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长庆
陈微为疫情做出的贡献的故事有:
1、党和人民需要时,她总能不辱使命,敢打必胜挽狂澜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7款新冠疫苗获批使用,疫苗累计接种已超过17亿剂次。
其中,陈薇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是首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对全国上下民心士气的稳定,对加紧建立国内群体免疫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最新消息,陈薇团队研发的“雾化吸入用重组新冠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Ⅰ期临床试验数据,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在线发表,成为国际首个发表的新冠疫苗黏膜免疫临床试验结果。
然而,17个月之前的武汉,刚研制出来的新冠疫苗充满未知。
尽管腺病毒载体已是成熟的技术平台,尽管疫苗已通过了动物试验,但无论有多少理论保障,无论有多少信心支撑,谁都难以保证绝对安全。
“我先试打,半小时后如果我没事,你们再打。”陈薇面色如常,语气如常。
此时,“知情同意书”已签好字,静静摆在桌上;一辆救护车停在楼下,静静待命;一面鲜红的党旗,静静挂在注射室的墙上。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接种半小时后,陈薇未出现不良反应,团队其他成员也开始接种疫苗……历史,会定格这属于军人的冲锋与胜利。
在武汉抗疫的113天里,陈薇带领团队用一项项关键成果,为最终胜利投下一枚枚决战决胜的砝码。
面对防控初期武汉对核酸检测能力的应急需求,她带领专家组在24小时内搭建起负压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依托自建的“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迅速形成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面对临床精确诊断难题,她组织专家组综合病原学、免疫学、遗传学、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优势,快速建立了“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检测”的“三步走”鉴定链条,率先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妇幼光谷医院、泰康同济医院等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和治愈率。
疫苗,是抗击疫情最有力的武器。“这个疫苗,必须由中国自主研发!”陈薇明白,军人永远不变的价值,在于打赢每一场战争。
2020年3月16日,陈薇领衔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4月12日,疫苗开展Ⅱ期临床试验。
8月11日,该型疫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获得专利权的新冠疫苗;2021年2月25日,该型疫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是国内批准的第一个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新冠疫苗。
“专利是我们的、原创是我们的,所以我们在任何场合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在武汉短短3个多月,陈薇添了不少白发,但她坚定的话语,始终透着胜战的底气。
2020年3月,在武汉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发最关键的时候,陈薇迎来自己的生日。接到战友祝福,她百忙之中回了一条信息。
信息中有8个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2、危难之际,她总能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决不惜
这些年,陈薇的高光时刻,总是与一次又一次的急难任务相关联。
与病毒正面遭遇,时间从来不会站在人类这边。一路走来,陈薇面临的,几乎都是与死神争夺生命的“魔鬼课题”。而她,也总能在危难之际,用超乎想象的速度交出一份份优异答卷。
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不管刀山火海,打起背包就出发。超乎想象的速度,体现的是向险而行的勇气,是敢打必胜的能力,更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绝对忠诚。
拳拳之心放在忠诚的天平上,就能解读出军人牺牲奉献的信仰分量。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陈薇敏锐预判,自己正在研究的ω干扰素对此次变种变异性强的SARS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她率课题组连夜进入实验室,与当时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病毒零距离交锋。
分离非典的冠状病毒、测出病毒的基因图谱、进行“干扰素对抗非典病毒的体外细胞试验”课题组成员身着厚重防护服、每次持续工作八九个小时,期间不吃不喝甚至不能去卫生间,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
这次战斗,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2014年2月,埃博拉疫情在西非大规模暴发并迅速蔓延,引发全球恐慌。“埃博拉离中国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陈薇挺身担当。
为研发重组埃博拉疫苗,陈薇先后4次带领团队赴塞拉利昂开展临床试验,时常面临与埃博拉患者零距离接触的危险。2014年底,陈薇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进入临床,并实现中国疫苗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这次战斗,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疫苗走出国门,在国际传染病防控中彰显了中国力量。
“累吗?”“不累!”其实,不是不累,只是战斗太紧张顾不得累。
战斗中,她是让人敬佩的人;结束战斗转身离开,她是让人心疼的人。
党旗所指,万难不辞。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是心中那份永远执着的信仰,支撑她在逆境中拼搏,一次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3、每次攻关,她总是时不我待,带领团队向前冲
“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是你该做的”“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这是陈薇的心声。
穿上这身军装,是1991年。那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陈薇,顶着“入伍就意味着落伍”的议论,选择走进原军事医学科学院,开启了攀登医学尖端的漫漫征途。
“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是国家安全的隐形威胁。”凭着职业敏感和军人的使命意识,陈薇将抗病毒药物作为主攻方向,积极申请国家和军队课题支持。
担任研究室主任后,陈薇主持的第一项课题就紧贴实战需要——带领团队攻关10余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
时光能让年华老去,却也能滤去浮华,让意志信念历久弥坚。经过军营淬炼,如今的陈薇英姿飒爽、百炼成钢。
自主创新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一名优秀的战士不仅要自己冲锋,还要带动更多战士英勇亮剑、迅速成长。
“睿智与亲和并存,执着与从容合一”。这些年,在陈薇培养带领下,团队“厚度”不断增加,战斗力越来越强。
副研究员迟象阳说,陈薇是教她开阔视野的那个人。
与迟象阳同年被陈薇招入麾下的3名学生,所学专业分别是物理学、工程力学和自动化。在陈薇指导下,迟象阳将自动化和微生物研究结合起来跨界攻关,主动受领搭建单细胞技术平台的任务,成功研发抗体基因平台。
后续一系列应急攻关任务都应用到了这个平台的技术。交叉学科的优势,在多次科研中得到充分发挥。
研究员张晓鹏说,陈薇是教他坚韧执着的那个人。
作为陈薇带出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2003年,张晓鹏开始受领某重组生长因子药物研发任务。然而,任务进展并不顺利。
“做科研失败是正常的,看准了就坚持下去。”陈薇时常鼓励自己的学生。前不久,张晓鹏牵头研发的药物终于拿到了临床批件。
始终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把工作当“一线任务”来完成,是陈薇的信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后,她积极建言献策,一直为加强国家生物安全奔走呼吁。去年,我国制定生物安全法,明确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陈薇多年的坚持终于梦想开花。
一支新冠疫苗连瓶仅有十几克,很轻;它承载的内容和精神,却很重!
“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面对“已知”和“未知”,陈薇带领团队枕戈待旦。她说,荣誉不是人生的波峰,而是随时响起的冲锋号角。
陈微: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短短8个字,朴实无华,但铿锵坚决,透着一往无前、战斗到底的决心。在抗疫战场上,陈薇带领团队“做最坏打算、最充分方案,准备最长期奋战”,用胜利实现军人最高价值,用行动践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历史深刻证明,对党忠诚既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要求,既看政治态度更看实际行动。“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从军30载,陈薇带领团队努力攀登科技高峰,搏击世界科技潮头,在一次次生死考验中战斗在最前沿,忠诚信仰如经受烈火洗礼的真金,愈加熠熠生辉。
对军人而言,真正的荣耀要在战场上获得,真正的功勋要在硝烟中建立。
新时代的强军征程上,呼唤更多像陈薇一样的忠诚战士,以“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钢铁意志和战斗精神,披荆斩棘、闯关夺隘,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作出更大贡献。
朗姆薄荷儿
作者 | 张晴丹
你能想象0.2克的“绳子”可以提起5公斤重的物体吗?
没开玩笑,这是科研人员创造出的一种力学性能惊人的新材料。它不但具有很好的拉伸性能,拉伸长度能达600%,而且还非常坚韧。
近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Dickey实验室博士后王美香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介绍了这款新材料。它属于离子液体凝胶的一种,在抗拉伸性能和韧性上创造了这类材料的最高纪录,也展现出比水凝胶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评审专家之一、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赵选贺认为,“这些透明的离子液体凝胶具有非常坚韧的机械性能,而且最大的亮点是制作简单,易于使用。”
1+1 10,凝胶界的“佼佼者”
“通常凝胶的机械性能很弱,比如豆腐。但在自然界中也有例外,比如人体内的软骨。一些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制造坚韧的凝胶,这启发了我们。”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Dickey实验室负责人Michael D. Dickey告诉《中国科学报》。
此次创造出的离子液体凝胶含有超过60%的离子液体,主要包含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两种物质,前者是用于婴儿尿不湿吸水的主要材料,后者是用于隐形眼镜的主要材料。最后,混合材料兼具了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离子液体凝胶的优点,实现了1+1 10的效果。
王美香介绍,新材料透明度达90%以上,其内部的聚合物网络微结构使凝胶拥有极高的力学性能,可拉伸而且非常坚韧。拉伸的长度能达600%,模量有约50个兆帕,断裂强度约有13个兆帕。这是目前离子液体凝胶界的最高纪录。
论文中展示的是用0.2克的离子液体凝胶材料,轻松提起1公斤重量的物体。事实上提起5公斤的重量也不在话下,但因实验室没有5公斤的标准件,他们后来用5公斤的水桶做了实验,材料本身不会有任何破损。
离子液体这个溶剂本身不挥发,且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和导电性。因此,创造出的这款离子液体凝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用于电池、传感器、3D打印、致动器和柔性电子设备等。”Michael D. Dickey说。
可穿戴柔性电子器件是当下科学研究的热门之一,要同时满足可弯折、扭曲、拉伸等需求,所以对材料的要求极高。以往做展示用的较多的是传统柔性材料——水凝胶,但水凝胶稳定性是个大问题,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导致水分蒸发、性能受损。
“离子液体凝胶完全可以替代水凝胶在可穿戴柔性电子器件上的应用。首先它很稳定不挥发,不需要任何包覆;其次具有高导电性,不需要额外添加导电介质;可穿戴设备往往需要大变形,离子液体凝胶还可以用来开发应变传感器。”王美香说,“还有一点,它具有自愈合和形状记忆的特性。”
一步法轻松做成
长期以来,在凝胶材料领域最火的,非水凝胶莫属。
实际上,水凝胶在生活中已相当常见。比如,隐形眼镜、果冻、龟苓膏等都是水凝胶的“产物”。自62年前水凝胶横空出世,科研人员便绞尽脑汁地挖掘其力学性能,涌现了无数重大成果。
但同为凝胶材料,离子液体凝胶领域的研究则发展较慢。例如力学性能研究还是一块空白,很难把它的力学性能做到与高强度水凝胶相媲美的程度。
在这篇论文发表之前,合成高强度离子液体凝胶的方法并不易。为了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一些研究人员采用多步法或者溶剂交换,整个过程耗时长、成本高,而且浪费资源。
挑战不可能,这是科研工作者骨子里的基因,恰好离子液体这个溶剂的“72般变化”也让王美香着迷。
“顾名思义,水凝胶用的溶剂只有一种,就是水,而离子液体凝胶用的溶剂是离子液体,有成千上万种,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王美香对《中国科学报》说。离子液体在室温下是一种液态的熔融盐,里面含有正离子和负离子,只要熔融盐里的正负离子不一样,就可以实现离子液体的千变万化。
研究选材是从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酰胺的单体开始。
最初,王美香把两种材料分开来做。当把丙烯酰胺融到离子液体后,产生的凝胶跟她预想的完全不一样,不透明、发白,就像晒干的面条一样特别脆,一碰就断。随后她又试了丙烯酸,做出来的凝胶则超级软,透明度达到百分百。
完全就是两种极端!这让她无比兴奋,如果把三者混在一起,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把丙烯酰胺和丙烯酸融到离子液体里,再加入引发剂和交联剂,然后混匀,用高功率紫外灯照射,3分钟就能制作出论文中这种新型混合材料。”王美香说,“就是这么简单。”
一步法就这样诞生了!它为离子液体凝胶研究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为实验蓄能,把理论变为现实
王美香在西安交通大学读博期间,就一直从事水凝胶研究。但她看到了离子液体凝胶材料的巨大潜力,因此萌生了调整研究方向的想法。
2018年12月,王美香从西安交通大学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后,进入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Dickey实验室做博士后,主要致力于高机械性能凝胶材料的设计和制备,以及研究其在可穿戴柔性电子器件、全固态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传感器和驱动器等领域的应用。
在新的平台,王美香也顺利转换到新赛道,开始离子液体凝胶材料研究。
但是,王美香刚进入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新冠疫情就来了,一下打乱了研究计划,学校封闭,无法进入实验室。
她便利用这段时间查阅文献,为实验蓄能。在家“闭关”三个月后,终于等来复工的消息。王美香便一头扎进实验里,每天在实验室待八个小时,把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晚上回家查资料来分析这些现象的成因。
幸运的是,这项工作从始至终都比较顺利,这篇论文投给期刊也很快被接收。并且,评审专家都对该成果给了很高的评价。
“接下来,我们将会做应用方面的拓展,想把离子液体凝胶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用于开发新型柔性机器人。”王美香说。
参与这项研究的一共有9位作者,其中华人学者就有4位。除了王美香,另外3位分别是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胡建,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生张鹏尧,以及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林肯分校研究助理教授钱文。
研究生发表期刊可以带别人的名字截至2008年10月,我国共有期刊9800余种,这众多的期刊在学科、主办单位、主管部门、质量、服务等方面千差万别,尽管国家行政管理
这个千金藤,它抑制病毒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而且的话,目前也是申请了专利,我觉得还是比较厉害的
1. 本科生在读(拿奖学金,评三好学生)2.毕业生(找工作需求)3.报研推研生(找工作需求)4.硕士研究生毕业(在职,学位)需要在核心期刊发表两篇论文。5.
我国新冠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结果首次发表,从发表的结果来看,我国新冠疫苗的成效还是相当不错的。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生物两款新冠灭活疫苗在接种后的14天内,能
这是你的免疫系统在和病毒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