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ces850318
贵州,给人的感觉像是戴着一层纱巾,让你总想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或许是因为古老的夜郎国、神秘的古盐道、还有散落在各处的一座座古镇。 贵州的神秘着重体现在冬日十分,地处高原虽然靠南,每到冬天依旧十分寒冷,又因为水汽重,大雾成了常态,大雾似乎要把整个贵州都隐藏起来,让贵州更加显得扑朔迷离。 我们的旅程离开尧坝古镇没多远就进入了贵州地界,贵州的山也很有辨识度,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时不时出现的山间洞口,有一种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感觉。沿着赤水河景观大道,欣赏着绝美的风景,很快就到了丙安。 丙安,古称丙滩。因位于赤水河中游川黔闻名的大险滩,丙滩而得名。 丙安古镇始建于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距今已有近千年 历史 了。清代为川盐入黔的重要驿站。 拥有全国唯一的红一军团陈列馆。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可见赤水河畔的明珠地位之高。 停下车,首先看到的便是红军桥,悬挂在两岸的悬崖之上,看上去就十分凶险,红军的标志在正中间闪闪发亮,诉说着昔日的故事,从这看悬崖对面的建筑,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丙安古镇整个主建筑群都是建造在河滩的岩石上,因此也被称为大石头上的一座城。沿着赤水河的商铺都是利用木料撑、挑、架来固定悬空在外的吊脚楼,看似岌岌可危。依山而建悬在半空看上去就十分惊艳,如果开窗向下看惊险万分,让人十分害怕。 可你千万不要过分担心,丙安古镇的吊脚楼历经干年风霜,仍稳如磐石。足以体现古人的智慧,让人钦佩。 走过吊桥,伴随着上下的台阶,就进入了古镇,狭窄的通道只能一人通过,满镇飘着食物的香气,这其中辣椒也是必不可少,贵州人的喜好辣椒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于川人。 丙安古镇拥有保存完好的吊脚楼群、古寨门、石板街、摩崖石刻等,被誉为"明清建筑与 历史 的活化石千年军商古城堡。没有岔路,只有短短的一条街,却凝聚了沧桑的岁月。 古镇虽不大,贯穿古镇的一条街名为葫芦街,长800米,最宽处也仅仅只有米,最窄处不足两米,像一个倒挂的葫芦形,东华门是口,太平门是底,象征着赤水河流来的财富,源源不断的汇入古镇。葫芦街是古人智慧的建筑展现,寓意天地人合一。 丙安古镇历来魅力十足。"丙滩之下泻沄沄十丈惊涛欲卷云,清代诗人陈熙晋曾写下《雨泊丙滩》、《下丙滩》等7首诗。为赤水河边这座小镇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树杪炊烟夕照收,无端风雨落床头。客心摇曳青灯里,一夜滩声撼小楼"的诗句流传至今。 诗意的同时,丙安也是有血色的。伴着涛涛赤水河,东华门见证了战争杀戳和纤夫的辛酸。南宋袁世盟平蛮,明朝李化龙平播,太平天国石达开奔走西行,民国时川黔军阀争斗等,均在丙安留下了血的记忆。 红军长征时期,这里也留下了红军的足迹,除了进入古镇的红军桥,这里还有全国唯一一座红一军团陈列馆,记录了那段峥嵘岁月。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继续挥师北上。1月26日,红一军团二师与军团部向丙安前进,筹备攻击赤水县城,为北渡长江开辟通道。 中午时分,红2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率队抵达丙场随后继续北进赤水县城。到了黄昏时分,林彪率军团部到达丙滩场,将军团部设在古镇一王姓地主房内。如今在这里依旧保留了林彪的住所。当时形势十分危急,红军在复兴场和黄陂洞战斗受挫,中央红军在土城青杠坡被围。中央红军电令林彪、聂荣臻停止攻占赤水、北渡长江计划,立即回援土城。从土城一渡赤水,所以说在丙安古镇就是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的地方。 红色的丙安让游客不远万里的来观摩欣赏,怀念伟大的红军。走过东华门,靠近赤水河,在冬天,赤水河的水碧绿如玉,没有了夏日十分的血红色,看起来也更加秀气。 走过石拱桥,就是著名的川黔古盐道,四川的盐从这里入黔,赤水河沿岸的石壁上拴船的石鼻子还清晰可见,转眼一看,仿佛看到了昔日赤水河畔的繁忙场景,想必当年也是百舸争流,人声鼎沸。 当无人机升空,从高处拍下古镇的全景,才真正明白古镇的险,汹涌的河水旁,不规则的巨石之上,密密麻麻的吊脚楼组成了这座神秘的古镇。 丙安古镇,千百年来承载了太多的风雨,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赤水河畔,等待游客们前来 探索 。
Lena睡美梦
2000年6月运城地区改为运城市,原县级运城市改称 盐湖区 。盐湖区因四千余年开发利用不竭的盐池而名。 当我有意把目光转向郊外的人文景观时, 九龙山、古盐道——虞坂 立即引发了我访古的冲动,正是阳春三月,“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九龙山景区离运城不远,但没去过,忽近而求远,乃人情之常。进景区时,期望不高,但一路下来,颇出意外。难得的山谷溪流,乱石嶙峋,原生态的山形水势,铁链辅助攀爬,难度、惊险、新奇、刺激。我在想,如果凿了台阶,拾级而上,就成了败笔。期间同行者脚滑落水,一个小意外,相信他绝不是唯一的,果然途中看到一女生鞋和裤都湿了。 虞坂 指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向东南穿过中条山至平陆县张店镇卸牛坪的8公里长的千年运盐古道,虞即虞国,坂是山坡。虞坂古盐道向北延伸至运城的盐池,向南延伸至黄河茅津渡口。潞盐运销“西出秦陇,南达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其中河南大部、安徽北部及山东西部的食用盐,主要通过虞坂古道送输至茅津渡再转运各方。 古盐道从磨河村南行,走“十八盘”(山陡路绕)、过“胶泥洞”、“大石斜”、踏“猴儿牙茬骨”,“三迭浪”(路面石块起伏如波浪)、过“伯乐识马处”、穿“青石槽”、“锁阳关”、见“儿女洞”、转“响铃湾”、经“平头铺”、到“卸牛坪”,许多地名,均有说道。据说,盐车沿山路一路颠簸,到“平头铺”则渐入平地,脚力们在此把盐车上的盐前后左右整理平衡后再行进,人和牲口也在此喘息打尖。“响铃湾”在平头铺前,盐车到此,牲口脖子上的铃铛声在平头铺就听到了,各店家闻声出门,准备招揽生意。运盐的人力独轮车,必须有牛在前一路牵引方可行进,到“卸牛坪”之后一路平展,可以不用牛了。 虞坂,平陆一边是土路,盐湖一边是石路。 我们是从平陆那边进去,盐湖这边出来。 遥想当年,脚夫们早早起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午时来到这一片树林,稍稍歇脚,牛马加料,脚夫则悠然抽一锅旱烟,熟人间随便拉几句闲话。……也只是想象,“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这个碑是土路和石路的分界,真正的虞坂青石槽出现在眼前。 青石槽 是虞坂中一段,槽中建有关卡,一边悬崖,一边深沟,关门上刻“古锁阳关”。 原来南面门洞口两旁有对联曰:“矗矗树屏藩南顶天柱;亭亭罗保障北护虞州”,北门洞下有石刻八字:“虞晋分野,平安通衢”,现已不存。 虞坂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寰宇记》:“春秋晋假道于虞以伐虢,即此路”。在“假虞伐虢”之前,虢屡次伐晋:公元前718年“(周)王命虢公伐曲沃”,公元前703年,“虢仲……伐曲沃”,公元前668年“秋,虢入侵晋。冬,虢人义侵晋”,也都走的此路。 虞坂更多承载的是潞盐外运的历史重任,这是一条几千年的运盐古道。几千年的繁忙被风吹去,几千年碾踏形成的深凹的车辙和马蹄痕赫然在目。从古盐道中间只有一道车辙,可以判定运盐可能一直用独轮车。 这条古盐道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传说。一说大禹开凿,一说武丁(商王)开凿。我看了卫星地图,不由叹服远古先民的智慧,那个时代他们贴近地面生活,活动局域也相当有限,但他们却准确地找到中条山系中最窄处。 相传修路时,舜帝和他的妻子前来加入了修路队伍,他们在大石峡附近的儿女窝休息一晚,上苍赐生了五儿三女,他们睡过的那段石路变成了白色,长约9尺、宽约5尺,迥异于古道青黑色石板,这个“龙床”就是此后帝王“九五之尊”的来历之一。又说当年周穆王驾八骏之乘穿过此道,《穆天子传》载:“戊子,至于盐〔运城盐池〕。己丑,天子南登于薄山窴軨(即颠軨坂道、虞坂)之隥,乃宿于虞”。最出名的莫过于伯乐相马和假虞伐虢了。《战国策》记载:昔骐骥驾盐车上于虞坂,迁延负辕而不能进,此盖其困处也。李白在《天马歌》中写道:“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以此自叹。 盐道从新石器时期,一直沿用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清朝时有兵丁驻扎,专事维修道路、收取过路费和治安巡逻;民国时虽无专职维护人员,但有当地饥民数十人从事道路修补,靠过路的运输专业户们捐钱捐粮糊口。抗战时期曾有数千川军驻防,1940年前后,日军为发动中条山战役,绕开险峻难行的虞坂盐道,由运城至平陆重新选择路线修筑公路,以便机械化部队运动,这就是现在209国道运城至平陆段的前身。1948年运城解放,解放区政府成立了安邑潞盐运销公司,从东郭盐栈往河南会兴镇转运栈运盐,还是走的虞坂盐道,到茅津渡装船,河对面是会兴渡,过河后人扛和牲口驮到转运栈。当时骡马驮运,一匹骡马驮运二、三百斤。此后,虞坂盐道逐渐弃用。 虞坂巅軨道,东郭镇磨河村山底——虞坂(中条山北麓一段近20里蜿蜒崎岖的长坂坡地)——虞城(中条山上一片宽阔平坦的“平原”即虞原,古虞城、今张店镇所在)——巅軨(巅軨坂,道路险峻,称为軨桥)——圣人涧——茅津渡一线,整体上与今国道209基本相合。盐湖东郭乡界滩村魁星楼 ,到了界滩村一问,一老者说魁星庙在山上。巷道里夏凉的村民不少,问了两次路,来到村边山下,就望见了山坡上的魁星楼。村边一户人家的女主人给指了上去的路,我便爬上过去。 发现是新建的,似乎只有台基是老的。一层平面方形,二、三、四层六边形,4米多高,我看这叫庙叫楼都不合适,从外形看显然是塔。一层正面砖券洞门入室,内供魁星像。 古建筑文物方面,重修与重建的界限如何划定?文物界似乎无严格的标准。古建筑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所记录下来的各个朝代修建时的建筑形制、结构法式、构件质地以及制作工艺。我想重修的话, 建筑形制、结构法式不变, 制作工艺不变, 原构件要保证在70%以上,否则,就大大伤害古建筑的元气和价值。这个标准达不到,就应归入重建。安邑塔叫“ 太平兴国寺塔 ”,俗称“安邑塔”,位于安邑北街,2013年3月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属太平兴国寺禅师之墓塔,建于宋嘉祐8年,为八角形砖塔,塔体四裂,原高86米,13级,现存71米,11级,以现在的高度仍然是全市最高的佛塔。路过安邑,远处就可以看到。 从南面和西面看,都是开裂为两半,所以说是四裂。一直以为是一裂为二,全面看问题就是这个道理。 郭村泰山庙大殿 ,在盐湖上王乡郭村,土围墙,庙内仅存元代大殿,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据说正殿大门两旁的石雕龙柱,为明代重修之物,柱上雕龙,龙爪抓有人头。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1926年2、3月间汾河流域之行,见到28根类似石柱,李济当时认为这类文化值得详细考察。我在新绛泉掌关帝庙见到了十数根类似的龙柱。 陶朱公墓 在陶村,存碑楼一座,额题“越名臣”,高米。碑楼系清康熙33年“重修陶朱公墓碑”。碑楼旁有1986年原运城市政府文物保护标志。 范蠡(前536—448年),出生楚宛地三户邑,与宛令 文种 相识、相交,二人不满当时楚国政治,一起投奔越国,辅佐勾践兴越灭吴,成就霸业。范蠡功成身退,化名 鸱夷子皮 ,浮海出齐,父子耕于海畔,兼事渔盐,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不久,范蠡自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间行以去,止于陶(宋国陶丘)。宋乃“天下之中”,范蠡父子耕畜 废居 ,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不久致赀累巨万,自号“陶朱公”。晚年仰慕介子推,思归故里(其先为晋大夫范氏),散其家财,适晋以终,其后裔所居之地称陶村。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尊其为“商圣”。 这里有一个词语“ 废居 ”,废,出卖;居,囤积。谓货物价贱则买进,价贵则卖出,以求厚利。蔡伦墓, 陕西省洋县龙亭镇龙亭村有一座,湖南省耒阳县有一座。陕西洋县是蔡伦的封地,湖南耒阳是蔡伦故里。而盐湖区王范乡王范村也有一座 蔡伦墓 ,蔡伦怎么与王范扯上关系?未予考证。蔡伦发明造纸术,于世界文明功莫大焉。蔡伦是宦官,本地乡间以“蔡伦”为“无后”的隐语,似对蔡伦不敬。 嘉庆元年(1796)立的墓碑, 在王范村村西三叉路口。听说墓冢还有一段距离。 盐湖上郭镇上郭村西 李母马太君淑德碑楼 ,在村边地里。碑题“例赠修职佐郎荣波李公继配马太君淑德碑”,咸丰9年(1859)立。修职佐郎,正八品或从八品散官。 注意到这个碑座是莲花座而不是龟趺(又名赑屃、霸下),首次见到。 仿木石雕,雕刻精细。 三路里镇三官庙戏台 ,创建于元代以前,梁记板题有: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崇祯十年(1637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均有修葺。戏台坐西朝东,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歇山复合顶。前有抱厦一间,面宽三间,进深一间,面宽与整体建筑比较略有收缩,使整体建筑平面呈“凸”形。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官”,又称“三元”,即天官、地官、水官,为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一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庙其它建筑被毁,仅存戏台,三官塑像放置在舞台后部。 梁架正中间设垂莲柱一枚,通过戗脊与四角相连,布局新颖。 两边的雕龙石柱
苏轼豪迈奔放,杜甫关心民间疾苦,李清照婉约,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陶渊明田园生活淡薄名利,不畏强权,辛弃疾大气豪迈
转眼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优秀的毕业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
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下面我为大家准备了范文作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 [1]黄路阳、郇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
黄河古渡口,盐驼旧驿站——赏田丰《盐驼古道驿站》摄影作品集 额博 / 文 ~ 前几天影友田丰来电话告诉我,他经多年拍摄的黄河《驼盐古道驿站》摄影画册即将付梓。这
道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道教系列条目 基本教义 道,德,三清,修炼 重要人物 老子, 庄子, 张道陵 张角,葛洪,陈抟,王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