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骄建材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2)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3)清初: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同步导学中国古代对治国思想的选择: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这种治国模式的形成,在秦汉以前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选择和探索的过程。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活原始粗放,民风淳朴,没有私有观念,人人平等相亲,过着一种美好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联盟事务的管理上享有充分的民主,主要靠部落联盟首领的智慧和美德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的思想处于萌芽状态。在奴隶社会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产生了阶级和国家,统治者一方面制定了宗法等级制度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一方面以武力作为统治的后盾。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西汉建立之初,由于长期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以致人口锐减,农民流亡,经济凋弊,府库空虚。鉴于这种形势与秦之败亡,汉初统治者便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治,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力,以巩固统治。一方面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奖励耕织”以及缓刑等政策,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安定民心;另一方面在当时郡国并行的制度下,对地方诸侯王采取不过多干涉的政策,以巩固封建统治。与这种形势相适应,黄老思想也就得到广泛流行,成为西汉前期起主导地位的治国思想。其核心是清静无为,因循而治。实践证明,完全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起到了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并出现了著名的封建盛世“文景之治”。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对中国古代政治有一定的影响。每当大的政治动乱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往往采用道家治国之策,与民休息,以蓄国力,以安民心,以固社稷根基。除汉初以外,唐、宋初年也有相似的做法。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法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汉兴以来,除黄老之学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较活跃并有所发展,景武之际的董仲舒便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统治,也应遵循“大一统”的“常经通谊”,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原则,受到汉武帝赏识。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思想地位。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公孙弘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武帝改造选官制度,规定博士弟子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这样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需要理解的是武帝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独尊后其它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儒家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如何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但是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我们认为:(1)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范文二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涉及宗教、教育、书法、思想、音乐、文学等方方面面。自古至今无一人可统一而论,又岂我一凡夫俗子可为之!凡事必有线索或言核心。 五千年来,经济最繁华时莫过于唐朝,军事鼎盛时当属元朝。其主要不分都是封建王朝,他们奉行的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如罢黜百家,独尊儒学。此时也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仁者爱人,修身崇德;贵和尚中,推崇和谐……这些宝贵的文化精神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我们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框框拆拆远行车
汉朝,绝对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朝代,一个纯平民阶层出身的屌丝刘邦,竟然创造了中华民族世界性的符号—汉人!从今天开始,聊一聊汉朝的故事。 大汉王朝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到公元8年王莽篡汉成功,总共210年的西汉;一个极具现代思想的神奇男人—王莽,创造了约15年的新朝;公元25年刘秀恢复汉朝,到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称帝,享国195年的东汉。 先看实现汉族荣耀的西汉王朝,西汉总共十四个皇帝,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汉高祖刘邦建国,奠定汉朝四百年长存基础。 刘邦经过四年卓越斗争,击败了楚国贵族出身的项羽,建立了汉朝,这个“汉”的名字起源于当年的封地,陕西汉中。这个地区恰恰是西楚霸王项羽封给刘邦的,由此可见项羽的眼界,之后的争霸失败,真是咎由自取。 刘邦做了皇帝,“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休养生息。也是吸取秦朝灭亡教训,刘邦坚持“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于民生养,恢复国力。战乱时期出现大量荒田,刘邦拿过来奖励授田,培育出稳定的自耕农阶层。 第二把火:郡县与分封并存。刘邦认为秦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搞分封,打起仗来没人卖力保护,所以他就大量分封同姓王,立下誓言“非刘姓王者,天下共击之”;同时也坚持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亲自选拔刺史,到地方监督郡守和诸侯国。 第三把火:与匈奴和亲。北方的匈奴,逐水草,习射猎,全民皆兵,刘邦刚与项羽打完仗,根本无力抵挡匈奴的骚扰,却发现另一条和平之道—“送你新娘子,换我好日子!” 刘邦出身平民,建汉初期,开国功臣大多亡命之徒。因此汉朝上至天子,下至王侯将相,大出身平民,汉初就是一个平民化的社会,加上奖励授田形成的自耕农阶层,整个社会阶层非常稳定。人心齐、泰山移,汉朝迅速稳定发展起来。 第二个时期:吕后专权到文景之治,汉朝开始强大。 刘邦之后,嫡长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但当时的大权,实际上都掌握在他的母亲吕后手中。汉惠帝最著名的功绩,就是任用曹参为相,萧规曹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是吕后经过残酷斗争才保住的,刘盈登基后,吕后报复曾经对手戚夫人的手段非常残忍,天性仁慈的汉惠帝深受刺激,在位七年就去世了。 吕后立了汉少帝刘恭做傀儡,自己直接临朝改制。做了太皇太后的吕雉,开始分封吕姓王。好在执政方针上,沿用高祖刘邦的思想,无为而治,还算有所发展。刘恭长大后,想要改变傀儡面貌,结果被吕雉直接废掉,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废黜的皇帝。 之后吕雉,命汉惠帝刘盈的儿子刘义改名为刘弘,继承皇位,也称汉少帝,为了和前少帝刘恭区分,史称后少帝。刘弘老实听从吕雉摆布,做了四年多有名无实的皇帝,熬到吕雉病亡,结果汉初老臣周勃、陈平借机清除吕族势力,迎立刘邦的另一个儿子,汉惠帝刘盈的弟弟刘恒来当皇帝,处死了刘弘。 刘恒就是著名的汉文帝,文帝非常节俭,他的皇后就是电视剧《美人心计》的主角,平民出身,衣着朴素的窦漪房;文帝身具孝心,曾经亲自为母亲尝药,成为二十四孝里“亲尝汤药”的主角;文帝心地善良,因著名的“缇萦救父”,废除了肉刑。 刘恒和窦漪房的长子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景帝登基后,继续沿用父亲的政策,勤俭治国,巩固中央集权,然而,三年后就发生了吴王刘濞带头的七国之乱,七个刘姓诸侯国背弃刘邦誓言,帅兵反叛。一方面七国举兵不义,另一方面文帝和景帝积德累善,十个月就平定了此次危机。 景帝利用这个时机,抑贬诸侯王地位,削弱诸侯国权力,收回官吏任免权,夺取诸侯国盐铁铜等租税,迅速解决了王国问题,使汉朝郡县数量,大大超过诸侯国郡县数量。这个政策,对于国家统一,意义十分重大。 文帝和景帝执政时期,沿用编户制度,奠定农业基础地位,兴修水利,发展教育,使汉朝进入强盛时期,史称“文景之治”。当时人口比秦末汉初增加数倍;国库内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堆满了,只能露天存放,有些都发霉了。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早的小康社会了吧! 第三个时期:汉武帝刘彻显威到外戚乱政,西汉盛极而衰。 汉武帝刘彻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五十四年,推动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他的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公元一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世界文明的中心;他给了一个民族前所未有的自信,成为中华民族最值得自豪的伟大时代! 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强行要求诸侯国,把自己的封地和权力分给各自后代,削弱诸侯国势力。同时收回相权,增加刺史,加强监察制度,建立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 军事方面:改革兵制,大力发展骑兵,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河西走廊,著名的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建立水军,配合大军向东灭了卫氏朝鲜;南面的东越、闽越、南越等夷族都被打得不轻,两广地区被重新纳入版图,汉朝的疆域版图也进入鼎盛时期。 经济方面:设立平准法、均输法,由官府统一经营运输和贸易,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奸商,平抑物价;禁止郡国铸钱,政府铸造五铢钱,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推行“代田法”,移民西北屯田,拓展农业生产的的规模。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在长安设太学,大力推行儒学,加强思想层面的统一,这个当然就有利有弊了,但在当时,对国家的统一和强盛起到更多的正面作用。 人才方面:确立察举制度,配合军工授爵制,开拓了儒生群体的上升通道,丰富了系统的人才选拔制度,增强了社会各阶层的团结,聚齐人心,蒸蒸日上。 五十年的四处征战,穷兵黩武,也使得农民徭役加重,赋税增高,出现破产流民。汉武帝晚年梦想长生不老,求神仙不成,又经历父子相残、太子自杀的人伦悲剧后,开始悔悟,发布《罪己诏》,承认自错误,强调怀柔养民、停止战争、发展农业,汉朝又逐渐归于和谐发展。 刘彻选择了最像自己的幼子刘弗陵继位,是为汉昭帝。昭帝不负父亲所望,重新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少赋税,在首辅大臣霍光的辅佐下,百姓生活富裕,实现了汉朝的中兴稳定。只可惜英年早逝,汉昭帝在位十三年就暴病而亡。 汉昭帝刘弗陵没有子嗣,霍光为首的群臣,只好选择刘彻的一个孙子—昌邑王刘贺,把他过继给昭帝,继承帝位。结果这个刘贺在位二十七天,随意征调索取物资,丧失礼义,搅乱朝政。霍光奏请汉昭帝的皇后,当时年仅14岁的皇太后,废黜刘贺,贬为海昏侯,刘贺一个月之内,从王爷到皇帝,又贬到侯爷,真是大起大落,太刺激了! 刘贺被废后,霍光找到汉武帝刘彻的曾孙刘询,从民间迎入宫中,封为阳武侯,同年7月登上皇位,创造升迁最快的纪录,刘询就是著名的汉宣帝,民间的疾苦生活,使他非常注重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吏治,任用贤能。宣帝刘询堪称西汉王朝最后的荣光,创造了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的“宣帝中兴”。 宣帝刘询的长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元帝性格柔弱,优柔寡断,完全没有他父亲的雄才大略,西汉也此开始走向衰落,土地被豪强兼,外戚和宦官集团成形,社会危机加深。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汉元帝时期,与匈奴重新开始和亲政策的无奈之举。 汉宣帝刘询之后,太子刘骜继承皇位,是为汉成帝。汉成帝是典型的昏君代表,荒淫无道,宠幸“环肥燕瘦”的赵飞燕姐妹;不理政事,尊自己的母亲王政君为太后,将朝政之事,委托给诸位舅舅,外戚王氏一家“七弟封侯”,掌控国家大权,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开始崭露头角。 汉成帝为爱美人,不惜处死自己本就不多的儿子。只好立侄子定陶王刘欣为太子。刘欣就是后来的汉哀帝,哀帝即位之初,很想有一番做为,然而在整肃王氏家族的斗争中失败,同时身患疾病,两足不能并行,被群臣嘲笑,转而加封男宠董贤,留下“断袖之好”的同性恋别称。 汉哀帝病逝后,王莽独揽大权,为了便于控制,王莽迎立9岁的刘衎为帝,就是汉平帝,并且让自己的女儿,做了汉平帝的皇后。王莽则称“宰衡”,地位超越所有的王与百官,向皇帝的宝座逼近。五年之后,汉平帝莫名其妙地“病逝”,王莽开始由“摄皇帝”走向“真皇帝”。 西汉的兴盛,是平民阶层的胜利,是功臣、贵族和皇权利益制衡的结果;西汉的衰弱,是外戚和宦官集团与皇权矛盾斗争的开始;新的社会问题需要政治大变革,太平盛世的大汉王朝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呼唤改革!
灵虫糖宝
这是资料。 主题就是南越王墓的重要价值呗。开头就写发现震惊世界,然后稍微写一下开采经过。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市区北部的象岗山上,是 1983年6月9日在该地动工修建楼宇开挖地基时偶然发现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占地14000平方米。整体布局以古墓为中心,上盖覆斗形钢架玻璃防护棚,象征汉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墓的东边为三层的综合陈列楼,北边为两层的主体陈列楼,用环绕的回廊上下沟通将三座建筑物连成整体。现在,全馆共有10个展厅,4800多平方米。现在,南越王墓博物馆已被选进世界80个著名博物馆之中。该馆是广州越秀山一象岗文化史迹游览线的主要景点,建筑以轴线对称布局,按参观路线依山建馆,拾级而上,把展馆、墓室及扩建之展室连成有机整体。南越王墓是西汉早期建都番禺的南越国第二代王、秦统一岭南的将领赵佗之孙、自称文帝的赵眛的陵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赵眛,史书称赵胡,公元前137——122年(汉武帝建元四年至元狩元年)在位,约16年。赵眛在位期间和称“南越文帝”,死后谥曰南越文王。这一时期,南越国名为汉朝藩属,实则保持独立王国的地位。全墓由750块大石砌建,分前朝后寝两部分,共7室,前部三室为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四室为主棺室、东西侧室及后藏室。由两道石门隔开,各室有各自的功能。经过数年挖掘,现已出土珍贵文物1000多件(组),有15位殉葬人。这是迄今为止,岭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陪葬物最丰富的汉初古墓,也是惟一的一座全用石块砌建而成的、首次出现壁画的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尤以铜器和陶器最具南方越族文化的特色,有青铜编钟乐器3套,铜鼎36个,铜镜36面,以及金印3枚(广州市汉代考古至今发现西汉时期金印仅有4枚),出土玉器240多件。墓主身穿的玉衣殓装已复原,它是我国目前发现完整的西汉玉衣中年代最早又是惟一的"丝缕玉衣"。墓中出土蓝色平板玻璃、世界第一套套色印花铜版模、非洲象牙等,都是一批有意义的稀世珍品。
建议你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下载几篇文章,可以 提取里面有价值的信息,怎么说也能整到2000字吧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其他各民族都是我们祖国这一大家庭的成员,而且有些民族的 历史非常悠久,例如,西北的羌族,南方的苗族等,在汉族形成的同时就出
哲学作为 文化 的一种特有形式,是具体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 总结 ,对人类社会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指导作用和智慧启迪作用。以下是我精心
豆腐控制技能留不住帮不了你吃醋vv估计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孔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