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瓶座小小猪
蒋介石、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是因为没法打,详见如下几条:一、九一八前后国际和国内经济上的形势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经济对于军事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当时世界上的经济怎样,中国的经济怎样呢,让我细细说来。众所周知,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各国都受到了极严重的打击,德国的对外贸易下降了60%,日本出口下降,进口下降,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减少了%。美国、德国、日本三国恰恰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国和进口国。严重的国际上的经济形势直接影响到了国内!国际贸易上也不容乐观,1929-1931年,每年中国跟国外的贸易逆差都在22000多万关两以上,而且还呈不断上升趋势。大量的金钱外流,巨额的贸易逆差的后果,直接作用在中国的身上。中国由于使用银作为货币,一旦产生贸易逆差,外流的是黄橙橙的金子、白花花的银子,而不是本国的货币。有一些人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九一八”事变是1927-1937黄金十年的第五年,经济应该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事实并非如此。1930年,全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大危机加剧,黄金价格猛涨,由1929年的20美元涨至1932年的35美元,上涨了倍,相反银价猛跌。实行银本位的中国(世界独一家)货币由此贬值严重。中国只有靠大量向美国输出廉价的白银来维持现行货币的稳定。美国减少了损失,中国却“民生凋敝,国帑空虚”,民怨沸腾,社会秩序混乱。总之经济上就是一点,中国没有钱,即没有钱打仗,也没有钱发展经济!不过经济上的危机,仅仅是1931年大危机中对中国政府政策影响中最小的一个方面。后面还有九一八危机中对中国方面更为不利的局势!二、国内的政治形势国内的政治形势比经济形势更为严峻,1931年5月28日,反蒋各派在广州召开了国民政府成立大会,汪精卫任国政府主席。李宗仁、孙科、陈济棠、林森、唐绍仪等十五人为委员。广州政府发表通电,限令蒋介石下野。1931年12月3日,汪精卫在上海召开国民党四大,选举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国民党分裂为南京、广州、上海三个中央政权,形成沪、粤、宁三个中央并存的局面。12月15日,蒋介石通电下野。从九一八到蒋介石下野,为期3个月。(差了3天)对于一个根基不稳的政府,对于4个中央(外加了瑞金一个)并存的中国,能否齐心合力对抗日本的入侵,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三、国内的军事形势蒋介石在1931年到底想些什么,中国到底面临那些困难,也许永远不会有一部电影《蒋介石在1931》来诠释了,但从当时发生的事件和报纸可以看出蒋介石面临多大的军事困难。军事上的困难不会比政治小,甚至要大的多。1930年1月22日,阎锡山在太原宣誓就职,发表反蒋演说,指责蒋介石分裂党,分裂国家。(离九一八仅仅1年零7个月)1930年3月8日,阎锡山放回软禁在建安村的冯玉祥,阎、冯二位决定公开反蒋。(距离九一八仅仅1年零6个月,中国各位大头头开始决定打内战了,战争是大家一起打起来的,但是骂名是蒋一个人来承担……)1930年3月15日,原第二、三、四集团军将领五十七人,由鹿钟霖领衔发表通电,拥戴阎锡山为中华民国海陆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总司令。各派系公开武装反蒋(仅仅8天,就有了实质行动了)。1930年5月2日,蒋介石在举行南京誓师典礼,8日率领德国军事顾问团,坐镇徐州,亲自督战。(距离九一八仅仅1年零4个月,炎黄子孙自己撕杀到了一起。旁边还有德意志的老外们帮忙掐架。)1930年5月11日,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大军阀的一次大会战在中原地区展开,几方动用军队100多万,死伤30万。11月,冯玉祥、阎锡山发表通电,声明“即日释权归田”。第一次反蒋联盟失败!(30万的各系精锐部队,统统葬送在了内战之中,离九一八已经不足1年时间;反蒋联盟的失败,这仅仅是第一次,以后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1930年11月,在10月刚刚打完了为期7个月的中原大战,将士们征尘未洗,战袍未脱,随即投入了另外一场更加残酷的内战之中。第一次围剿爆发了。到12月,1个多月,第一次围剿失利了。(刚打完一次内战,不到1个月,又要打第二次内战。)1931年4月,第二次围剿开始。1个月围剿后失利。1931年7月,第三次围剿开始。(这一次支持的时间比较长,2个月。31年9月被红军反围剿后,恰好撞车“九一八事变”。)1932年6月,第四次围剿开始,蒋介石坐镇南昌,63万大军云集。蒋介石的主要部队全部集中在红军革命根据地——瑞金附近,根本不可能北上打日本,而且中国部队多靠步行,不但不是机械化的部队,连骡马化的部队都不是,行进很缓慢。至于铁路,中国的铁路,一半以上在东北境内,剩下的能在短时间内运送几十万大军?就算少帅肯将自己的军队去打日本,蒋介石也不可能给予其及时得援助。海运是最便捷的方式,但是海运都被日本的海军控制,根本行不通,铁路就那么一条,就那么点运量,运送部队少了不管用,多了运不走,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运力的不足还只是一个很微不足道的方面。火力的不足,才是更致命的。中国的军队,大口径重炮基本没有,全国70毫米以上口径的大炮只有三百门。而且大部分都是75毫米的山炮。至于重炮,到了6年后的1937年,全国才不到50门,不但达不到西方各国一战的水平,甚至达不到满清北洋陆军的水平。最强的德械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36门75毫米山炮、4门37毫米战防炮、4门高射炮。而北洋陆军六镇,每个镇都有54门75毫米大炮,如第五镇装备有德造克虏伯75毫米三十倍管退陆路炮36门,克虏伯75毫米十四倍管退过山炮18门,共计54门。看清楚了,这是最强的德械师的水准,是1937年的水准,不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候的标准,1931年的中国军队什么样子,则可想而知了。而同时期的日本军队则野山炮64门,步兵炮44门,坦克24辆,装甲车10辆,掷弹筒576具……在武器相差巨大的情况下,还是要让士兵的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大炮和机枪,我不认为这是作战了,这是有预谋的屠杀。所以,蒋介石的做法很正确,忍一时之愤怒,而后向欧洲各国,寻求技术的支持,购买大量的武器装备,而后坚持抗战,直至胜利。四、东北军等方面的情况1929年爆发中栋路事件,张学良的五个旅(约5万多人)被苏军击败,东北多处地方被苏军占领。这给年轻的少帅一个深刻的教训,对苏联的军队战斗力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曾经打败苏联(俄罗斯)的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则有了一个并不很确切的评价。东北军自1928年的北伐战争失利,1929年中栋路事变溃败,再到1930年中原大战,28-31年一共4年间,就打了3场大战,基本上年年有战争,当年东北军的老底子有多少,东北军的技术兵器剩多少,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就从中东路事件中张作相向少帅要10万大洋的开拔费才肯打老毛子这件事来说,张少帅对军队的控制能力是很成问题的。也许我们应该看的更久远一点,自1921年到1931年这十年来,奉系军阀经过了一系列的战争,计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郭松林反奉战争、奉系军阀进攻国民军和对抗北伐军的战争、奉晋战争、涿州战役、马兰集战役、兰封会战、徐州争夺战、奉系军阀对抗第二次北伐的战争共10多次重大战役。这些战争,奉系胜负各半,就内战来说,奉军也决不是一只王牌劲旅,何况对日军乎。如果九一八事变后,张少帅下令抵抗,战斗力打折的东北军能否抗击日军进攻?缺少蒋援助的奉军能否击败日本的关东军。九一八和四个月以后爆发的“一二八事变”不一样,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来说,东北的重要性远远强于上海,但是对于各列强来说,上海才是核心利益所在!故上海问题宁可联手向日本施压也要让日本把上海让出来,但对于东北,只是派个调查团,来一次不痛不痒的调查就完事了!奉军战斗力不强、缺少技术装备、缺少内地援助、列强不愿意调停,这样的情况下,能胜否?所以不抵抗核心原因如下:没钱、没武器、没援军、令出多头。参考资料①凤凰网军事频道②《八年抗战敌我优劣之检讨》(李宗仁)③《战争史研究》13期《逆天而行——走入昭和时代的日本海军(一)》。④《蒋介石生平》宋平著。⑤论文《北洋陆军枪炮粗考》⑥百度百科:蒋介石人物生平
Emily147303
1932年1月3日,日军未发一枪,占领九一八之后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和辽宁省政府所在地锦州,张学良部不战撤入关内。窃以为,这是张学良在东北问题上最大的失误,甚至超过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 看日本史料,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内部有强硬派,也有对东北军颇为忌惮的保守派。即便是军中,权力最高的参谋本部也是倾向保守的。分析一下,九一八以后,其实局面并不是完全不可控制。完整的黑龙江省还在马占山手中(锦州失守时,马虽然已经放弃齐齐哈尔,依然在海伦重建黑龙江省政府,顽强抵抗)。吉林虽然熙洽投降了,但是丁超等部抗日武装具有相当实力。特别是东北军主力还在辽南的锦州,辽左一带反日运动蜂起。即便是沈阳,臧式毅被囚禁也五十余日顽强不屈。连东边道镇守使于祉山这样的大汉奸,当时也在首鼠两端--他和日、张同时联络,显然在观察时机,以便决定自己的动向。关东军虽然初步得手,其实东北局势最少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时东北的中国军事力量,按照日军分析为--黑龙江省正规军万,准军事部队万,吉林军万(其中熙洽率领的两万军队已经投降),锦州的辽宁军万,是东北军的主力。沈阳失守后,张学良将东北军政机关搬到锦州,日军深感威胁。 为此,10月18日,关东军试图进军锦州,驱逐张学良。然而,日军参谋本部连续下达四次命令,坚决命令关东军回军,甚至最后一次用了和“奉敕”相同的命令级别。结果是关东军直到1932年新年,始终没有与张学良部发生地面冲突。 关东军当时的局面也十分艰难,其在东北总兵力只有关东军一万余,朝鲜军违令增援的三万余。前有张学良,后有马占山,还要担心苏联乘机染指,其内部也相当的不安。从国际上说,锦州所在的北宁线铁路属于英国资产,日本方面很担心攻占锦州引发国际冲突。从国内上说,关东军“下克上”的一意孤行固然有一些下层官佐的支持,但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包括日本国内政坛,都有很强烈的声音认为这种做法属于“叛逆”。那时,日本的军部势力尚未膨胀到无法克制的地步。10月,大川周明等发动的兵变并未成功。即便关东军内部,对事件的未来,也是分歧很大。因为支持关东军行动的势力中,颇有一部分的目的和占领整个东北三省并不一致,旅大租借问题是他们的出发点。张学良在前一年对苏发动中东路事变,试图收回中东路路权,让日本朝野颇为震动。当时日本所强占的“关东州”,也就是旅大,是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最重要据点。按照条约,旅大的租借即将在1932年到达租期。预料国民政府不会同意继续租借,是其中一部分日本军政人士支持关东军发动事变的理由。然而,对于吞并整个东北,日本方面内部意见并不一致。 然而,反对的声音到了1932年就烟消云散,主张和解的外相币原辞职。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关东军进展太顺利了,“胜利者是不受责备的”。 锦州之战,只要张学良摆个抵抗的架子,关东军就会内外交困--外,锦州并不是很好打的,马占山一万多人给日本人造成的麻烦已经够大,如果张学良近二十万军队在锦州和关东军打起来,可不是那样容易拿下来的;同时,关东军自己是在违背命令的情况下进军,这种情况下,要想打下去,只有不断的胜利,否则只要有失败,就不可避免内部的分裂。事实上关东军也始终没有真从地面去打锦州的张学良,只是派飞机轰炸而已,说明它的顾虑也是很深重的 但是张学良居然一枪不发从锦州撤退了。张学良在日军压力面前,渐渐承受不住,终于借口等待调停,发表声明,撤出锦州,并在1月2日完成撤军。日军于1月3日占领锦州,兵不血刃。 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结局,令人难以置信。日本方面大喜过望,即便日军自己,也认为锦州非经过一场血战不能取得,并集结了战车部队,准备应付张的反击。 锦州撤退的时候,蒋介石已经下野,孙科等国民党中央巨头虽然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张学良的作战,但至少是希望他进行抵抗的,把责任推给国民党未免牵强。锦州的弃守,应该是张学良自己的决定。九一八事变,可以归结为缺乏经验的张学良在仓促间不能良好判断局面。但是锦州完全不同,锦州问题上没有猝不及防的问题,应该说反映了张学良和东北军高级将领的能力和认识存在局限。 从九一八到锦州失守几个月的时间,东北军没有规复沈阳或者和日军对抗的军事行动,尚可以解释为对自己的力量不足感到担心,或者静候国联处理的诚意。然而,主动放弃锦州,就完全反映了张学良对和日军对抗的畏难,甚至没有“打打看”的勇气。 当时的东北军是否全不能战?应该说不是这样,张学良的东北军此后在内战、外战中颇有战斗力。其装备训练也并不差,因为此后的东北军失去自己的基地,其战斗力应该呈现递减趋势。以其兵力,如果作战开始,即便不投入全力,至少不会比马占山部队更差。锦州有东北军的东大营,物资、指挥机关齐全。锦州所在后方为山海关,前方为狭长的锦西谷地,山地可以提供较好的地障,而日军兵力难以展开,后勤补给线也暴露在周围抵抗力量的包围中。这个仗,怎么看怎么可以打一下。以东北的人心,张的抵抗会引发怎样的反映可想而知。李顿调查团在日军占领的东北进行调查,东北的同胞于日军暴虐之下,依然坚决地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支持--这个代价是怎样的沉重,看看马占山派去和李顿调查团联络的人员怎样先后被残杀就可以知道了。 哪怕是象征性地打一下。 张学良曾经解释不愿意在锦州打的原因,一个是没有中央支持,怕打不赢;一个是不愿意部下白白牺牲。 锦州的张学良部,是东北各地抵抗力量,特别是黑龙江马占山的精神支柱,随着张学良从锦州不战而退,影响是惨痛的。 首先,日军得以全力向北。马占山为主的黑龙江省既失去精神上的支持,又失去辽宁方面军事呼应的可能,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军,终于被日军击破,东三省彻底落入日军手中。东北各地自发的抵抗力量失去了政府的有效协调和指挥(也失去了对于政府的信任),明眼人一看可知已经难免各个击破的命运。同时,东北的人心,也陷入失望和低沉,不复有抵抗的意志。 其次,关东军越发猖獗。在日本政府中,由于占领东三省意料不到的顺利,激发了日本强硬路线的疯狂。日本人的性格,是最初投入的时候“高抬脚,轻落足”,所以今天投资机会上往往落后他国。但是一旦成功,就会进入一种癫狂的兴奋状态,不顾一切的蛮干。甲午战争、珍珠港,无一不是如此。假如换了熟悉日本情况的蒋百里等人物指挥东北局面,断不会如少帅一样让日本人疯起来,对日本人无原则的让步,只会让他失去理智。1932年1月,张学良弃守锦州,3月,满洲国就出炉了。从此,日本军国主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直到1945年把日本也带入灭顶之灾。 同时,这次弃守,也在东北军内部极大地提升了畏日、动摇的情绪,以至于此后的热河战役中,东北军各部全无战心,争先逃跑。即便是王以哲这样的精锐和坚决抗日的少壮派,在长城战役中,都因为再三催促中央军接防而成为17军的笑柄。实际上,当时投入长城抗战并稳定古北口战线的17军,装备、人员、数量都并不比东北军好,所能够顽强抵抗的资本,无非是有真正抵抗的决心。锦州弃守,对东北军心理上的打击是巨大的。 三千万父老,百万疆土,对自己在这块生我养我土地上最后的据点,几十万大军一枪不发地离去。对张学良来说,我想此后几十年,他想到这个决定,也会感到痛切吧。
小兔子lucky
蒋介石的命令,但这是书上讲的。事实上,有不开段历史,在东北军撤退回关内内之前,关东军已经打了十英尺,输了,张学良的阻力只能是无谓的牺牲,当中国的军事装备的战术是非常落后,根本无法击败日本,所以我退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未来党的前战争的国家名称的战略撤退节省很多重要的力量,这是不全面失去了对对手的部队战争爆发前,其实,客观地说,是不是一个拼好。
yirendian10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第二天清晨进行兵谏的命令。12月12日晨5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捉蒋,蒋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十七路军还扣留了在西安的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邵元冲等人遇难。西安事变爆发。
东宫洗马
当时,张学良对形式估计错误,他晚年也多次说过,当时只认为日本人是寻常的滋事挑衅,他说如果我当时知道日本人要侵略东三省,我是要和日本人拼命的!“不抵抗政策”是张学良和蒋介石在面对日本威胁问题上的共识。对于日本张学良可谓是既有国仇又有家恨,但之所以“不抵抗”,是由于东北军没有能力单独抵抗日本的军事攻击,日本最希望能够挑起战端,所以不断升级挑衅行为,而张学良一旦与日本开战,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结果只会是既丢掉东北的领土也损耗自己的军事实力,因此张学良下令不抵抗,不给日本人挑起战端的借口。这里说的是短短几句,但还是需要你自己展开。我想既然是学校规定写的论文,老师肯定是希望你自己能亲自专研,而不是在网上就这么随便一问就找到答案吧!毕竟现在的网络不严谨,说什么的都有,你其实可以买一本他的传记读一读。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精选 Cook,G. The Discourse of Advertising (Second edition).Routledge,2
路二同学 我叫你自己去找资料去写 你怎么跑的百度上来叫别人给你写 你是不是想让我挂你 那样可不好哟 自己写就算你写的不好 我也会考虑让你过的 但是你这样不劳尔获
媒体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我整理了媒体论文参考文献
诸葛亮吊孝/周瑜火烧赤壁/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诸葛亮巧用空城计/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诸葛亮草船借箭/诸葛亮七擒孟获/诸葛亮六出祁山/周瑜火烧联营/关于张飞战
火爆推荐:如何设置论文的参考文献标注格式养成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对您论文录用率至关重要。文章之所以要标明参考文献,是因为您文章内容中有引用他人学术成果的内容,除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