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a不是luna
杨柯,男,1961年2月5日生,中共党员,1982年8月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89年在本所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师昌绪先生。 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第一发展部副主任;高性能均质合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理事;中国材料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沈阳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杨柯自1982年考入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以来,一直从事“金属中氢”领域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优异成果。在硕士论文工作期间,他参加了一项国家重大基金项目的子课题工作,成功地采用离子探针微分析测量技术获得了氢对b 型钛合金原子间结合力的影响规律,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从实验上直接验证金属氢脆弱键理论的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b 型钛合金的氢脆机制。 杨柯的博士论文工作也是该项子课题的内容之一,即氢在金属中的扩散及氢陷阱效应的研究。针对过去氢在纯铁中扩散系数的测量结果分散性很大的事实,杨柯通过对大量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种处理氢扩散实验结果的简单数学方法,从而可以方便地采用一般纯度的金属样品准确获得氢在金属晶格中的扩散系数。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氢在含氢陷阱效应金属中的扩散数学模型,通过对氢扩散过程的理论模拟发现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并能够很好地解释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上述工作的完成不仅丰富了金属氢脆研究理论,而且对以氢脆为主的金属断裂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这些工作作为主要内容之一获得了一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以上述工作为主要内容发表在《金属学报》、《Scripta Metallurgica》等杂志上的多篇文章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从国外发来索要文章的函件就有30多份,并多次被他人引用。杨柯负责的“氢在金属中的扩散及其氢陷阱效应的研究”课题工作通过了中科院沈阳分院组织的成果鉴定。 从1989年起,杨柯博士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从“七五”到“八五”的2项国家攻关课题,即为我国核工业研制高强度抗氢脆钢(合金)。他带领的课题小组通过对氢在Inc907合金中行为的深入研究,发现合金的显微组织特征是影响合金氢脆敏感性的重要因素,通过改变沉淀强化相在合金组织中的尺寸和分布就可以显著提高合金的抗氢脆性能。该项研究成果为国家攻关课题的顺利完成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了由中科院等三家单位主持的成果联合鉴定。杨柯博士参加的国家七五攻关课题获得了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所内排名第5)。 1991年杨柯博士作为英国皇家学会访问学者到英国牛津大学材料系工作,开展氢在金属材料加工制备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利用氢作为临时性合金化元素,在较低温度下制备钛基复合材料,从而有效地降低复合材料中的界面反应这一工作属国际首创,并在国内申请了发明专利。杨柯博士领导的科研小组利用氢来改善钛铝化合物和NdFeB永磁材料的显微组织,从而有效提高材料性能方面的工作也为材料研究工作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从1993年起,杨柯博士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了世界银行贷款支持的“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和运行工作,积极组织和负责了多项具有市场应用背景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课题,并面向市场需求,成功地开发了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有些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由杨柯博士负责开展的“无缝变形合金精密管材的新型生产工艺”课题研究,发展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磁离心铸造制备无缝变形合金管材的新型短流程工艺技术,并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由于该项技术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在高合金无缝管材的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由杨柯博士负责的“11号工程用合 由杨柯博士负责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建设的高性能镍氢电池用储氢合金粉中试基地,已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了国际一流水平的产品,他同时参与的“角形Ni-MH电池的研制(排名第2)”和“储氢材料的表面改性与超高压高纯氢压缩装置(排名第9)”两项科研课题分别通过了辽宁省科委和中科院沈阳分院主持的成果鉴定。 目前杨柯博士正在主持的“高性能管线钢的重大基础研究”是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新一代钢铁材料的重大基础研究”专题之一,该项目的完成预计会为我国发展出新一代高性能管线钢材料。杨柯博士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倾注了心血,现在工程中心已经进入了年收入近600万元的良性循环阶段,为下一步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在十多年的科研及开发工作中,杨柯已发表了56篇学术论文,其中第一作者20篇,共被他人引用53次(不完全统计),撰写了10多份研究报告,申请了12项专利,翻译了1部专著。-至今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助理。-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助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93年破格晋升),第一发展部副主任,博士导师。-英国牛津大学材料系,英国皇家学会访问学者。-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第15研究室,助研,副研究员(1990年破格晋升),室主任助理。-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第10研究室,研究实习员。-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大连工学院机械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生,获学士学位。
小乖candy
生物和医学类期刊影响因子算很高的,cell之类的可以到三四十。想物理、化学类到十几就算国际领先水平了。3-4也不算烂,但也不算好,一般学校里博士发3-4的文章就可以毕业了。
静水居士
您好,根据中国影响因子查询网()统计和整理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出,影响因子为3-4已经是非常非常高了,中文期刊被SCI收录的还没有超过4的,2005年SCI收录中国期刊影响因子最高的是《岩石学报》它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管主办的,影响因子为: 。 一、2005年SCI收录中国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影响因子 被引次数 1 物理学报 中国物理学会 2 中国物理C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3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中国光学学会 4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中国光学学会 5 金属学报 中国金属学会 6 无机材料学报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7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中国物理学会 8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吉林大学 9 分析化学 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0 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11 物理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会 12 催化学报 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3 高分子学报 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4 有机化学 中国化学会 15 无机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会 16 结构化学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17 化学进展 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18 地球物理学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9 岩石学报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0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21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22 植物分类学报 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植物所 23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24 新型炭材料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25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中华医学会 26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Physics,Mechanics & Astonomy 中国科学院 27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 28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 29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Mathematics 中国科学院 30 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31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32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中国科学院 33 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 34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复旦大学 35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工程学会 36 Cell Research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37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上海大学 38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9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中国海洋学会 40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中国力学学会 41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中国地质学会 42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Chemistry 中国科学院 43 Rare Metals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44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武汉理工大学 45 Journal of Rare Earths 中国稀土学会 46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科学院金属所 47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 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 48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49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5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51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中国化工学会 52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中国化学会 53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吉林大学 54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 55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北京科技大学 56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中南大学 57 Pedosphere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58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59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中国药理学会;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60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F:Information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 61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二、全球2007年影响因子排行榜(来源:) J CLIN ENGL J MED REV IMMUNOL MOD PHYS REV BIOCHEM REV REV CANCER REV IMMUNOL MED IMMUNOL REV NEUROSCI GENET AM MED ASSOC REV NEUROSCI CELL REV CELL DEV BI REV DRUG DISCOV REV REV GENET REV PHARMACOL MATER SCI REV ASTRON ASTR REP MATER REV PHYSIOL 顺便我补充提供一下CJCR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的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行榜1.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物理学报 3.应用生态学报 4.科学通报 5.生态学报 6.电网技术 7.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8.电力系统自动化 Physics Letters 10.地理学报 11.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2.中国沙漠 13.中国农业科学 14.分析化学 15.地球物理学报 16.土壤学报 Physics 18.中草药 19.岩石学报 20.作物学报 21.植物生态学报 22.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3.化学学报 24.中华医学杂志 25.光学学报 26.植物学报 27.光子学报 28.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9.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30.软件学报
一抹熙云
般比较好的期刊才能被SCI期刊数据库收录,因此sci论文被认为是最高等级的论文。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SCI期刊的水平层次不齐,也有不少水刊。因此同样是sci论文,发表在不同期刊的水平也千差万别。为此,国际国内都将SCI期刊进行分区,如中科院分区和JCR分区,他们都将SCI期刊分为1到4区,其中1区的期刊是行业内最好的期刊,非常难发表。而4区的SCI期刊则相对容易很多。
其次,SCI期刊数据库主要收录的英文期刊,实际上代表的是好的英文期刊数据库,只收录了少量的其他语言期刊,还有很多非常好的其他语言期刊没收录。比如很多中文核心期刊比一般的三区或者四区SCI期刊难发表。
因此,评价论文的水平不能唯SCI,还要实际考虑论文的水平,SCI论文可能比大部分中文论文好,也可能不如核心中文期刊论文。
ronghuiguantong
影响因子也看是什么机构收录的,国内的如科技统计源(核心期刊)有他的影响因子,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SCI收录,国内很少有杂志能被收录,国内学校发的一般也就看在国内的影响因子,在国外如果SCI 3-4就属于高区的文章了(生物学),也就是说水平相当高了。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是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国有色金属》只是个普通的杂志,并不是学术期刊。《中国有色金属》杂志辟有“行业要闻、特别策划、焦点透视、专家视点、记者
金属材料中文期刊SCI有:金属学报,稀有金属材料工程。EI的有: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材料研究学报。
杨柯,男,1961年2月5日生,中共党员,1982年8月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89年在本所获
RareMetals是sci二区。《RareMetals》与《稀有金属》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于1982年创刊,着重刊登具有创新性和高水平的与稀有金属相关的研
二区。经查询金属学报官网获知金属学报英文版属于sci二区期刊。《金属学报》主要刊登冶金科技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学术论文和高水平的综述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