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08

李斯的雨
首页 > 期刊论文 > 美国医学会解剖学杂志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yy777777777777777

已采纳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美国医学杂志》美国ISSN:0002-9343,1910年创刊,全年1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临床研究原始论文和初见病例报告、评论。兼及临床病理学高级学术会议探讨医学、科学与社会问题的文章和编辑部短评。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美国预防医学杂志》美国ISSN:0749-3797,1984年创刊,全年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预防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论文。涉及的学科包括流行病学、遗传学、营养学、毒理学和社会科学;应用的领域包括卫生管理、传染病防治、职业医学、环境卫生、航空航天医学、老年病、母婴保健、计划生育等。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美国外科学杂志》美国ISSN:0002-9610,1890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历史悠久的著名外科权威专业性学术期刊,由美国六家主要外科医学会合办,专载普通外科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介绍手术技术、外科手术、步骤、设备和器械。主要栏目有论著、方法探讨、外科教育、简短报告、评论等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老年医学与老年病学集刊》爱尔兰ISSN:0167-4943,1982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实验老年医学和临床老年病学以及老年社会研究等方面的论述。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医学研究档案》墨西哥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编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期刊投稿指南 14ISSN:0188-4409,1970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004年起由Instituto Mexicano del Seguro Social, Oficina de Bibliotecas y Divulgacion,MEXICO 出版,发表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原始论文和报道。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生物医学与药物疗法》法国ISSN:0753-3322,1947年创刊,全年10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编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期刊投稿指南 21年影响因子。刊载生物医学和药物疗法,包括与之相关的生化、内科、药学、外科、生物物理、免疫、血液、神经与内分泌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评论和札记。Clinica Chimica Acta《临床化学学报》荷兰ISSN: 0009-8981, 1956年创刊,全年2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临床化学和医学生物化学,包括化学、生物化学、免疫化学技术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技术札记,以及学术动态报道。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欧洲放射学杂志》爱尔兰ISSN:0720-048X,1981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005年EI收录245篇。刊载研究放射及医学影像技术应用与实践方面的论文、评论、病例报告,涉及X射线、CT、磁共振、超声波及其它先进影像技术和设备。Integrative Medicine《综合医学》美国ISSN:1096-2190,1998年创刊,全年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主要刊载营养补充剂、植物药、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论文ITBM-RBM News《欧洲生物医学技术杂志-新闻》法国ISSN:1297-9570,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2000年前刊名RBM-News,为刊载世界生物医学界学术活动及其新闻报道。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1、中华医学杂志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6、解放军医学杂志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2、复旦学报.医学版1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7、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8、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广东医学20、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上海医学23、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4、江苏医药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7、实用医学杂志28、山东医药29、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30、重庆医学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32、天津医药3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34、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35、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7、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公共卫生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卫生研究5、营养学报6、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8、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环境与健康杂志10、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1、中国卫生统计12、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3、中国职业医学14、环境与职业医学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6、中国卫生经济17、毒理学杂志18、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现代预防医学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2、中国妇幼保健23、中国学校卫生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6、生殖与避孕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草药2、中国中药杂志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中国针灸5、中成药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7、中药材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中药药理与临床10、中华中医药杂志11、针刺研究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辽宁中医杂志16、时珍国医国药17、中医杂志18、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中国天然药物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3、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4、解剖学报5、中国免疫学杂志6、免疫学杂志7、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8、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9、生理学报10、解剖学杂志1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3、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改名为: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14、生理科学进展15、中华病理学杂志16、神经解剖学杂志17、现代免疫学18、病毒学报19、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1、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4、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5、基础医学与临床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中国医学影像技术3、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5、中国超声医学杂志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8、中华护理杂志9、临床检验杂志10、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1、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2、中国急救医学13、检验医学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5、中国全科医学16、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7、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8、中国输血杂志19、中国实验诊断学20、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1、护士进修杂志内科学类核心期刊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中华内科杂志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5、中华血液学杂志6、中华肝脏病杂志7、中华消化杂志8、中国地方病学杂志9、中华肾脏病杂志10、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1、中华糖尿病杂志(改名为:中国糖尿病杂志)1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3、中华传染病杂志14、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6、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7、中国循环杂志18、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19、中国老年病杂志20、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1、中国内镜杂志22、肠外与肠内营养23、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4、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337 评论

edward1015

张鋆,生于浙江省平阳县鳌江镇一个依山临海的地方。父亲张邦安读过几年书,为人正直本份,在镇上一家商店做店员,以此维持全家生计。在张鋆11岁的时候,父亲死于霍乱。从此,张鋆和弟弟张榕(原广西医学院院长,教授,已故)靠母亲替人缝补浆洗,艰难度日。张鋆自幼聪慧,4岁即能朗读堂屋中的对联,深得父亲挚友、私塾先生陈仲芸的钟爱,于是陈仲芸免费教他读书。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满清朝廷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富有爱国精神的陈仲芸教导张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使他在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长大当海军的志愿。 张鋆结束私塾教育后顺利考入平阳县高等学堂(高小),1904年在该校毕业。陈仲芸鼓励他东渡日本留学,不仅倾囊相助,还亲自组织了一个带有募捐性的组织。1905年春,张鋆带着家乡父老资助的100元钱,东渡日本求学。抵日之后,张鋆先在东京海成中学读书,主要补习日语及数、理、化知识。1906年,他以各科均优秀的成绩毕业后,决定报考海军专业,但数次努力均告失败。那时,一般涉及军事的专业,日本学校均不收“支那”学生。在医学救国论思想的影响下,他决定改学医学。1906年,张鋆考入日本慈惠医科大学。该校以日本皇后之名创办,颇有来历。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明治维新”。日本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实行“兼收并蓄”的政策。日本天皇创办的东京帝国医科大学,属日德系;日本皇后办的慈惠医科大学属于英美系。该校延聘英美籍教师,采用英美教学体系,并全部用英文授课。因此,张鋆虽在日本读书,接受的却是英美式的教育,这对他日后的成长颇有裨益。他回国后曾任教于多所学校,不论是“东洋”派、还是“西洋”派把持的学校,他均能执教。张鋆刚留学日本时不是官费生,又缺乏经济来源,因此除设法干点零活外,他还帮助富裕的中国留学生整理房间,上街买菜,下厨做饭,富裕留学生将省下的雇人的钱,补贴张鋆的开支。后来虽然张鋆通过考试取得官费生资格,但仍坚持勤工俭学。当时张鋆年仅16岁,且身材瘦小,却每天要比别人起得早,睡得晚。在整整6年的时间里,他各科成绩优秀,年年名列前茅,誉满全校。 1911年,张鋆在慈惠医科大学毕业。这年辛亥革命成功,张鋆欢欣鼓舞,当即返国。回国后,他在家乡做了一年多的耳鼻喉科医生。在那个医生极少的年月,要维持小康之家生活并非难事,但在“自强维新”、“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张鋆还是于1913年远离家乡,应聘到江西医专任教,从此开始了他60余年的医学教育生涯。1915年,张鋆在母亲催促下,与家乡姑娘余韵芳结婚。妻子生于小康之家,祖父思想开明,她从小不缠足并读书识字,她一生对张鋆帮助很大。婚后,张鋆应聘去河北保定,在直隶医专(河北医学院前身)任教。该校原为清末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创建于天津,辛亥革命后,于1915年随河北省会迁到保定。当年10月招生,学制4年。张鋆来校任解剖学教员时,学校实际处于草创之际。师资尚缺,资金匮乏,每年仅能招收一个班的学生,处于勉强维持的状况。张鋆不吸烟、不沾酒、不摸牌,兢兢业业全身心致力于教学和学校的建设工作。虽然他教龄不长,但治学有方,深得学生爱戴,校方器重。1921年,张鋆得到洛克斐勒氏基金会资助,由学校保送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在著名解剖学家指导下专攻人体胚胎学。1923年,张鋆在美国进修结束,如期返校。除教解剖学外,又新开人体胚胎学课程。此时,张鋆已积累了10年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他国文功底深厚,语言逻辑严谨,表达力很强,且精通日、德、英三国文字,因此讲课时不仅表达自如,而且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十分枯燥的解剖学等课程经他讲授,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尤其是他在黑板上画图更是堪称一绝。他授课时很少带挂图,讲到什么地方需要图象表示,即随手在黑板上准确、迅速地画出来。德国著名解剖学家Sobotta编写的《人体解剖图》,为三大卷彩色图谱,是国际通用教材。张鋆讲课需用此书内容时,不用带挂图,也不看书本,只用彩色粉笔两手左右开弓,一一准确地画在黑板上。他对学生要求很严,每堂课前必要口试,并将成绩记人成绩册。对作业及考试,他都要在错处一一订正,不许丝毫马虎。因此,他的学生在学习中不敢有丝毫松懈,在校期间都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现代著名解剖学家张岩、齐登科、王有琪、郑思竞等均出其门下。1926年,奉系军阀诸玉璞入关,进驻天津,自任河北省省长,将教育经费挪为军费。不久直奉军阀交战,战火蔓延华北,学校被迫停办。张鋆不得不离开倾注了十年心血的直隶医学专门学校,赴湖南湘雅医学院任教。次年,北伐成功,河北省议会决定河北大学复校,原直隶医学专门学校作为医科并入该校。张鋆应召回校担任了两年教员。其间,北方战乱频起,创痍满目,莫说教员薪金拖欠成为常事,连教员的生命安全也成了问题。张鋆热切地希望和平,将其长子、次子、三子分别起名为国维、国孚、国和,然而这不过是愿望而已。他不得不再次离开保定。1928年,张鋆来到上海,在中国人办的第一所医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任教育长、解剖学教授。到校后不久,学校改建为国立上海医学院。建院伊始,行政事务繁重,许多工作,如人员安置、设备添置、人才培训等都要从头做起。他秉公办事,平易近人,颇得人心。张鋆还亲自担任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的教学工作,并且连标本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解剖学材料的收集与保存都亲自动手,没有一点教授架子。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凇沪战争,完全摧毁了上海医学院的吴淞医学基地。次日,张鋆不顾生命危险,踏着战火余烬,只身绕道赴吴淞,抢救残存的切片、模型、显微镜等公物,而个人物品一件没拿。那时正值寒冬腊月,他一家八口靠借的几条毯子才度过了难关。为保存学校,不使学生失学,他奔走联系借用房屋,维持办学。他还积极参加抢救伤兵和难民工作,曾任上海愚园路附近一所伤兵医院院长。当时伤兵和难民大量涌来,经费、人力都很困难,张鋆一面亲自抢救伤员,一面四处奔走募捐。1933年,张鋆再度赴美留学,在美国纽约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和卡内基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e)攻人体组织学。在此期间,他当选为历史悠久、对学术水平要求甚严的美国解剖学会正式会员。此后,他连续发表了胚胎心脏、心血管、心中隔及瓣膜的发生、形态及血液动力学的关系等一系列论文:《10-15毫米猪胚瓣膜的作用》、《胚胎心中膈的发生》、《肺静脉的起源》、《心瓣膜的位置及其与血流的关系》、《软骨鱼血细胞的培养》。1934年他回到中国,在上海任教。尽管时局动荡,条件恶劣,他在教学工作之余,仍潜心科学研究。在国内刊物上先后发表了《怎样教解剖学》、《培养组织之创伤治疗》等论文。后一论文为中国最早的组织培养文献之一。1937年,张鋆率先将组织培养方法介绍到国内,同年他还发表了《关于淋巴细胞近年来研究之鸟瞰》一文。抗日战争前夕,他一边组织师生员工分批去重庆建校,一边在上海市内坚持办学,并收容失学青年准备带往内地。“八·一三”战争突然爆发时,张鋆正好患急性阑尾炎,无法撤离上海,而且他当时是上海医学院的实际负责人,大量的行政事务也不容他脱身 。为了学校的生存,他忍辱负重,虽然当时连理发钱也要掂量,但却不受敌人拉拢,保持了民族气节。1940年,张鋆在American Journal of Anatomy(《美国解剖学杂志》)发表了“脂肪细胞的发生”一文。这是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中国率先开展建立组织培养技术,在脂肪细胞的发生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1941 年,张鋆与他的助手齐登科在America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美国人类学杂志》)上,发表了反响剧烈的论文“中国人脑沟回的模式”,驳斥了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为“劣等民族”的谬论。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身陷“孤岛”8年的张鋆将一所基本完整的医学院交给了国家。但他竟在派系倾轧下被排挤出校,被迫出任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上海分署专员。张鋆不愿与发国难财的贪官污吏共事,1947年10月毅然离开上海,来到北平,张鋆作为借用教授来到刚复校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他以娴熟的英语、高超的教学独自开设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局部解剖学、人类学等课程,不到一年就被学校正式聘为主任教授,成为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系的第一位中国籍系主任。1951年1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接管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召开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北京市政府曾向协和医学院借房安置外地代表;抗美援朝期间,又提出安排病床治疗志愿军伤员。张鋆对共产党的主张尽管还不了解,但欣然同意。德高望重的张鋆虽从未参加任何党派,但其政治态度在当时影响很大。1950年代初他作为慰问团第一分团团长赴朝慰问,除支援志愿军购买飞机大炮外,还积极组织解剖学系的工作人员,亲自制做教学用的组织切片出售,并将全部收入捐给国家。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对这样的“革命”他非常不满。在给一位下放干部的信中他直言不讳地写道:“要搞医学基础理论的人包治百病,要搞理工科的人保修一切机车,这不可能。”“文革”初期他就被宣布靠边站了,但全所的“财”权仍交他管理。一次,一个造反组织找他报销单据,他认为经费使用去向不明,坚决不予报销。“走资派”难住了造反派,在当时真是件怪事。张鋆曾任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解剖学是现代医学必不可少的基础课,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36所高等医学院校内,解剖学教师仅60余人。许多院校无专职解剖学教师,只得由外科医生代课。1951年,中央卫生部委托北京协和医学院举办全国解剖学师资班,这一重任落在了张鋆身上。师资班先后办了两期,学员有近百人,大多为刚毕业的医学生。那年张鋆已61岁,但仍担负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教学工作,还坚持主要课程亲自讲授。师资班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白天8节课,晚上还要辅导,他每天很晚才离开学校。为保证教学质量,每个学员的作业他都要亲自订正。两批学员先后分配到西北及全国各地,填补了解剖学教学的空白,形成了中国解剖学界的骨干力量。1960年代初,北京市宣武区红旗业余大学聘请他为解剖课教师,身为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年逾70的张鋆欣然前往。学校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往返派车接送,但他总是在傍晚提前乘公共汽车前往,学校派车接不到人,只好作罢。 1950年代初,免疫学迅速发展,但各国免疫学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血清的研究上。从组织学角度来研究免疫学的科学家凤毛麟角,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只是刚起步。当时中国与各国学术交流基本停顿,消息闭塞,国内无人涉及组织免疫学的研究。但张鋆却以他的远见卓识进行了组织免疫学的实验研究,发表了论文《免疫的细胞反应》,论证了免疫细胞的功能、类型,开创了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1956年,他发表论文《肝脏再生实验观察小叶的分带成因》,提出了支持肝再生起源于胆小管芽生的假说的证据。1958年,基于对创伤愈合及植皮问题的研究,他又发表了论文《皮肤创后的组织变化》,指出血细胞在生死细胞之间的出现,是死组织脱落的原因,并提出肉芽组织细胞的多元来源论,主张肉芽细胞除来源于结缔组织外,创缘上皮细胞的增殖分裂也是重要来源之一。根据这一研究,他还设计了“皮浆植皮法”,即以自体碎皮点植于烧伤创面,为大面积烧伤提供了节约自体皮肤的方法。以后,临床工作者根据这种方法发展成为目前烧伤治疗的一种植皮技术,即“自体皮点与异体皮肤镶嵌植皮法”。1954年,张鋆发表《锥状肌的一些观察》一文,分析了锥状肌的演化规律,提出锥状肌作为“进化肌”之一的意义。

339 评论

zhouchang1988127

医学学术期刊的种类有数千种之多,主要包括三个等级,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很多省份会划分自己的一类,二类期刊标准,核心期刊大概就有1000多种,其中中文核心200多个,科技核心900多个,学术期刊又根据医学的分类细分为很多类别,比如护理的有中华现代护理杂志,泌尿外科有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其它专业亦是如此,发表一篇跟专业相关的医学论文,可以适当提高职称晋升几率,具体的也可以跟专业机构咨询,希望能为您提供到帮助

257 评论

CENGUODIAN13247606080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

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

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

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

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

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

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319 评论

crystal85k

您好,建议您去相关的专业学术网站或者是论坛上进行相关咨询。

216 评论

相关问答

  • 解剖学最权威杂志

    医学核心期刊是指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准后公开发行的医学学术期刊。 1、《中国社区医师》: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旬刊。 2、《

    24678happ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解剖学杂志第

    第9版。丁文龙主编2018.6出版。丁文龙 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原副院长、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解剖学教研室主任。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

    且行且珍惜0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国解剖学杂志审稿时间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中华解剖与临床 《中国解剖与临床》曾用名 《解剖与临床》 ,以广大解剖与临床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基础与临

    粒粒soso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华解剖学杂志

    R 综合性医药卫生 1.中华医学杂志 3.医学争鸣 2.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4.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5.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6.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7.解放军医学杂志

    zhangyekik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解剖学杂志慢嘛

    我觉得是的,因为人类需要适应环境而不断做出改变,所以我觉得不断在进化。

    迷茫的前途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