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92

天天开心好好好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与人间草木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你跑这么慢

已采纳

黑格尔说:“假如你不缺少发现美的眼光,那么,你在每个人、每件事物身上,都可以发现美,在受到美地吸引的同时,感受到很大的快乐。” 汪曾祺就是这样有着发现美的眼光的人,他目之所至,都是闲情逸致,都是诗情画意,丝毫没有生活的沉重感,这就是他独特之魅力。 汪曾祺的文字,淡雅和温暖氤氲其间,柴米油盐皆入味,一草一木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一食一果皆有味,一人一景总在心。很生活,很温暖,很感动! 每一次,他的文字都被记在了心上。像他的诗句“木香花湿雨沉沉”,像他写秋葵,他写栀子花,后来写泰山,写人物,虽是随意的看,但看完之后仍觉历历在目。这是他的文字魅力,平淡纯净但不是空虚无味。是一种炉火纯青的平实自然,充满人间烟火气味,又充满闲情逸致的文人雅怀。 读汪曾祺的文字,总会赞叹他能轻描淡写地连缀起一串生活图景。他用极简的笔,极淡的墨写出了草木山川、花鸟虫鱼的人味,写出了乡情民俗、凡人小事温润的乡土味。 本书是汪曾祺先生墨写出了草木山川、花鸟虫鱼的人味,写出了乡情民俗、凡人小事温润的乡土味;以一颗从容豁达的心写出了世间的美好与灵动。他的笔尖下总是有着一连串的惊喜:清晨薄雾里带着露珠的洁白的缅桂花,明亮、丰满而使人丰满的昆明的雨,饱涨着花骨朵的木香,自得其乐的栀子花,巷子里卖杨梅的苗族女子柔柔的声音,联大那些令人难以忘却的师友,抑或是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抱膝闲看“活庄子”般的闹市闲民。汪曾祺先生一生都对生活投入真情,那水洗般的文字有种洗涤红尘世俗的力量,赋予了作品纯真的生命力。 《人间草木》,写的是草木,道的是人间五味。《人间草木》带着植物的清新,在眼前铺展出一片柔软绿意。 人间里的一花一草,一鸟一木,一人一物一事,在汪曾祺笔下好自然,没有大起大落,但小情小调小活泼,却是让人赏心悦目。就像收到一份礼物,不是大惊喜的那种礼物,而是小确幸的那种,心里绵长着欢喜着。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往往这些烟火气,更能触动人心,引发共鸣。书中汪曾祺提到,别人以“平淡”二字评价其作品。我却不以为然,生活原本就是淡如白开,而汪老以朴实风趣的笔触,为生活增添色彩,让我们发觉生活中的趣。 全书,用一个字形容就是“杂”,花草树木、水果蔬菜、南北饮食、书法字画、名山大川、楼台建筑、历史现代、名人纪事皆有涉猎。通过汪曾祺的笔写出了草木山川、花鸟虫鱼的人味,写出了乡情民俗、凡人小事温润的乡土味,一切都显得鲜活盎然,充满了诗意的生活趣味和哲理。;以一颗从容豁达的心写出了世间的美好与灵动。 书里有岳南《南渡北归》的西南联大轶事和大师风范;有梁实秋先生《老去是生命的礼物》岁月沉淀,时光美好和《雅舍谈吃》的小吃大作、食髓知味;有老舍先生《真正生活者》的苦中作乐,怡然自得;更有刘墉《花痴日记》里风物人情,气象万千;虽不可说一篇《人间草木》涵盖各位大师的作品经典,但是《一果一蔬》《季节的供养》《四方游记》《联大师友》《从容而安》也把这些大家独立成书的风情轶事,在自己的笔下跃然纸上! 最让我看得入迷的是他写的联大师友的故事,西联南大是由三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临时成立,这里发生过好多故事,跑警报、师生在战乱中学习等。电影《无问西东》中,跑警报应该也是出自这里吧! 汪曾祺先生用他的笔创造了一个随遇而安、恬淡安闲的美好世界。 这是一本读了让人安静和温暖的书,这是一本看似朴拙却十分精致的书,这是一本看似记录普通生活,却有诗情画意的书。 本书无疑是令人舒适的,如夏日微风,如冬日暖阳,无一不透露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让人读之心生欢喜,心情舒畅。 良辰美景终成忆,人间草木皆有情。人间有情,草木有情,是人间赋予草木感情,也是草木寄托了人间情感。人生,是很美好的。花草虫木,山川流水,人间值得。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很多景致和美食都是可遇不可求,就像汪曾祺的这份洒脱和通透,需要用一生去咀嚼和参悟。用生活去治愈生活,用文字换取片刻的自由。 读完汪老的《人间草木》,像是吃了一顿家常便饭,舒服,安逸,平静。 读这本书的时候,心境大部分时候都是平静安宁的,汪曾祺用一颗热爱生活的赤诚之心,写尽人间烟火气。用平实的笔触描绘了人物,风俗,食物,瓜果,让人觉得人间可真有意思,世界真有意思,活着真好,他没有刻意宣扬什么,就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让你领会了真善美和人间至味,产生各种向往。读人间草木,犹如饮蜂蜜水,温和润泽,滋养身心。 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会是平平淡淡,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对待每一个人,静观每一草木,我们就能品味到生活的味道,岁月的沉淀! 人间草木,也是清欢。捧一杯茶,于树荫下,窗前,慢慢读来,岁月静静地流去,人生渐渐地丰满起来。 愿草木有情,人间有爱,你我于生活中照见从容和喜悦。

119 评论

仁义小红累不爱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精选,书中以闲散舒适的笔调,描绘着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着浓浓烟火气息的回忆,也有着草木花鸟鱼虫的美好,字里行间满溢着情真意切和暖意。汪曾祺老先生出生于江苏高邮水乡,他的文字中有着水的柔软于平和如缓缓流淌的小河。他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有“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美誉。这本书写的是人间草本,更是在深入生活细枝末叶中品尝人间真情,情满人间。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书从乡土人情写到市井文化;从学习见闻写到诗书文艺;从美食游乐写到花鸟虫鱼。字里行间都体现出汪曾祺非常热爱生活,他以随性洒脱又细致的笔墨,文字散漫却不枯燥。烟火气十足却又脱俗不凡。书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汪曾祺回忆他的家人、西南联大的教授和他在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涯的那些章节,情节感人至深,着实令人神往。幸福是什么感觉?读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就能感觉到浓浓的亲情和幸福。他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八股文写得特别好,有丰厚的田产,并且有祖传的眼科治疗术,生活却很节俭。他节俭到一个咸鸭蛋能喝两顿酒。汪曾祺深受祖父喜欢。有一回他不停地打嗝,祖父忽然把他叫到跟前,问他吩咐做的事做好了没有。汪曾祺使劲想了半天,也想不出祖父吩咐过的事情,原来,这是祖父在以独特的方法给他治好了打嗝。他跟着祖父学习读《论语》、写过初步的八股文。祖父打赏给汪曾祺很多珍贵的东西,可见,当时这个深得祖父宠爱的孩子,有多么幸福。汪曾祺的母亲是大家闺秀,喜欢读书写字,虽然体弱多病,但是,她还过着无忧无虑的闺秀式生活。为了不让自己的肺病传染给孩子,她宁可承受着思念孩子的痛苦,也绝不让年幼的孩子靠近自己,由此可见,母亲爱孩子的深意和伟大之处。汪曾祺的父亲是极其聪明的人,他多才多艺,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还是个体育健将,还懂中国武术,他精通多种乐器。为人很随和,没架子。他时常周济穷人,参与一些有关公益的事情。他的父亲很会做菜。为了让祖父在春天吃上反季节的螃蟹。父亲就别出心裁,用瓜鱼(即水仙鱼)给祖父伪造了一盘螃蟹,吃起来跟真螃蟹一样的美味,文中流露着浓浓孝子的味道。父亲特意用煤油箱自制了一个炉子,为多病的母亲熬粥,熬参汤和燕窝,陪她外出就医诊治。他在母亲病逝后,给已故的母亲糊制冥衣,认真地给她糊了几箱子衣裳,单夹皮棉,四时不缺,色彩丰富,栩栩如生。平凡中足见父母彼此伉俪情深,父亲是个有情有义之人。汪曾祺的母亲去世后,父亲便一直带着他睡,很疼爱他。为了让他睡得舒服,不被床上的臭虫叮咬,父亲一见到有臭虫,就用点燃的蜡烛油滴在它身上,为此整夜未睡。他还会给汪曾祺糊风筝,带着他在傅公桥麦田里奔跑着放风筝。  还会做西瓜灯,西瓜灯里点燃蜡烛,洒下一片绿光。他鼓捣半天,就为让汪曾祺的童年充满欢乐和幸福。汪曾祺虽然年幼丧母,但他并不缺少母爱,继母将他视如己出。汪曾祺年幼时,放学回家的路上,大冷天,大便急了,憋不住,拉在裤子里了。他兜着一裤兜屎,一扭一扭地回到家。继母一闻,没有丝毫嫌弃和怨言,二话没说,赶紧烧水,给他把屁股擦洗干净,怕他着凉,让他围着棉被坐着,接着给他沾满了大便的洗衬裤刷棉裤,整个过程,继母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这些生活的点滴,在汪曾祺的幼小心灵,种下了更多仁慈良善的种子。有了爱的浇灌,培养了汪曾祺更加坚毅的品格。他年幼时衔一颗蜜枣,就勇敢地接受了一场小手术。他长大后,对让人心烦意燥的牙疼也能泰然置之,还能乐观地想着:“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来!”他腮帮子肿得老高,还能谈笑风生,语惊满座:“牙疼于我何有哉!”他在体温超过四十度时,还能够苦中作乐,同前来打针的护士开玩笑:“要不要写遗书?” 实在是令人钦佩。出生于这样的书香门第,有如此风趣聪明又温暖的父亲,有如此疼爱自己母亲和祖父,在这样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汪曾祺耳濡目染, 从小便具备了独特的慧眼,得以随时随地发现生活中美。有了家人爱的滋润,更加丰盈了他的精神世界,使他更加温暖如玉,文字中流露出爱的温度。汪曾祺作为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和得意门生,深受先生喜爱。沈从文不大会讲课,他讲课没有讲义,不成系统,只是即兴的漫谈,讲话声音小,湘西口音很重,很难听懂,然而,沈从文的课,汪曾祺都能听懂。他还记得沈从文教创作时经常讲的一句话:“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学生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照汪曾祺的理解是: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贴近,有共鸣。 汪曾祺还记得他喜欢吃米线和西红柿鸡蛋汤,喜欢看电影和写字。沈从文有很多书,但他不藏书,他的书,除了自己看,也借给很多人看,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从文的书。为了让学生借鉴别人的写作技巧,他每次上课,总要夹着一大摞书走进教室,分发给学生阅读。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他经常干着给学生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不计其数。汪曾祺之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从文寄出去发表的。他这辈子自费为学生寄稿子的邮费不少,可他为了激励学生的创造激情,从不嫌麻烦,由此可见他对学生的爱才之心和人格魅力。沈从文每次进城,汪曾祺都去拜访他,向他借书,还书,听他同客人聊天。与沈从文谈天说地的人都有共同特点,一是痴迷于工作和专心做学问,二是童真未泯,无机心,少俗虑,热爱生活。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汪曾祺在沈从文的圈子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受益匪浅。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些品行和气质相同的文人们走到一起,在过去艰难的岁月里惺惺相惜。汪曾祺经常陪着沈从文上街,逛寄卖行、旧货摊,买耿马漆盒,买火腿月饼。俩人饿了,就吃上一碗加鸡蛋的米线。汪曾祺喜欢喝酒,有一次他喝得烂醉,像个落魄的难民坐在路边,是沈从文和几个同学把他架到宿舍,给他灌醒酒茶,汪曾祺牙疼时,沈从文买大橘子给他吃,从这些生活小细节,足见汪曾祺与沈从文深厚的师生情。汪曾祺就读的西南联大,当时正是日寇侵华,平津沦陷的特殊时期,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汪曾祺和其他同学以徒步千里的壮举,来到这座战时的临时大学,在战火纷飞的困境中求学, 对母校的师生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联大师生吃着大食堂的糙米饭,将有着木头气味、砂粒、耗子屎等混杂混杂的调侃为“八宝饭”。穿着以贴橡皮膏弥补的破旧衣服,穿着用橡皮筋将破洞结个疙瘩的裤子,半趿着露出脚趾头和烂掉后跟的鞋子。生活虽然困顿,却精神富足,丝毫不影响他们孜孜不倦地做学问。他们生于忧患,在敌机轰炸昆明时, 从容不迫地“跑警报”。有位先生把女朋友写给他的情书视如性命,每次跑警报总要提一手提箱情书。甚至有女同学在警报来袭时,还淡定地洗头发,还有同学听着炸弹的爆炸声,依然面不改色地煮冰糖莲子吃。有位暖心的男同学,在跑警报时每次看到天上出现乌云,就会未雨绸缪,他奔跑回校舍,到各个宿舍搜罗来很多雨伞,放在新校舍的后门外,见有女同学来,就递过一把,以免女同学在野地里被雨淋湿。这位护花使者,将送伞成惯例,全校闻名,成为那段艰难岁月中的一段佳话,淌过岁月的长河,流淌着悠悠同学情。汪曾祺笔下的养蜂人,是老夫少妻型的夫妇组合,年龄相差极大。男人五十岁了,女人才三十岁出头。因男人到南方女人的家乡放蜂而相识,或许是女人看中了男人的好脾气,喜欢上男人安静平和的性格,或许是她喜欢放蜂时浪迹天涯的浪漫生活。女人跟随男人来到北方安家,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丈夫对她好,给她很多钱风风光光回娘家,她对男人也很温柔体贴。她帮男人的儿子照看孩子,以一颗善良温柔的心,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孩子称呼女人为奶奶,女人开心地笑了。这段看似寻常的百姓生活,读来朗朗上口,没有文字中的矫揉造作。只有真情的自然流露。读《人间草木》,感觉如饮佳酿琼浆,意犹未尽。在这充满浮躁的世界,能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品尝出别样的味道,少有人具备这样品味生活的境界。很多人被生活逼着只顾埋头赶路,总以为,只有远方才会出现最好的风景,于是,拼命向前奔跑,却忽略了驻足欣赏身边的美景,原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正是最美的风景!在这有些凉薄的世界,何不静下心来,读读这本《人间草木》,让文字中满溢出来的真情和温暖,作为良药,疗愈人间苦寒 ,并传播爱与温暖,情满人间。

25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山中有草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通用11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

    胖纸没烦恼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与甘南草原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1. 关于甘南的诗句 关于甘南的诗句 1. 求关于美丽的甘南草原的藏头诗 美人春词夸艳丽 丽姿迥压江南地 的然同德定

    恶魔漫步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与草木本心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不知道哪一天开始,冬日里光秃秃的柳枝,已萌绿意。河畔的柳,枝条纤柔垂下。有的,已长出了狭长而椭圆的新叶。有的,爆出了一嘟噜一嘟噜米粒般的芽苞,错落其中。这芽苞也

    沈阳老五0459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与人和草木相识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环境花草茂盛,人的心情自然舒服!

    D20600531014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与人间草木记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为什么现在会有点不能忍受文学作品的夸张?不过明明是随感杂谈就不能真诚一点吗?果然是会抱怨别人身上自己的恶习啊… 怎么可能杀羊一滴血都没有…是我没见过世面还是该死

    左村爆破兵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