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不二
先理清先后:在必须发论文的情况下,先看学校有没有要求,学校有,就按照学校来;学校没有就可以自己来。自己操心论文的事情时,保证文章不是大量复制拼凑的,然后建议选择普刊,难度小一些,容易些。建议有本科论文发的同学找老师了解了解,然后与期刊vip中的编辑沟通可提供投稿期刊,如果都没问题,那发表就非常容易了。
小狸露宝1234
推免生,全称“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是指可以不用参加研究生考试而直接读研的一种情形。推研按时间排序是:交叉、本系直博、本系直硕、外推、工硕。每年推研的时间为大四上学期9月初到9月末。推免时间一般是每年的9月初开始。中文名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称推免生别称保研生推研时间大四上学期9月初到9月末推免时间每年的9月初开始快速导航具备条件提交材料身体条件学校名单相关规定报考规定经审定可以开展推免生工作的高等学校,可以推荐该校规定数量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初试,并在规定的日期前直接到报考单位参加复试和办理接收手续。推荐和接收办法由学校(招生单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制定。被接收的推免生(包括研究生支教团和农村教育硕士项目的推免生)须在国家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到报考点办理报名确认手续,亦不得再参加统考。在规定的日期内仍未落实接收招生单位的推免生不再保留推免资格。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外,其它学术型专业和各专业学位均可接收推免生。研究生保送制度国家教育部就推荐少数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为硕士研究生工作的具体规定:(1)推荐工作应贯彻德智体全面衡量,保证质量的原则,被推荐的学生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学习成绩优秀,具有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素质。在进行推荐工作时,不仅要注意对推荐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考核,而且在业务标准的掌握上,既要看推荐生历年的学习成绩,还注重对其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及业务特长等方面的考查,避免推荐工作单纯地按分数排队。为了保证推荐生的业务质量,学校还可进行必要的考试(考核)。
杨枝甘露儿
在校生发论文,即使是研究生一般第一作者也是导师的名字。第二作者也有一定的含金量,例如工作后,凭职称需要发三篇论文,只需要一篇是第一作者即可,其他两篇就可以是第二或第三作者了,希望对楼主有些启示。
cotillardw
在校本科生该怎么发表论文?先说说在校本科生发论文的目的本科生嘛,我也是从那个阶段过来,发论文无外乎想课题结项(其中又以大创项目为主、)、想拿奖学金、保研、毕业需要发表等等等等,否则大部分本科阶段是不太可能关心这方面的问题的。除非确实是身边有老师或者学长指点或者一些社科类专业的童鞋就是想多投投稿,证明下自己本阶段的水-怎么发?可以以时间节点为标准,选择合适自己的发表方式。(1)距离你要使用(拿到)刊物有充足的时间,通常有七八个月时间下,可以根据自己目前的写作与学术水平,选择要投核心期刊还是非核心期刊。要是投核心期刊呢,建议至少找个讲师以上职称的二作,要不几本等于白费,毕竟大部分核心至少也要研究生起发,比如;XXX核心,又良心,在圈子内大家知道这个核心不回避硕士研究生论文,但直接都没提本科生,这种被直接排除在外的感觉确实令人不爽.........因此,根据经验来看,本科生如果靠自己水平投稿,这个阶段上限一般也就是本科学报了;和一些保上研究生的童鞋聊过,个别保研的同学竟然能在本科阶段发出核心期刊,90%依靠了老师的学术资源或者非正常渠道,不展开谈了。投非核心期刊的话,其中通常可以分为普刊和非核心学报,非核心学报又分为专科学报和本科学报.....为啥这样分?因为便于区分难度。普刊和部分专科学报这块市场化程度还是蛮高的,也都比较好发,大部分都不难发,只要文章保证一个基本的水平+抄袭率合格,就可以通过审稿。但也因为市场化程度高,各种中介什么的多如牛毛,更是鱼龙混杂,所以掌握下基本的发表知识能够做好鉴别还是十分必要的。本科学报的话,其实综合来看对本科生难度依然很大,因为通常很要求文章质量,学霸除外.....同时,学术回避也不小,而且还可能涉及到兄弟院校、兄弟单位之间的相互引用,涉及到照顾本校师生,乱七八糟的说道儿也不少。(2)距离你要使用(拿到)刊物的时间仅有三四个月的时间了,建议别自己浪了,抓紧找个普刊投了吧,如果你不想耽误事儿的话......【专业发表9年】
真水岂无香
每年三四月份研究生论文审读定稿的时候,导师们的“吐槽”声总是不绝于耳。这也难怪,平时看上去古灵精怪、口吐莲花的学生,写出来的论文却是语言贫乏,词不达意,疙里疙瘩,搞得师徒一起着急上火,寝食难安。几经修改润色,直到使论文在表面上“看上去挺美”,才敢长舒一口气,定稿交稿,在焦虑中等待后续的评阅和答辩。经此“磨难”的老师,在感慨“带学生很难”之余,也会发誓以后要“高标准,严要求”,在平日里就督促他们读书写文章,只是决心易下,执行挺难,等到下一届来学生入学了,依然是放养为主,学生们呢,巴不得你想不起他来,放养的模式自由而快乐。读研这事确实挺苦,你得有研究的兴趣和天赋,还要能坐得住冷板凳。只可惜现在的读研成了延迟就业的“缓刑期”,且找工作时还可以因研究生的学历而增强竞争力。所以考研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每年的三四月份也是研究生复试的时节,学生们要参加各种面试笔试培训班,还得到处打听调剂的信息,而且现在是一人考研,全家上阵,陪考陪复试,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由此又自然而然地催生了一种考研经济。经历了如此的艰难才获得了读研的入场券,到毕业时论文却是那般难产,个中缘由,大概只能到“过程”中去找了。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似乎是说成不成器,关键在于学生个人的努力。这话虽然不假,但也有点儿“师父”推卸责任的意味。就说写论文这事吧。其实对于研究生来说,上过几门课,成绩多少并不是很重要,能不能毕业关键就是看论文写得怎么样。而对于平常练笔少,积累又不多的学生来说,要想写出篇像样的文章来着实不易。选题不易不说,即便选好了,因相关知识储备不足,也无法使文章变得丰满且言之有物。因此,博览群书是必须的。温梓川先生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华文作家,他的“朋友圈儿”里可都不是一般人,他和郁达夫、曹聚仁等交谊甚笃,和梁实秋、沈从文、徐志摩等亦过从甚密。在其《文人的另一面——民国风景之一种》里,温先生记录了他的老师冯三昧对他走上写文字道路的引导。他说在冯的课堂上,曾写了一篇小说,交给老师几天后,老师约他去喝茶,并让他看一个日本作家的小品。等温看完后,居然发现他自己的小说和日本作家的文章很相似,不过这并不是抄袭的问题,而是碰巧构思或利用了同样的题材。冯先生的教导是这样的:“既然发现了自己的作品与人家的作品有巧合之处,那么作品大可以作废了的,写作要言人所未有才能够代表你自己。以后,你至少要先读完了一二百本外国小说才动笔,那么你就会知道你自己所要说的东西,有没有人说过了,应该怎样着眼于人家所未知的东西了。要从事写作,绝对不能贪懒的。”其实写学术论文或学位论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发现别人不曾研究过的专题,然后做下去,才会有新意。所以准备写论文的学生,至少也该读几十部本专业的经典。在法言法,法学的研究生自然应该去读大量的法学经典。当然,如果师父不仅是领进门,还督促你“修行”的话,即便资质平平的学生,也会学有所成。现在这样的导师少了,但也并非没有。前几年有位年轻人在复旦读古典文学的博士,她的导师已经70多岁。老先生要求他的学生每周见一次面,汇报上周都读了什么书,有什么心得,下周准备读什么,督促得紧着呢。博士生说她和同门师兄妹最怕的就是见导师,每次见导师前,有的会习惯性地肚子疼。他们那几个学生,每天都会乖乖地早起,然后早早地坐到图书馆看书。这是因为她们的导师起的也很早,图书馆开门后,他就进去逛一圈儿,看到他的徒弟们都在,就满意地回家;如果有谁没在那里,他就会亲自去宿舍敲门,直到把羞愧的大懒虫叫到图书馆为止。像这样负责任的博导还真是少见。一般的导师大多洒脱自由,学生们自然也乐得潇洒,过得滋润。只是这样一来,三年以后的论文是个什么样子也就能想象的出了。复旦的这位博士生,在平日里也不乏对严厉导师的抱怨,可是在成果频出且顺利毕业的时候,她对导师却是万分地感激。
这个主要看你所跟的导师。以下两种情况的导师的学生容易出论文:1:如果你的老师处于30——40之间(或者说正处于升职期间),那么他的论文一般会很多,此时你帮他(她
肯定是自己啊,老是只是作指导作用的,不然让老师当,那就说明这篇论文是他写的,和你无关啊你可以在论文上加上老师的名字,说一些感谢的话啊
影响了你拿学位吗?如果没,就算了。
老师愿意帮助学生发表论文其实对学生很有用处,是可以的。
主要谈谈我在法学方面发表文章的经验,希望对其他学科也有借鉴意义,有三点:1. 想明白本科生在学术圈可以做什么想象学术圈就是我们的微博,成名已久的教授就好比各个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