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忐忑
试论模因在网络语言中的语用效应
论文摘要: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语言中的模因是在语用中通过模仿而传播的任何语言单位。本文将从模因入手解读网络语言变异现象。 论文关键词:模因;语言模因;网络语言 一、引言 语言模因,尤其是网络语言模因的变异传播具有积极的语用效应。近年来,随着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热点,语言模因,尤其是网络语言的模因变异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曹进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词汇的特点;张云辉用模因理论解读网络文化中的图片模因和恶搞模因;王蓓以网络新词为语料探讨网络词语模因得以复制、传播的认知过程;吴燕琼从语音,词汇,词义的角度进行解读网络语言变异的模因.而本文将从模因入手解读网络语言变异现象,以期为网络语言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二、模因和模因论 模因(meme)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复制基因推动着生物进化的进程。而在文化进化中,也产生了一种类似于基因在生物进化中所起的作用的复制因子,这就是“模因”。Dawkins后来认为在大脑、书本、计算机等媒介中相互传播的信息都是模因。(Dawkins,1982)。现今,模因一词已经得到广泛的传播,已经被收录在牛津英语词典和韦氏词典。在牛津英语词典,模因的定义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韦氏词典则将其定义为“在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散播开来的思想、行为格调或者语用习惯。” Blackmore(1999)进一步对模因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她认为模因是指那些从一个人的大脑传到另一个人的大脑的习惯、技巧、歌曲、故事或其他任何信息。就像基因一样,模因是复制因子,即他们是通过变异和选择进行复制的信息。Dawkins认为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观点其实就是“稳定者生存”。成功的基因就是稳定的基因,他们存在的时间长,或者是能够迅速的进行自我复制,或是能精确的进行复制。成功的模因和成功的复制基因一样,具有保真性(copy-fidelity)、多产性(fecundity)和长寿性(longevity)的特点(Dawkins,1976)。所谓保真性,指的是模因在复制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不变的,但是多少会保留原来模因的精要。多产性是指模因的传播速度快和传播范围广。而所谓的长寿性,指的是模因在模因库中的保留很久,也就是指模因在纸上或者人们的头脑中流传的时间很长。如宗教,民俗传统等可能流传很多年。 三、网络用语 网络语言,是由网民创造、于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媒体语言。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它广泛地出现在聊天、网络论坛(BBS)等各种互联网应用场合,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文化,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网络语言来源广泛,多取材于方言俗语、各门外语、缩略语、谐音、误植、甚至以符号合并以达到象形效果等等,属于混合语言。 四、网络语言模因变形传播的语用效应 人类通过复制、变异和传播对模因进行选择和淘汰,从而促进文化的进化。语言是模因传播的载体,应用语言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根据Blackmore(1999)的分析,模因传播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符合、顺应作为模仿者和选择人的本性。真实而有用、引人注意、能够使人产生独特的情绪体验的模因易于得到成功传播。二是模因便于传播的自身特性,易于模仿和记忆、组成了复合模式、能够进入宿主“自我”之中的模因易于得到成功传播。三是模因要进入最合适的宿主,即最有可能被别人模仿的或是最有可能向他人传播的宿主。 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和具意句义四个方面进行网络语言模因变异传播的语用效应。 (一)语音偏离模因变异的网络语言 语音偏离指的是原本用来表达特定内容的特定语言形式,句子的语音换成与他读音相近或者相同的其他成语、句子的读音形式巧妙的构成新的表达形式和意义,即谐音意义。例如斑竹:版主,也可写作板猪。副版主叫“板斧”。白骨精,传统的解释是专指西游记中的白骨妖精。但是,现代有了另外一种解释,白骨精成了白领、骨干、精英的代名词,专指那些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层次的“三高女性”,作为职场的'半边天。木有:没有。和“没有”的“没”谐音。口耐:也说可耐,可爱之意。另外,“蒜你狠”系列(豆你玩、姜你军、煤超疯……)的出现也属于语音偏离。2010从“蒜你狠”到“姜你军”,“糖高宗”到、接力不断,新词也层出不穷。“蒜你狠”和“算你狠”谐音;“姜你军”和“将你军”谐音;“糖高宗”和“唐高宗”谐音;分别表示蒜,姜,糖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此外,还有用数字与汉字谐音的。例如:56(无聊)、9494(就是就是)、1314(一生一世)、885(帮帮我)、886(拜拜喽)、584,51201314(我发誓,我要爱你一生一世)。由于只有10个阿拉伯数字,每个数字可以代表多个意思。另外,由于网络使用群体日益年轻化和英语教育的普及,许多网络用语还和英文息息相关。例如,在2011年非常流行的一个词”ungelivable”。虽然老外看不懂,但是ungelivable在中国网友中却大受欢迎。“昂给力围脖”网友们不仅第一时间就弄懂了它的发音,而且举一反三,“不给力是ungelivable,给力就是gelivable。”“哈哈,这单词实在太gelivable了”,ungelivable可能是有史以来传播速度最快的英文单词。流行源于网络动画。如果gelivable真被收录进英语词典,那首先要归功于中文原词“不给力”。据介绍,“给力”一词可能源自东北或闽南方言,有很棒、很精彩的意思,现多用来形容事物“够劲”、“使人振奋”、“感到力量”等。
天天~甜甜
探析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性别差异
【论文摘要】语言性别差异现象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及相关的社会现象。
1 引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取得了显著了成绩。一方面,对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更加合理地解释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提高语言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它在语言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性别模式,成功地揭示了性别差异与阶层差异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语言变异理论的内涵。具体来讲,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主要探讨的是说话人因性别差异而做出的在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上的选择。而它作为新兴的语言学研究变量,已日渐成为一种社会语言学本体和应用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参数标识[1]。 社会语言学领域对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涉及了语音、词汇、句法、语言行为与模式、认知能力及言语选择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分析男女语言特征入手,了解不同性别在英语语言习得方面的异同,以及其语言行为与社会分工、价值观念、文化差异和认知模式之间的联系。
2 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阐释
2。1 语言性别差异在英语语音层面的体现
(1)音质差异明显: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男女的发声器官是有差别的。男性的声带比女性的长,厚,且松弛,这样的差异必然导致了男女性别在音质上有所差异。而英语音质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异,是一种带有社会标记的语言现象。以鼻音前的原因为例,美式英语中鼻化元音多为男性使用,而口音化元音多为女性使用。从文化的视角来解释,鼻化现象有俚俗粗犷的意蕴,而女性的言谈举止应以优雅得体为宜,故不宜使用鼻化元音。
(2)音域男高女低:音高是指发声时声带振动的频率,因此,声音的高低与声带的大小、粗细、长短、松紧有关。由于男性的声带长且厚,所以发音的平均音高要低于女性。一般而言,男子的声音频率在100—150赫兹之间,而女性的声音频率在200—325赫兹之间。但是,男女平均音高的差值到底有多大,却因研究对象和检测手段的不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2]。而且由于社会因素、语言氛围和文化底蕴的影响,在实际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女性在讲话时往往会人为地降低调门。但男女性别平均音域的高低确实与其在生理特质上的差异有着自然而然的联系;而语调的变化又与音域的高低有着必然的联系。研究表明,女性在语调上的变化范围比男性更为宽阔,更为经常地使用超高和超低调型,因而使得其音域的变化更富有起伏感。
(3)女性发音相对标准:性别在发音上所造成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在女性的发音形式比男性更为准确。这一现象在不同的语言、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正所谓“女性比男性更有语言天赋”。在英语里,男性喜欢把动词的—ing形式以—in’的次标准形式表现出来,在发音时更喜欢念成[—in]而不是[—i荾,而女性则更多地讲究语言形式上的纯正标准[3]。
2。2 性别差异在英语词汇层面上的体现
(1)女性善于使用色彩词语:语言中关于色彩的基本词汇有:黑、白、红、黄、蓝、绿、灰、棕、橙等。由于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如冷暖感、胀缩感、距离感、重量感、兴奋感等等,因此各种色彩在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一般认为,女性对于色彩词汇的习得能力强于男性。1981年,Nowaczyk以约克大学的学生为试验对象,以色彩配对和色彩描述为主要内容,分别作了两次性别与色彩语码选择的关联性试验。在进行20种色彩的配对测试时,女学生能够准确写出71%的色彩名称,而男学生只能写出46%;在对五组相近的色彩进行描述时,63%的女学生能够描述出具体的色彩差异,而男学生只有40%完成这一任务。除此之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女学生使用复杂色彩语码的机率也远远高于男学生。
从审美学的角度来看,女性的色彩识别能力强于男性,是因为他们对美的外在形式的感受比男性深刻。因此,女性对色彩有一种天生的认知优势。而基于这种优势,使得她们不仅拥有比男性更为丰富的色彩词库,还在色彩感知系统、色彩分类以及色彩语义的心理表征方面都强于男性。久而久之,女性就比男性更为频繁地使用色彩语汇,以及更为准确地描述色彩。
(2)女性偏好使用情感词语: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女性在言语活动中喜欢使用诸如语气词、感叹词和夸张词作为情感的表现手段,以使自己的言语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布龙菲尔德认为,诸如oh dear, dear me, gracious, goodness之类的感叹词大都见于女性的言语中。
男性和女性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产生情绪波动,也更易于受情绪的感染而影响自己的言语行为。因此,在交谈中,女性对情绪的控制力不如男性,更易于动情,也更易于通过言语表露情感。据统计,女性使用感叹词的频率是男性的两倍。
另一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形容词和副词加强语势,强势词语的高频出现,是女性英语的一个显著特征。科伊认为,女性不仅比男性更为经常地使用诸如so, much, quite这样的词语,更喜欢使用very very, so so这样的重叠词来加强语势,而男子却只会在不含感情色彩的情况下使用强势词。
2。3 性别差异在英语话语层面上的体现
(1)女性言语风格更为婉约:奥斯卡王尔德说过:“妇女是妩媚动人的,她们可能从来不想说什么,但是她们一旦说起来却是足以使人销魂荡魄。”女性言语风格的委婉文雅与其独特的社会心理特征不无关系。长久以来的礼仪习俗将女性的社会印象定位为温柔娴静,言乖意巧,这就使得女性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必须使用文雅规范的语言,否则将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因此,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女性的言语往往都是柔声轻语,彬彬有礼。而一旦有女性的言语像男性一样直言不讳,声大气粗,则必然会受到旁人的轻视与不齿。
另一方面,男女心理发展特征特点对其语言的使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青春期以前,女性的心理年龄比男性要大一至两岁,这就使得女性在理解人际关系以及其社会心理的形成方面要比男性成熟得早。到了青春期以后,男性敢于冒险、坚决果断的性格日渐体现,而女性则日趋温柔纤弱、心思细腻。这些不同的心理特征决定了男女在言语风格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这些差异并不是绝对的。 (2)男性言语更为简洁直接:美国社会语言学家鲁宾莱考夫曾说过:女性的话语要比男性的听上去客气得多。一方面,这是由男女的言语风格所决定,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女性在表达方式上不及男性自信。比如,女性在表达观点时总喜欢以“You know”, “I think”, “I guess”或者 “I’m not sure”等开头,而 “Do you think so?”和 “Would you please…?”等形式更是为女性所常用。研究发现,即使某些女性对自己所说的内容相当有自信,她们仍然会表现出不自信或者犹豫的样子。而与之相反地,男性则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想法,他们不喜欢迟疑和犹豫的表达方式。此外,研究表明,男女在祈使句的使用方式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同。女性在表达祈使时,喜欢采用复杂句或者问句的方式,而男性则喜欢简洁、不加修饰的句型。比如,同样是要求对方关小收音机的音量,男性一般喜欢用 “Please turn down your radio。”来表达,而女性则会说“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your radio?”或“Will you please turn down your radio?” [4]
3 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成因
社会语言学认为,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刻不在反映着社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性别差异现象源于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社会与文化的因素。长久以来,男女在社会分工上的不同,使男性被看作是家庭的主人和社会的中心,掌握着支配权,在社会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与之相反,女性则处于柔弱、 依赖和从属的地位。而语言性别差异现象则如实地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大多数传统文化中,人们期望女性养成温柔、感性和善良的性格,期望男孩成为坚强、冷静和果断的人。而基于这一出发点,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说话方式及言语行为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语言学家认为,男女两性成长在不同的社会语言亚文化背景下,他们从小就要学习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举止和交际方式,这种文化背景则是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4 结语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讨论语言性别差异现象并不是要严格地划分男女语言的界线。事实上,没有哪一种语言特征是完全属于女性所有, 哪一种语言特征是男性所专用的。我们所探讨的是在概率上哪种语言特征男性使用的多, 哪种女性使用的多。我们所讨论的男女的言语差异, 除了反应出男女个性的差异外, 更多地反映了男女的社会角色差异及整个社会对男女的态度与言行标准的不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男女在职业、教育程度及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会不断地缩小,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也将逐渐地减少。
参考文献
[1] Fasold,Ralph。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M]。 Cambridge: Blackwell,1999
[2] Loveday, l。Pitch, politeness and sexual role: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itch correlates of English and Japanese politeness formulae。 Language and Speech, 1981(24):71—87
[3] Fisher, John。 Social influences on the choice of a linguistic variant。 Word, 1958(14):47—57
[4] Lakoff, Robin To lmach。 Language and women’ s place [J] 。 Language in Society, 1973(4)。
提高译作质量。由于创造式想象的不可避免,文学翻译中的形象变异是合理的,对提高译作质量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这种变异应该以对原作的准确理解为前提。
一、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题目: 1、中西语言方式对比 2、 词汇学 3、 近代英语语言的衍变 二、 英语语言学课程由三个知识模块组成:理论启蒙、基础理论、研究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又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
各类硕士论文题目与选题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各类硕士
男性和女性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语音语调的差异,词汇使用的差异,语法句法使用的差异和话题选择上的差异。 (一)语音语调的差异 一般来说,女性的语音比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