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annekaka
进入电影的方式 《电影的读解》是一门关于电影的课程。但它并不是一门严密的、系统的关于电影艺术的概论,更不是一门电影美学课程,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门电影艺术的入门课程。称它为入门,一方面是作为主讲者的我还谈不上对电影艺术有很高深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作为听课者的大家也是初次接触。这门课将主要通过对电影的一些基本艺术问题的介绍,结合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评价,来达到提高电影艺术欣赏水平的目的。希望能在这方面给大家一些印象,一些启发,使有兴趣者可以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去发展自己和提高自己。 一、认识电影 进入当代社会以来,看电影已经成了一般人,特别是文科大学生的普通经验了。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文化程度高低,都喜欢看电影,而且都会看电影。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电影有一般文学与艺术样式所没有的直观性与生活实感。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曾说过,电影从静止到运动,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它所发展出来的正是还原生活的能力,与生活真实的距离正在缩小仍至消失。特别是电脑时代,甚至可以复制出无法再现的一些景观,如过去与未来的世界。而进入跨国资本主义时期——后现代,一方面是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而文化的融合已是经济的融合之后不可阻挡的前景。在这种情况下,电影是最具有全球性的一种艺术形式,詹姆逊就把电影看作是后现代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是由于电视与电脑的出现,从人类文化的发展来看,图像的时代正在取代文字的时代,而电影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所以它的大众性,大众化才可以有如此高的程度,而一部《泰坦尼克号》也才有可能风靡全球。 但是电影的魅力除了直观性之外,一般人却不大注意到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仪式对观众的潜在影响。 足以为证的是: 去电影院里看一部电影,和在家里从电视上去看同一部电影其审美的效果是很不相同的。原因就在于,除了故事的层面之外,在电影院里看电影还是一种文化的参与, 一种仪式的参与。 这就意味着, 作为放映电影的场所——电影院,对于电影成为一种艺术而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过去在南京,现在在香港,看电影的仪式感是很强的。 隐性的灯光, 隐蔽的银幕、 典雅的装饰, 都在提醒人们已经进入一种非生活化的状态。接着灯光渐暗,纱幕徐徐拉开,而音乐则悠然响起,观众是慢慢地, 不知不觉地被引入的, 电影院所做进入仪式为观众提供了心理的准备。这不像我们的电影院,人还没坐定,灯光突然灭了,到处吵吵嚷嚷。 而封闭性的空间,场地的黑暗、大致相同的坐姿, 银幕上光影与声音的引导,观众心理的放大效应,所有这一切,都在强化着一种进入仪式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观众的主体意识暂时消失,而身心两个方面都不由地交给了银幕。所以看电影都会有一种失去自己的感觉。特别是当代电影的视听强剌激,用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就叫着“感觉剥夺”。而美国学者宾克莱曾使用过一个概念叫“委身”,来形容艺术欣赏的这种状态。这是一种有如宗教仪式的艺术仪式。人们只注意到电影故事的吸引人,而没有注意到进入电影院参与艺术仪式对一个观众心理的潜在影响。
Rachelchel
1、《〈安妮.霍尔〉的剧情分析》,《当代电影》1993年第4期2、《邹文怀:从“邵氏”到“嘉禾”》,《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3年第1 期3、《喜剧电影与叙事》,《北京电影学院教学参考》1993年版4、《港台武侠片概论》,《当代电影》1994年第4期5、《票房后面的悲剧——由李翰祥谈香港电影导演的创作困境》,《北京电影学院》1997年第1 期,该文收入《香港电影回顾》一书,2000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6、1998年,应中国台北视觉传播学会“第二届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文化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的邀请,与会发表论文《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动作片类型片的发展演变》,该文收入学术会专辑,并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8年3期在大陆发表。7、《早期中国电影对蒙太奇理论的借鉴与发展》,《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8、《当前影视作品的文化价值》,《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增刊。9、《林岭东的风云世界》,《当代电影》1999年第2期,该文后收入学术专著《香港电影八十年》,2000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10、《麦当雄:在类型中扩张》,《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11、《成龙电影:英雄形象及其变奏》,《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成龙的电影世界》,2000年出版。12、《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影视艺术》专辑2002年第1期全文收录。13、《百合的滋味——第一届电视电影百合奖获奖作品评述》,《电影艺术》2001年第5期,收入《中国电影年鉴2001》(中国电影出版社)及《1999-2002电视电影纵览》(文化艺术出版社)。14、《论史东山的导演创作》,收入学术专著《史东山电影文选》,2002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15、《银幕旅程——改革开放20年中国电影回顾》,《工人日报·文化周刊》1998年12月25日16、《关于电视传播的文化思考》,2002年3期《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7、《武侠片的特质与〈英雄〉的变奏》,2002年12月27日《文汇报》第13版影视专栏18、《〈无间道〉及香港警察电影的轨迹》,《电影艺术》2003年4期19、2004年3月,受美国SCMS学会邀请,在亚特兰大参加年会,发表学术演讲《视点及其文化意义:当代中国城市电影研究》,在此前后,曾在美国Cerleton大学、明尼苏达大学、St.olaf大学讲学。20、2004年6月,香港第七届两岸四地学生电影节评委。21、《用真正的合拍创制华语新电影》,《电影艺术》2004年6期。22、2005月1月,参加香港影评人协会在香港、广州主办的“两岸三地影评人研讨会”,发表论文《九十年代以来大陆影视文化的发展趋向》。23、《视点及其文化意义:当代中国城市电影研究》,《电影艺术》2005年2期。24、2005年4月,赴英国伦敦大学参加SCMS年会,发表演讲:《中国新生代导演的抉择:从复制西方到发现中国》。25、2005年5月,受邀担任香港第八届两岸四地学生电影节评委。26、2005年3月,主编专著《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被“中国学术年鉴”编委会评选为2004年影视学学科优秀著作,入选《中国学术年鉴》2004卷。27、2005年11月,赴海南三亚参加金鸡百花电影节,在电影节中国电影高层论坛有发言:《中国内地与香港合作制片的战略机遇与前景重构》。28、2006年1月,在香港参加由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百年中国电影与邵氏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百年中国电影中的邵氏武侠新世纪》。29、2006年4月13日,受邀参加英国诺丁汉大学在宁波举办的“《英雄》:解构中国巨片”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英雄〉对武侠电影类型规范的改写及其文化价值分析》。30、《通识基础教育在影视教育中的作用》,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后收入《传承与创新——北京电影学院教学论文集》,由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出版。31、2006年5月,由本人主编的《北京影视艺术研究2006》,由同心出版社出版发行。32、《中国内地与香港合作制片的战略机遇与前景重构》,载于《北京影视艺术研究2006》,同时载于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第十四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论文集。33、《百年中国电影中的邵氏武侠新世纪》,载于《电影艺术》2006年第4期。34、《类型规范与文化改写:全球化时代的〈英雄〉》,载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4期。35、《今天我休息》等影片分析,收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之《名家看电影》。36、《现状与策略: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分析》,收入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的学术专著《文化亚洲:亚洲电影与文化合作》。
戏剧与影视评论是c刊。 《戏剧与影视评论》是中国戏剧出版社《戏剧与影视评论》编辑部与南京大学文学院合作创办的双月期刊,主要发表针对戏剧与影视作品的评论文章。本刊
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论文发表一般需要的时间如下: 1、普刊即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 2、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为2到4个月。 3、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为
相对容易发的《电影评介》《电影文学》
一次被一唯文化期刊,发现中西论文发表招牌信息一样,我问他们和一唯文化期刊是一家吧?他们二话没说,什么也不问,(没告诉我是一家不是一家)就说你再打过来1000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