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11

中国式话
首页 > 论文发表 > 孙子发表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uliduruixue

已采纳

孙子(公元前 500 年)是中国军事战略家和将军,最著名的是着有《孙子兵法》,这是一部关于军事战略的论文(也称为十三章)。他(正式或作为灵感)与春秋时代(公元前 772 年至公元前 476 年)百家学派的哲学体系之一的军事学派有关,该学派主张为维护和平做好军事准备和社会秩序。 以孙子这个名字命名的个体是否存在一直存在争议,就像学者和历史学家争论他所谓的同时代道家哲学家老子(公元前 500 年)是否存在一样。存在的艺术战争,但是,自出版以来,影响深远清楚地证明,一个人存在,产生所述的工作,传统认为,工作是写的一个太阳Tzu。 公元 1972 年他的作品以及他的明显后代孙膑(公元前 316 年)在临沂(山东省)的一座坟墓中撰写了另一部《孙子兵法》,这似乎证实了他的历史真实性。)。然而,挑战他的历史真实性的学者们仍然声称这并不能证明什么,因为早期的孙子兵法仍然可能是由孙子以外的人创作的。 据说,孙子在战国时期(公元前 481-221 年)之前的春秋时期生活、战斗和创作了他的作品,在此期间周朝(公元前 1046-256 年)正在衰落和曾经受其约束的国家为了中国的霸权和控制权而相互争斗。 从那时起,孙子的著作一直受到军事人物和商业战略家的咨询,其关于如何实现目标的经验教训继续受到重视。春秋初期,中国的战争在交战前、交战中和交战后遵循传统的侠义礼仪。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对传统的坚持变得越来越令人沮丧,因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比另一个国家获得优势,因为每个国家都遵循完全相同的协议并采用相同的策略。 孙子的著作试图打破这种僵局,概述了以任何必要手段果断取胜的明确战略。他的概念可能源自早期的哲学,也可能基于他自己的战斗经验。无论哪种方式,他的理论都被秦国国王应盛(公元前 259-210 年)付诸实践,他遵循孙子的哲学,通过全面战争政策征服了其他国家,并建立了秦朝(公元前 221-206 年),自称为石黄帝(公元前 221-210 年在位),中国的第一位皇帝。从那时起,孙子的著作一直受到军事人物和商业战略家的咨询,在今天,它关于如何实现目标的教训继续受到各个社会阶层和职业的人们的重视。 孙子的历史 确定孙子是否存在的困难在于他应该生活和写作的时间。春秋战国后期是周朝权威衰落和曾经拥护周朝的诸侯国之间不断发生冲突的混乱时代。 这个时代的动荡,以及后来秦朝的各种作品的破坏,导致许多重要的记录丢失。然而,似乎有一些至少接近孙子名声的将军在此期间生活和服役,并主张全面战争政策,以结束交战国的冲突并建立和平。 对孙子来说,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应该为了所有人,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更大利益而追求。然而,为了将战争定义为除了浪费生命和资源之外的任何事情,人们需要获胜。学者 Samuel B. Griffith 写道: 战争是这个时代强权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家的大事、生死的领域、生死存亡的道路”。要想取得成功,它需要一个连贯的战略和战术理论,以及一个管理情报、计划、指挥、作战和行政程序的实用学说。《十三章》的作者是第一个提出这种理论和学说的人。(格里菲斯,44) 然而,那个人是谁,仍在争论中。孙子的历史性得到两部中心著作的支持,即《春秋》(公元前 722 年至公元前 481 年的周朝国家记录)和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公元前 94 年)(公元前 145/135-86 年)。学者们批评这两部作品的不准确之处和可能的事件混淆。反对孙子的历史真实性的论点声称,如果存在如此伟大的军事头脑,关于他的文章会比仅仅传递参考更多。尽管如此,两部作品中仍有许多条目被认为是历史准确的,并给予了相同的简短处理。学者罗伯特·伊诺 (Robert Eno) 评论道: 在春秋......是短暂的,不是非常丰富,并在其选择的事件需要注意的不一致。一个典型的条目可能是:“秋天;八月; 蝗虫。(1) 根据伊诺的观察,孙子历史性的批评者可能有一个有效的观点,但必须承认,他们声称应该对他的生平有更全面记载的年鉴没有对任何重要人物或事件进行完整记载。在《史记》中,司马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那些他认为被历史误判的人的传记上,因此没有花太多时间在孙子身上,他大概是众所周知的。他那个时代的听众,他们的声誉是有保障的。 除了简短的提及外,《史记》还被学者批评为不可靠确立孙子的历史性,声称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夏商的描述的幻想。这种说法一度被认为是有效的,但公元 20 世纪的考古发掘发现了支持司马迁完全关于商和可能关于夏的说法的物证。事实上,《记录》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当准确的,这将包括关于孙子的部分。 然而,他的名字是另一个障碍,因为它不是个人名字。这是一个翻译为The Master的标题。正如《孙子兵法》在介绍戒律时反复使用“孙子说……”这句话,有人认为是某位不知名的伟大军事天才启发了这部作品,以记录他的策略。也有人建议,军事学院的一些学生可以写这部作品来记录他们的核心愿景,即战争的胜利确保了和平。 历史与影响 维护孙子历史真实性的学者指出,他在博州之战(公元前 506 年)的胜利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证明。孙子的消息来源声称他在公元前 512-506 年的吴楚战争中为吴王和禄(也称为河鲁,公元前 515-496 年)服务。和禄想先考验孙子的功力和担当,便命他将一百八十妃嫔当兵。孙子将后宫分成两个连,每个连都以国王的两个宠儿为指挥官。当他第一次下令右脸时,女人们都笑了,并没有认真对待这个练习。孙子重复了他的命令,他们又咯咯地笑了起来;然后他处决了这两个“指挥官”并替换了他。此后,众女毫不犹豫地服从了他的命令,和禄聘请孙子为他的将军。 至少从公元 11 世纪开始,这个故事就被认为是虚构的,当时宋朝学者叶成泽第一次质疑孙子的存在,但这并没有阻止它作为事实被重复到今天。即使它从未发生过,它也说明了孙子对胜利的承诺,不惜一切代价,从军队的纪律开始。 根据司马迁的说法,这个故事应该被接受,因为它符合孙子的纪律观念,正如吴在博州的胜利所证明的那样。博举的胜利,既要归功于军队的纪律,也同样要归功于所采用的策略。相传孙子曾与合禄王、合禄之弟富盖率领吴军,用其战术打败了楚军。《孙子兵法》描述了最佳策略: 虽然据我估计,楚国的兵士比我们多,但在胜负上对他们没有好处。我说那是可以取得胜利的。敌人虽然人数多,但我们可以阻止他战斗。计划以发现他的计划及其成功的可能性。唤醒他并了解他活动或不活动的原则。逼他暴露自己,找出他的弱点。仔细对比一下对方的军队和自己的军队,你就会知道哪里实力过剩,哪里不足。在制定战术部署时,你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隐藏它们;隐藏你的性情,你就会免受最狡猾的间谍的窥探,免受最聪明的头脑的阴谋。敌人自己的战术如何为他们带来胜利——这是群众无法理解的。(6.21-26) 在伯州,楚军在兵力上比吴军占优,和禄王不敢进攻,但两军都在战场上进行了军事训练。Fugai 要求下令发出指控,但 Ho-Lu 拒绝了。富盖于是选择按照孙子的战略建议自行行动,并下令前进。要不是军队纪律严明,他们可能会犹豫不决,等待国王的命令。就这样,他们听从了指挥官的命令,富盖将敌人赶出了战场。然后追击他们,在接下来的五次交战中屡次击败他们,并占领了楚都英。 富盖在吴楚之战中的成功,完全归功于他自己的勇气和他对孙子戒律的信仰。通过探子带来的情报,富盖知道对方将军南瓦被他的军队鄙视,他们没有战斗的意愿。按照孙子的建议“逼他暴露自己……找出他的弱点”,他将自己的军队与囊瓦的军队进行了比较,发现足以达到目的。他按照孙子的指示,拒绝遵守当时所理解的标准战争规则,从敌人自己的战术中赢得了胜利。他没有让敌人安全撤退,也没有让他们渡过清发河,而是将部队在中游切断了一半,阻止了他们的动员和排线,甚至后来在他们的晚餐上袭击了他们。 全面战争与道教影响 在孙子之前,富盖在博州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如上所述,中国春秋初期的战争被认为是一种君子运动,君子盛行,规矩不可破;孙子改变了这一切。格里菲斯评论: 在中国古代,战争被视为骑士的较量。因此,它受到双方普遍遵守的准则的约束。这方面的例证很多……例如,公元前 632 年,秦将领在城埔打败楚后,给了被击败的敌人三天的食物。这种礼遇后来得到了在郫的胜利的楚军的回报。在编写《孙子兵法》时,这段代码早已被废弃。(格里菲斯,23) 孙子通过将道家原则应用于战争并拒绝将战争视为一项运动来改变规则。《孙子兵法》说: 那么,在战争中,让你的伟大目标是胜利,而不是漫长的战役。由此可见,军队的领导者是人民命运的仲裁者,国家是和平还是危难取决于这个人。(2.19-20) 孙子对旷日持久的游戏没有耐心,将军们似乎很喜欢互相玩。战事一旦爆发,首先要战胜敌人,而不是一味的骑士精神,只会拖延战乱,牺牲更多人的生命。学者 John M. Koller 评论道教如何影响孙子兵法的概念: 道家在做自然的事情而不是遵守社会习俗中找到了生活的方式。因此,道家不像儒家那样强调修德和发展人际关系,而是强调顺其自然而行而获得的自发的安逸。(243) 这种“自发的安逸”在孙子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他一贯强调胜利的自然途径,而忽略了当时关于军事交战的传统智慧。科勒进一步写道,伟大的道教著作《道德经》“反映了战争的恐怖和对和平的深切渴望”(244),而孙子的著作也反映了这一点,即实现和平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迅速的胜利,或者更好的是在战争开始之前击败敌人。 太阳Tzu写道,“特别能战斗和征服在你所有的战斗是不是至上精益求精; 至高无上,不战而破敌”(2.2)。他在整个著作中的基本策略可以在《道德经》中找到: 屈服并克服 弯曲变直 空而变满。(第 22 节) 通过使自己适应自己的情况,而不是死板地坚持自己认为事情应该如何,人们能够认识到情况的流动性并果断地采取行动。 孙子与王朝的兴起 虽然太阳Tzu的工作似乎在战国时期已知道,他的戒律都没有利用,直到秦的改革政治家殷商杨(d。338 BCE)谁可能已经熟悉的工作。为与孙子的愿景保持一致,商代提倡全面战争,而不是坚持过去的骑士精神。商鞅的改革是由秦王应政全面实施的,他在公元前 230 年至 221 年间征服了其他国家,在他的统治下统一了中国,成为石黄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皇朝王朝——秦朝。 可以说,《孙子兵法》是建立统治中国至公元 1912 年的王朝的基础文本。 公元前 206-202 年秦朝灭亡后,统治中国的主要竞争者汉的刘邦(公元前 256-195 年)和楚国的项羽(公元前 232-202 年)进一步利用了孙子互相争斗的原则。导致 *** 在改下之战(公元前 202 年)中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策略在许多方面都遵循了孙子兵法的思想,但最显着的是汉信将军(公元前 231-196 年)的不懈努力汉军不顾从前的兵法,唱楚国歌,进攻项羽,挫伤楚军。 改夏之战导致了汉朝(公元前 202 年 - 公元 220 年)的崛起,它复兴了早期的周朝文化,并促进了文化发展,包括纸张的发明、火药的提炼、文字史,以及在公元 130 年公元前,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世界贸易的开始。汉朝为所有后来的人设定了标准模型,因此可以说《孙子兵法》是建立统治中国至公元 1912 年的王朝的基础文本。 结论 众所周知,兵法是由军阀曹操(公元 155-220 年)查阅的,曹操是汉朝衰落时试图夺取王位的将军之一。曹操为这部作品写了一篇评论,确立了它在当时的重要性,但毫无疑问,参与八王之战(公元 291-306 年)的贵族们都知道,他们每个人都根据孙子的戒律。曹操在赤壁之战(公元 208 年)中的失败导致了三国时期(公元 220-280 年)的分裂,建立了独立的王国,所有王国都由使用孙子工作的前将军领导。 《孙子兵法》后来在中国历史上不断被查阅,最终被认为是经典和必读之一。这本书从中国传到世界各地,在今天,它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书籍之一。孙子的格言“一切战争都基于欺”(1.18)已被引用为任何军事行动以及商业交易、法律诉讼和政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作品通过在世界各地的翻译越来越受欢迎,不仅被军队利用,而且被商业战略家、政治顾问、生活教练和其他为人们提供财务或个人选择建议的人所利用。孙子作为一个个体是否存在已经不再具有任何真正的重要性,因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作品使这个名字不朽。

218 评论

CamillaGao

仰恩学子,列队~

359 评论

艳醉迷风

孙子兵法》是世界第一兵书,思想渊深,策略灵活,文辞流畅优美,十三篇之创作结构亦首尾相应、丝丝入扣,读来浑若天成。全书压轴的用间一篇,正是首篇始计庙算敌情的根源,堪称举世最早也最杰出的情报理论。孙子说:「兵以诈立。」又说:「兵者,诡道也。」而间谍战更是诡中之诡、诈中之诈,为人间斗智行为的极高表现。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迄今,国际情报活动不仅未消减,反而愈演愈烈,除传统的政治、军事领域外,更涉及经济、科技甚至文化等范畴。列国间或竞争、或合作,都希望掌握情报先知的优势,以确保本国最大的利益。「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仍是人间一切争战的共法。易经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包括兵法在内的诸子百家皆受其深刻影响。本文即以易经义理,析论孙子的用间思想,探讨廿一世纪的用间之道。建侯行师众所皆知,情报战的重要在于它是一切军事计划及行动的基础,其工作绩效往往决定最后的胜负。「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孙子于用间篇起始,即点出战争胜负的关键在深知敌情,并于篇末下了结论:「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易经中的豫卦,有预测、预知、预备、预防及豫乐等义,正合用间之旨。卦辞称:「利建侯行师。」行师作战,须先建立情报网,广搜敌情。侯为古代五等爵之一,天子任命诸侯,分封治理天下,须体察民隐,汇报中央以为施政参考。侯字字义与斥堠的堠、气候的候相通,自然界的风云变幻,人间世的动静举止,都得细心侦察,以便趋吉避凶。豫字左予右象,以自我为中心,全面探索宇宙万象的奥秘及跟我的关系。今日世界大国的情报战,已经发展至陆、海、空、天、网络的五维侦候,卫星摄影、电讯监听、网络窃密,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所侦测的对象,除了敌国、友国的政经军事活动外,也扩充到全球反恐、防生态污染、以及能源水源的供需利用等。豫卦卦象上震下坤,震为积极行动、坤代表广土众民,故而豫有动员群众、建立组织之象。豫卦大象传称:「雷出地奋,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在庄严肃穆、敬天祭祖的大典上,参与者深受感动,殷勤立誓,充满了献身奋斗的热忱。奋字的意象,为田地上一只敛翼欲飞的大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古今中外专业的情报工作者,一般都要求有这样的志向和情操。英文版易经将豫卦译为“Enthusiasm”,可谓相当传神。依易经卦序,豫卦之前为谦卦,二卦相综,实为一体两面的关系。谦为言之兼,本有兼顾各方利益平衡、和平共存之义,与豫卦的自我中心不同。然而,真正的世间和平太难达成,往往一边鼓吹和平,一边备战,表面上称兄道弟,暗地里各自算计。太公兵法《武韬‧发启第十三》有云:「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都是在谦卑低调的表象下,隐含着浓烈的杀机。豫卦建侯行师,谦卦发展到最后也出现刀兵之象:五爻称「利用侵伐」、上爻称「利用行师,征邑国」。冷战结束,谍海仍波谲云诡,较量不休,即为此理。豫卦彖传中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日月星辰的运行有其固定的轨道,寒来暑往的时序变迁也很少出错,故天象可精确预测。人心飘忽,人情难料,战场上敌情的全盘掌握就十分困难。因此,根据情报订定作战计划须保留弹性,一旦与实况不合,就得随机应变。依卦序,豫卦之后为随卦,正为此意。豫卦上爻爻辞称:「冥豫,成,有渝,无咎。」随卦初爻爻辞云:「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渝就是变,豫极转随,都得像水流一般灵活,千万不可坚持成见、冥顽不灵。事实上,因情报失误或决策者刚愎自用而致败的案例,多到不胜枚举。〔注1〕孙子于九地篇末有言:「践墨随敌,以决战事。」确为至理明言。当机立断情报搜集须多派间谍,出生入死,情报判断更是不易。前述许多失败的案例,就不乏情报正确却未蒙采信者,如二次大战时,德军大举入侵苏联,即因斯大林不信,使俄国吃了大亏。豫卦第四爻居上卦震动之主,爻辞称:「由豫,大有得,勿疑。」听由正确的情报预警,迅速采取防范行动。第三爻中心无主,犹豫迟疑,结果悔之又悔,其爻辞称:「盱豫,悔;迟,有悔。」盱为张目上望,希望尽量看清楚,却一再贻误行动的时机,显然判断力有问题。〔注2〕豫卦第二爻是当机立断的典范,爻辞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平日客观冷静,从容中道,一旦机会来临,立刻出手解决问题。孔子在〈系辞传〉中盛赞此爻:「知机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机乎!机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有智慧的人不受感情左右,追求事实真相,见到一点征兆,就能推断往后发展的大势,而且剑及履及,一分一秒也不耽误,这种人适合领袖群伦,足膺千万人的仰望。豫卦彖传强调「不忒」,又称:「豫之时义大矣哉!」情报的搜集、判断、决策和行动,必须精确且及时。其实,世事幽深复杂、诡谲多变,任何时刻我们所能观测到的讯息都是局部的,而且还在不断变动中,求全既不可能,也非必要。形势判断的智慧,就在以小见大,察微知着,由冰山的一角推出整体的结构。〈系辞传〉称仰观俯察,能知幽明之故;孙子论庙算,只说多算胜少算,少算胜无算,可见人间无完算。今日世界的情报活动,由于信息传播科技的迅猛发展,许多情报已可在公开管道上搜知,尔后筛选分析及综合判断的能力将更为重要。〔注3〕孙子于用间篇中论述五间,无论用己、用敌,大概都得出生入死,从各种秘密管道搜集情报。篇末以伊尹、姜尚为例,称述所谓「上智之间」,则以超拔流俗的形势判断取胜,这种大智者只要深入敌营,必能探明虚实,佐立大功。〔注4〕人君用间,更得有核实的本领及绝顶的智慧,是以孙子强调:「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注5〕退藏于密情报工作首重保密,重大机密一旦泄露,足以覆师亡国。孙子称:「事莫密于间。」又称:「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为了整体的安危,宁可牺牲间谍,杀人灭口。关于这一点,历代兵家多有强调。太公兵法《龙韬‧阴符廿四》称:「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唐朝名将李靖的《卫公兵法辑本‧将务兵谋》中有言:「凡此五间,皆须隐秘,重之以赏,密之又密,始可行焉。」〔注6〕李筌所著《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行人》中亦称:「夫三军之重者,莫重于行人。行人之谋,未发有漏者,与告者皆曰死谋、、、无使内谋之泄。」行人就是间谍,古代负有外交出使任务,现代各国的外交使馆实即间谍大本营,以合法的方式掩护情报活动。〔注7〕豫卦初爻爻辞称:「鸣豫,凶。」小象传解释:「志穷凶也。」公开宣扬预谋,焉得不凶?所有意图不再可行。易经另有节卦,亦强调守密的重要,初爻爻辞称:「不出户庭,无咎。」孔子在〈系辞传〉中阐明:「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易经中最讲究隐密性,行事不欲人知的,当属巽卦。巽为风、为入、为伏,风无孔不入又无形无相,随时机变流动,很难辨识及追踪,酷似间谍战中的打入、蹲点、卧底与渗透。依卦序,巽卦之前为旅,之后为兑。旅卦羁旅飘泊,居无定所,从外打入,渗透颠覆成功后,便是兑卦欢喜收割、现身说法之时。古今中外,这样的案例可谓史不绝书。孙子于用间篇称:「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一语道尽个中真情。为了有效防范敌人的侦测渗透,也得巧妙隐藏我方的实力和资源分布,故而有〈虚实篇〉的主张:「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以无形对无形,就是行间与反间、渗透跟反渗透的基本原理。

335 评论

有多久没见你

O(∩_∩)O哈哈~资源共享哈!!

140 评论

鱼米芝香

哈哈。。我先来,你们接我后面。。。。--- ---- !

156 评论

相关问答

  • 孙洁发表论文

    张兴堂,男,1969年生,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聊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院长,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政系

    骑猪去看海AA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孙珍发表论文

    古代中国著名数学家: (1)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

    自飘自落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孙子发表论文

    孙子(公元前 500 年)是中国军事战略家和将军,最著名的是着有《孙子兵法》,这是一部关于军事战略的论文(也称为十三章)。他(正式或作为灵感)与春秋时代(公元前

    中国式话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孙发发表论文

    三十多年来,她扮相俊美、端庄大方、文武不挡,在舞台上常演剧目达十多部。在《智收姜维》中饰演姜妻,此剧入中央电视台戏曲精品库;《吵闹亲家》中饰演张二翠;《王宝钏》

    欣欣向上,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论文发表孙蓉

    科技教育活动总结5篇 一个有趣的活动结束了,有必要对活动情况做一下总结。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科技教育活动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素雪清芳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