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beibei130611
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编导三个本科专业和音乐教育一个专科专业。为帮助大家了解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我为大家分享音乐舞蹈学院概况如下:
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始建于1975年,1993年成立音乐系,2013年1月更名为音乐舞蹈学院。目前,音乐舞蹈学院拥有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编导三个本科专业和音乐教育一个专科专业。
音乐舞蹈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53人,外聘教师1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23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4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1人,他们来自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河南大学等知名学府;目前,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校级特色专业1个、校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精品课程、优秀课程7门;设置声乐、器乐、钢琴、理论、舞蹈、艺术实践、地方戏曲7个教研室,1个民族音乐研究所及1个越调艺术研究中心;是第一批“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训基地”,同时也是“河南省省级艺术教育实验中心”。
音乐舞蹈学院目前有教学用房面积18000多平方米,拥有1200座标准剧场1个、458座音乐厅1个、录音棚1个、数码钢琴教室3个、舞蹈教室7个、多媒体教室7个、视唱练耳教室2个、合唱教室1个、合奏教室1个、电脑作曲教室1个、音响资料视听室1个、服装室、乐器室及246间琴房、312架钢琴,其中三角钢琴施坦威等5台,各个实践场地开放时间充足,利用率高;为学生提供的参考书和网络资源较为丰富,其中“网络资源库学习的平台——艺术类资料库”中共有音乐类教学视频2629课时,舞蹈类教学视频2248课时。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我院师生在教学科研和艺术实践方面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师生先后有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CCTV青歌赛荧屏奖、孔雀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二等奖、河南省金钟奖金奖、河南省文华奖一等奖、河南省群星奖一等奖、河南省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级专业比赛奖项120余项;在《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等期刊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百篇;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哲学规划办项目、河南省政府招标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重大课题在内的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先后荣获“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学生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成绩斐然。
为彰显实践教学优势,我院还成立了国乐团、管弦乐团、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团等学生艺术团体,推出了“音乐聆听·美术感悟”、“艺术实践周”、“新年音乐会”等富有创新性的系列艺术实践品牌活动,先后在河南保利艺术中心、周口电视台、周口市法规宣传艺术团等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与北京兰凤剧社签署产学研基地共建项目,为学生的.成功成才提供良好实践平台。
音乐舞蹈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与国内外高校、艺术院团的合作,与英国高地与群岛大学合作的音乐学(中外本科课程合作项目)于2014年开始招生;青年教师先后赴英国高地与群岛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学习;积极邀请邀请了约翰·罗宾逊、王耀华、修海林、刘承华、张建一、田晓宝、杨和平、辛迪、王英奎等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与河南省歌舞剧院、河南省越调剧团等省级艺术院团以及河南电视台、中国越调网等媒体接触良好、互动频繁,先后应邀参加了“河南省庆祝教师节师德主题报告会专场演出”、“世界华商大会”、河南著名栏目“梨园春”等省级大型演出活动,充分的展示了我院师生的艺术水平、教学实力和精神风貌。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音乐舞蹈学院已成为一所学科特点鲜明、实践教学品牌突出的教学院系累计为社会各界输送优秀毕业生3000余人。
壬生京三郎
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议论文素材:适应的文章,供广大考生查阅!! 我们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人需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适应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 变革要适应实际的需要 适应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 适应意味着宽容地接受 相互适应能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变不适应为适应要有一个过程名言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比尔·盖茨 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萧伯纳 既然不能驾驭外界,我就驾驭自己;如果外界不适应我,那么我就去适应他们。 ——蒙田 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 随机应变是才智的试金石。——莫里哀 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韩非 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事适于时者其功大。——《吕氏春秋》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俗语 在罗马就要按照罗马的方式办事。——英国谚语 随机应变、因时制宜。——谚语经典素材 “走出去” (适应时代的要求)“走出去!”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众多商家渴盼“走出去”的心情也更加迫切。 在2001年的世界华商大会上,很多参会的中国内地企业家向记者表达了“走出去”的强烈意愿。山东省金王集团董事长温永林说,第xx届世界华商大会在中国内地召开,使我们有机会在家门口认识了一大批在国外卓有成就的华商,向他们当面讨教,这为我们企业的下一步走出去战略打下了基础。上海南极人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祥也表示,他参会的惟一目的就是希望与从事服装行业的海外华商直接交流,谋求合作。 实际上,以家电企业为首的中国内地企业早就开始了“走出去”的历程。 迄今为止,格力在巴西建立了年产20万台的空调厂;小天鹅在俄罗斯建立了洗衣机厂;海尔在美国建立了年产50万台的冰箱厂;春兰、海信在巴西建立了空调厂;澳柯玛也准备在越南、埃及、巴西建立自己的冷柜厂…… 面对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中国内地企业怎样才能有效地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使自己的企业真正成为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呢?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全球化战略,走出去,使“小泥鳅”变成“过江龙”呢?这是本次华商大会上国内很多企业家关心的共同话题。不同的人在这次会议上寻到的答案各不相同。 孙惠平的故事 (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孙惠平是天津第一纺织机械厂的下岗女工,6年前因肠穿孔和胆病做了两次大手术。面对企业的困难,看着那堆报销不了的医药单子,她坐卧不安。她曾尝试过好几份工作,但都因身体不适或环境局限而失败。后来,她到一个公办幼儿园打工,照看一个弱智班,但毕竟是打工族,受制约较多,最后,还是离开了那里。但是有3个家长仍把孩子送到她家,此举使她树立了信心,她决定在家里开办弱智幼儿学前班。6年来,她教育培养了近百名弱智儿童。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智商,从刚入学的20左右提高到70左右,有90%的弱智儿童被各区的启智学校录取。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但是,总有我们能够做好的事情,能够适应的事情。 树木为何不能无限长高 (压力与适应)世界上的树木,包括高132米的桉树、115米的红杉,为何不能无限长高呢? 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树木是适应环境的佼佼者。试想,如果树木无限地长高,那就要招来风折雷劈等横祸,还会造成阳光、氧、水、养料供给不足,并受到温度等限制。自身支撑能力也是大问题。拿支撑树身重量的树干来说,假设一棵树长度和直径都增加一百倍,其体积增加100万倍,重量也会增加同样的倍数,而树干的抗压力是跟截面积成正比的,即只能增加1万倍,因此,每立方厘米的截面积上要受到100倍的负载。显然,如果树干的几何形状始终跟原来的相似,树干就要被自身的重量压垮。因此,树木在适应外界环境的进化过程中,它的高度受到了限制。当然侧枝的生长也抑制了顶枝的生长。这就是树木为什么不能无限长高的原因。 攀登着的植物 (生存压力下的适应)植物学家对阿尔卑斯山脉的植被考察之后,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最近100年来,许多高山上的植物品种正在增加,许多山底牧场上开放的花已经开到了海拔2000米的高山雪带上,而原先雪带上的植物则超过雪带向更高处攀登。植物学家研究了有关科学文献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温逐渐升高,这些适宜在低气温环境里生长的植物为了寻找适宜的温度,不得不向更高的山上“攀登”。植物学家还发现,它们的生命力要比以前还强盛得多。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许多植物对自然界都有灵敏的反应,并且不断调整自身的生存状态。如干旱可让植物的根深扎于泥土中,风力大的地区的植物长势更牢固。生长快的植物材质松软,生长慢的植物材质坚硬。 植物的生命如此,人也一样。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要比一个普通人经受的痛苦多。很少有人能花很少的代价取得成功。 适应新岗位 (适应变化才会有所成就)有一篇报道讲的是南沙守礁某部副政委陈安民转业后自主择业的故事。他是一位海军系统的老典型,找工作时几经周折没着落,只好在一座家属院当了门卫,但他照样起早贪黑尽职尽责地工作。后来他毛遂自荐,凭着自身过硬的素质,被广州远洋运输公司任命为远洋船的政委。陈安民在部队是一名团职干部,初回地方后没有了工作,反差之大、变化之大,完全可用“天壤之别”来比喻。但他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而是发愤图强,从而再登人生理想之路。他的成功,正是适应新情况、正确对待新变化的结果。 正确对待这种变化,重要的是要有宠辱不惊的心态。一首歌中唱得好:“人生好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在人生征途顺利的时候居安思危不得意,在人生不顺的时候多思进取不气馁。有了这样一种良好的心态,什么样的处境都能适应下来。再一点就是不可顾虑太多,比如待遇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这些虽然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但相对于人生来说都不是主要的,更不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尽快适应新岗位,开拓事业,打开局面,让大多数人都觉得你行。有了这些,什么人际关系之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壁虎长跑比赛” (适者生存)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认为,只有最能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法国科学家最近利用壁虎进行了一项有趣的“长跑比赛”实验,部分验证了“适者生存”理论。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科学家加利亚尔等人在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说,他们为400个刚出生的小壁虎举办了一场特殊的“长跑比赛”,以区分它们的体质。这些小壁虎必须在一个环形的跑道内不断跑圈,直至跑不动。科学家最后根据成绩将它们分成三组,冠军组的小壁虎平均能跑500秒,占多数的普通组的小壁虎平均成绩是350秒,还有16只小壁虎平均只跑了50秒,属于最差组。 科学家发现,一个月后,最差组的小壁虎由于体质太弱,全部陆续死亡,这与“适者生存”的理论相吻合。科学家还发现,如果环境更适宜、食物更充足,一些普通组的小壁虎后来也可以跑出冠军组的成绩。 加利亚尔说:“通过一年的观察,我们认为,和基因与体质强的壁虎有差别的普通组的壁虎仍然可以很好地生存,条件是周围环境要比较适合它们的生长,这一条件使它们可以弥补与体质强者的生存能力差距。” 春天的故事 (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经济特区的构想。从此,一曲振奋人心的《春天的故事》传遍中华大地。 党中央国务院经过认真的考察和权衡,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兴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政策和灵活的措施,发挥它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和示范作用。 20多年以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一座美丽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20多年以来,深圳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1.2%。199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36.7亿元,人均35908元,外贸出口总额282.1亿美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84.8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总产值的40.5%。深圳的发展为以后的改革开放树立了典范。 产业的生态环境 (选择最适合的环境)在自然界中,每种生物的成长与之生存的环境总是息息相关的,南极企鹅、北极熊、非洲豹……相当多的动物都只能在特定的区域生存。而且,一旦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些生物必须随之进化,否则将遭淘汰,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候鸟迁徙,就是在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其实,在产业界,我们也能发现,产业的成长与产业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例如:计算机信息、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往往聚集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周围,而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则往往聚集在生产制造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 在汽车行业利润高涨的时候,各地纷纷将汽车产业作为本地的主导产业。而当钢铁生意不错的时候,许多地方又开始大兴钢铁业。其实,对许多地方来说,发展特色产品深加工业可能更适合本地的产业环境,可这样的产业却往往被视而不见。而有些地区,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后,满足于原有的发展模式,不去抓住机遇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的空间因而不断萎缩。 试用期 (适应性训练)一家美资企业,总经理是一位国内培养的MBA。他对每一位新招进来的员工都规定最多三个月的试用期:第一个月是适应性培训,主要让新员工了解企业的产品、工作的流程以及他所在岗位的主要任务。第二个月他给每一个员工分配一项工作,工作内容及要求都写在一张纸上,他自己亲自讲解直到对方明白他的意图为止,然后他就不管了。第三个月才让新员工正式切入到实际工作中。他说试用期合格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都能适应。他认为理想的员工应该是:首先清楚自己要做的工作,其次就是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这样,你给他一个任务,当他明白你的意图后,你就可以放心地等待结果。 这位总经理的要求有普遍性,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里其实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专业知识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其二是工作能力、接受能力和沟通能力;第三是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如果在这三个方面做好了,就一定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大炼钢铁的教训 (经济发展应该与客观规律相适应)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15年里中国在钢产量上赶上和超过英国,后来又提高指标,竟要求钢的产量在3年内赶上和超过英国。当时英国的钢产量是2000万吨,中国是500多万吨。 1958年8月,党中央又提出当年钢产量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当时距年底只有四个月,于是就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全国建起上百个小高炉,全民上阵炼钢,正如彭德怀写的那样:“青壮炼钢去,收禾妇与姑。”为了炼钢,毁掉了不少山林,浪费了不少资源,还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生产,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到1958年底,钢的产量达到了1108万吨,但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违反经济发展的规律,片面地追求高速度,只能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这个教训,永远值得我们牢记。 恐龙灭绝之谜 (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据今天7000万年到两亿年的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盛世,恐龙是那个时代地球的霸主,统治着海陆空三界。 恐龙刚刚出现时,就生活在一块古陆地上,那里是恐龙的乐园。可是到了侏罗纪,古陆地开始分裂,并且开始漂向不同方向,由于大陆漂移,在白垩纪晚期,恐龙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温逐渐下降。 这样一来,像没有御寒装备和生理机能的恐龙这样的冷血动物就变得不能适应了,气候变冷体温就跟着下降,忍受不住寒冷就会死亡。它们的呼吸器官只适于对付湿热的空气。却对付不了变得又干又冷的空气。由于气候的改变,原来很茂盛的蕨类等*子植物绝迹了,代之以能开花结果的被子植物。一到冬天,万物凋零,恐龙的食物出现了全面恐慌。在新的环境面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身体构造已经定型的恐龙,只能走上灭绝的道路。而能够进行冬眠的蛇、蜥蜴类,身上长毛能御寒并能躲进山洞避寒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和鸟类,却得以保存下来。 丁谓施工 (顺应自然)传说宋真宗在位时,皇宫曾起火。一夜之间,大片的宫室亭榭楼台殿阁变成了废墟。为了修复这些宫殿,宋真宗派当时的晋国公丁谓主持修缮工程。当时,要完成这项庞大的建筑工程,面临着三个大问题:第一,需要把大量的废墟垃圾清理掉;第二,要运来大批木材和石料;第三,要运来大量新土。不论是运走垃圾还是运来建筑材料和新土,都涉及到大量的运输问题。如果安排不当,施工现场会杂乱无章,正常的交通和生活秩序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丁谓研究了工程之后,制定了这样的施工方案:首先,从施工现场向外挖了若干条大深沟,把挖出来的土作为施工需要的新土备用,于是就解决了新土问题。第二步,从城外把汴水引入所挖的大沟中,于是就可以利用木排及船只运送木材石料,解决了木材石料的运输问题。最后,等到材料运输任务完成之后,再把沟中的水排掉,把工地上的垃圾填入沟内,使沟重新变为平地。简单归纳起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挖沟(取土)→引水入沟(水道运输)→填沟(处理垃圾)。 这个施工方案,完全是顺应周围的一切,顺应自然环境,这样不仅节约了许多时间和经费,而且使工地秩序井然,使城内的交通和生活秩序不受施工太大的影响,因而确实是很科学的施工方案。 诸葛亮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 (因地制宜)三国时期,诸葛亮领兵平定了南中夷人(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的叛乱后,想要任命当地的头人担任官吏来管理。有人就进言反对,诸葛亮说:“如果留下外地人在这里当官,就要留军队;留下了军队,军粮无法解决,这就是一难。我们刚刚打败夷人,他们有的父兄死在战场,留下外地人而没有军队保护,必然会有仇杀之类的祸患发生,这是二难。从前夷人常有废除或杀害朝廷官员的事,他们自己感到罪孽深重,留下汉人外地官员,也是始终不会得到他们拥戴的,这是三难。现在,我打算不留官员,不留军队,不运送粮食,是考虑到各项典章制度已经基本制定,社会秩序已得到初步整顿,夷汉之间大致可以相安无事了。”意林故事 动植物适应环境 (适应环境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1844年,邦尼艾做了一个实验,将生长在同一个地方的菊芋一部分放在平原上生长,一部分放在海拔2400米的植物园里,经过数代后,在植物园里的菊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变得更适应高原气候了。 生物适应自然环境,具有普遍性。生物只有适应其所处的环境,才能够在这个环境中很好地生存下来。各种植物花的形态、构造都有利于其后代的繁衍。虫媒花的构造、颜色、花蜜、香气等特征极易吸引昆虫为之传粉受精;风媒花花粉粒小而轻且数量大,这些特征与风的传粉相协调;蒲公英的种子上生有毛茸茸的白色纤维,适于被风吹走;苍耳和鬼针草等植物的种子依靠动物来传播,种子、果实上有刺,很容易附着在动物身上;凤仙花种子成熟后,被风一吹,立即裂开,里面的种子便被弹射出来。 在动物方面,保护色、警戒色及拟态等现象都是动物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蝴蝶身上斑点的颜色和形状与猫头鹰的眼睛十分相似,当它突然展开翅下的斑点时,可即刻恐吓并赶走捕食者;竹节虫,整天不动,犹如枯枝败叶,如震动枝条,竹节虫便跌落在地,仍然僵直不动,活像一段枯枝;蛇、鸟等动物在地震前都自行逃走;蝙蝠的翼手适于飞翔;鲸、海豹、企鹅的某些器官适于划水,等等。 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各种生物,无论是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行为习惯,无一例外。 老鹰喂食的故事 (不适应即被淘汰)老鹰是所有鸟类中壮的种族,根据动物学家所做的研究,这可能与老鹰的喂食习惯有关。 老鹰一次会生下四五只小鹰。但是由于它们的巢穴很高,所以它们猎捕回来的食物一次只能喂食一只小鹰。而且老鹰的喂食方式并不是依平等的原则,而是谁抢得凶就给谁吃,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瘦弱的小鹰吃不到食物都死了,只有最凶狠的存活下来,代代相传,老鹰一族也就愈来愈强壮。企鹅能适应严寒而生存于南极;骆驼能适应干旱而成为“沙漠之舟”;人类有了适应自然的能力,才得以繁衍至今。适应生活一匹狼吃饱了,安逸地躺在草地上睡觉。另一匹狼气喘吁吁地从它身边经过。这使它十分惊奇。它问:“你在追赶羚羊吗?” “没有!” “有人在追赶你吗?” “没有!” “那你为什么没命地奔跑呢?” 那匹狼说:“听说狮子要来了。” “狮子要来?”听了这话它放下心来,“狮子是我们的朋友,有什么可怕的呢?你去跑你的,我要睡觉了。” 后来,狮子真的来了,只来了一只,然而由于它的到来,整个草原上的羚羊奔跑速度变得极快。这匹狼不再那么容易得到食物,不久便饿死了。死时它不住地恐惧,是狮子破坏了它宁静的生活。 这则寓言所包含的深意,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咀嚼。居安思危,永不懈怠,竞争永远是生活的真正主题,生活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适应你,但是你却必须学会时时处处适应生活。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曲高和寡宋玉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学生。有一天,楚襄王问宋玉:“现在不少人对你有意见,你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宋玉转弯抹角地回答说:“有位歌唱家在我们都城的广场上演唱,唱《下里》、《巴人》这些通俗歌曲时,有几千听众跟着唱起来;当他唱起《阳河》时,跟着他唱的也有几百人,而当他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歌曲时,能跟着唱的只有几十人;等他唱起那些悠扬婉转、曲调十分困难的歌曲时,能跟着唱的只有几个人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曲调越是高深,能跟着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要随着周围的环境来发挥自己的专长,这样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得到大家的呼应。 所长无用有个鲁国人非常擅长编草鞋,而他的妻子十分擅长织白绢。有一天,他想搬迁到越国去。不过,他还一时拿不定主意,就找朋友来商量一下。这时,一位朋友就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鲁国人迁到越国的计划就暂时搁浅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才能有所成就。 意怠鸟庄子讲过这样一则寓言:东海有一种小鸟,名字叫意怠。这种鸟跟别的羽族比起来,十分迟钝无能,无法单独生存。他们一定要跟同类互相牵拉着才能飞翔,一定要跟同类互相搀扶着才能站稳。跟别的羽族比起来,这种鸟十分胆怯懦弱,前进的时候不敢在最前,后退的时候不敢在最后。吃东西的时候,谁也不敢先吃,一定要等等级的同类吃过了,才按着等级顺序吃一点剩余的残食。由于等级十分森严,而且大多数成员都严格服从尊卑纲常,内部秩序井然,外敌无法利用他们的内部混乱来乘机侵害他们,所以他们一直没有遇到很大的灾难,而长久生存了下来。弱者虽然在大自然当中处于劣势,但是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必然也有一定的适应之道。 “山不过来,我们过去吧!” 回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带着他的四十门徒在山谷里讲道,他说,“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关键;也就是说,人有信心,便没有不能成功的计划,一位门徒对他说:“你有信心,你能让那座山过来,让我们站在山顶吗?”穆罕默德对他的门徒满怀信心地把头一点,对山大喊一声:“山,你过来!”山谷里响起了他的回声,回声终于消失,山谷又归宁静。 大家都聚精会神地望着那座山,穆罕默德说:“山不过来,我们过去吧!”于是他们开始爬山,经过一番努力,到了山顶,他们因信心促使希望实现而欢呼。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就学习适应环境;当我们改变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就改变自己。山不过来,我们过去,会有同样的结果。 应用与创新不朽的“不适者”适者生存,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社会的进步却是由无数“不适者”推动的。 公元前4世纪,奴隶社会处于没落期,贵族们却毫无警觉,继续寻欢作乐。而“不适者”商鞅不与这社会妥协,艰难地推行着变法。当无数人沉醉于男尊女卑的社会伦理中,贾宝玉第一次道出了“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子是水做的骨肉”;当20世纪50年代,全国上下齐唱“人多力量大”导致人口激增的时候,学者马寅初就提出了我国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在黑暗的令人窒息的中世纪,是“不适者”布鲁诺、伽利略等自然科学家为之带来了一丝丝微弱的亮光…… 而他们在当时都是一些“异类”,备受世人的争议。在这些人之中,很少有人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同。反之,有的人被杀头,有的人被关进监狱,有的人被送进了疯人院,有的人甚至被推上火刑柱…… 而促进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恰恰就是这些“不适者”。商鞅死后,秦国不断壮大,最终统一其余六国,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而今,布鲁诺、伽利略的思想熠熠生辉…… 人的使命:适应并改造环境人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立足。但是作为人,不仅应该适应环境,而且要改造环境。人之所以成为人,也正由于人在具有适应环境能力的基础上具有了改造环境的能力。人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创造了工具,扩大了能力,使荒原变作良田,野草变作庄稼,野兽变作家畜,修筑了道路,建起了房舍,自然界在人的作用下更加适合人的生存与活动, 同样,如果没有人对社会环境的改造,人类社会就不会有变迁,人类文明就不会前进,人类出现时是什么社会制度,现在还仍然是什么社会制度。当年多少革命英烈抛头颅、洒热血,为的不就是改变落后黑暗的社会制度吗?没有他们的斗争和努力,怎会有历史的进步、社会的改变? 现在,社会生活中有不少人一味强调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而淡忘甚至只字不提人对社会环境的改造。社会风气不好,他也只好学坏,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官场流弊甚深,他也便欺上瞒下,勾心斗角……结果,社会风气越来越坏,官场流弊日益加深,这些适应者也便不断适应,更加适应,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人的良知也在一点点燃尽,人类文明在一点点黯淡。 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使环境向着更美好、更文明、更理性的方向变化,这是人之所以称其为人的标志,也是人与生俱来的义不容辞的使命!
发表论文的平台如下: 1.知网 这里所说的是知网,是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共同办的这个数据库。在前些年他也叫中国期刊网,由于后来有人自己建了个网站也叫中国期刊网,自
北大、清华和浙大。这是软科2020年的最新排名,软科的排名依据也主要是参考了大学论文的引用和影响力等因素。
期刊上发表论文,适合有文章需要发表、但是对投稿一头雾水无从下手的作者,无论是准备自投还是找中介代发,话不多说,下面干货。发表论文的整个流程,简单概括就是:定稿-
说到女博士,给我们很多人固有的印象就是高学历、低情商,做事呆板等等,甚至,有人对“女博士”一词有着贬义的解读。其实女博士也是人,她们与我们在情感上是一样的,只不
论文发表官方网站郑州论文大学。我看到:通知:全国部分论文取消、条件放宽。查阅各省最新职称政策可搜:高级职称全国办郑州郑密路论文办、高级经济师论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