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75

jewelleryz
首页 > 期刊论文 > 关于儿童亲子关系的文献综述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herryhu111

已采纳

摘要 :原生家庭作为个人生活最初最重要的场所,往往对一个人的社会行为及人生选择产生极大影响。原生家庭研究近年来频频被提起,研究频次呈现上升趋势。本篇综述涉及原生家庭之痛、原生家庭对于下一代的心理健康影响、原生家庭在当代文艺作品的体现、走出原生家庭之痛四个部分。 关键词 :原生家庭;家庭教育;综述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最初个体出生和成长的家庭。 近年来学界对于原生家庭的关注度不断升高,电视剧《都挺好》播出后,原生家庭之伤再一次走进大众视野。一个人的性格塑造,个性自我的形成,价值选择的标准与面对重大选择时做出考虑的思维模式,都与原生家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原生家庭是个体接触社会的最初场所,让个体从生物意义上的“人”向社会意义上的人转变。原生家庭给个体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其中对个人婚恋观与心理健康的影响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 一、 原生家庭之痛 原生家庭应该是个体的安全感来源之一,是个体的避风港。但是现代家庭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原生家庭给个体带来的不再是和谐、温暖,同时也充斥着暴力、创伤。 李宜英学者对于原生家庭之伤的定义是:“任何父母对于子女并非出于滋养或爱护的言行举止,或者父母让子女为自己的天性而感到羞耻的做法,我们都可以称为‘原生家庭之伤’。”这个定义并不准确。 首先,原生家庭之伤包括的应该是整个家庭中个体受到的各种创伤,不仅仅局限于“非出于滋养或爱护”,造成的创伤也不止是“感到羞耻”这一级别。其次,当父母出于爱护却选择了难以被子女接受的处理方式,最终对个体产生的创伤,应当也算入内。最后,原生家庭之伤的产生并非仅仅是方法论问题,父母的价值观对子女产生的不好影响,或者父母的价值观与子女所认同的价值观产生碰撞,个体因此产生的自我怀疑,同样也是原生家庭之痛。 李焕学者认为原生家庭对于个体的影响在于(一)父母教养方式;(二)亲子关系;(三)婚姻关系;(四)父母受教育程度。在这一定定义下,如果某一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对个体造成创伤,都可以归类为原生家庭之痛。 二、 原生家庭对于下一代的心理健康影响 国内学者关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大量研究。 学者马军认为,原生家庭给予孩子的东西是很难抹去的烙印。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充斥方方面面,原生家庭如果给予孩子美好的东西,孩子是很容易向往美好的;如果原生家庭给予孩子的是邪恶,那孩子就濒临邪恶的边缘。 李欢认为,中小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的形成,都离不开父母科学的培养方式与合理的教育理念。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婚姻关系则更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而父母受教育程度影响着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是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赵郝锐、童辉杰学者提到,Hoover和Insel分析了强迫症患者的原生家庭特征,发现父母对家庭、婚姻的完美主义与个体自身的易感性是造成强迫症的主要原因。Galvin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了母亲的抑郁程度与个体成年期抑郁、躁狂的密切关系。Dinero等人采用他评法对个体的原生家庭进行评定后发现,原生家庭温暖而敏感的互动方式与个体成人期的依恋安全密切相关。Muraru等的研究发现,原生家庭通过影响个体的依恋类型来影响其婚姻调适水平,而且并不是真正的原生家庭特征影响了个体的生活和亲密关系,而是对原生家庭的心理感受影响着个体的生活。Whiston等的研究认为,家庭过程性变量比家庭结构性变量和家庭背景性变量对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影响更大。 杨文娟提到,事实上,除了先天的基因因素之外,孩子性格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造成的。家庭治疗的重要创始人之一维吉尼亚·萨提亚说,家庭是世界的微缩,研究家庭就可以了解世界,改变家庭即是改变世界。 三、 原生家庭在当代文艺作品中的体现 当代文艺作品不少开始对原生家庭问题产生关注,例如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作品《无声告白》,将视线定位在一个白人和华裔组合的普通家庭,两代人的身上都带着浓重的原生家庭痕迹。 张骞文,潘希芊提到,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白夜行》中,桐原亮司与唐泽雪穗同样深受原生家庭影响,造成终生悲剧,东野圭吾的小说展现了主人公的家庭关系以及深受家庭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悲剧。童年时期非常强烈、痛苦的经历,会在无意中影响孩子一生是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处理事情以及影响这个孩子的价值。如果亮司的父亲不曾侵害雪穗,如果雪穗的母亲不曾强迫她卖淫,如果亮司和雪穗都生活在健康的原生家庭里,那么可能亮司的弑父,雪穗的杀母都不会发生,那么亮司和雪穗也应该像其他孩子一样拥有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简单纯真。 刘露露对于《德伯家的苔丝》从原生家庭角度浅析,提到,苔丝在充满压迫与忽略的原生家庭中生成的性格使她在处理情感问题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自身感受而是受制于家庭因素,在没有正确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下,一个淳朴的乡村少女很难对自己的命运有所掌控。因此原生家庭对苔丝的影响是她悲剧命运的源头。 《欢乐颂》剧中对于主角之一的樊胜美的原生家庭刻画入木三分,和母亲的相处对樊胜美之后的婚姻观恋爱观影响巨大,樊胜美与母亲的相处模式在网络上曾一度引起热议。 而2019年热播剧《都挺好》塑造的中国典型原生家庭形象,使其成为2019年的热点话题。苏明玉作为一直以来受到原生家庭压力的被压迫个体,同大哥二哥比起来迥然不同的特性,真实地展现了拥有“原生家庭之痛”的孩子的痛苦。“逃离原生家庭”这一主题,使这部剧将原生家庭问题赤裸裸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塑造关乎方方面面,摆脱自己的原生家庭活得潇潇洒洒的苏明玉,在一场葬礼后再次被扯入漩涡中,迎来的是痛苦与折磨,这一对比可以想见原生家庭对于个体影响的程度深浅。四、 走出原生家庭之痛 在我们猛烈的批判原生家庭之痛后,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有不少学者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提出,原生家庭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个人的成功与否与个人成就关系更大。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之痛,谢孟媛提出要学会养育自己,学会与过去告别,学会以更开放的角度回答问题。伍麟同样提出,要以乐观包容的的心态接纳原生家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剑兰提出命运不止由原生家庭掌舵。 要走出原生家庭之痛,首先要承认原生家庭给自己造成的影响。原生家庭给个体带来的伤害并非是个体的过错,父母的教育方式问题,或是无意间因为价值观碰撞产生的冲击,父母个人的性格与受教育水平给自己造成的影响,包括因为父母的婚姻问题产生的亲子关系问题,都并非是个体个人的过错。首先要承认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了伤害,愿意剖析这些影响形成的原因,和给自己以后造成的后果。愿意去面对,是走出原生家庭之痛的第一步。 其次,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不能决定个体的人生。正如个体做出决定的原因并不单一,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行多维度的考量。原生家庭到来的影响虽然巨大,但是自身个性的培育并非完全取决于原生家庭。个体自身的受教育水平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同样会给个体造成影响,而这一影响同原生家庭影响所相悖时,个体可以在这其中做出更符合个人利益的选择。社会影响的影响时长较原生家庭影响时长更长,个体受影响程度随时间会发生改变。而这一时刻,个体人生掌握在自己手里。 再次,要学会与过去握手言和。成长总是伴随着一些酸涩与痛苦,不经历这些就无法变得更加强大。过去的事情无法再重来,未来属于是崭新的自己。卸下包袱,轻装前行。原生家庭带来的或许充满痛苦,但生活并非时时如此。 而对于每一代父母来说,无论是否曾经历原生家庭之痛,都要意识到原生家庭给下一代带来的影响。原生家庭在个体培育中是浓墨重彩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出现差错,带来的影响是伴随一生的烙印。 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大,但并非是决定性的。贸然将一切都归于家庭影响,或许个体就不再能拥有自我成长的能量。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当然也会犯错,但这不是不能弥补与修正的,爱是最好的养分。而对个体自身来说,诚然经历黑暗与痛苦,但世间漫长,自己也该是一束光。参考文献: [1] [endif]李宜英,牛余凤.浅析原生家庭之伤[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28(10):67-70. [2] [endif]正视原生家庭影响避免“都挺好”式悲剧[J].年轻人,2019(5):15-15. [3] [endif]廖金花.昨日重现: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及反思[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4):150-152. [4] [endif]赵郝锐.大学生心理适应:原生家庭的影响[D],2017. [5] [endif]詹丽玉,练勤,王芳.大学生原生家庭环境及其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7,0(4):92-99. [if !supportLists][6] [endif]杨文娟.试论原生家庭在塑造儿童性格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7,0(28):174-175. [if !supportLists][7] [endif]赵郝锐,童辉杰.原生家庭的代际影响[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26-129. [if !supportLists][8] [endif]高晗璐.原生家庭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J].管理观察,2019,0(25):143-147. [if !supportLists][9] [endif]黄定.原生家庭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才智,2018,0(22):88-88. [if !supportLists][10] [endif]李焕.原生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0(29):68-70. [if !supportLists][11] [endif]马军.原生家庭给予孩子的东西是很难抹去的烙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0(10):75-76. [if !supportLists][12] [endif]韩喜华,阎伟静.《无声告白》中的原生家庭影响多角度剖析[J].青年文学家,2017(11):96-97. [if !supportLists][13] [endif]张骞文,潘希迁.从《白夜行》看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J].度假旅游,2019,0(2):196-198. [if !supportLists][14] [endif]刘露露.从原生家庭角度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命运[J].现代交际,2017,0(24):113-113. [if !supportLists][15] [endif]谢思静.浅议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以《都挺好》为例[J].戏剧之家:理论版;戏剧之家,2019,0(20):110-111. [if !supportLists][16] [endif]伍麟.接纳'原生家庭'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兼论当代青年应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J].人民论坛:中旬刊;人民论坛,2019,0(20):90-91. [if !supportLists][17] [endif]杨剑兰. 别拿原生家庭说事儿[N]. 科技日报,2017-05-08(第004版). [if !supportLists][18] [endif]马香玉.迈不过去的原生家庭,终究要面对——评电视剧《都挺好》[J].工友,2019,0(4):50-51. [if !supportLists][19] [endif]谢孟媛.原生家庭的创伤,真的那么可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0(3):79-80.

113 评论

汤汤小朋友

浅谈儿童性格形成中家庭教育的关系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儿童性格形成中家庭教育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论文摘要: 随着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的"性格决定命运"之说的兴起,人们对性格有了高度的重视。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而对儿童性格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育。笔者通过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形成重要性分析,知道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形成有重要影响,进而得出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其次通过对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对儿童性格形成中家庭教育提出主要对策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 家庭教育;儿童性格

前言: 自古以来家庭教育就被作为一个重大问题被人们关注,中国古代就有:养不教父之过,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强调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内外在家教育方面的研究也有不少成果,但对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的影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并且大多数还没有将两个问题联系起来。

本文通过对儿童性格形成中家庭教育的问题研究,让家长们能够意识到家教如果不当对儿童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有利于广大的家庭(家长)认识带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有利于他们认识到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使该问题能较好解决。

除此之外,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可以让老师认识到学生性格不同是受家庭教育影响最大。根据学生性格的性格表现分析家庭教育,与家长建立联系,双向协作帮助儿童良好性格的养成。

一、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形成的关系

(一)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形成的含义

1、家庭教育的问题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在家庭中每个成员自始至终现象和活动。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对子女,特别是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子女的教育影响。

家庭教育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热门话题。《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傅雷家书》……都好似家庭教育的经典书目,被人们传诵效仿。《易经》中说:"正家而天下定矣"。在现代国家的大环境和家庭的小环境,使家庭中对孩子的培育到了空前的重视。用在孩子身上的投资,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家庭的首要支出2、儿童性格的形成儿童性格形成是通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父母采取的养育方法实现的。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性格有相当的影响。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6到8岁是儿童性格的形成,开始定型时期,特别11---12岁左右,是人意志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任何性格的形成都不是一瞬间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性格的重要性近来有"人的性格决定命运"之说。性格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众多方面,因而我们在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的时候,要首先去认识自己的性格和职业倾向。所有成大事者都必须具备耐心、理性和冷静的性格特征.,性格是为从员工走向领导的第二护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为孩子性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孩子在家庭中所受影响而形成的性格特征,不仅在家庭中表现,还将带到学校、社会,甚至影响他的一生。

(二)儿童性格形成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1、儿童性格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而性格的培养又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由于家长的知识、文化修养、思想品质、个性特点以及受到的教育(传统教育)不同,对儿童的教育必然不同。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

据有关数据显示,一个人的一生1/3的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家庭教育在儿童性格培养乃至一生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是任何其它所不能代替的。如果孩子受到的家庭教育是不完善,不科学的,那么这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一个遗憾,更多的是会影响他的一生。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人成长成才的三大支柱。而家庭教育在这其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一个好的家庭教育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世界着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中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而着名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过:"三岁决定一生"。

从某中意义上讲人的一切习惯都是从童年开始的。这些习惯都是在家里,在家人的教育和培养下形成的。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从前一部分可以看出性格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那么家庭教育又有那些类型,他们在儿童性格的养成方面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什么样家庭教下的儿童才具有好的性格呢?

(三)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

1、积极影响如果家庭教育是科学的,合理的,积极的那么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被社会肯定的,有利于他发展的性格和个人事业上的成功。

2、消极影响如果家庭教育中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甚至有错误的话会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阻碍作用。这样的儿童将会有一个不好的,不被谁会接受的,对儿童的成才、成功有限制的性格。

二、儿童性格形成中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方式不恰当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情不能不另人感动.但是这些父母的教育方式却,不令人赞同。但是当前,很多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合理,不科学给儿童性格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1、娇纵型/溺爱型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数目的减少,使家长更有能力、精力来教育和培养骇异。家庭所有的大人都围绕孩子转,对还爱的要求一一满足.他们对孩子的态度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给予孩子最好的学习和成长条件。孩子的吃、穿要操心,嘘寒问暖,从孩子房间里的太空被、空调,到出门前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的爱心。这种家庭的儿童行为很少或者没有受到规范要求子女的人格缺陷被掩盖,由于家人的迁就甚至鼓励,使之形成恶习。儿童的任何个性发展被忽略。这些儿童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免疫力极差,禁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这一类型的儿童,往往承受挫折的能力及差,懒惰,意志薄弱,缺乏自立能力,动手和动脑能力一般都不出色,社会交际能力差。因此,文化成绩一般不好,行为意志人性应变能力不强。儿童往往是不服从,带攻击性和无责任心自私自利,没有爱心,凡事唯我独尊,幼稚和神经质,自私,霸道,骄横,缺乏社会性和深思,缺乏亲切,情绪不稳定,任性,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缺乏对困难和挫折的耐受力在家庭以外常常受人欺负,而且容易沾染不良嗜好,极易成为社会不良分子捕猎的目标。

2、强制型/独裁型这类型的家长从不或极少,倾听子女的意见,主观蛮横,总是以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子女,经常体罚,谩骂子女,不允许子女有任何的自主言行。对子女的限制过于频繁,过于严格,甚至有的家长到了苛刻,别人不可理解的地步。极少或是不给予子女任何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在外人面前从不考虑子女的自尊心。这类家长还很注重子女的分数,对子女的成绩要求过于严格,孩子的成绩提高了就很高兴,成绩下降了就仿佛天要塌下来一样,不能容忍子女学习的退步。这一类家庭教育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和主动性、自尊心受到严重的压抑;儿童的性格是聪明、敏感、急 躁 ,好胜,时常有紧张、恐惧感;孩子也有可能形成习惯性说谎,搞两面派的性格;服从、性格上缺乏自信,顽固,残暴、不诚实、粗暴、冷淡、幼稚、依赖、神经质、消极、带攻击性和无责任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极易形成逆反心理。如果不加引导甚至会走上邪道性格要么特别逆反,要么特别懦弱,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这些家长总以为自己的想法是爱孩子,为还爱好,孩子所有的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使得儿童自主创造力和自学能力差。

3、急功近利型这类的家长放松子女远大理想的教育和要求,对子女高雅的情趣和崇高的追求不予支持,只强调眼前的利益。家长只注重子女家务劳动和帮父母赚钱的要求,而不注重子女学业和其他方面素质的要求。认为只要将来能够赚钱即可。因此不鼓励甚至限制子女上高等学校。这样家庭的儿童一般性格懦弱,比较自私,上进心不强,很少主动表现自己,很少有创造型思维。各方面素质平平,自己很少有逐渐,随波逐流。对老师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感觉比较迟钝,形成随遇而安的性格。

4、脱离实际型这类家长对子女的兴趣、爱好还特别的重视,认为是天才。也有的家长把个人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不遗余力的加以培养,期望成为专才。不顾实际,千方百计的拖关系,走门路。甚至不惜重金,把孩子塞进重点学校,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法。仅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评价孩子的品行或学习能力,不能功课观的分析,常常做出不切实际的意想.这样的家庭的儿童容易造成性格上的虚荣,浮夸,名不符实,投机取巧。说谎,作弊。儿童的心理负担过中过早畸形的成人化,在目标设置上好高骛远。往往个人努力的结果与期望相差很远。

5、和平过处型/冷漠型这样的家庭中没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各自面对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家庭结构不紧密,谁发生了什么大事,大家都不关心。各自面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很少有感情上的交流和相互见的帮助。这种家庭使少年儿童世界和承认世界相隔阂,沟通不亲密。儿童在这样的家庭教下,性格比较温和,但有些孤僻。他们遇到事情冷静,却缺乏敏感和热情,上进心也不太强。儿童性格就会幼稚、神经质、顺从,消极、依赖、情绪不稳定,有悲观厌世的心理倾向。

(二)家庭教育不一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

一个迁就、保护孩子,另一个则扮演严厉教育的形象(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比如,孩子想吃零食,妈妈说不同意,爸爸说,不要紧,就让他吃吧。这样的情形下还子不知道听谁的好。还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当父母意见不一致,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争吵,相互否定,降低父母的威信。孩子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心理会选择理由父母意见不一致,寻找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这样会是孩子同时有两种性格。孩子的在这样的教育下会变得胆小,自控能力差,不自信,不明辨是非,警惕性高,善于察颜观色,两面讨好,说谎投机,爱生气。

三、性格形成中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家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是认为孩子是家中凡事都得顺着他。还有的家长认为子女凡事都必须听从父母的不得有半点违背。还有家长认为:'我是家长,你好似子女,子女听家长的话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此做什么都是长者的口吻,居高临下的对孩子说话。

(二)受社会因素的制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家长能提供给孩子的饿越来越多。于是对孩子的投入也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几,有的父母极力争取孩子,入名牌小学--名牌中学--名牌到大学。另一部分家长深受" 败金主义" 的影响产生了多读书不如多挣钱的想法,不让孩子读书。

(三)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知识缺乏虽然我国的总体文化水平提高但好似文化素质高,并不代表在家教方面素质也高,有许多家长有着高学历但是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知识几乎是零。很多的家长在家教方面的知识很缺乏,不能够在恰当的时间该孩子恰当的教育更谈不上正确的引导了。

四、在儿童性格形成中家庭教育主要对策与建议

(一)以身作责蒙台梭利的教育方式说明,做好父母也是一门艺术,没有学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二)要有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

1、家庭生活汇总建立新的亲子关系。家长打破唯我独尊,唯我独是的封建家长制观念,建立起民族平等的家庭关系,最好是和孩子做朋友。正确的引导,少限制,少惩罚,少溺爱。充分发挥子女的自主,自立。加强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孩子的关系,建立和睦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尽量避免争吵。

2、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民主,但也要严格.这样的家庭,家长对子女既不溺爱有不苛刻.孩子一方面把父母看成是不徇私情的严师,同时又视父母为可亲可信的朋友。这样在个人的愿望和要求得到充分表达并受到尊重的情况下,孩子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有能严格要求自己这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逐步得到克服。由于这样的家庭里,儿童的个性发长不仅没有受到压抑,而且还有一个良好的教育,所以这样的儿童在长大以后,能够自尊自信.不盲目跟从别人,凡事有自己的主见,能够自主的处理事情,并且有组织领导能力,还容易有亲善,直爽,快乐,协作,大胆,独立,坚韧,有创造力的性格。

3、民主,严格,又不缺乏爱。父母的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最无私的,最不容怀疑的。一位着名的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都表达打出来,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都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

5、对孩子提切合实际的要求,严格的要求又不缺乏爱的教育。这不仅能让孩子有忍耐力,适应集体生活,遇事果敢,还让他么有胆大,自信,不服权威,尊重他们人,对人有还心的良好性格。

6、父母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做到教育的态度和方式的一致。

(三)全面提高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素质

根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23万多所家长学校,有的地方还创办了家长咨询站,家长热线电话等等。这是全面提高家长在家教方面素质的有效途径。当然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提高家教水平。父母交流多与老师沟通,向比较成功的父母学习,多看一些儿童类的书籍,电视节目,更多的了解儿童心理,更好的与儿童沟通。经常与孩子谈心,了解他们的动态和想法以及他们遇到的困难。

参考文献(略)

211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订餐系统论文的文献综述

    请问你还有这个文献不,我也想要,

    买买买嗨嗨嗨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论文文献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本还在于农村的发展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还在于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谈谈农村留守儿

    小宇宙可劲儿造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亲子关系与幼儿论文参考文献

    提及孩子成才问题,人们会立即想到学校的重大作用,孰不知在成才过程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

    smilejoyce922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师生和谐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以学生为本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重点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烽火馋眠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幼儿亲子关系论文ppt目录模板

    开始觉得武汉这边没什么特别好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好像还看到蛮多关于纽特思特的专业报道,我也是学心理学的,与家长沟通不畅的问题好像蛮多,作为家长先不要太急,也许只

    会飞的小马123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