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etleleon
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 1935年8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次年2月宣布废止。 1953年毛泽东主席指出:“作简体字要多利用草体,找出简化规律,作出基本形体,有规律地进行简化。汉字的数量也必须大大减缩。只有从形体上和数量上同时精简,才算得上简化。” 1954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改组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称文改会,直属于国务院。1955年1月中国文改会拟定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1956年1月《汉字简化方案》由国务院正式公布。为慎重起见,方案中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从1956年2月至1959年7月先后分四批推行。 1964年5月文改会编印出《简化字总表》。经过补充、调整,简化字由方案收录的515个增加到2236个。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发布“二简字”,试用一段时间(约八年)后,因为字形过于简单且混乱而宣布废除。198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又对原来总表中的个别字进行了调整。
听话呵呵
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钱玄同-於1922年和1935年.两年发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於1956年通过,再於1964年和1986年.这2年更新改进后,沿用至今。 详细资料: 简体字的由来 中国近百年的汉字简化运动著重形体简化,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於1922年,钱玄同发表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简省汉字笔画的提议》等一批论文。当中指出当时的汉字笔画太多,不适用於学术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钱玄同编成了《简体字谱》,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门从中选了三百二十四个字,并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这是历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简体字。可是,这件事受到当时复古守旧派人士反对,故此这个简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建国以后的简化运动。於1950年,大陆教育部开始搜集常用简体字。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 《汉字简化方案》,并在全国分批推行。该方案共收简体字五百一十五个,简化偏旁五十四个。到了1964年,文改会编印了 《简化字总表》。该表在 《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用简化偏旁类推的方法,将简化字的数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个。1986年,大陆发表经过个别调整的 《简化字总表》,作为人们学习使用简化字的规范。这总表一直沿用至今。参考资料: . 简体字是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传统汉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汉字简化而产生的字体。由此亦产生了繁体字的对称,意指该字在简化前的写法。同一汉字,简体字比繁体字笔画为少。简体字在现今中国大陆地区为规范汉字的一种。根据联合国决定,从2008年后,在联合国使用的中文一律用简体字。现在联合国使用的还是两种版本,就是繁体字和简体字都有。 美国《纽约时报》5月22日的评论版发表了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的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Glory is as ephemeral as smoke and clouds)”。 这篇从中国中部城市开封发出的评论,回顾1000年前全世界最繁荣的城市开封由盛及衰的历史,提醒美国人,中国正在复兴,美国切不可骄傲自大。有人撰文指出,此一评论的罕见之处在于它在英文报章中破天荒地采用了中文标题,而且还是简体字,提示大家可以使用在线工具 进行繁体字与简体字互相转换,这一别出心裁的举动,为全球“中文简体字热”再添话题。对于汉字简化,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近年来对于汉字简化的反思和争论开始升温。 赞同汉字简化的人认为:1.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简化。除中国大陆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在简化汉字,是大势所趋。 2.中国大陆规定的简体字基本源于民间业已流传的写法,其中一些来自古体,并非凭空创造。 3.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且废除繁体中的异体字便于民众交流。 4.中国大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专事出版古代典籍的出版社通常使用繁体,繁体典籍很容易找到。 5.大部分受简体字教育的中国大陆人在阅读繁体字时并未出现明显理解困难。 6.在电脑、手机、PDA等数字设备,文字大小有限,简化汉字因笔画较简单,显示较清楚。 反对的观点主要集中在:1.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体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很多人忽略的是,自五四以来,一直有声音鼓吹废除汉字,改以拉丁字母-这是中共推动简体字背后的意识形态。作为世上最后一种活的表意文字系统,简体字是消灭一种文化的一部分的第一个步骤。 2.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脱节,做成人为的“书不同文”。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主要是考量到大陆地区在世界的地位日渐重要,故随之采用简体,所谓大势所趋,追究其根源,仍是来自中国政府的政治力。 3.简体字违反了六书造字原则,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许多汉字失去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文的过程中失去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现行简体字的推类系统混乱,常有例外的或类推不一致情况,而且什么字依从类推、什么字不依从的随机性很高。结果使汉字系统更繁杂,增加学习者的负担。 4.汉字的发展并非只是简化。像“又、有、右、手、佑、佑”等字,甲骨文都只写作“又”,可见繁化的过程亦一直在汉字中进行,并且在汉字发展中占了不少比重。这主要是为了辨义的实际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而成的,并非用政治力去强行改造。而自楷书大致定型至今,时间已接近两千年。把“简化”说成是汉字的主要发展途径,是粗疏和太“想当然”的。 5.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体字的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先书体的特殊美感。 6.一字多义,简化后产生的许多类似字形,以及缺乏音义结构等,都造成阅读上辨识的困难。 7.很多媒体如报纸、网站等被迫同时设立繁体和简体两种不同的版本和/或相关的繁简转换工具,花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 8.在电脑处理汉字中,不论繁体还是简体,输入速度均相若。并不见得简体字较有效率。但简体字一字兼代数字的设计,增加了用电脑转换时的难度,使转换结果不太理想。 9.简体字与扫除文盲没有直接关系,在香港、台湾等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文盲人口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内地,可见扫盲工作重点在教育的资源投放及教育政策上,而非简体字。 10.以形声方法创制出来的简体字,未必能兼照各种方言或古音,使部分地区的人难以理解这些简体字。如“舰”字以“监”作声旁,兼顾古音系统和各地许多方言,简体字写作“舰”,以“见”作声旁,只照顾了普通话,切断了声旁与方言和古音的关系。研究古音或方言的谐声系统时,简化汉字往往不可信。 11.即使在大陆,也无法完全废了正体字。不只因为古籍、文言等需要,还有更多被刻在古迹或建筑物上的汉字,皆无法取代。由于正体字有不可取代性,反之则否(因正体字在字义上可完全包容简体字),因此,简体字的出现造成了汉字的累赘,大量增加汉字字数,对学习造成负担。 12.港澳回归多年仍继续使用繁体字,也说明了简繁之争的一些现实问题。 13.人们在屏幕阅读汉字时,毋须每笔都仔细看清,看到轮廓已能辨别。不论繁简,汉字的显示皆不能像英文字母般少,不见得简体字有特别优势。相反,因简体字产生大量形似字,增加在小字环境里的辨认难度。 14.科技可以改进,应发展合适科技来配合汉字的需求,而非强行削足就履
s791144868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起初仅作为信息的载体,一种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到后来逐渐演变出书法这一支流(原谅我将书法称为支流,因为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意义要远小于其信息记录和传递工具的自然属性),历经了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汉字和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领域一样,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而且同样有着自内而外和从外到内两种演变途径。成规模、成系统的汉字最早在殷商时期出现,即甲骨文,后在西周时演化为大篆,具有笔画繁多、书写困难的特点。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各自封闭式的发展,汉字又演变出数种异化的字体,几乎变成了“文字乱码”,后来在秦初李斯等人大量整理、规范、简化工作之后,才在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全国统一的文字——小篆。小篆虽比大篆简化了许多,但仍然不便书写,于是在汉初开始出现隶书。这种由篆到隶大幅度的简化或许激发了人们的创新热情,以致隶书之后很快出现了草书(一般称为章草,不同于现代的草书写法)。后来在两晋时期和隋末唐初又经历了两次大的演变,先后形成了行书和楷书(实际上,行、楷在汉代已出现,但其规范、健全而成完整的体系则分别在两晋和隋唐时期),两者都可看做是对隶书的再次简化。后来在宋代时经过诸多书法家的创新,发展出真草(即行草),很快又简化为草书(一般称为今草,流传至今,不同于章草)。至此,汉字基本上形成了行、楷、草三大影响力最大的书体,此后各朝各代的书法家都是在这个大框架内进行发展和创新。清灭以后,中华大地上数十年都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由于军阀混战,各个地方的管理既封闭又混乱,以致复古和创新并存,汉字又出现了异化的发展,直到建国后的繁化简工作,才又一次完成了汉字的整理和规范。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元、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疆域的政权,而两朝推行的蒙文和满文教育也是汉文化史上仅有的两次从外到内的文字演化(现在的英语教育不能算,因为其并未有过完全取代汉字的目的和努力,所以也没有真正影响汉字的发展),不过后来在汉文化自然产生的抵抗之下而未能成功,这种深厚文化底蕴受到冲击而产生的抵抗遍布社会的各个领域,导致的结果是,元政权由于自身无法适应这种抵抗而在短短九十年后就被推翻,清政权在完全融入汉文化后,以汉人的文化和思维治国三百年。从汉字的发展历史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汉字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它时刻处于演变和发展之中;二、汉字的演化进程是:甲骨文——大篆——小篆——隶——章草——行——楷——今草……并且整体呈现出不断简化的趋势;三、汉字的演变,基本上是由内而外的文化内部改革,仅有的两次从外到内的冲击也没能成功;四、汉字本身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其演化过程与政治稳定程度、经济发展程度、文化创新程度有着巨大关联。结合汉字发展的特点,再来讨论建国后繁化简这一历史事件,就能相对比较理性和客观了。首先,从汉字发展的历史来看,简化是一个大的趋势,其过程有些类似于汉族服饰的简化。早在1909年,陆费逵就发表了题为《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的文章,第一次公开倡导使用简体字,后来,钱玄同、胡怀琛、刘复等学者也相继发表相关的论文,发起了汉字简化运动,影响不断扩大,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甚至在1935年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只是之后受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影响,推广才没能继续,不过大量学者在抗战时期避入陕北红色地区,继续相关的研究,从而使得汉字简化运动没有因此而中断。可以说,建国之后开始的大规模汉字简化工作只是之前汉字简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并没有违背汉字的演变规律。其次,民国时期持续了数十年的军阀混战,加上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全国一直处于事实上的分裂状态,互相之间缺乏文化上的交流,这就使得汉字在各自封闭、狭小的空间内独立发展,虽然有政府统一发行的书籍、报刊的统一写法,但是,连学者和知识分子之中都出现了复古、创新等不同的汉字书写流派,更何况各个地区的民间封闭式发展?此外,由于常年战乱,军队和百姓都经常处于迁徙的路途中,从这一时期的很多书信里可以看出,日常的记录和书信交流往往是匆匆下笔、匆匆收笔,这也导致了大量简体字的出现和异化。这种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混乱状态固然有利于书法作为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但在建国后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然保持这种状态,则显然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自古以来大乱之后就需要大治,因此此时进行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就是很有必要的。再者,汉字简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就是“使书写处于约易”(见193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建国后经统计,1949年全国文盲率达到了80%,在中华大地上一片断壁残垣急需建设的情况下,解决教育培养人才成了政府必须严肃考虑的紧迫问题,进而,加快汉字简化规范工作以减少学习、书写、阅读难度也就自然而然成了被采取的措施。1951年,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之后多次进行修改和完善,直到1964年文改委(即1952年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规范2238字,开始推广使用并延续至今。此外,为了更加利于汉字的学习,在此期间,文改委还研究、整理和公布了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1958年公布,采用拉丁文符号)。从建国到现在,仅仅过去了60多年,中国的人口素质就完成了巨大的提升,文盲率从1949年的超过80%降低至2010年的。这其中固然有改革教育体制、加大教育投入的缘故,但不能否认,简体字和汉语拼音的推广和使用,对于提升13亿人口的文化素质,是有着巨大积极作用的。最后,还有一点需要明确,今天我们使用的简体字,并非是建国初期繁化简工作“造”出来的。从汉字的发展史可以知道,草书从隶书之后就出现了,并且,在行书、楷书出现之后,历代草书书法家不断地对行、楷进行简化,期间又与自身独立发展的成果相结合,使得许多单字的草书写法与其他写法大相径庭,后来由于书写简单的要求,草书影响越来越大,广泛地被应用于日常书写之中。而建国后的繁化简工作,就是基于对草书的整理和规范,比如“书”、“尽”、“鱼”、“马”等字就分别来源于“书”、“尽”、“鱼”、“马”等字的草书写法,这种取字方式覆盖了全部简体字的80%以上,剩下的字由学者讨论并结合隶、行、楷体和当时民间一些广泛使用的写法来确定。因此,这项工作只可说是对汉字的整理和规范,与李斯等人对于篆书的统一工作具有相同的作用,是汉字由内而外的自然演变,并不能说是对汉字从外到内的推倒重来,至于“对中华文化的阉割”这种言论,提出者如果不是完全对中国书法无知,那就是别有用心了。目前在香港、台湾、东南亚等部分国家和地区,虽然依然沿用繁体字,但相比古代和近代汉字,也发生了变化,甚至消失了一些旧字,产生了一些新字,这些同样都属于由内而外的自然演变,符合汉字的发展规律。建国后的繁化简工作对汉字本身来说,并不是一种重启,而是一种文明的延续,后来陆续公布的第二、第三批简体字,就是因为修改过多不利于文化的传承而很快被废除。在这件事情上,老一辈领导人的“所取”和“所舍”,都是站在民族和文化的高度来抉择的,具体实施时虽有小处的修剪和割舍,却并没有破坏中华文化的主体,相反,它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精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其底蕴之深,文化之厚,使其作为世界上极少数仅存的象形文字,历经数千年不灭,而中华书法的或英姿隽迈,或苍劲古朴,或行云流水,或雄健洒脱,则数千年来让无数书者魂牵梦萦。曾经有人说英文的教育会使汉字消亡,后来又有人说信息时代的到来会让中华书法灭绝,可是直到今天,汉字依然在演变和发展,甚至走出了这块它赖以生存的大陆,在全世界流传开来,不断展现着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而且它必将与华夏文明的血脉紧紧相连,永远傲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且吃且增重
1977年国家颁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由于过于简化,1986年废止。如,“龄”简为“令”, “帮”简为“邦”, “副”、“傅”、“腐”简为“付”,“街”简为“亍”,“停”简为“仃”,“舞”简为“午”, “部”简为“卩”;偏旁“豸”被“犭”合并,“廴”被“辶”合并。
晴空,朗照
中国大陆解放后,新体制,新社会,新风尚,有些新的变化,这是很正常的。文化要反映经济社会的变化,于是,文字体量、字形发生变化。从历史上看,变化是常态,不变化的情况倒是从来也没有过。
经过几次“简化汉字”方案公布、讨论、修改,规范,最后定为国家法定文字。除去香港、澳门、台湾还延用繁体汉字,大陆使用简化汉字几近六十年。
在今天大陆使用的简化汉字中,有的属于历朝历代的正字,例如:万——唐时用以为万;个,丰,价,叶,云,号,后,朵,广,尔,礼,于——则属于古文,即古(至少是从南北朝以来就有)已为官方所采用。
有的属于朝野通用字。而绝大部分简化字是属于俗字,即来自于历朝历代民间,只不过是没有经过规范而变成正字,新中国将其变成正字罢了。
扩展资料:
简体字的由来:汉字简化、简化汉字是古已有之,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中国大陆、中国共产党人独出心裁制造出来的。
因此,海外有人发难简化汉字,其理由往往是片面的。如果撂开别的企图不说,至少也是不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简体字
独角兽z
简体字的官方由来应该是建国以后,国家统一进行了文字简化工作,把大部分汉子进行了重造。自此才有了简体字的说法,以前虽然在简化但那只是宏观环境上来说,是文字的变迁,不能叫简体字,只能说文字在简单化。
卷卷卷和毛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1950年8月9日,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举行简体字的研究选定工作座谈会,商定了选定简体字的四条原则:1.整理选定已经通行的简体字,必要时根据已有简体字的简化规律加以适当的补充;2.所选定、补充的简体字,以楷体为主,间或采取行书、草书,但必须注意容易书写和便于印刷;3.简体字的选定和补充,以最常用的汉字为限,不必为每一繁难的汉字制作简体;4.简体字选定后,由中央教育部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实行。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根据上述原则广泛搜集资料,编制了《常用简体字登记表》。应征者对简体字的选定原则主要提出了“选定简体字应该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和“只有少数楷化的草书简体可以采用”等意见。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重新考虑了简体字的选定原则,决定完全根据“述而不作”的精神选定简体字,并适当注意缩减通用汉字的数目,把异体或可以相互通用的字尽量合并。于1951年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初稿)》1952年2月5日,在中央教育部的筹划下,由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组合并其他机构组成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1952年3月2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汉字整理组。汉字整理组重新确定了编制简化字方案的四条原则:1.已有通行简体的字,以述而不作、不另造简体字为原则。但无通行简体而笔画较多的常用字不妨另找简体;2.简体字以印刷体为准,其构造宜注意与手写体相近。偏旁简化可以类推;3.异体字有本组另行处理,代用字暂不入本表;4.简体字表公布时,以简体字为主,附注繁体。排列按起笔丶一丨丿乛的次序,首笔相同视次笔,另附由读音检简字及由繁体检简字的两个检字表。1952年下半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汉字整理组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一次稿,收比较通行的简体字700个。毛泽东阅该稿后指出:拟出的700个简体字还不够简。做简体字要多利用草体,找出简化规律,作出基本形体,有规律地进行简化。1953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设立了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1954年10月8日,由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改组,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设立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4年11月3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一次常务委员会议决定对《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五次稿再作必要的修改。汉字整理组在第五次稿的基础上编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798个简体字、拟废除的400个异体字、251个手写体汉字简化偏旁)。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联合通知,印发《汉字简化方案草案》30万份,征求意见。自《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至同年7月的半年多时间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收到各界群众的来信和意见书5167件,全国参加讨论的人数达20万,其中赞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人数占97%(《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1955年7月13日,经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议,国务院设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1955年9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拟出《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删除了原草案中的《拟废除的400个异体字表草案》和《汉字偏旁手写简化表草案》,简化字由原草案的798个调整为512个,增收了56个简化偏旁。决定将异体字不放在简化方案中解决,拟定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草案》。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会议中,修改了《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中的19个简化字,取消了一个简化偏旁。会议一致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和《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草案》。会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会议的决议对《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作了调整,简化字的字数由512个增加到515个,简化偏旁由56个减少到54个。修改后的草案经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申请委员会审定。1955年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国务院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法定的简化字在现今中国大陆地区取得了“正体字”的地位。1957年,中共展开“反右斗争”,很多知识分子因为曾对“汉字简化”及“汉字拼音化方案”提出异议而遭到迫害,中国大陆上对汉字简化的质疑自此被窒息。1964年2月4日,国务院同意了1964年1月7日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简化字问题的请示”的报告,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同意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化字问题的请示的通知》。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出版了《简化字总表》。
维尼蜜罐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的简化字。
文字简化不是偶然的选择
和其他年长的知识分子一样,韩敬体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简体字“曲折上升”的过程。回顾那段历史,韩敬体认为,文字简化运动并不是偶然的选择。
“简化,伴随着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韩敬体说,“汉字从甲骨文开始,到经文,到隶书……其中就不断发生着简化。五四运动之后,著名学者陆费逵、钱玄同等提倡简体字以来,围绕汉字简化进行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
新中国成立前,南京国民政府也曾公布过《第一批简体字表》(后被废除),此间以鲁迅和瞿秋白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还提出了汉字拉丁化的主张。”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简化字运动也有着相当必要且现实的意义。“之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推行简化字运动,跟国情也有一定关系。”韩敬体研究员说,“旧中国教育极其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步统计显示,在全国范围内,四分之三以上者是文盲。
在普及文化的过程中,广大群众更渴望使用笔画少、字数少的简体字,毕竟繁体字书写、辨认极不方便。”
扩展资料:
繁体字有“三难”
“繁体字由于笔画太多,字数太多,被人们视为‘三难’:难认、难记、难写。1956年文字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减少字数、减少笔画。”韩敬体说。
汉字数量之多,给学习带来了难度。据介绍,有二三百年历史的《康熙字典》中收录了4735个字。“其实,常用字尚不及其中的十分之一,重复、无用的字居多,平常用字三四千字就足够了。后来在汉字简化过程中,常用字定为3500个左右。除此之外,繁体字笔画太多,最高可达30多画,令很多人望洋兴叹”。
简化是文字发展总的趋势
“文字简化是一个总的趋势,文字由繁到简是个普遍规律。”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冯志伟对记者说。
据介绍,自文字产生之日起,简化就一直存在。除汉语外,国外许多文字也经历过由繁到简的变迁。“德国早先使用花体字,从艺术上看很不错,但是由于书写困难,就逐渐演变成跟英文形式接近的文字。日本以前学写中国字,后来简化成了汉字和字符的组合”。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文化>>媒体评弹>>简体字打败了繁体字?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
1、韩语汉字音和汉语的语音比较2、韩语派生词汉字词根和现代汉语的对比研究3、类型学视野下的汉韩语指示词比较研究4、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V+到+NP”汉韩翻译对
这个你得自己去弄了 可以写祖国取得的一些骄人成就 还有自己的打算
可以写某个具体的字的字体、读音、字义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层建筑不断增多,其消防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现阶段,在高层建筑消防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工作难度较大,存在问题较多,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