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9

尛尛尛舒
首页 > 期刊论文 > 广西壮族服饰论文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uperman0810

已采纳

壮族民族服饰特点(简洁) *** 尔族的服饰 传统服饰,男子多着长大衣(一般称“袷袢”),襟长过膝,无扣,无领,无口袋,宽袖,穿时腰系长带,带中可放食物及零星物品;夏季穿长短袖衬衣较多,青年、中年人所穿的衬衣领口和胸前饰有十字花图案花边。妇女穿连衣裙,外罩西服背心或西服上装。多围头巾,老年妇女多蒙盖头。 *** 尔族的帽子有3种(皮帽、草帽、花帽)。 50年代初, *** 尔族还多保持传统服饰。80年代,除一些老年人(多在农村)保持老式衣着特色外,青年男子多穿西服,青年女子多着时装。 蒙古族的服饰 蒙古族的服饰,因性别和年龄而异。中年男子冬天穿大襟皮大衣,布面以黑、蓝为多。无布面的.一般在衣袖和衣边用黑布或蓝布加缝约三指宽的布边,有的用羊羔皮加边。春秋两季穿大襟布大衣。无论是穿皮大衣或布大衣,都系一条3米长的蓝黑色布腰带。 旧时常见腰带上挂有带刀鞘的蒙古刀,刀鞘上插一双筷子,还挂有火镰,有的还挂有一条白布手巾。冬季老年人戴“巴司勒克”皮帽,中年人戴“居木得克”皮帽,帽顶都有用红布条编成的一小圆疙瘩,两边耳扇在后部相连,前边可以护住鼻和嘴部,夏天多穿黑色大襟政朝长袍,用蓝布缠头,城镇居民以戴礼帽为多。 妇女的服饰以长袍为主。少女夏天穿的长袍一种有大襟的叫“拉布西克”;另一种从中间系排扣(银扣或布扣)到腰以下,左前鼎加宽,叫“比西米特”。长袍上绣有各种图案花边。腰上缠红、绿、黄色的绸子或布带,头上缠绣花白布头巾,喜带戒指、手镯和耳环。已婚妇女穿“铁尔勒克”,外套“切格德克”, *** “拉布西克”。有的穿无袖长袍“别日孜”,腰部左右系带。不用钮扣。帽子上缝有银饰物,帽顸有一条垂到后腰的红色长穗子。已婚妇女的长袍均不系腰带。老年妇女的衣服不用色线绣花边,帽子上无银制饰物。 新中国成立后,青年男女多穿制服,如列宁装、中山装、学生装,以及西服等。中年妇女喜欢穿连衣裙,戴头巾。传统服装多为中、老年妇女在节日穿戴,平日少见。 *** 的服饰 *** 人传统的衣饰,年长者多穿黑色布料外衣,喜穿白衬衣、青色和棕色坎肩;中老年男子常戴白色小圆帽。老年妇女多着青色服装,布料多为平绒或条绒,白袜子,平绒或条绒布鞋,扎腿,蒙白色盖头。青年妇女喜穿大襟绣花外衣、绣胸兜、扎绣花围裙。喜戴首饰,多戴耳环、发卡。已婚妇女要盘发(或梳两条辫子),蒙黑色盖头或戴白布深沿圆帽。 新中国成立后。 *** 人的服饰有很大改变,中青年人的服饰同汉族人相似,唯老年人和一些农村妇女,仍然保持着 *** 服饰的某些传统特点。 壮族有什么风俗?壮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壮族风俗: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人口1548.9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南宋时,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土俗字”,但使用范围不广,多使用汉字。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7年11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的政务院第63次全体会议批准了《壮文方案》,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彳+童)”。解放后称“僮”。1965年10月12日,经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改族名为“壮族”。壮族人民曾多次发动反封建、反压迫的农民起义,广西桂平金田村是太平天国的发生地。1929年12月到1932年,在广西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 解放后,1952年12月9日在广西的西半部建立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春改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广西省地区为范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4月1日建立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建立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日常食俗: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大米有籼米、粳米、糯米等品种。平时用于做饭、煮粥,也常蒸成米粉(类似面条,有汤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鲜美可口。粳米、糯米还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与汉族同)。营养丰富,在冬天常吃,能起御寒滋补作用。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饭等,是壮族节庆的必备食品。玉米也有机玉米与糯玉米之别,机玉米用于熬粥,有时也煎成玉米饼。玉米粥乃山里壮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还有吃南瓜粥的习惯,即先将瓜熬烂,加玉米面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后,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鸡蛋大小的面团(内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馅料),再用水煮熟,与其清汤同吃,相当于汉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壮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糍粑、五色饭、水晶包(一种以肥肉丁加白糖为馅的包子)等均要用糖,连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 壮族的民居特色,服饰,风俗习惯,节日 我就唬壮族的,不过我家还真没什么特别的,基本都被汉化了,风俗的话, 就是过年时差不多家家要杀猪,包粽子,比较重视的节日有 三月三,七月十四,九月九,这三个节日都跟鬼神之说有关的 壮族在饮食,服饰,习俗上各有什么特点 要简短点的 以前是有蓝色或黑色土制服装,现在少了 ;比如现在那坡的黑衣壮是其中代表。 大部分人习俗上跟汉族一样,但有部分地区不过清明节,而是过“三月三” 壮族人好客 热情 不排外 壮族的服饰有什么特征 民族美及古典美,还带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桂林壮族服饰有什么特色? 壮族的服饰特色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石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连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区,及贵州从江和湖南江华等地。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服饰,因受地理气候环境操济文化等因素的决定性影响,造就了其特定的基木式样,即男女服饰多为短衣、短裤、短裙、绑腿和长衫、长裤等几种形制。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的壮族服饰,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的领襟开口方式,裙型(筒裙、褶裙),色彩,服饰品,发式等可变元素,形成了既具有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服饰共性,又有民族特性的壮族服饰。 壮族的男女服装款式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据清代顾炎武《长下郡国利病书》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馒。”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或右衽圆领上衣,着宽大裤,束腰带,有的缠绑腿,扎青、黑、蓝或白头巾。妇女服饰各地都有不同的特色,较男子的复杂、生动,更能 体现壮族服饰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壮族妇女服饰通常是一身蓝黑,穿宽脚裤、筒裙或蜡 染褶裙,腰间系精致的围腰或短围裙,包黑色或花头巾,穿绣花鞋,显得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女上衣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图1戴银饰的广南壮族妇女边),有无领和有领之别。其长短也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如隆林、平果、武鸣、岂宁以及其他一些地区。而凌石、乐业、龙州等县,女上衣为长及膝前。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等银制饰品。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 二 壮族服饰色彩分析壮族服饰色彩以青、黑色为主基调,妇女服色在此基础上配以少量五彩色,是壮族人民典型的服饰用色和配色方式。根据壮族服色用色的特点,将其服饰色彩分成两个不同的色组,来阐述不同色组及其配合的语义和功能。 (一)驱邪祈佑 壮族服色尚青黑,源于壮族先民图腾崇拜的驱邪祈佑。壮族自占有蛇图腾、鸟图腾和蛙图腾崇拜。《说文・虫部》字条下注:“南蛮,蛇种。”壮族人民自称蛇的后裔,奉蛇为图腾,可见其对蛇的敬畏和崇拜。壮族先民尊鸟为祖、为神。文山地区壮族传说乌鸦是一小姑,崇为小姑女神,其《巫经》之为“乌鸦小姑”,显示其鸟图腾崇拜的痕迹。在壮族史引人注目的还是蛙图腾,广西东兰、凤山壮族至今仍有“蛙婆节”的节日,在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蛙仪式。此外,现在石南壮族仍跳铜鼓舞,鼓上雕蛙,亦为蛙图腾祭仪的遗存。 青蛇、乌鸦、青蛙铃为青黑色,为壮族图腾物的色彩。色彩木寓于图腾实物,人们在使用图腾物以求图腾护佑时,同时也就使用了色彩。作为图腾实物无法分割的无形组合部分的色彩,被赋子图腾的驭邪祈佑功能,这也是图腾崇拜观念扩展、演化的必然选择。图腾实物的色彩如同图腾实物木身拥有神圣功效,壮族先民对此深信不疑。因此,对他们而言,青黑色因其所承载的图腾观念,进而具有美的价值。 壮族先民有文身的习俗,这也与图腾崇拜密切相关。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己载,越人(含壮、傣族先民)“路事寡水事众”,故以青黛文身避害。高诱注曰:“文身,刻幽其体内,点其中,为蛟龙之状,蛟龙不伤也。”“文身”是壮族先民身体装饰的一种方式,在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社会,具有保护人类祖先避免外界物伤害的驭邪功能,同时也是图腾观念 的艺术化表现。纹身是壮族先民在被动的生存环境 下,所采取的一种极端行为,以伤害自身身体为代价。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以采集漪猎为生的生产方式,逐渐被建房定居、驯养家禽的农耕文......>> 壮族的服饰是什么样子的? 壮族先民的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变化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促使服饰增添了时代的色彩,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持色和地方色彩的服饰。 在壮族聚居的农村,妇女的服装端庄得体,朴素大方。蓝黑颜色是共同爱好。喜穿长裙短衣,头包青色绣花帕,腰系精致围腰。上衣分对襟和偏襟两种,其中又分有领和无领之别。在以蓝黑为主的底色上,上衣的襟边、下摆和袖口等部位喜欢镶一道宽约一寸的五彩花边,表现出各自巧夺天工的本领和审美的情趣。裙子喜用黑色,也有穿裤子的,女裤脚边分别镶有两道不同花纹图案的花带,其中底边一道宽5寸.另一道宽3寸,多为菱形连续纹样。这一身在平稳中透出青春热力的服装,显示出壮家姑娘的纯朴美。 壮族妇女有佩金戴银的习俗。妇女的主要饰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等。银镯式样丰富,有的打成一指多宽的薄片,上面有藤蔓或花卉作装饰;有的打成藤条,上有小枝缠绕、新叶扶持;有的是多股藤蔓相缠,其中有的还嵌上绿色小珠。镯子的式样繁多,其特点是精致小巧,其形态和花纹多取自壮乡的自然景物,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姑娘们的手镯不仅是装饰品,而且还是爱情的象征。在青黑色的镶边衣服上,配上各种形态的银饰,在黑底的衬托下,银光闪闪,格外明亮。人体的媚态与自然景物的美融为一体,俊秀中透出一种艺术的光泽。类似的装饰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壮寨还可见,而居住在城镇周围或者交通沿线的壮族,无论男女,其服装式样完全汉化,且追求的都是现代时装。 壮族服饰生活习惯 服饰 服饰是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复合表征,即外表特征与心理审美的结合。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创造智慧的结晶,展示出各民族的精神风貌。 壮族服饰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指服装,即衣服(衣裳),包括衣、裤、裙、帽、围巾、手套、腰带、鞋、袜、绑腿等;一是指装饰(修饰),包括发型、首饰、眼镜、背包(背袋),甚至文臂、文身等。两大部分组合成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衣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外在形象,既属于物质的硬件性文化,同时又属于精神的软体性文化。它反映了壮族经济发展水平,形象展现壮族的思想理念,即精神内涵,如民情风俗、哲学思想、审美意念、道德伦理、社交礼仪、宗教信仰等。壮族服饰文化形态,包含经济的因素,又包含精神的风格特征。 壮族服饰,与古越人、西瓯、骆越人、僚人有关。现在的民族学专家只能从一些文字的史料来回顾壮族先民服饰产生与发展、衍化的历史。资料表明:桂林甑皮岩发掘的新石器遗物中,有若干件骨锥,专家们推断:那是岭南壮族先民用来缝制兽皮或牵引纤维原始蔽体物的工具,说明古壮人早就有遮体的原生态服饰。以后到汉、三国、隋唐、宋、明清至近现代,壮族服饰随着经济发展而进化。 据专家的专著论述: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黑地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说明当时就有了壮锦这种饰物。还有一种“峒布”,是麻织品及蚕丝品,说明远在汉代,古壮民就种麻养蚕,为服饰提供原材料。三国时代的竹疏布,隋唐时代的蕉葛布、细白麻布、筒中布,均作为当时的贡品。元代始种棉花,织吉贝布。明清时期,壮锦饰品制织达到高峰,五颜六色。从专家专著中的回顾论述,可看出壮族服饰制品,从蕉纤维、麻纤维到棉花纤维的进化过程。服饰印染工艺,壮族蓝靛染是有名的,直至当今,一些壮族村寨的妇女,仍以蓝靛染制黑色布料,以缝制黑色的服装。如百色市那坡黑衣壮人,崇左市龙州县金龙一带自称“布代”的壮人,大新县板价布侬妇女,她们穿着黑衣服装在舞台上展示其亮丽,成为展示壮族服饰特点的亮点。布匹染成之后,过牛角胶,折叠打平,闪闪发亮。有的则用米浆来浆过,晒干打平。 壮族1500多万人口,集居于广西,分布于云南文山及广东连山等地。这么广大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地域服饰各有特点,即不同地域,不同板块的壮族服饰,构成多元一体的壮族服饰。 壮族学者梁庭望先生在他的专著《壮族文化概论》中,将整个广大的壮族聚居与分布地区的文化,划分为九个文化区:红水河中下游文化区,柳江、龙江文化区,桂西北文化区,桂粤文化区,邕南文化区,邕江、右江文化区,左江文化区,桂边文化区和文山文化区,来考察、分析各地域的文化特色。对壮族服饰文化的考察、发掘、收集、研究与展示,同样可以用地理学观念来进行。 另一种方法,以江河流域为划分,来收集、发掘、整理、展示壮族服饰,如红水河流域,左、右江流域,邕江、郁江流域等等。水文化与服饰文化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巴马、凤山,南丹的蛙婆崇拜风俗文化节,节日展示的服饰亦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 多年的采风观察发现,壮族服饰目前仍相对保留传统特色的,如桂西有隆林、西林、那坡、靖西等县,壮族服饰特点较浓,以蓝、黑两色为主色。桂西北的巴马县壮族妇女服饰,其色彩以蓝、白色为主色调,与那坡黑衣壮人服饰形成鲜明对比。那坡黑衣壮男女老少身上,很难找到白色或黄色、蓝色。桂西南的龙州、金龙一带布代男女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调,妇女穿衣、裤、外套黑色长裙,头戴黑巾,穿黑布鞋,从头到脚,均为黑色,加之人的肤色洁白纯净,形成黑白对比,相辅成统一的服饰美学整体。桂西南的大新县板价村的布侬妇女服饰,亦别具特色:短衣、......>> 少数民族的共有服装特点是什么? 1、傣族服饰:傣族是云南省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傣族服饰不仅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傣族服饰中男子的服饰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傣族女子的服饰则绚丽多彩,充分展示了她们的活力与性感。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并喜欢佩带金、银饰品,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她们仿佛一只只美丽的孔雀,优雅娴静。 2、布依族服饰:布依族服饰多用青、蓝、白几种颜色。建国前,男子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老年人多著长衫。近来男子服饰与汉装无异。妇女服饰多种多样,镇宁、关岭、普定、六盘水一带是目前保存布依族最古老服饰的地区,妇女着大襟短衣,领口、盘肩、衣袖和衣脚边沿,皆用织锦和蜡染各色几何图案镶制。下穿百褶长裙,用白底蓝色蜡染花布缝成。自制的织锦和蜡染是布依族服饰的主要特点。只有老年人为了庄重,才用赫红布作裙身,上面再接一段蜡染花布。每位妇女通常有十几套衣裙,多则几十套。节日里都习惯于穿6件上衣,9条裙子,系1条青色或蓝色绣花腰带,显得更加娇姿艳态。同时非常讲究头饰,婚前头盘发辫,戴绣花头巾;婚后须改用竹笋壳作“骨架”的专门饰样,名曰“更考”,意为成家人。镇宁、关岭地区,姑娘喜拢高髻,形如拱桥,发上插着长约尺许的银簪,配上短衣长裙和绣花布鞋。其他地区则多著短衣长裤,或在衣襟、哗口少裤脚镶上蜡染或刺绣花边。黔西南安龙、兴仁一带妇女喜用白布作头巾,系各色绣花围腰,朴实无华,典雅大方。同时还喜戴银、玉手镯、发簪和戒指、项圈,样式别具一格,颇有特色 3、白族服饰:白族女子穿浅色大襟上衣,外罩黑色或紫色丝绒大襟坎肩,下着镶花边长裤,系绣花围腰,腰带刺绣精美,脚穿翘头绣鞋。头上顶一块花帕,未婚女子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压在花帕上,饰彩色绒球,耳侧垂长线穗。已婚妇女将长辫藏在花帕里。喜欢佩戴各种银饰和珐琅饰品。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体现在男子的服饰上,男子的包头帕、上衣、裤子、绑腿等都喜用白色。其身着立领对襟衣,宽大中式长裤,鹿皮对襟坎肩,绣花肚兜,包头帕、打绑腿、穿剪口布鞋或草鞋,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纹样,这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白族女子善于绣染,其服饰上多有精美的刺绣、挑花、镶滚、扎染等手工艺。 白族服饰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

289 评论

泸州老叫

清末以前的服装在清朝末年(1911)年)以前,壮人穿的衣服,都是自纺、自织、自缝制的。当时,女子的服装与男子相比显得多采些。她们上身穿的是大襟蓝干衣,领窝至右腋下的衣襟、两袖,均绣大花边,衣领矮,露颈部。下身穿的是长至脚踝的长折裙,或镶有花边的宽裤子,裙子外面,正两腿心处,各绣一条垂直对称的大花边,在臀部处打几个折,臀部下的裙脚卷起一寸左右,两边以几针缝住,形成后裙脚弓形翘起,从前面看是桶裙,背后看是折裙,上下衣裙贴身,线条分外明朗,十分雅观。脚登圆口绣花鞋。壮族男子穿的上衣,是黑布对襟衣,圆领阔袖,两襟扣子7—9个,扣子用黑布织成,穿时,将两襟的扣子扣起来。男子穿的下衣即裤子也是黑布,裤口宽大,一般为1—1.2尺寸。成年尤其是老人,头包长约4—5尺的黑巾,或用一块黑长方形的布合缝,上端打折,顶开圆孔,戴于头上。平时,一般打赤脚,只有过年过节,喜庆日子,走访亲友,才穿上土布鞋或龙凤鞋。清末民国以后的服装这一时期女子改穿宽阔的唐装衣裤,腰间正面扎齐脚踝的半边围裙。围裙上头以两条印花布带系结于背后,并以两端各约两尺作飘带。壮族男子改穿对襟唐装衣,宽裤子。脚穿土布鞋。男子读书则穿中山装,剪西式头。老年人头扎黑布巾。1949年以后,壮族地区的城镇居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校学生等,他们的服装紧跟全国的变化,一般都穿中山装、干部服,与当地汉族人民一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甚至可以在边远的山区看到壮族同胞西装革履,花裙花衣更不用说。传统的壮族服装也悄悄发生变化。发型壮族男女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有不同的发型。从广西花山崖画上可见早期壮人男子是剪短头发的。崖画上有少量男子头上插有两支迎风舞动的羽翎。画上有为数不多的少女留长辫,有一姑娘的发梢上还缀有一朵山花。古书上记载,壮族祖先的发型还有披发,以及倒螺髻形的椎髻。到唐代,男子仍“露发”(断发),女子挽髻垂于后,用三、四寸的竹条斜贯其中。宋代壮族地区流行椎髻。清代曾强迫小镇及读书做官的人留长辫子。但乡村男子依然剪断头发,不理清廷禁令。1949年后,各地妇女的发饰仍保持一定特色。如广西龙胜老年妇女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在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把顶心长发翻到前额,用白布扎好,插上银梳。女孩子的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这些发型,显然是古代披发的遗风。天峨女子也是留长发而不打辫,已婚的结髻,或梳顺后由左向右绕,用头巾扎上;未婚的反过来由右向左,用白印花或提花毛巾包扎。桂南不大相同,有的地方少女是一条长辫加刘海;少妇则梳双辫;中年老年结髻,垂于脑后。过去广东连山壮族女子的发型,宛若一条盘曲的蟠龙,贯以大簪,用青色的绸布条缠好。大多数壮族地区的少女都喜欢留刘海,并习惯于用两股绞在一起的纱线把汗毛拔掉,特别是婚期临近的姑娘,总是把后颈的汗毛拔光,露出嫩白的脖颈。银饰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据民国廿二年(1934)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载,百色“女子饰品,有发箍、簪及指约、手镯等。”恩降“妇女装饰,城厢多尚金玉,乡村则重玉质银器。”西林“惟女子最爱佩戴簪钗、耳环、手镯及盾牌等。富者用金质,贫者用银质。”桂东南的壮家少女,也“尚戴银质簪环”。壮族银饰的种类,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脚环等。土官时代,安平妇女最多戴四个银项圈,十多个戒指(有的一指几个),加起来重一斤多。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和项圈共达九个之多,胸排长方形,透雕,打成鸟兽花卉,下沿有小链穗,以银链挂在脖子上。壮人银镯式样比较丰富,有的打成一指宽的薄片;有的打成一根藤;有打成多根相互缠绕;有的还嵌上绿色的小珠,等等,显示壮人的银饰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的变化,目前,在壮族地区难看到壮族妇女配戴传统的银饰了。凿齿凿齿和文身是壮族先民在发展服饰与银饰之前就在自身躯体上表现美的方法。至今此俗在一些地区的壮人中仍然存在。产生于血缘婚末期和族外婚初期的神话《布伯》曾讲到凿牙(齿)的事,通过这则神话可给人们两个信息,一是凿齿的风俗很古老。二是此俗和生男育女有关。在古代壮族的祖先曾把凿齿当成成丁礼。认为凡凿齿的男女就表示自己已成熟,并且享有性生活的资格。久而久之,凿齿成了一种习俗,并以此为美。后来生产条件改善了,凿齿又和镶牙结合起来。至今广西龙州等地壮族男女青年,仍以镶牙为美。逢人一笑,露出一两颗金牙来,金黄黄的甚为得意。红水流域一些地区的男子也有镶牙之俗。文身宋代《太平寰宇记》载,邕州左右江各州“其百姓恶是雕题、凿齿、画面、文身”。可见文身之俗,壮民不仅由来之久,而且相当普通。壮族先民文身的原因,在《说苑·秦使篇》中说是为避蛇龙(即鳄鱼)之害。原来有一部分从事渔业的壮族先民常受到江海中鳄鱼的袭击,引起人们恐惧。人们敬畏它,便把自己打扮成“龙”(鳄)子,祈求它不要伤害。另外,人们在额上、身上文身还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区别,具有民族图腾的标示作用。后来图腾观念淡化,文身慢慢成为一种装饰,变成了服饰的补充和延伸。1949年前后,一些壮族地区仍然有文身的习惯。壮人文身的部位,以面额最为重要,因为这是先入人眼的部位。其次是前胸再次为两臂及背部,最后是双膝以上至小腹。文身的内容和壮人不同部落的习俗有关,也就是和不同氏族的标志——图腾有关,再后来则与人们的某种观念有关,例如不同的审美观念等。壮族文身有鳄鱼、鳄鳞、虎纹、蛇、云雷纹、蛾、蝴蝶、花草、鸟、蜻蜒等形状。所用颜色全为青黑色,与服装一致,表现了壮族祖先以黑为美的审美观。有些地方的男子浑身虎纹,表现了一种威武的男子气概。参考资料:

99 评论

薰衣草恋人

壮族民族服饰的特点有哪些?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领襟、袖口、衣摆均绣有花边,下着宽大黑裤,裤脚镶饰花带。

186 评论

owenwoohyuk

服饰是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复合表征,即外表特征与心理审美的结合。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创造智慧的结晶,展示出各民族的精神风貌。 壮族服饰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指服装,即衣服(衣裳),包括衣、裤、裙、帽、围巾、手套、腰带、鞋、袜、绑腿等;一是指装饰(修饰),包括发型、首饰、眼镜、背包(背袋),甚至文臂、文身等。两大部分组合成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衣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外在形象,既属于物质的硬件性文化,同时又属于精神的软体性文化。它反映了壮族经济发展水平,形象展现壮族的思想理念,即精神内涵,如民情风俗、哲学思想、审美意念、道德伦理、社交礼仪、宗教信仰等。壮族服饰文化形态,包含经济的因素,又包含精神的风格特征。 壮族服饰,与古越人、西瓯、骆越人、僚人有关。现在的民族学专家只能从一些文字的史料来回顾壮族先民服饰产生与发展、衍化的历史。资料表明:桂林甑皮岩发掘的新石器遗物中,有若干件骨锥,专家们推断:那是岭南壮族先民用来缝制兽皮或牵引纤维原始蔽体物的工具,说明古壮人早就有遮体的原生态服饰。以后到汉、三国、隋唐、宋、明清至近现代,壮族服饰随着经济发展而进化。 据专家的专著论述: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黑地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说明当时就有了壮锦这种饰物。还有一种“峒布”,是麻织品及蚕丝品,说明远在汉代,古壮民就种麻养蚕,为服饰提供原材料。三国时代的竹疏布,隋唐时代的蕉葛布、细白麻布、筒中布,均作为当时的贡品。元代始种棉花,织吉贝布。明清时期,壮锦饰品制织达到高峰,五颜六色。从专家专著中的回顾论述,可看出壮族服饰制品,从蕉纤维、麻纤维到棉花纤维的进化过程。服饰印染工艺,壮族蓝靛染是有名的,直至当今,一些壮族村寨的妇女,仍以蓝靛染制黑色布料,以缝制黑色的服装。如百色市那坡黑衣壮人,崇左市龙州县金龙一带自称“布代”的壮人,大新县板价布侬妇女,她们穿着黑衣服装在舞台上展示其亮丽,成为展示壮族服饰特点的亮点。布匹染成之后,过牛角胶,折叠打平,闪闪发亮。有的则用米浆来浆过,晒干打平。 壮族1500多万人口,集居于广西,分布于云南文山及广东连山等地。这么广大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地域服饰各有特点,即不同地域,不同板块的壮族服饰,构成多元一体的壮族服饰。 壮族学者梁庭望先生在他的专著《壮族文化概论》中,将整个广大的壮族聚居与分布地区的文化,划分为九个文化区:红水河中下游文化区,柳江、龙江文化区,桂西北文化区,桂粤文化区,邕南文化区,邕江、右江文化区,左江文化区,桂边文化区和文山文化区,来考察、分析各地域的文化特色。对壮族服饰文化的考察、发掘、收集、研究与展示,同样可以用地理学观念来进行。 另一种方法,以江河流域为划分,来收集、发掘、整理、展示壮族服饰,如红水河流域,左、右江流域,邕江、郁江流域等等。水文化与服饰文化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巴马、凤山,南丹的蛙婆崇拜风俗文化节,节日展示的服饰亦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 我个人多年的采风观察发现,壮族服饰目前仍相对保留传统特色的,如桂西有隆林、西林、那坡、靖西等县,壮族服饰特点较浓,以蓝、黑两色为主色。桂西北的巴马县壮族妇女服饰,其色彩以蓝、白色为主色调,与那坡黑衣壮人服饰形成鲜明对比。那坡黑衣壮男女老少身上,很难找到白色或黄色、蓝色。桂西南的龙州、金龙一带布代男女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调,妇女穿衣、裤、外套黑色长裙,头戴黑巾,穿黑布鞋,从头到脚,均为黑色,加之人的肤色洁白纯净,形成黑白对比,相辅成统一的服饰美学整体。桂西南的大新县板价村的布侬妇女服饰,亦别具特色:短衣、长裤裙,浅线花头巾、花鞋;镶金牙、戴银手镯等装饰。 他们常在溪边唱壮欢,在家门前晒坪舂糯米糍粑,一派稻耕民族的鲜明形象及精神风貌。桂东北的龙胜壮族服饰,亦颇有特色,妇女戴花头巾,上衣是无领开胸衣,两只扣子,宽大滚花裤,穿布鞋。其他地区也有特色,如云南文山的壮族服饰,特点突出。

266 评论

相关问答

  • 广西壮族舞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音乐论文-浅谈舞蹈中的大音希声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浅谈舞蹈中的大音希声学生姓名:系别:音乐系专业:音乐学指导教师:年月日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

    玉帝偶吧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布依族服饰研究论文

    我是不知道啦!嘿嘿,

    苹果香蕉最爱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民族风服饰论文文献

    浅析中国历代服饰与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

    autumngold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壮族论文文献

    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南博会”发展之研究摘要:研究我国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兴国社会价值。勾勒我国壮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活动中,结合地域的自然环境、民俗

    夭爻溔訞濘綸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苗族服饰论文模板

    你可以上网查查苗族服饰,,,根据他的色彩搭配描述,再从苗族文化为切入点探究这种色彩的起源,应该就这样吧,不过这个我也不太清楚,不好意思

    曹婕倩风恬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