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8

dp73754458
首页 > 期刊论文 > 陶渊明的酒与菊论文开题报告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东宫洗马

已采纳

陶渊明诗歌中酒与菊是最常见的两种意象,陶渊明都赋予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具体表现为:1、酒在陶渊明诗歌中表现精神的自由和性情的洒脱。酒作为一个意象,在陶渊明的诗歌里主要与自由与洒脱的精神内涵有关。诗人因前途暗淡而隐逸,诗人的忧愁正和他心中的社会理想难得在现实中实现,人格理想难得在现实中保全。在他的《饮酒》里有好几首都可以看作对这方面的真实写照。另外,从陶诗中还可以看出,以酒纵情之情,是有着特定内容的情。酒作为一种诗歌意象,往往与精神的自然,性情的洒脱联系在一起的。2、菊在陶渊明诗歌中是独立精神和隐逸情怀的象征。菊作为隐逸情怀的一种独特表征,其本质是淡泊,诗人此时的性情与菊相似,所以才会经常选择菊作为其诗歌意象。诗人在写菊这个意象时,表示了一种自得之趣,这都体现了一种淡泊和价值观,一种洒脱的生活状态,只是那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只是那种“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人生真味。可以说菊是体现作者最理想的个人人格的意象。陶渊明诗歌中的酒与菊,一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精神,洒脱性情的追求,一则表达了作者对于独立人格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二者其实不仅仅是一种诗歌意象,更是陶渊明内在性情与追求的外在表达。

305 评论

Loli心的怪蜀黎

文/沈周霄 说起陶渊明的隐逸,不可避免地就要谈到菊与酒。陶渊明,虽然被推崇为隐逸诗人之宗,但他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归隐的人。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庄子则云:“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海。”一直到秦汉时期的商山四皓把隐逸情怀推向了高峰,到了盛行庄玄之学的魏晋南北朝则渐渐形成了隐逸情结。而陶渊明无疑是这次隐逸洪流中的一朵奇葩。他一生五度出仕,二十九岁时起为州祭酒,再为桓玄军幕,三为刘裕镇军参军,四为刘敬宣建威参军,第五次则在叔父陶夔的推荐下做了彭泽县令。三番五次的出仕,可以看出他并非对出仕没有兴趣,更何况青年时的他也曾“壮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然而四十一岁时他突然辞去了彭泽令的官职,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归隐田园。他的诗歌平淡自然、真实质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风、鸟、松、菊、酒、南山等意象都有着不朽的特殊意义,而其中以菊花和酒最为出名,诗人通过对菊花与酒的意象的反复构建,来表达自己高洁的人格理想和自然的思想追求。 陶渊明与菊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是东晋的大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爱菊成癖的文学家。 菊花,是中国的本土花卉。《礼记•月令》就有“菊有黄华”的记录。《离骚》中也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句子。从先秦至魏晋,人们都认为菊花是一种高洁的花草,吃了可以长寿。汉代应邵的《风俗通义》上记载,河南有个叫甘谷的地方,溪水的上游有很多菊花,山谷中的人家因为长期喝这种受到菊花滋养的溪水,而大多长寿,长者期颐(一百余岁),少者耄耋(八九十岁)。西晋葛洪《西京杂记》也记载汉朝宫中吃菊花酒的习俗:“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魏文帝曹丕为了表达对大臣钟繇赏识,还派专人给钟繇送去一束菊花。可见在东晋以前,人们就有赏菊、食菊的习惯。 至于爱菊颂菊成痴,则是从陶渊明开始的。他的《九日闲居》、《和郭主簿二首》其二、《饮酒》其五、其七、《归去来兮辞》等多首诗歌,都写到了菊花。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先生,采菊,食菊,赏菊,咏菊,颂菊,与菊为伴,他的写菊诗常常是物我合一。他在他的庭院中种植着菊花,“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他甚至给他的小女儿也取名为爱菊。每有闲暇,就坐青松之下,饮酒赏菊,一有苦恼,就入菊圃,在与自然的交流中,忘却人间的焦虑。他虽不是把菊花用入诗歌的第一人,但却用他的风骨为菊花新增了一种清新隐逸之气、高风亮节之德。 陶渊明闲暇时间,时常在家自酿菊花酒,在秋天菊花开放之时,采下菊花的茎叶,和粮食一起拌匀,放入酒药,待到来年的重阳节开坛,酒味浓郁,花香四溢。在《饮酒》其七中他写道:“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有时,恰逢没有菊花陈酿,他也必将会把菊花花瓣撒入酒中,再加上些茱萸,自得其味。《宋书•隐逸传》中有这么一个关于陶渊明饮菊花酒的故事。说陶渊明还未到次年的九月九日,就提前启坛把未酿成功的菊花酒喝完了。等到重阳这天,坛中什么也没有,只好默默地坐在屋边遥想美酒,恰好此时好友王弘穿着白衣送酒来了,陶公忍无可忍,摘下菊花蘸着酒就大喝起来。 菊在古义中“从鞠,为穷尽之意”。古人称此花为菊花,是说一年之中的花事到此结束。陶渊明爱菊,更爱菊花的象征意义。明朝方孝孺说陶渊明“其意不在菊”,此言有理。“此花开尽更无花”“宁可抱残枝头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象征着保持晚节的高士。联系他入刘宋后,把名字改为“潜”的用意,可见他对名节的重视。易经曰:“潜龙勿用”。潜,隐也。龙下隐地,潜德不彰,是以君子韬光待时,未成其行。故曰‘勿用’。”在那个弱肉强食、礼崩乐坏的时代,陶渊明的韬光养晦归隐田园不失为有节之士的一种上佳选择。自渊明之后,菊花就被更为广泛地赋予了人格化的含义,成为了天生傲骨的精神象征,它的耐寒、高洁、飘逸、幽香、坚贞、淡泊,有安贫乐道的君子之气,被人广为传颂。陶渊明在给郭主簿的诗中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前两句,是对菊花外在美的颂扬,后两句则是对菊花内在美的揭示。秀美坚贞、不畏霜雪的菊花被他写得神形兼备。 时至今日,菊花、陶渊明、隐士,彼此密切相关,三者似乎成了同一名词。因为,他的人格如菊花般高洁坚贞,他的诗歌如菊花般冲淡自然。他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从小生活在祖父的家中,祖父是当时的一位名士,“行不苟合”,而他也深受先祖遗风的影响,能够真正做到看淡名利。五度入仕无果,四十一岁的他,终于不用也不能再忍受督邮的欺凌了,他不用再为五斗米而折腰。因为他知道,欲有所为者之所以能屈能伸,是因为抱负的实现可以尽洗前耻,而他的猛志在无道的现实面前只能成为泡影,他的尊严再也没有新的荣光可以来增添或补偿,他毅然辞去了彭泽令,从此再也没有踏入官场。在《归园田居》中,他兴奋地写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是自然之子,自然才是他最后的精神家园。虽然,他归隐后的生活并不如意,“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陶渊明的归隐之心却坚若磐石。李白的归隐终南是为了出仕,严子陵的归隐是为了扬名,而陶渊明的归隐却是那样的纯粹,真正做到了“贫贱不能移”。 史载,江州刺史檀道济新上任,去看望陶渊明。而此时陶渊明已经年过六十,长期营养不良,劳动过度,病倒在床。檀道济对陶渊明说:“听说贤德之人,在世道不好时就隐居,在世道圣明时,就出仕。当今皇帝英明,四海归心,朝廷再三请你做著作郎,你何必在此过苦日子呢!”陶渊明说:“古人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不过格守古人遗训罢了。”交谈良久,檀道济知道陶渊明隐意坚决,便吩咐随从把酒、腌肉送给陶渊明,但陶渊明却坚决不受。可见,他的高尚气节。就在这一年,陶渊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了,卒年六十三岁。 陶渊明一生,抱着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出仕,但门阀森严、军阀互攻的动荡社会让他屡受挫折,他三次婚姻,前两次妻子都早早离世,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他的几个儿子也没啥出息,还常常犯傻,再加上他后半生生活贫困,可以想见他这一生是非常不美满的。然而,人世间的种种困苦都没有动摇他的志趣,相反,读他的诗文,我们看到他是那样的快乐,那样的真实,寄情田园,饮酒赏菊,真正做到了视名利为粪土,视困难为尘埃,淡泊诗意地栖居。 他在一个没有诗意的年代活出了诗意,为一种没有诗意的人生创造了诗意,一如霜秋的菊花,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陶渊明与酒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八位酒量惊人的人物:贺知章、崔宗之、苏晋、李适之、李琎、李白、张旭、焦遂。陶渊明不在其列。因为,陶渊明爱酒但从不以豪饮见长。确切地说,他不是位酒豪,也不是位酒仙,但他绝对是酒的知己。 南朝梁代昭明太子的《陶渊明集序》记载:“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篇篇有洒”虽则夸张,但以酒大量地写入诗,确以陶渊明为第一人。陶渊明单是命名为“饮酒”的诗就有二十首,与酒有关的诗更是达到六十余首,酒与其生活及文学的密切程度由此可见。陶渊明曾写过一篇自传性质的短文《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篇幅虽短,但却详细地罗列了他的家庭情况、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在文中他说自己除了爱好读书、写作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饮酒”。在这篇文章中他说,先生不知道是何方人氏,因为家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世人称他为五柳先生。五柳先生是一个不喜欢荣华富贵且不贪慕权势的清闲之人,一生只钟情于酒。因为他的家境比较贫寒,所以不能经常去酒馆买酒喝。他的亲朋好友知道后,就总是邀请五柳先生到家中饮酒。饮后,他总是喝得烂醉如泥,晃晃悠悠地回到自己的家中。然后在家中读书写作,过着非常安逸的生活。这正是陶渊明真实生活的写照。文中他用“性嗜酒”三个字来写明对酒的钟爱。这一个“性”,既可理解为天性,也可理解为任性纵情。 有一个和酒有关的故事是,他叔父推荐他做彭泽县令。当时,做县令可以在任职期间分得三百亩公田,田里的收入归个人所有。陶渊明一到任,就命人把三百亩田都种上高粱,大家都愣住了,这么好的良田为何不种粮食而种高粱呢?原来,陶渊明想把种出的高粱都酿酒喝。这让他夫人不乐意了,和他争执起来,最后,陶渊明稍作了让步,分出了六分之一的田地种了稻子。再据《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不懂音律,但却置办了一张好琴,琴上没有一根弦,每当喝得有些微醺时,就抚弄这无弦之琴来寄意,而不管来的是官员还是农民,他都摆酒接待,如果先喝醉了,就对客人说,我快醉了,你先走吧。他率真如此,真性情也。 陶渊明的饮酒诗,大多是在他归隐之后所写的。在回归田园的最初几年,他过得还是比较惬意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真是说不出的逍遥自在。然而好景不长。五十四岁后,陶渊明的家计日窘,甚至偶然要去“乞食”为生。因此,酒的来源就成了问题。他在《连雨独饮》中记叙:“故老赠余酒”;在《饮酒二十首》中感慨:“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而万般无奈时,只好用自己的头巾换酒。 陶渊明嗜酒,但有原则。晚年,有农人劝他出去做官来换取温饱的生活,这样就有酒喝了,但他坚决拒绝了,“吾驾不可回”。而他的好友颜延之从很远的地方前来看他,临走的时候,留下了两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不好推脱,就都收下了。等送走好友,他立马就把两万钱都放置在了他经常去的酒家里,方便以后随时可以去酒家喝酒。可见,陶渊明酒瘾不可谓不大,但却有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会玩物丧志。 陶渊明爱酒,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就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所说,天性使然。第二,他也是借酒消愁,借酒避祸。在他的《饮酒》诗中写道:“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可见,这酒不仅抚慰了他不得志的心灵,更是让他借此避免被当权者祸害。第三,他像许多魏晋名士一样,借酒来啸傲世间的不平,人生的荣枯,尘世的浮名。他的《饮酒》其七这样写道:“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第四,借饮酒他还可以超越此生的短暂和对生死的介怀,最终解开心灵中仕与隐、生与死的矛盾与恐惧。而从晚年的陶渊明来看,他对生死的态度,对出世与入世的态度,都做到了解怀,一切顺其自然。 他用大量的诗歌来写饮酒的经历。“忽与一觞酒,日夕欢自持”,只要喝到酒,他就会高兴一整天;“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一杯酒喝完了,他就接着倒第二杯;“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从白天一直喝酒喝到晚上,太阳没有了那就点着蜡烛秉烛而饮;“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喝酒忘了世间的一切,只留下了迷人的酒香,这其中掺杂着他人生的欢乐和痛苦;“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如果不能痛快地喝酒的话,那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他在《饮酒》诗中,自称是“醉人”,在《读山海经》中,又发奇想,托三青鸟代为致辞西王母,向她讨酒喝:“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他一辈子泡在酒里还没有喝够,在即将离世前所做的《挽歌》中还怅恨不已地写道:“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陶渊明的生活须臾离不开酒,他的许多诗歌都有着淡淡的酒味。东晋是个爱酒的年代,但陶渊明的爱酒和东晋的士族的爱酒的意义是不同的。士族高居庙堂,居华屋,骑宝马,酒对他们而言,就一种荒诞的释放与虚伪的掩饰,甚至是一种放荡一种腐朽。但陶渊明不一样,他的酒和田园很近,和自然很近,和人性很近。酒为他避开了尘世的喧嚣,消融了现实的污浊,为他开辟了一方安放精神家园的净土,使他平淡而不完满的生活飘逸着一份诗性。陶渊明所作的《饮酒》组诗写有序言,曰:“余闲居寡欢,兼比夜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烛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再词无余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由此可知陶渊明饮酒的重点并不在酒,对他来说酒是一种媒介,借助酒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看法、人生的体悟才是关键。他的《归园田居》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数句,所写无非是农村常见之景,但在他的笔下却充满着宁静融洽的生机,简单纯朴的快乐。而《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初见无奇,细品有味。怪不得,苏轼评价他的诗歌说“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在他的笔下,人与自然是那样地契合,仿佛他就是景,景就是他。这样的赋予自然诗意的笔墨,不正像是微微醉意后所看到的美好世界吗? 古代文人爱酒的很多,有美男子嵇康“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有诗圣杜甫“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有建安才子曹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有诗仙李白“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但他们的酒都太浓郁了,不如陶渊明的酒,冲淡而有味,自然而真纯。明人袁宏道在《瓶史•好事》说:“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无独有偶,明朝遗老张岱更惊世骇俗,他在《陶庵梦忆》中写道:“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陶渊明,爱菊爱得痴,爱酒爱得深,大概是因为他是个有深情、有真气的可爱之人吧。

229 评论

逍遥黑猫

导语:陶渊明在其自传《五柳先生传》中表现出自己对菊、对酒的喜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陶渊明的酒菊情结吧!

陶渊明,这位安贫乐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诗人,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在看透官场的黑暗腐败后,最终毅然决然地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织的隐居生活的诗人;被尊为田园派诗人的鼻祖和“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歌平淡自然,真实质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陶诗中的很多自然意象(如:风、鸟、菊、酒、松、南山)都有着统一特殊的象征意义,而其中以酒和菊花最为出名。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陶渊明好赏菊,性嗜酒,意在寄托精神,消除世故杂念,在纷繁的世道下寻找真我,保持自我,超越故我。诗人通过对酒和菊花意象的反复构建,来表达自己的高洁的人格理想和自然的思想追求,可以说,酒和菊花不仅仅只是陶渊明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陶渊明现实生活中的重要精神支柱。

一. 解读陶渊明的爱酒情节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使得酒和文人精神发生了重要而紧密的关联,对后世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中写道:“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据逯钦立先生统计,陶渊明现存诗文142篇,凡说到饮酒的有56篇,占全部作品的40%,其中年代可考的有四十余篇1.。陶渊明自己在《五柳先生传》中也写到:“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诗人将归隐后的茫茫人生寄予酒中,酒后吟诗,诗中状酒,怡然自乐,不求甚解。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酒的性情也是陶渊明的性情,正所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可以使他短暂的抛却烦恼与杂念,消解人生中难解的矛盾——“猛志逸四海”与“性本爱丘山”,进入真自我的超自然状态,完全地与自然融合。

当然他的隐居和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一定程度上是对当时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反抗。这可以追述到陶渊明的早年不得志的官场经历。父亲陶敏去世前嘱咐陶渊明去投奔好友谢玄,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陶渊明长大成人后(18岁),谢玄因招致当时专权的皇族会稽王司马道子等人的猜忌和攻击,抑郁成疾,溘然长世。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诗人顿感自己的报国壮志无处施展,复兴陶氏家族成为泡影。于是,他开始大量饮酒,以酒消愁。从那以后,酒变成了他的知心伙伴,不醉不休,醉后,他就吟诗作赋来排遣苦闷,常年如此,成此癖好。

二. 解读陶渊明的爱菊花情节

菊花自古被誉为“花中四君子” 之一,淡朴傲霜,气韵高洁,因此常常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意象出现在诗人的笔下,成为诗人们吟咏歌颂的对象。在陶渊明诗中,共有《九日闲居》、《和郭主簿二首》其二、《饮酒》其五、其七、《归去来兮辞》五处写到了菊花。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陶渊明种菊,采菊,食菊,赏菊,叹菊,颂菊,与菊为生,开创了物我合一的新境界。“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他以自身的人生经历,隐逸情怀,真正参悟到菊之风骨、人之傲骨,创造了诗、菊、人浑然天成的高远境界,虽不是把菊花引入诗中作为风骨意象的`第一人,却给菊花增加了一种清新隐逸之感,高风亮节之德。

同时,陶渊明爱菊还跟逝去的前妻有关。东园菊圃始建于陶渊明前妻陈氏逝世之后。陈氏知书达理,温柔贤惠,与诗人十分恩爱。结婚六年,育有四子(其中有一对双胞胎),由于生育过密,加之平日操劳过度,身体不堪重负,终于在一个饥荒之年的暮秋,香消玉殒。陈氏的早逝,对中年丧妻的陶渊明打击不小。他含泪作了一篇《闲情赋》来祭奠亡妻。作完此赋,他迈着沉重的步伐漫无目的地在东园闲逛。此时已是深秋,一阵西风吹来,寒意交加,猛然间,他在青松旁,西侧院脚下,发现了一株盛开的菊花,花枝上盘旋着飞蝶,相映成趣。这使他想起了昨晚的梦境。昨晚他梦到前妻前来梦中与他相会,对她说:“我乃天上御花园中的菊花仙子,如今我俩尘缘已了,又重新回到天界,而今天地两隔,望夫君多多保重,务以我死伤悲”。梦醒后,诗人心里空空落落的,而今见了这东园里的菊花,他决定在这里设一个花坛,用来专门栽培菊花,让亡妻与自己永远相伴。所以,陶渊明如此爱菊也折射出陶渊明是个性情中人。

三.综述酒和菊花对陶渊明的精神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在魏晋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在儒学衰微,道学玄学兴盛,门阀士族垄断高官权位的现实面前,陶渊明作为一个没落的庶族寒士,他的政治理想注定无法实现。在多年的宦海浮沉之后,他的思想追求发生了质的改变,最终选择了“守拙归园田”的自然理想,陪伴他实现这一精神追求的正是酒和菊花。“挥兹一觞,陶然自乐。清琴横床,浊酒半壶”,“秋菊有佳色,衰露掇其英”。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对陶诗额评价极高“屈原比他更沉郁,杜甫比他更阔大多变化,但是都没有他那么淳,那么练……渊明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陶诗能达到如此境界,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一生的经历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与他淡漠名利,喜欢自然的本性有关;但也绝对少不了酒和菊花的影响。酒和菊花就是陶渊明性格和人生的代言,陶渊明的一生因为酒和菊花充实了许多,自然了许多,超脱了许多。

262 评论

相关问答

  • 陶渊明人格与风格毕业论文

    论陶渊明的诗歌美学风格[摘要] 陶渊明在对诗歌的审美特性的认识上,有自己的思想渊源和古朴的文风。首先,他强调:“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这是儒道美学思想在文艺

    koko乔纳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陶渊明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以下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你参考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

    cissy521121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陶渊明论文文献

    陶渊明的田园诗论文提纲 陶渊明的诗文平易朴实,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练,深入浅出。在编写论文的时候要注意把这些陶渊明的诗词特点理清,那么

    cocomooner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陶渊明饮酒论文模板范文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接

    一起团购呀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关于陶渊明的论文主题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

    公山虚1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