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83

听雨蘑菇
首页 > 期刊论文 > 公地悲剧毕业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胖子9451

已采纳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校,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那么上师大理数学院的“应用数学”究竟是考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1.上海师范大学学校简介上海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已进入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部市共同支持的高校行列,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试点单位。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成果丰硕。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18个专业学位类别。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1个学科进入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1个教育部和上海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8个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18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5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学校现有各类研究生近9000人。学校重视国际化办学,对外交流合作广泛。被列入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以及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基地。学校与全球六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个高校和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应用数学”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应用数学专业于198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现有教授11名,副教授8名。在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多名教师获得过教育部和上海市的重要奖项、称号,持续多年获得国家级面上项目和上海市人才项目资助,目前是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中13个II类高峰建设学科之一。应用数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突出的创新能力的研究生,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时跟踪学科发展动态;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能流利阅读专业文献,有较好的听说写译综合技能。应用数学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有:泛函分析、代数学、数学物理方程、拓扑学、数值分析、非线性泛函分析、常微分方程理论、偏微分方程、动力系统、生物数学、生物统计学、专业英语等课程;另外还要参加发表学术论文和撰写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研究生学习优异者有机会被推荐到国外著名高校进行联合培养。毕业生就业率极高,除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以外,广泛就业于上海的基础教育学校,以及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经济等领域。研究方向及指导教师: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韩茂安教授、储继峰教授、丁玮教授、周鹏教授、田云副教授、邢业朋副教授、何宝林副教授、余志先副教授、廖芳芳副教授随机微分方程与随机动力系统:蒋继发教授、吕翔副教授偏微分方程:娄本东教授、王荣年教授、屈爱芳教授、王敬教授、李芳副教授生物数学:高道舟教授、蒋继发教授、娄本东教授、郑小琪教授非线性泛函分析:王荣年教授复杂网络与控制:丁玮教授机器学习:彭新俊副教授导师简介(以职称、姓氏拼音为序):储继峰教授、博导:一直致力于常微分方程、动力系统及其应用的研究工作,在“低自由度保守系统的运动稳定性”、“线性系统基本动力学量及其应用”、“海洋流体动力学”等三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德国洪堡学者”,并于2014年获教育部“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2019年荣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近期工作主要涉及修正Camassa-Holm方程的谱理论、海洋水波的动力学特征,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al Systems、Journal of Mathematical Fluid Mechanics、Annali di Matematica Pura ed Applicata等数学与应用数学的权威期刊上。丁玮教授:主要研究内容是微分方程(包括脉冲微分方程、泛函微分方程、测度链上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生物数学模型中周期解的存在性、稳定性等渐近性态研究。目前获得一些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论文发表在 等刊物上。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项目、校级项目各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等多个项目。高道舟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生物数学,内容包括数学传染病学、种群生态学和微分方程等。代表性研究课题包括:人口流动和行为变化对传染病扩散的影响;突发传染病传播与控制;传染病治疗方案优化;抗生素使用中的公地悲剧等。主要研究论文发表在SIAM .等刊物上。其中,用数学模型研究性传播方式对寨卡病毒传播与控制的影响和包括新冠肺炎、黄热病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的研究工作,引起众多国外媒体的专题报道和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引用。担任SCI期刊Math Biosci Eng编委和30余份国际期刊审稿人,曾受邀并获全额资助参加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评审会议。先后主持上海市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人才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韩茂安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是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动力系统分支理论、常微分方程与时滞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周期解及奇摄动系统几何方法。在极限环的存在性及其个数、Hopf分支、Poincare分支、同宿异宿分支、亚调和解与不变环面的分支及高维系统周期解的局部与非局部分支等方面获得一系列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系统完整、特色突出的一般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论文发表在 Equations., and Chaos, Systems,Sciences in China等刊物上。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曾主持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上海市曙光跟踪项目、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项目,并入选2004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有6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研究成果“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全局理论及其应用”与“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研究”分别获得2002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2006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获得上海市教育才奖。蒋继发教授、博导:研究领域是随机微分方程和随机动力系统、单调动力系统(包括具有极值原理的抛物型偏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泛函(偏)微分方程及其系统的长期动力学性态)、竞争动力系统、动力系统分支理论和生物数学。主要学术贡献有:给出单调动力系统的平衡点全局稳定的充要条件,其结果和方法被数学、生物、生态和控制领域的学者广泛引用;创立了斜积单调半流的极限集与底流拓扑共轭的方法;(合作)解决了Smith关于竞争映射负载单形唯一性的猜测及其光滑性等公开问题;(合作)证明了当噪声强度趋于零时,随机演化系统的不变测度的极限测度支撑于对应确定性动力系统的Birkhoff中心及集中精细。主要工作发表于 Appl.,SIAM Equations等期刊上。自90年代初持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加两项重点项目)。曾以第一完成人两次获得省部级二等奖,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毕业的研究生中,已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国家级人才项目,两名博士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一名博士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一名博士获中国数学学会钟家庆奖,一名博士和一名硕士分获上海市优秀学术成果。蒋继发教授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并于2004-2006年连续三年被中国科学院授予“优秀研究生指导导师”称号。娄本东教授、博导:研究领域是抛物方程的定性理论。近年来主要关注非线性扩散问题中的传播现象。主要学术贡献有:参与创立了反应扩散方程自由边界的传播理论,带动国内外上百位同行掀起了一个研究热潮;与著名数学家教授一起提出并研究了回归行波解;提出并研究了非均匀空间中非平面型行波的问题,通过研究波形与波速的关系提出了Bernstein定理、De Giorgi猜想的非均匀空间版本等等。研究成果发表于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al., Equations等期刊上,被美国科学院院士(Wolf奖得主)、等人多次引用。主持了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导过博士后2人,博士6人,硕士10余人。屈爱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非线性双曲守恒律组的研究。研究以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导出的Euler方程组为代表的双曲守恒律组,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某些物理现象和力学规律,而且随着问题的解决,还会产生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理论。屈爱芳教授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高维Euler方程组初值问题及初边值问题弱解的存在性,最近两年还对高超音流Euler方程组Radon测度解理论进行了一些原创性的研究。主要结果发表在 Equations,.等期刊上。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天元基金各一项。王敬教授:主要研究内容是流体力学中的边界层理论及基本波的稳定性,利用渐近分析方法和加权能量估计法研究了流体力学中的拟线性方程组和Navier-Stokes方程、MHD方程组等几类流体力学方程组的特征及非特征边界层的稳定性,并建立了收敛阶估计;并通过构造合适的近似解讨论了一系列辐射流体力学模型的基本波的稳定性。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SIAM Equations, Systems, ., 等刊物上。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天元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和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并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王荣年教授、博导:主要从事非线性发展方程适定性、多值扰动及解集的拓扑正则性、动力系统的不变流形理论等问题的研究,完成的研究结果已被、Journal of Functional Analysis、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等学术期刊发表。主持承担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项省教育厅基金项目。近年来为研究生讲授《泛函分析》、《多值分析》、《偏微分方程》、《算子半群与发展方程》、《Sobolev空间》、《抛物型方程的几何理论》等课程。周鹏教授:主要从事微分方程、动力系统、生物数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在非自伴竞争系统、自由边界问题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主要学术贡献包括:(1)对空间一维扩散-对流-竞争系统,发展了一套新的方法,能够解决单调动力系统研究中的挑战性难题---内部正解的不存在性;(2)对高维系统,发展了处理非自伴算子的方法和技巧,给出系统全局动力学的完整分类。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 App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Equations等期刊上。2017年入选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郑小琪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统计学习理论及其在生物统计学中的应用研究,围绕基于DNA甲基化数据的肿瘤纯度估计,考虑纯度的差异甲基化分析、肿瘤样本聚类等问题上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学术贡献有:开发了基于亚硫酸盐测序数据(BS-seq)的肿瘤细胞纯度估计方法Methyl Purify;开发了基于450k芯片数据的肿瘤纯度和差异甲基化方法Infinium Purify;提出了抗癌药物敏感性预测的双层网络模型。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在本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上,主要包括Genome Biol.两篇,一篇,Bioinformatics两篇,PLoS .一篇等。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一项,青年项目一项,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一项。何宝林副教授:主要从事光滑遍历论及微分动力系统的研究。目前主要对不可逆系统,总结了相对有效的处理方法,以及关于一维系统拓扑熵连续性,得到了比较完善的成果。主要结果发表在Ergodic Theory ,Discrete .,Nonlinearity等杂志上。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青年项目一项,全国博士后基金一项。彭新俊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近年来在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Learning Systems、Pattern Recognition、Neural Networks、Information Sciences、Neurocomputing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李芳副教授:主要从事抛物方程的定性理论和动力系统领域的科学研究。近年来主要研究成果有:利用非自治动力系统的方法研究了一类时空非均匀方程/系统解的长时间性态,特别是行波解、解的传播速度等特征,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主要结果发表在 Equations.,Discrete .,等期刊上。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廖芳芳副教授:从事常微分方程及其应用的研究工作,在“微分方程周期解的存在性”、“非一致二分性及其非一致动力谱”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曾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培养对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1项。相关科研成果发表于Nonlinear World Appl., .,., Equations,.等期刊上。吕翔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随机动力系统与随机微分方程、临界点理论及其在Hamilton系统中的应用以及生物数学。近年来主要的研究成果有:系统地研究了随机动力系统平稳解的存在性和稳定性,讨论了几类非线性Hamilton系统同宿轨道的存在性等,主要结果发表在SIAM Optim.,Nonlinear Anal.等刊物上。现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曾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和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田云副教授:研究领域主要有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生物数学和符号计算,在关于Hopf分支产生极限环的个数、规范型的快速符号计算和传染病模型的研究中获得一些重要成果,发表在 Equations, and Chaos、 .等刊物上。现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青年东方学者项目。邢业朋副教授:研究涉及不连续动力系统、非线性分析和生物数学等,主要研究周期解及分支理论,目前获得一些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论文发表在 Anal.,.等刊物上。作为负责人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项目一项、校级项目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等多个项目。余志先副教授:主要研究非线性发展方程行波解理论、稳定性及整体解,内容涉及泛函微分方程、无穷维格系统及偏微分方程(包括人口种群模型、传染病模型、无穷维细胞神经网络模型等)。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项目(基金青年)1项、上海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1项。主要工作发表于Nonlinearity、 Equations、.、.、Discrete .学术期刊上。曾获上海理工大学“志远学者”称号;曾获上海理工大学教学竞赛“一等奖”;曾指导硕士研究生获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指导硕士研究生8名(已毕业),博士研究生1名(已毕业)。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312 评论

我是梅干啊

浅谈生态环境的外部性与环境经济政策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外部性概念引入环境保护领域,是为了寻找促使外部性问题内在化的有效方式,以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环境经济政策是国家环境当局从影响成本―收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选择,以便最终有利于环境的一种政策手段,其主要目标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弱以至消除其外部性的影响,将外部性问题内在化。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环境外部性;环境经济政策

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即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如外来物种入侵、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具有经济学特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经济特征是效益的公共性和外部性,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为了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需要对外部性进行治理。

一、环境外部性产生的原因

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是指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的不一致,从而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外部性理论是在20世纪初由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提出,后经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马歇尔发展而形成。外部性也称作溢出效应、外部影响、外部效应,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即对他人产生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但不需要他人对此支付报酬或进行补偿的活动。依据作用效果进行分类,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的外部性也称作外部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负的外部性也称外部不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使其他社会成员受损,但他自己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

环境外部性有正、负之分。如上游居民种树,保持水土,下游居民的用水得到保障,这是环境正外部性;上游伐木造成洪水泛滥和水土流失,对下游的种植、灌溉运输和工业生产产生不良影响,这是环境负外部性。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尤其是生产的负外部性。一个社会个体包括个人或企业等在经济活动中不顾及环境成本,将自身的利益建立在将成本分散为社会承担,它会导致低效率的社会资源配置状态和生态环境污染、恶化的负面影响,是典型的个体成本外溢的负外部性问题。

环境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大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产权模糊是外部性尤其是负外部性的一个典型来源。由于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物品――公共产品,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产品的产权通常是不明晰的,任何人无法用有效的手段阻止他人对某一公共产品的使用。这样的环境资源,私人对其的损耗和破坏带来的后果皆由社会分担,因而会刺激单个利益主体对其的过度利用,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经济消极外部性的产生,于是,“公地悲剧”必然会不断上演,即出现了大量的把好处留给自己、坏处转嫁给社会的“搭便车”现象。

二是“市场缺陷”导致负外部性。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经济人”在谋取自身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促进社会福利,自利心对社会不仅没有坏处,甚至比社会关怀更能促进社会福利。但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或者说有一定范围的,那就是产权首先必须是明晰的。公共产权是未加明确界定的产权,它将带来“市场失灵”,导致很大的外部性。

三是“利益分散”下产生外部性问题。无论在何种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各经济主体在利益上有其相对独立性。由于有意识地增加外部成本同降低其私人内部成本紧密相连,私人的生产活动易通过对此种物品的破坏构成对他人和社会的危害,而这种危害并没有作为成本反映在私人的生产成本中,因而各个经济主体通常只考虑内部成本与效益,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使外部性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环境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回答了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为什么会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有效地利用法律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市场和政府在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它们能有效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另一方面,环境负外部性又是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的重要表现。

市场在环境领域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或者更为准确的说市场之于环境保护是有缺陷的,失灵的。公共产权是未加明确界定的产权,它将带来“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使外部性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产权制度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基本前提,只有把产权相关的责、权、利界定清晰并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与监督,才能充分调动资源所有者和经营者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积极性。“所有人的财产,就不是任何人的财产,所有人都可自由取得的财富对任何人都没有价值,因为一个人如果愚蠢到要等个合适的时候来使用这笔财富,他只会发现别人已经捷足先登了。”

这样,对于公共资源,每一个人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他不会去珍惜公共资源,由此产生的成本就有可能让共同体内的其他成员承担。产权不清晰是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也是环境资源受到破坏的原因之一。最典型的例证是公共牧场,由于公共草场无人负责,人人都抱着“不用白不用”的心理去放牧自家的羊,导致过度滥用,草场毁坏。在中国,环境资源的产权存在隶属关系混乱,产权未加界定或界定不清,或名义产权和实际产权脱节,这导致已有使用权和收益权受侵犯的事件频频发生。

市场失灵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许多环境资源属于公有财产,根本不可能明确产权或建立产权和市场的交易成本太高,从而导致外部性。一些环境资源不能界定产权主要是因为不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即某一个人享用、受益的同时不能阻止他人一起享用、受益。如大气和深海资源就很难建立有效的产权,即使划定了产权,但监视、保护起来难度很大。生物多样性的产权界定成本高得无法估计,有可能达到人类无法承受的地步。

基于这一点,如果明确其产权,由某个人独占使用,整个社会将难以接受。这样的环境资源,私人对其的损耗和破坏带来的后果皆由社会分担,因而会刺激单个利益主体对其的过度利用,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经济负外部性的产生。对于基础资源的开发、加工与分配,市场运作富有效率,能产生足够激励;而对于污染废弃物的处理,市场运作失灵,几乎完全没有效率。

这是因为,大气和水等资源具有公共资源的属性,污染物排放是对共有资源的破坏,但这种破坏发生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之外的市场外部,不受市场力量的约束。在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还有一片市场失灵空间――即那些没有市场价值的资源,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以及许多没有被人们开发利用的动植物品种等。前面所说的外部性,不论是排污也好,还是公有资源的收获,它们都有市场收益。而那些没有市场价值的资源,不存在市场利用问题,只是伴随着其他经济活动而被随意处置。

实际上,它们并不是没有价值,只不过是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罢了。以生态系统功能为例,如一片森林,可以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减轻河流淤塞和污染,但这种没有直接使用价值的资源,在现实市场交易中价格为零,因而市场活动主体涉足这些领域动力不足或根本不愿投资,进而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政府可通过建立政策和改革制度来纠正市场失灵,使外部性问题得以解决。但有时政府制定的政策却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把市场进一步扭曲,导致政策失效。

一是国家宏观决策可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二是环境政策本身存在失误,会加速环境资源的退化。如有些国家的法律许可污染者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地区出于产业升级的需要,会把一些低技术,低附加值,高污染的行业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一些政府明知其对环境有害却允许其投资。许多地方受不当政绩观的影响,片面追求GDP增长:一方面,盲目发展高耗能、重污染产业,同时包庇纵容违法排污行为;一方面对治污工程不重视,没有积极筹集治污资金或未安排资金用于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

政府的这些短期行为多半是出于经济的考虑,为了优先发展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因而外部性始终伴随决策全过程。如果政府对环境资源这一公共物品采取不恰当的补贴和税收形式从而对价格机制进行干预,使得价格偏离真正资源成本,也会产生极大的外部性。另外由于存在信息不足与扭曲,政府实施的时滞和寻租活动等问题,而且政府代理人有自己的利益动机,行为受各利益集团影响,加上政府干涉也需要成本,导致政府失灵,影响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政策失效带来的结果可能比市场失灵更糟,把本来正常运行的市场机制扭曲了或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出面干预时政府却没有反应,还有可能就是政府自身政策目标是成功的,但是对环境却产生了外部效应。

三、外部性问题内在化的环境经济政策

为了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需要对外部性进行治理。环境负外部性是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的突出表现,而且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在解决外部性问题时,应结合使用市场调节和政府规制等方法,保证在明晰产权等市场机制运作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环境管理作用,使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促进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政策是国家环境当局从影响成本―收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选择,以便最终有利于环境的一种政策手段。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弱以至消除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的影响,将(下转300页)(上接292页)外部性问题内在化,是环境经济政策的目标。

政府可以采用直接管制、税收和补贴等方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政策工具主要有创建市场(明晰产权、可交易的许可证如排污许可证和开采许可证),利用市场(补贴、环境税费、执行债券、押金―退款制度),环境规制(标准、禁令、执照、责任、不可交易的许可证和配额),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加贴标签、社区参与)。具体有两大环境经济手段:一是庇古手段,即所谓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政府直接干预解决环境问题,包括税收、补贴、押金―退款。

具体来说,就是由政府给负外部性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由负外部性的制造者承担全部外部费用,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这种政策建议后来被称为“庇古税”。二是科斯手段,通过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包括私人合约、排污权交易。科斯认为,外部性的产生是由于产权没有界定清晰,而有效的产权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外部性。自然资源等环境要素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通过产权的明晰来使外部性内在化,因为自然资源禀赋使用价值、物质性效用等属性,构成了自然资源价格的内在依据;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及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自然资源具有价格的外在依据。

长期以来,中国在环境经济领域主要使用倾向于政府干预的环境经济手段。现在,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解决环境经济问题的路径选择和使用手段也正经历着重大改革,新的排污收费制度已经颁布,排污权交易制度正在由试点向全面铺开的阶段过渡。由于环境资源禀赋的自然性与其开发利用的社会性的冲突,使得环境资源的产权安排不可能采取单一的私有产权结构,而应通过私有产权、公共产权和国家产权的结合性安排,来内化负外部性,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改革后的排污收费制度也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中.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刘春发.竞争均衡下的森林外部性以及其经济学意义[J].林业经济问题,2008,(2):109-112.

[3]樊胜岳,等.生态经济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99.

242 评论

相关问答

  • 毕业论文悲剧性

    很好写啊。你可以分开写,一个一个的评论;也可以一块写完,然后评论;也可以先写你的论点,再拿他们事迹靠。写法就差不多。但是无论怎么写都要深挖!往时代和政治上靠,比

    武汉王钦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盖茨比的悲剧毕业论文

    能不能把你的提纲发给我看看。。。。我现在没有头绪啊。。。。谢谢

    浮云秋叶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苔丝的悲剧论文

    Here are some references: [1]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2]朱维之 赵濆.外国文

    酒窝喵喵兔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论悲剧意识毕业论文

    1、卑劣的国民性2、吃人的礼教3、黑暗的政治4、深重的民族灾难

    jasmine1995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悲剧性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包括总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

    小遥CITY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