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38

Candy526368302
首页 > 期刊论文 > 研究北岛的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坠落的梦天使

已采纳

前言 一直以来,研究中国文学的西方专著为数尚不算少,但在相比之下,以西方语言处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作品却并不多见。直至一九七五年,美籍华裔学者刘若愚才推出他那本被称作「第一本以当代西方方法分析中国文学理论的作品」:《中国文学理论》(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1}此后当然也曾有过有关中国文论的西方专著,但最具规模地全面探讨传统中国文论的还要算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中国文学思想选读》(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宇文所安可算是一位在西方学术体制中受训的典型美籍汉学家。他以对韩愈及孟郊的专论起家,继而又出版过《初唐诗》(The Poetry of Early T'ang)及《盛唐诗》(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两册巨集,奠定了其中国诗学专家的位置。他后来相继出版了《传统中国诗及诗学》(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回忆》(Remembrances)、《迷楼》(Mi-lou: Poetry and the Labyrinth of Desire)等有关传统中国诗学的作品。{2}对研究中国文学的西方学者来说,从专家诗到诗学到文学理论其实可算是一种相当顺理成章的发展。{3}虽然《中国文学思想选读》是以辑译中国文论为主,{4}但在这厚达六百多页的作品中,作者冠上了详细的导论,并对每段选文作出评论及附上术语汇要。我们大可从这些论述瞥见作者对中国文论的一些洞见与不见。导论:从「导论」谈起 《中国文学思想选读》全书共分十一章(包括了从先秦到清代的文论选译及评论),并辅以导论、术语汇要、详细的中西著作的参考书目及索引。宇文所安在「导论」中点出了三种处理中国文论的方法:一/.如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般以一个理论架构将中国文论系统化;二/.如韦思达(John Timothy Wixted)般探索某种诗体的流变;三/.如余宝琳(Pauline Yu)般探讨某个课题在诗学传统的发展。{5}宇文所安认为自己则是尝试按第四种方式去补足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研究:以选读的方式,通过文本去诉说中国文学思想的故事。(页 13){6} 作者显然了解到选读之不足,因此便开宗明义地声明不求全面。虽然如此,作者所选的文论包括了从先秦直至清代的重要著作,俨然是一部历代文论选。其实宇文所安在经过了如《回忆》及《迷楼》般较富创作性的作品之后,在《中国文学思想选读》中可说重拾《初唐诗》及《盛唐诗》时代的典型汉学研究方式。当然,今次他将论述层次推展至文论,更加巩固他作为研究中国阅读传统的西方专家之特殊身分。宇文所安也曾作有关比较文学的论述,但往往只是以英文谈论中国文学,而忽略了一些无可避免的比较问题。{7}他也因此一再受到比较文学家的抨击。也许因此他在书中重申他所预设的读者FC63为「对非西方的文学思想传统感兴趣的西方学者及开始研读传统中国文学的学生」。(页 12)虽然没有标明,但他所说的学生自然是西方学生(或在西方学术体制中的中国学生)。对读者FC63的圈定无疑避免了不少比较文学的问题,但我们无法否认以英文分析中国文论根本必然会带出比较的问题。 再者,宇文所安在「前言」中又承认他可能遗漏了一些别人认为不可或缺的作品。他声称他是希望将此书设计为「开放」的文本,期望日后他自己或其他人能够加以补充。(页 viii)既然作者宣称其选读是开放式的,我们也不必执拗他所选的文论是否合适。我反而希望尝试从「前言」及「导论」中的「女娲」式论点中翻出一些问题。对西方读者那可能是修补无缺的青天,但对中国读者而言,中国文本可能变成了鍊石补青天的材料。我们也许可以通过进入宇文所安的文本的隙缝,从而开拓出对中国读者有设身关系的论述课题,并将此书创造性地转化为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选读」的问题 毋容置疑,任何选读也难以避免有以管窥天之敝。宇文所安在前言中所提出的「开放式」结构可说是十分合理的对策。然而,他企图将没有收入书中的文本也「隐喻式」的纳入其文本之内,从而呈现出中国批评传统的欲望却叫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无论中国或西方读者也不应忽略的。 在「早期文本」的一章,宇文所安只选译了一段《庄子》作为道家文学思想的代表。〈天道〉中轮扁的故事固然能够带出道家文学思想的特点?罗根泽所言之「书文糟粕论」。{8}宇文所安主要是以这故事作为《孟子.万章章句下》中「颂其诗」及「读其书」的对比。他认为儒家经典大致上都强调语言在作为作者表现其内在生命及周遭之社会世界的媒介来说是称职的,而早期的道家文本则往往反证语言是不足的。(页 8-9)道家对语言之不信任自不待言,但儒家也曾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系辞传》)之说。(宇文所安也有选译这段文字,见页 31。)既然圣人也强调「立象以尽意」,儒家文学思想看来并非如宇文所安所言般完全相信言可尽意。将儒道思想在言意问题之上的取向简化为一种对立变相压抑了问题的重要性。比方,道家思想便被单纯地视作儒家思想的反证。当然,道家在很多问题之上也是抗衡儒家的。然而,诚如徐复观先生所言,作为中国文艺史的重要支柱之道家思想的「出发点及其归宿点,依然是落实於现实人生之上」。{9}我们在宇文所安的译文及评论中却似乎只能感到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对的其中一面,使道家思想看来只为传统中国文论的个别流派,而忽略了它对整个中国文论传统的深远影响。若然如此,我恐怕我们难以理解宇文所安也有选译的那些深受道家影响之作品(如《文赋》、《二十四诗品》及《沧浪诗话》等)中的言意观。「共鸣」的压抑 正由於上述的原因,宇文所安似乎对某些中国批评术语之翻译(也就是理解)有所偏差。由於篇幅所限,我打算只按上文的脉络详细讨论「意」的问题。宇文所安在导论中已承认翻译中国批评术语十分困难,因为有些技术性词语几乎是不能翻译的。比方,他宁将「气」音译为“ch'i”。可是,他却倾向将「意」翻作 “concept”(大概是「概念」的意思)。{10} 无可否认,翻译的困难主要来自中国文评传统并不热衷於追求概括性的定义,而对这一点宇文所安也有其见解: 在西方传统中经常存在著追求精确定义和不同文学词语的「共鸣」(即在不同指涉境况中有不同的应用,与精确定义背道而驰)这两种欲望之间的张力,而中国传统则只认为「共鸣」有价值。(页 5)可惜,宇文所安将「意」翻为“concept”的做法却有将「不同指涉境况中的不同应用」同质化之嫌。且让我以陆机《文赋》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意」为例子去开始分析这个问题。宇文所安也有引述郭绍虞先生对《文赋》的「意」之不同解释,{11}并且同意郭绍虞的说法,指出「意」以下的特点: 我们在某特定作品中所见到的不是普遍的「概念」或「意」,而是作者的「个人风格」所显露的一种特定理解方式。(页 81)可是,他仍然如在其他脉络般将之翻为“conception”。(页 81)郭绍虞也曾指出陆机强调的是「通过构思所形成的意,是意和辞的统一」。{12}宇文所安以构思前的「概念」作为「意」的做法似乎忽略了意辞统一的重要性。 为方便进一步讨论起见,且让我先译出宇文所安在「术语汇要」的部分对「意」的解释: 意:概念、想法、意义。「意」也许是诗学中最难翻译的技术性词语,因为它以难以估计的方式跨越了很不相同的英文概念。「意」有著很广泛的用途,从对某些东西的精辟诠释(如后民艺复兴时期的 concetto)至普遍个案(某些特定观感之立足点或其所引出之推断),甚至「含义」(import)及「意味」(significance)。我们通常将「意」看作是存於思想中,而非现实世界中的。它又是一种将不同感官所获得的资料加以联系的行为。比方,诗人可能看到盛放的花朵及感受到和煦的微风:从这两种感官的事实推展至暮春的花落或同类的事物便是「意」,即是一种感官资料的诠释性联系。「意」可以说是从如暮春般的个别事例推展而成的普遍类别。然而,诗歌可能只会提及花朵及微风,而读者从此便可领会诗人的「意」。「意」有时是「意向」(intention)或「意愿」(will),而在文学用法中它经常带有意向性(intentionalty)的因素。其他时候「意」也可被广泛地用作某人想及事物的方式。与此有关的复合词有「古意」。(页 594)从「术语汇要」中对「意」的解释来看,宇文所安似乎倾向意向性,并企图将「意」归返到「概念」的范畴。其实宇文所安在此提出之意向性是现代西方诠释学的常用观念。他在上面的引文所用的例子与许施(E. D. Hirsch)讨论意义(meaning)与意味(significance)的分别时所用的也几乎如出一辙。{13}查现代诠释学有著两个几乎完全相对的学派:由许施代表的一派坚持文本中的意义可按作者的意向性决定,并且是不变的;而以葛特玛(Hans-Georg Gadamer)为首的一派「哲学诠释学」则认定由於理解必定带有先见(preunderstanding),因而会因人而异,故意义是不可决定及常变的。许施自己的话正可总结了两者的差异:「我们最大的分歧在於葛特玛论定意义必然有差异性(differentness),而我则坚持意义的同一性(sameness)是可能的。」{14}其实许施的诠释学深受胡塞尔(Edmund Husserl)有关人类意识的意向理论影响,坚信意向可以作为决定文本中的不变意义的指标。他所谓「意义」是指「本文字面上的全部意思」,而「意味」则是「本文意义与较大脉络的关系」。{15}虽然他在〈意义与意味再析〉一文中扩阔了意义的范围,将新的范例(即宇文所安上面所说的「诠释性联系」)也视作意义的一部分,但其论点仍无法准确解释中国传统中的「意」。诚如徐复观所言,钟嵘《诗品》中「文有尽而意有余」的「意」「决不是『意义』的意,而只是『意味』的意。」{16} 宇文所安在《中国文学思想选读》中并没有选译钟嵘的《诗品》,但当他翻译可说与「文有尽而意有余」一脉相承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时,他是将「意」翻作“meaning”(意义)的。(页 406)从此可见他仍因为倾向意向性而偏执於意义之范畴,忽略了中国传统是以意味为重的。因此他无法领略《二十四诗品》那种批评与创作,以及表现与再现的统一,而只能相当印象式而有欠公允的将《二十四诗品》称为「真正印象式」的作品。(页 299) 当然我并不是要针对宇文所安翻译的不准确,其实所有翻译都难免有不完善的地方(文学理论的翻译问题也许更甚)。我主要是想以这个例子去点出宇文所安在认定中国传统重视共鸣,而又不追求精确定义之时,他本身却倾向可确定的意义。他的做法又会否变相压抑了「意」在不同指涉境况中的共鸣呢?比方,假若我们将严羽的「意」圈死在意义的可决定性之中的话,「言有尽而意无穷」那种无迹可寻的意味便无法活泼的自我衍生。这种对共鸣的压抑其实可以归结到两种批评论述的差异之上。追求精确定义的西方论述难免将追求共鸣的中国论述「定义」,因此翻译便往往会把本来的意味暴力地诠释为某种特定意义。 我已曾另文指出宇文所安亦注意到中西论述之间的不等性,但他却企图将问题「边缘化」(如将之放在注释中)。{17}在正文中不提西方理论决不等如解决了问题。我们可以察觉到在宇文所安的论述中到处也渗透著西方论述的影响(如“meaning”, “concept”, “intention”等字眼在现代诠释学中的意蕴是十分复杂的)。在《中国文学思想选读》中他却仍然将这个问题压抑下去。汉学家的焦虑? 对於宇文所安之回避中西批评论述之间的问题,我们可诉诸他对北岛的批评来作进一步分析。宇文所安曾批评北岛的诗作,认为他的作品可以轻易地译成英文;那即是说北岛的作品不能再使人感受到作者的民族文化,而是几乎已经完全「国际化」(即英文化及论述上的商品化)。{18}周蕾曾大力批评宇文所安,指斥他对北岛的批评是源於他「对自己作为汉学家的学术位置的焦虑。」{19}换言之,在作为汉学家的宇文所安的心中早就有FBF3对「中国」的特定印象,而那形象有FBF3一种只有专家才能了解的神秘素质。如今北岛的诗几乎可以直译,彷佛打破了从前那个神秘而难以理解的神话。这种「解除神秘」会严重的侵犯宇文所安作为汉学家的身分。{20} 这种「汉学家的焦虑」在《中国文学思想选读》中昭然可见。否则宇文所安也不会在肯定中国和西方批评传统的差异(共鸣和精确定义)之后,却又在其翻译中暗中将差异压抑下去,并回避中西论述之不等性的问题。这种做法给人的感觉是宇文所安因为占据了汉学家的优越位置,於是便可随意决定在甚麼地方将差异凸显,又在甚麼地方将差异压抑。最讽刺的是这种随意收放又可掉过来巩固他本身的位置。小结 无论如何,如《中国文学思想选读》般针对中国文论传统的西方作品实不多见,作者的野心还是叫人钦佩的。虽然很多比较文学家曾批评宇文所安在比较批评上的不见,但《中国文学思想选读》对中国文论的国际化之贡献是不容否认的。当然,中国文论的英译并非国际化的必然或唯一媒界。我想中国学者对当今批评论述共同关心的课题作出创建性回应,振起中西论述之间的「共鸣」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认清贡献的两方面。正面的贡献可说是将中国文论传统以西方读者所能理解的方式有系统地引介到西方文坛,为中西文论的对话铺路。对中国读者而言,它的贡献则可能更在於「反面」。在今日这个不能再固步自封地作研究的时代,阅读西方作品对我们的传统之分析能助我们从跨文化的更广阔视野去审视自己的传统,也更能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性论述中的形象作出匡谬正俗的工夫。《中国文学思想选读》能够开展出不少中西论述不协调的问题,自我呈现出从西方阅读中国文论的困境。这不单能为中国文论提供更多论述空间,也可作为其他中国文史哲论述的国际化的范例。当然,我们更冀望宇文所安自己能对其选读作出批判性的阅读,推展出一套中西文化之间的文学批评理论。注释:{1}Jeanette L. Faurot,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转引自 James Liu,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的封底。{2}Stephen Owen, The Poetry of Han Yu and Meng Chiao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2); The Poetry of Early T'ang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7); 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Omen of the World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5); 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Mi-lou: Poetry and the Labyrinth of Desir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3}宇文所安也曾写过有关中国诠释理论的文章:``The Historicity of Understanding''〈理解的历史性〉,收在 Tamkang Review 14 (1983-4): PP.435-466. 他亦曾指导过这方面的博士论文:Steven Van Zoeren, Poetry and Personality: A Study of the Hermeneutics of `The Classic of Odes','' 《诗与个性:〈诗经〉诠释学研究》(PhD diss., Harvard University, 1986)后来改写为 Poetry and Personality: Reading, Exegesis and Hermeneutics in Traditional China《诗与个性:传统中国中的阅读、注解与诠释》(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4}其实专门辑译中国文论的作品也不多见,其中较重要的可算黄兆杰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Wong Siu-kit, Early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Hong Kong: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1983).{5}Stephen Owen,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Cambridge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3. 下文对此书的引述将只标明页数。宇文所安所举的三个范例依次为 James Liu,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John Timothy Wixted, Poems on Poetry: Literary Criticism by Yuan Hao-wen (1190-1257)《咏诗诗:元好问的文学批评》(Wiesbaden: Franz Steiner Verlag, 1982); Pauline Yu, The Reading of Imagery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阅读中国传统中的意象》(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6}我们要明白宇文所安有一个颇为奇怪的论点:他一直认为文本会预设对其本身的诠释,因而文本可自我呈现出它自己那个传统的阅读成规。参见 Owen, ``The Historicity of Understanding.''{7}参见拙文 ``Rea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ics from the West: Three Exemplary Positions,'' in Tsing-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ew Series XXIII(Sept 1993): pp. 308-320. 中文版本〈从西方阅读传统中国诗学〉收在拙著《后东方主义:中西文化批评论述策略》(板桥:骆驼出版社,1994)。{8}此语转引自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页 61。{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台北:学生书局,1967),页 46。{10}宇文所安在导论中也承认这一点;参见页 17。{11}有关郭绍虞先生对《文赋》的「意」之不同解释,参见郭绍虞:〈论陆机《文赋》中所谓「意」〉,《文学评论》(1964 年 1 月),页 8-14;收入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2}郭绍虞:〈论陆机《文赋》中所谓「意」〉,页 9。{13}参见 E. D. Hirsch, The Aims of Interpretation《诠释的目的》(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6). p.2. 我借用了徐复观先生的字眼来将“meaning”翻作意义,“significance”翻作意味。见徐复观:〈释诗的比兴��奂s奠定中国诗的欣赏基础〉,收於其《中国文学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76),页 91-117。{14}E. D. Hirsch,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Reinterpreted'' 〈意义与意味再析〉,收在 Critical Inquiry 11(Autumn 1984), p.214. 有关葛特玛的诠释学主要可参阅 Hans-Georg Gadamer, Truth and Method 〈真理与方法〉(New York: Seabury Press, 1975)。中文的导论作品可参阅殷鼎:《理解的命运》(北京:三联书店,1988)。{15}Hirsch, The Aims of Interpretation, p.2.{16}徐复观:〈释诗的比与��奂s奠定中国诗的欣赏基础〉,页 114。{17}参见拙文 ``Rea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ics from the West: Three Exemplary Positions,'' pp. 308-320.{18}参阅 Stephen Owen, ``The Anxiety of Global Influence: What is World Poetry?'' 〈世界性影响的焦虑:何谓世界诗歌?〉in The New Republic(Nov 1990), pp.28-32. 他在文中主要是针对北岛的作品及麦道歌对其作品的英译;见 Bonnie S. McDougall, The August Sleepwalker(London: Anvil Press, 1988).{19}Rey Chow, Writing Diaspora: Tactics of Intervention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3-5.{20}我并不完全同意周氏的论点,因为以下两个问题其实是可以同时并存的:汉学家的焦虑与现今的文学创作在论述上的商品化(即迁就主导论述的兴趣)。

343 评论

Leven小万

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现代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现代文学论文题目

1. 分析《家》中觉慧的形象

2. 试论祥子与虎妞的形象

3. 评《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

4. 评《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5. 、《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

6. 、《雷雨》主要戏剧冲突之我见

7. 、朱自清散文中的诗意美

8.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之异同观

9. 、抗战时夏衍在桂林的戏剧活动和创作

10. 、莎菲女士之我见

11. 、重评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

12. 、评《暴风骤雨》中老孙头的形象

13. 、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

14. 、论莫言的小说

15. 、 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

16. 、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

17. 论《凯旋在子夜》

18. 论琼瑶的小说

19. 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

20. 论《鸡洼窝人家》

21. 论《棋王》

22. 论老舍的戏剧观

23. 论张贤亮的小说

24. 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25. 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

26. 舒婷的诗歌创作

27. 韦其麟的叙事诗创作

28. 谈莎红的抒情诗

29. 秦似的杂文创作

30. 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

31. 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

32. 李准的小说创作

33. 秦牧的散文特色

34. 论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

35. 论《钟鼓楼》

36. 论《北方的河》

37. 论王安忆的小说

38. 论高行健的探索剧

39. 论新诗潮

40. 论北岛的诗

41. 论新时期通俗文学现象

42. 论王蒙的小说

43. 港台文学研究

44. 论新时期的小说艺术

45. 论黄宗英的报告文学

46. 论柯岩的创作

47. 论新时期的知青文学

48. 论新时期的军事文学

49. 论刘绍棠的小说

50. 论刘索拉的小说

51. 论新时期的改革文学

52. 周梅森小说论

53. 方方小说论

54. 余华小说论,

55. 苏童小说论

56. 格非小说论

57. 新生代诗歌研究

58. 金庸小说论

59. 席慕蓉现象研究

60. 论谌容的小说

61. 广西三剑客

62. 东西小说研究

63. 凡一平小说研究

64. 鬼子小说研究

65. 新生代小说研究

66. 新生代诗歌研究

67. 新生代女性散文研究

68. 余秋雨的散文

69. 毕飞宇小说研究

70. 池莉小说研究

71. 张抗抗小说研究

72. 迟子建小说研究

73. 王安忆小说研究

74. 铁凝小说研究

75. 残雪小说研究、

76. 贾平凹小说研究

77. 新时期的军事题材小说

78. 论样板戏

79. 十七年“重放的鲜花”小说论

80. 十七年的长篇小说

81. 老舍的戏剧

82. 新时期戏剧

83. 通俗小说论

84. 台湾现代派诗歌

85. 白先勇的小说

86. 陈映真的小说

87. 李昂的小说

88. 台湾乡愁诗

89. 台湾乡土小说

213 评论

相关问答

  • 研究北岛的论文

    前言 一直以来,研究中国文学的西方专著为数尚不算少,但在相比之下,以西方语言处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作品却并不多见。直至一九七五年,美籍华裔学者刘若愚才推出他那

    Candy526368302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糖尿病胰岛素研究论文

    这是要花钱的

    仗剑拂衣去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研究海南国际旅游岛论文

    1、简要介绍海南国际旅游岛(例如: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作为国

    甜甜的今天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论文

    诺奖科学家故事课百度网盘资源 幼教资源实时更新链接: 玛丽(居里夫人)1867年出生于波兰的华沙,高中毕业后,曾患了一年的精神疾病。由于是女性的原因,她不能在俄

    b玻璃心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青岛物流发展研究论文

    汽车论文参考文献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整理的汽车论文参

    snowwhite白雪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