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子不乖
这篇文章也是全球首个正式发表新冠灭活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结果的重要研究。在这次临床研究中所使用的两款疫苗分别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生产,一共有40411名受试者参与。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款灭活疫苗在两针接种后14天,产生的抗体能够形成有效保护,且安全性好。
疫苗临床试验一般分为四期,是为了确实证明所研发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是上市前必不可少的步骤。
我国新冠疫苗一期试验使用的是重组腺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 由陈薇院士和朱凤才教授等人领衔的团队开展进行。受试者共有108人,研究目的主要是评价18至60周岁健康成人接种重组腺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当试验结果发现接种后人体能够引发免疫应答,虽然当时不能确定人们就会因此免受新冠病毒感染,但是已经是非常惊喜值得期待的结果。
当新冠疫苗二期试验数据发表时,我国已经有三个新冠疫苗完成了二期临床试验。受试者人数较多,在对接种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后发现没有不良反应,疫苗接种人员都产生了高滴度抗体。也证明了疫苗的的安全有效性。
三期临床试验结果的发表也证明了疫苗对人体抵抗新冠病毒感染可以提供保护。这真的是一桩值得庆祝点赞的喜事。也让我们看到了抗疫的胜利曙光。感谢那些一直默默奉献研发的人们。
加菲慢半拍oO
10 月 25 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了 2022 年第三批次查处的 46 项科研不端案件处理决定。上述案件涉及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 34 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 52 名学者。其中 32 名学者存在抄袭或抄袭剽窃项目申请书的问题,分别受到取消申请和参与申请国自然基金项目资格 3-5 年、撤销已批准项目、追回经费、通报批评等处罚。其余不端事件则涉及第三方代写代投、篡改代表性论著作者排序、盗用他人基金项目号、重复申请、数据篡改/造假、未经同意使用他人署名等问题,涉事学者受到取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资格 2-3 年等处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大学排名US News 2023 世界大学排行榜公布,中国内地 14 所高校进入全球 200 强当地时间 10 月 25 日,US News 发布 2023 世界大学排行榜。根据公众号“青塔”的统计,中国内地 382 所高校入榜,其中清华大学排名全球 23 位,相比去年进步 3 位,进入全球 TOP30,居内地高校第一。北京大学紧随其后,排名全球第 39 位,相比去年进步了 6 位。此外,还有 14 所大学进入全球 200 强,除了清华、北大外,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89 名)、浙江大学(93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2 名)、华中科技大学(109名)、中国科学院大学(112名)、复旦大学(116名)、南京大学(123名)、中山大学(129名)、武汉大学(150名)、湖南大学(168名)、哈尔滨工业大学(196名)、同济大学(196名)。此外,中国港澳台地区共有 44 所高校入榜。TOP100 高校中,美国高校数量最多,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依然位居前三,和去年保持一致。排名第四到第十的高校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US News,公众号“青塔”)· 新冠疫苗上海启动吸入式新冠疫苗加强接种:吸入后憋气 5 秒据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等报道,10 月 25 日上午,上海市启动了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 型腺病毒载体)加强免疫预约登记,10 月 26 日起启动加强免疫接种工作。据介绍,“吸入式”新冠疫苗的接种过程主要包括雾化和吸入两部分。疫苗液通过雾化设备被雾化成细小的颗粒注入雾化杯,接种者需在疫苗液雾化后 15 秒内完成口含深吸接种,并憋气至少 5 秒,“吸入式”新冠疫苗接种完后,仍需要现场留观 30 分钟。已全程接种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灭活疫苗以及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生产的肌注式重组新冠疫苗(5 型腺病毒载体)满 6 个月的 18 岁及以上人群,均可选择使用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 腺病毒载体)开展 1 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本次加强免疫实施免费接种。根据有关疫苗接种工作指引,已经完成加强免疫接种的对象现阶段暂不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免疫。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 型腺病毒载体)由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研发,于 2021 年 3 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今年 9 月 4 日经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建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论证同意作为加强针纳入紧急使用。康希诺表示,该吸入性疫苗通过口腔吸入的方式完成接种,不仅能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还可高效诱导黏膜免疫。(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 气候变化柳叶刀倒计时 2022 年度报告发布:依赖化石燃料危及当代人和后代的健康10 月 26 日,《柳叶刀》(The Lancet)发布了“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的第七份全球年度报告,报告中指出,持续依赖化石燃料加剧了多重危机对健康的影响,各国政府与企业继续采取的策略日益威胁当代人及其子孙后代的健康与生存。报告显示,持续依赖化石燃料加剧了多重危机对健康的影响,给卫生系统带来了额外压力,这包括粮食安全问题、传染病传播、与高温有关的疾病、能源匮乏以及空气污染暴露所致死亡的风险升高。然而,相较于清洁能源,各国政府与企业继续优先考虑化石燃料,报告覆盖的 86 个国家中,有 69 个国家对化石燃料进行补贴,其中 31 个国家的化石燃料补贴超过了卫生支出的 10% 。报告警告,在各国制定应对这些危机的措施时,企业对化石燃料的持续依赖可能会导致一个致命的未来。然而,如果立即采取行动,以健康为中心的应对措施仍然可以促成美好的未来。加快向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转变,将有助于防止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死亡和疾病进一步增加,并迅速给人们带来健康效益。另外,中国地区的“柳叶刀倒计时报告”将于 10 月 29 日发表。(The Lancet)· 航空航天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舱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近日将择机实施发射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报道,北京时间 2022 年 10 月 25 日,梦天实验舱与长征五号 B 遥四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各项功能检查和联合测试等工作,计划于近日择机实施发射。目前,文昌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参试各单位正在加紧开展任务准备,全力以赴确保空间站建造任务决战决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生命演化脊椎动物的声音交流起源于 4 亿年前新西兰的喙头蜥(图片来源:Gabriel Jorgewich Cohen, University of Zurich)声音通讯是许多脊椎动物行为的基础,动物可以通过声音通讯促进对亲代的照顾或吸引配偶。一些研究表明,声音通讯在多个不同分支中经历了独立演化,但无法确定这一适应性状是否存在共同的的起源。在过去的研究中,龟类等爬行动物被认为无法发声和用声音通讯。近日,苏黎世大学 (University of Zurich) 研究者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记录了来自 4 个脊椎动物支系(龟、喙头蜥、蚓螈和肺鱼)的 53 个物种的发声和行为。作者发现,这些物种都有多样的声音库,包括了从啁啾声、短而尖的咔嗒声到复杂的音调。随后他们将这些记录与 1800 个物种的声音通讯演化史数据结合,提出用鼻子呼吸的脊椎动物声音通讯有一个共同祖先,约出现在 4.07 亿年前。这些发现阐明了声音通讯的起源,拓展了我们对不同动物类群声音通讯的认识。相关论文 10 月 25 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University of Zurich)· 疫情通报10 月 25 日我国内地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297 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944 例根据国家卫建委官网通报,10 月 25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388 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 41 例(福建 8 例,北京 7 例,上海 6 例,广东 6 例,天津 3 例,江苏 3 例,云南 3 例,黑龙江 2 例,浙江 1 例,山东 1 例,四川 1 例),含 3 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浙江 1 例,广东 1 例,四川 1 例);本土病例 297 例(山西 126 例,广东 45 例,内蒙古 35 例,北京 19 例,福建 13 例,陕西 12 例,新疆 9 例,湖南 8 例,重庆 7 例,天津 4 例,云南 4 例,安徽 3 例,河南 3 例,江苏 2 例,青海 2 例,上海 1 例,浙江 1 例,山东 1 例,四川 1 例,西藏 1 例),含 11 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内蒙古 2 例,陕西 2 例,北京 1 例,山西 1 例,福建 1 例,湖南 1 例,四川 1 例,青海 1 例,新疆 1 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1069 例,其中境外输入 125 例,本土 944 例(新疆 129 例,山西 92 例,青海 87 例,福建 80 例,内蒙古 79 例,广东 67 例,湖南 62 例,山东 57 例,陕西 45 例,四川 41 例,湖北 32 例,云南 26 例,河南 21 例,江苏 20 例,上海 18 例,天津 16 例,甘肃 14 例,重庆 12 例,安徽 8 例,河北 7 例,广西 7 例,西藏 7 例,黑龙江 6 例,宁夏 4 例,浙江 3 例,辽宁 2 例,北京 1 例,江西 1 例)。截至 10 月 25 日 24 时,我国内地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258 167 例,累计死亡病例 5226 例。(国家卫健委)
温江成都银行
昨天(5月26日),国际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刊登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发表的《两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对成人新冠肺炎感染的保护效力评价》。这是全球第一个正式发表的新冠灭活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结果,也是中国新冠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第一次发表。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生物两款新冠灭活疫苗两针接种后14天,能产生高滴度抗体,形成有效保护,且全人群中和抗体阳转率达99%以上。WIV04疫苗组保护效力为72.8%,HB02疫苗组的保护效力为78.1%,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多为注射部位疼痛,程度轻,具有一过性和自限性。
好吃不懒做也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36.3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0.5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1.5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大大的蚂蚁啊
于1989年和1990年分别以第一完成人获卫生部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牵头由六个单位协作的疫苗研究八五攻关课题,研制成功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1993年获新生物制品证书,并投产,为国际首创,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卫生部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参与狂犬病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研制,1980年获新药证书并投产。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还获省级一等奖成果1项,部省二等奖4项。在以上及其他科技工作中发表论文150多篇,主编和参加编写论著9册。1982年曾在美、日、泰、澳等国虫媒实验室作访问学者,1986年在美国泛特里军事医学研究所参加科研合作,并多次受聘世界卫生组织(WHO)临时顾问出席有关病毒病和疫苗发展的国际会议。由他主持和参与的科研工作曾获科技进步奖15次,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次(主持),省部级一等奖4次(由他主持的2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5次。 发表论文140多篇,主编或参加论著9册。1977年被评为北京市医药卫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卫生科技先进个人,1991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北京日报以“科技之星”发表他的事迹。另外1988年获何梁何利医学药学奖和亿利达科学奖,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由他主持和参与的科研工作曾获科技进步奖15次,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 次(主持),省部级一等奖4次(由他主持的2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5次。1991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8年获“何粱何利医学药学奖”和“亿利达科学奖”。
1、可注射年龄段区别(1)莫德纳公司的疫苗已获准用于18岁及以上的人群。适用于更低年龄段人群的疫苗正在研制中。(2)J&J强生疫苗公司的疫苗已经在18岁及以上的
他的科研研究方向简单介绍就是废水资源回收,在环境领域不算是一个新方向,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是针对人类尿液中的氮磷,通过电化学法实现资源的选择性回收,希望从其中回收
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取得了积极成果。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日前发表论文,介绍了中国团队开发的一种新冠病毒候选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他们对一种新冠病毒疫苗
汤飞凡,他从小就有非常远大的抱负,后来学成以后,为了能够研制出疫苗,他甚至亲身试毒,为我的国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他的科研研究方向简单介绍就是废水资源回收,在环境领域不算是一个新方向,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是针对人类尿液中的氮磷,通过电化学法实现资源的选择性回收,希望从其中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