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naltl333
1.未审退回:这个情况发生在编辑认为论文不符合期刊范畴或投稿要求,于是在未送交外审的情形下退回稿件。有另一种可能是论文里的语言错误太多,索性期刊编辑在退回的时候会说明原因,作者有机会在重投或改投前改善语言。 2.建议改投其他期刊:当期刊编辑认为论文不适合原投稿期刊时,有可能建议改投别家期刊,如果是同一个出版商旗下的期刊,待作者同意后,投稿移转会在期刊内部进行,作者不需要另外操作,但如果是建议不同出版社的期刊,那么就完全是看作者本身愿不愿意改投其他期刊。 3.送交同行评审:在初步审查中编辑会确认论文是否符合期刊范畴、遵守期刊投稿各项要求,一旦检查没有问题,编辑便会送交同行评审,一般都会邀请2到3位审稿人进行审稿。 论文在经过同行评审后,同行评审员会提出决策建议还有相关意见,编辑会根据这些意见做出最后决定,如同先前已经提过的,虽然同行评审意见很重要,但对期刊编辑来说仍然是参考作用,即使审稿人提出负面意见,如果编辑认为论文可信,还是可以接受论文,又或者,审稿人提出正面反馈,编辑也可能认为论文不值得发表而拒绝。 4.小修后接受:这个决定也称作有条件接受,表示论文需要进行一些细微的修改后就能被期刊接受,小修后接受的论文可能不需要再次经历审稿,一般期刊编辑会自己检查后做出裁决,不过,作者还是要记得“小修后发表”不保证一定会接受,还是要让编辑对你的修改满意才行。 5.大修后接受:当编辑认为论文需要大幅度的修改就会做出这个决定,作者在返还修改稿的时候需要附上给审稿意见的逐点回复,修稿后的论文也可能再送外审,通常会交给第一轮的审稿人,但,当然,编辑也有权选择不同的审稿人,第二轮的审稿,有些期刊称作“再审稿”,结果如何是根据作者针对评审和编辑意见进行的修改还有回复来决定,如果作者没有完整回复所有的意见,那就有可能再有修改,甚至有可能会拒稿。 6.修改后重投:有时候编辑拒稿,但是愿意在作者进行修改的前提下接受重新投稿,这时候重投算是新的投稿,如果作者接受的话,必须先根据评审和编辑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在再投稿的时候附上含有前次投稿稿件编号以及修改说明的信函,编辑在检查修改后的论文还有相关信息之后,决定是否要将论文送交同行评审。 7.拒稿:直接拒绝,大部分的情况下,就算论文进行大幅度的修改,期刊编辑也不会考虑发表论文。
天龙过江
投稿结束之后,要是文章格式没有问题且编辑觉得文章符合期刊范围,接下来就进入了漫长的等待。急需文章的人不免会经常登录系统查看当前稿件状态,有些系统会把每一个状态更改都记录下来,非常详细,而有的期刊则长时间只显示一个“正在审稿”(under review)的状态。
· 下面放了一个期刊的审稿状态,并且翻译了一下。
采 月/日/年 时间排序
· 其他期刊的状态显示会有出入,但是大致都差不多。都分成投稿(submit)、编辑处理稿件(with editor)、审稿(under review)、修改(revise)和审稿结果(accept or reject)。
· 一般来说,编辑处理稿件(with editor)这个状态出现得很快,而且一般最多维持2周。如果文章投稿之后2个星期内都没有出现with editor或者在这个状态超过4周,可以考虑发个邮件询问一下主编,看是不是被遗忘了或者系统没有更新状态。
· 审稿(under review)这个状态持续最久,从一个月到一年都很正常,跟期刊关系很大。一般期刊网站会提供大致的审稿周期。如果没有,也可以下载几篇最近的文章,摘要页上一般都会注明submit的日期跟accept的日期,这样就算的出来大致需要多长时间。
永琳欧雅
看了一些相关介绍,感觉写的不准确,也不详细,结合自己2022年以来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Vehicles期刊Associate Editor(AE)的经历,以T-ITS以及T-IV为例,聊聊稿件提交后到底发生了哪些事。T-IV账户AE标签页(1)稿件顺利投出后,第一个状态应该是Awaiting Admin Processing,此时稿件由期刊秘书处理,在自动触发雷同剽窃审查后,秘书可能会初步检查稿件格式、筛查题材是否偏离等。如果稿件有问题,那么秘书会直接拒掉;如果形式审查没问题,秘书会将稿件送主编(Editor-in-chief,EIC)进一步处理。Awaiting Admin Processing状态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3个工作日。(2)当稿件转到EIC名下时,状态可能会变为under review,这个review的r是小写的,意味着此时不是送外审,是EIC在自己review,如果EIC判断稿件不合适,会在此状态下拒稿;如果没问题,EIC会准备分配稿件到Senior Editor(SE),此时状态转为Awaiting SE Assignment。上述过程持续时间可能2-3天也可能1-2星期,取决于EIC以什么频率处置期刊工作。(3)当稿件被EIC分配到了某一SE后,状态变为Awaiting AE Assignment,SE需要考虑将稿件分给学科专业匹配的Associate Editor(AE)。Awaiting AE Assignment状态的持续时间取决于SE是否勤勉。。(4)当稿件被SE分配到了某一AE后,状态变为under review,我再说一遍,这个review的r是小写的,意味着此时根本不是送外审,是AE在自己考虑。AE确实有权限不经外审直接把拒稿的推荐意见反馈上去,但一般很少这样做。AE开始邀请审稿人之后,稿件状态立刻变为Awaiting Reviewer Assignment。如果AE一直不处理稿件,甚至T-ITS出现过让作者们持续半年看到under review状态的情况,under review长达半年时间,意味着AE根本没开始触碰稿件,没做任何处理,可能有客观原因,这事就不展开叙述了。同一个期刊不同AE也有的快、有的慢,无法一概而论。(5)AE开始送外审,“送外审”只有三个字,但事情没那么简单。AE首先要邀请若干数目的外审专家,给他们发审稿邀请函,但很多时候不是你发了人家就审,decline to review或者干脆no response的情况时常出现,直到凑齐足够数目的接受审稿邀请专家那一刻,评审状态才会变为Awaiting Reviewer Scores,否则状态始终卡在Awaiting Reviewer Assignment。什么是“足够数目”?见下图,AE可以设置“为形成决断所需的最少外审意见份数”,一般来讲,期刊会统一限定这一数值的下确界。例如T-IE是4,T-IV是2,T-ITS咱不知道。AE可以把这个数值设置得高于下确界。AE可以设置最小外审意见份数所以,多数一句,当大家看到自己稿件状态长期处于Awaiting Reviewer Assignment时,不见得意味着稿件完完全全没送外审,它只是由接受邀请的外审专家数目不够造成的,但总归还是有外面的专家在看。稿件如果长期处于Awaiting Reviewer Assignment状态,系统也会把稿件标红,提示AE尽早处理。这里的“长期”是多长,每个期刊的标准不见得一样。(6)足够数目的外审意见被提交之后,稿件状态立刻变为Awaiting AE Recommendation,AE需要结合外审专家意见形成推荐结论(accept/minor/major/reject&resubmit/reject),随后提交给SE,此时状态立刻变为Awaiting SE Decision或者Awaiting Preliminary Decision。顺便说一句,AE推荐结论是怎么形成的。推荐结论恐怕不是简单地按投票机制来的,例如总共4份外审意见,2个accept,1个minor,1个reject,平均下来是major? 那这AE岂不是找个小学生也能当。如果是首轮外审,真遇到这种情况,accept的意见又很少,AE视角下基本会判定accept没有什么过多参考价值。AE会盯着reject理由会否充分,AE自己也应阅读稿件,发挥作用做出学术判断,所谓民主集中制原则。(7)在Awaiting Preliminary Decision状态下,需要SE形成推荐结论,随后状态变为Awaiting Final Decision或者Awaiting EIC Decision,这时候主编需要做决定,随后所有作者或者通信作者收到decision邮件。一般来说EIC、SE和AE的评审结论是一致的,但我见过AE和SE形成完全相反结论的情况,而那篇文章,EIC和SE结论又是完全相反的,每个角色有相应作用和职能。(8)至此一轮完整审稿就结束了,修改稿阶段流程是一样的。稿件录用后的事情,没啥可说的。以上内容针对IEEE旗下期刊T-IV和T-ITS,对其他使用投稿系统的IEEE期刊有些许借鉴价值,对非IEEE期刊不一定有效。
您好,可以说的详细点吗?
1.未审退回:这个情况发生在编辑认为论文不符合期刊范畴或投稿要求,于是在未送交外审的情形下退回稿件。有另一种可能是论文里的语言错误太多,索性期刊编辑在退回的时候
13个状态。1、ManuscriptSubmitted(Submittedtojournal):表示论文已经投稿成功。接下来由期刊工作人员检查论文格式排版、重复
SCI论文审稿流程及状态解读对于初次投稿的作者,审稿流程以及审稿状态是其主要关注的,了解审稿流程,不仅可以掌握自己稿件的随时状态,以及状态背后所隐藏的信息,进而
13个状态。1、ManuscriptSubmitted(Submittedtojournal):表示论文已经投稿成功。接下来由期刊工作人员检查论文格式排版、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