。 建筑物跨径从砖结构、石结构、木结构的几米、几十米发展到钢结构的百米、几百米,直到现代的千米以上。于是在大江、海峡上架起大桥,在地面上建造起摩天大楼和高耸铁塔,甚至在地面下铺设铁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 为适应钢结构工程发展的需要,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结构设计理论等就应运而生。施工机械、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理论也随之发展,土木工程从经验上升成为科学,在工程实践和基础理论方面都面貌一新,从而促成了土木工程更迅速的发展。 十九世纪20年代,波特兰水泥制成后,混凝土问世了。混凝土骨料可以就地取材,混凝土构件易于成型,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小,用途受到限制。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钢铁产量激增,随之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种新型的复合建筑材料,其中钢筋承担拉力,混凝土承担压力,发挥了各自的优点。 二十世纪初以来,钢筋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 从三十年代开始,出现了预应力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刚度和承载能力,大大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因而用途更为广阔。土木工程进入了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混凝土的出现给建筑物带来了新的经济、美观的工程结构形式,使土木工程产生了新的施工技术和工程结构设计理论。这是土木工程的又一次飞跃发展。土木工程的特点 建造一项工程设施一般要经过勘察、设计和施工三个阶段,需要运用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工程测量、土力学、工程力学、工程设计、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工程机械、建筑经济等学科和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领域的知识 ,以及电子计算机和力学测试等技术。因而土木工程是一门范围广阔的综合性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程实践的发展,土木工程这个学科也已发展成为内涵广泛、门类众多、结构复杂的综合体系。 土木工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所建造的工程设施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面貌,因而土木工程也就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 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修筑简陋的房舍、道路、桥梁和沟澶,以满足简单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后来,人们为了适应战争、生产和生活以及宗教传播的需要,兴建了城池、运河、宫殿、寺庙以及其他各种建筑物。 许多著名的工程设施显示出人类在这个历史时期的创造力。例如,中国的长城、都江堰、大运河、赵州桥、应县木塔,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巴台农神庙,罗马的给水工程、科洛西姆圆形竞技场(罗马大斗兽场),以及其他许多著名的教堂、宫殿等。 产业革命以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一方面社会向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各个领域为土木工程的前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而这个时期的土木工程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世界各地出现了现代化规模宏大的工业厂房、摩天大厦,核电站、高速公路和铁路、大跨桥梁、大直径运输管道长隧道、大运河、大堤坝、大飞机场、大海港以及海洋工程等等。现代土木工程不断地为人类社会创造崭新的物质环境,成为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木工程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在早期,土木工程是通过工程实践,总结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吸取失败的教训发展起来的。从17世纪开始,以伽利略和牛顿为先导的近代力学同土木工程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岩体力学,作为土木工程的基础理论的学科。这样土木工程才逐渐从经验发展成为科学。 在土木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工程实践经验常先行于理论,工程事故常显示出未能预见的新因素,触发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至今不少工程问题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实践经验。 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之所以主要凭借工程实践而不是凭借科学试验和理论研究,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些客观情况过于复杂,难以如实地进行室内实验或现场测试和理论分析。例如,地基基础、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受力和变形的状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至今还需要参考工程经验进行分析判断。二是只有进行新的工程实践,才能揭示新的问题。例如,建造了高层建筑、高耸塔桅和大跨桥梁等,工程的抗风和抗震问题突出了,才能发展出这方面的新理论和技术。 在土木工程的长期实践中,人们不仅对房屋建筑艺术给予很大注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对其他工程设施,也通过选用不同的建筑材料,例如采用石料、钢材和钢筋混凝土,配合自然环境建造了许多在艺术上十分优美、功能上又十分良好的工程。古代中国的万里长城,现代世界上的许多电视塔和斜张桥,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探索与思考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知识结构体系中文摘要:工程素质教育要从新生抓起。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对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培养现代工程意识和形成创新思维方式具有积极意义。教好、学好本课程,可以为学生今后积极主动地学好专业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论文题目

我是学土木工程的,刚学完这门课,说实在的第一题不大好做,计算量大不说而且有很多的条条框框,其实第二题很简单的,先求土的抗剪强度,然后再求大主应力,破坏面与大主应力而的夹角是45+Φ/2,与水平面的夹角是90+Φ

最下面的照片为准

(1)将要计算沉降的粉质粘土层分为两层,第层厚度,第二层厚度,如图3-2-7所示。则第一小层顶面z= 4m,第一小层底面(第二小层顶面) z= ,第二小层底面z =7m。(2)求基底附加压力Po 上部结构重量F= 4720kN,基底压力P= F/A+ yod= 4720/ (4x4) + 20x2335kPa. 基底附加压力Po= Pryd= 300kPa. (3)求基础中点以下粉质粘土各小层顶、底面的附加应力。把矩形基础分为四个面积相等的小矩形,则有: ①第一小层项面; 1/b= 212=1,z/b=4/2=2, 查表,a= ,σ1=4aPo =.②第一小层底面: 1/b=2/2=1, z/b=, 查表,a= ,σ2 = 4aPo= .③第二小层底面: 1/b=2/2=1, z/b=7/2=, 查表,a=, 02 4aP=. 所以各个小层粘土层受到的附加应力平均值为() 12= 、 () 12= .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粉质粘土层压缩模量为,按以下公式计算粘土层沉降,有: s,E1h =() = S,=C h=33)≈, S;+S2= 一60mm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我 们可以给您来做的,可以的,

地基基础工程毕业论文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是指建筑单位的发包人通过管理使项目的目标得以实现。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包括成本、进度和质量控制,三个控制没有轻重之分,同等重要并有机结合。建筑施工毕业论文的整理的思路我们可以依据建筑施工毕业的引言、建筑施工中常见问题的现状及危害、建筑施工采用的措施、建筑施工总结四部分内容。其中建筑施工中常见问题的现状及危害的内容有哪些?(1)地基基础中常见的质量问题(2)钢筋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3)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4)砌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建筑施工毕业论文的整理的思路我们可以依据建筑施工毕业的引言、建筑施工中常见问题的现状及危害、建筑施工采用的措施、建筑施工总结四部分内容。其中建筑施工中常见问题的现状及危害的问题内容有哪些?(1)地基基础中常见的质量问题1、地基基础中常见的质量问题有深基坑的支护不按要求进行支护、施工期间有相邻的建筑物或者是正在施工中的建筑物未定期的进行沉降测量从而造成安全隐患甚至是重大经济损失。2、地基处理方法中的密实法不按规定进行而造成承载力不足直接影响到上层建筑的质量。(2)钢筋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1、钢筋的绑扎不到位或者是绑完后发生钢筋位移。会减少工程的预期荷载承载力。2、在施工中为了寻求利益的最大化或者是材料原因随意更换钢筋型号从而造成柱梁板的承载力不足发生质量上的问题。3、在进行钢筋连接时不按要求进行。在柱中会造成柱子的受压减小,在梁板中会造成受弯减小从而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寿命。4、受力钢筋的弯钩和锚固长度不够。在柱中会造成柱子的受压减小,在梁板中会造成受弯减小从而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寿命。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对整个经济发展和建筑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土木工程本科的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

摘要: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是一个全面的建筑体系设计工作,需要通过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后加入灵活的创新思维,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完成整个设计过程。土木工程设计过程中要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安全性。根据平时工作中的设计、建设经验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我国目前的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在设计策略和设计安全性考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根据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使土木工程设计在合理性和安全性上更好的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

1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概述

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结构方案阶段、结构测算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在结构方案阶段中,主要是根据要施工的地区的地质勘测报告设计相应的工程公安,包括抗震防裂程度、工程高度、工程结构形式等等。当工程设计方案相对确认下来狗,就根据方案的具体要求进行下一步的布置和测算工作。在结构测算过程中,主要是对工程负载的情况进行计算。包括外部负载和内部负载的计算。负载的计算主要根据负载的要求确定相应工程配件的使用,根据组合值系数和标准值系数的测定来确定施工参数,构造施工措施要求。对于内力的测算,来完成构件截面参数的确定。内力的测算要根据构件截面、负载值确定。这包括弯矩、剪力、扭矩等等。

最后,根据构建的计算、要根据之前确定的内力计算的要求,保证测算构件是否达到了相关要求。这时也可针对需求对构件截面参数加以调整。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就是根据前两步的结构方案设计阶段、结构测算阶段,进行施工图的设计。在此过程中要将设计者的要求和设计意图通过图纸表达出来,施工图是施工的依据,施工图中要包括建设项目各部分工程的详图以及零件使用、、结构部件明细表、验收标准方法等。民用的工程施工图应具备设计图纸、包括图纸目录必要的设备、材料表、工程预算书。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需要。

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角度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安全角度的问题,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专业角度来说在土木工程设计中,箱、筏基础底板挑板的设计过程、梁、板的跨度计算、摩擦角区域的处理、抗震缝距离的设计、基础板厚度的确定都需要进行测算考量。

对于箱、筏基础底板挑板的设计,首先要假设出挑板可以将边跨底板钢筋进行调整,出挑板后,能降低基底附加应力,当基础形式处在天然地基和其他人工地基的坎上时,加挑板就可能采用天然地基。从土木工程建设角度来说,如果取消挑板,能够方便柔性防水的处理,在建设多层建筑时,结构设计中可兼顾到下层建筑。梁、板的跨度计算中,梁、板的跨度计算计算跨度,又叫计算长度,应当根据计算时要求、构件的组成形式、支承端约束刚度、支承反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摩擦角区域的处理,内摩擦角,是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是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

基层开挖时,会应用到摩擦角区域处理的问题,如果魔草叫区域中边基地的土会受到影响较小,不会反弹。但中心部位,基土反弹情况较为明显,回弹部分需要人工进行清除。抗震缝距离的设计中,主要通过增加抗震缝的距离来对地震时产生的结构碰撞的风险降低。基础板厚度的确定要根据房间设计的不同大小来选定相应的基础板厚度。如果基础板的厚度都按照大房间的标准进行设计、势必会造成浪费。如果都按照小房间的标准进行设计则会造成安全问题。所以实际的应用中,通常是在大房间中垫聚苯,小房间设定基础板的厚度。

从安全角度来说,目前土木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1)工程设计规范的安全水平比较低,与国际同类作业相比,由于没有设定规范的视屏问题,会造成工程施工的进行难度的加大,最终导致了施工质量较低;(2)工程设计规范的整体牢固性差;(3)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安全性差、正确使用与维护意识相对较差。

3加强土木工程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从具体而言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从设计的安全性上,应从管理首要保证设计的安全性,尽量选择资质等级较高、管理先进、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这样就可以掌握先进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设计设备也会较好、设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强、设计经验丰富,设计出的建筑安全性较高。再设计时也要加强理论学习,使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对于设计理论和设计标准能够很好的掌握。对于设计过程中,涉及到工程造价、工程量的统计、计算、所以在此类工程量计算过程中,要严谨、认真,对于每一笔数据都要认真核对。设计图纸要详细,以便施工者能够根据设计图纸准确掌握设计意图,从而进行施工,这样能够降低因图纸问题造成的施工不明确的现象,避免了事故的产生。

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过程监管,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要保持联系,对于设计图纸中不明确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沟通和设计核对,以便发现错误。设计人员对于施工人员提出的建议,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土木工程行业标准角度来说,要根据全面性因素来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估。因为土木工程的方案是工程实施的基础,对设计方案的评估要满足安全性、经济型合理性。等等。可通过对设计方案屏蔽、论证的方法,提高设计的水平。设计过程中,不一味的追求标准图,虽然采用标准图能够减轻工作量,加快设计进度,但为了保证设计的安全性,设计人员应该认真的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核,对于可能存在压缩费用的过程进行仔细的成本核算,在保证基础、满足行业标准的前提下,保证设计的合理性、高效性、创新性。

4总结

本文首先对土木工程设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要阐述,根据工程设计的几个阶段展示了土木工程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要求。之后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设计中还存在的问题,从具体设计过程和安全性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关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土木工程的建设提出了建议和相应的对策。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高宇.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2005.

[2]张林.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J].高新技术,2006.

[3]侯力更主编.砌体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4]张吉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沈蒲生.楼盖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下页带来更多的土木工程本科的毕业论文范文

土木工程概论基础论文5000

跟我们的考试一样....

把内容说详细点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探索与思考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知识结构体系中文摘要:工程素质教育要从新生抓起。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对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培养现代工程意识和形成创新思维方式具有积极意义。教好、学好本课程,可以为学生今后积极主动地学好专业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探索与思考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 知识结构体系中文摘要:工程素质教育要从新生抓起。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对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培养现代工程意识和形成创新思维方式具有积极意义。教好、学好本课程,可以为学生今后积极主动地学好专业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土力学地基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格式

参考文献最不占论文的主要部分,但作为学生写作论文时的参考,有必要列举让导师知道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规范,以下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及格式,欢迎大家阅览。

1. 使用word文档制作

2.论文题目:三号、加粗、居中

正文大标题:小四、加粗、顶格

3. 作者:XXX 五号、居中,专业:XXX

4. 摘要、关键词:五号、加粗、顶格

5. 正文、参考文献:五号、倍行距

6. 页脚:插入页码,居中,奇偶页均同

样例:第1 页(共4页),小五号

7. 页边距设置:默认上、下:;左、右:

8. 基本格式:

(1) 标题的层次

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 2. …”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 (2) …”来标识。

(2) 插图和表格

插图的图续、图题应放在插图的下方,居中 排印。

表格的表头、表题应放在表格的上部,居中 排印。

(3) 公式

公式应单占一行并居中排印,末了不必加标点符号;一行如有两个以上式子的,可用标点符号 隔开,解释公式中的变量应以“式中:”作为标识,左顶格排印。其基本格式为:

X+Y=C

式中:X代表……; Y代表……; C代表……。

(4) 数字文稿中的纯数字,应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5)注释

明确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 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集中排列在文 末。

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 补充说明,排印在该页页脚。参考文献序号用方 括号标注,注释用数字加圆圈右上角标注。

(6)参考文献在文内的标注格式

采用顺序编码制时,对引用的文献,按它们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 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

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加标记。这个标记是用方括号 括起来的阿拉伯数字,其中的阿拉伯数字是文献的顺序号。 比如,在引用第25个文献的地方所加的标记为[25]。

给文献编序号要根据以下两点:一是只有文献第一次在文中出现时才编序号,换句话说,一篇文献只有一个序 号,即使某文献在文中被多次引用,但在几个引用处都要标 注同一个序号。二是以文献第一次出现的前后次序,从1开 始连续编序号。例如,第一个第一次出现的文献,序号为 1;第二个第一次出现的文献,序号为2;……。

如果文献的作用是对正文作解释,标注时文献序号连同方括号都要使用比正文字号小,并把它们放在右上方(作为 上角标);如果文献是作为句子的成分出现在正文之中, 标注时文献序号连同方括号的字号要与正文的字号相同, 并且把它们作为正文的一部分来书写(位置与正文平齐, 不做为上角标),另外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方括号前面加上 “文献”两个字。

如果在正文的一处引用了多篇文献,标注时只用一个方括号,括号内列写这几篇文献的序号:若几个序号是连续 的,只标注起、止序号,两序号之间加半字线“-”号;若几个序号不连续,各序号之间加逗号。

9. 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于文后(顺序编码制)。

(2)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识。

(3)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 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

(4)所列的参考文献均须在正文中被引用过

(5)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主要包括内容: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准].版本(第一版不标注).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其中, 文献类型标识为: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期刊

著录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外文可缩写),年,卷(期):起止页码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著录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任选).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报纸

著录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拓展知识:土木类论文参考文献参考

[1]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上、下册,第四版,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主编,清华大学主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房屋建筑学》第三版,武汉理工大学编著,湖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 《结构力学》,文国治主编,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赵明华主编,湖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二版),沈蒲生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7]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10]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

[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1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13]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

[14] 混凝土结构计算手册;

[15]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

[16] 《钢筋混凝土基础梁图集》(04G320)

[17]《钢结构设计指导与实例精选》周绪红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8] 结构概念和体系[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9] 框架结构(结构专业)施工图设计实例[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0] 框架结构计算分析与设计实例[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1]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2] 结构可靠度统一标准(GB 50068—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3] 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4]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5]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一、 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目的是让研究者和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其撰写的主要关键点:研究的目的、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等等有关信息,当然,并不是一一列举出所有关键点,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有所强调即可。

在撰写实践当中,这一部分内容经常被遗漏,为了强化这一部分撰写的要求,我们通过几个案例的分析,进一步理解与把握。

例一:《集体备课》文献综述的前言

集体备课是教研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集体备课日益受到学校、教师、研究者的关注。在应用这一教研模式过程中,很多问题凸现出来。关于集体备课的讨论也日益激烈起来(以上提出了研究的需要)。为了使集体备课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我们对国内现有的有关集体备课的文献进行了阅读、筛选、分析、归纳,试图从集体备课的概念、集体备课的操作模式、集体备课的争议、集体备课的研究动向等方面将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综述如下……(提出了综述的范围)

这个文献前言部分主要概括了“研究意义、综述范围”。

例二:《转化学习困难学生对策研究》文献综述的前言

《转化学习困难学生》这一课题在国内外都开展了比较充分、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类型、特点、形成原因、“矫治”的理论和对策都有较详尽的论述……

这篇文献综述的前言虽然简短,但扼要说明了研究现状及焦点问题。

例三:《区域学校发展性督导服务机制研究》文献研究综述的前言内容

在以往发展性督导工作中,督导为学校发扬成绩、改进不足、解决困难、提高办学水平作出了不少有益学校发展的服务工作,得到了基层学校的好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督导控制论思想的影响,人们在监督与指导、监督与服务之间关系的认识上一直存在着一定误区,督导服务工作在服务意识、方式方法上还需要有较大的转变和改进。特别是在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过程中,督学如何从“居高临下”的“你做我评”转变为“全程服务”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实践、总结、创新(研究意义),为此,我们立足于上述督导实践中仍未解决的问题,启动了《区域学校发展性督导服务机制研究》,旨在使发展性教育督导工作能更好地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服务(研究目的)。为了对本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前景有一个全面了解,我们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文献进行了阅读、筛选、分析、归纳,试图从“如何形成督导服务观、如何确立督导服务观、怎样践行督导服务观”等研究思路将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综述范围),现将主要文献研究内容综述如下:

这个文献前言部分主要概括了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综述范围。

从以上三个写作案例可以看出,前言部分撰写的内容主要依据研究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凸现了“研究的目的、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等要求。当然,你也可以根据你研究的需要,对专题研究的内涵、撰写意图作简单阐述。

二、 主题部分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认为可以按以下几种形式去撰写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

可按发展阶段综述

可按不同主题(问题)进行综述

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

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撰写格式,这一部分关键是要阐明有关研究的历史发展、现状评述和发展方向预测三方面的内容,以及你对这些研究的简单评述。这一部分内容是文献综述的主干,如何把握这一部分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一部分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如:在文献综述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就是介绍一个作者的观点,然后是另外一个作者,接着又是下一个作者……那么如何来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那就是要学会使用简单的连接词。

1.串联观点相似的词语

也是,另外,再者,同样地……

例如:《区域学校自主评价的行动研究》课题中的 “学校自主评价的内涵讨论”:关于学校自主评价的内涵,学术界从不同侧面作出了阐释。国外对自主评价的表述有多种,一种较为突出的观点,即将学校自主评价与行动研究联系起来,认为学校自主评价的过程就是行动研究的过程。如:卡瑞和吉米斯Carr&Kemmis)将行动研究定义为参与者自我反馈的调查过程,目的是使自己的行为更为合理和正当,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发生的情境,而学校自主评价就是根据这样一种理念建立起来的。戴林·哈蒙德DarlingHammond)也有相似的观点,他将学校自主评价视为一种行动研究的过程……

分析:“国外对自主评价的表述有多种,一种较为突出的观点”这是一种写作手法,有关主题研究的观点可能很多,你不能把所有观点都罗列出来,可以把较为突出的观点写出来进行分析即可;“戴林·哈蒙德DarlingHammond)也有相似的.观点,”这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连接句,可以看出文中很自然地用了“也”连接词。

2.串联不同观点的词语

然而,相反地,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如此……

例如:“校外教育”研究: “校外教育”作为一个学术课题,其内涵界定多种多样。多数学者认为:“校外教育”就是在学校以外发生和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在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学生在体育、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所进行的有组织、有指导的教育娱乐活动。然而沈明德在他主编的《校外教育学》中却认为,“‘校外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分析:多数学者认为……对多数相同观点的内容进行概括;“然而……”表示转折,突出了另一种不同的观点或声音。

3.作者本人观点的表述

可以贯穿在文献的主题部分,在叙述每个问题或观点之后,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所谓本人观点其实就是要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对文献进行总结、评述。

例如:……综合及比较以上不同的各种界定,笔者认为“校外教育”从以下几方面可以达成共识:(1)“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在课余时间开展的教育活动。(2)“校外教育”的对象是少年儿童。(3)“校外教育”对中小学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再如:……由上所述,纵观各国环境教育的目的、目标不难看出,这些目的、目标的表述虽然差别不大,但是若从深层意义加以考虑和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4.一些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深度上)…(广度上)…(有争论的问题)…等等

这些句型实际上是告诉你的读者你对资料是做过分析的。另外,你还可以使用“明确地”,“通常地”或者“一般地”这样的字眼来表明某一学者研究的程度,或者使用“因此”,“也就是说”,“比如说”等字眼来举例。这样就可以保证你是在对资料进行总结,而非简单地描述在你所研究的领域中已经取得的成果。

三、 总结部分

既要肯定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研究基础;同时要说清前人研究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最后还要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般为展望结构,如果是开题报告前的文献综述,需要把想做什么阐述清楚。

例一:《对中小学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模式的研究》中的综述内容

综观上述研究,国内外教育管理学界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教育政策法规等方面所进行的大量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肯定已有的研究)。但是关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专门研究还相对较少,主要局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或讨论……等等。并且,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的理论深度相对不够,没有在制度建设的基本理论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论述,比如:制度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影响制度执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等等。(点出研究的不足)

点评:作者较好地做出了批判性总结。

例二:《校外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以上观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校外教育”的建设及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肯定已有研究)但是他们的思考都较偏向于“校外”这个活动区域,没有联系到学校教育来考虑“校外教育”。 (点出研究的不足)笔者认为要更好地开展“校外教育”,必须还要依靠学校教育。尽管两者在本质上具有不同的特质,但是两者在对学生教育这个前提上,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

点评:作者不但作出评判性总结(既肯定又点出不足),对此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四、 参考文献部分

参考文献部分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它的撰写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这里主要根据实践中易犯的错误,提出了要注意的事项。

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并且格式要规范。

参考文献的引用数目,期刊一般限定在20条以内,最多不能超过30条,不是越多越好;时间上资料以3-5年为宜,也不是时间越久远越好。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收集资料要瞄准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人物的观点等。

[1]朱碧堂,杨敏.抗拔桩的变形与极限承载力计算.建筑结构学报,2006,27(3):120~129.

[2]何思明.抗拔桩破坏特性及承载力研究[J].岩土力学,2001,22(3):308~310.

[3]Joseph E Analysis and Design,Third edition,McGraw-Hill Book ~.

[4]Kulhawy F H,Kozera D W,and Withiam J testing of model drilled shafts in ,ASCE,105(l):31~.

[5]Nak Kyung of Tension and Compression Anchors in Weathered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ASCE,12,1138~.

[6]赵明华.土力学与基础工程[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业出版社,2003.

[7]刘祖德.抗拔桩基础[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

[8]陈宗基.我国西北黄土的基本性质及其工程建议[J].岩土工程学报,1989,11(6):9~23.

[9]Thom é structurelle et morphogénèse[M].New York:.

[10]Qin S Q,Jiao J J,Wang S cusp catastrophe model of instability of slip-buckling slope[J].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34(2):119~.

[11]Qin S Q,Jiao J J,Wang S nonlinear catastrophe model of instability of planar-slip slope and chaotic dynamical mechanisms of its evolutionary pro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38(4):8093~.

[12]王卫东,吴江斌,许亮等.软土地区扩底抗拔桩承载力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97,29(9):1418~1422.

[13]钟闻华.深长桩荷载传递特性与相互作用理论及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24~27.

桥梁与隧道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那么,桥梁与隧道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收集一些优秀的范例,大家不妨多加参考!

桥梁与隧道工程论文参考文献一

[1] Measor .,New,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oyal Festival Hall, South Bank[J] Journal Instn Civ. Engrs, 1951,36241-318.

[2]曹艳梅,夏禾,王鲲鹏.紧邻既有铁路桥基础施工对行车影响的预评估.铁道学报.(3):95-101.

[3]饶明贵,既有线旁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J].铁道工程学报.2003,(1):145-149.

[4]罗鹏,邻近既有线路桥梁挖孔桩基础施工安全性分析[J].施工技术与测技术.2008,28 249-252.

[5]吴庆润,邻近既有铁路的.大直径超深钻孔桩施工关键技术[J].地基基础.2012,34 (3):176-179.

[6]朱建才,许明来,朱剑锋,徐日庆,周群建,钻孔桩施工对既有桥桥墩安全性影响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12,(3): 27-32.

[7] Gunn M J,Yan,R W M. Stress transfer and around a di^)hragm wallpanel [J].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igineering, 1998,124(7):638-648.

[8] , , . The Influence Of Pile Group Loading On ExistingTunnels [J], Geotechniqe, 2004,54(6)351 -362.

[9]陈隆,叶涛,群桩施工全过程模拟,工业建筑,2010. (40): 1011-1017.

[10]李智彦,丁振明,钻孔灌注桩施工对邻近桥桩基影响的数值模拟.公路交通科技.2013.(4):70-76.

[11]高晓燕,钻孔灌注桩施工对既有并行高铁线桥梁的影响.山西建筑.2015,(3):163-164.

[12] Ming-Fang, Chang, ., Hong Zhu. Construction effect on toad transfer along bored piles [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4,130(4):426-437.

[13] Burland, LB. Shaft friction of piles in clay-a simple fundamental approach! J]. GroundEngineering. 1973, 6(3): 30-42.

[14] Skempton, . Cast in-situ bored piles in London Clay [J] . Geotechnique, 1959,9(4):153-173.

桥梁与隧道工程论文参考文献二

[15] Meyerhof,GG,Murdock, .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some bored and drivenpiles in London Clay [J].Geotechnique, 1953,3(7)267-282.

[16] Clayton, C. R. I,Milititsky, J. Installation effec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bored piles in stiffClay[J]. Ground Engineering, 1983,16(2): 17-22.

[17] . , Concrete pressures on formwork. CIRIA association. Report 108,1985.

[18] Lings,., Ng, , . The lateral pressure of wet concrete in diaphragm wallpanels cast und^ bentonite [C]. Civ. Engrs Geotech. Engng, 1994,107:163-172.

[19] Symons, , Carder, D. R. Stress changes in stiff clay caused by the installation of embeddedretaining walls [M]. Retaining structures. Thomas Telford, London, UK, 1993,227-236.

[20] DeBeer E E & WaOays M. Forces induced in piles by unsymmetrical surcharges on the soilaround the pfles[A]. Proc 5thECSM FE[C].Madrid :1972,325-332.

[21] Leussink, K And Wenz, ., 1969,Storage Yard Foundatio on Soft Coheesive ,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l Mechanics,\bL9,1972,149-155.

[22] tfcyman L,Boersm a F. Bending moments in piles due to lateral earth pressure[A].Proc 5ThICSMFE[C], Paris:1961:425-429.

[23] Wenz K P. Large scale tests for determination of lateral loads on piles in soft cohesive soils[A].Proc 8thICSMFE[C]. Moscow:19732-5.

[24]梁发云,于峰.土体水平位移对邻近既有桩基承载性状影响分析.岩土力学,2010,32:449—454.

[25]杨敏,朱碧堂,陈福全.堆载引起某厂房坍塌事故的初步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2^24(4): 446-450.

[26]张陈蓉,黄茂松,李早.被动群桩的分析方法与验证[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7] Matsui hong W P& I to T. Earth pressure on piles in a row due to lateral soil movements [ J]. Soiland Foundations. 1982,22( 2):71-81.

[28] Poulos H G, Chen L T& Hull T S. Model tests on single piles subjected to lateral soilmovement[ J]. Soil and Foundations. 1995,35(4) :85-92.

  • 索引序列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毕业论文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论文题目
  • 地基基础工程毕业论文
  • 土木工程概论基础论文5000
  • 土力学地基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