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colnsuper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以及严谨性。按照研究的学科,可以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目前,国际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英语来实现。行业内的知识成果共享,都必须转化为英文稿件才能实现。这就对于我国这类非英语母语/官方语言国家的科技工作者,造成了额外的负担,同时产生了对学术论文翻译的迫切需要。然而在翻译学术性论文时,往往会存在一些难点。毕竟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果要把一种语言的学术论文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学术论文,存在的不仅是语言的差异还有文化的差异。而主要难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难点就是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中文与英文间的语言习惯千差万别,而绝大部分的科研人员在发表学术成果时,往往无法做到应用英文的语言习惯进行表达。只是将自己的成果先写成中文论文,再进行翻译,最后进行投稿。而在这个转述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以及英文水平的限制,导致转述翻译的文章往往并不能真是表达出作者的实际意图和真实想法。这就造成无法使自己的优秀科学成果得到准确的评价,使自己甚至整个学界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有高水平的专业英文翻译人员去构思。 第二个难点就是学术性表达。英文学术性论文还有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词句与日常英语不同。在日常英语中,一句话可以有多种翻译的方法,可以比较灵活地翻译。但是在学术论文中,就必须按照英文学术性的语言去翻译,否则翻译出来的文章就不规范,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影响人的阅读。 第三个难点就是论文润色修改。一篇好的学术性论文,缺少不了论文润色修改服务。正所谓“三分文章,七分修改”,足以说明修改的重要性。论文修改的范围包括标题的修改、主题的修改、结构的修改、材料的修改、语言的修改等等。修改论文时要对观点、材料、结构等进一步核对和调整。但是好的论文润色修改服务,除了要英语好之外,还需要有丰富的论文润色修改经验,严谨的论述,清晰地思路,顺畅的表达和多年的经验缺一不可。 因此,在学术论文写作翻译工作中,往往需要专业的翻译团队来完成。 什么是专业化翻译团队? 专业化翻译团队包含多项增值服务,比如译者选拔、项目管理、质量控制、文件转换、多语种项目演示的标准化等。这不是一个双语人士或教师、学生可以完成的。专业化的翻译团队配有专业的项目管理人员,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安排合适的职业译员。而经过严格筛选出来的职业译者,能够用目标语言写出好文章。他们是沟通两种语言的桥梁,能够使用适当的风格与术语,把原文的信息用目标语表达出来。 为什么你需要专业的翻译团队? 专业的翻译团队不仅能节约你的大量时间,更重要的是为你的项目增值,与其盲目地将文件一股脑都翻译出来,不如与项目经理研判一下具体的翻译需求。 Editideas(辑思编译)为中国科研学者提供SCI/SSCI/EI论文润色、学术翻译、投稿预审、目标期刊选择和学术推广等科研服务。
梁朝伟可爱
文化自信时代我国翻译话语重构的意义和对策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文化自信时代我国翻译话语重构的意义和对策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 要:
全球化时代需要翻译通过能动性干预助推本国文化向世界文化舞台中心迈进,拥有翻译话语者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更具主导性。本文从翻译话语概念和中国翻译话语特点出发,讨论了文化自信理念下中国翻译话语重构的意义,并提出中国翻译话语重构策略,即:增强中国翻译理论自信,增强中国译者的主体性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做好文化典籍外译研究,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 :
文化自信;中国翻译话语;重构策略;
引言: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多元多样的文化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各放异彩。中国璀璨的文化若想迈进舞台中心,必经翻译架起之长桥,因为“翻译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对全球化时代的不同文化(cultures)进行重新定位(relocation)”。(王宁,2013:5)在定位过程中,翻译通过能动性的干预助推本国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即拥有翻译话语者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更具有主导性。然而,多数翻译理论和术语均来自西方学界,中国翻译话语却近乎“失声”,“西强我弱”的局面导致中国文化在世界上被误读、曲解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的初衷相悖。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的传统译论、国内翻译名家的真知灼见不胜枚举,虽然近百年来为西方翻译理论所冲击,但鉴于中西语言的极大差异,对中国文化外译具有较之西方理论更强的指导作用。本文拟从中国翻译理论、中国译者的自我主体性意识和做好文化典籍外译研究等方面探讨中国翻译话语的重构策略,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从而建立中国文化大国的形象。
一、中国话语与中国翻译话语
“话语”的概念最早由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即人类语言现象中的“言语”维度。随后,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其意义进行多视角解读,其概念也得到延伸。米歇尔·福柯便是其中一员,其话语观从社会学维度探讨了话语的权力属性:话语是人们必争的权力。“张佩瑶(Cheung,2009:223)曾认为,翻译话语是指‘作者表达的任何有关翻译的观念、想法和理论化的文本(包括译作),具体涉及翻译操作模式、动因研究、原则与方法、翻译的哲理、知识论、本体论和阐释学,同时它强调权力与知识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耿强,2020:7)由此可见,话语和翻译话语都有权力属性。
中国翻译话语涵盖翻译话语应有之意,但也有别于西方翻译话语。中国翻译话语基于中国翻译实践,立足于中国文化,解决中国翻译问题,满足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正确建立中国国际形象需求;既有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对西方译论的甄别与吸收,使其符合中国翻译实际,从而跻身世界翻译话语体系,让中国话语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掷地有声。
二、文化自信理念下中国翻译话语重构的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云杉,2010:4-8)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曾是世界文明的代表,但鸦片战争的炮火遮住了中国文化的耀眼光芒,西学东渐使一些国人一味盲目尊崇西方思想,对本土文化妄自菲薄。加之囿于西方话语的主导地位和中国话语的边缘化地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频繁出现被误读、曲解的现象。若想摆脱“西方塑造中国”的谬论,必须建设文化自信,其核心就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话语,翻译则起到桥梁作用。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翻译话语做支撑,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因此,重构中国翻译话语迫在眉睫。
三、中国翻译话语重构策略
重构中国翻译话语离不开对传统译论的继承,也不能少了翻译研究者理论的创新,更不能脱离开翻译实践和中国文化而孤立进行。
(一)增强中国翻译理论自信
中国翻译历史悠久,虽非翻译强国,但堪称翻译大国。众多学者在中国翻译实践中积淀了很多翻译思想、理论、标准、原则、方法等,这些传统译论可谓中国翻译话语重构的基石。从支谦佛经翻译的“文质”到严复的“信、达、雅”等,这些传统译论起源于中国传统的文章学,极具中国文化特色。同时,绝大多数传统译论来源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实践。中国翻译话语重构应重新阐释传统译论,形成历史与传统的相互观照。这样,中国翻译话语才会具有独特的个性、一定的自信和自豪,以及明确的文化身份。
潘文国(2016)认为,中国正处于“大变局”中,中国翻译学术研究必须实现转向,其中最根本的是要重新建立中国文化和学术的自信,从中国关注出发,变西方视角为东方视角、中国视角,打破西方翻译话语领跑的局面。因此,许多中国翻译研究者在整理国故、筛选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的同时,也注重理论创新,涌现了一批原创性的翻译理论话语,如“谢天振的译介学、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黄忠廉的变译论、周领顺的译者行为批评、傅敬民的应用翻译学、陈东成的大易翻译学、任东升的国家翻译学”。(耿强,2020:8-9)
“理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话语权。”(潘文国,2012:5-11)“中国翻译理论唯有跻身世界翻译话语体系之林,方能为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文化之窗,也才能为中国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门。”(姜燕,2015:116)
(二)增强中国译者的主体性意识
福柯的话语权力属性说明世界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等的认同和接受绝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主动译介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期间中国文化的'保留与价值观念的传播取决于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与译者的主体性意识密切相关。
首先,中国译者应明确他们是中国文化外译的主体译者。汉学家在译介中国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能够完全浸润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并客观传播中国文化的汉学家少之又少。因此,中国译者必须有担负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重任的主体性意识。
其次,中国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增强主体性意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飞速发展,都离不开中国译者对所译介材料的精心筛选。选材既要彰显中国文化特色,又要与译者的文化取向、审美情趣等相契合,选材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能让选材和译者最相适切。
译者的翻译立足点和视角决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目标的达成度,也充分体现了译者主体性意识的重要性。东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译文完全保留原文本中中国文化是不可能的。主动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改变一百年来的西方视角为东方视角、中国视角,不再迎合西方读者或以译语读者接受为翻译的终极目标,而是采取不同的策略在译文中凸显中国优秀文化,适度扬弃糟粕文化,让世界重新正确认识中国。
在翻译实践中,中国译者的主体性意识增强其实也是逐步重构中国翻译话语的过程。语言必然刻有本民族历史及文化的烙印,同时也带有表达情感、观点和态度的自我表现的印记。译者在翻译这一语言活动中,自然或有意识地在译语中留下或彰显译者文化身份及本土民族语言的独特印记,从而奠定了译本在异质文化中的文化地位,增强了翻译文化的话语权,提升了国家的文化沟通与传播能力。
(三)增强文化自信做好文化典籍外译研究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国人对自己的灿烂文化首先要有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以实现东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为目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必须是中国文化中最本质、最优秀、最精华的部分。而文化典籍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因此,做好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研究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重构中国翻译话语的一个有效路径。中国文化典籍中众多的传统思想核心词、传统文论核心词、历史文化关键词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带有中国历史和文化独有的特质。这些词语的首译和定译是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认同的过程,也是话语权争夺的过程。同时,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研究为重构中国翻译话语提供了实践基础,“真正适合中国翻译需求的翻译理论只能建立在中国自身的翻译实践和文化传统之上。”(潘文国,2016:10)
四、结语
全球化时代需要话语权来构建一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翻译话语是为之架起的一座桥梁。树立文化自信,重构有中国特色的翻译话语,使中国翻译话语跻身世界翻译话语体系之林,与西方翻译话语对话,让中国话语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掷地有声,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正确了解和认识中国,树立良好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王宁.翻译与文化的重新定位[J]中国翻译,2013.(2):5-11.
[2]耿强.中国翻译理论话语:内涵与意义[J].上海翻译2020,(3):7-11.
[3]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 [J]红旗文稿,2010,(16):4-8.
[4]刘建珠,穆雷.中国翻译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其划界[J]上海翻译2017.(2):1-5.
[5]潘文国.大变局下的语言与翻译研究[J]外语界,2016.,(1):6-11.
[6]潘文国.中国译论与中国话语[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1):1-7.
[7]姜燕文化话语权视域下的中国本土特色翻译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15,(6):116-119.
麦生啤酒
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一、何谓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为专题性综述。二、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的意义1. 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2.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3.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三、文献资料的搜集文献资料的搜集途径:1.利用有关的检索工具(包括目录、文摘和索引等)搜集文献资料。2.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搜集文献资料。3.利用原始文献(包括专业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献、专著和标准等)搜集文献资料。4.利用三次文献(包括综述、述评、百科全书、年鉴和手册等)搜集文献资料。5.通过Interent网和光盘数据库搜集文献资料。四、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2.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3. 要围绕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4. 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即做到由远而近先引用关系较远的文献,最后才是关联最密切的文献。5. 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6. 文献综述结果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7. 采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应注明来源,模型、图表、数据应注明出处,不要含糊不清。8. 文献综述最后要有简要总结,表明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础。9. 所有提到的参考文献都应和所研究问题直接相关。10. 文献综述所用的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11. 所引用的文献应是亲自读过的原著全文,不可只根据摘要即加以引用,更不能引用由文献引用的内容而并末见到被引用的原文,因为这往往是造成误解或曲解原意的重要原因,有时可给综述的科学价值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五、文献综述的结构文献综述主体部分的格式一般由前言、主题、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看起来和科技论文相似,但论述的重点不同。这里是一篇文献综述正文部分的写作框架:1.前言或简介(问题的提出,背景,动机等等);2.参考文献的来源及其主要的观点或学术流派、技术路线介绍;3.各种观点的评价或各个学术流派、技术路线的发展趋势;4.结语: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目前该领域尚需探索的重大空白等等。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主要是为自己写作毕业论文提供文献方面的帮助和指导的,所以,只要把自己所作题目的相关文献找准、找全(这是编写参考文献题录阶段必须做好的工作),然后对这些文献中的观点、方法、原理、材料等等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文字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像做毕业论文那样,把自己的发明和创新全写上去,更不要象写教科书那样,从古到今面面俱到。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六、论文后参考文献表排写格式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居中排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
论文答辩决议(通用6篇) 论文的答辩决议是决定学生的论文通过的关键点,这也取决于老师的评价。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论文答辩决议,希望大家喜欢。 本文对分级进风燃烧
要求都是按照学校的具体要求来的,如果你们学校没有出通知,你也可以去找早发表网,他们那里的发的期刊多,一定有你所在学校的师兄师姐发表过,所以你可以先问一问往年的学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以及严谨性。按照研究的学科,可以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
SSN: 2789-5521(print)《教育研究前沿进展》(英文刊名: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Progress, J
摘 要 科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的基本构架,在6岁就基本完成,所以学前教育尤为重要,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幼儿认识事物能力还有幼儿的自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