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06

gell墨脱
首页 > 期刊论文 > 硕博论文网腔隙性脑梗死研究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風雨飘零

已采纳

1.高血压高血压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为45%~90%。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内小动脉血管壁变性,使得管腔变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成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尤其是慢性高血压超过(160/95mmHg)时。且舒张压升高对本病的影响作用更明显。2.动脉硬化腔隙性脑梗死与动脉硬化紧密关联。有观测证实基底节、内囊区腔隙病灶的供血动脉有严重的脑动脉硬化改变,即节段性的动脉结构破坏、纤维素样坏死或血管坏死。也有人发现髓质动脉中明显的改变是管壁的透明样变,及血管管腔的狭窄,各脑区腔隙性梗死的频度与动脉硬化的程度成正比。3.糖尿病糖尿病可导致远端肢体、肾脏、视网膜、周围神经和脑神经的小动脉梗死性病变,糖尿病时血的凝固性和黏度增高、血小板黏附性增强,但糖尿病对脑的小血管病变的作用尚未明确定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糖尿病是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尚缺乏糖尿病和腔隙性脑梗死有联系的证据。研究也仅确认糖尿病与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死有关,而与单发的无关。4.栓子(1)心源性栓子 风湿性心脏病或非风湿性心脏病的附壁栓子脱落。(2)动脉源性栓子 包括有或无溃疡的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肉性血管病、夹层动脉瘤的血栓脱落。尤其是升主动脉、颈动脉中粥样硬化斑脱落形成的栓子,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5.其他因素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吸烟、饮酒和脑局部血流改变等因素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250 评论

我是五叶神

腔隙性脑梗死是发生在基底节区脑深部的微小动脉梗塞,大多数临床上的患者没有明显症状,有些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晕等情况。但是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不等于没有危害。若不及时控制危险因素,会导致梗死灶的范围不断扩大或在大脑重要区域形成新的梗死灶,就会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死。日常生活中,初心要注意调节饮食,多吃一些可以软化血管的食物,比如木耳、西红柿、山药、鱼肉、苹果等等;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遇事不要着急、发怒,避免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更为关键的是戒烟限酒,早防早治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通心络胶囊对腔隙性脑梗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它可以保护并修复“三高”导致的血管损伤,调节血脂、抗凝,预防斑块的形成,还能稳定已经形成的斑块,保护微血管。

194 评论

猫猫的习惯

腔隙性脑梗死不等同于脑梗死,它是指受高血压、高龄等因素的影响,大脑的小动脉血管壁变厚,最终导致小动脉管腔堵塞。由于脑组织受损伤的范围比较小,坏死的脑组织被吸收后留下一个非常小的空腔,所以就称为腔隙性脑梗死。主要病因是脑部小动脉发生病变。若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或肥胖、饮酒、吸烟者更易患腔隙性脑梗死。

132 评论

shh小辣椒

主要是指脑部的血液供不上导致了脑梗塞,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病,需要去医院就医,严重的时候要做手术。

103 评论

薄荷红茶cheer

腔隙性脑梗死不等同于脑梗死,它是指受高血压、高龄等因素的影响,大脑的小动脉血管壁变厚,最终导致小动脉管腔堵塞。由于脑组织受损伤的范围比较小,坏死的脑组织被吸收后留下一个非常小的空腔,所以就称为腔隙性脑梗死。

·主要病因是脑部小动脉发生病变。若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或肥胖、饮酒、吸烟者更易患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中50%以上的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

·患者病情一般较轻,多表现为肢体麻木且无力、发音困难、动作不协调等。但如果反复发作,可能会出现记忆、语言、计算、理解判断等能力受损,排尿、排便障碍,走路姿势异常等情况。

腔隙性脑梗死应及早治疗,防止病情反复。治疗原则主要有抗血小板、降脂、降压,急性期还可以给予改善血液微循环等治疗。

如何治疗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应积极治疗,对症下药,防止反复。治疗原则主要有抗血小板、降脂、降压

静脉溶栓:发病小时内的患者,可以采取紧急溶栓。

药物治疗:对于发病超过小时的患者,可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剂(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降脂(如阿托伐他汀等)、降血压(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等治疗。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心情愉悦,增强体育锻炼,清淡饮食。腔隙性脑梗死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所以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的中年人群,应定期检查身体。

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是基于脑梗死面积大小而定义的一种特殊脑梗死,根据梗死部位的不同,可无特殊临床表现形式,也可出现单侧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构音困难等多种表现,也并不一定都需要积极的特殊治疗。

所谓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是通过脑CT、脑核磁共振发现的,主要是指梗塞面积较小(多在2-15mm)的一种特殊脑梗死,主要原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龄等因素作用下,脑内的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发生变性,管壁变厚,最终使小动脉管腔闭塞发生的小面积脑梗死,最早在1965年由Fisher首次系统阐述。简单讲,就是脑动脉中非常小的血管发生闭塞而引起的小面积的脑梗死。

与真正的脑梗死(涉及的脑动脉多为大中动脉,导致的脑组织坏死体积较大,且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不同,很多腔隙性脑梗死并无特殊临床表现,只是通过脑CT或核磁共振偶然发现,这时候并不需要积极特殊的干预治疗,仅需要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积极锻炼身体,综合平衡饮食),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随访即可。

当然一部分新发的腔隙性脑梗死,如果梗死部位较重要,也会出现肢体感觉、运动,发音等定位神经定位体征,这时候需要到医院进一步积极干预治疗,避免梗死面积的进一步增大和脑梗再发。其实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目前已被“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取代(主要表现为脑部小动脉玻璃样变等所致的腔隙性脑梗死)。研究发现,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多表现为“腔隙性”。

但“腔隙性”梗死未必都是“小动脉闭塞性”,也可能是大动脉病变造成的,单靠梗死面积的大小并不能将两者完全区分开,如果头颅CT、核磁共振发现小面积的腔隙灶/缺血灶,最好到医院找神经内科医生进一步评估及对症处理。

182 评论

心在翠微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自身并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但在例行体检时,头颅CT往往显示有腔隙性脑梗死或是小缺血灶。据叶青临床统计,脑梗死的患者中有20%~30%是腔梗。单发的腔梗并不可怕,一般危害较小,病死和致残率较低,但是腔梗容易反复发作,当引起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时,患者往往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肢体活动不利以及痴呆等。因此,腔梗患者也不能掉以轻心。诊断有腔梗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具有疏通血管作用、防止再发的药物。经过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的通心络胶囊可疏通血管、促进脑梗死区域侧支循环的建立,有效防治腔隙性脑梗及脑梗后遗症。

310 评论

相关问答

  •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毕业论文

    心理健康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 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

    非非122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腔隙性脑梗塞毕业论文

    晋升职称 报告 对于提出职称晋升的医学影像技术个人工作者顺利晋升,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是由我分享的医学影像技术晋升职称 报告 范文 ,希望对你有

    半透明SKY也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脑梗死病人护理方向论文题目

    临床上,常见的脑梗塞病人,主要病因在于,脑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的坏死,旧称脑血栓形成,又称脑梗死。下面是我为

    优氧V美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脑梗死患者饮食护理论文范文

    脑血管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60例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38例

    暗香微漾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贫血与脑梗死关系研究论文

    你算找对人了留下扣扣我下载给你

    Moser~子涵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