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ciao情歌
1:战争促进科技的发展2:是人们更加的珍惜和平,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60年,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相关研究至今仍是国际史学界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这方面的著作约有3万余种。在我国,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前夜,就已有这方面的著作问世。 1944年6月,湖南群社出版了文元钰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空前关注,相关研究成果百花竞放。 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表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充分掌握历史文献资料,努力提出一些有说服力的新观点。比如,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等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一书,在充分掌握和分析研究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别于传统认识的一些观点:战争开始阶段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为时很短,只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前,1940年4月德国进犯丹麦、挪威时期;到了6月,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开始活动,这时战争已具有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 本着“博采众长,刻意求真”的精神,对于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比如,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的5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1999年版)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问题,强调“帝国主义制度全面危机的加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法西斯主义国家的崛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根源”;“西方民主制国家的绥靖政策,是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来的加速剂”。关于引起广泛争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针对“1931年说”、“1937年说”、“1939年说”和“1940年说”等多种说法,该书基于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战争发动者不同的情况和战争发展轨迹的差异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分别在东方和西方先后爆发的。1931年9月,日本在中国挑起“九一八”事变、在东方揭开大战序幕后,又于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大战由此在东方爆发。1935年10月,意大利在西方最早挑起入侵阿比西尼亚的战争。以后,又经过德意联合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不流血征服,到1939年9月德国大举进攻波兰,大战由此在西方爆发。应该说,这些分析多有新意,较为符合历史事实。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这是我国从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大多数学者的共同特点。具体来说就是,尊重历史,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进行综合研究,而不是仅仅作为军事史来写;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自觉清除“欧洲中心论的影响”,重视探求和揭示大战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和世界影响。 肯定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阐述抗日战争的世界影响和国际意义 经过我国学者的多年研究,中国抗日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抗日战争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具有重大的世界影响和国际意义,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比如,胡德坤、罗志刚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专章阐述“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该书指出,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以“七七”事变为起点的中国全面抗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中国抗日战争代表了这一时期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方向。 中国抗日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比如,王振德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一书指出:中国6年的局部战争、8年的长期抗战,迫使日本的一切军政施策均以解决侵华战争为中心,无力与德军呼应,致使德意日三国军事条约形同废纸。这样,同盟国无后顾之忧,才顺利执行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取得大战的完全胜利。如果低估了中国战场在大战中的战略地位,就不可能写出科学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抗日战争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比如,韩永利著的《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通过对抗日战争对战时美国大战略的作用与影响的研究,论证了中国战场承担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战略责任,有效地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其他主要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战略关系是一种相互支持的互动关系,而非美国的单向支持。 既注重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史料发掘,又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在不断深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起点、性质、分期以及绥靖政策、法西斯主义、大战中的中国战场、大战的影响等问题研究的同时,我国多数学者努力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揭示法西斯专政的本质及其规律。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离不开对法西斯主义的研究。中国史学界早就把法西斯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朱庭光主编的《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法西斯新论》(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法西斯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三部专著先后问世。《法西斯新论》分析了种种法西斯主义现象,并进行了新的理论解释;《法西斯体制研究》分别探讨了德、意、日的法西斯体制。陈祥超著的《墨索里尼与意大利法西斯》(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着力研究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历史与现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法西斯专政和二战期间许多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 致力于防止法西斯势力再起,维护世界和平。在现实生活中,法西斯政权虽然早已覆灭,但法西斯思想并未根除。半个多世纪以来,新老法西斯分子一直企图卷土重来。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尚未肃清,军国主义分子依然在活动。他们公然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战争,试图为日本军国主义翻案。这在历史研究中也有突出表现,出现了以为日本法西斯主义翻案为主要目的的“修正学派”,即“翻案学派”。我国学者对法西斯主义的研究,对于防止法西斯势力再起,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以及史料发掘等方面取得进展。比如,王捷、杨玉文等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军事科学院等单位近百名中青年学者花费10余年时间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收集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关系、外交事件、战略战役、军事组织、军队编制、武器装备和历史人物等1万余词条。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一些出版社也出版或修订再版了一批著作。如《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22种(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版)、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编著的《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暴行》(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第4版)、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的《中国抗日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第2版)、刘启安著的《叫魂———侵华日军常德细菌战首次独家揭秘》(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和李蓉著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等。这些都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和学科建设。
tuzhiluobo
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考文献可谓汗牛充栋。这些参考文献大多不全面,这并不奇怪,因为到1980年单单苏联就出版了万种书籍。尽管如此,从大部分好的二战通史书中可以找到重要的参考书目,诸如卡沃科雷西(P. Calvocoressi)、文特(G. Wint)和普里查德(J. Pritchard)编撰的《全面战争》(Total War)的修订版(伦敦,1989年)。我想与其提供这样的参考书目,不如展示五十本英文书籍,这些书籍合起来可以勾画出一幅由这场战争中最重要的事件和主题组成的综合画面,使这场大战变得易读,根据这些书籍,最普通的读者都可以获得他自己对战争的想象,以此作为深入阅读的向导。文 | [英]约翰·基根这一书单不可避免地体现出我本人的兴趣和偏见,当然并不全面;例如,它不包含关于1939年波兰战役、斯堪的纳维亚战役或意大利战役的书籍;它没什么关于西方水域内发生的海战和空战的内容;它偏向于欧洲而非太平洋的激战。然而,这些侧重主要是由于著作的空白。依然没有任何书籍满足我本人为波兰战役或意大利战役所设定的标准。如果这种判断似乎轻视了美国、英国和英联邦史官们的卓越著作,那么请注意的是,由于篇幅所限,我只能涵盖本书出现的若干书籍,却不得不省略另一些。我没能囊括用英语以外的语言撰写的书籍,尽管我特别期待包括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的战争日志,即希特勒作战参谋的日常记录。其全称是:施拉姆(P. Schramm)主编的《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战场日记》(Kriegstagebuch des OKW der Wehrmacht),第1册至第8册,1963年在慕尼黑出版。这五十本书籍的出版地大多是伦敦,除非另外说明,版本都是最近的,包括那些英译本。有关战役的必要指南是文森特·艾斯波西多(Vincent J. Esposito)上校的《西点军校版美国战争地图集》(The West Point Atlas of American Wars),两卷,1959年在纽约出版;其中包括主要战场的细致入微的地图,无论美军是否参战,对开页辅以清晰的叙述。
贝贝克2011
2007-01-11 10:49: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0日继续欧洲之行,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面。默克尔向安倍保证,她支持欧洲联盟维持对中国军售禁令的立场不变。有分析指出,刚刚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德国如果坚持对华军售禁令,有可能影响中德关系。 安倍此次出访欧洲,积极寻求主要欧盟会员国就维持对中国军售禁令提出保证。他说:“我认为中国的成长,对全世界来说是个机会,我曾于去年10月走访中国,同意与他们建立符合相互利益的战略伙伴关系。但另一方面,中国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国防预算快速成长,却欠缺透明性。” 安倍还说:“我向默克尔总理说明日本的关切,也即欧盟若解除对中国军售禁令,可能会影响到东亚(安全)。” 默克尔则说,德国无意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立场没变。她还说,将继续与中国进行法制国家对话,而“促进中国保护知识产权,同样也是德国与日本的共同立场”。 德国刚刚于2007年1月1日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按照惯例,轮值主席国有权对欧盟半年内的大政方针提出自己的建议,能够对欧盟决策施加重要影响,这将使德国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可以为推动欧盟军售解禁发挥关键作用。有分析指出,如果默克尔总理在推动欧盟解禁问题上发挥积极影响,将为中德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而如果德国以轮值主席国的身份继续对军售解禁问题消极回避,那么中德关系的发展将不可避免遭受挫折。 另有分析指出,对华军售解禁问题事关中国与欧盟关系的政治基础。欧盟一再表示愿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但同时却迟迟不愿意解除这一政治决定,表明欧盟尚并将中国作为真正平等的伙伴看待,即中欧关系在政治上并不平等。在这样具有歧视性的政治基础上,中德之间是很难发展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的。 据了解,欧盟维持对华军售禁令已达17年之久。2004年12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正式决定将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纳入欧盟的议事日程。自那时以来,欧盟多次再重申继续致力于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政治意愿”。 有分析指出,虽然欧盟内部要求解禁呼声越来越高,但至今拖而不决。主要原因是来自美国的阻力。据媒体披露,自从中国要求欧盟取消对华军售禁令之后,华盛顿利用各种场合和渠道做欧盟国家的工作并打预防针。 美国的反对态度主要基于两点考虑:其一,欧盟重新对华军售将导致“台湾海峡军力失衡”,美国扶植台湾、保持两岸力量均衡的战略将受到严重挑战。其二,欧盟的军事科技将有助于缩小美、中之间的军力差距,将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根据美国五角大楼的战略,美国应对它的“潜在竞争对手”保持10年到20年的领先优势,因此,欧盟解禁将可能使美国逐渐丧失这种优势。 中国方面则认为,武器禁运政策是“冷战时期的遗产”,而且废除此项政策的政治宣示意味将大于其军事上所代表的意义。在中国已经成为欧盟的重要经贸伙伴,而且共享一些国际政治的地缘战略价值之后,废除禁运政策才能真正落实欧盟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 在欧盟内部,法国的立场与德国相近。法国方面认为,解除禁运政策将无实质军事上的立即效应,因为法国自1992年至2001年对中国的武器销售只有7千万欧元,而对赛浦路斯则达亿欧元,对马来西亚也达7亿欧元。
lichao798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吗?既是也不是。这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一个国家想在欧洲夺取统治地位,从而普升为世界大国的最后尝试。 如果没有希特勒,二战会爆发吗?不会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肯定不会在1939年爆发。可以认为,1939年德国在没有希特勒的情况下也会成为欧洲大陆最重要的国家,并取代法国的主宰地位。这是否会导致战争,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是认为这样的欧洲战争发展成为世界大战是不大可能的。 德国是否注定要统治欧洲?希特勒肯定相信这一点,他能说服大多数德国民众。这是德国国防军和工业界在与力量非常强大的世界大国进行对抗的6年战争中取得不俗战绩的原因。没有德国人民,希特勒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不过,如果没有希特勒,在这6年里保持一定程度的全国团结和纪律也是不可想象的。 1914年与1939年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重大区别是:即使是威廉二世的坚决反对者也不会说只有这位德国皇帝一人应对1914年的战争负责。但要对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责的只有希特勒一人。由于他缘故,对二战爆发原因的理解要比一战容易。 从1933年到1939年,希特勒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39年,德国是欧洲实力最强的国家,比俾斯麦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更强大、疆域更宽广。与俾斯麦不同的是,希特勒甚至是在没有打仗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的。但是,希特勒的野心在继续膨胀,他要取消波兰的独立。波兰人奋起反抗??结果是二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两天后英国和法国向德国宣战。但对一战骇人听闻的血腥屠杀还记忆犹心的欧洲人民很少有、甚至根本没有父辈们1914年参战时的热情。简言之,1939年大多数欧洲人民都害怕战争,希特勒却不怕。德国国防军凭借进行战争的新战略战术占领了波兰。
yellowmoon27
我个人极力推荐 英国 李德哈特 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本人看过的唯一能没有政治倾向,全面,能客观看待二战各方的书,这本书李德哈特花了23年,这本书大体的思路是按时间的顺序将整个二战分为前奏1939~1940—爆发1939-狂澜1940-蔓延1941-转向1942-退潮1943-低潮1944-终结1945 这几个部分,每个时间段内分别讲述在这期间发生在各个战场的重大战争和战役,地理跨度从挪威到非洲,大西洋到苏联,从中国到西南太平洋诸岛发生的所有战役都有宏观的描述,在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细节,数据都是作者经过多方比对,在根据当时情况的综合得出的,作者对于真实性的追求你可以在书中介绍中看到,这本书的汉译本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钮先钟先生翻译的定价75元,本人也是第一次花75块买本书,感觉很值,比我以前看的所有书写得的都好,他的其他著作我没有看过所以就不推荐了,希望有机会你可以读一读,简单的就是这些了,欢迎采纳 李德哈特的简介:(1895-1970年)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获上尉 军衔。战后,因伤病从军中退役,从事军事研究及写作。先后在报社任军事 记者、军事专栏评论员。1937年出任英国陆军大臣军事顾问。他潜心于军事理论研究,曾与 富勒 等人一起提出了战车、机械化步兵和飞机联合作战的现代战争原理。他一生著述颇丰,共写下了30多部军事著作和大量论文,其主要著作有《战略论》、《战略:间接路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隆美尔战时文件》等。被奉为“20世纪的克劳塞维茨”、“军事理论教皇”。。。。联接: 无与伦比的军事史知识,一本迄今为止描写二战史最好的书——伦敦时报
这是二战的大概思路:二战 爆发时间 1939 9月1日 ,标志:德国入侵波兰 交战双方 轴心国:德国(希特勒) 意大利(墨索里尼) 日本(东条英机) 芬兰
对越自卫反击战,又称中越战争,是指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中国越南两国在越南北部边境爆发的战争。广义的中越战争,是指从1979年到1989年近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吗?既是也不是。这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一个国家想在欧洲夺取统治地位,从而普升为世界大国的最后尝试。 如果没有希特勒,二战会爆发吗
1944年6月,随着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二战场”,加快了轴心国的灭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二战的始作俑国——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
山东 益宣 大森摘要: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有三十余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产生了很多的独生子女家庭,这一政策对国家和孩子的成长带来巨大影响。目前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