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组培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组培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组培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概况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近几十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迅速发展。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大量生产优良无性系,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多倍体及非整倍体。通过细胞融合可以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性,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是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从植物快繁、花药培养发展到细胞器培养、原生质融合以及DNA重组技术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及农业、林业、工业、医药等多种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1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试验步骤1.1概念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尖、茎尖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其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1.2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 G.Haberlandt根据细胞学理论提出了一个观点,“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至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繁殖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1943年,美国人White在烟草愈伤组织中偶然发现形成一个芽,证实了G.Haberlandt的论点。 不同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所用的培养基也有所不同。较常用的基础培养基有MT、MS、 SH、N6、White等。在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能否形成是培育出新植株的关键。通过在基础培养基里添加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胚状体、不定芽、根等器官,最终获得再生植株或次生物质。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称为外植体,其主要形式有器官、胚胎、单细胞、原生质体等。根据外植体的不同,所需要的培养基种类、培养条件、外源激素的种类及比例等均不同。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培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诱导愈伤组织成败的关键在于培养条件,植物激素是诱导愈伤组织和绿苗分化的关键因素。最常用的诱导愈伤组织的生长素是IAA、NAA和2,4一D,所需浓度为O.01~10 mg/L。最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是KT和ABA,使用浓度为O.1~10 mg/L。KT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愈伤组织分化。ABA对植物体细胞胚的发生与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各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虽有相对专一性,但是植物的各种生理效应是不同种类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1.3试验步骤1.3.1选择和配制培养基 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血液”,血液的成分及其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的生长与分化,因此了解培养基的成分、特点及其配制至关重要。1.3.2灭茵灭菌是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常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灭菌方法。培养基用常压或高压蒸煮等湿热灭菌、器械采用灼烧灭菌、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的物质采用过滤灭菌、植物材料表面用消毒剂灭菌、物体表面用药剂喷雾灭菌、接种室等空间采用紫外线或熏蒸灭菌。1.3.3接种将已消毒好的根、茎、叶等离体器官,经切割或剪裁成小段或小块放入培养基,整个接种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4培养把培养材料放在有一定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的培养室里,使之生长、分裂和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或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1.3.5试管苗驯化移栽 试管苗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与自然生长的幼苗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驯化,使之适应自然环境后才能移栽。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2.1植物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植物快速繁殖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Morel用茎尖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兰花获得成功,从此揭开了植物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目前,通过离体培养获得小植株并且具有快速繁殖潜力的植物已有100多科1 000种以上,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世界上80%~85%的兰花是通过组织培养进行脱毒和快速繁殖的。培养的植物种类也由观赏植物逐渐发展到园艺植物、大田作物、经济植物和药用植物等。在我国,同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马铃薯无毒种薯和甘蔗种苗已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30余种植物已进行规模化生产或中间试验。利用组织培养进行植物快速繁殖及无病毒种苗生产,不仅能够挽救珍惜濒危物种,而且能够解决植物野生资源缺乏的问题。2.2植物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将植物花药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再经过染色体加倍,能很快得到纯合的二倍体,这样将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通过花粉和花药培养已获得了几百种植物的单倍体植株。印度科学家应用这种方法培育的水稻品系,比对照产量提高15%~49%。韩国先后育成了5个优质、抗病、抗倒伏的水稻品种。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培育了40余种由花粉或花药发育成的单倍体植株,其中有10余种为我国首创。玉米获得了100多个纯合的自交系;橡胶获得了二倍体和三倍体植株。仅“九五”期间就育成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44个,种植面积超过660万 hm2。2.3植物胚胎培养杂交育种中,杂种胚常常败育,因此将早期生长的胚取出,应用组织培养方法,就有可能培育出杂交植物。已经有100篇以上幼胚培养成为植株的报道。国内外科学家应用植物胚胎培养技术获得了多种远缘杂交的重组体、栽培种和杂交品种。2.4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利用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可以生产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近年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已经研究了400多种植物,从培养细胞中分离到600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其中60多种在含量上超过或等于原植物,20种以上干重超过原植物的1 9,6。例如,从薯芋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生产的diosgenin用于合成甾体药物。最近抗癌药物紫杉醇一红豆杉细胞培养物,可用75t发酵罐培养,已达到商业化生产水平。另外,达到商品化水平的还有紫草、人参、黄连、老鹳草等;长春花、毛地黄、烟草等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牙签草、红花等20多种植物正在向商品化过渡。2.5细胞融合与原生质体培养自1960年英国学者Cocking首次利用纤维素酶从番茄幼苗的根分离原生质体获得成功以来,到1990年已有100种以上植物的原生质体能再生植株。我国获得了30余个品种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其中包括难度较大的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大豆、水稻、玉米、小麦、谷子、高梁、棉花等。在木本植物、药用植物、蔬菜和真菌原生质体培养方面的进展也十分迅速。国外已先后获得了种内及种间的体细胞杂种植株。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还可应用于外源基因转移、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等研究,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6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最早始于1959年,G. Melchers在金鱼草悬浮细胞培养中获得了温度突变体。1970年,P.S.Carlson,H.Binding和Y.M. Heimer等分别分离出烟草营养缺陷型细胞、矮牵牛抗链霉素细胞系及烟草抗苏氨酸细胞系。迄今为止,已经在不少于15个科45个种的植物细胞培养中筛选出100个以上的植物细胞突变体或变异体。其中包括抗病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小斑病突变体和小麦抗赤霉病、根腐病突变体;抗氨基酸及其类似物细胞突变体,如甘蓝型油菜抗HYP突变体[263;抗逆境胁迫细胞突变体,如水稻耐盐突变体和小麦抗盐突变体;抗除草剂细胞突变体及营养缺陷型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除草剂变异体;株高突变体的筛选,如水稻矮秆变异体。2.7植物体细胞胚胎和人工种子1958年,Reinert在胡萝卜的组织培养中最先发现了体细胞胚胎(胚状体)。据不完全统计,能大量产生胚状体的植物有43科92属100多种。一些重要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珍珠谷等,也能通过离体培养产生胚状体。这些胚状体用褐藻酸钠等包埋,再加上人工种皮,就形成了人工种子。人工种子的优点是:繁殖快速,成苗率极高;不受气候影响,四季皆可工厂化生产。上世纪80年代初,美、日、法等国家相继开展了人工种子的研究,我国也于“七五”期间开展了此项研究,并于1987年列入了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8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与种质库建立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发现和证实,为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采用液氮超低温保存技术,能保持很高的存活率,并且能再生出新植株和保持原来的遗传特性。如建立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种质库,不仅可以防止种质的遗传变异和退化,而且可以长期保存无病毒的原种。2.9 植物组织培养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我国第一个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和研究为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材料基础,为确保我国拥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资源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合作,通过建立大规模、高效的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将玉米转座子Ac—Ds等外源基因导入水稻未成熟胚和种子诱导的愈伤组织,获得了1.2万个独立的T—DNA插入株系,并构建了水稻突变体的数据库。 3 展望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是20世纪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之一,为研究植物生长发育、抗性生理、激素及器官发生与胚胎发生等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实验材料和有效途径。植物组织培养方法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相应拓宽了其应用范围。由于组织培养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容易掌握花芽分化和开花成因;通过胚胎培养,能够得到杂种或自交种;通过分离单倍体细胞,能培育纯合的二倍体优良品系;提高育种多样性的同时缩短了育种时间;通过突变体筛选,提高植物的品质,增强抗逆境胁迫能力,扩大植物的生长范围;将体细胞冷藏在低温下,建立基因库,达到保存物种的目的;获得药用价值高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次生产物,加快药物生产的时间并且减少了单纯依靠天然植物的被动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渗透到科研、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必将日臻完善。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3)

我不懂植物组织培养,我写个我如果要着手的大概的框架。题目: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摘要:概括介绍植物组织培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现阶段发展或者未来发展,意义。高度概括综述的内容,也就是你在综述里陈述了什么,目的是要说明什么,能起到什么作用。大概50字以上,不要多。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现状(不超过4个)正文:(包括前言、主体、总结)前言: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意义,现阶段发展或者存在的问题,引出你写作的目的主体:可以横向描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即分别有哪些技术,由谁研究的,具体手段,结果如何。对比中给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纵向按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发展时间去写。例如:第一发展阶段:主要研究人员,取得了什么成果。直到写到现在,可以提出未来发展方向更好。总结:可以进行简要总结,包括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方向意义等,小文章也可以不写。参考文献:一般15-30篇,要近3-5年的文献。不要太旧的。外文的一般占三分之一以上。

快速繁殖的研究方法——怎样选取最佳培养方案植物组织培养所阐述的理论内容,在应用到具体植物和每个人所面临的试验条件时,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怎样协调各个环节,怎样选取一些最佳条件,工作中出现的情况怎样判断是否正常,怎样克服不利影响,怎样诱导培养物朝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等等。下面将介绍一些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即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找到答案。许多实验方法在多数情况下要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加以灵活运用。在介绍各单项因素选取之前,先对常用的试验方法加以简要说明。(一)、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用的试验方法1、 预备性试验在对某种植物发生兴趣,或对某项因素产生疑惑,或阅读某篇论文后联想到自己的试验中有类似的问题,要初试一下,就可以简单拟定一个方案,比较粗略地判断一下○1该因素是否有影响?○2如果有影响,它大体的程度和数量如何?能用一次较粗略的试验判断出上面两个问题,就基本达到预期目的了。然后便可循着预备试验的路子,设计较为完整的实验方案,已取得准确可靠的试验数据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预备性试验要求比较低,不必深思熟虑,不必很严格,往往灵机一动就做了。植物组织培养条件一旦具备之后,可以做许多工作,做了就摆在那里,观察培养物的反应,有反应的再接着做。通常愈有实验经验的人,愈能判断准确,是预备性试验有较高的命中率,能尽快发现科学研究上的突破口,并由此扩大战果。预备性试验规模较小,条件要求不必面面俱到。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多做一点预备性试验,它能加快前进的步伐。预备性试验得出否定的结果也是极有用的信息,它可能预示问题不在这方面,或问题并不简单,这样也会使研究的思考深化。总之预备性试验耗费时间与精力较少,问题直截了当,能使下一阶段的工作更有把握。许多正规的研究往往都要做一些预备性试验,以找准因素及因素水平。2、 单因子试验 单因子试验中,各项条件和因素都维持在一般水平上,只变动一个因子,以找出这一因子对试验的影响和影响的程度。例如MS培养基,其它成分和用量都不变,只变动NAA的用量在0 , , , 之间,以找出NAA用量对某一培养生根的影响。这就是单因子试验。单因子试验,除了要研究的那一个变量以外,其余各方面都应尽量相同或者尽可能相近,实验应安排得很简单。一次变化一个因素,并把全部情况详细记录。通常在进行了预备性试验后,接着再安排一次较全面的单因子试验,就能确定该因子与试验结果之间的相互数量关系。生物学试验不同于物理学或化学实验的地方很多,最重要与最显著的差别是在生物学试验中必要设置对照组与实验组,试验组可以有一组或几组,随试验的复杂性增加,对照组也可能有一组以上。要求对照组与试验组中的试验个体,即植物组织块或其它培养物,必须在遗传性、生理状态、前培养条件等等方面,尽可能完全一致(这在组织培养的工作中比较容易做到)。这是因为生物学研究对象的可变因素太多,许多事项难以直观地记录,也不便于将其转换为数字。试验材料来源不纯、不整齐,以后发生了变化,就会说不清是由于试验因子产生的效果,还是因材料之间不同所产生的结果。对照组通常不施加试验因子处理,或维持原先的培养条件。在各组处理项目上,通常要用一定数量的试验材料,因此必须有一定数量重复。随试验规模和要求不同,大多每个项目要有4—10瓶,每瓶至少3块培养物或3丛小幼苗。这些材料接入的数量和质量都应细心地尽可能保持一致。设置的重复数量越大,试验进行的越仔细,所取得的结果也就越可靠。所得到的试验结果都应经过适当的数学处理,以便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试验结果的准确度与可信度。3、多因子试验及正交设计近几年来,由于有了现代统计学等数学方法的帮助,已有可能设计同时试验几个因子的若干个水平的复杂试验了。这样做已表现出了极其显著的优点,即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提供了几个可变因子在交互作用时的效果。例如,采用正交设计,在使用L9表时就可以安排4个因子,3种水平的试验,一共做9种不同搭配的试验,其结果相当于做了27次种种搭配的试验。正交试验虽然是多个因素搭配在一起的试验,但是在试验结果的分析中,每一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却又能够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因此一次系统的试验结果,就可以把问题分析的清清楚楚,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成倍的收获。在植物快速繁殖研究中,可用于同时探究培养基中适宜的几种成分的用量,如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糖和其它成分的用量。当培养物有切实可靠的指标便于观察计算,即比较容易进行定量化处理的情况下,采用多因子试验都能起到推进试验进程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出苗数量、苗的高度、生根数量、根长度、移栽成活率等等。在没有上述明确的可计数的指标时,如愈伤组织的生长状况,生长量、分化潜力等,可以根据经验目测,采用评定记分的方法,将状况与质量指标转黄为数字,再进行统计学处理。严格地说,上述指标经过仔细的测定分析,也可以定量化。比如愈伤组织的生长量,可以通过先称取空瓶(带培养基)重,接种后再称取重量,两次重量之差,便是初始接种物的初重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先取出培养物(因不便无菌称量,如培养物不保留,则可直接称培养物)转移到已称量好瓶重的新鲜培养基上,再称量瓶重,求出培养物的末重量。初始重量之差,便是培养物的生长量。也可设置对照,称取干重量。可见手续很麻烦。在涉及到分化状况及潜力时,通过制备切片经显微镜观察,也能定出切合实际的数量指标,但上述过程只能用于确有价值的理论研究中。在大多数应用项目中,则嫌其过于繁琐而没有实用价值。凭经验判断打分的办法,误差因素太大,因此,在这种没有具体数字指标试验中,还是以单因子试验比较能说明问题。否则各因子之间的作用交织在一起,常使结果无法解释。4、 逐步添加和逐步排除的试验方法在植物组织分化与再生的研究中,在没有取得可靠的分化与再生之前,往往添加各种有机营养成分,而在取得了稳定的再生之后,就可以逐步减少这些成分。在逐步添加时是使试验成功,在逐步减少时是缩小范围,以便找到最有影响力的因子,或是为了实用上的需要竭力使培养基简化,以降低成本和利于推广。在寻求最佳激素配比时,也经常用到这种加加减减的简单方法。(二) 主要培养条件及影响因子的选取1、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在已成功的试管繁殖的植物种类中,以采用MS为基本培养基的为最多。因此,在一般的培养中可先试用,如发现有不利的影响,或不够理想,要想对基本培养基加以改进的话,最好首先降低MS培养基的浓度,其次,可以选择在配料成分上与MS培养基有显著不同的其它培养基加以试用对比,如B5、White、Nitsch培养基等。通常微量元素和铁盐不必配成许多种,只按MS微量元素的配方配成,可用于其它培养基成分中。混合的微量元素一般配成的浓度是每升培养基中加入1ml或5ml。在取得稳定的分化增殖时,微量元素可以减少甚至省略。配方中微量元素用量也有很大差异,如ER培养基中的用量,就只有MS配方中的1/10。培养基中的有机成分变化最大,不必拘泥于某一配方的要求。在遇到难以分化的材料时,常常是增加培养基的复杂性,不断加添可能有希望的营养成分或者生理学上的活性物质,在培养成功后再逐步减去。因此可能发现,一些成分在推进试验结果方面,其实是些无关的因素。但是其中有些是起了推进作用的。在试验没有成功时,加入总比不加入好,多数有机成分的用量都不宜过高,如生物素常用—。某些有机物是植物组织生长分化的必需物质,是代谢环节中的电子传递体,在整体植物中它们可以自行合成,离体组织则合成减少或不能合成,或因伤口面积剧增、代谢消耗加强而供应不足,因此,即使加入很少,有和没有是不一样的。基本培养基选取的实例:把月季丛生苗分别接种到MS、B5和White三种培养基上,这三种培养基除基本的无机盐配方以外,其它成分都完全相同。培养1个月以后,可以看到一点变化,第二个月,转接一次继续培养,第三个月再转接一次。这样,大约在第三个月末或第四个月初,即可看到这三种培养基对月季幼苗生长与增值的影响。其中以MS培养基最好,苗生长快,增值倍数高;B5培养基较差;而White培养基最差,幼苗生长慢,增值倍数低。试验结果如以MS为100%,B5约为86%,White约为73%。这样就可以选择MS培养基为基本条件,用于月季的试管繁殖。在这个例子中,三种培养基互为对照组,或认定MS处理的为对照组。2、 植物激素配比的选择从植物组织培养文献中所累积的资料看,要使植物组织分化出苗和使苗能快速增值,选择植物激素的种类和调节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用量是最重要的一环。形象化地说:这是最灵敏的一个旋钮。在选定或者暂时认定某一基本培养基后,或者同时,通常首先要考虑的都是植物激素的配比。例如,采用MS培养基,细胞分裂素用BA,生长素用NAA,用量:BA暂定为2mg/1,NAA暂定为或者,这样的培养基现在通用的写法为:MS+BA2+—。培养温度为24—26℃,每天光照10小时。这种培养基和条件已使比较容易再生的上百种植物顺利分化和增值,初试不妨先试一试。培养一段时间以后,可以根据大多数培养物及其中少数组织块的表现,来修订下次培养基中植物激素的用量。这一过程,也就是收集培养物对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意见”。培养物的各种表现说明什么问题,以及应当如何调整,后面要做详细介绍。预备试验也可以一种以上,如除上面一种以外,可扩展为:MS+BA1+,MS+BA3+等,如培养物反应不理想,可以查阅、参考近似科、属和属内其它种的培养条件。选取不同激素用量也可以用两组单因子试验来进行:第一组找出适宜的BA用量,第二组找出适宜的NAA用量。第一组 1—1 MS+BA1+ 1—2 MS+BA2+ 1—3 MS+BA4+在这组试验中NAA的用量不变,注意观察BA对培养物的影响。第二组 2-1 MS+BA2+ 2-2 MS+BA2+ 2-3 MS+BA2+在这组试验中BA的用量不变,注意观察NAA对培养物的影响。 象这样比较简单的试验,就用不着BA和NAA两个因子都同时变。从试验结果中可以选出较优的一两种处理,或可预示在上两组试验中未曾出现的组合,需要调整后再继续试验。比如上述试验中1-2较好,2-3较好,重新试验时,就可以选MS+BA2+的激素配比。 也可以计量级变化更大的试验,作预选,形象地说进行筛选的“筛眼”更粗大些,探测范围更宽些。如BA选定1、3、5mg/1;NAA选定为、、5mg/1;或者、、、等等。在这组试验结果明朗以后,比较优组合为出发呆呢再设计新的组合,并将量级划小,两三轮试验后,定可找到最佳的激素组合。对于许多植物来说,这样的试验已足够了。特殊情况下,如解决不了问题,就可进一步选用KT、ZT、2-ip等其它细胞分裂素,以及IAA、IBA、2,4-D等其它生长素,并试用正交试验法、优选法等安排多因子的试验。以细致耐心的多次试验,逐步缩小包围圈,最后找到适宜的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的种类与用量,使该种植物能顺利地高速繁殖。应当记住,所有试验应在相同的培养基上重复继代2-3次,以确证其效果。如果把少量试验材料在颇大差异的培养基上转来转去,弄得试验结果无法分析,是不能提供真实数据的。最妥善的办法是加大工作量,重新开始,消毒和接种更多的试材,并仔细试验与观察。3、 糖浓度的选取采用单因子试验,或结合植物激素的选取,采用正交试验来确定最佳糖浓度。通常选择的幅度很小。对大多数植物来说,适宜的浓度为20或30g/1,个别情况用到40g/1.在花药培养时变化幅度较大,有时用到70—150g/1。4、 PH值的选取一般植物对PH值的要求不很严格,如山茶、杜鹃和叶子花等,可以适当降低PH值到或。试用于新培养的种类时,可参考过去已发表的类似植物。采用只变动PH值的单因子试验,可以迅速了解到适宜的PH值。第一次可试用、、及,等第一次结果出来后,再细调一次,即可确定出最佳PH值。在培养过程中,培养基的PH值会随养分消耗而变动,因此量级差别太小时,试验结果的差异也不明显,只要培养物的生长增值能满足快速繁殖的要求,就不必过于精心。5、 温度和光照在没有专门的设备条件下,温度和光照要求的选取也不必过细。利用培养架的顶部、中部、下部,分别放置培养瓶和温度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即可比较出该植物需要的温度范围。对光强的需要,可通过植物距离光源的远近不同来比较得出。没有特殊的需要,一般不做光周期的研究,打多数专家认为10-14小时光照时必需的。 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购置光照培养箱。这种设备可以准确地控制每天光照的时间,即可任意控制光照和黑暗的周期性变化,光强度可通过灯盏的数目给予调节。设有升温和降温装置,能调到任意,变化范围在+1℃左右。光照培养箱对于研究培养物的春化处理和光周期对植物发育的影响是较理想的。箱内的湿度只能作大体上的调节,但这一点关系并不很重要,因为培养瓶中的湿度一般都是打到100%的。如果妥为利用,在这样的试验条件下,能够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几个最重要的因素,都已在人为地控制下了。这是目前在微型整体水平、组织或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上能比较精密控制的较理想的设备。用这种光照培养箱当然可以方便迅速地找出某种植物快速繁殖所要求的最佳温度和最佳光照条件。6、 综合因子的最终确定在各个单项因子的最佳条件找到以后,将这些最佳条件综合到一起,进行全面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再做适当调整,试验工作就可结束,将研究成果扩大,应用到大规模的快速繁殖中去。

组培实验毕业论文

蝴蝶兰组培快繁技术和水质、温度对其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中文摘要】 本课题研究了3个新引进蝴蝶兰品种的组织快繁技术、试管苗移栽技术和环境因素对蝴蝶兰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如下: 1.培养基为1/4MS+6-BA2mg/L+椰子汁10%+活性炭、外植体取未开花花梗上部腋芽接种萌芽速度快,生长也快,成活率高。在人工气候箱中昼夜温度25℃/20℃,由于温度恒定芽萌动快,生长也相对较快;但在培养室,温度20℃~25℃中培养的组培苗相对健壮。 2.在接种过程中外植体剪切时于无菌水中进行,并在培养基中添加氧化剂DTT10mg/L,可有效降低花梗腋芽外植体的褐化程度。 3.果荚无菌播种培养,以授粉后生长110d的绿果荚为最佳取材时期;诱导原球茎最佳培养基为花宝1号3g/L+蛋白胨5g/L+香蕉汁10%+活性炭。G3+香蕉汁10%+活性碳为原球茎增殖快繁的最佳培养基;G3+香蕉汁10%+活性碳为组培苗生长和生根的最佳培养基。 4.试管苗室外炼苗时,置于室外7d不... 感兴趣与我加QQ在线传递全文

文章标题:论植物组织培养褐变产生的因素及对策摘要:本文针对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褐变现象,详细地分析了其产生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科研和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褐变,对策目前,在许多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遇到褐变问题。褐变主要发生在外植体,在植物愈伤组织的继代、悬浮细胞培养以及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中也经常发生。褐变产物不仅使外植体、细胞、培养基等变褐,而且对许多酶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培养材料的生长与分化,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本文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现象的影响因素、机理及防范措施,对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或工厂生产,包括植物组织的培养,原生质体、悬浮细胞和植物器官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褐变产生的影响因素影响植物组织培养褐变的因子是复杂的,因植物的种类、基因型、外植体部位及生理状态等不同,褐变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植物种类及基因型不同的植物和不同的基因型决定了不同的褐化程度。在组织培养中,品种褐化难易可能是与该品种中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多少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差异有关。外植体部位及生理状态外植体的部位及生理状态不同其褐化程度不同,同时,不同时期和不同年龄的外植体在培养中褐变的程度也不同。培养基成分培养基成分中的无机盐、蔗糖浓度、激素水平等对褐变的程度的影响尤为重要。另外,其pH值也与褐变程度有较大关系。培养条件温度过高或光照过强,均可加速被培养组织的褐变。不利环境条件都能造成细胞的程序化死亡,温度是诱导程序化死亡的主要因素[1]。2褐变产生的机理非酶促褐变非酶促褐变是由于细胞受胁迫或其他不利条件影响所造成的细胞程序化死亡或自然发生的细胞死亡,即坏死形成的褐变现象,并不涉及酚类物质的产生。徐振彪等[1]将生长正常的愈伤组织转移到含NaCl的培养基中,组织周围尤其是接触培养基部分发生褐变,但培养基中没有看到扩散的褐化物质。当温度升高时继代保存时间过长,也会发生此类现象。但这种褐变若采取适当措施或者愈伤组织适应了胁迫环境就不再发生了[3]。酶促褐变目前认为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主要是由酶促褐变引起的,培养材料变褐主要是由伤口处分泌的酚类化合物引起的[4]。酶促褐变如同一般的酶促反应,其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酶、底物和氧。引起褐变的酶有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等。从初次培养和继代培养过程中试管苗的褐变程度和PPO的活性来看,表明PPO活性的高低是引起培养材料褐变的关键。引起褐变的酶的底物主要是酚类化合物,按其组成可分成3类:苯基羧酸(包括邻羟基苯酚、儿茶酚、没食子酸、莽草酸等),苯丙烷衍生物(包括绿原酸、肉桂酸、香豆酸、咖啡酸、单宁、木质素等),第三类是黄烷衍生物(包括花青素、黄酮、芸香苷等),但并非所有的酚类物质都是PPO的底物。在正常发育的植物组织中,底物、氧气、PPO同时存在并不发生褐变,是因为在正常的组织细胞内由于多酚类物质分布在细胞的液泡内,而PPO则分布在各种质体或细胞质中,这种区域性分布使底物与PPO不能接触。而当细胞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和破坏时,则为酶创造了与PPO接触的条件,在氧存在的情况下使酚类物质氧化成醌,进行一系列的脱水、聚合反应,最后形成黑褐色物质,从而引起褐变。3防止外植体产生褐变的对策从理论上讲,酶促褐变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加以抑制:一是除去引起氧化的物质——氧;二是捕捉或减少聚合反应的中间产物;三是抑制有关的酶。实际操作上,下列措施是被认为行之有效的。适当外植体的选择取材时应注意选择褐变程度较小的品种和部位作外植体。成年植株比幼苗褐变程度厉害,夏季材料比冬季及早春和秋季材料的褐变要严重。冬季的芽不易生长,宜选用早春和秋季的材料作为外植体。王异星[5]用荔枝无菌苗不同组织的诱导试验表明,茎最容易诱导出愈伤组织,培养2周后长出浅黄色的愈伤组织;叶大部分不能产生愈伤组织或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中度褐变;而根极大部分不产生愈伤组织,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全部褐变。对外植体的处理通过对较易褐变的外植体材料的预处理能减轻醌类物质的毒害作用。处理方法如下:外植体经流水冲洗后,在2-5℃的低温下处理12-24小时,再用升汞或70酒精消毒,然后接种于只含有蔗糖的琼脂培养基中培养5-7天,使组织中的酚类物质部分渗入培养基中。取出外植体用漂白粉溶液浸泡10分钟,再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中。若仍有酚类物质渗出,3-5天后再转移培养基2-3次,当外植体的切口愈合后,酚类物质减少,这样可使外植体褐变减轻或完全被抑制。何琼英等[6]用抗坏血酸预处理香蕉吸芽外植体,能减轻外植体褐变,从而提高芽丛诱导率。适宜的培养基培养基的成分与褐变程度有关,要考虑所选培养基的状态和类型。适当的无机盐浓度张妙霞等[7]在柿树组织培养防止褐变所进行的试验中,4种培养基的无机盐以改良MS(大量元素减半)和1/2MS的效果最好,MS的效果较差,结果证明低浓度的无机盐可促进外植体的生长与分化,减轻外植体褐变的程度。徐振彪[1]在对玉米幼胚耐NaCl愈伤组织的筛选表明,随NaCl浓度升高,褐变现象加重。适当和适量的激素王异星[5]在荔枝的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添加1mg/LBA 时,愈伤组织较坚硬,增殖缓慢,易产生褐变。培养基中添加1mg/LBA 1mg/L2,4-D时,愈伤组织浅黄疏松,增殖也快。培养基的硬度在一定范围内,琼脂用量大,培养基硬度大,褐变率低[8],这可能是培养基的硬度影响了酚类物质的扩散速度的缘故。培养基中水的硬度的影响硬度低的蒸馏水褐变率低,而使用硬度较高的自来水,褐变严重,甚至会出现褐变死亡[8]。这可能是配制培养基的水改变了培养基中无机盐的浓度,间接地影响了植物外植体的褐变。培养基的pH值在水稻体细胞培养中,pH值为时MS液体培养基可保持愈伤组织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其表面呈黄白色,而pH值为时,愈伤组织严重褐变[9]。一般来说,酸性环境(pH值为)不利于褐变过程的发生[10]。培养条件如温度过高或光照过强,光照会提高PPO的活性,促进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从而加速被培养的组织褐变。高浓度CO2也会促进褐变,其原因是环境中的CO2向细胞内扩散,细胞内CO32-增多,CO32-与细胞膜上的CO32-结合,使有效CO32-减少,导致内膜系统瓦解,酚类物质与PPO相互接触,产生褐变[11]。因此,初期培养要在黑暗或弱光下进行。添加褐变抑制剂和吸附剂褐变抑制剂主要包括抗氧化剂和PPO抑制剂。在培养基中加入偏二亚硫酸钠、L-半胱氨酸、抗坏血酸、柠檬酸、二硫苏糖醇等抗氧化剂都可以与氧化产物醌发生作用,使其重新还原为酚[12]。由于其作用过程均为消耗性的,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添加量,其中L-半胱氨酸和抗坏血酸均对外植体无毒副作用,在生产应用中可不受限制。在水稻细胞的培养基中,添加植酸(PA),可防止褐变,PA分子中众多的羟基产生抗氧化作用,使生色物质的含量下降或PA与PPO分子中的Cu2 结合,从而降低了其活力。陈学森等[13]在对植酸在银杏组织培养中应用的研究中也证实了植酸具有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作用。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活性炭是一种吸附性较强的无机吸附剂,能吸附培养基中的有害物质,包括琼脂中的杂质、培养物在培养过程中分泌的酚、醌类物质以及蔗糖在高压消毒时产生的5-羟甲基糠醛等,从而有利于培养物的生长。粉末状的活性炭与颗粒状的活性炭相比吸附性更强,一般在培养基中加入1-4g/L的活性炭。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尽量用最低浓度的活性炭来对抗褐变的产生,因为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是没有选择性的,在吸附物质的同时,也会吸附培养基中的其他成分,对外植体的诱导分化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14]。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是酚类物质的专一性吸附剂,在生化制备中常用作酚类物质和细胞器的保护剂,可用于防止褐变[15]。进行细胞筛选和多次转移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经常进行细胞筛选,可以剔除易褐变的细胞。在外植体接种1-2天后应立即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中,能减轻酚类物质对培养物的毒害作用,降低抑制作用,使外植体尽快分生,连续转移5-6次,可基本解决外植体的褐变问题。参考文献:[1]徐振彪等.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化现象.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7(1):55~56.[2]符近.三种不同类型种子休眠萌发及马占相思种子老化过程的研究.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1996.[3]傅作申,玉米耐NaCl幼胚愈伤组织的筛选及特性分析,长春农牧大学硕士论文,1996.[4]颜昌敏编著,植物组织培养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王异星.荔枝细胞培养的初步研究.暨南大学学报,1997,18(5):84~85.[6]何琼英等.抗坏血酸预处理阻止香蕉吸芽外植体褐变的研究初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16(3):79~82.[7]张妙霞.柿树组织培养防止外植体褐变的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33(1):87~91.[8]金坚敏.水稻幼穗和成熟种子诱导胚状体时的有关因子探讨.植物学通报,1992,9(2):53~54.[9]金坚敏.水稻幼稿和成熟种子诱导胚状体时的有关因子探讨.植物学通报,1992.[10]王东霞等,如何对抗植物组织中的组织褐变,中国花卉盆景,2002,12:29~30.[11]姚洪军,罗晓芳,田砚亭.植物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变的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3):78~83.[12]蔡金星等.不同品种梨多酚氧化酶特性及其抑制剂的研究.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13(1):55~57.[13]陈学森,张艳敏等,植酸在银杏组织培养中应用的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9(2):24~27.[14]刘用生.植物组织培养中活性炭的使用.植物生理学通讯,1994,30(3):214.[15]姚洪军等.植物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变的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3):78~84.《论植物组织培养褐变产生的因素及对策》来源于文秘114网,欢迎阅读论植物组织培养褐变产生的因素及对策。----------------------------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即植物无菌培养技术,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植物体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胚、胚珠、子房、花药、花粉以及贮藏器官的薄壁组织、维管束组织等,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培养基及光照、温度等条件下,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至今,世界各国在无性系繁殖、花卉育种、植株脱病毒和种质保存等方面,广泛应用组织培养技术。 (一)组织培养技求的应用 1.无性系繁殖无性系繁殖是植物组织培养应用的主流之一,用植物组织培养进行无性繁殖的优点是,用材少,速度快,不受气候、季节、基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比传统的常规繁殖方法要快得多,人们又叫它'快速繁殖'或'微型繁殖'。其常见繁殖方式有短枝扦插、芽增殖、原球茎、器官分化和胚状体发生。其中芽增殖在盆栽花卉繁殖中应用最为普遍,如草本植物四季秋海棠、鸡冠花、万寿菊、长春花,观叶植物蟆叶秋海棠、网纹草、花叶芋、天鹅绒竹芋,木本植物三角花、比利时杜鹃、月季、八仙花等,在生产实践中,均已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原球茎培养在大花蕙兰、蝴蝶兰、美丽兜兰、石斛、春兰等兰科植物和肾蕨、凤尾蕨、鹿角蕨等观赏蕨的规模性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胚状体培养,据报道目前已在30个科150种植物上观察到它们的愈伤组织可以分化出胚状体,而盆栽花卉中的花叶芋、山茶花都是成功的范例。器官分化主要是从外植体直接产生不定芽或不定根,一般不通过从愈伤组织进行器官分化形成植株,因为其性状有可能发生变化或经过多次继代培养后,会丧失再生植株的能力。 2.花卉育种当今盆栽花卉育种中,也广泛应用组培技术。 胚培养:在花卉种间杂交或远缘杂交中,有时虽然能正常受精,但胚往往发育不完全或胚与胚乳间不亲和,不能得到种子,可采用胚的早期离体培养促使胚正常发育,培养出杂交后代。如山茶花、百合和鸢尾杂交中均采用幼胚培养,成功地收到了杂交种子。同时,在杂交中受精困难,也可把未受精的胚珠分离出来,在试管内用花粉受精来解决,这在草本花卉花菱草中已取得成功。 单倍体育种:利用花药培养诱导花粉形成单倍体,在试管培养中通过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而成为纯合二倍体植物,从而缩短新品种育种的时间,还有利于突变中隐性突变的分离。这在花卉的株型、花色、花型的大小或重瓣,叶型、叶色等产生变异,往往有直接利用价值。这在矮牵牛的育种中已应用。 体细胞杂交和植物基因工程:利用原生质体遗传操作技术,可以从原来不大可能进行杂交的不同属植物间获得体细胞杂种或核质杂种。可以通过摄取外源目的基因,定向改造植物的某些重要性状。 3.植株脱病毒用无性繁殖方法来繁衍的花卉种类如菊花、香石竹、郁金香、百合、白鹤芋等,不能通过种子途径去除病毒,用化学方法防治和高温处理往往成效不稳定。作为组织培养的无性繁殖材料,最好是去病毒组织,否则易导致病毒积累,危害加重。而植物的茎尖部分无维管束,病毒难以侵入。所以,茎尖培养是获得无病毒植株的最好途径。至今,茎尖培养脱毒法已在菊花、百合、香石竹、郁金香等盆栽花卉上推广使用。 4.种质保存用无性繁殖的植物,因没有种子,只能在植物园内长期栽培保存,耗费大量的土地和劳力。种质材料还易受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病虫危害而流失。若用组织培养方法,保存愈伤组织、胚状体、茎尖等组织,可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 (二)组织培养的几个步骤 1.材料的选用一般用于组织培养的材料称为外植体。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带芽的外植体,如茎尖、侧芽、鳞芽、原球茎等,组织培养过程中可直接诱导丛生芽的产生。其获得再生植株的成功率较高,变异性也较小,易保持材料的优良性状。另一类主要是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和花药、花瓣、花轴、花萼、胚珠、果实等生殖器官。这一类外植体需要一个脱分化过程,经过愈伤组织阶段,再分化出芽或产生胚状体,然后形成再生植株。 外植体的取用与组织部位、植株年龄、取材季节以及植株的生理状态、质量,都对培养时器官的分化有一定影响。一般阶段发育年幼的实生苗比发育年龄老的栽培品种容易分化,顶芽比腋芽容易分化,萌动的芽比休眠芽容易分化。在组织培养中,最常用的外植体是茎尖,通常切块在0.5厘米左右,太小产生愈伤组织的能力差,太大则在培养瓶中占据空间太多。培养脱毒种苗,常用茎尖分生组织部,长度为0.1毫米以下。 2.外植体的消毒植物组培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保证培养物在无菌条件下安全生长。为此,必须抓好外植体的消毒和实行无菌操作。 由于培养的植物材料大都采集于田间栽培植株,材料上常附有各种微生物,一旦被带入培养基,即会迅速繁殖滋长,造成污染,培养失败。所以培养前必须对外植体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消毒的尺度为既能全都杀灭外植体上附带的微生物,但又不伤害材料的生活力。因此,必须正确选择消毒剂和使用的浓度、处理时间及程序。目前,常用的消毒剂有次氯酸钙、氯化汞、次氯酸钠、双氧水、酒精(70%)等。具体消毒方法如下: (1)茎尖、茎、叶片的消毒消毒前先用清水漂洗干净或用软毛刷将尘埃刷除,茸毛较多的用皂液洗涤,然后再用清水洗去皂液,洗后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用70%酒精浸数秒钟,取出后及时用10%次氯酸钙饱和上清液浸泡10~20分钟。或用2%~10%次氯酸钠溶液浸泡6~15分钟。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用无菌纱布或无菌纸吸干接种。 (2)根、块茎、鳞茎的消毒这类材料大都生长在土中,常带有泥土,挖取时易遭损伤。消毒前必须先用净水清洗干净,在凹凸不平处以及鳞片缝隙处,均用毛笔或软刷将污物清除干净,用吸水纸吸干后,在70%酒精中浸一下,然后用6%~10%次氯酸钠溶液浸5~15分钟,或用0.1%~0.2%氯化汞消毒5~10分钟,最后用无菌水清洗3~4次,用无菌纱布或无菌纸吸干后接种。 (3)果实、种子的消毒这类材料有的表皮上具有茸毛或蜡质,消毒前先用70%酒精浸泡几秒钟或2~10分钟,然后用饱和漂白粉上清液消毒10~30分钟或2%次氯酸钠溶液浸10~20分钟,消毒后去除果皮,取出内部组织或种子接种。直接用种子或果实消毒,经消毒后的材料均须用无菌水多次冲洗后接种。 (4)花药、花粉的消毒植物的花药外面常被花瓣、花萼包裹着,一般处于无菌状态,只需采用表面消毒即可接种。通常先用70%酒精棉球擦拭花蕾或叶鞘,然后将花蕾剥出,在饱和漂白粉上清液中浸泡10~15分钟,用无菌水冲洗2~3次,吸干后即可接种。 3.组织培养的条件接种后的培养容器置放培养室,室温应控制在23~26℃,每天12~16小时光照,光照度为1000~3000勒克斯。 4.外植体的增殖接种后的外植体要分化出丛状芽、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必须对培养基及激素的种类和浓度进行严格的设计和筛选。常用的基本培养基为MS培养基,激素的种类和浓度对外植体的分化和增殖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不同的花卉种类对激素的种类和浓度是有差别的(表4--3)。 5.诱导生根继代培养形成的不定芽和侧芽等一般没有根,要促使试管苗生根,必须转移到生根培养基上,生根培养基一般应用1/2MS培养基,因为降低无机盐浓度有利于根的分化。同时,不同盆栽花卉诱导生根时所需要的生长素的种类和浓度是不同的(表4-4)。一般常用吲哚乙酸(IAA)、萘乙酸(NAA)和吲哚丁酸(IBA)三种。一般在生根培养基中培养1个月左右即可获得健壮根系。 6.组培苗的移栽生根或形成根原基的试管苗从无菌,温、光、湿度稳定环境中进入到自然环境中,从异养过渡到自养过程,必须经过一个炼苗过程。首先打开试管瓶塞放阳光充足处让其锻炼1~2天,然后取出幼苗用温水将琼脂冲洗掉,移栽到泥炭、珍珠岩、蛭石、砻糠灰等组成的基质中,基质使用前需高温消毒,移栽后要适当遮荫,可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持较高空气湿度,温度维持在25℃左右,勿使阳光直晒,7~10天后要注意通风和补充浇水,约20~40天,新梢开始生长后,小苗可转入正常管理。

你要说下你做组培的目的是什么吧?你设计的这个配方是为了干什么?诱导愈伤的话生长素浓度太低了吧,而且最好用2,4-D。诱导不定芽那分裂素的浓度又太低了,NAA的浓度也不能太高。还是要多看文献,马铃薯做的应该挺多的,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参照一下,如果不合适的话,然后你在他的基础上在作调整吧。对于上面你说的,按照我的理解,你也可以先做单因素的呀。如果要做正交的话那工作量就大了,你不可能只考虑NAA毕竟。激素虽然是重要因素,但也不能只设计激素浓度呀

收稿日期:2007-10-25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王丹(1982-),女,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注:雷江丽为通讯作者。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王 丹1,2,雷江丽2,吴燕民3,吕 慧2,郁继华1(1.甘肃农业大学 农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03;3.中国农业科学院 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以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根茎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筛选出芽诱导适宜的培养基为MS + 6-BA (单位下同)+ TDZ ;MS + 6-BA + TDZ + NAA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出丛生芽, 继代增殖培养中与MS + 6-BA + TDZ + NAA 培养基交替使用可减少畸形芽,增殖系数达;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 + 6-BA + NAA ,生根率达,且植株生长健壮,移栽易成活。关键词: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08)01-0033-04Research on Shoot-tip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WANG Dan1,2, LEI Jiang-li2, WU Yan-min3, LÜ Hui2, YU Ji-hua1( of Agronomy,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 Institute of LandscapeGardening, Shenzhen 518003, Guangdong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studied on tissue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 with the stem tips asexpla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ud inocul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 the best of clump shoot indu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TDZ + NAA ; using MS + 6-BA + TDZ + NAA asproliferation medium, an optimal proliferation rate was obtained. When the two kinds of mediumused alternatively, the effect was better. The optimum rooting medium was MS + 6-BA +NAA , the rate of rooting could reach , and cultured in this medium, the plant grewwell and easy to words: Canna×generalis; shoot-tip; tissue culture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属美人蕉科(Cannaceae)美人蕉属(Canna)的园艺杂交种[1],是多年生喜光宿根草本花卉,原产美洲热带和非洲等地。其枝叶茂盛、花朵艳丽、姿态优美、花期长,在深圳地区几乎全年开花,是配置大型花坛的优良品种。大花美人蕉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能吸收硫、氯、氟、汞等有害物质,具有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作用,因此,世界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中都广泛应用。美人蕉传统的繁殖方式主要采用分切地下根茎的方法,繁殖速度慢、增殖效率低,而且连续营养繁殖造成病毒积累致使病毒病在各地相当普遍,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利用茎尖组织培养进行脱毒试管苗快繁,是目前大力繁殖与推广美人蕉的主要手段。关于美人蕉组织培养的研究报道较少[2,3],本研究探索其组织培养高效的再生体系,以期为品种提纯复壮及遗传转化、性状改良奠定基础。2008,37(1): Plant Science第·34· 37 卷1 材料与方法 材料供试材料为目前城市绿化中普遍应用的大花美人蕉‘President’品种。 外植体选择与处理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株,挖取带芽胞的根茎,去除表面老皮并用肥皂水清洗。用75%乙醇棉擦拭,然后采用不同的消毒剂及处理时间(升汞10min、2%次氯酸钠10min、2%次氯酸钠20min、2%次氯酸钠 + 升汞5min、2%次氯酸钠 + 升汞10min),封闭式振摇灭菌。无菌水冲洗5 次,置于超净工作台上备用。接种前,剥去外部叶片,露出生长点,立即切取茎尖进行接种。 培养方法及培养条件试验于2006 年10 月在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组培室进行。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基均选用MS为基本培养基,在不同培养阶段附加不同种类、不同浓度配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表2~表4),蔗糖3%,pH 。培养温度(28±2)℃,光照强度2 500 lx,光照周期为14h/d,相对湿度70%~80%。每处理接种30 瓶。定期观察试管苗生长与分化情况。2 结果与分析 不同消毒处理方式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因供试外植体取自美人蕉地下根茎,表面污染物较多,不易消毒,且不同植物及外植体的成熟度对消毒剂的反应不同,故本试验选用升汞和次氯酸钠进行灭菌效果比较,以筛选合适的消毒剂及消毒处理时间。由表1 可知,2%次氯酸钠20min 处理的无菌化效果较好,但茎尖褐化较严重,说明灭菌时间过长对去老皮后的幼嫩根茎影响较大。升汞10min 处理与2%次氯酸钠 + 升汞 10min处理,无菌化效果差异不大,但2%次氯酸钠 + 升汞 10min 处理有轻微药害。因此,后续实验选用升汞处理10min 进行外植体消毒。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诱导的影响以MS 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6-BA、NAA、2,4-D、KT、TDZ 等(表2),以筛选出较适宜美人蕉茎尖诱导分化的配方。因美人蕉根茎具有休眠特性,芽诱导分化较难。TDZ 具有很强的促进细胞分裂活性,~μmol/L 即可有效促进分化[4],因此,本实验对TDZ 的诱导效果进行初步探索。试验表明,在不添加任何生长调节剂的MS 基本培养基(1 号)上,茎尖接种10d 后开始生长,叶片展开后,生长停止;15d 后转接到新的MS 培养基上无明显生长,随后叶片逐渐变黄、萎蔫,说明基本培养基中添加生长调节剂是美人蕉离体培养的必要条件。在仅添加6-BA 的2、3、4 号培养基中,高浓度的2 号培养基分化率为,明显好于3、4号培养基,说明美人蕉启动芽诱导分化需要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表2)。11~16 号培养基添加物为不同生长调节剂与TDZ 组合(表2)。仅添加TDZ 的培养基分化率为0,而多种生长调节剂配合使用分化效果更好[5]。其中15 号培养基的侧芽分化率最高,达,且每个茎尖可增殖2~3 个侧芽,但个别茎尖经多次转接后有畸形芽;与2 号培养基相比,分化率明显提高,说明添加低浓度TDZ 可促进芽诱导分化(表2)(图版-a)。5、6、7 号培养基为生根培养基,探讨NAA 对美人蕉茎尖生长和生根的影响。试验结果初步说明美人蕉在6-BA/NAA 小于2/ 时生根率可达50%以上(表2)。8、9、10 号培养基,探讨美人蕉脱分化,诱导愈伤组织,但结果均不理想。因此,建立高效的美表1 不同消毒剂及处理时间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处 理 接种数污染数污染率(%) 药害情况升汞10min 30 5 基本无药害2%次氯酸钠10min 30 12 无药害2%次氯酸钠20min 30 4 20%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升汞5min 30 10 3%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升汞10min 30 5 7%有药害第1 期 王丹,等: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35·人蕉遗传转化再生体系还需进一步探索愈伤组织诱导途径。 芽继代增殖为了探讨优化的芽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按表3 设计6-BA、NAA、TDZ 的正交实验,以15 号培养基上分化出的丛生芽为接种材料,进行继代增殖培养(图版-b)。由表3 可见,除17、18 号培养基外,低浓度TDZ()的分化促进作用较高浓度()的效果好,说明高活性的TDZ 浓度过高反而抑制分化。当 时, NAA 促分化作用显著优于。在TDZ、NAA 浓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着6-BA 浓度的升高,分化率提高。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多,含高浓度6-BA的27 号培养基分化率略有下降,甚至有个别畸形芽产生,说明高浓度细胞分裂素对短期的分化有促进作用[9],但继代数次后,芽已经萌动,自身具有分化能力,需适当降低6-BA 浓度进行壮苗,以避免畸形芽产生。因此,在增殖过程中交替使用分化增殖系数较高的19 号培养基和27 号培养基,既可保证较高的芽分化率,又可使继代苗生长健壮,减少畸形芽。 生根诱导增殖芽3~5cm 长时,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约10d 后,可见到根生成(图版-c)。接种20d 后统计生根结果(表4)。从表4可见,所用培养基上都有根生成,说明美人蕉生根较容易;结合生根率和生长势,我们认为MS + 6-BA + NAA 培养基较适宜美人蕉生根。表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比较植物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2,4-D KT TDZ分化率(%) 生根率(%) 备注1 0 0 0 0 02 9 0 0 0 0 参考[2]3 5 0 0 0 0 参考[3]4 3 0 0 0 0 2 1 0 0 0 2 0 0 0 2 0 0 0 08 0 0 4 0 09 0 0 2 1 0 参考[6]10 0 0 2 0 参考[7]11 0 0 0 0 012 0 0 0 参考[8]13 0 0 0 0 0 1 0 8 0 0 0 5 0 0 表3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继代繁殖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TDZ接种数分化率(%)增值系数 生长势17 30 ++18 30 ++19 30 ++20 30 ++21 30 ++22 30 ++23 30 ++24 30 +25 30 ++26 30 +27 30 ++28 30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弱。同列中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表4 同。表4 不同的生长调节剂配比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接种数生根苗数生根率(%)植株生长势29 0 30 19 +30 0 30 21 ++31 30 20 +++32 30 16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中等;+表示生长势弱。第·36· 37 卷3 结 论美人蕉根茎生长在土壤中,无菌化操作较困难。灭菌试验表明,升汞震荡灭菌10min 效果较好,采回的外植体应尽快处理接种,放置时间过长伤口处易染菌,导致接种后褐化较严重。MS + 6-BA + ZDT + NAA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丛生芽,MS + 6-BA + TDZ NAA 为较好的增殖培养基,在增殖培养过程中这两种配方交替使用效果更好;短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对增殖有促进作用,但长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会使组培苗质量下降。在试验中还发现,转接次数多的茎尖较转接次数少的分化率大,建议在接种后的10~20d 内及时转接。选用MS + 6-BA + NAA 为生根培养基,生根率较高,根系粗壮、根毛密集,植株生长健壮(图版-d),且移栽成活率较高。参考文献:[1] Segeren W, et al. The genus Canna in Northern South America[J]. Acta Bot Neerl., 1971,20(6): 663-680.[2] 刘文萍,等. 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J]. 北方园艺, 2001(6): 32.[3] 丁爱萍,等. 美人蕉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J]. 园林科技, 2006(1): 11-12.[4] Singh N D, et al. The effect of TDZ on organogenesis and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pigeonpea (Cajanus cajan L. Millsp)[J].Plant Science, 2003,164(3): 341-347.[5] 王关林,等. 高活性细胞激动素TDZ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J]. 植物学通报, 1997,14(3): 47-53.[6] 宣朴,等. 生姜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4,17(4): 484-486.[7] Kromer K, et al. In vitro cultures of meristem tips of Canna indica L.[J]. Acta Horticulturace, 1985,167: 279-286.[8] Vendrame W A, et al. In vitro propagation and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om Doritaenopsis Purple Gem 'Ching Hua' flowerexplants[J]. HortScience, 2007,42(5): 1 256-1 258.[9] 刘敏. 花卉组织培养与工厂化生产[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 101-102.

实验论文综述模板

标准论文综述格式及写法

1、综述的格式

综述一般都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前言 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主体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述。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历史发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将归纳、整理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

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

②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

主体部分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问题发展历史依年代顺序介绍,也有按问题的现状加以阐述的。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

论文综述范文如下:

摘要:经济学的数学化和定量化是经济学迅速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以计量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应用为着探讨点通过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现状分析与背景意义、最终提出启示与展望。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模型;经济研究。

一、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背景和意义

二十多年来,计量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数学化和定量化作为经济学迅速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数学模型的应用仅仅是一种工具,不能作为研究经济学理论的本质。要实现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科学化的这一目标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先进的研究分析方法。而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正是一个具体体现。

二、国内计量经济学模型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通过对《经济研究》近间刊载的计量经济学文章统计分析,目的在于对这期间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过程有一个粗略的归纳,同时也能够初步探索中国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转换与研究技术规范的转变,本文则通过计量经济学论文在《经济研究》刊文中的变动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学内在的技术规范的形成历程。

近些年我国主要经济学期刊发表的计量经济学文章主要以应用研究型文章仍然占主导地位,数量远远大于理论研究。例“经济转轨中的企业很出机制”采用了Cox比例死亡模型和条件概率方法[1]:“职业经理人进入民营企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用到了二元选择的1oait模型[2]而就相同的问题也可采用回归模型和协整分析模型进行计量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已经用到了现代很多复杂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同时我们要注意到曾经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方法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是研究一般问题的首选方法:如“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3]。

参考文献:

[1]刘金全,张鹤.经济增长风险的冲击传导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溢出效应”.经济研究,20xx,(10)

[2]刘莉亚,任若恩.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共生性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xx,(10)

[3]张建琦,黄文锋.职业经理人进入民营企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xx,(10)

论文综述的注意事项

论文综述的是在撰写学术论文之前,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和分析的一种学术功课。综述不仅是实现学习、论文撰写的必修环节,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本文将讨论如何进行论文综述以及其重要性。

在进行论文综述之前,需要拟定好研究方向、题目和关键词。之后,开始检索和筛选与主题相关的文献。这些文献需要来自于可靠、权威、高质量的学术资源,例如学术期刊、数据库和学术搜索引擎等。筛选文献时应关注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结论等方面,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关、探究深入、论述完整的文献。

确定了合适的文献后,接下来需要撰写综述。综述应包括文献的简介、研究内容的梳理、分析和评价,此外还需要注意文献来源的引证、叙述的逻辑性、内容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撰写综述时,可以根据对文献的分析和评价,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综述的重要性在于为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提供了基础和支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评价,可以形成对目标研究领域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帮助更好地理解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综述还可以引导和指导论文撰写,为研究提供参考、激励和促进作用。

总之,论文综述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学术练习,以其严谨的方法论和学术研究的规范性,对于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推动学术研究的进程、提升个人和团队的学术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论文综述范文写法如下:

1、标题

文献综述的标题一般多是在设计(论文)选题的标题后加“文献综述”字样。

2、提要或前言

此部分一般不用专设标题,而是直接作为整个文献综述的开篇部分。内容是简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果本课题涉及到较前沿的理论,还应对该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最后要介绍研究者搜集的资料范围及资料来源。

3、正文

这是论文文献综述的核心部分。应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对自己搜集到的有用资料进行系统介绍。

撰写此部分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对已有成果要分类介绍,各类之间用小标题区分。

其二、既要有概括的介绍,又要有重点介绍。根据自己的分类,对各类研究先做概括介绍,然后对此类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重点介绍。

4、总结

对上述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研究趋势及价值进行概括与评价。此部分应着重点明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已有成果为自己的研究奠定了怎样的基础或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与尚存的研究空间(本课题已有研究中存在的空白或薄弱环节)。

5、参考文献

要求列出的参考文献不少于15篇,且外文文献不少于3篇,并按论文中的参考文献的格式将作者名、文献名、文献出处、时间等信息全面标示出来。

实验类论文文献综述模板

论文文献综述写法如下:

内容要求:文献综述是在研究选题确定后并在大量搜集、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课题或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的综合性介绍,目的是理清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及尚存的研究空间,它既可以给研究者在充分借鉴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还可以帮助读者(或论文审阅者)明确本研究的新意所在。

文献综述的结构一般由下列成份构成:1、标题。文献综述的标题一般多是在论文选题的标题后加“研究综述”或“文献综述”字样。

2、提要或前言。此部分一般不用专设标题,而是直接作为整个文献综述的开篇部分。内容是简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果本课题涉及到较前沿的理论,还应对该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最后要介绍研究者搜集的资料范围及资料来源,其中要讲清查阅了哪些主要着作、在网络中查询了哪些资料库(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并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搜索(如通过输入“关键词”或“作者名”或“文章名”进行搜索,一般用精确匹配),共搜索到的相关论文的篇目数量多少,对自己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论文有多少等信息。

3、正文。这是文献综述的核心部分。应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对自己搜集到的有用资料进行系统介绍。撰写此部分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对已有成果要分类介绍,各类之间用小标题区分。以下是常见的分类线索:按时空分类(如: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与国内研究现状)按本课题所涉及的不同子课题分类;按已有成果中的不同观点进行分类,等等。

其二、既要有概括的介绍,又要有重点介绍。根据自己的分类,对各类研究先做概括介绍,然后对此类研究中具有代表。

一、学位论文的一般格式和顺序 紧接英文页面之后的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声明(见附件一)需要由研究生本人亲笔签名,学位论文需要提交电子版以便于数据库管理和网上查阅。有保密要求不宜公开的论文由导师申请,院系审核,经校保密工作委员会审查后,提交研究生学位办公室批准后同意保密,保密期后自动承认使用授权声明,并予以公开。 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在三万字以上,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在五万字以上。文字采用中文简体;除艺术、古籍等个别经研究生院特许的情况外不得采用繁体字。鼓励采用中英文双语写作,但上交国家及校图书馆的论文必须用中文。 本格式主要适用于理、工、医、管学科的学位论文和一般的文科论文,特殊情况经研究生院批准后执行。(一)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是论文全貌的集中体现,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命题必须确切、简明,题目应力求简单,也不应宽泛笼统,应能看出论文的实质性内容和工作重心。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副题名可另起一行,用破折号与主题名隔开。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 可公开交流的学位论文应有英文题名。英文题名另起一页,排印在英文授予单位前,其间用“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硕士学位论文用“a thesis submitted to”)作为标志,后面注明学位类别、研究生姓名、导师姓名、日期等。英文题名格式见研究生院主页下载区→研究生学位→英文页面格式。 (二)论文摘要(提要) 论文摘要包括题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姓名、导师姓名、学校名称、正文、关键词。中文约500字左右,英文约200~300词左右,二者应基本对应。它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应说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见解、用语简洁、准确,并在论文摘要后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至8个。关键词应为公知公用的词和学术术语,不可采用自造字词和略写、符号等,词组不宜过长。 英文摘要采用第三人称单数语气介绍该学位论文内容,目的是便于其他文摘摘录,因此在写作英文文摘时不宜用第一人称的语气陈述。叙述的基本时态为一般现在时,确实需要强调过去的事情或者已经完成的行为才使用过去时、完成时等其他时态。可以多采用被动语态,但要避免出现用“this paper”作为主语代替作者完成某些研究行为。中国姓名译为英文时用汉语拼音,按照姓前名后的原则,姓、名均用全名,不宜用缩写。姓全用大写,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名用双中文字时两个字的拼音之间可以不用短划线,但容易引起歧义时必须用短划线。例如“冯长根”译为“feng changgen”或“feng chang-gen”,而“冯长安”则必须译为“feng chang-an”。论文英文封面上的署名也遵守此规定。 (三)目录 目录是论文的大纲,它反映论文的梗概。论文目录要求层次清楚,应将论文的章节按顺序编好页码,页码居页面的右侧并排列整齐。 (四)本论文专用术语(符号、变量、缩略词等)的注释表(任选) 如果有必要可以设置此注释表。此部分内容可根据论文中采用的符号、变量、缩略词等专用术语加以定义和注释,以便于论文阅读和迅速查出某符号的明确含义。 (五)正文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内容可因研究课题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可包括:文献综述、理论基础、计算方法、实验方法、经过整理加工的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见解和结论。 正文一律用阿拉伯数字编排页码,页码在底部居中。正文之前的摘要、目录等内容单独编排罗马数字页码。 1.绪论(前言) 本研究课题国内外已有的重要文献的扼要概括,阐明研究此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2.文献综述 在查阅国内外文献和了解国内外有关科技情况的基础上,围绕课题涉及的问题,综述前人工作情况,达到承前启后的目的。要求:(1)总结课题方向至少2017年以来的国内外动态;(2)明确前人的工作水平;(3)介绍目前尚存在的问题;(4)说明本课题的主攻方向。文献总结应达到可独立成为一篇综述文章的要求。 3.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或统计分析 利用研究生本人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所选课题进行科学地、严密地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或统计分析,剖析课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4.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实验装置 学位论文要求对实验原理、方法、装置、步骤和有关参数有较详细的阐述,以便评阅人及答辩委员会审核实验的可靠性,并能对试验进行重复以便验证结果的可靠性,也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个较完整的研究方法。 5.实验结果及讨论分析 列出数据的图或表,并对数据结果进行讨论,对比分析、结果推论要严格准确,避免采用模棱两可的评定语言。对反常的数据要保留并做解释或者说明,不可随意剔除数据做出有违科学公正的行为。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模板 (二)、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三)、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两篇) (四)、市场营销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三篇) (五)、大学生个人职业规划论文结束语(十篇) (六)、大学生个人职业规划论文范文(三篇) (七)、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3000字(四篇) (八)、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4000字 (九)、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祝合良教授在《人民日报》发表理论文章 (十)、大学生毕业论文通用谢辞范文(十篇) ;

文献综述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写项目基金申请书中的文献综述和毕业论文中的文献综述会有区别;内容侧重点不同,格式要求也不同。如下给出的模板是一般文献综述中应该包含的部分和基本的格式要求。读者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可视情况而选择恰当的方式。1、文献综述(论文标题,小二号,黑体,居中)2、摘要:(“摘要:”两个字要求是黑体小四,顶格写;摘要的内容要求是楷体小四。字数要求200-300.)3、关键词: ; ; ;(关键词要顶格写,有3-5个,格式要求黑体小四,词与词间用分号隔开)4、正文 (要求:正文的标题是宋体小四,要加粗,顶格写;正文内容是首行空两格,字体小四,不加粗;标题之间的标号统一)一、前言说明写作目的意义介绍有关的概念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核心主题)交待综述讨论的范围(引用文献起止年份学科范围)二、正文理论发展阶段性成果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成熟可靠新近的权威可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历史发展:采用纵向对比的方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某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说明目前达到的水平。(二)现状分析:介绍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对比研究差距,来阐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还有哪些空白点没有涉及,找到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首先将整理和归纳出来的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其次讲解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第三介绍有争议的相关专家观点或学说,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各种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焦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第四,简要的介绍陈旧、过时的或被否定的观点,这样使文章更系统全面,而且这些资料也可以起到对比反衬的作用。(三)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意见、提出展望性意见。这一部分主要是给读者以启示,使从事这一课题的工作者能看到未来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这部分的内容要客观,不仅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指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三、总结与展望高度概括主题内容提出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一篇好的综述总结,可以发人深思,具有导向意义。参考文献(格式要求:黑体小四)[1]作者,作者.文献名称[J].期刊名称,年份,卷号,起止页码.(宋体五号)(附录: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但是又急着交。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就是去知网上面找你要写的那方面的硕士论文,上面有完整的文献综述(那最好,你稍稍改动即可),如果是开题报告形式,你就可以找好它上面的内容(其实跟文献综述写的内容差不多,只是格式和形式不太一样)。你按照以下的提纲自己复制粘贴内容即可(我们这学期写了一篇文献综述),也有可能每个学校的要求提纲不太一样,不过都是差不多的不用太担心,主要是内容要找准: 1.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5个字,要简练准确,副标题统一为“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可分两行书写; 2.摘要:中文摘要字数应在300字左右,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内容要相对应; 3.关键词:关键词以3—5个为宜,应该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分号隔开; 4.正文: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内容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观点正确,能运用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分析方法,并能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工具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文章主体字数为4000字以上。正文基本结构如下: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有关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外研究成果 (二)国内研究成果 (三)对研究成果的评述(这个地方就不要把引用的写出来了,我被我们老师就批了) 三、基本研究思路(最好有图,把你参考的文章所有的提纲画一个简易图即可,不单是自己的文献综述,是你参考的整篇论文的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处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出,只列出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资料,一律列在正文的末尾,特别在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时,应在引用处加以说明。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不应少于五条。 希望对你有用~~

实验论文要写文献综述吗

需要写文献综述的。可分为研究论文(researcharticle)和文献综述(reviewarticle)。简单来说,研究论文需要研究者设计实验得出结果,文献综述需要对前人的研究总结分析。

问题一:论文文献综述中是不是一定要表明自己论文的观点及论点的啊?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川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问题二:论文一定要写文献综述吗 第一,看什么刊物。经济研究、季刊这些上档次的刊物最好还是要回顾一下,不然你也凑不够那么多字数呀,上面的文章动不动就是十几页。第二,看你研究的前沿了。有的触opic,确实研究的人很少,你算是少数先锋之一了,写不出综述也可以理解。第三,综述写多写少不要紧,你做了哪些创新一定要写清楚。 问题三:毕业论文什么情况下需要写文献综述,还是全都要写 按说是要些文献综述的,不过有些学校要求单独写出来,作为一个文献。如果学校不做要求,文献综述可以写的开题报告中胆有些可以出现在论文的绪论中,总的来说,是需要的 阿里机械设计工作室整理 问题四:论文中文献综述部分是否一定需要 正文前是文章摘要。结尾处一般会写一段总结。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都要有的。 问题五:写论文时文献综述里面的文章一定要写到参考文献里面么? 一定的,因为要保护著作权,和版权。如果不想因为这个引起纠纷还是写到参考文献去。况且引用的越多也显得你论文含金量高不是吗。还是写一下吧。 问题六:为什么有些发表了的论文没有文献综述? 10分 可以个你发电资料的 问题七:为什么写论文之前要先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要写什么的? 是要写关于你这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前人做过什么研究,得到过什么成果。主要是提供一个你的研究的生长点,前人做过的你当然不必再做,前人有什么矛盾的地方或者没研究到的地方,这就是你研究的内容。而且也可以给不太熟悉的读者有一个背景的介绍,不然再用很多术语础很突兀了。所以要做综述。就是把以前的相关研究综合陈述一下 问题八:论文后的文献综述必须要在文中有引用吗 那是必须的,文献综述,资源大多来源于文献,应该标明出处。一是表明你的治学态度;二是尊重他人的成果;三是便于查找来源。

按说是要些文献综述的,不过有些学校要求单独写出来,作为一个文献。如果学校不做要求,文献综述可以写的开题报告中,有些可以出现在论文的绪论中,总的来说,是需要的 阿里机械设计工作室整理

  • 索引序列
  • 组培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 组培实验毕业论文
  • 实验论文综述模板
  • 实验类论文文献综述模板
  • 实验论文要写文献综述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