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67

喵呜兔几
首页 > 期刊论文 > 关于顾城论文范文资料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开心土星

已采纳

概述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

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

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 顾城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56年9月 逝世日期: 1993年10月8日 代表作品: 《黑眼睛》《英子》《白昼的月亮》 目录[隐藏] 生平简介 顾城简介 顾城简介(2) 关于顾城 顾城的帽子 诗句经典 顾城:《给我的尊师安徒生》 顾城 童话诗人 顾城的遗书 生平简介 顾城简介 顾城简介(2) 关于顾城 顾城的帽子 诗句经典 顾城:《给我的尊师安徒生》 顾城 童话诗人 顾城的遗书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1956-1993) 顾城,男,原籍上海,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顾工下放山东广北农场,1974年回北京。

做过搬运工、 锯木工、借调编辑等。

“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 并进入社会性作品写作阶段,1974年起于《北京文艺》、《山东文艺》、《少年文艺》等报刊零星发表作品 。

1977年起 重新进入纯净 写作,在 《蒲公英》小报 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

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

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

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1992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1993年,又获德国伯尔创作基金,在德国写作。

1993年10月8日 于新西兰所居岛因为离婚与其妻谢烨发生冲突,谢烨受伤倒地,过程成谜,顾城随即自杀,谢烨于其死后数小时不治。

媒体捕风捉影称“顾城用斧头杀妻”,令诗人在死后从童话诗人被妖魔化成精神异常的杀人恶魔,死后蒙冤。

(从顾城姐姐顾乡所做“顾城最后的十四天”中看,斧头只是偶然在场物件,跟案件根本无关。

) 1993年3月曾回国探亲,惨案发生时,值其夫妇从德返新西兰不久。

顾城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英子》(1994年元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与 谢烨 合著)、《灵 *** 语》(1994年3月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老木、阿杨编)、《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城》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法等多国文字。

另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在前进》,组诗《城》、《鬼进城》、 《从自我到自然》、《没有目的的我》。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

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编辑本段]顾城简介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经历过“文革”的一代青年,对著名朦胧诗人顾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这两句诗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代新诗革新的起点。

在顾城冥寿50周岁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顾城文学系列”首卷―――《顾城文选?别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顾城1962年开始写诗,1987年5月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诸国,后定居新西兰,1993年10月8日,他与妻子谢烨双双死在新西兰激流岛上。

据此次“顾城文学系列”策划人刘曦强介绍,此套四卷本将延续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选由“顾城之城”网站站主江晓敏和顾城胞姐顾乡联合编选并注释。

总计 150多万字的散文体作品,囊括了顾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这一创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顾城。

“顾城之城”站主江晓敏是浙江温岭一所中学的高三语文老师,她于1993年阅读了诗集《海篮》开始接触顾城的诗,“1994年读《诗探索》上面顾城的朋友文昕写的《最后的顾城》,读到顾城铸脚印那个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欢上顾城了。

后来读了几乎能搜集到的顾城的所有资料。” 顾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别的海》和后期的《颂歌世界?是树木游泳的力量》都让江晓敏特别喜欢。

她用“真”概括了顾城为人的最大特点,“自然纯净”则是她心目中顾城诗歌的最大特点,“他的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从心间流出来的。

读他的诗时,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会儿是瓢虫,一会儿是河流,一会儿又是石头,这是另一层面上的‘自然’”。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顾城,分享顾城优美的诗句”,江晓敏于1999年创办了“顾城之城”网站。

然而,也有不少当年的诗友,如今却不愿再重新“面对顾城”。

“关于他的事儿,我不想发表任何意见”,一位当年颇有影响力的朦胧派诗人以此拒绝受访。

另一位当年和未出国前的顾城“有过比较多的交往”的诗人,则宣称正忙着写一部文化散文书稿而无暇评说旧友。

“朦胧诗”阵地《今天》的编辑徐晓在今年年初出版的著作《半生为人》中,对北岛、芒克等诗人有浓墨重彩的回忆,但谈起顾城却没有太多的印象,“当时编他的诗主要是北岛,我也只是在公开场合见过他几次而已。” 多数诗友的不愿置评,或许有众多不同的复杂原因。

但顾城真的就是这样给人一种“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感觉。

姐姐顾乡比顾城大两岁两个月零三天,顾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

顾城不到一岁时就会走路,“他那时干得最多的事,是走到离地不高的大穿衣镜前,对着镜子看自己”。

上了幼儿园的顾城还是“不爱凑热闹”,每次顾乡去接他时,“也就不在玩闹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热衷躲在一边看树或者看蚂蚁。” 顾乡回忆,从小博览群书的顾城,一次为了安慰受欺负的同学居然给人家讲起了《三国演义》的故事,并得到了“故事”的雅号。

但同学们围拢着想听他讲时,“还是不容易听到他讲故事,因为他不习惯被围在中间”。

“但是他又是想讲的,也很想有人听。” 在渴望与外界交流和退回内心的“心理拉锯”中,顾城只好寻求姐姐当他“一个人的听众”,姐姐没空听时,“无奈之下他就进了别的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着墙讲起来”。

及至“文革”的风浪裹挟一切,顾城还是“独自在烈日下、在落叶中、在寒风里走,在古城墙上拾一枚旧币,在荒草中间找蚂蚱、蜣螂”,“高音喇叭、滚滚人流、漫天传单,对他如无一般。

他嘲笑我(顾乡),痛恨我,不许我去参加集体、社会活动,认定那些事情都很无聊,而我的同学都很庸俗。” 这个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顾城,给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见的装束,是戴一顶高高的帽子。

1992年6月在荷兰演讲时是这样,1992年12月在德国演讲时也是这样。

一顶高高的帽子,在诗人的国度里,又何尝不是一顶想像中的王冠呢?他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王”呢?顾城后来和妻子谢烨在新西兰激流岛上养鸡种菜的生活也颇有独立王国、自给自足的意味。

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眼里,“顾城是个比较胆小的人,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是一个比较退却、喜欢‘坐在后面’的人。”崔卫平教授肯定顾城在朦胧诗派中“贡献是相当大的”,但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进行了质疑―――“声称环境黑暗而自己光明这种表述是一个任性的表达。

一个人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阴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观照社会时,也要反思自己”。

《今天》杂志的重要成员刘自立,对“白话是否能写诗”表示了根本性的质疑,因此对“朦胧诗”的整体评价都不太高,他觉得,顾城“只是其中一员,也不比别人高明。” 刘自立是在不认识顾城的时候看过顾城的诗 ,“觉得他像个小孩儿在写诗,又有老小孩儿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写诗。” 刘自立认为,顾城的创作, 一是比较注重寓意和象征,较少考虑诗歌的音乐性;二是带有某种童话色彩,有所谓“顽童”性格―――是对“文革”僵硬的思维模式的反拨,但这种“反抗”方式,是以一种孩子的方式完成的。

因此,“顽童”到最后也容易失控,这和他的诗歌的不足、人格缺陷以及与社会沟通的中断,都有联系。

刘自立认为,顾城试图用散文体语言赋予他的诗歌以神秘感和宗教主义,但事实上,“寻找光明”和“相信未来”,并不新鲜。

104 评论

zoemai0505

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 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现在飞机几小时就到了。美国在地球的那一边,似乎也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子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是现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们生存空间的距离相对缩短了,难怪有地球村之说。材料说明距离的远和近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一、二则材料从心理角度讲咫尺可以成为天涯,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三、四两则材料从科技角度讲天涯可以变为咫尺,这是因为科技进步的力量。写作时从这两个角度切入方为正点。第一段材料,主要表明人与人之间如果产生隔膜,近在咫尺,但心的距离也是远的;第二段材料,表明虽然远在天涯,但现代的高科技已经使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空间变得如在咫尺。从两段材料的主旨看,可以拟出:心灵的距离;心灵的沟通;现代科技的力量;科学使不可能变为可能。而从两则材料的对比上,可以拟出:远与近。莫叹距离“对我来说,写作曾经是一种折磨,现在变成了一种享受。折磨和享受之间的距离,很远又很近。”——这是突破距离阻碍的胜利者发自内心的感慨。“很远又很近”,寥寥几个字道出了距离的真谛。距离是难以捉摸的,它虽激起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却又给曾经怀着美好憧憬而最终碌碌无为的人留下了许多遗憾。一次,物理学家惠更斯的助手看到一盏吊灯摇摇欲坠,急忙上前修理。一旁的惠更斯却阻止了他,像着了魔一样死死盯着来回晃动的灯盏。不久,关于单摆运动周期的论文问世了,惠更斯也因发现单摆运动的规律而一举成名。是的,这便是助手与科学家之间的距离,似乎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原子物理领域颇有成就的小居里夫妇,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未知粒子,他们仅凭经验便妄下定论,结果错失了发现中子的机会。把握与错失、成功与失败、理想与现实、伟大与渺小之间,确乎存在未知的距离。对着距离发出嗟叹的,是意志薄弱的人。对强者而言,距离是挑战,是成就辉煌的必要过程。晋代的王献之练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了一代书法大家;18缸水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就是普通人与书法大师之间的距离。李时珍花了31年工夫,写了上千万字笔记,冒着生命危险吞服一些药物以便熟知药性,终于完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着——《本草纲目》;31年工夫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就是普通人与杰出医学家之间的距离。居里夫人历经多年才从几十吨矿石中提取到几克镭;从几十吨到几克之间的挫折,也是普通人与伟大科学家之间的距离??距离虽然给追求理想的人们设置了障碍,但它青睐敢于超越的人。尽管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并不了解距离究竟有多长,不知道前面的艰难困苦究竟有多少,但只要有信念、有韧劲,哪怕是崇山峻岭、狭谷幽壑,也只能算作暂时的羁绊而已。毛毛虫与翩然起舞的蝴蝶之间,也隔着一段艰险的距离——蛹内的幼虫要经历许多痛苦,冒随时被捕食的危险。唯有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斗士,在经历了蜕皮和冲刺后,才能羽化成最美丽的蝴蝶。距离是海我造舟,距离是堑我架桥。莫叹距离之遥不可及,唯有向着成功的目标执着挺进,距离才能成就一段绮丽的人生!

343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城市化水平论文范文资料

    ^^^^^^

    sunshine哒哒哒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丽江古城论文范文资料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古城区,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子的中部,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万人,其中纳西族超过16900人。因为周围青山

    十米之上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顾客满意度论文范文资料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产品以及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顾客对于产品以及服务的满意程度对企业利润的增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首先简单介

    欠我一场爱情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城市建设论文范文资料

    城市基础设施的高效管理直接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它不仅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关系着整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论文

    柠檬草的味道1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关于顾雏军论文范文资料

    只要“称臣”,就把自己的生命交出去了;君臣契约达成;本身就是“罪”;就算没犯任何错,都有罪,都可以被杀!不臣服,就是正常人;没有君臣契约;没有犯罪,就可不受罚;

    大施兄帅呆了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