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藏根据2014年9月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有纸质藏书万余册,电子图书16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200多种,纸质报纸100余种,电子文献数据库9个。基本形成了以纸质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多媒体数据库、电子图书数据库、全文期刊数据库及题录数据库等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协同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 学术刊物《重庆教育学院学报》是由重庆市教委主管、重庆教育学院主办的学术性期刊,重庆市优秀期刊。双月刊,逢单月25日出版。一、二、四、五期主要刊发人文和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三、六期主要刊发自然科学和技术应用类论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起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主要栏目有:“城乡统筹教育发展研究”、“英汉双语教育教学研究”、“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研究”“语言研究”和“理科研究与教学”、“技术应用与开发”、“旅游经济”等。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占地面积有万平方米。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ChongqingUniversityofEducation,CQUE)是由重庆市人民政府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入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是"‘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百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之一、教育部“云数融合科教创新”项目首批试点院校、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重庆市首批转型试点高校、重庆市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 历史沿革
学校办学历史追溯到1954年3月成立的重庆市中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1973年10月更名为重庆市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7月,在重庆市教师进修学院基础上,并入原重庆第一师范学校高等教育师范专科班、重庆第二师范学校、重庆第三师范学校,组建为重庆教育学院;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学府大道和南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师资队伍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专任教师631名;博士、拥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3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1人,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重庆市教学名师1人,重庆市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重庆市优秀女园丁1人、巴渝学者讲座教授2人,巴渝学者青年学者2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领域)1人,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1个,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2个。
学科体系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教学学院12个,开办本科专业37个,其中市级一级重点学科1个、市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1个。
特色学科及专业
市级一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学市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1个):教育学
市级特色专业(6个):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视觉传达设计、小学教育。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市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2门、市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小学教育。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2门):中国茶文化基础、大学生性科学教育、C#程序设计、饭店管理理论、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学前教育名著赏析、物联网与信息新技术、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情商与心理成长、普通话与朗诵艺术、轮滑运动基础、中华传统教育经典宣读。
市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金融学、教育科研方法、童装设计、诗词格律与吟诵、网络新闻实务、中华传统教育经典选读、高等数学、电子商务创业与实战。
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市级精品课程15门,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市级本科特色专业3个;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89项,其中重大项目6项,重点项目25项。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4项;学校被评为重庆市高校第一批质量工程项目与教学改革先进单位。
教学成绩
截至2021年3月,近五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级、市级奖项1755项,其中国家级684项。
教学成果
截至2021年3月,学校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面向农村小学培养高素质语文教师的探索与实践(2013年)等。
科研机构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市级以上科研机构11个、市级以上科研团队2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3月,近五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国家自科、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7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24篇;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2项、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2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3月,学校先后建成中兴通讯学院、曙光大数据学院,与凤凰传媒、中兴通讯、东方宇新等公司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与中国国(境)外80多所高等院校及教育机构开展了交流合作,建成国际学院,引进美国、英国、西班牙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与313家地方政府、行业机构和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服务。
截至2020年4月,近5年,学校邀请美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食品工业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中兴通讯、中科曙光等企业专家学者来校举办学术讲座420余场次。中国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SEL)教学提升策略国际研讨会在学校举行;首届全国小学全科教师发展论坛在学校召开;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学校共建的全国首家儿童研究院挂牌仪式和“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未来学校(幼儿教育)发展研讨会同时举办。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底,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万余册,电子图书万余册,报刊970多种,电子文献数据库63个。
学术期刊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是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学报主要设有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文化、语言译学、文学艺术、教育教学、理科、综合、0~12岁儿童教育发展研究等栏目。学报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中文期刊服务平台、超星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博看网列为来源期刊。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这个是核心期刊!!既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也是中文核心期刊,更是 CSCD核心期刊。
英语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等专业。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扎根重庆基础教育、服务教师专业发展”为办学宗旨,由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公办普通本科学校。
入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是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重庆市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统筹城乡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学前教育发展中心,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是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培养培训的主要基地。
学校始建于1954年,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前身为重庆教育学院;2012年升格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学校现有南山、学府大道两个校区,现设有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学前教育学院(重庆学前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旅游与服务管理学院等11个二级教学单位;
现有本科专业29个,涉及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门类。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占地面积有万平方米。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ChongqingUniversityofEducation,CQUE)是由重庆市人民政府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入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是"‘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百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之一、教育部“云数融合科教创新”项目首批试点院校、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重庆市首批转型试点高校、重庆市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 历史沿革
学校办学历史追溯到1954年3月成立的重庆市中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1973年10月更名为重庆市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7月,在重庆市教师进修学院基础上,并入原重庆第一师范学校高等教育师范专科班、重庆第二师范学校、重庆第三师范学校,组建为重庆教育学院;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学府大道和南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师资队伍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专任教师631名;博士、拥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3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1人,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重庆市教学名师1人,重庆市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重庆市优秀女园丁1人、巴渝学者讲座教授2人,巴渝学者青年学者2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领域)1人,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1个,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2个。
学科体系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教学学院12个,开办本科专业37个,其中市级一级重点学科1个、市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1个。
特色学科及专业
市级一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学市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1个):教育学
市级特色专业(6个):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视觉传达设计、小学教育。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市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2门、市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小学教育。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2门):中国茶文化基础、大学生性科学教育、C#程序设计、饭店管理理论、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学前教育名著赏析、物联网与信息新技术、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情商与心理成长、普通话与朗诵艺术、轮滑运动基础、中华传统教育经典宣读。
市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金融学、教育科研方法、童装设计、诗词格律与吟诵、网络新闻实务、中华传统教育经典选读、高等数学、电子商务创业与实战。
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市级精品课程15门,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市级本科特色专业3个;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89项,其中重大项目6项,重点项目25项。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4项;学校被评为重庆市高校第一批质量工程项目与教学改革先进单位。
教学成绩
截至2021年3月,近五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级、市级奖项1755项,其中国家级684项。
教学成果
截至2021年3月,学校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面向农村小学培养高素质语文教师的探索与实践(2013年)等。
科研机构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市级以上科研机构11个、市级以上科研团队2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3月,近五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国家自科、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7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24篇;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2项、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2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3月,学校先后建成中兴通讯学院、曙光大数据学院,与凤凰传媒、中兴通讯、东方宇新等公司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与中国国(境)外80多所高等院校及教育机构开展了交流合作,建成国际学院,引进美国、英国、西班牙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与313家地方政府、行业机构和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服务。
截至2020年4月,近5年,学校邀请美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食品工业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中兴通讯、中科曙光等企业专家学者来校举办学术讲座420余场次。中国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SEL)教学提升策略国际研讨会在学校举行;首届全国小学全科教师发展论坛在学校召开;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学校共建的全国首家儿童研究院挂牌仪式和“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未来学校(幼儿教育)发展研讨会同时举办。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底,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万余册,电子图书万余册,报刊970多种,电子文献数据库63个。
学术期刊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是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学报主要设有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文化、语言译学、文学艺术、教育教学、理科、综合、0~12岁儿童教育发展研究等栏目。学报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中文期刊服务平台、超星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博看网列为来源期刊。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占地面积有万平方米。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ChongqingUniversityofEducation,CQUE)是由重庆市人民政府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入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是"‘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百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之一、教育部“云数融合科教创新”项目首批试点院校、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重庆市首批转型试点高校、重庆市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 历史沿革
学校办学历史追溯到1954年3月成立的重庆市中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1973年10月更名为重庆市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7月,在重庆市教师进修学院基础上,并入原重庆第一师范学校高等教育师范专科班、重庆第二师范学校、重庆第三师范学校,组建为重庆教育学院;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学府大道和南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师资队伍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专任教师631名;博士、拥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3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1人,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重庆市教学名师1人,重庆市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重庆市优秀女园丁1人、巴渝学者讲座教授2人,巴渝学者青年学者2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领域)1人,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1个,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2个。
学科体系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教学学院12个,开办本科专业37个,其中市级一级重点学科1个、市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1个。
特色学科及专业
市级一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学市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1个):教育学
市级特色专业(6个):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视觉传达设计、小学教育。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市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2门、市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小学教育。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2门):中国茶文化基础、大学生性科学教育、C#程序设计、饭店管理理论、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学前教育名著赏析、物联网与信息新技术、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情商与心理成长、普通话与朗诵艺术、轮滑运动基础、中华传统教育经典宣读。
市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金融学、教育科研方法、童装设计、诗词格律与吟诵、网络新闻实务、中华传统教育经典选读、高等数学、电子商务创业与实战。
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市级精品课程15门,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市级本科特色专业3个;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89项,其中重大项目6项,重点项目25项。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4项;学校被评为重庆市高校第一批质量工程项目与教学改革先进单位。
教学成绩
截至2021年3月,近五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级、市级奖项1755项,其中国家级684项。
教学成果
截至2021年3月,学校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面向农村小学培养高素质语文教师的探索与实践(2013年)等。
科研机构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市级以上科研机构11个、市级以上科研团队2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3月,近五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国家自科、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7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24篇;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2项、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2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3月,学校先后建成中兴通讯学院、曙光大数据学院,与凤凰传媒、中兴通讯、东方宇新等公司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与中国国(境)外80多所高等院校及教育机构开展了交流合作,建成国际学院,引进美国、英国、西班牙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与313家地方政府、行业机构和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服务。
截至2020年4月,近5年,学校邀请美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食品工业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中兴通讯、中科曙光等企业专家学者来校举办学术讲座420余场次。中国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SEL)教学提升策略国际研讨会在学校举行;首届全国小学全科教师发展论坛在学校召开;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学校共建的全国首家儿童研究院挂牌仪式和“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未来学校(幼儿教育)发展研讨会同时举办。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底,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万余册,电子图书万余册,报刊970多种,电子文献数据库63个。
学术期刊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是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学报主要设有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文化、语言译学、文学艺术、教育教学、理科、综合、0~12岁儿童教育发展研究等栏目。学报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中文期刊服务平台、超星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博看网列为来源期刊。
我朋友说重庆第二师范还是可以的,他就在这里面读书,我经常去找他玩,所以我对这所学校并不陌生,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三)论文1. 晚清翻译机构与在华美国传教士 [J]. 德州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5,(1).2. 《万国公报》与美国在华传教士的西学翻译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5,(1).3. 中国近代国际法翻译第一人——丁韪良 [J]. 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2).4. 晚清在华英美传教士西学译介的本土化 [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5,(3).5. 围绕《闽省会报》中译介的考察 [J]. 宁德师专学报, 2005, (4).6. 近代上海科技翻译界的“美国流”[J]. 上海翻译, 2006, (1).7. 林乐知的翻译活动与晚清政治变革的互动 [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6, (1).8. 论林乐知的西学翻译及其在晚清的接受 [J]. 国外文学, 2006, (1). 9. 晚清厦榕两地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之比较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6, (1).10. 晚清入闽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的西学翻译 [J]. 闽江学院学报, 2006, (1).11. 嘉约翰的翻译:中国医学译史上的里程碑 [J]. 社科研究, 2006, (4).12. 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 [C]. 福建省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 晚近在华美国传教士的《圣经》汉译 [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14. 美国传教士对晚清科技翻译的贡献 [J]. 山东外语教学, 2006, (3).15. 狄考文西学翻译发凡 [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6年7月教学科研论文专辑16. 晚清美国传教士在澳粤的西学翻译 [J]. 韶关学院学报, 2006, (8).17. 近现代在华美国传教士的百年西学翻译 [J]. 外国语言文学, 2006, (3).18. 《中东战纪本末》: 美国传教士军事翻译之经典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年12月增.19. 花华圣经书房与晚清西学翻译 [J]. 梧州学院学报, 2007, (4).20. 晚近教科书与在华美国传教士的翻译活动[C].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2006 年12月.21. 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以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中译坛美士“三杰”个案等为例[D].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12月.22. 前缀a-构成的词的特性 [J]. 英语辅导, 1984, (5).23. 代美国俚语的来源与特点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1992, (2).24. 英语异叙与拈连修辞法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6, (2).25. 斯特短诗哲理的根源和表现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6, (4).26. 英语中法语借词的嬗变及发展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7, (3).27. 词汇“Pyramid”框架与记忆“Downstairs”阶梯 [J]. 英语天地, 1998,(8).28. 英语“垂悬”现象透视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8, (4).29. 弗罗斯特短诗的哲理思想 [J]. 福建外语, 1998年增刊.30. 现代美国俚语的构筑框架及美学特征 [J]. 福建外语, 1999年增刊.31. 霍桑的散文《秋天》的艺术特征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1999, (3).32. 形似的美感—译泰勒诗歌《捕捉苍蝇的蜘蛛》偶得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2, (3).33. 漫步大学英语的英诗长廊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3, (1).34. “译”彩纷呈:《火与冰》三译文得与失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3, (3).35. 匠心独运 各显神韵─“Spring Pools”译文比较论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4, (2).36. 可读性:不容忽视的翻译标杆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4, (4).37. 论英语基础阶段素质教育的层次定位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0, (3).38. “中选”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J]. 福建高教研究, 1998,(1).39. 师专特色的大学英语面面观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1998, (1).40. “中期选拔”的竞争及激励机制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8, (2).41. 警惕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滑坡 [N]. 闽东日报, 1999年2月22日.42. 中学英语教学任重道远 [N]. 闽东日报, 1998年6月9日.43. 英语素质教育与小学启蒙职责 [N]. 闽东日报, 1998年2月17日.44. 英语素质教育与家庭角色扮演 [N]. 闽东日报, 1998年1月20日. (四)课题1.“美国传教士与晚清翻译”,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独立,2006,已结题;2. “美国传教士与晚清翻译”,宁德师范学院科研项目一等资助,独立,2006,已结题;3. 《实用翻译》,宁德师范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负责人,2009-2010;4. 《高级英语》,重庆市(省级)精品课程,排名第4,2007-2010(注:2010年增补);5. 《大学英语》,重庆市(省级)精品课程,排名第6,2010年;6. 《信息科技英语翻译》,重庆邮电大学(校级)精品课程,负责人,2010-2013,已结题;7. “信息科技英语翻译研究”,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负责人,2010-2012;8. “模因论视域下的信息科技英语翻译研究”,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排名第2,2014-2015,在研中;9. “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排名第2,2014-2016,在研中;10. 2014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博士项目,排名第2,—,在研中;11. “弗罗斯特诗歌及其译作系列比较论”课题,宁德师范学院2003年校级社科三等资助,独立,已结题;12.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译著,24万字),重邮人才引进科研基金项目,独立,2010-2012,已结题;13. 信息翻译研究创新团队,重庆邮电大学,校级,负责人,2012年11月;14. 《爱德华·泰勒诗选》(译著,15万字),重庆邮电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独立,2014-2015,在研中。 (五)获奖1. 《社会契约论》(译著),重庆翻译学会第十三次年会上获重庆翻译学会第四次优秀翻译成果奖,三等奖,独立,2015年12月;2. 《哈佛百年经典》第24卷与第32卷(译著),“第四届天府翻译奖优秀成果”译著奖,一等奖,第1译者,2015年9月;3.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译著),重庆翻译学会第九次年会上获重庆翻译学会第三次科研成果,二等奖,独立,2011年11月;4. 宁德师范学院2011年度“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独立,2011年12月;5. “英语互动社区”,第一届重庆市优秀教育技术科研成果,三等奖,排名第5,2010年7月;6. 论文“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福建省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优秀奖,独立,2006年5月;7. “英语词汇立体教学方法”项目,“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校级奖)”,三等奖,独立,1998年9月;8. 宁德师范学院大学英语四级教学奖,一等奖,独立,1997年10月;9. 《福建译报》首届译文比赛鼓励奖,独立,1990年6月。 (六)学术会议与交流1. “美国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小组发言:“弗罗斯特短诗的哲理思想”, 北京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联合举办,2001年10月24-27日;2. “传教士与翻译—近现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小组发言:“论林乐知的西学翻译及其在晚清的接受”,北京大学-瓦西塔浸会大学联合举办,2004年5月23-25日;3. 重庆翻译学会第13次年会,第三分场专家点评,重庆文理学院,2015年12月12日;4. 重庆翻译学会第11次年会,大会主旨发言:“云翻译时代通译的困境与专译的出路”,长江师范学院,2013年12月21日;5. 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大会主旨发言:“三维视角下的名家名著重译观”——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为典型案例,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4月23日;6. 第一届江南高校外语学术交流会翻译组主持人,重庆邮电大学,2011年4月9日;7. 重庆市翻译家协会2010年年会,大会主旨发言:“重庆市翻译家协会如何走出困境?”,南山文高楼,2011年1月08日;8. 翻译研究与教学研讨会暨重庆翻译学会第8次年会,大会主旨发言:“九问重庆翻译”,以及小组发言:“小翻译,大学问?”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12月26日;9. 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莎士比亚446周年诞辰纪念大会,重庆大学,2010年4月23日;10. 第一届重庆高校英语教学学术论坛,重庆邮电大学,2010年2月23日;11. “重庆翻译教育发展研讨会”,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2014年6月17日;12. “2014重庆市高校翻译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研讨会”,重庆邮电大学,2014年6月21日;13.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学术交流,“非译·杂译·真译·善译”,2010年6月12日;14.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武夷学院,2009年12月11-13日;15.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晚近教科书与在华美国传教士的翻译活动”,集美大学,2006年12月16-17日;16. 福建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福州,2006年5月26日;17.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花华圣经书房与晚清西学翻译”,泉州师范学院,2005年12月16-18日;18. 福建师范大学,为全校本科生讲座:“走出英语词汇记忆的误区”,1992年5月23日;19. 宁德师范学院,为中师讲座:“翻译与文化”与“翻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2005与2007年;20. 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为中师讲座:“翻译漫谈”与“高考的第三只眼睛”,2006与2008年;21. 宁德师范学院,为全校本科生讲座:“大学英语四级冲关策略”,2011年10月11日;22.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为2013与2014外院新生讲座:“翻译基础”,2013年10月13日和2014年11月03日;23. 重庆邮电大学翻译协会,为协会会员讲座:“如何应对英语四六级翻译”,2013年11月2日;24. 四川外国语大学,为硕士生讲座:“象牙塔翻译到市场翻译的距离——兼谈乱象丛生的当代文学翻译”,2014年5月22日;25. 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和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本科生宣讲“重邮翻译硕士招生简介”,2014年10月26日和2015年5月20日;26.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主讲:中国译论之翻译标准嬗变,2015年9月17日。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但该报刊目前已经停刊,具体复刊时间以杂志社官方消息为准。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教育学院主办的面向基础、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学术理论刊物。
学报创刊于1985年,主要刊登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特色栏目有“素质教育研究” “德育·心育”“教育管理”“中国明清小说研究”等。
学报多次获“江苏省一级期刊”、“江苏期刊方阵优秀期刊”、“全国教育学院十佳学报”、“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CECHSS教育学科类扩展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核心期刊等。
是本科学报,你要发表本科学报吗?力口我口口
是本科学报。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404人,其中高级职务教师175人,占专任教师的;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23人,占专任教师的。正高职称42人,副高职称125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博士56人,硕士149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江苏省中青年专家2人,省“333”工程和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6人。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与美、欧、亚、非、大洋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国外高校联合建立孔子学院和“汉语暨中国研究中心”“俄语暨俄罗斯文化中心”各1个。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江苏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江苏省级重点培育智库1个,校级研究所8个。
论文中从网上引用的内容应该如何书写参考文献? 应该写: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示/载体类型标示.文献网址或出处, 更新/引用日期 14 王明亮. 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新进展[EB/OL]. , 1998-08-16需要其他关于论文资料可参看附件 电子文献类型标志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以下列字母作为标志: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志 DB CP EB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 磁带(magic tape)——MT; 磁盘(disk)——DK; 光盘(CD-ROM)——CD; 联机网络(online)——OL。 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示: [电子文献类型标示/载体类型标示],如: [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ic tape) [M/CD]——光盘图书 (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 (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 (journal 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 (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可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14 王明亮. 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新进展[EB/OL]. , 1998-08-16附件:。 参考文献若是百度百科怎么写? 正式论文的参考文献是不可以使用搜狗百科等搜索引擎类百科栏目内容的。论文的参考文献可以是专著、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国家标准等素材,但需要合理引用。 网络使用者在浏览搜狗百科等搜索引擎时是可以编辑的。在编辑页面,可以对内容进行增删改等操作。由于编辑者的水平与资料来源水平不一,所以搜狗百科和 *** 不可当做正式论文的参考文献。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引用注意事项 对学术论文进行科学化的引用参考文献,要遵从以下范式: 1、在保证文献引用的必要性、充分性和代表性前提下,学术期刊论文参考文献引用数量和范围应当尽量全面; 2、引用文献具有权威性、载体以期刊型文献和专著型文献为主、结合引用经典文献和新颖文献、辩证引用中外文献; 3、另外,研究者还应当有意识的注意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位置,并做到文献编辑格式的规范统一。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论文格式 引用来自网页的参考文献,具体格式怎么写? 给出一个链接,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电子参考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标识)数据库 DB 计算机程序CP 电子公告EB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磁带(mag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 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D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ic tape)[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CP/DK] ——磁盘软件(puter program on disk)[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ER/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 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1]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1998-10-04。 论文写作中的参考文献怎么写?? 论文参考文献,就是你所写的论文中引用的其他资料中的内容,如数据、概念及别人的研究成果等。 不能随便写,是要写出准确出处的。参考文献的编写格式要求。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三、举例 1、期刊论文 〔1〕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3):317—323 〔2〕Dobbs J M, Wong J M. 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 coselvent〔J〕. 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 〔3〕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2(2):103-105 〔4〕 Mesquita A C, 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 Vinyl acetate 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 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 2、专著 〔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Kortun G.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3、论文集 〔1〕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 〔2〕Eiben A E, vander Hauw J 3-SAT with adaptive geic algorithms 〔C〕.Proc 4th IEEE Conf Evolutionary : IEEE Press, 4、学位论文 〔1〕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 2 〕 Chrisstoffels L A J . 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herland:Twente 5、专利文献 〔1〕Hasegawa, Toshiyuki, Yoshida,et Coating position〔P〕.EP 〔 2 〕 仲前昌夫, 佐藤寿昭. 感光性树脂〔 P 〕. 日本, 特开平 〔3〕Yamaguchi K, Hayashi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thereof 〔P〕.Jpn, Jp1290606. 1999-11-22 〔4〕厦门大学.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的制备方法〔P〕.中国发明专利, 6、技术标准文献 〔1〕ISO 1210-1982,塑料——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 〔2〕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 7、报纸 〔1〕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 8、报告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1996 9、电子文献 〔1〕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1.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1)著作:[序号] 主要责任者.著作名[M].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 (2)连续出版物:[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J].年,卷(期)-年,卷(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3)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J].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 (4)专著中的析出文献:[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C].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 (5)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或访问路径. 2.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志 (1)以单字母方式标志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 普通图书 会议 论文 报纸 文章 期刊 文章 学位 论文 报 告 标 准 专 利 汇 编 档 案 古 籍 参考 工具 文献类型标志 M C N J D R S P G B O K (2)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3)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志: 电子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志 DB CP EB (4)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志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 磁带 磁盘 光盘 联机网络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 MT DK CD OL 载体类型标志含义 Magic Tape Disk CD-ROM Online 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志:[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 如:[D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ic Tape); [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 磁盘软件(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电脑论文参考文献 帮你整理了一下,请参考!参考文献:1、 and Quantum Inform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utable numbers,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Proc. Lond,、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and TechnologyQuIST program [J].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Agency DARPA,2004,、Karl Systems (3rd ed.).Prentice 、孙凤宏.探索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J]. 青海统计, 2007,(11) . 6、蔡芝蔚. 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J]. 电脑与电信, 2008,(02) . 7、文德春. 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7,(05) . 8、姚正. 计算机发展趋势展望[J].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 2008,(01) . 9、许封元. 计算机发展趋势[J]. 农业网络信息, 2006,(08) .10、陈相吉. 未来计算机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J]. 法制与社会, 2007,(10) .11、何文瑶. 计算机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 2007,(05) .12、吴功宜.计算机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4. 13、兰晓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19(4):84-85. 14、张基温.基于知识和能力构建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J].无锡教育学院学,2003,(4):、姬志刚,韦仕江.网络信息环境下基于创新教育改革基础上的课程整合与课堂教学.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10). 16、田莉.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与心得[J].企业技术开发,2008,(02). 17、熊静琪.计算机控制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18、杨金胜.探析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辅助教学[J].华商,2008,、何克忠主编.计算机控制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0、李锡雄,陈婉儿.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M].科学出版社.21、赖寿宏.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3、甘仞初,《信息系统开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24、人杰、殷人昆、陶永雷 《实用软件工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伍俊良《管理信息系统(MIS) 开发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6、郭军等《网络管理与控制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曾建潮.软件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熊桂喜.王小虎.李学农.计算机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孙涌.《现代软件工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王虎,张俊.管理信息系统[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在一篇论文写作中,要写好的论文,就要有格式。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手写小论文格式,仅供参考!手写小论文格式篇一 《浅谈数学 教育 的数学价值及数学意义》 摘要:本文从数学的实用价值中分析数学教育对人的作用,然后分析了数学教育中数学 文化 的作用及对人的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数学教育;教育价值;数学文化;数学意义 数学,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都是必须要学的一门重要的课程。甚至到了大学,很多专业依然要开设高等数学。为什么我们要学这么多的数学呢?数学在一个人的教育经历中究竟扮演者怎样的角色呢?数学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又有怎样的意义呢?先进技术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好处,一般我们是很容易看到的,但是在其背后,基础科学所起到的作用却常常被忽略,尤其是数学的作用。关于数学的意义,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既正确又简明易懂的解释。在数学教育中,数学意义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和完善。在数学教学中,部分师生常思考“数学有没有用?”这个问题。对于数学,我们应该在考虑实用意义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发展的意义。下面我们将从数学的实用价值,数学的文化价值,及数学教育的数学意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数学的实用价值 在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求知过程中,数学总是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人究竟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呢?对于这个问题有这样的一个回答,“数学告诉我们如何理解周围的世界,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何为将来的职业作准备”。[1]数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研究对象具有抽象性。数学研究对象的抽象性使得数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在数学中,我们要确定一个定理或者一条规律必须靠严格的逻辑推理,仅仅靠一些实验数据或者平常的 经验 总结 是远远不够的,更别提依靠直觉或想象了,这是数学具有的一种严谨的精神。从历史上来看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回顾一下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数学的进步影响着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的很多重大发展。比如黎曼几何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展的基础,而微积分的创立,则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力学中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诸多名人的话语也让我们感受到数学在科学发展历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恩格斯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句话告诉我们,数学为我们探索未知的科学提供了一种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工具。在现代化的今天,数学看似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其实,数学仍然是迅速发展的高科技的重要基础,而且高科技的发展也使得数学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应归功于数学家图灵和冯诺依曼。在计算机出现之前,数理逻辑中就有一种图灵机,图灵机是计算机的一种简单的数学模型,它诱发了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在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其他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中,数学都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还有很多例子,如医学上的CT技术、网络 系统安全 技术、指纹的识别、网络系统安全等,在这些技术的背后,数学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些领域中,数学常常是解决实际问题时用到的关键的基础工具。数学的实用价值还表现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己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基本工具,比如表示空气污染程度的百分数,天气预报中用到的降雨概率,买房、卖车、购买股票等投资活动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案策略,购物过程中的各种打折方式的换算,房屋装修设计和装修费用的估算,对媒体中各种信息的统计分析,都需要数学知识。没有数学,现代人几乎不能生活,至少不能更好地生活。人们一旦掌握了公式,就能对具体的、实际的、直观的生活世界中的事件作出实践上所需要的,具有经验的确定性的预言。……因此数学化及其所建立的公式对我们的生活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 二、数学文化及其对人的发展的意义 “为什么教”的问题,是数学文化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就其作用来说,数学文化能够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德育教育的开展,并且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各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文化教学可以改造学生的数学观念,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数学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思维,而这种思维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朱正先生提到:“我在学术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凭仗的也就是当年数学“ 体操 ”所训练出来的思维能力。我的一本《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其实是得益于数学的。”[3]王蒙先生在著作《我的人生哲学》里有一段话,“回想童年时代花的时间一大部分用在做数学题上,这些数学知识此后直接用到的很少,但是数学的学习对于我的思维的训练却是极其有益的。”[4]两位文学家的话,是对“为什么学数学”这个问题给出的一个完美的回答。它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工作以后所从事的职业即使是和数学没有多少关系,原来他学过的数学的定义定理也几乎全忘光了,然而那时数学的学习对他思维的训练依然是有用的,对他后来的工作也一直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学能够使人养成说话、做事严密的好习惯,数学能够使人变得更加深刻,更加富有智慧。所有的学校都要求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数学、练数学,通过大量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数学题目的练习,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严密性。数学本身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可以训练人的科学的 思维方式 ,而科学的思维 方法 是现代人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有人将数学文化对数学课堂教学所产生的作用做了总结:即利用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利用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利用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利用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6]。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意识到,一个人的能力,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小学里学数学时要求的数学证明的严密推理,数学问题求解的有理有据,这种概念定理证明的准确无误与严谨的推理训练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是数学教育中数学文化与数学意义的体现,也是良好数学素养养成的必经过程。这些数学的训练能够提升、开发青少年的心智与潜能,对青少年一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这种作用也是任何其他学科难以取代的。 参考文献: [1]ICMI Study 14:Applications and Modeling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Discussion 2002,34(5),229-239. [2][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7. [3]朱正.字纸篓[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4]王蒙.我的人生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张楚廷.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张敬书.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改革[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59-62. 手写小论文格式篇二 《探讨高等数学在高职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数学教育的相互配合,提高数学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数学在高等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修养,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起到挖掘学习潜能、提高学习动力的作用。目前,高等数学虽然是大部分专业的必修课,但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是造成学习数学动力不足的原因。 关键词:数学,高等数学,学习动力 0.引言 数学教育的相互配合,提高数学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数学在高等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修养,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起到挖掘学习潜能、提高学习动力的作用。 1.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数学动力不足的原因 高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中,面临着适应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潜能问题。目前,高等数学虽然是大部分专业的必修课,但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是造成学习数学动力不足的原因。其表现为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仅仅为了考试合格而学习数学。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对所学的知识无用,造成了不少大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厌倦等负面情绪。再者多数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意志力不坚强,难以适应课程难度,导致了学生不能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2.高等数学学习中存在的意义 在近代数学发展的历史上,定义、定理基本都是以西方人的名字命名的,没有留下中国数学家的痕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是,我国古代数学发展史是有过无比的辉煌的。西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近似值在世界上是独领风骚!同同时,我国古代还涌现出了刘徽、朱世杰、秦九韶等很多世人瞩目的数学专家,令炎黄子孙感到无比自豪。在近代,陈景润、华罗庚、吴文俊、等也是我国人民的骄傲。可见,在高等数学教学中,适时利用相关的数学历史,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好高等数学的历史使命感,又能增强学习高等数学的学习动力。学习高等数学有助于体现数学价值和使用价值,呈现高等数学的逻辑体系结构。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高等数学不是一门单调枯燥的基础学科,而是一种处处体现充满着简洁美、奇异美。对称美抽象美的美学,种种简介的公式,奇异的定理,都是用来活要气氛,激发兴趣的工具。从高等数学的发展中就能看出,实践是数学生产、发展的土壤,不断出现的没有解决的问题是维持数学成长发展的力量源泉。在科技发展的今天,高等数学的应用时无处不在,无论是军事、经济、金融,还是建筑、医疗等领域,都离不开高等数学的应用。。例如:我国的“神七”升空,奥运“鸟巢”的建筑等都处处体现出高等数学是科学之母的魅力。 3.学习高等数学的对策与作用 引导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正确目标,是提高学习数学兴趣的基本保障,一方面能帮助学生端正 学习态度 ,明白大学学习对于实现人生目标价值的所在,可从先辈的 事迹 中得到教育和鼓励,激发和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高等数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从而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数学是相辅相成的,专业知识的学习需要历史知识帮助分析与思考,不仅有利于帮助加深高等数学概念的理解,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高等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理解,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大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使大学生单纯地懂得一些数学知识 ,而在于让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思维。通过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数学教育之中 ,树立起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 ,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 ,使大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高等数学,欣赏高等数学,发挥高等数学对社会建设的作用。高等数学这个词是从苏联引进的,欧洲作为高等数学的发源地,并没有这样的说法。这个高等是相对于几何(平面、立体,解析)与初等代数而言,从目前的一般高校教学,高等数学主要指微积分。一般理工科本科学生,还需要学习更多一些,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泛函分析等等,这些都可以放到高等数学范畴里面。当然,这些只是现代数学的最基本的基础,不过,即使是这个基础,就可以应付很多现实的任务。 这里只 说说 微积分,一言而蔽之,微积分是研究函数的一个数学分支。函数是现代数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什么研究函数很重要呢?还要从数学的起源说起。各个古文明都掌握一些数学的知识,数学的起源也很多很多,但是一般认为,现代数学直承古希腊。古希腊的很多数学家同时又是哲学家,例如毕达哥拉斯,芝诺,这样数学和哲学有很深的亲缘关系。古希腊的最有生命力的哲学观点就是世界是变化的(德谟克利特的河流)和亚里斯多德的因果观念,这两个观点一直被人广泛接受。前面谈到,函数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浅显的理解就是一个变了,另一个或者几个怎么变,这样,用函数刻画复杂多变的世界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数学成为理论和现实世界的一道桥梁。 微积分理论可以粗略的分为几个部分,微分学研究函数的一般性质,积分学解决微分的逆运算,微分方程(包括偏微分方程和积分方程)把函数和代数结合起来,级数和积分变换解决数值计算问题,另外还研究一些特殊函数,这些函数在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些理论都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下面先举两个实践中的例子。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火力发电厂的冷却塔的外形为什么要做成弯曲的,而不是像烟囱一样直上直下的?其中的原因就是冷却塔体积大,自重非常大,如果直上直下,那么最下面的建筑材料将承受巨大的压力,以至于承受不了(我们知道,地球上的山峰最高只能达到3万米,否则最下面的岩石都要融化了)。现在,把冷却塔的边缘做成双曲线的性状,正好能够让每一截面的压力相等,这样,冷却塔就能做的很大了。为什么会是双曲线,用于微积分理论5分钟之内就能够解决。 我相信读者在看这篇 文章 的时候是在使用电脑,计算机内部指令需要通过硬件表达,把信号转换为能够让我们感知的信息。前几天这里有个探讨算法的帖子,很有代表性。Windows系统带了一个计算器,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比如算对数。。计算机是计算是基于加法的,我们常说的多少亿次实际上就是指加法运算。那么,怎么把计算对数转换为加法呢?实际上就运用微积分的级数理论,可以把对数函数转换为一系列乘法和加法运算。这个两个例子牵扯的数学知识并不太多,但是已经显示出微积分非常大的力量。实际上,可以这么说,基本上现代科学如果没有微积分,就不能再称之为科学,这就是高等数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放丽娟.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邓燕.浅析数学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高等理科教育,2006,(4). [3]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为精神.高等教育研究,2002,(1). 手写小论文格式篇三 《国际航运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借鉴》 一、前言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各国之间不断加强彼此的来往和贸易交流,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中,由于国家所处半球和方位的不同,采用国际航运进行贸易往来是尤为重要的,也是当前国际贸易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航运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无论是在航运的基础设施建设、船舶的制造还是航运管理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货物产品交流的背后实际上是国际资金流动的过程,因此国际航运在从贸易往来开始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针对当前国际航运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本文展开了关于国际航运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借鉴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际航运金融业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1.银行团体贷款的发展 伴随着信息网络化时代的来临,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因此国际航运船舶也逐渐向大型化发展。现阶段国际航运金融业务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明显的发展,而港口建设的投入资金也随之加大,因此港口建设也日趋完善,硬件设备不断齐全,在新的形势下船舶融资逐渐成为航运企业在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需求。在港口建设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由于航运贸易的日益频繁以及航海业潜存的风险,航运贷款数量相对较大,由此航运金融业务中银行团体贷款逐渐成了船舶融资中的主流,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多家银行共同参加贷款的融资方式,使银行团体贷款在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发展起来。 2.融资租赁的发展 在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融资租赁的方式也逐渐在航运金融业务中发展起来。航运庞大的流通市场,逐渐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对航运业展开融资业务,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经济效益的目的。就目前国际航运业船舶融资市场的发展现状,其融资市场逐渐呈现出成熟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在新建的船舶融资中,银行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的形式比较多,船东仅提供小部分资金便可,国际上较为著名的银行也都设有专门化的航运融资部门,其中全球最大的航运船舶融资机构在德国。 三、国际航运金融业务的借鉴方法 1.加强对航运金融工具的完善 就目前我国航运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而言,航运金融体系在发展进程中逐渐呈现出单一的趋势,相关的银行承担了航运的主要融资功能,并且以投资模式,逐渐成为航运金融市场中的发展动力。因此估计航运金融业务在发展进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认识到其重要性,利用我国航运金融市场的巨大流动性,有针对性的设立航运产业投融资管理机构,发行国际航运的投资基金,对大型的航运船舶进行股权式的投资,并以资金注入的方式,加强对航运金融工具的完善。 2.提高航运金融政策的扶持 在国际航运金融发展过程中,根据韩国和新加坡的航运金融业务发展情况,能够了解两国在航运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国内政府相关的扶持模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可知航运金融业务受国家的政策影响较大。所以,我国航运金融业务在发展进程中,国家相关政府有必要对航运金融业务进行相应的扶持,在航运融资方面,可以通过加大银行出口信贷的方式,拓宽航运金融业的投融资 渠道 ,从而降低航运金融的税收,优化航运船舶的登记程序。另外,政府还可以鼓励航运金融行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从而降低航运金融企业上市交易费用。 3.拓展银行等国际航运金融功能 就目前我国银行在国际航运金融业务中发挥的作用情况而言,我国银行在航运金融业务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大,不仅是由于我国银行自身专业性不强,同时也是由于航运金融业务的风险问题,其与航运船舶金融业务的机构合作不够密切。因此在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时,我国应不断扩展银行等国际航运金融功能,提高我国银行与航运金融业务的合作能力,并培养专业化的航运景荣人才,从而充分发挥银行在航运金融业务中的作用。 四、结语 航运金融主要是指航运企业在货物交流运作中,因发生的融资、货币保管和资金交易等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相关业务的总称,航运金融在国际航运金融业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够影响国际航运的发展情况,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本篇关于国际航运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借鉴研究,主要从银行团体贷款的发展、融资租赁的发展两方面,对国际航运金融业务体系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加强对航运金融工具的完善、提高航运金融政策的扶持、拓展银行等国际航运金融功能方面,着重对国际航运金融业务的借鉴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1. 手写小论文格式模板 2. 手写论文格式 3. 1500字手写小论文格式 4. 3000字手写论文格式模板 5. 2000字手写论文的基本格式的模板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这个是核心期刊!!既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也是中文核心期刊,更是 CSCD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