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42

亿万资金
首页 > 期刊论文 > 余华活着的特点毕业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满天星RF

已采纳

《活着》,写的一般啊,就是挺惨的.换个别的吧.

318 评论

笨鸟肥肥

一、 “局外人”视角的独特作用1/6页在文学作品中但凡拥有独特视角创作的作品都会在文学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活着》则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视点对故事加以叙述。小说中的“我”是一位民间采风人偶遇到主人公老者福贵客观地以“零度写作”的叙述方法再现其所述的苦难的人生经历少爷福贵挥霍无度败光家产从地主变为贫农、气死父亲之后心生忏悔继而发生转变成为了一个有醒悟与改变的人。在他转变的人生中妻子、儿子、女儿、女婿以及外孙接连死去而他则是以一个目送的姿态去见证世事变迁不失坚忍地活着。整个叙事的主导是福贵他在用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人生而在叙述的关键处不时穿插“我”的见解与体会。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于这个故事不至于产生单纯以福贵的角度叙事而出现的牵强与虚构之感进而增加了故事本身的客观存在的特征。此外 “局外人”的视角更有利于架构一种历史空间让读者不至于产生一种疏离感。进而在浓厚的历史感、时代感中深层探讨生与死之间互为依存的复杂关系以及发掘人物背后所蕴含的人性。从而使作品所表现的人性内容更加富有底蕴、 引人思考。此外客观、冷静的叙事风格也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并可以此激发出悲悯这一主题。 “局外人”视角的另一个好处是以小见大借一个时代的缩影来管中窥豹以个体来展现整个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百态而历史感也是由此而来。2/6页二、象征意味的叙述方式余华在《活着》的全书中多次运用象征手法。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连接文章主旨与内容的桥梁作者在不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对读者进行深层次的心理引导便是象征的精髓。而在《活着》之中余华的象征手法深谙此道。“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①在这一段原文中作者以景物变化的描写象征着生与死的相依、不可割裂以及命运的不可把握进一步勾画出《活着》的一个内涵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生与死的命题本身便是哲理性非常的哲学命题。这种哲学命题的表达在文学作品中的传达一般都是以隐性表达为主毕竟文学不是哲理书艺术性还是要保证的。在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华对于生死命题的处理上以景物的变化来形容生死相随的状态隐性而深刻地借对景物的陌生化处理将读者引入到了一种哲思的环境中

。这位读者深入思考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为接下来的叙述做好了铺垫。可以说这种象征的应用是教科书式的运用。在不点明内涵3/6页的前提下成功主导了读者的思维可以说这种稳扎稳打似的象征是余华最大的特色。

247 评论

母婴家居学院

《活着》的经历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这时候就会发现,那实际上在1995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这一年,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苏童,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实际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活着》继续一个真理:写作是需要天赋的。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候彻底陷入了低潮。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一定广泛性的。1980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不过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学。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如果对照余华的自身经历的话,会发现惊人的真实性,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余华写作的最初动因)。作者在将这个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称不上是在创作。在余华的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写作其实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活着》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富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例如:《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活着》:活着……寇延丁(12月6日12:20)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所以《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徐福贵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在这出关于残亡的戏剧上演之前,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破败前的少爷不懂得伤心而破败后的福贵没资格伤心,因为他已经成了佃农,佃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此后的日子里,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在失去了其他的亲人之后,福贵与苦根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攒钱买一头牛。钱终于攒够的时候,苦根却已经死了。福贵一人买回了牛。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个名字也叫福贵。一过10年,“两个老不死的”———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169 评论

相关问答

  • 余华的活着的论文题目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题目其实 活着 就很好

    xxs的吃喝玩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论文答辩余华活着

    面对苦难------摘自《面对苦难》 周国平“任何智慧都不能使我免于痛苦。我只愿有一种智慧足以使我不毁于痛苦。”面对自然悲剧,我们有什么呢?这里没有舞台,只有空

    舜井街的猫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余华活着毕业论文文献参考

    专著:普通图书、学位论文、会议文集、技术报告、标准、汇编、古籍、多卷书、丛书等2、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3、析出文献:专著中析出的文献(普通图书中析出的文献、

    风舞飞雁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论余华的活着毕业论文

    面对苦难------摘自《面对苦难》 周国平“任何智慧都不能使我免于痛苦。我只愿有一种智慧足以使我不毁于痛苦。”面对自然悲剧,我们有什么呢?这里没有舞台,只有空

    西夏唐古特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论文余华活着研究意义

    余华在《活着》的自序中写道: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

    芥末生煎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