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素V587
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简称“创博会”)是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江苏省文化厅、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国家级文化创意博览交易盛会,每年4月在苏州举行。“创博会”是文化创意设计产业领域的全国性专业博览会。“创博会”强调创意设计产业在整个文化产业链中的前端引擎作用;突出长三角地区、特别是苏州地区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展会重点在于以人为本,加强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创意设计人才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基础性作用。
石小鱼苗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院校代码是10960。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学院介绍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江苏省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为首批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立项建设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截至2021年1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61亩,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实训中心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建有工作室97个,有在校生5400余人。
截至2021年1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40余万册,订购中外文报刊800种。有各类机读文献和数据库20余种,本地镜像图书约22万册,订购电子期刊210种。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为1958年8月创办的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历史渊源则可上溯至油画家、美术教育家颜文梁创办的苏州美术学校(1922年)和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文革”期间,学校停办。1979年7月,恢复成立苏州工艺美术学校。1999年8月,经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苏州工艺美术学校、苏州市轻工职工大学的基础上组建成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学校成为江苏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年12月,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总数297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高级职称占比,其中二级教授、三级教授、省“333”工程和“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1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专任教师总数的。有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2个。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月,学校设有7个二级学院,开设25个专科专业。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1月,学校有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重点专业建设4项,江苏省职教示范专业1个,江苏省劳动社会保障厅“双证融通”试点专业1个,江苏省重点专业建设4项,江苏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群4个,江苏省品牌专业1个,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江苏省级品牌特色专业7个;有校内实训基地112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2个,江苏省级高职高专实训基地9个(其中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江苏省级精品课程(群)7门,江苏省外国留学生精品课程3门。设有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文旅部非遗传承人群培养基地、全国妇女手工艺培训示范基地,另设有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江苏省工艺美术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1月,学校牵头建设的江苏省艺术设计职教集团,对口帮扶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艺术职业学院。2020年,学校与河北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共建“教学实践研发基地”,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创博会展览有限公司、苏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吴中区光福镇、东山镇、横泾街道、高新区镇湖街道以及东海县等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服务合作。为江苏省培训工艺美术大师90余人,举办东海水晶雕刻工艺、宜兴紫砂陶艺传承人群创新应用等研修培训班;培训江苏省职业院校骨干师资240人,非遗传承人群培训500余人。
截至2021年1月,学校设有江苏省教育厅与法国巴黎教育局联合创办的“中法江苏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中心”、学院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共同成立的“中英苏州艺术设计教育创新中心”。与法、英、日、加等国家的20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2020年,学校参加了2020荷兰设计周云展。
学科体系
根据2017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江苏省职教示范专业1个,江苏省劳动社会保障厅“双证融通”试点专业1个,国家重点专业建设4项,江苏省重点专业建设4项,江苏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群4个,江苏省级品牌特色专业7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4个,江苏省级高职高专实训基地5个,市级重点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学院重点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江苏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江苏省外国留学生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级精品课程(群)7门,江苏省级精品教材3部、获江苏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2013年,学院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16年,学校通识教育项目三位一体人文公选课教学改革项目获苏州市首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科研平台
根据2017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江苏省优秀服装设计机构(中心)1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江苏省研发推广中心1个,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保护示范基地1个,校级研究机构4个。
江苏省优秀服装设计机构(中心):服装工程系服装设计中心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江苏省工业设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江苏省研发推广中心:江苏省工艺美术传承保护与研发推广中心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保护示范基地: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研究所)
校级研究机构: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万宝宠物设计玩具研发中心、锦霓人造皮草服装服饰设计研发中心、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13年立项项目共44项,其中省部级10项,市厅级31项,局级3项。省部级项目中,省哲社基金课题3项,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4项;市厅级项目中,省高校哲社基金研究项目23项,省现代教育技术十二五课题2项。
2013年,学校文化部科技创新重点攻关项目《苏州传统失蜡铸造工艺的挖掘与传统研究》项目,申报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组织2013年跨界课程《桃花坞》主题项目申报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设计专利23项;组织《“雷山苗族元素”旅游品创新设计》优秀作品申报专利50多项。
根据2017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教师共发表科研学术论文697篇,其中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1篇;主编、参编学术著作33部;出版个人作品集9部;作品参展参赛获奖703项;专利授权228项;著作权登记1900项。
特色专业及学科
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室内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景观设计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室内设计与工程管理、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专业:艺术设计(玩具设计)、产品造型设计
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装饰艺术设计、书画鉴定等
江苏省示范院校省级特色专业:动漫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景观设计、影视动画
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建设专业:动漫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雕塑艺术设计与制作、景观设计
文化传统
学院标志以ART(艺术)为主要设计元素,以大写字母A为基本型,左侧线条变形为阶梯,与字母T谐音,镂空字母R挑出中空的内容结构,标志采用象形与会意手法,将具象的字母抽象成各种线形和角度,虚实相生,整体塑造呈稳定的三角形。
A是英文字母的首位,代表追求卓越。A是学院标志的主要结构,辅之以大红的整体整体色调,展现了学院积极向上的昂扬态势,展现了与学院发展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
A也与汉字“爱”谐音,代表大爱无垠,爱是教育的灵魂,大爱是教育的境界,爱的教育包含了教育者的责任心、道德心、关切心,爱也是受教者追求进步的强大支撑,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精神。
R是汉字“人”(REN)的首位字母,代表艺术人生。R字以丰富的形式语言,增加了标志的灵动与互动,衍发了艺术与人生的多面意义,艺术设计生活、设计人生,生活是艺术永远的灵感源与服务地。
T与汉字“梯”谐音,展现为连续攀登的阶梯,在内涵上与A字所喻示的校园进取精神互为印证,富有“攀登、传承、探索”的积极内涵,喻示学院在不断的追求中,勇于承担教育责任,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和繁荣。
学院标志概括了艺术与人生、教育和责任的相互关系,综合体现了学院的办学思路、办学宗旨和育人方式,文化符号意义鲜明,显示了学院的人文精神。以此激发全体工艺美院人积极发扬艺术人生、大爱无垠、追求卓越、充实光辉的校园精神,达到个人事业、学院事业和社会事业的多重光辉境界。
小花花cat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背靠丰富的 历史 文化资源,又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区,拥有以文化辐射全国的先天优势。苏州虽是地级市,但在各类影响力榜单中常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一起出现,亮眼的成绩得益于苏州文化广电和 旅游 局的战略布局与平台搭建,即将来临的苏州创博会就是秀出苏州文产发展趋势的重要舞台。
作者 | 曹学燕(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 田佳宁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4757字 | 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光是带着古朴气息的姑苏二字,就让人对苏州心生无限向往。从唐宋时期的天下粮仓到现在全国首个 历史 文化名城,凭借着“拼”出来的张家港精神、“闯”出来的昆山之路、“融”出来的园区经验三大法宝, 苏州在2020年已经实现了2万亿元的GDP总量,仅次于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和西部龙头网红城市重庆。
清代《姑苏繁华图》
要论苏州模式的独特之处,很大程度在于其对当地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创新。 一方面,基于其园林建筑等物质基础提升 旅游 影响力,在抖音热门 旅游 城市榜单中连续两年位居前十,最新数据2021年五一期间排名已升到第四;
另一方面在新时代、新技术、新受众的背景下积极让传统文化融入潮流, 《天工苏作》就是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核雕、苏绣、香山帮营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传承故事,得到了不低的评价。
自2012年开始,苏州创博会已经连续举办九届,逐渐成为苏州促进文化贸易和扩大文化消费重要平台,累计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创意设计企业参展,促成交易总额近400亿元。
转眼已到了第十届苏州创博会,9月23日-25日,第十届中国苏州创博会,将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受疫情防控影响,延迟近一月的创博会精彩依然。
十年发展,独树一帜
苏州创博会发展至今,获得了国家相关政府部门、江苏省、苏州市的大力支持, 2020年正式入选江苏省首批AAA级专业展会。 每年一届在苏州举办的创博会由国家文化和 旅游 部、江苏省人民政府支持,苏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文化和 旅游 厅联合主办,旨在推进创意设计与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当地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推手。
历届苏州创博会展览主题
即使是疫情期间,2020年第九届创博会也在持续发挥着影响力,联合腾讯打造“线上展览”, 探索 出展览新模式。 一方面,稳住了现实影响力, 保持4万平方米的展览展示规模,汇聚国内外400余家参展商、2万多件创意设计新品; 另一方面探出了展览新路, 达成了第一个疫后举办的文化类博览会,第一次在夜间开放展览,第一次利用五种语言同步宣传推广等成就。
2020年第九届创博会现场
整体来看,苏州创博会的十年积淀关键在于不忘初心,持续发展。
从上表统计的十届苏州创博会主题发展可以看到其一直没有脱离生活这一主题,始终作为“高品质美学生活专业展”存在,展陈内容也和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将文化与生活完美融合。 比如2020年第九届创博会中,“姑苏八点半 舒心夜相伴”苏州夜间经济主题展围绕“夜Show、夜食、夜购、夜娱、夜游、夜宿”展示夜间特色消费产品,用文化创意设计点亮人们的“夜生活”。
苏州夜间经济主题展
姑苏八点半的景色
扎根当地,文化联动
在苏州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指导下,苏州市文化广电和 旅游 局承办的第十届苏州创博会(2021年9月23日-25日)又出新招,围绕“设计引领·数字赋能”的主题布置了“创业设计与产业融合”“数字赋能新业态发展”“大运河文旅融合展”三个展陈,同时在以主会场为核心的基础上,设计了覆盖苏州全市的多个分会场。
2021届创博会会场分布
创·设计——创意设计与产业融合展
创·设计板块充分发挥苏州创博会产业融合和沟通的桥梁特性,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 “为创意设计推广、交易和交流提供平台”要求,成为连接国内外个体、组织、机构的节点。
创博会连接连接多方
其汇聚了国内外专业设计力量举办多个独立展览,包括“博物馆文创设计展”“第七届‘紫金奖’苏州赛区暨首届苏州文旅创意设计大赛成果展”等文创产品展示在内, 联动独立文创设计师、高校师生科研及资源以及对口企业,真正实现创意设计与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增长。
往届现场
趋·未来——数字赋能新业态展
趋·未来板块在十届苏州创博会中首次将数字技术纳入主题,围绕苏州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规划要求,展示苏州以“数字创意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及发展成果,通过“动漫影视产业及文化装备展”“未来图书馆展”“电子竞技”等展览呈现未来产业发展新形态。
往届现场
融·文旅——大运河文旅融合主题展
该板块是作为同期举办的大运河文化 旅游 博览会的文创产业展览存在,主要突出大运河元素,提升运河文化、江南文化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苏州拥有着广泛的文旅资源,并且是大运河流经的重要 历史 名城。此次苏州创博会作为大运河文化 旅游 博览会的构成部分之一,也带来了当地资源挖掘和文旅发展的新契机。 将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和苏州固有文化资源融为一体,可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也指出了展会发展要包容更多、更丰富文化的路子。
苏州创博会与大运河文化 旅游 博览会形成联动
总的来说,此届苏州创博会内容丰富,在前九届创博会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围绕着苏州文化产业倍增和打造“江南文化”品牌的新任务、新起点, 紧扣“十四五”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全盘更新创博会发展蓝图,覆盖多样化的受众。
其面向对象本质上是苏州文化产业发展链条上的各方利益相关者, 对源头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者大力扶持提供机会,为终端的相关企业和潜在消费者搭建好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最后积极响应至政府政策层面,并与高校科研资源形成互动,促使当地形成良好的文化产业氛围,反哺整座城市的发展。
区域发展,名片打造
借着苏州创博会的“东风”,苏州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日新月异。
国内, 苏州市在《关于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意见》《关于落实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扶持政策》等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从天下“粮仓”转型为天下“文城”; 国际, 苏州市积极构建全域性、整体性的 历史 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努力建设世界级别的遗产典范城市。 苏州创博会,既是苏州市产业发展的一次年度总结,也不断 探索 革新发展的方向。
提升数字赋能程度
迎接数字新时代,苏州创博会和苏州都落到了实处。微观层面,去年疫情的云展览模式得到了实践检验, 今年的第十届创博会增加了“主播聊创博”系列直播分享活动、“追踪者的倒计时”实景解谜活动、“云上创博会——线上招商服务平台”等数字技术支持的新形式,并且在宣传的过程中积极借助各类新媒体平台提升影响力; 中观层面,创博会“趋·未来——数字赋能新业态展”中的内容主题都围绕着互联网+文产展开,秀出了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多元应用。
最后在宏观层面上,苏州的数字文化产业规模稳步增长,目前拥有的数字文化企业涵盖动漫 游戏 、影视创制、演艺 娱乐 等文创领域。苏州市相城区的不少企业都参与了知名国漫的制作, 比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400个 (总计1800个) 特效镜头就是由苏州高铁新城的苏州红鲸影视制作。
立足本地文化资源基础,在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发挥数字文化核心技术优势,才能成为全国数字文化产业“芯”高地。
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力——苏州古城保护的价值》提出了文化力这一指标(一级指标为中国 历史 文化传承保护城市文化力,二级指标分别为城市文化支撑力、城市文化服务力、城市文化消费力和城市文化传承力),苏州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位列前十。这一方面得益于苏州丰富的 历史 文化沉淀, 以手工艺为例,其门类众多,在全国工艺美术品类中中,光苏州就拥3000余个品种,50多项民间工艺被列入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另一方面也少不了苏州在文化保护和发展上的持续努力。
“文化+”发展理念是苏州始终的坚守,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苏州市认定文创产业重点项目232个,总投资2185亿元,投资规模在全省名列前矛。
创博会就是孵化产业项目,进一步积累优质产业资源, 以“招展带动招商”的巨大平台,助力苏州不断拓展优秀品牌、重点项目、优质展商资源的沉淀渠道, 提升展会品牌价值和综合竞争力的同时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
打造江南文化品牌
苏州坐拥享誉海内外的古典园林等 历史 文化遗产, 拥有“世界遗产典范城市”“联合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两张世界级名片,并早在2014年就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 从 历史 渊源和地理位置两个层面上来看,苏州文化都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地带,如美学家潘知常评论所言:苏州文化“最江南”,江南文化“最中国”。
苏州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申报片
从首届苏州创博会开始,苏州就积极和国际接轨,搭建起国际文化创意设计的交流平台,将世界学者、艺术家、学生、企业等都纳入其中,展现出国际范儿。
在固有资源和后天平台建设的基础上, 把苏州打造成江南文化品牌,不仅事关当地,更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相互融合。《“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苏州“运河十景”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重磅政策表示, 苏州将在2021年到2023年时间努力提升在江南地区的影响力,成为一大知名品牌,向国内外传播江南文化。
苏州的名片打造正如苏绣一般,一针一线,踏踏实实勾画出一幅逐渐清晰的版图,以当地独具一格的精神文化产品为核心,在更大范围及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推动当地文化、经济、 社会 全面发展—— 巧夺天工,尽显名城魅力。
结语
回顾苏州创博会的十年发展,其和苏州文化崛起的路线不谋而合,均围绕着城市生活步步展开,让文化融入生活,让生活带上文化气息。只有当一座城市的每个人都熏染在文化氛围中,城市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文化产业也会历久弥新。
苏州大学考博申请不是必须要求出版文章。根据查询想换公开资料,苏州大学2023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要求考生坚守学术诚信,无学术不端行为记录,有好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
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雨丝袭来的微凉,触动久遭冷遇的苏轼,他不禁哀叹:自来黄州,“已过三寒
创业小论文1000字(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
元代的苏绣,见诸文献记载的并不多。在苏州博物馆内收藏有元代黄绢刺绣金龙云纹衣边。 这是在苏州盘门外,元末周王张士诚母亲曹氏墓内出土的,有苏绣衣裙残边4件,其上各
浅析中西方建筑哲学文化的差异 引言: 什么是建筑哲学?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艺术鉴赏三原则,“走着迂回的路径,从越来越逼近中心的圆周把建筑艺术的源流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