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雨
2021年十月份广东省博物馆有什么展览呢?《红楼梦》文化展、中国传统时节绘画展、广东省自然资源展览、端砚艺术展览等精彩展览等你来看。展览具体时间、地址、活动简介及票价见下文。
2021年10月广东省博物馆有什么展览?
时间:2021-09-29至2022-01-09
展览:广东省博物馆三楼展厅一、二
票价:免费不免票
通过126套古籍文本、58幅书法绘画、128件文物器具,全方位地为您展现封建末世的人物生活、社会百态,《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文化环境以及和广东的不解之缘······
探索《红楼梦》如何超越了文学的范畴,带来了广泛的文化传播和丰富的艺术创作,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一座巍巍丰碑。
时间:2021-09-26至2022-02-16
展览: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
票价:免费不免票
前人与今人在时间中轮回交替,也在时间中相遇对视,过往的场景、记忆,前人在下笔的瞬间已定格成永恒,而画卷上的心境、情绪,却慢慢地与展览前走过的你我重合。
金秋十月,广东省博物馆邀您一同品味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探索时节里的绘画,探究作品题材内容与寓意,探讨画家绘画手法与表达方式之异同,探寻艺术与文化习俗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时间:长期
地点:广东省博物馆
票价:免费不免票
本展览尤具特色的是从序厅开始便以耳目一新的系列方形挂片作为装饰元素贯穿展览始终。这些挂片通过组合和光影效果,或成片、或成线、或成网,在展览序厅之初先从地面升向空中,似将天地相接,又似蓝色海洋一片,牢牢吸引住观众眼球,将观众引入一个充满自然元素的空间;进而挂片沿着展览前进的方向在展览上空时而翻腾,时而直行,引导观众不断向前行进;最后挂片铺展于展厅四楼与三楼之间的中空空间内,其上悬挂着海洋动物标本,各种海洋动物如同正在蓝色的海洋中游弋,其下坐落着巨大的恐龙化石标本,恐龙一族们好似正在蓝色的天空下悠哉游哉。整个展览根据相关内容分为相对独立的七个展馆,最后在环境保护问题的提出和各类环保纪念日的展示中结束整个展览。能使观众趣味盎然地了解广东的自然资源,轻松愉悦地获得自然科学知识。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油然而生。
各专题展馆分别介绍如下:
一、《我们的家园——地质地貌馆》利用大型模拟景观、大型背景画和在显示屏上不断滚动展示的高清地貌图片,形象地展示出广东的丹霞山、湖光岩、西樵山、阳春、深圳大鹏半岛、封开、恩平等七个国家地质公园和七星岩、鼎湖山、罗浮山、莲花山等景貌,并重点展现了广东最具代表性的丹霞、岩熔、海蚀遗迹、火山、花岗岩奇峰等地质地貌,使观众在“游览”广东名山秀水的同时,获知相关的地质地貌常识。
二、《我们的宝藏——矿产资源馆》实际与“地质地貌馆”同处一个空间,前者的展柜被巧妙地嵌入在模拟的大型山体之中,恰似埋藏于山体中之宝藏,与展览所要表现的主题有着相互呼应之妙趣。展览通过矿石标本、矿山图片、趣味模型、漫画等形式向观众介绍了广东特有的矿产资源以及这些资源的重要用途,使观众对广东的矿产资源产生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意识到矿产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石之精灵——宝石馆》是在形式上与新馆独特的建筑外形相呼应的展厅,真正体会到“盛满珍宝的宝盒”的意念,使观众在欣赏精美宝玉石的同时,了解相关矿物的知识。展览中以宝玉石原矿、琢型宝石、玉石雕件和相关文物对应展出的形式着重介绍了宝石、玉石、有机宝石、人工宝石及文房石等,同时突出介绍了广东在宝玉石生产、加工、贸易等方面的龙头地位。
四、《岭南本草——中草药馆》通过百余件腊叶标本、包埋标本、塑化标本等不同类型的标本,展示了作为全国中医药材主产区之一的广东所拥有的岭南道地药材和民间药材,使观众初步了解何首乌、巴戟、沉香、春砂仁、广陈皮、广佛手、广藿香、穿心莲和化州橘红等独具特色的“南药”,并通过广东医事、百草堂等场景使观众了解广东独特的中医药文化,以及广东中药老字号企业文化,反映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五、《陆生的动物居民们——陆生野生动物馆》中重点向观众介绍了地处热带、亚热带,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广东所拥有的丰富而独具岭南特色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展览分为山地森林生态景观,灌丛、田间、草地景观和湿地景观三个大部分,每个部分采用大量的剥制和模制标本,与相应的生态环境相结合,给参观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展览中还加入了多个知识窗、趣味园和互动问答等项目,在调动观众兴趣的同时传授各种小知识,并使观众更加意识到人类与野生动物朋友们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六、《海洋动物世界——海洋馆》利用新馆特有的大空间,营造出辽阔深邃的海洋环境,展示了拥有全国最长海岸线的广东所具有的丰富海洋动物资源。展览特别选取了几种大型海洋哺乳动物、30多种海洋硬骨鱼类和20多种海洋软骨鱼类、大量的海洋爬行动物和海洋无脊椎动物等几大类最具代表性的海洋动物,采用剥制标本、骨骼标本、漫画、图片和多媒体等多种展示形式,将观众带入一个生动的海洋动物世界,穿插其中的趣味园和知识窗等寓教于乐,使观众快乐收获知识。
七、《探寻消失的生命——古生物馆》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以各地质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化石和以恐龙为代表的大型古脊椎动物骨架标本为载体,结合复原图、科普漫画和多媒体等表现形式,详细讲述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物,从无到有,从海洋到陆地的漫长演化与发展历程。向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古生物发生、进化和消亡的知识平台,呼唤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时间:长期
地点:广东省博物馆三夹层画廊
票价:免费不免票
广东是端砚的故乡。端砚又称端溪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市)而得名,其色紫质润,素有紫石、紫云、紫英之美称,因赏用兼优,被誉为“四大名砚”(端砚、歙砚、红丝砚、澄泥砚)之首,又与湖笔、徽墨、宣纸并称“文房四宝”,美誉众多,闻名遐迩。
广东省博物馆藏有端砚1000余方,时代上启唐宋,下至当世,为馆藏优势项目。在广东众多的传统工艺品种之中,端砚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类,其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及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广东省博物馆新馆陈列中是不可不展的一项。
《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展示面积达600余平方米,展出馆藏端砚近200方,作为内容的延伸,展出其它品类材质的砚台、端石石材以及文房用具。展览围绕着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三个主题,深入浅出,叙述通俗,力求使观众对端砚及砚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兴趣。
时间:2010年5月18日至今长期有效
地点:广东省博物馆木雕展厅
票价:免费不免票
潮州木雕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统木雕流派,主要流行于粤东的潮州、潮安、饶平、汕头、澄海、潮阳、揭阳、普宁、惠来等旧潮州府属地区。
潮州木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孕育和萌芽于唐代以前,起步于唐宋,成熟于明代晚期,清代达到鼎盛阶段,抗战时期陷入衰退。新中国成立以来,潮州木雕几经起伏,在传承与发扬中获得了新生,历史悠久的潮州木雕艺术绽放出新的光彩。2006年,潮州木雕被正式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
潮州木雕以饱满繁复、精巧细腻、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艺术风格而著称。那美仑美奂、造型各异的器物品类,那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意蕴深厚的题材纹饰,那惟妙惟肖、纤毫毕现的雕刻工艺,那豪华富丽、流光溢彩的漆金技法,无不形象地展示着潮汕人的风尚习俗和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迷人的风采!
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派票及入馆),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咨询电话:预约传真:讲解预约电话:(咨询时间:每天9:00-17:00;预约传真服务:24小时)
交通方式:可坐886、886A、293路公交到冼村路南站或40、407路公交到广州歌剧院西门站下;地铁可乘坐3号线到珠江新城站B1出口,或5号线猎德站D出口;APM线到大剧院站B出口。
另外,省博物馆4楼的自然科学博物馆里的恐龙馆和海洋馆都挺壮观的,如今已经重新修整开馆了~自然科学博物馆里还有各种矿石、宝石、动物植物标本等观看,也是很值得一看的哦。
奔跑吧笑笑
2015年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将于中国台北召开2014-10-10 来源:7楼网 点击:43 次一、日期:2015年5月13-19日(星期三至星期二,13-14日会议,15-19日地质考察)二、地点:中国台湾台北三、研讨会目的:在过去二十年中,海峡两岸举办过许多有关地质科学领域的研讨会。1995年3月在中国台北召开了海峡两岸地质学术研讨会,与会人数达四百余人,开启了两岸开放人员往来以后地球科学领域大规模之学术交流活动。其后自1999年8月起,陆续在北京、美国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南京大学、台湾龙潭科学园区、内蒙古赤峰市、以及四川成都理工大学等分别举行了七次世界华人地质大会,使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的华人学者有了一个常规性的交流管道。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有感于身为全球华人地质大家庭一分子的责任,联合大陆和海内外地学单位,诚挚的邀请全球华人地质学者踊跃参加2015年在中国台北举办的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让大家携手并进,共创华人地球科学的新纪元。四、大会研讨专题(待学术委员会讨论以后最后确定)(1) 地层古生物与气候变迁(2) 大地构造及亚洲地体构造带演化(3) 东亚及其它地区造山带多学科研究(4) 地球化学(5) 地球物理及地震(6) 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能源(7) 地质灾害与防灾(8) 矿物岩石与矿床(9) 大陆及海洋钻探(10) 新期构造与第四纪地质(11) 海洋油气勘察(12) 地质生物学五、主办单位:(排名不分先后)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协办单位:(排名不分先后)国家实验研究院、台湾地震研究中心、国立台湾博物馆、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国立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国立成功大学地球科学系、国立中正大学地震研究所、国立中山大学海洋地质及化学研究所、国立海洋大学应用地球科学研究所、国立东华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中国文化大学地质学系、工业技术研究院能源资源所、中央气象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香港中文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课程、香港地质学会、海外华人地球科学技术协会(OCESTA)、(美国)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IPACES)六、研讨会组织:主席团:李罗权(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主席)孟宪来(中国地质学会) (主席)周义明(U. S. Geological Survey) (主席)朱立新(中国地质学会) (副主席)董树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副主席)罗清华(国家实验研究院) (副主席)刘忠光(Stanford Univ.) (副主席)邓属予(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副主席)胡兴台(中油公司) (副主席)辛在勤(中央气象局)张培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邓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立飞(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陈晓非(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朱延祥(中央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邓茂华(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黄庭芳(香港中文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课程)总干事: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赵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顾问委员会:邓大量(Univ. of Southern California)毛河光(Geophysical Lab)陈正宏(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吴大铭(SUNY, Binghamton)江博明(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李太枫(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刘绍臣(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王寳贯(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王汝成(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孙和平(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孙文科(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周美夫(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陈龙生(香港地质学会)筹备委员会: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赵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吴逸民(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颜宏元(中央大学地球科学系)詹瑜璋(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郝梓国(中国地质学会)周义明(U. S. Geological Survey)冯夏红(IPACES, Dartmouth College)张素菁(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学术委员会:锺孙霖(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主席)陈于高(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马国凤(中央大学地球科学系)戴昌凤(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米泓生(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饶瑞钧(成功大学地球科学系)石瑞铨(中正大学地震研究所)刘莹三(东华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陈明德(海洋大学应用地球科学研究所)林慧玲(中山大学海洋地质及化学研究所)吴乐群(中国文化大学地质学系)徐锡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陈晓非(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黄清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王汝成(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宋晓东(Univ. of Illinois、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邓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孙文科(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李一良(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刘琳(香港中文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课程)洪阳(IPACES, Univ. of Oklahoma)尹安(UCLA)张有学(Univ. of Michigan)Wendy Mao (Stanford Univ.)联系人:赵里(台湾)电话:(886)2-27839910 ext.320 传真:(886)2-27839871e-mail: 周义明(北美)电话:(1) 传真:(1)e-mail: 郝梓国(北京)电话:(86)10-68999023 传真:(86)10-68995305e-mail: 张素菁(香港)电话:(852)28578577 e-mail: 七、征文要求:摘要格式如附件,中英文皆可,缴交摘要时请附上电子档案(Microsoft WORD 格式)。八、发表方式:投稿者可以自行选择口头发表或是板报展出(板报规格宽90cm*长180cm),中英文皆可。九、大会论文专辑:所有大会论文摘要将汇集成大会论文专刊,并将与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及TAO: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 d Oceanic Sciences商讨出版会议专辑。十、会后地质旅行:地质考察路线有如下三条路线可供选择:路线一:大台北地区及北部海岸,一天行程。包括大屯火山野柳地质公园及北部沿岸地质地貌考察。路线二:太鲁阁,一天行程。中部横贯公路上壮丽的「太鲁阁峡谷」出露的『大南澳片岩』代表了台湾地区的基盘岩层。路线三:台北-南投-天祥-太鲁阁-池上-台北,三天两夜行程。「车笼埔断层」是二十世纪末活动最剧烈和纪录最详细的地震活动带;中部横贯公路上壮丽的「太鲁阁峡谷」出露的『大南澳片岩』代表了台湾地区的基盘岩层;东部纵谷的池上断层是台湾东部位移速率很快的活动断层。路线四:台北-南投-垦丁-池上-海岸山脉-太鲁阁-台北,五天四夜行程。「车笼埔断层」是二十世纪末活动最剧烈和纪录最详细的地震活动带;垦丁有大量第四纪平台;东部纵谷的池上断层是台湾东部位移速率很快的活动断层;「海岸山脉」更是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接触带,是全世界研究弧陆碰撞学者们最感兴趣的地区;中部横贯公路上壮丽的「太鲁阁峡谷」出露的『大南澳片岩』代表了台湾地区的基盘岩层。十一、注册费:暂定美金300元(或新台币9000元),学生与博士后减半。含大会手册、论文集,会议期间之茶点、餐饮,开、闭幕晚宴及会议期间交通。最终注册费、地质考察费用及随行人员费用将在第二号通知公布。十二、住宿:筹备委员会将在第二号通知中详细说明中研院学术活动中心之住宿资料。十三、请于2014年10月31日前将参会意愿回执寄至: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筹备委员会 收(11529)台湾台北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地球所或e-mail至: 十四、重要时程:收到所有回执 2014年10月31日前寄发第二号通知 2014年11月30日前大陆学者来台申请书收件截止 2014年12月31日前论文摘要投稿截止 2015年 1月31日前饭店预定截止 2015年 1月31日前野外考察报名截止 2015年 1月31日前注册缴费截止 2015年 1月31日前寄发第三号通知 2015年 3月31日前附件:摘要格式【摘要页面为A4一页,上下边界2.54cm,左右边界3.17cm,内容包含题目、作者单位及内文;中英文皆可】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8th World Chinese Geological Congress【题目居中,固定行高18 pt,16号中文楷体粗体或Times New Roman粗体】刘忠光(美国斯坦福大学);陈正宏(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锺孙霖(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作者单位左右对齐,固定行高18 pt,12号中文楷体或Times New Roman】在过去二十年中,海峡两岸举办过许多有关地质科学领域的研讨会。1995年3月在台北召开了海峡两岸地质学术研讨会,与会人数达四百余人,开启了两岸开放人员往来以后地球科学领域大规模之学术交流活动。其后自1999年8月起,陆续在北京、美国史丹佛大学、香港大学、南京大学、台湾龙潭科学园区、内蒙古赤峰市、以及四川成都理工大学等分别举行了七次世界华人地质大会,使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的华人学者有了一个常规性的交流管道。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成立32年,有感于身为全球华人地质大家庭一分子的责任,特别联合台湾地质及地球物理学界同仁,诚挚的邀请全球华人地质学者踊跃参加2015年于台北举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三地暨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让大家携手并进,共创华人地球科学的新纪元。【内文第1行缩排0.85cm,左右对齐,固定行高24pt;12号中文楷体或Times New Roman】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回执姓名:单位:随行人员数目:参加地质考察人数及路线(见大会第一号通知):联络地址:E-mail:注:大会日期:2015年5月13-19日(星期三至星期二,其中13-14日会议,15-19日为地质考察)。大会地点:中央研究院,台北,台湾。请于2014年10月31日前将回执寄至: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筹备委员会 收(11529)台湾台北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地球所或e-mail至: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
zhzhohohzh
9.7.1 实际材料图的编制内容和方法
(1)反映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内容,为编制其他图件的基础图件,采集的内容有: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包括地质灾害)、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等及各类样品采集。工作精度应达每100km 2有1~3个总调查点,其中丘陵—山区填图密度达每100km 2有2~3个总调查点,滨海平原—火山台地填图密度应达每100km 2有1~2个总调查点。
(2)实现数字化制图。
9.7.2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图的编制内容和方法
(1)地貌形态(形态部位、形态类型、形态复合体、形态组合)、地貌特征(形态计量、物质组成、地貌动力、地貌成因、地貌年龄、地貌组合、构造地貌)和不同级别的地貌类型及其界线。
(2)用简化和整饰后的1∶250000地理图作底图。根据航、卫片详细解译和野外实地测绘的成果,将不同成因形态地貌类型的界线分别圈出,并标注不同成因形态地貌类型名称的符号。具有相同的成因、相似的发育阶段、同一营力作用、相似的物质组分和地貌展布形态的地貌类型归同一地貌单元,对调查区地段定性分级划界,用实线和点画线表示,并注其符号和编号,编制图框外地貌单元说明、地貌剖面图和图例。
(3)第四纪地质;基岩区范围及其符号;第四纪地层、岩浆岩以符号表示;出露地表的第四纪岩石地层单位的物质成分用综合性的岩性花纹表示;组成第四纪地层沉积物的成因类型用符号表示;第四纪地层界线及岩相界线以实线(虚线)和点线表示;控制第四纪地层层序、厚度、岩相的钻孔、槽、井及其编号;第四系等厚线,适当标注等厚线注记;新构造运动迹象(如褶皱、断裂及火山机构)、灾害地质及其符号;确定第四纪地质时代、地层对比的重要化石和有关古人类活动遗迹地点、符号;重要的矿层(体)、温(冷)泉、矿泉及其符号;重要的测试样品采集地及符号。
(4)将第四纪地质的内容转绘在1∶250000地貌图上,编制图框外的岩石地层单位说明、地质剖面图和图例。
(5)实现数字化制图。
9.7.3 环境地质图的编制内容及方法
(1)用简化和整饰后的1∶100000地理图作底图,保留地形高程、水系、交通、地名、重要建设工程等。
(2)环境地质背景。由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海岸形态等构成。
(3)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应采集的内容有:海岸、河口侵蚀、淤积和地基稳定、渗漏、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质恶化区、不良水质区等,以符号表示。
(4)环境地质区划。由分区界线、分区代号等图层构成。环境地质区划原则上分为二级,第一级分区以构造单元为依据;第二级分区以地形地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地质灾害为依据。
(5)编制图框外的地质背景、环境地质问题、环境地质区划说明和环境地质剖面、图例。
(6)实现数字化编图。
9.7.4 土壤分区图编制的内容及方法
(1)地理背景。用1∶250000地理底图,保留地形高程、水系、交通、地名等。
(2)地质背景。反映土壤地质背景条件,把岩性地层归并为花岗岩、变质岩、砂页岩、火山岩、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在图层上以界线、代号区分表示。
(3)土壤。经过资料开发,把土壤类型分区(亚类),以普染色表示,土壤成因类型、时代以符号表示;土壤样品采集地及符号;土壤的污染程度以线、点及符号表示。
(4)编制图框外的地质背景、土壤类型图例、土壤剖面等。
(5)实现数字化制图。
9.7.5 土壤地球化学图
主要包括养分、氧化物、微量元素及其有效态地球化学图,有益元素高背景综合分布图及低背景综合分布图,养分高背景综合分布图及低背景综合分布图,有害元素浓集综合分布图等。
(1)数据处理:地球化学参数的统计。土壤样品的地球化学参数,以测区的土壤性质为分类依据,将测区的土壤分为多个单元(单元数量与土壤类型相关),并在1∶25万土壤图上进行编码,与各元素数据一起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别求出全区及各土壤单元的平均值(X0)、对数标准离差(S)和变异系数(CV),并用组距0.1lg(10-6),其中汞(10-9),氧化物、氮、全氮、全钾、有机质用0.1lg(10-2)含量间隔绘制作直方图。
(2)图件编制:①始数据点位图(实际材料图):依照各原始采样点的GPS定点的XY坐标,用MAPGIS制图软件将各采样点的点位直接转换投影到1∶25万地形图上。②单元素、氧化物、有效态地球化学图:应用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管理信息系统GeoMDIS2000软件,用0.1lg(10-6),其中汞(10-9),氧化物、氮、全氮、全钾、有机质用0.1lg(10-2)含量间隔绘制等量线,并标出正负极值点,绘成1∶25万土壤的氧化物、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有效态的地球化学图。在地球化学图上色区来对其背景的高低进行表示,用全区的平均值和离差对全区的各含量<X 0 -2S蓝色(低值区),X0-2S-X0-0.5S浅蓝色(低背景区),X0 -0.5S-X0 +0.5S浅黄(背景区),X0+0.5S-X 0+2S淡红(高背景区),>X 0+2S深红(高值区)。③高背景、低背景综合分布图:在地球化学图的基础上,根据地球化学分类及土壤对植物益害元素的方法分别编制成氧化物、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及有效态的浓集分布图。以X 0+2S作为其高浓集的下限,将各类浓集范围的重叠部分圈出,并在线上加组合元素,绘成高背景综合分布图。以X 0-0.5S为其浓集的上限,将各范围的重叠部分圈出,并在线上加上组合元素、氧化物或有效态的名称绘成各类低背景综合分布图。
9.7.6 植被分布图的编制及方法
(1)地理背景。用1∶250000地理底图,保留地形高程、水系、交通、地名等。
(2)编图要采集的数据内容为:植被类型(自然植被、人工植被)和植被种类分布范围,用普染色表示,以示区别;森林分布范围及种类(天然林、人工林)用线、点符号表示,森林的覆盖率及构成用图示表示;珍稀动植物的种类及分布地用符号表示。
(3)编制图框外的植被类型图例说明。
(4)实现数字化制图。
9.7.7 生态环境地质分区图
生态环境地质分区图是调查成果的主要图件之一。图面反映了地貌、地质、植被、环境地质问题,根据主次因素进行分区。
(1)地理背景。用1∶250000地理底图,保留地形高程、水系、交通、地名等。
(2)生态环境地质背景条件。反映测区的地形地貌(构造地貌)、地层岩性(岩石划分为花岗岩、变质岩、沉积岩、火山岩;松散层可划分到地层岩组)、地震活动构造、水资源等。以符号及数据表示,圈定界线。
(3)环境地质问题。以符号反映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海岸侵蚀淤积、林地退化、海水入侵、水质污染、土地污染、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形成区域者则绘出界线。
(4)生态环境地质分区。综合考虑地貌、地质、植被、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区划。按二级分级标准分区。第一级分区以构造地貌条件为依据,划分为中低山、丘陵、台地、山前剥蚀平原、河海相堆积平原,以代号及普染色表示。第二级分区以地质、植被为依据,同时考虑地质环境问题。命名原则为“地质名称+植被名称+地貌名称”,各级分区以代号表示。
(5)编制图框外的图例、分区说明表。说明表主要内容为分区(区、亚区)名称、代号、位置、面积、生态环境地质条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9.7.8 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图
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图是调查评价结果的图件,是本次调查的主图。在图面上反映了生态环境地质质量分区,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依据。质量评价图不是各评价因子评价图的简单叠加,而是各评价因子综合计算评价的结果。
(1)采用(五)分区图的1、2、3图层,表示地理、生态环境地质背景、环境地质问题条件。
(2)评价因子质量评价。选取对测区生态环境地质质量有明显影响的因子气候(降雨、蒸发量)、区域地质(地貌地形、地层岩性、构造、活动断裂、第四纪厚度等)、土壤(亚类)、植被(覆盖率)、人类活动(人口密度)、地质灾害(灾害密度、强度)等,在1∶250000地理底图上按5km×5km 的评价网格对各评价因子作出优、良、中、差4级评价,并按评价标准给予赋值1、3、5、7。
(3)质量综合评价。根据各评价因子对生态环境地质质量的贡献,给上述各评价因子确定权重。权重与赋值之积的总和就是评价网格的评价值。根据综合评价值所处的数值区间,对网格单元作出生态环境地质质量好、良、中、差的评价。
(4)生态环境地质质量分区。根据好、良、中、差质量等级的评价单元所处的位置,同等级单元合并,划分出优、良、中、差4个等级分区。以代号、色斑表示。
(5)编制图框外的图例、质量分区说明表。说明表主要内容为分区名称、代号、位置、面积、生态环境地质条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2015年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将于中国台北召开2014-10-10 来源:7楼网 点击:43 次一、日期:2015年5月13-19日(星期三至星期二,1
《环境保护》杂志,是国家环境保护部主编的国家级权威性刊物。具体情况可直接查询《环境保护》编辑部。现在各分栏目都是编辑的联系方式,说不准真假。 这是网站上的杂志信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要承担国家和地方岩溶地质应用基础研究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地质调查任务,同时,也承担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技术开发和服务工作。在岩
1、文稿要求:选题应具备一定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内容能反映该学术领域的进展及水平。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2、文题:反映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20个
堵海燕史静安丽芝 (中国地质图书馆) 冯景兰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是我国近代地质工作的先驱。冯景兰在两广地区、黄河及黑龙江流域的新构造运动、地貌、成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