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小妖妖
化学家。江苏镇江人。1952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化学系。1959年获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副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末发现了阴离子促使汞电极氧化发生极谱氧化波的普遍规律, 提出界面形成汞配合及汞盐膜理论。系统地研究了钌的极谱动力催化波和吸附催化波并提出其电极过程机理,&127;发现锑(Ⅲ)与各类氨羧配合剂形成配合物,锰(Ⅱ)与酒石酸双核配合物等的极谱波,系统研究配合物的极谱电极过程。研究了各类染料、中性载体、配体等在液/液界面的离子转移及对金属离子的推动过程并探讨其机理及离子转移规律。系统研究各类微电极、化学修饰电极、电化学检测器与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联用。进行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学和生物电化学研究。发表论著500多篇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黄本立】男,1925年9月21日生于香港。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五邑大学(广东江门)名誉教授;中国化学会24届常务理事,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光谱学委员会副主任;《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分析化学》编委会顾问,《分析化学学报》、《分析试验室》、《冶金分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等国内期刊编委,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1985 -1995), Spectrochimica Review (formerly Progress in Analytical Spectroscopy) (1986 -1995),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ectroscopy (formerly Canadian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1983 - ), ICP Information Newsletter (1981 - ) 等国际期刊顾问编委或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与环境化学学科评审组成员(1992—1995)何梁何利基金科学奖学科(专业)组评审委员。 1945—1949年就学于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1950 年在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后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参加工作,78年升副研究员,82升研究员,83年获批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分析研究室主任、中科院长春分院及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及长春地质学院兼职教授等职。1986年调厦门大学至今,历任化学系教授、现代分析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46年来一直从事原子光谱分析研究,1957年提出的新型双电弧光源多次为国内外专著及论文所引用和一些实验室所采用,60年代初在我国首次建立原子吸收光谱装置并发表了国内首批原子吸收论文,所主持的“光谱感光板测光自动化”课题1985年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75年起从事感耦等离子体(ICP)光谱分析研究,参加过多项获奖工作(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2次,国家科委及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三等奖 2次,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一次),所研制的新型雾化-氢化物发生装置获中国专利。所主持的“ICP进样方法及其过程的研究”1993年获中科院长春分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流动注射在原子光谱分析中应用的技术、新方法”研究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获厦门大学第七届“南强奖”个人一等奖。 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二百篇,出版专著有《发射光谱分析》(1977,1979,合著)、《混合稀土元素光谱图》(1964,合著)、《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分析译文集》(1975,主编,合译)。1982—1995参加过国际会议25次,应邀作过大会报告四篇,特邀报告13篇。俞汝勤(1935-) 长沙人,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毕业于长沙雅礼中学。1953年入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化学系学习,1959年毕业。回国后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62年调湖南大学,历任化工系教授、校长等职。1984年加入共产党,是中国化学学会理事。《化学传感器》主编。专长于有机分析试剂和化学计量学研究,所主持的“氟离子选择性电极研究”和“有机试剂用于电化学及催化动力分析研究”,分别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著有《现代分析化学与信息理论基础》、《化学计量学导论》等。 选自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之《长沙名人》
与食俱进a
概述: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以原子在辐射能激发下发射的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发射光谱法。它具有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光谱两种技术优势,并克服了它们某些方面的缺点,具有以下优点:分析灵敏度高、检出限低,一般来说,分析线波长小于300nm的元素,其AFS有更低的检出限;谱线简单,光谱干扰少,原子荧光光谱仪器可不要分光器;分析校准曲线线性范围宽,可达4~7个数量级;由于原子荧光是向空间各个方向发射的,容易制作多道仪器,因此能实现多元素同时测定。 原子荧光光谱法,目前多用于砷、锑、铋、汞、硒、碲、锗、铅、锌、镉等元素的分析。它存在荧光猝灭效应和散射光的干扰问题。相比之下,该法不如原子发射光谱。 原子荧光光谱仪 原子荧光光谱仪分为色散型和非色散型。两类仪器结构大致相同,只是单色器不同。原子荧光光谱仪中,激发光源与检测器成直角装置,这是为了避免激发光源的辐射对原子荧光检测信号的影响 1、激发光源 激发光源是AFS的主要组成部分,最常用的是高强度空心阴极灯和无极放电灯,也可以使用连续光源,如氙弧灯,它不需要采用高色散的单色器。连续光源稳定、调谐简单、寿命长,能用于多元素同时分析,但检出限较差。 2、原子化器 虽然AFS仪中采用的原子化器有火焰、电热及固体样品原子化器,但最近几年,利用氢化物法的原子化器已逐步应用于AFS仪中。它是一个电加热的石英管,当NaBH4与酸性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并被氩气带入石英炉时,氢气被将点燃并形成氩氢焰。这种原子化器不需要氢气瓶,经济实用,氩气流量可降低至1.0~1.5L/min范围内。 3、色散系统与非色散系统 对于色散型原子荧光光谱仪,色散原件是光栅;而非色散型原子荧光光谱仪则用滤光器来分析分析线和邻近谱线,以降低背景。 4、检测系统 色散型原子荧光光谱仪采用光电倍增管做检测器;而非色散型原子荧光光谱仪多用日盲光电倍增管,这种光电倍增管对波长在160~280nm范围的辐射有很高的灵敏度,但对波长大于320nm的辐射不灵敏。
学术水平高,评职称时用得上。
科研出版社,这个出版社很多英文期刊都还不错,你可以试试,希望能帮到你
荧光量子产率是表示激发态一个光子产生多少个荧光子的指标,是荧光物质荧光效果的重要参数。如果荧光量子产率低,通常会对其应用提出一定的要求,如荧光标记、生物成像等领
1、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重大疾病相关的若干重要难检活性小分子细胞内纳米传感研究,No.2013CB933800, 2013-2017。2、国家自
不是,特种设备是指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等有很大危险的设备,磁粉探伤机只是一个检测钢铁材料有无表面缺陷的仪器,而且也没有什么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