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摘 要 本文简要的介绍节水灌溉技术的概念, 分别介绍了几种节水技术, 并分析利弊, 反映当前农业节水新观点、思路, 为农业节水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节水 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是否节约灌溉用水, 用水是否高效是以单位作物产量总耗水量(从水源算起直到田间)多少来衡量, 或者, 以单位耗水量所取得的产值多少来衡量。现在我国采用过的和正在研究或推广使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数十种之多。各种技术都各有利弊, 各有不同的适用条件。节水灌溉技术大致可分为灌水方法、输水方法、灌溉制度和田间辅助措施等四大类别。 1 灌水方法 灌水方法即田间配水方法, 就是如何将已送到田头的灌溉水均匀地分布到作物根系活动层中去。按灌溉水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根系活动层, 灌水方法可分为地面灌溉、喷灌、微灌和地下灌溉。 1.1 地面灌溉水是从地表面进入田间并借重力和毛细管作用浸润土壤, 所以称为重力灌水法。地面灌溉是古老的传统的灌水方法, 一般说来它是作为比较是否节水的基点。但是地面灌溉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所以最近也有许多比传统地面灌溉技术更节水的方法。 1.2 喷灌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 并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 象天然降雨一样灌溉。突出的优点是对地形的适应力强, 机械化程度高, 灌水均匀, 灌溉水利用系数高, 尤其适合于透水性强的土壤, 并可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但基建投资高, 而且受风的影响大[1]。 1.3 微灌利用微灌设备组成微灌系统, 将有压力的水输送到田间, 通过灌水器以微小的流量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技术。主要特点是灌溉时只浸润作物周围的土壤, 远离作物根部的行间或棵间的土壤保持干燥, 一般灌溉流量都比全面灌溉小得多, 因此又称为微量灌溉, 简称微灌, 其中包括渗灌、滴灌、微喷灌、涌灌和膜上灌等。主要优点是: 灌水均匀, 节约能量, 灌水流量小, 对土壤和地形的适应力强, 能提高作物的产量, 增加耐盐能力; 便于主动控制,明显节约劳力。比较适合于灌溉宽行作物、果树、葡萄、瓜果等[1]。 1.4 地下灌溉地下灌溉是用控制地下水位的方法进行灌溉。在要灌溉时把地下水位抬高到水可以进入根系活动层的高度, 地面仍保持干燥, 所以非常省水, 不灌溉时把地下水位降下去。这方法的局限性很大, 只有在根系活动层下有不透水层时才行, 不适于普遍推广。 2 输水方法 渠道渗漏水量占渠系损失水量的绝大部分, 一般占渠首引水量的30%~50%, 有的灌区高达60%~70%。渠系水量损失不仅降低了渠系水利用系数, 减少了耕地面积, 浪费水资源, 并且引起地下水位抬升, 招致农田渍害。渠道防渗工程和管道输水可以减少水量损失。 2.1 渠道防渗工程就是杜绝或减少由渠道或渠床而流失的水量的各种工程。有以下突出的优点: 减少渠道渗漏损失, 节省灌溉用水量, 更有效的利用水资源; 提高渠床的抗冲能力, 防止渠坡坍塌, 增加渠床的稳定性; 减少渠道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 有利于控制地下水位和防止土壤盐碱化。 2.2 管道输水灌溉以管道系统代替田间渠系, 通过低能耗的机泵和管道系统, 将低压水输入田间, 并可用末级软管直接浇地来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输水方式。灌溉管道系统有以下几个突出优点: 由于输配水部分( 管网) 大部分或全部埋在地下, 一般可以少占7%~13%耕地,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并减少了对交通和耕作的影响; 在工程完好的情况下, 可以基本没有输水损失( 渗漏损失和蒸发损失) , 节约了用水, 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数; 杂物不易进入管道, 减少了清淤工作量, 也不存在杂草问题[1]。 3 灌溉制度 3.1 充分灌溉制度当作物在各个生育阶段所需的水分都得到充分满足, 即作物生长发育处于最佳水分环境, 配合相应的农业管理技术, 使作物产量达到最高, 这种灌溉制度则称为充分灌溉, 即称为充分灌溉[2]。所谓的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是指灌溉供水能够充分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要求而设计制定的灌溉制度。长期以来, 人们就是按充分灌溉制度来规划、设计灌溉工程, 显然不节约水量。 3.2 非充分灌溉制度所谓非充分灌溉制度就是可供水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要求, 实施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1]。目前非充分灌溉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应用也不广泛, 主要是由于非充分灌溉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条件性, 需要在水源、雨情和墒情的监测、传感和信息处理方面具备一定条件及相应管理权限, 把这些技术配套成模式化技术还需要时间[2]。 4 田间辅助措施 4.1 秸秆覆盖蓄水保墒 所谓秸秆覆盖系指利用农业副产品如茎秆、落叶、糠皮或以绿肥为材料进行的地面覆盖。农田覆盖一层秸秆后, 一方面可使农田土壤表面免受风吹日晒和雨滴的直接冲击,保护土壤表层结构, 提高降水入渗率; 另一方面可隔断蒸发表面与下层毛细管的联系, 减弱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的乱流交换强度, 可以起到抑制土壤蒸发的目的。 4.2 塑料薄膜覆盖保墒 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早期主要用于蔬菜、瓜类和经济作物, 随着超薄膜的出现及其成本的降低, 塑料薄膜覆盖在玉米、冬小麦、薯类等作物得到广泛应用。塑料薄膜覆盖栽培应包括田间覆盖和温室大棚两大类, 这里主要讨论地膜覆盖节水技术。地膜覆盖的主要优点是, 具有显著抑制田间土壤水分无效蒸发, 集水、保墒、提墒; 提高耕作层地温,改善作物中下部光照条件, 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缩短作物生长期, 避免冷冻灾害; 抑制杂草生长等作用。地膜覆盖比秸秆覆盖更具有节水增产的效果。 4.3 机械蓄水保墒措施 机械蓄水保墒措施主要包括: 深翻( 深松) 、早耕、耙耱、中耕松土、雨后( 灌后) 适时锄地松土、少耕和免耕等, 是千百年来行之有效的蓄水保墒措施。近年主要推广了深松中耕等措施。所谓早耕是指农作物收获以后适墒早耕; 所谓深耕是提高土壤调控水分能力和管理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 所谓耙耱是指翻地后用齿耙或圆盘耙进行碎土、松土、平整地面, 实行翻地—— 耙地—— 耱地的“三连贯”作业, 可以进一步耱碎表土、耱平耙沟, 使田面更加平整, 并具有轻压作用, 使地面形成一个疏松的覆盖层, 减少蒸发; 所谓雨后( 灌后) 适时锄地是指一场透雨或一次灌水之后的农田土壤水分无效蒸发消耗速率最大, 这时锄地松土或中耕松土都可以达到破坏毛细管, 减少土壤水无效蒸发, 提高对降水量的纳蓄能力的作用[3]。 当前缓解农业用水紧张的各类节水措施基本上都被采用了, 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在我国农业节水还是存在一些争议, 如: 节水灌溉应以什么为中心, 如何操作达到节水的目标? 农业节水的潜力到底有多大? 部分灌溉专家认为灌溉工程节水改造节水潜力大, 部分专家认为节水是一种错觉, 实际上增加耗水量; 如何来考核节水量的? 考核标准合理全面吗? 关于农业节水的问题还有很多, 值得我们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郭元裕, 农田水利学[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33- 133. [2] 陈亚新, 康绍忠, 非充分灌溉原理[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4.3- 10. [3] 沈振荣等, 节水新概念[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77- 88.
节水农业,作好用水文章农业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标就是农作物高产与高水分利用效率相结合的节水型农业。节水农业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水分(包括降水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量的80%左右,其中90%的种植业用水都需经过土壤水的转化而被植物吸收利用。如何充分利用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水高效利用的综合农艺措施,已成为当前农业用水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下面介绍节水农业中调节干旱的几项措施:一、减少不必要的降水流失,保住天上水。丘陵山区要大力加强工程措施和耕作技术措施建设,工程措施主要有兴修水平梯田,沟坝,水窖等。耕作技术措施有水平沟种植、垄沟种植、蓄水聚肥种植等。通过深耕或深松,耕深15-20厘米,打破犁底坚硬土层,降低了土壤容量,增加了孔隙度,从而增加了降雨的入渗速度和土体的蓄水容量。少耕免耕对减少风蚀、水蚀、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地表径流起到良好作用。免耕可使降水流失量减少,土壤流失量减少,土壤含水量增加。二、选择避旱和适应土壤干旱的措施,巧用土壤水。根据不同地区土壤特点,选耐旱优良品种。通过一些耕作措施,减缓干旱时期的旱情如延长蹲苗时间以错过旱情期;在限水灌溉条件下,磷肥集中深施效果最好。有地表水源的地区,限额灌溉,以水防旱。三、防止不必要的蒸发,减少消耗,多用土壤水。防止不必要的水分蒸发可采取覆盖、应用抗旱保水剂等措施。(1)覆盖。有麦糠覆盖、生物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留高茬覆盖、沙石覆盖等几种方式 ,保墒增温效果好。生产实践证明,麦田采用麦糠覆盖蓄水量提高20-44.6毫米,比对照增产23.2%。覆盖栽培具有明显而稳定的聚水、保墒、增温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及其有效性,提高作物有效耗水比,抑蒸减耗,节水抗旱,促进早熟和增产等作用。(2)利用抗旱保水剂,延长土壤水分持续供应。抗旱保水剂可直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在旱作大田上,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平均可高出5 个百分点以上,在灌溉地上,可明显可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延缓灌水时间,减少灌水1—2次。四、提高土壤现有水分的利用效率,用好土壤水。土壤深层贮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它在作物生育期降水不足时,可通过毛管运动或根系的吸收调节水分的供应。采用轮作平衡调水,推广良种,间作套种,铺膜提高地温增加水分的有效性,增加施肥量,合理利用N、P配合,无机肥与有机肥配合提高土壤水的利用,增施P、K肥,“以肥调水,以水调肥”充分利用深层水。
土壤含水量与光合作用强弱的关系:植物光合作用是指吸收阳光,将二氧化碳、水、无机盐转化成有机物的过程。植物光合作用是在叶绿素内完成,因此叶绿素的含量直接影响这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植物光合作用过程还受土壤水分、环境温度等因子的影响。土壤水分亏缺,直接(光合原料减少)或间接(气孔关闭、酶失活等)地影响光合作用下降,成为光合作用最大的限制因素
高粱既抗早又耐涝,水的利用率高。根部柔软,吸水力强。当整个植物缺水后,它可以进入休眠的状态,并且在获得水分后,它可以恢复生长植物的表皮有蜡质,叶子有更多的气孔以防干旱。高粱虽然抗旱性较强,但在干旱缺水情况下要及时灌水。播种后如果干旱,要保证出苗水。拔节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需水多,干旱影响穗大小,要保证穗水。
地里有墒情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出苗,前期少水,中期加大水肥供,结籽成熟后减少用水量。水分是生命之源,无论是人也好,动物也好,植物也好,都离不开水的,没有水生命就结束,农作物更是要水分来养护的,水稻一时三刻的都离不开水,其他农作物也更需要水分来养护。水是植物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重要原料。
植物生长点的细胞,只有在充满水分的时候才能进行细胞的分裂和增大,植物才能正常生长。植物生长发育各个时期对水分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异。枝梢旺盛生长,果实膨大期,对水分最为敏感;:萌芽期与果实成熟期次之;花芽分化期再次;休眠期需水最少。植物的一切正常生 命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细胞含水量下才能进行,否则将会受阻, 甚至死亡。
植物从环境中不断吸收水分,以满足正常的生命活动 需要,同时,又不断散失水分到大气中。水这个东西无论是对人还是生物都很重要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对我们人而言是宁可七天不吃饭,也不能三天不喝水,足以见得水是多么重要的。没有水大多数蔬菜都不能正常生长。水是生物体的组成成分;是生物营养元素的良好溶剂,帮助生物体运输营养物质;参与新陈代谢等等,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
用水量,决定了砂浆的流动度。用水量还对砂浆的强度以及抗渗性有影响。如果用水量过高,则流动度过大,成型较难。并且水分蒸发后,在砂浆内部留下大量的气泡,严重影响了强度与抗渗性。
对于吸水性不同的基层砌筑砂浆,其强度的影响因素有何不同对于吸水性不同的基层砌筑砂浆,其强度的影响因素有何不同砌筑砂浆的粘结力随其强度的增大而提高,砂浆强度等级越高,粘结力越大。砂浆的粘结力与砖石的表面状态、洁净程度、湿润情况及施工养护条件等有关。所以,砌筑前砖要浇水湿润,其含水率控制在10%~15%左右,表面不沾泥土,以提高砂浆与砖之间的粘结力,保证砌筑质量。粘结力指粘结剂与被粘结物体界面上分子间的结合力。目前应用有限元方法模拟钢筋锈蚀影响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模拟钢筋锈蚀时的体积膨胀引起的内力,另一种则是模拟膨胀时的位移量。本文试从温度角度出发,即施加于钢筋一定的温度模拟其膨胀过程对构件粘结力及承载力的影响,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碳含量对灰铸铁硬度影响很大,灰铸铁硬度、强度对碳比较敏感。 高了强度、硬度变低,低了白口和缩松倾向变大。
铁碳合金组织变化6的基本规律:随含碳量的增加,工n业纯铁中4的三q次渗碳体的量增加;亚共析钢中1的铁素体量减少0;过共析钢中6的二b次渗碳体量增加;亚共晶白口z铸铁的珠光体和二t次渗碳量也b减少3,共晶渗碳体量增加;过共晶白口s铁中3的一d次渗碳体和共晶渗碳体量增加。
这个c是一h向铁碳合金的力m学性能的根本原因。并且随着冷却和加热的条件不i同,铁碳合金的组织、性能都会大b不q相同。
组织中含有较多的游离渗碳体,具有很高的硬度(一般在HB500以上),但性脆,多用作抗磨 损零件,如农具、磨球、磨煤机零件、抛丸机叶片、泥浆泵零件、铸砂管以及冷硬轧辊的外表层等。
扩展资料:
在普通白口铸铁中添加少量合金元素,可以提高碳化物显微硬度,强化金属基体,从而可以提高耐磨性。含铬、钼、铜等元素的白口铸铁通常用冲天炉熔炼,大多在铸态下使用,因此成本较低。
但这种白口铸铁金相组织中的碳化物仍为连续网状,因而脆性仍较大,适用于对耐磨性和韧性要求不太高的场合。加入硼0.15%~0.55%,硼主要进入碳化物中,也可以提高耐磨性。
钢在淬火后得到的马氏体组织硬而脆,且工件内部有很大的内应力。回火的目的是消除内应力,适当降低硬度,改善加工性能。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回火分为高温回火,中温回火和低温回火三种工艺方法。
冷却是淬火的关键工序。它直接影响淬火后的钢的性能。淬火的冷却速度要大于临界冷却速度,以获得过冷马氏体组织。同时在冷却过程中还要控制结晶过程中内应力的产生,防止变形和开裂的发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口铸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碳钢
今年5月15日是我国第二十二个“防治碘缺乏病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表示,碘是影响智力发育的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人体缺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发生碘缺乏病,乃至残疾。我市虽地处沿海,但历史资料及我市水碘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属外环境缺碘地区(水碘含量中位数为7.35μg/L)。因此,多年来我市一直执行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政策。2012年3月15日,我市执行了新的盐碘含量标准(25mg/kg±30%)。市民该如何补碘?哪些人群不适合补碘呢?昨天,市疾控中心的专家给予支招,提醒市民科学补碘,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患者中的少数人不宜食用碘盐。 孕妇母乳碘营养下降 青岛市疾控中心每年严密监测我市居民的碘盐食用情况及居民的碘营养状况。据2014年我市碘缺乏病监测数据显示,居民户碘盐覆盖率96.6%,合格碘盐食用率94.64%,8-10岁儿童尿碘含量中位数206.5μg/L,孕妇尿碘含量中位数166.1μg/L,哺乳期妇女尿碘含量中位数128.8μg/L,成人尿碘含量中位数149.5μg/L。监测数据表明,我市自食用新标准碘盐以来,居民碘摄入量总体状况适宜。但是孕妇、乳母碘营养逐年下降,处于适宜值的相对低的水平。 沿海地区人们食用海产品较多,为什么也要食用碘盐?专家表示,2009年,卫生部在福建、上海、浙江、辽宁等4省(市)开展的沿海地区居民膳食碘摄入量调查结果显示,海带、紫菜、海鱼等富碘食物在沿海地区居民中的食用频率和食用量都很低,居民膳食碘摄入来源于这类食物所占的比例相应很低。沿海地区在未考虑烹调损失的情况下,膳食中的碘84.2%来自于加碘食盐,来自于各类食物的碘仅占13.1%(其中海带、紫菜和海鱼共占2.1%),来自于饮用水的碘占2.7%。如果食用不加碘食盐,97%以上的居民碘摄入量低于推荐摄入量,居民碘缺乏的风险很大。因此,沿海地区的居民也需要普及加碘食盐,以保证居民的碘摄入,进一步降低碘缺乏的风险。 自然环境为何缺碘 自然环境为什么会缺碘?对于这个问题,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自然环境缺碘是指土壤和水含碘不足。自然环境缺碘主要有三种原因:第一,大约在第四纪冰川期,由于冰川溶化,冰水冲刷,将富碘的成熟土壤大量冲走。而由岩石形成的新土壤,其碘含量仅为原成熟土壤的四分之一,这就造成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环境碘缺乏,也是自然环境碘缺乏的主要原因。第二,洪水泛滥致使局部地区土壤中的碘连同土壤被冲走而加重碘缺乏。第三,生态因素。由于植被破坏,土壤表面被风、沙、雨水、河流带走,致使土壤表面裸露,造成碘被淋滤并大量丢失,这种现象在山区更加明显。 碘摄入量标准 不同人群碘的推荐摄入量是多少? 答:0-3岁为每人每日50微克; 4-10岁为每人每日90微克; 11-13岁为每人每日120微克; 14岁以上为每人每日150微克;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为每人每日250微克。 碘缺乏病是否只发生在农村?城市人群也缺碘吗?专家表示,碘缺乏病不仅发生在农村,也发生在城市。1995年,我国在10大城市学龄儿童中开展的碘营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5个城市儿童尿碘中位数低于100微克/升,最低仅为57.0微克/升,处于碘营养不足水平;7个城市儿童的甲状腺肿大率在5%以上。 人群补碘的措施有哪些?补碘的措施主要有碘盐、碘制剂和富碘食品等。我国预防控制碘缺乏病的主要措施是普及加碘食盐。此外,在交通不便、居住分散、非碘盐冲击严重、食盐加碘措施尚未有效实施的地区可采用碘油或碘片作为替代或辅助措施,应用的主要对象是新婚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和儿童,这一措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也可以通过食用海带、紫菜、贝类等富碘食物补碘。 疑问 碘盐要坚持食用 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后还需继续食用碘盐吗? 答:目前,我国虽然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但是碘缺乏危害是自然环境缺碘造成,而自然环境缺碘状况是不能改变的。如果我们不食用碘盐,人们又会因摄入碘不足而受到碘缺乏危害。为此,我们要坚持食用碘盐。 居民如何正确购买和使用碘盐? 答:(1)应该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碘盐,碘盐必须有包装和碘盐标志,购买时要辨认清楚。(2)购买的碘盐要妥善保存,碘盐应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受日光直射和吸潮,离开灶台存放,避免高温影响。居民可购买小包装碘盐,存放时间不宜过长,做到随吃随买。(3)为防止碘丢失,烹饪时不宜过早放入碘盐,宜在食物快熟时放入,避免用碘盐爆锅、长时间炖、煮,以免碘受热失效而失去补碘的作用。 哪些人不宜吃碘盐? 答: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患者中的少数人,因治疗需要遵医嘱可不食用或少食用碘盐。生活在高碘地区的居民,他们每天从食物和饮用水中已经得到了较高剂量的碘,这部分人群也不宜食用碘盐。
主要用于制药物、染料、碘酒、试纸和碘化合物等。
1、在高级哺乳动物中,碘以碘化氨基酸的形式集中在甲状腺内,缺乏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2、 约2/3的碘及化合物用来制备防腐剂、消毒剂和药物,如碘酊和碘仿CHI3。
3、放射性同位素碘-131用于放射性治疗和放射性示踪技术。
4、碘还可用于制造染料和摄影胶片。
5、含碘制剂如碘酊、复方碘溶液、碘喉片、碘甘油等为医疗中应用较广的药物,碘酊是家庭中常备的消毒药品。
6、碘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有“智力元素”之称。健康成人体内的碘的总量约为30mg(20~50mg),其中70%~80%存在于甲状腺。
7、碘化银(AgI)还可作人工降雨时造云的晶种。
扩展资料:
医学专家解释,碘缺乏病是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缺碘进而使机体缺碘造成的,吃碘盐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碘盐在帮人们补碘防病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但要让碘盐充分发挥作用,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
1、碘盐要少买、及时吃。购买碘盐一次不宜过多,可吃完再买,以避免碘的挥发。
2、食用碘盐时不要加太多的醋。碘与酸性物质结合后,其功效会受到影响,另外碘盐与带酸味的菜(如西红柿、酸菜等)一起食用时,其功效也会受到影响。
3、碘盐放入容器后,要加盖密封,并存放于阴凉、通风、避光处,以保证其效果。
4、要掌握好放碘盐的时机。因碘盐遇热易挥发,所以在炒菜或做汤时,因温度较高,不宜放入碘盐,应在菜或食物快炒好时放入碘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碘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秋雨连绵,不利于农作物的收割.棉花的采摘;秋雨连绵也易使人触景生情,感时伤秋!
这个的话对于庄稼的生长来说应该是有坏处的吧。
不管我们平时种花种草,还是努力种田,最重要的是土地和水。过去,农村条件特别差的时候,种在地里的庄稼基本上是靠天气收割的,根本没有多少井给地浇水。如果一年中少雨或长时间不下雨,地里的庄稼就会枯死。辛苦一年之后,就没有收成了。虽然现在农民有了自己的水井,在浇地的时候只要一按开关就可以了,但是大自然对农作物的影响,人类始终无法抗拒。
首先是气候。初秋,如果下雨,气温会明显下降。如果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对任何作物都不是很好。对于北方的玉米来说,长期的高温天气不仅会影响玉米的灌溉,还会使玉米的根和茎特别脆弱。一旦遇到大风天气,气温会稍有下降,容易造成玉米倒伏,导致产量严重下降。
对南方水稻来说,如果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会使稻田水分蒸发过快,叶片蒸腾量也会增加,从而影响水稻的吸水率和产量。
二是农作物。任何作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初秋,北方的玉米和南方的水稻都在茁壮成长。尤其是北方的玉米,如果初秋有几场雨,玉米粒会特别饱满,玉米茎也会特别粗。深秋收获时,农民们会有大丰收。但如果初秋不下雨,之后整个秋天就不会下太多雨,这自然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有人可能会说,自灌可以为农作物供水,但连续人工灌溉对农作物不好,这就是为什么农民在浇地时使用一水两水的原因。
看来初秋的雨真的会影响庄稼的收成。毕竟,无论人类技术多么先进,都无法与自然抗争。我们祖先之所以发明24节气,是因为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在不同的节气中注意不同的事物,这样才能尽最大努力保证农作物的丰收。
对冬小麦孕穗抽穗不利、导致部分麦田缺墒等。对冬小麦孕穗抽穗不利,部分地区最低气温会降至4℃以下,影响了冬小麦生长;导致部分麦田缺墒,暴雨之后会出现大风天气,使土壤失墒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