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ilovetu
[1] 周晓毅. 源远流长的印章与篆刻艺术[J]. 百科知识, 1996,(11) [2] 梁景惠. 篆刻浅谈[J]. 中文自修, 2005,(10) [3] 黎伏生. 印章·篆刻艺术审美初探[J]. 文艺研究, 1987,(02) [4] 黄惇. 古代印论研究方法札记[J]. 文史杂志, 1992,(04) [5] 纪伟基. 取精用宏 铁笔纷披——浅谈篆刻艺术的出新[J]. 书画艺术, 2000,(05) [6] 赵宏. 文彭对篆刻艺术的中兴之功[J]. 书法世界, 2004,(02) [7] 岐山. 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耳——钱振亚篆刻印象[J]. 书画艺术, 2006,(02) [8] 刘江. 但视其印知其人——刘泽荣及其篆刻艺术印象[J]. 新闻天地, 2006,(08) [9] 盛东涛. 削玉镂冰手 挥刀斩云根——陆昱华的篆刻艺术[J]. 书画艺术, 2008,(04) [10] 高石农, 陈荣杓. 篆刻艺术东传日本及其影响[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0,(01) [1] 石磊. 篆刻浅说[J]. 师范教育, 1992,(11) [2] 李澍周.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成立周年活动综述[J]. 美术观察, 2007,(12) [3] 谢紫妮. 篆刻的前世今生[J]. 甘肃教育, 2008,(13) [4] 田正前. 文明的艺术 深刻而高雅——陈文明的书法和篆刻艺术及教育[J].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0,(07) [5] 徐文景. 方寸之间 乾坤无限——品评马士达先生的篆刻艺术[J]. 人民论坛, 2011,(03) [6] 高石农, 陈荣杓. 篆刻艺术东传日本及其影响[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0,(01) [7] 徐鸣. 方寸天地见功力——许炯的篆刻艺术[J]. 艺术百家, 1997,(04) [8] 余巨力. 韩登安篆刻艺术浅述[J]. 书法艺术, 1997,(04) [9] 陈道义. “自成一家始逼真”——刘江先生及其篆刻艺术[J]. 书法之友, 1999,(12) [10] 纪伟基. 取精用宏 铁笔纷披——浅谈篆刻艺术的出新[J]. 书画艺术, 2000,(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1]彭志远. 我有我法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比较中解读齐白石的人生态度[J]. 才智, 2008,(10) . [2]胡晓明. 妙手丹青难留春——论惜春的形象刻画[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01) . [3]张宜书. 花鸟画的民俗内涵及艺术特征[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 . [4]孙子威. 文学——“庄严的谎话”(续)[J]. 理论与创作, 1993,(06) . [5]邹强. 梦意象形式美学特征研究[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8,(02) . [6]张宜书. 土级·俗极·美极——谈齐白石的绘画艺术[J]. 美与时代, 2003,(11) . [7]杨正发. 试论齐白石花鸟画的写意精神[J]. 美术大观, 2010,(11) . [8]王福才. 八大山人大写意绘画的符号性[J]. 齐鲁艺苑, 2006,(01) . [9]林锦镇. 自然与心象的轨迹——对写意中国画的思考[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 [10]陈再乾. 论中国花鸟画写生尺度[J]. 艺术探索, 2009,(05)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1]陈健毛. 吴昌硕“与古为新”绘画创作论的美学解读与文化观照[D]. 广西师范大学, 2005 . [2]张欣. 明代晚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写意性绘画特征探析[D]. 汕头大学, 2007 . [3]王福叶. 论“三言二拍”对唐传奇梦意象的借鉴与发展[D]. 曲阜师范大学, 2010 . [4]崔垚. 浅析中国当代“写意油画”[D]. 西安美术学院, 2010 .
李晓锦Baby
1、《吴门书派研究的界定与成因探析》发表于《书法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2年第5期。2、《文徵明的出蓝高足——陈淳》发表于《中国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6期。3、《论三年翰林院待诏对文徵明书法的影响》发表于《书法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6期。;4、《丰坊的书法学习观及其得失》发表于2004年第1期《云梦学刊》(全国社科核心期刊)。5、《从文徵明写经谈起――兼论书家写经与经生抄经的区别》发表于2004年第5期《书法》。6、《丰坊的书法学习观》发表于2004年第12期《书法世界》。7、《吴门书派》发表于2004年第8期《青少年书法》(青年版)。8、《文彭的篆刻与书法艺术》发表于2005年第1期《青少年书法》(青年版)。9、《明代苏州的书画市场与吴门书派成员的书画交易》发表于2005年第3期《青少年书法》(青年版)。10、《论吴门书派的领袖祝允明》入选2005北京书法国际双年展学术讨论会,入编《2005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书法论文集》,北京出版社,2005年10月。11、《论吴门书派的领袖―――祝允明》发表于2005年第6期《书法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2、《王宠书法艺术风格研究》发表于2005年第6期《艺术百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3、《文徵明的处世思想与书法审美观》发表于2005年第6期《艺术教育》(全国艺术类核心期刊)。14、《对四年制书法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入选“中国书法文化国际论坛”,入编《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12月。15、《论三年翰林院待诏对文徵明书法的影响》入编《翰圃积跬·理论编》,文物出版社,2006年3月。16.《技能课程设置----书法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一道难题》入选新世纪----高等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入编《新世纪----高等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7月。17.《“启功模式”与当代书法人才培养》入选“第二届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入编《第二届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18、《简论陆游的书法观》(合著,第一作者)发表于2006年第12期《中国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从心境到书境――略论周雪耕书法艺术》发表于2007年第2期《中国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唐宋两代书学的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状况》(独著)发表于2008年第4期《艺术百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1、《中国古代皇室书法教育考察》(独著)发表于2008年第5期《艺术百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2、《文徵明的书法题跋刍议》入选“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会”,入编《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8年7月。23、《我国古代书学设置始末管窥》山东省第二届书学讨论会优秀论文,2009.06。24、《西晋至北宋书学设置沿革管窥》获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入编《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09。25、《论当代书法本科教育中文字学课程的设置----从唐宋两代“书学”的课程设置谈起》参加中国文字博物馆“第二届文字与书法学术讨论会”,2010.04。26、《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生源状况与人才培养——以聊城大学为例》入编《2010杭州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12。27、《肩负培养学者书家的使命——丛文俊先生的书法教育观》发表于2011年2月2日《书法导报》。28、《学习正典 培养通材----张传旭博士的书法教学观》发表于2011年2月16日《书法导报》。29、《在三种学术意识中成材----浅论张金梁教授的书法育人观》发表于2011年2月23日《书法导报》。30、《在书法教学中育人——任平教授的书法教学观》 发表于3月9日《书法导报》。31、《从文徵明的书法题跋看其在书法考证与鉴定上的成就》发表于《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1.08。32、《中国古代小学书法教育的教材研究》发表于《美术学报》(广州美术学学报)2011年第5期。33、《自我修养与艺术追求——论我国古代文人对书法学习的定位》发表于《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1.11。34、《论我国古代书院中的书法教育》发表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全国社科核心期刊)2011年第6期。35、《山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首位),发表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36、《谁给书法家验明正身》发表于《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2年第4期。37、《文徵明书法题跋在考证、鉴定上的作用》发表于2012年4月7日《中国书画报》。38、《论当代书法本科教育中文字学课程的设置——从唐宋两代“书学”的课程设置谈起》发表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39、《欧体成为小学书法技能教育内容的可行性分析》(首位),发表于《书法》2012年第11期。40、《论草书之格——从米芾<论书帖>谈起》,入编《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展论文集》,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41、《书法门槛与书法圈》发表于《书法》2013年第1期。42、《文不饰者乃饰之极——评杨宝林教授<刘熙载书学研究>》发表于2013年第1期《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3、《小学书法教材内容选择探析》(首位),发表于《书法》2013年第4期。44、《文徵明<西苑诗>书法研究》,发表于2013年第5期《中华书画家》。45、《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何以能为当代书坛树典范》,发表于2013年第5期《书法》。46、《蒋伯宣藏<十七帖>题跋考论》,发表于2013年第7期《书法》。47、《文徵明跋钟繇<荐季直表>考论》,发表于2013年第8期《中华书画家》。48、《楷体印刷字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负面影响——以“重捺出锋”为例》,发表于2013年第4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9、《论文徵明的书法审美观》,发表于2013年第10期《书法》。50、《论草书之‘格’——从米芾<论书帖>谈起》发表于2014年第2期《书法》。 51、《文徵明跋<王右军思想帖>考论》发表于2014年第7期《书法》。 52、《当代书法的创作心理与形式应用分析》发表于2014年第10期《中华书画家》。 53、《文徵明<跋袁生帖>考论》发表于2014年第5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西晋至北宋书学设置沿革管窥》被2014年12月31日《书法导报》全文转发。 55、《徐悲鸿书法形态研究》发表于2015年第1期《美术观察》。
小琪1128
1994年9月隶书作品对联发表于《中国书画报》。1997年5月19日隶书行书发表于《中国书画报》。1998年6月草书作品发表于《中国书画报》。1999年3月行书、草书作品发表于《书法之友》。2000年9月行书作品发表于《书法报》。2001年5月楷书作品发表于《书法》杂志。2001年10月行书作品发表于《书法报》。2002年3月行书作品发表于《大众日报·书画版》。2004年6月数幅作品发表于《韩中书艺文化交流展作品集》。2005年7月楷书作品发表于《中国书画报》。2006年4月行书作品发表于《美术报》。2007年4月楷书作品发表于《东方艺术》(原《书法杂志》) 1999年第三期《书法之友》。1997年5月19日《中国书画报》。2001年第五期《书法》杂志。2003年第1期《书法世界》(原《书法之友》)。2001年10月《书法报》。2002年3月《大众日报·书画版》。2005年7月《中国书画报》。2006年4月《美术报》。2007年4月《东方艺术》(原《书法杂志》) 1998年12月《中国近现代书法演化倾向反思》获山东省文化厅主办的第三届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评比二等奖。2000年8月《建立视觉化大美术观念的书法教学体系和模式》获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2008年论文《朗朗如玉山上行——轮蒋维崧金文书法艺术》获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2009年论文《明末清初山左集古碑刻研究》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 1994年8月《略论中国传统的书法意象批评》入选中国青年理论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书法史学美学研讨会。1997年9月《中国近现代书法演化倾向反思》入选浙江文化厅举办的沙孟海书学研讨会。1998年11月《“学院派”书法创作及其现代性》入选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青年理论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书法学”暨书法发展战略研讨会。1999年5月《传统书法批评与当代书法创作观念》(署名孟庆星)《当代书法创作散议》(署名王凌云)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论文征集。(二类论文)2000年7月《论展厅书法创作及其他》入选山东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山东省首届书法理论研讨会。2007年10月《“现代性”视觉理性与当代书法批评的转型》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2011年7月《邓石如、包世臣与晚清湖广碑学书风》入选“邓石如暨清代碑学书法学术研讨会” 1995年6月《楷书中笔画的几种交接方式》,《书法导报》。1996年2月《走向本位的书法创作--试析“学院派”书法创作思潮兴起的原因》,《现代书画家报》。1997年9月《中国近现代书法演化倾向反思》入编杭州大学出版社《沙孟海书学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3月《“学院派”书法创作研讨会综述》,《书法报》。1998年5月《新的支点--再谈“学院派”书法创作》,《书法报》。1998年11月《“学院派”书法创作及其现代性》入编天津美术出版社《第三届全国“书法学”暨书法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11月《展览应走向法律化、民主化》(署名海隅),《书法报》。1998年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主编的《93——96中国书法篆刻年鉴》(天津美术出版社)若干条目的编写。1999年3月《论展厅书法创作及其他》,《书法报》。1999年5月《展览背后的浮躁》,《中国书画报》。2000年9月《披着袈裟的士人--王元军〈怀素评传〉述评》,《书法导报》。2000年9月《王铎为苏京书写的两件作品考》,《书法导报》。2000年4月《相摩相荡 氤氲化醇--马世晓大草创作思想》,《书法之友》。2000年10月《与王元军博士关于高等书法教育的对话》,《美术报》。2004年12月,《依类象形 触类通意》,《书法导报》。2005年第10期《朗朗如玉山上行--蒋维崧金文书法艺术探析》(与于明铨合撰),《书法》。2005年12月28日《〈集古录〉成书过程与名实关系考》,《书法导报》。2006年第1期山东青年书法家协会《青年书坛》。2006第1期《浅议中国书法的“法”与“意”》,《美术大观》(中国核心期刊)。2006年4月29日《中国水墨精神感言》,《美术报》。2006第6期《欧阳修理性批判精神与北宋尚意书风思潮的形成》,山东艺术学院《齐鲁艺苑》。2007年第1期《清初山东张在辛家族印人与齐鲁印派关系考论》,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书法院《东方艺术》。2007年第2期《云是鹤家乡--马世晓大草艺术与当代书法创作》,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国家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第2期《张在辛〈篆印心法〉及其印学思想》,《书法》。2007年底4期《现代视觉理性启蒙:略论传统书法批评的转型》,《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7年4月18日《视觉理性与当代书法批评的现代转型》。2007年10月24日《视觉化与当代书法批评的困境》,《书法导报》。2007年11月7日《现代视觉理性启蒙:略论传统书法批评的现代转型》(续),《书法导报》。2008年5月14日《也谈邢侗归里致仕的原因》,《书法报》。2008年7月30日《蚂蚁爪子》,《书法报》。2008年第三期《欧阳修朋党思想与北宋尚意书法演进之关系》,《书法赏评》。2008年第六期《晚明地域文化认同与“南董北邢”》,《书法》。2009年《碑帖雕刻家与明末清初山左篆刻》,《印学研究》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009年7月1日《苗培红——小手枪换成大手笔》,《书法报》(当代五体·楷书十家系列批评之一)。2009年7月10日,《郭伟楷书说》,《书法报》(当代五体·楷书十家系列批评之一)。2009年7月10日,《精雅古朴气韵足》,《书法报》(当代五体·楷书十家系列批评之一)。2009年7月22日,《李松——魏碑出新的“行者”》, 《书法报》(当代五体·楷书十家系列批评之一)。2009年7月29日,《金鉴才——别样的钱塘风雅》,《书法报》(当代五体·楷书十家系列批评之一)。2009年8月5日,《穆棣——理具才情 感亦有格》,2009年7月29日,《书法报》(当代五体·楷书十家系列批评之一)。2010年第一期《小品书法论》,《书法》。2010年4月14、21日《晚明清初山左集古碑刻考论》,《书法导报》。2010年,《张贞、张在辛、张在戊、张在乙父子年谱》(约2万字),《印学研究》第二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010年,《清初山东张在辛家族印人与齐鲁印派关系考论》,刊于赖非主编《山东文艺评论丛书·书法评论卷》。济南:明天出版社2010年7月版,页132——139。2010年,《从大学书法专业考查课的三个层次看该课程内容的设置》2010年12月,《邢侗书学思想研究》,刊于《请循其本——2009年金陵国际书法创作研讨会论文集》,出版社2010年版,页187——200。2010年7月14日,《邢侗书学思想内涵研究》,《书法报》。2010年12月8日,《手卷书法谈》(答《书法报》记者问),《书法报》。2011年1月19日《谈高等书法教育》(《书法报》“高等书法教育大家谈”)2011年3月23日《谈高等书法教育》(《书法报》“高等书法教育大家谈”)2011年第2期《书法家的职业化与书法创作的形式化》,《书法》页47“书法家的职业化与书法创作的形式化六人谈”。2011年第3期,《米芾行书》,《书法》页60—61。2011年4月·下,《邢侗与明末清初山左集古碑刻考论》(约1.8万字)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东方艺术》。本文遵守CC-BY-SA 3.0和GFDL协议
既然是潍坊老乡,我也来答答这个问题吧。首先要搞清楚,评职称不是期刊说了算的,杂志社只保证期刊的合法性,最后评职称还是要看当地评审部门是怎么规定的,有些比较好的刊
尊敬的用户,根据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的规定,博士研究生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术研究,并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期刊或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因此,发表论文是
Myspace聚友网 搜狐的白社会 一帮网站 免费论文地址集锦 一、 综合类 1、ALseek搜索 :alseek. 大型论文搜索引擎。 2、学生大
中国书画报 投稿电子邮箱是
一般杂志都需要交版面费的,但为了保险起见,最好还是打电话核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