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在学厨
被子植物的花粉经过传粉受精后,子房代谢活跃,子房壁迅速生长,胚珠发育为种子,生长中的子房壁连同其中的种子,共同发育为果实。有些植物的花托、花萼甚至苞片也参与到种子的形成过程中。 种子通常是由植物通过有性生殖过程的最终产物。由 胚乳endosperm 、 胚embryo 、 种皮teata 组成。分别由初生胚乳核、受精卵和珠被发育而来。原来胚珠内的珠心和胚囊内的助细胞和反足细胞一般均被吸收而消失。而胚乳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核型胚乳 :在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离瓣花植物中普遍存在,是被子植物中最普遍的胚乳发育形式。其发育分为四个时期: 合胞期 (三倍体细胞连续分裂但不伴随着胞质分裂,不会产生细胞壁,众多的细胞核游离分散于细胞质中,中央液泡形成后,众多游离核与细胞质都被挤向胚囊。一个细胞多个细胞核的现象极为合胞体,其细胞质会形成管状结构,称为腔槽,其平周分裂会引发胞质分裂和胚乳的细胞化)、 细胞化期 (微管微丝开始丰富起来,形成成膜体。胚乳细胞壁的形成通常从最外层开始,向心产生细胞壁而形成胚乳细胞,最后整个胚囊被胚乳细胞充满。胚乳细胞还会分化为淀粉胚乳、糊粉胚乳)、 分化期 (当胚乳细胞充满整个胚囊,或者其生长受到了珠被的限制,细胞分裂停止。禾本科植物在外层胚乳细胞分裂的同时,出于内部的胚乳细胞便在质体内开始积累蛋白质和淀粉,由母体运来的灌浆物质却是由外向内输送分配,胚乳层外部细胞由于集聚矿物质、脂类、蛋白质等物质而转变为糊粉粒细胞)、 成熟期 (随着淀粉的大量积累和粒的充实度提高,胚乳细胞中的胞基质、质体以外的细胞器和细胞核开始程序性死亡。淀粉粒充分发育充满整个细胞) 细胞型胚乳 :初生胚乳核分裂伴随着细胞壁的形成。且以后每次分裂都是常规的有丝分裂,细胞核每分裂一次,细胞质也分裂一次,不出现游离核时期。在发育过程中有时还会产生吸器来从母体吸收养分。 沼目型胚乳 :特点界于核型细胞和细胞型细胞之间。初生胚乳核的首次分裂伴随着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将胚囊腔一分为二,大细胞位于珠孔端,小细胞位于合点端,前者进行多次游离核分裂,最后形成细胞,后者很少分裂或者不分裂,呈合胞体状态。 胚的发育从合子开始,合子通常形成纤维素的细胞壁,并度过一段时间的“休眠”才开始分裂。合子的第一次分裂通常为不均等分裂,形成一个小的 顶细胞apical cell 和一个大的 基细胞basal cell ,顶细胞和基细胞所含的细胞通常是不同的,它们的大小形状相差很大。细胞质的控制因子在不均等分裂后的两个细胞中也不同,会引起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被子植物的胚的发育可以分为: 原胚期 :基细胞发育为胚柄,顶细胞先横裂或纵裂,细胞变小,细胞质变浓,液泡化程度降低,形成具有几十个细胞的球形原胚,然后进入胚的各器官发育和分化,在多数单子叶植物中,球形原胚为绿色。 幼胚期 :是从球形原胚到胚的各组成器官分化形成的阶段。球形原胚与合点相对的一端的亚顶端一侧或者两侧分别发育产生子叶,子叶的内侧、原胚的顶端发育为胚芽,原胚的基部和与之相接处的一个珠柄细胞参与胚根的发育,原胚中部发育为胚轴。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在胚芽和胚根发育的同时,还会产生胚芽鞘和胚根鞘分别将这两个部位包围起来,形成保护罩。 胚成熟期 :在发育过程中,幼胚仍然可以通过 株柄suspensor 向胚乳细胞、珠心细胞吸取养分,来营养和发育自身。之后胚柄细胞逐渐萎缩死亡,胚的子叶可以直接从胚乳细胞中吸收、转化营养。此后胚的子叶逐渐弯曲生长成为了成熟胚特有的结构。子叶节、下胚轴乃至子叶基部分别产生维管束组织。胚的生理代谢逐渐走向成熟。 双子叶植物在胚柄的生长过程中顶细胞会相应进行纵向分裂,之后再进行与第一次分裂面相垂直的第二次纵向分裂,形成四分体胚体。之后形成八分体,逐渐形成球形胚体,之后两个子叶原基突起。之后两个子叶基部相连处的凹陷部位分化出胚芽,与胚芽相对的一端胚根逐渐发育。之后胚柄逐渐消失。成熟的胚包括 胚芽、胚轴、胚根 和 子叶 4个部分。其中子叶为暂时性的叶器官。 而单子叶植物胚经过两次分裂形成四细胞原胚,之后进行各个方向上的分裂,形成基部稍长的梨形原胚。之后梨形原胚上出现小的凹沟。凹沟以上区域将来会形成 盾片 (内子叶的主要部分)和胚芽鞘的大部分,凹沟的稍下的部位即原胚的中间位置,将来会形成胚芽鞘的其余部分以及胚芽、胚轴胚根、胚根鞘和一块不发达的胚叶,原胚的基部会形成盾片的下部和胚轴单子叶植物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单子叶植物只有一片宽大的子叶所以也称之为盾片),盾片有从胚乳吸收养料的作用。 无融合生殖apomixis ,是指某些被子植物不经过雌性、雄性细胞的融合而产生胚的种子的现象。分为两类: 单倍体无融合生殖 (若由卵细胞不经受精作用发育为胚,称为单倍体孤雌生殖。若由助细胞或者反足细胞直接发育为胚,称之为单倍体无配子生殖。其所产生的胚均为单倍体,后代常常不育)、二倍体无融合生殖(是由未经过减数分裂的孢原细胞、胚囊母细胞或珠心细胞直接发育而成的)。 不定胚现象adventitious 是指某些植物的珠心或珠被细胞分裂、发育成的胚。不定胚与合子胚共同存在于胚囊中。通常情况下,珠心胚利用营养多,出苗快,长成的珠心苗也健壮,基本保持了母体的优良特性减少衰退。而 多胚现象polyembryony 是指在同一个胚珠中产生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胚的现象,可能是由于受精卵裂生形成,或者是一个胚珠中有两个胚囊而出现了多胚,还有就是助细胞和反足细胞也发育成了胚。 种皮 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保护结构,单层珠被形成单层种皮,双层珠被生成内外两层种皮。有的植物外珠被在种子形成过程中被吸收而消失,内珠被形成极不发达的种皮,如小麦、水稻等残存的种皮与果皮紧紧贴在一起,主要由果皮对胚起着保护作用。一般种子成熟后会有 种脐 (从种柄或者胎座上脱落留下的痕迹)、 种孔 (珠孔发育而来)、 种脊 (倒生珠被的外珠被和株柄愈合形成的纵脊),大多数植物的种皮外层常常分化为厚壁组织,内层为薄壁组织,中间各层往往分化为纤维、石细胞或者薄壁组织。之后随着细胞失水,整个种皮称为干燥的包被结构。少数植物的种子有肉质表皮,如石榴的内表皮层细胞辐射状延伸,形成多汁含糖的可食部分。还有一些植物的种皮上出现了毛、刺、腺体、翅等附属物,对种子的传播有适应意义。单种皮的细胞种子发育过程中,内珠被消失,外珠被分化形成许多明显的层次。最外面的表皮层细胞径向延长,侧壁与外壁增厚,发育为柱状石细胞,呈栅栏状垂直分布,故为 栅状层 。这种种皮坚硬的种子有很高的抗逆能力,种子的寿命得以延长,有利于种子的长距离传播。双层种皮为外种皮和内种皮,外种皮的外表皮细胞几乎充满了分层状的黏液物质,表皮遇水后可吸水膨胀,促使细胞外壁破裂。外表皮细胞下有薄壁组织分化,可能发育出厚壁或挤毁而被吸收。外种皮的内表皮细胞,在径向壁和内切向壁上都出现了显著的木质化增厚,是种皮中最坚固的细胞层。内珠被的薄壁组织常被挤毁,它们的内表皮变为了色素层。如棉的外珠被发育为外表皮、外色素层、内表皮,而内珠被也分为栅状层的外表皮和内色素层和乳白色层。少数种子还会形成假种皮,由株柄和胎座发育而来,包于种皮之外的结构,常含有大量储藏物质,如龙眼、荔枝等肉质可食部分。 果实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特有产物和结构。受精后,花萼枯萎或者宿存。花瓣和雄蕊凋谢,雌蕊的柱头、花柱枯萎,仅子房或子房外其他与之相连的部分一同生长发育,膨大为 果实fruit 。果实包被着种子不仅起到保护作用,而且有助于传播种子。根据果实发育来源与组成,可以将果实分为 真果true fruit (直接由子房发育而来,如桃子、柑橘)和 假果 (由子房、花托、花萼甚至整个花序共同发育而成如苹果、菠萝、瓜类)。 其中真果的结构简单,外层为果皮,内含种子,可以分为外果皮、内果皮、中果皮三层。 外果皮exocarp :由子房壁的外表皮(相当于叶片的下表皮发育而来),可由一至数层细胞构成。一般外表皮上分布有气孔、角质、蜡被,还有毛、钩、翅等附属物,具有保护果实和有助于果实的传播作用。 中果皮mesocarp 由子房壁的中层(相当于叶片的叶肉和叶脉)发育而来,由多层细胞构成,中果皮在结构上变化很大,有的中果皮上具有许多营养丰富的薄壁细胞,有的中果皮由发达的薄壁组织,有的中果皮的薄壁组织还含有厚壁组织,有的中果皮变干后收缩为膜质、革质,或成为疏松的纤维状,维管组织发达,如柑橘的“橘络”。 内表皮endocarp ,由子房壁的内表皮(相当于叶片的上表皮)发育而来。多由薄壁细胞组成,但是在杏、桃的果实中内皮层厚壁化、石细胞化,形成硬核,橘会形成大而多汁的汁囊。胎座placenta是心皮愈合而成的结构,是胚珠孕育的场所,是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养分供应基地。多数逐步干燥萎缩,也有的胎座参与形成果肉的一部分,有的进一步发育为厚实、肉质化的假种皮如荔枝和龙眼。 也有一些植物可以不经过受精作用而结实的现象称为单性结实。一般都没有种子,主要有两种情况:子房不经过传粉或者其他的刺激就可以形成无籽果实的现象为营养性单性结实。另一种是子房必须经过一定的传粉刺激才能形成无籽果实,称为刺激性单性结实。 果实的类型可以分为: 单果simple fruit :由一朵花中只有一个雌蕊的子房发育而来的果实。可以分为肉质果(果皮部分肉质多汁,如苹果、黄瓜)、干果(果皮干燥,如果成熟时开裂为裂果如油菜的角果,不开裂为闭果,如禾本科的颖果) 聚合果aggregate fruit :由一朵具有多个独立雌蕊的花发育而成的果实,如草莓、八角 复果multiple fruit :由整个花序发育而成的果实,又称为聚花果,如菠萝、无花果等。 由于为了防止种子过于聚集而存在的生存竞争,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成熟的果实和种子具备了适应于各种传播方式的结构和特性,以扩大后代的分布范围。如借助风吹的果实一般轻而且小,常有毛状和翅状附属物。借助于水流扩散的果实有不透水的构造或者充满空气的腔隙结构,借此漂浮在水中。如苍耳还居于翅状或者钩状的附属物钩附在动物皮毛上随动物移动而传播。还有些植物成熟时靠着自身发育的特殊结构,使得果皮在失水干燥的过程中扭曲或者卷曲将种子弹出。 参考:
Melinda麒儿
博物学的内容纷繁复杂,特别是在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生物学领域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我在学习植物学的时候都绕不开一些基础的概念例如细胞、组织、器官、生理功能,才能为之后分析植物的亲缘关系、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奠定好基础。首先我们就来先研究一下植物细胞。我们从植物组成细胞的结构开始讲起,首先在原生质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向外分泌的多种复合物质形成的支撑和保护植物细胞的结构就是细胞壁,与维持原生质体的膨压和植物组织的吸收、蒸腾、运输和分泌方面的生理活动有很大的关系。 植物细胞壁(cell wall)可以分为中间层(Middle lamella)(与子细胞同时形成,主要成分是果胶,可以将相邻的细胞黏在一起,在酶的作用下会被分解,果肉细胞就是这样分离的;同时其可塑性也不会阻碍细胞生长和长大),初生壁(Primary cell wall)(细胞生长、体积增大时形成,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构成,提供了细胞生长所需的强度和灵活性),次生壁(Secondary cell wall)(分化成熟体积、停止增大、原生质体走向消亡时出现,位于初生壁内侧,比初生壁厚,主要由纤维素构成以及角质素、木质素和矿质等,根据次生壁中微纤丝的排列方向也可以分为内、中、外三层,不同的取向规则使得细胞壁厚度增加、刚性增强、延展性缺乏) 根据细胞壁的“经纬”模型,初生壁由伸展蛋白网络和纤维素微纤丝网络相互交织而成,悬浮在亲水的果胶—半纤维素(其中的木葡聚糖起到限制微纤丝运动的作用)胶体之中。细胞的生长受到交联网络的控制,即“酸性成长假说”,膨胀素打开木葡聚糖与纤维素之间的氢键,然而利用酶将β-(1,4)糖苷键水解,使得细胞松弛,膨压下降从而吸水生长。在这个过程中初生壁的微纤丝由少到多、由稀疏到致密、横向排列于细胞长轴转变为纵向排列。细胞壁的生长包括初生壁的面积增大和次生壁的厚度增加。次生壁还会发生木质化、栓质化、角质化、矿质化。 下图就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结构:细胞壁经常会有凹陷区域容许胞间连丝通过,这个区域通常被称为初生纹孔场(primary pit field),次生壁形成时有的初生纹孔场不形成次生壁,这个只有中间层和初生壁的较薄部分称之为纹孔,相邻两细胞的纹孔通常成对存在,合成纹孔对(pit pair)。纹孔对中的中间层和两边的次生壁称之为纹孔膜(pit membrane)。纹孔的腔成为纹孔腔(pit cavity)。如图所示: 按结构特征还可以分为单纹孔(simply pit)与具缘纹孔(bordered pit)两种类型。下图的(a)、(b),松科植物的具缘纹孔甚至中央加厚成纹孔塞(torus),周围未增厚部分受压可伸张暂时堵塞纹孔口即塞周缘(margo),压力消失后恢复原状。除纹孔外,连接两植物细胞之间还存在胞间连丝(plasmodesma),是细胞间物质、信息、能量的直接通道。胞间连丝是贯穿细胞壁的管状结构,周围衬有质膜,与两侧细胞的质膜,与两侧细胞的质膜相连。中央有压缩内质网(appressed ER,也称连丝微管 desmotubule),压缩内质网中间颜色深,成为中心柱。压缩内质网与质膜之间为细胞质通道(cytoplasmic sleeve),通过胞间连丝结合在一起的结构称之为共质体,共质体以外的部分就称为质外体。细胞壁在植物中有着机械支持(初生壁中微纤丝的骨架作用、半纤维素的支撑作用、结构蛋白的网络作用、果胶的粘性作用以及各组分的相互交联,次生壁中微纤丝的排列方式不同可以使得收到各个方向压力。木质化次生壁的机械强度更大。)、细胞生长的调控、物质运输(包括质外体运输(apoplastic transport)与共质体运输(symplastic transport),质外体在细胞壁内运动,进入胞间隙或跨膜进入另一个细胞)、细胞识别(如宿主细胞的凝集素与细菌表面多糖的识别)、植物防御(如木质化、胼胝质积累、伸展蛋白合成增加、β-(1,3)-葡聚糖酶与几丁质酶活性增加)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是植物体中含量最多的成分。应用于造纸、人造纤维、火药、胶片、绝缘材料和食品工业。木质素是植物体中数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种有机物,在石油、塑料、燃料和制革有着广泛用途。 参考: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it_(botany)
ShangHaiWendy
前面五节我们介绍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生活史,而细胞只是最低一级的生命系统,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一个系统不是内部个体的简单叠加。植物组织plant tissue是指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一种或者数种类型的细胞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也是组成植物器官的基本单位。植物组织是植物进化层次更高的标志,体现在多细胞植物的细胞群间由于位置和环境的影响不同,从而出现了相异的形态特征和生理代谢活性与类型的分化,并通过遗传确定下来。而由于胞间连丝的存在,相邻细胞之间可以随时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而趋于相似或具有同一性。 植物进化程度愈高,体内细胞的分工愈来愈细,器官也高度分化,植物结构愈复杂,适应性愈强,组织就成为了复杂有机体的一个重要层次。被子植物就是现存植物中高度发达和适应性的植物类群。不同的组织有机配合、紧密联系,形成不同的器官organ,不同的器官相互配合,更有效地完成生命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细胞、组织或器官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全息性,在一定条件下,一个生活细胞、组织或者器官的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都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植株,组织和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相互转化。而且植物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它们的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这一点在之后我们也会很明显的看到。 根据植物的发育程度、形态结构特征以及生理功能的不同,通常将植物组织分为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两大类。分生细胞具有产生新细胞的特性,是产生和分化其他组织的基础,成熟组织是由分生组织产生的细胞生长分化而来。 首先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分生组织meristem,分生组织排列紧密,一般无细胞间隙,细胞壁薄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细胞核较大,细胞质浓、细胞器丰富,一般没有液泡和质体的分化。 而根据分生组织的来源、发育程度可以将其分为: 原分生组织promeristem,包括胚和成熟植株的茎尖或者根尖的分生组织的先端的原始细胞。细胞体积较小、近于正方形、细胞核相对较大、细胞质浓、细胞器丰富,有持续的分裂能力或者潜在分裂能力,是产生其他组织的最初来源。 初生分生组织primary meristem,位于根尖和茎端的原分生组织的后方,是原分生组织有限生长或者衍生而来的组织。部分细胞初步分化为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原表皮protoderm位于最外周,主要进行径向分裂。基本分生组织ground meristem位于原表皮之内,所占比例最大,可进行各个方向的分裂,以增加分生组织的体积。原形成层procambium位于基本分生组织中的特定部位,其细胞扁而长,是分化成成熟组织的基础。 次生分生组织secondary meristem,位于根茎器官的内侧与长轴相平行,与根茎叶的逐年增粗有关。由某些成熟组织经过脱分化、重新恢复分裂能力而来的组织。细胞扁长或者短轴型的扁多角形。细胞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液泡化。次生分生组织包括木栓形成层phellogen和维管形成层vascular meristem。按照分生组织在植物体中的存在位置可以分为:顶端分生组织apical meristem,位于根和茎顶端的分生区部位,细胞小、排列紧密、近乎方形,能长期保持分裂能力,一部分逐渐成熟分化。既有原分生组织又有初生分生组织。主要增加植物的长度。 侧生分生组织lateral meristem,分布于植物体内、平行于所在器官的表面,且与所在器官的增粗有关的由成熟组织细胞脱分化、恢复分裂而来的次生分生组织。在多年生植物体内可以逐年活动,产生新的细胞,位于维管形成层的外侧的细胞则分化为次生韧皮部,位于其内侧的分化为次生木质部。而木栓形成层的外部的分裂活动向外形成木栓层,向内形成栓内层,覆盖于老根和老茎的外部。增加植物的直径和宽度。居间分生组织intercalary meristem,位于植物茎、叶、子房柄、花梗、花序轴等器官节段的基部和成熟组织之间,其细胞的分裂仅限于一定时间就空间就转为了成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有一定程度的液泡化,主要进行横向分裂,使器官纵向延长。是有顶端分生组织衍生遗留出来的下来的初生分生组织。有利于增加叶子和节间等器官的长度。参考: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issue_(biology)
读书笔记的格式要求: 1、读书笔记首先给出所选读的资料来源,引用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毕业论文中的参考资料的表示方式相同。引用资料用4号黑体表示。字体用宋体。 2、对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行为和运动的科学。它是最早形成的自然科学之一,如果把天文学包括在内则有可能是名副其实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最早的物理学著作是古希腊科学家亚里
写下自己的想法是完善它的好方法。你可能发现自己的想法在纸上会变成一团糟。 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当你越来越熟悉它的时候,就会很快了。如果你把它当作一种艺术,你
对于刚接触的毕业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论文写作的还有内容的一些规范都是需要掌握的,那么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一.基本要求1
缓释制剂:指有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的目的的制剂。 一级 控释制剂:指药物能在设定的时间内自动以设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地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