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2

花葬夏季
首页 > 期刊论文 > 有关于正确写人民的论文范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艺术边上观望

已采纳

全国人大代表由人民选出,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他们怎样充分发挥作用?能不能依法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提出的议案建议有没有效果?这是中国民众十分关心的问题.这里,不妨把目光投向十届全国人大代表5年来的身影和足迹.对于全国人大代表来说,能不能依法履职是决定代表发挥作用的关键.5年来,全国人大代表从充分知情知政,到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执法检查和立法调研;从参加集中视察、专题调研,到进行履职培训、专题研讨等,都有了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提出议案和建议是代表履职的重要方式,这些议案建议办理得如何,检验着代表履职的成效.实践中,代表议案在立法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有的代表议案因其内容比较完整、质量比较高、立法条件比较成熟,经规范完善直接形成了法律草案.大量的代表建议所提问题,也已经解决或正在抓紧解决.5年来,共有3000多件代表议案和近3万件代表建议得到有效办理.在这5年中,全国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充分表达人民意愿,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系列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行使职权的制度和办法的施行.从加强和规范代表活动,到规定代表议案处理办法,再到制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办法等,使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支持、规范和保证了全国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有力地增强了代表履职意识,提高了代表履职能力.全国人大代表在一年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积极建言献策,在大会闭会期间通过多种渠道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这是全国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意志和利益,代表人民参与行使国家权力的一大特点.他们履职的卓有成效,使他们无愧为人民的代表,展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机和活力.50多年前,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出自己的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一直以来,人民群众正是通过自己的代表充分表达意愿、实现维护权利、保障合法权益,实现有序政治参与.这充分表明,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是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开幕,这是国家的盛事,人民的盛会.肩负神圣使命和人民嘱托的新任全国人大代表,必定能够代表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认真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定展现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谱写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新篇.

256 评论

maggie800315

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政十分廉洁,生活十分简朴。“你的饭给我吃一点好吗?”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红军战士跟随毛主席行军,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行军中,出发早,吃饭早,各人都自带午饭。有一次行军休息,大概是上午十点多钟,大家照例拿出自带的午饭吃。那天毛主席因起来得晚些,没带上午饭。我们吃饭时,毛主席到了。他坐在一名战士旁边,对他说:“起来迟了,早饭没吃,也没带上午饭,我的肚子饿得很,你的饭给我吃一点好吗?”要知道,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啊。打下漳州城伙食仍照旧红军打下漳州,战士们的伙食都有所改善,十二师师部、东路军总指挥部和红四军政治部的伙食,除了猪肉,还有两样或三样菜。而主席那里,还是一样的菜,不是豆芽,就是青菜,晒台上有一个大木桶,用水泡着三个一尺多长的海茄子,但伙夫不会做,很久,茄子一直泡在桶里。人是铁,饭是钢,伙食很重要。主席的伙食却依然是那几样菜,丝毫没有改变。多么令人心酸,毛主席是多么简朴啊!一个国家的主席都如此廉洁简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铺张浪费呢?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上有许多不良风气。有时,一顿饭就要花上千元,还浪费了许多,剩菜甚至能喂活10只狗加上5只猫。这和毛主席的简朴差多远啊!我们是不是该醒悟了?这样浪费是非常可耻的!有些人擅用公家的钱,花天酒地,这和毛主席的廉洁又隔多远啊!!我们真的应该觉醒了,作为中国人民的一分子,我们要尽量阻止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我们要向毛主席学习,用自己学的知识真正——为——人——民——服——务——!

209 评论

泡芙小工坊

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即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之一。 *** 思想的特点和贡献是,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运用于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系统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对于我们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民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主体 (一)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最广大的社会群体(包括一定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等等),它包括双重含义:一是指社会的进步力量,这是相对于反动势力而言的,反动势力不属于人民群众;二是指进步力量的群体,群体总是由大量个体构成,但是作为整体的群体同作为个体的个人终归具有质的区别,人民群众经常被简称为人民或者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就我国而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切赞成、参加和拥护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一切赞成、参加和拥护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范畴。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人民群众的构成发生了许多新变化。首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人阶级不仅包括产业工人,而且包括技术工人;不仅包括传统产业的职工,而且包括非传统产业的职工;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者,而且包括脑力劳动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和管理人员是先进生产力的承担者,是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作为我国工人阶级同盟军的农民阶级也在变化。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的转移;而且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程序的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我国农民阶级的状况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有了很大的区别。再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产生了许多的非公有制经济,出现了大量的民营企业家和从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家,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同我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一样,也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些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无疑都属于我国当代社会的人民范畴。因此,我们所说的人民利益,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利益。 (二)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决定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日益增多和社会制度的新旧交替,而人民群众正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主体。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正是劳动者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群众的辛勤劳动,创造著日益增多的社会物质财富,养育著全体社会成员,成为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同自然界相互作用,由此逐渐加深了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提高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本领,使人类本身发展起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除了物质生产活动之外,还要从事政治科学、文学艺术和其他社会活动。但是,所有这些社会活动,都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来提供和创造的。总之,劳动者的物质生产劳动构成了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支撑著整个社会生活的大厦,从而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以及其他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大量的民歌、民间故事以至文学名著,都凝结著无数普通群众和民间艺人的辛劳和智慧。在劳动群众中,还涌现了不少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他们对人类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人民群众为科学和文化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始素材。人民群众的需求是科学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广阔市场。在当代社会中,脑力劳动者在人民群众中所占的比例愈益提高,从而也愈益显示出人民群众在直接创造社会精神财富方面的历史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社会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制度变革的深刻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人民群众正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现者和代表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力量。变革社会制度,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必须拥有实现它的社会力量,而人民群众正是基本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跟谁走,他们选择哪一条道路,决定哪一种社会制度变成现实。一切社会制度变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取决于人民群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人民群众决定着社会制度变革的成功与失败,人民群众决定着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方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决定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破坏旧制度,还是创立新制度,或者是从社会制度的长远演变看,都是生产力和人民群众起著决定性作用。 二、群众观点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石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 *** 员和党的干部如何对待群众,不是一个一般的方法或作风的问题,而是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基本原理,即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关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原理,关于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相互关系的原理。根据这些基本原理,可以将群众观点进一步具体化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这是群众观点的根本之点,群众观点的其他内容都是对这一观点的展开及补充。第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一切真知都是来源于实践,而人民群众正是社会实践最广大的主体,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孕育着极大的智慧。因此, *** 人必须满腔热忱、真心实意地向人民群众学习。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 *** 人只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集中表现。第四,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干部都是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干部权力、权威的基础是人民群众,党的干部只有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成为合格的人民公仆。第五,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的干部必须对党负责,但是,党又是人民的工具,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的决定和批示是人民利益的体现。所以,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就是统一到对人民负责。第六,党要依靠群众又要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这是由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人民群众的复杂结构所决定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拥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党要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必须充分相信群众。同时,人民群众总是包含着不同的组成部分,存在着先进、中间和落后之分,在阶级社会中更是有着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区别,他们的意见和行动并不完全一致,因而不能说这些意见和行动都是“天然合理”和正确的。即使是作为整体的人民群众,也有一个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问题。因此,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必须根据群众的不同觉悟程度,按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这是党的一项重要责任。 三、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含义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 *** 为主要代表的中国 *** 人,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完整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中心是正确处理无产阶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一切为了群众”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是社会最广大的主体,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著社会发展的趋势。任何个人、政党和阶级,要成为进步的社会力量,在客观上都必须站在人民一边,为人民谋利益,而不管他们在主观上是否自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能够认清这个历史的大趋势,自觉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不谋取任何特殊利益,把“一切为了群众”当作自己的立党之本。这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集中表现,是我们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是我们党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从而成为中国人民领导核心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根据,仍然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我们党所从事的事业的伟大性质。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同人民群众相比,任何个人、政党、集团的智慧和力量总是弱小的。因此,谁依靠人民,谁就会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就能在实践中无往而不胜;谁脱离群众,谁就会势孤力单,就会在实践中遭受挫折和失败。特别是我们党是“一切为了群众的”,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如此伟大的事业,更不可能仅靠少数人去代替群众包打天下,而必须充分动员和组织群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取得成功。所以说:“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是“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保证。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实行正确领导的根本方法,是“一切依靠群众”在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的具体体现。一方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个在群众实践的基础上,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再由认识到实践,通过群众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这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另一方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又是一个以实践的主体——群众为基础的,由群众到领导,然后再由领导到群众,实现群众和领导有机结合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由此可见,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观点贯通起来,熔为一炉,实现了它们的有机统一。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方式从低阶向高阶发展和更替的历史,这就为确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既然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历史,那么人类社会的历史也首先是物质生产者的历史;既然生产 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那么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 人民群众的活动,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就起著决定作用。这 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历 史唯物主义指明,人民群众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并 且通过在这个基础上所进行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 改革以及精神领域等方面的活动,来创造历史的。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 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 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 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 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总之,历史 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 造者。正是人民群众的活动,而不是哪一个个人的活动, 体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决定历史发展 的方向和历史的结局。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 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正如 *** 所指出:“人 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 选 集》第3卷,第1031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这并 不等于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可以不受社会历史 条件的限制。人民群众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已有 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创造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充 分肯定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肯定无产 阶级领袖能够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人民群 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是群众观点的一个最基本的内 容,也是中国 *** 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 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应从以下三点理解。 第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要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等生存资料。因此,人们必须从事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若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根本无从进行其他一切活动,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正是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这其中劳动群众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他们的活动创造物质财富,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劳动,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直接承担者。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生产技能和改进生产工具,推动了生产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及整个社会由低阶向高阶的发展、进步。因此,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对社会发展起著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物质财富却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大。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这是本框题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可以从以下三点把握。 第一,人民群众要从事科学、文化、艺术等精神活动,就必须获得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同时还要具备仪器装置等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物质手段。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手段,都是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提供的。 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产生精神财富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成为了形成精神财富的认识动力。如自然科学,它是在劳动群众的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实践为自然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研究的课题,不断推动自然科学向前发展。 第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人们在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原料或半成品。发明创造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科学家、工程师等知识分子的创造活动。他们在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中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在于他们不同程度地参加了劳动群众的社会实践,而且还在于正确集中和总结了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是一切科学文化创作的宝库,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个人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第三,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首先,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成果总是凝结着人们的某种智慧。例如: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是北宋的工匠毕升发明的。南宋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就是个平凡的劳动妇女。可见,劳动群众在创造物质成果的过程中凝结了大量的智慧,因此,这些物质成果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财富。 其次,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劳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雕刻、绘画作品,它们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于民间流传的音乐、舞蹈,那更是劳动群众的直接创造。如“盲人阿炳”那样的民间音乐家和“泥人张”那样的民间艺术家。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形态的更替,导致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产生。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变革必须通过革命阶级同反动阶级的斗争,通过广大人民群众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革命来实现。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劳动人民自己起来摧毁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在社会变革时期、在革命的暴风骤雨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总是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以社会主人和历史创造者的气概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创造力量。 第二,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是通过进行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的。如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的“大包干”的改革就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后来在全国实行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改革,就大大巩固和完善了我国农村的集体主义经济,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所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当前,我国人民群众正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改革、深化改革、加快改革步伐,这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社会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 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因为人民群众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 而没有一个时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不是一个时代的历史!

正确

历史是人的活动的总和,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因为正是无数人的活动相互制约相互推动才构成了历史的多姿多彩。这里就是强调人类整体参与历史的创造。 但是,人类群体是由一个个活动着的个人构成的。个人可以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伟人或“大坏蛋”)。历史是无数普通个人和众多历史人物活动的总和。 历史人物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也属于历史的创造者,但是他们只能加速或者延迟历史的程序,而不能决定历史的根本发展方向。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类作为整体参与生产的结果。所以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这里的“历史”我认为应理解为人类的历史,这样看问题就会简单明了,“人民群众”就代表人类,他们发展进步的过程、轨迹记录下来就是所谓的历史。由此看来历史就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的。

213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人民战争论文范文写作

    战争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会让人失去生命,失去宝贵的身体部位。给自己留下伤疤,我们讨厌战争,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使自己的生命更加长远,活

    一个M精彩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论文期刊的正确写法有哪些

    期刊论文格式怎么写 导语:期刊论文格式怎么写?以下是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期刊论文格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期刊发表论文的格式往往是更严格的要求,往

    明天努力找吃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人民的主题论文

    人类之伟大,乃是决出精神的力量。民族之强盛,乃是把握历史的选择!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一八四零年英国侵略军以坚船利炮冲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逐步演

    无敌小雷神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学位论文正确的说法有多选题

    博士毕业学位论文如何选题 论文选题技巧之博士毕业学位论文如何选题-博士生入学后,即应开始考虑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搜集相关资料,对其可行性进行自我论证。在自己思考

    susanwangyue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论文文献的正确写法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应该按照相应的格式写。 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

    狐狸猫fiesta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