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艺古典家具
参考文献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教育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如下: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王炳照等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吴式颖等主编:《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7、张斌贤、褚洪启等编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8、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
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34、[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5、[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6、[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7、[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8、[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9、[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0、[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2、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9、[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从立新著:《课程论问题》,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8、陆有铨著:《骚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9、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河南出版社,2001年版
60、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5、盛群力等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6、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7、傅道春著:《教师技术行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8、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日]左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0、胡守棻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2、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3、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4、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6、曹长德著:《当代班级管理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77、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78、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79、张玉田等编著:《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80、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1、[美]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3、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4、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6、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7、陈向明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8、郑金洲著:《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yoyoyoyoyo224
1、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新要求的同时,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施精准扶贫有着必然的联系,前提是必须通过扶贫消除了贫困,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的小康梦。
2、精准扶贫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精准扶贫要求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要真正实现了工作对象的“真扶贫”。
同时精准施策,花大力气解决民生难题,让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能够平等享受基本医疗、基本养老、教育、住房和康复等服务,早日走出贫困深渊,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精准扶贫体现了深刻的民生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三个“格外”字字千钧,寓意深刻。党员干部要深入践行“三严三实”,主动与困难群众“结穷亲”。
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想困难群众之所想、急困难群众之所急,忧困难群众之所忧,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做到扶贫精准到人、精准到户。
达到“应保尽保、应帮尽帮、破除穷根”的目的和效果,让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真正得到保障,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扩展资料
精准,扶贫,帮扶,民生,国家战略: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我们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我们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一知蓝色
【摘要】信息化时代,村小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极大冲击,互联网加走进村小课堂,为村小配齐课程、为开足课程开齐课时提供条件,“双师课堂”弥补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给村小枯燥无味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乡村娃娃走进互加美丽乡村双师多彩课堂,能歌善舞、能说会写,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走进大自然,走出课堂,采用“做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模式,在期末考试中“玩出”意外惊喜,坐定倒数第一的准备,最终荣获全镇第三名的“好”成绩。实践证明,借“互加”之力,搭“双师课堂”之桥,创村小之奇迹。 【关键词】:“双师课堂” 互联网加教育 全镇第三名 正文 双师课堂:一位网师通过大屏幕实时直播授课,教室里一位助学教师进行辅导,学生可在助学教师的协助下与主讲老师进行互动,即“一个课堂+两位教师”的模式。 乡村教育振兴离不开互联网加教育,新时代、大数据背景下,乡村教育的薄弱现象凸显,教师队伍小、整体素质不高、教师专业结构分配不合理等现象让村小教育陷入困境。学生基础薄弱,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最大提升。面临种种困境,互联网加教育背景下“双师课堂”走进村小,注入新“活力”。 一、“双师课堂”新特点 (一)独特性 “一个课堂+两位教师”的模式,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冲破“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第三事物”展开讨论。授课教师在线服务范围广,影响力度大,助学教师负责管理学生以及提供与授课教师有力的互动条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摆脱课堂的束缚,打破常规,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创造奇迹。 (二)选择性 互联网加教育下的“双师课堂”具有灵活的选择性,参与直播或选择回顾。直播时间与上课时间基本吻合,回顾的时间可自行确定。既不耽误课程也不受时间的羁绊。互加“双师课堂”课程具有选择性,彩虹花晨读、阳光音乐、韵律舞蹈、生命教育、山里红美术等课程可供选择,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并且融入学校大课表,形成特色。 (三)互动性 “双师课堂”中,参与直播,以学生为中心,网师、助学教师以及助教组成多个“三角形”互动模式,而回顾形势下的“双师课堂”减少授课教师的互动,只剩下学生、助学教师、助教之间的“单个三角形”互动模式。不论是直播还是回顾,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模型皆以学生为主。在双师课堂中,庞大的社群空间需要精心的呵护,稍有不慎,运行将会受到影响。 (四)可操作性 走进互联网教育中的“双师课堂”所具备的条件: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即可,为了更好掌握学生学习状况,教师可以在上课时收集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在“互加鱼塘”进行打卡反馈,在互加鱼塘还可以与优秀的教师们进行交流讨论,总结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磨合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双师课堂”在村小实践路上,课程充满新活力。 (一)小学一年级语文走进“双师课堂”,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1.识字量增加 学生通过直播+回顾,低段+高段,独立班级+复试班级,网师+助教+助学,课前+课上+课后等形式走进彩虹花晨读,反复练习,童诗和儿歌耳濡目染 ,听课+朗读,在网师和助学教师的协助下除语文课本以外的识字量剧增。 2.阅读能力提升 在识字量增多的情况下,孩子们走进彩虹花绘本阅读,图文匹配的形式再加上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也得到拓展。进而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3表达能力增强 学生在“双师课堂”的感染下,看图写话分析、概括、提炼和总结效果增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远及近等描写方法学生三分之二学生已经掌握,学生乐于表达、善于分享。 (二)科学走进“双师课堂”,学生放飞梦想 科学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扇窗,走进科学鱼网校,我们看到科学带来的变化,感受科学富有的魅力。科学课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总结的习惯,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化整为零分工协作能力等。一年级学生带着好奇心走进科学,了解到大自然奇妙,他们懂得节约用纸、用水、用电;学会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大自然;学会合理搭配饮食,懂得珍惜爱护自己。 (三)生命教育走进“双师课堂”,人格魅力得到彰显。 生命教育,班主任的法宝。学生人格的塑造,品德的养成,在人生旅程中显得格外重要。带着学生走进生命教育,正如走进人格塑造的殿堂。带着学生一起讲故事、赏析诗朗诵、解密身体、“逛”进博、给远方的朋友写信、填写心愿单、摆摊做老板,生命的意义彰显得淋漓尽致。学生学会尊老爱幼,学会感恩,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挣钱的不容易,体验传统的交流方式——书信,富有生命活力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升华、心智得到历练。4个月,学生从懵懵懂懂走向“成熟”。从他们身上看到“小大人”的身影,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论联系实际,大道理从他们身上脱口而出也不足为奇!(四)阳光音乐走进“双师课堂”,歌声走遍校园。 阳光音乐,谱写新的篇章!时间像小马车,光阴像河水一样流淌,孩子们在阳光音乐的沐浴下,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陶冶情操,孟建老师的课上,孩子们激动地心情早已按捺不住,富有激情的课堂对孩子们收放自如。孩子们脸上多了几分笑容,内心增添了几许自信,他们敢说敢唱也敢跳,原本胆怯、内向、孤僻的村小娃娃变得勇敢、活泼、大方!(五)山里红美术走进“双师课堂”,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 一支中性笔,一张纸走进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大山的娃娃走出枯燥无味的课堂。高年级孩子们跟着王晓野老师在自然界畅游,从身边取材,平凡的事物在神笔的挥霍下富有生命力。静态的事物在孩子们笔下“活”了起来。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比对,懂得了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才能做好事。在山里红美术课上,孩子们的艺术潜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 (六)快乐书法走进“双师课堂”,字如其人精神好。 三、四年级的学生走进快乐书法,他们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字能力增强,改掉写错字、倒笔画等不良习惯,在书法课上孩子们找到了自信。以前写字坐姿不正确,握笔姿势不对,书写参差不齐,经过4个月的练习,学生的字有了很大的变化,规范、整齐、干净。 四、“双师课堂”改变着村小 (一)“双师课堂”有益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龙井小学走进“双师课堂”,实践证明,“双师课堂”给村小带来逆袭,龙井小学在期末统考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语文三分之二的班级名列前茅,英语皆超出全镇平均分10分以上!走进互联网加,孩子们德、智、体、美等得到全面发展,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一年级孩子刚入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本学期共上90节网络课,在2018秋季学期期末考试中,荣获全镇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本以为时间都用在了“双师课堂”,坐定倒数第一的准备,可结果出乎意料!这让我更加坚定走进“双师课堂”的步伐!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初级阶段,接触网络课是一件稀奇事,他们对大山外面的世界无比好奇,透过大屏幕,学生们的视野开阔,心智得到锤炼,精神得到陶冶。是家长、老师心目中的小大人。坚信小学六年下来,他们将是村小最美的花朵! (二)“双师课堂”让村小走向“小而美、美而优” 贵州省赫章县妈姑镇龙井小学是一所村级完全小学,1999年由当地政府和爱心人士出资,群众出力建造而成,服务区域有龙井村、渔塘村和莲花村以及少许外乡镇学生。现在学校有6个教学班,212名学生,6套班班通设备,学校基础设施设备满足网络课程基本需求。龙井小学地处空旷的小山坡上,环境优美,春天鸟语花香,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瓜果飘香,冬天白雪皑皑。在助学老师们的坚持不懈和孩子们的刻苦努力下,贵州省赫章县妈姑镇龙井小学荣获“十大最美村小”荣誉称号,小而美,美而优的村小在成千上百的学校里脱颖而出。龙井小学借互加的东风,在互联网时代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三)“双师课堂”锤炼乡村教师 助学教师走进“双师课堂”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调整认知结构,提升自身素质,为教学储备知识。“双师课堂”培养教师语言组织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协调能力等。乡村教师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寻找一群志同道合的共同体,为乡村教育奉献自己的青春。 四、“双师课堂”如何能在村小站稳脚跟 (一)双师课堂本身具有独特性、选择性、和互动性,“一个课堂+两位教师”让课堂充满神秘感,学生在多重主体之间活动,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总结表达能力等得到升华; (二)“双师课堂”解决村小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的短板问题,弥补知识结构的不完整缺陷,让课堂效果达到最优状态; (三)“双师课堂”通过网络将优质资源带到村小,让学生接受和城里一样的教育,缩小城乡教学质量差距; (四)在村小涌现一批热爱教育的奋进者,他们不甘心落后,平庸,于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共同体团结起来,朝着“坚定地方向”奔去,“双师课堂”奏响村小美妙的乐章。 村小教学模式并不是一层不变,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双师课堂”犹如一股活水,给村小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离不开互联网加教育。乡村教育变革脚步缓慢,得遵循一定的规律,相信,教育扶贫力推乡村教育振兴。 【参考文献】 1.《教学勇气》(美)帕克·帕尔默 2.寒假伊始,N师学院迎来首批300名名师.
1、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新要求的同时
伟大,无需轰轰烈烈的事业,庞大的实力,只需在别人心中留下一丝丝的感触就够了.题记人世间总会有那么多种爱,爱的那么无私,爱的那么伟大,即使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在
扶贫工作作为党的富民政策的组成部分,作为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深入改革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全党的重视和全社会的支持。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生活条件,有好有坏。而贫穷会让一个人的心态变得消极。若要扶贫,那么就要先给他们送志气,先改变他们的陈旧思想。时
当南方灯阑酒灺的高楼映入微漾的江水,北方尘土皑皑的房屋却刻不进咆哮的黄河,当东部的地平线冉冉托起初升的太阳,西部沟壑纵横的戈壁却无力哺育饥饿的牛羊…… 我国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