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67

a田艳恒
首页 > 期刊论文 > 校本课程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520贝基清净果

已采纳

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和对策 论文关键词: 西部地区中小学 民族传统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 途径和对策 论文摘要: 西部地区中小学校体育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制约而显得相对薄弱,又受旧有体育教育模式的束缚而忽视了对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面对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机遇,面对学校体育自身的发展需要,面对广大学生的需求,体育教师将发掘、整理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学校体育多样化,打造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特色,而且对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1.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是体育教育的实施机构和场所,是真正发生教育影响和学生体验的地方。体育课程目标只有落实到学校层面,与具体的学校体育特点和条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就会落空。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看,它正是针对体育教育的核心——体育课程而采取的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具体行动策略。所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同时,由于它强调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融入了学校的教育哲学思想,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立了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了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因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而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力,因而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和更主动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人为本,特别需要凸显人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由于体育基础、体质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不同,人对体育的需求千差万别,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则为适应这些差别奠定了基础。 2.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的决策权力进一步加大,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课程开发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体育教学仍是以竞技体育为主,教学内容离不开田径、球类、体操等运动项目。这些运动技术从小学学到大学,重复太多,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素质教育的需要,严重忽视了学生民族文化心理需要和兴趣爱好,挫伤了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文化特征和多元价值功能决定其具有较高的课程开发价值和较大的课程开发潜力,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对西部地区中小学课程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校本课程开发对追求教育个性化、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具有现实意义。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性、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艺术性对增进人类健康和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对弥补学校体育经费短缺、体育活动场地不足,满足学生的民族文化心理要求,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观念,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文化,使学生成为高质量的综合素质人才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3.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和对策 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体育教学。 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要求学校、体育教师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还应重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地的'传统、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教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广大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不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制定,习惯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则唯教材是从,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使他们在自我拥有选择余地的课程面前感到束手无策。目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除了武术、毽球等少量内容已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外,绝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尚未进入中小学体育的教学领域。“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材的“拿来主义”,取而代之的应是学校、教师根据国家、地方、学校、学生等实际情况,对体育教材进行选择、开发和利用,体育教师将成为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创造者。只有广大体育教师该深刻领会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解、参与、探索民族传统体育转化为体育教学资源的工作,民族传统体育才有可能真正地进入到体育课程资源体系当中。 建立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相适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为建立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在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首先是要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其次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水平目标来优选民族传统项目,最后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化要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依据,以学生需求、兴趣、能力与体育基础为前提,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转化为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体育教材和手段。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教学应以学生力所能及,可以接受并能产生强烈参与愿望、便于应用与推广为前提。教师应通过教学化处理,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终身受用。安全性是选择的前提,在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必须取消那些危险性大、易发生伤害事故的内容。 探索、建立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 建立科学和可操作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考核体系,是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以往大纲不同,课程标准对学生体育考核评价体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就是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增加了学生成绩进步幅度、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用的成绩评价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考核思想的转变为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创造了条件。因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健身性、活动性、游戏化为主,其终极目标难以进行测量评价,效果主要体现在参与、体验、过程等方面。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考核的内容应充分考虑体能、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评价方式应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的等级评价制为主,提高可操作性。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首要前提是要求广大的体育教师既要懂现代体育科学知识,又要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能。斯腾豪斯提出:“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广大体育教师的每一堂教学课上和其它教育活动中。如果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缺乏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所需的观念、知识、能力,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目标、思路、策略、措施、内容和方法,不学习提高自身民族传统体育素养,这支“主力军”将难以利用民族传统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各种短训班、学习班和研讨会等,一方面组织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另一方面提高体育教师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理论与实验水平,造就一大批理解、适应和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体育教师群体,消除教师思想观念上的障碍,积极创造条件和组织教师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与实验改革,提高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化的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能力,为民族传统体育转化为课程资源创造条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化,从而推动体育教学和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规范民族传统体育场地器材标准。 长期以来,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区域性强,所用器材标准不统一,社会需求量少,也不便于机械化生产,因此生产厂家在开发器材方面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成为课程资源的操作性。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要动员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因地制宜,自制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器材,并将其引入课堂,择优推广,另一方面要利用实施“课程标准”的契机,组织协调,尽可统一民族传统体育的场地器材标准,便于厂家的生产,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小明等.民族传统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范本祁,杨慧.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8,(02). [4]熊静梅.农村中学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吉首大学,2008.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 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163 评论

专业的吃货一枚

参考文献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教育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如下: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王炳照等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吴式颖等主编:《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7、张斌贤、褚洪启等编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8、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

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34、[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5、[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6、[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7、[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8、[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9、[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0、[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2、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9、[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从立新著:《课程论问题》,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8、陆有铨著:《骚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9、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河南出版社,2001年版

60、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5、盛群力等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6、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7、傅道春著:《教师技术行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8、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日]左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0、胡守棻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2、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3、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4、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6、曹长德著:《当代班级管理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77、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78、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79、张玉田等编著:《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80、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1、[美]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3、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4、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6、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7、陈向明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8、郑金洲著:《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12 评论

相关问答

  • 高校课程建设趋势研究论文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库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 简述了课程库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课程库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课程库建设相应的思路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

    爱上大碴粥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高校课程建设论文题目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在大学生道德情感培育中的特殊作用浅谈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心理 试论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消费社会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思考

    糖纸0035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校本课程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和对策 论文关键词: 西部地区中小学 民族传统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 途径和对策

    a田艳恒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校本课程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探析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项目化 [ 论文 关键词] 素质教育途径校本课程项目化 [ 论文 摘要] 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校本课程重视知

    优氧V美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特色课程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下的精品课程建设存在问题与出路论文 【摘 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步推广,整个教育行业逐步开始以打造“精品课”的形式展示学

    金色年华119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