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08

善良哒小虾米
首页 > 期刊论文 > 散文风格研究小论文写作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emonice柠檬冰

已采纳

季羡林先生有一部散文集,其中谈到散文的特点。他在《漫谈散文》中说:常读到一些散文家的论调,说什么散文的决窍就在一个“散”字。“散”字,松松散散之谓也。又有人说:随笔的关键就在一个“随”字。“随”字,随随便便之谓也。季羡林先生说:“综观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和随笔,既不见“散”,也不见“随”。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决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作品。他还说:“我发现,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一个是‘散’的,是‘随’的。正相反,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辛宪锡在《散文构思断想》中认为:“散文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散’字。它从内容、形式、结构、语言、直至表现手法,等等,几乎无所限制。与别的文学样式相比,它有诗意,但不是诗;它可以写人物,有情节,但不是小说;它也能提示生活中的矛盾,但又不同于戏剧冲突。文无定型,这也是‘散’的表现。”他指出:“散文应其‘散’,就越要认真构思,越要艺术家的匠心。否则,生活如何上升为艺术,艺术的魅力又从何而来?这好比珍珠撒在地上,只有用一根线把它串起来,方成珍品。散文者的构思,就是要去找这根穿珠之线。”我看季先生与辛先生讲的基本上一致的。但季羡林先生强调了散文写作过程中不是“散”,而是严谨的。而辛宪锡先生的观点是比较全面的。是从形式到实际写作都作了恰如其分的分析。散文不散,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看,这自然是对的,但若从文章的取材来看,“散”正是散文的特点。说散文之散,决不是散漫的意思

359 评论

懒云堂主

散文的写作方法 一、精于立意 "凡文以意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因此,散文立意只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凭着鲜明的感受,锋锐的观察能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博,深厚的感情,丰富 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这诗意,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 诗的灵感。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赶紧捕捉住它。因为这里面有心灵的颤动,思想的闪光。刘白羽说:"哪怕是微弱的闪耀也比没有闪耀要好,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这才是文 学。"(《早晨的太阳》序) 譬如,一个作家去看茶花,品种繁多,美不胜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 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象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 人。"这就是思想的闪耀,作家十分宝贵它,就及时把这个意思记下来。后来,他听一位花匠介绍一种茶花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开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并没有引起思索,但他是记住这种茶花的名称的。过了一会,恰巧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这 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见孩子们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不休,心灵猛然一颤,不禁脱口说出:"童子面茶花开了。"而花匠听了这话省悟后说:"真 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这话使得一个念头突然跳出他的脑海,他说:"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于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写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 《茶花赋》。这个作家就杨朔。而读者、评论者通过阅读就可以悟出作家写此文的立意:歌 颂如花的祖国,歌颂美化祖国的劳动人民。 二、善于构思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 的过程。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 篇等问题。这里着重讲讲确定体裁、寻找线索、创造意境三个问题。 第一、确定体裁。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选取了 表现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 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 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社稷坛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 文;你如果是旧地重游,吃到苏州某种土特产而忆起往事,则可以偏重于回忆,写成《小米的回忆》那样的回忆式的散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第二、寻找线索。散文的材料应该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珠互相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写作者要寻找一根线,用笔作针,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 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那末,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 一是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 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二是事物线索。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 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也是以物为线索的,如冰心的《樱花赞》。 三是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 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鹜趋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 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杨朔的《海市》、贾平凹的《丑 石》等。 五是景物线索。"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天山景物记》、《西湖即景》。 六是行动线索。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刘白羽写《长江三日》就以游程为主线来写, 当然,全文还有一条哲理性的思绪线索:"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 "文无定法",散文的线索很多,以上六种线索是较为人们常用的。 第三、创造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 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意是灵魂,境是血肉。意高则境深,意低则境浅。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 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动人心弦的,震颤魂魄的,是精神的,性灵的。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全篇着力于"淡淡的情趣",顺着沿路走来、伫立凝想的线索,通过描绘 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树影、雾气、灯光……色彩斑烂,可见可感,而叶香、蛙鸣、蝉声,又可味可闻。更加上心情的抒写,巧妙的譬喻,创造出一种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 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写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创造的。 构思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鉴,更需自己创新。过去就有一个青年作者发明出一种"散文快 速构思法",为《青春》、《采石》等刊物的编辑所重视。 三、巧于布局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却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难处。这 犹如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常常无损大山的壮观。但是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因此,散文的布局--结构十分重要。参观苏州园林,从它精巧的建筑布 局上,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可以借鉴它的园林建筑布局来考虑散文的布局。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写道,苏州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和匠师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 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为散文的写作来说,也要这样讲究材料的布局、配合、映 衬、层次。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但散文布局有时则需讲究对称,或对比。叶圣陶又说:"苏 州园林在每一个角度都注意图画美。"那么,散文的整体布局要讲究艺术性,它的局部的布局不是同样要讲究艺术性吗? 至于布局的具体方法是很多的,前面讲的线索问题也与布局有关。这里可以着重提一下 的是: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设"文眼",开头往往似谈家常,结尾则加以深化,画龙点睛, "卒章显其志",并且首尾呼应,通体一贯,有机结合。初学散文写作,不妨学习这种布局的方法。 四、明于断续 散文要"散"得起来,除了选材要有技巧之外,就是在叙写上要注意断续的技巧。明于 断续,才能使散文的行文上挥洒自如。贾平凹说:"记住:越是你知道多的地方,越要不写或者写得很少;空白,这正是你要写的地方呢。"他认为,"讲究了空白处理,一是散文 可以散起来,断续之,续断之,文能飞起,神妙便显也。二是散文可以含蓄起来,古人也讲过: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看似胡乱说,骨子里却有分数。"(《怎样写好散文》)我 们要多阅读古人优秀的散文作品,学习他人的断续技巧,在写作实践中多次运用之后就必然熟能生巧。

280 评论

L张小猛

散而不乱 形式灵活 有人说,诗歌的特点是在“诗”字上,杂文的特点是在“杂”字上,散文的特点是在“散”字上,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散文的“散”,除包含无音韵、格律限制的“散”体语言(此乃散文与诗歌的区别)这层意思外,主要指的是小说、戏剧的写法方面的“散”。就表达方式说,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的灵活运用。如记叙型散文,虽以记叙为主,作者作者却能随时站出来抒情或议论,有的可以抒情成分多一些,近乎抒情散文;抒情散文虽以抒情为主,却都离不了叙述和描写,有的又和议论相结合。就结构说,散文要散得开,它围绕主题和中心线索,可以时而写现在,时而写过去,海阔天空,挥洒自如。所以,鲁迅先生说:“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鲁迅全集》第10卷154页)。这写法的“散”,是散文的特点和长处。散文贵“散”不散,就写得呆板,思路不开阔。难于更好的表现主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而不乱的特点是很突出的。这篇散文最后把散开去的插叙收拢到中心线索上来了。主题,像一条红线贯穿全篇把所有片段材料组织成一束整体。而且从头到尾都是围绕中心,紧扣题目,又是它散而不乱的原因。 3、长于抒情,语言优美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因为:(1)它形式灵活,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随时运用抒情方式。(2)它一般都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作者的叙写中,我们能直接听到作者的声音,感受到他的脉搏的跳动。这两点,除诗歌以外其他体裁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散文虽有抒情散文和记叙散文之分,其实,二者并无绝对的界限。抒情散文固然应有真挚的浓厚的感情,记叙也不能没有作者的感情激荡,不同的只是前者较多直接抒情,后者大都寓情于叙述或描写之中。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的结尾是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这是一种重要的抒情手段,运用得恰当,能起到动人心弦的作用。“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扬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间接抒情的手段很多,如选用最含情的典型材料,与细节;恰当的安排语言,从语言的节奏里传达感情等等。这里要简要讲讲“托物言志”的问题。 托物言志或寄情于景,作为间接抒写感情的艺术手法,在诗歌和散文里经常为作者所采用的(在多数情况下,它也常常要辅之以直接抒情)。《白杨礼赞》里的白杨,就是有所托物的:“我要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那月色映照下荷塘幽美而又有些阴冷、寂寞的景色,恰恰就是他对黑暗现实不满而又寻求不到出路的抑郁心情的写照。用这种手法来抒情,蕴涵深厚,更富有诗意,耐人寻味。 在运用这一手法时,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写“物”必须“形”真“神”似,“物”与“志”、与“所寄托”之间必须有某些相似或联系处。《白杨礼赞》里所写的白杨,其外形的质朴、参天耸立以及不畏严寒等,不正是它的形象吗?这形象,可以很自然地引起我们的联想,从而看到它与正在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我国北方农民的某些明显相似之处。

350 评论

janesmonkey

较宽泛的文体定义是认为文体只有四类:散文、诗歌、戏剧、小说。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形式精粹亲切。表达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散文与记叙文的最大区别在于,散文中所写的人生、自然、事件、景物等,都是从自身感悟出发,是作者对事物特殊意义和美的发现。这种发现,是知觉、思维、感觉的综合思维结果,体现着作者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而记叙文是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不从作者的感悟出发。 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不间万象、宇宙万物、各色人等、宏观微观无不涉及,而这些材料一旦出现在文章中,就立即刻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悟,代表着作者的人生经验、观点感受。所以,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作者看到的内涵是不同的。这里,我们把散文的取材叫“形”,把作者的感悟叫“神”。散文的文体特点就是:形散神聚。 散文的写法较其他文体更活泼自由,不拘一格。常见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记叙,也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表现手法上能出奇制胜,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阅读感受。散文的结构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在材料选取上,般运用联想手法。 总体来看,抒情的散文有时气势磅礴,有时低吟浅唱;记叙的散文如诗如画,曲径通幽;议论的散文情真意切,精彩纷呈……但是,不管作者怎么样安排文字,怎样组织材料,归根结蒂还是为了表达他对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受悟。 基础等级 一、 感情充沛 没有感情就不成其为散文。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散文一般的写作规律是:对事物、人生、景观突然有了感悟,感悟深化升华,敷衍成文。这感悟就是散文的意味之本,是散文的中心立意。可是要表现这样的中心立意,就得抒情。所以好的散文、记叙、议论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字里行间都有渗透着感情。 如河北省中考优秀作文《点滴真情令我感动》一文,就是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出发,抒发自己从中受到的感动。写这样的文章,事件并不是主要的,关键就在于充沛的感情。再如徐州市中考作文《获取青春的梦》,通篇讴歌青春的美好,激情涌动。文章总是以情动人,散文就更是如此。 二、 立意独特 散文的立意其实就是散文的感悟,有感悟才有散文的写作。可是普通寻常的感悟是不得人心的,看见蜡烛想起老师,看见葵花想起小学生……这些“感悟”已经不再给我们产生美感,而是产生憎恶;这样写作已经不再是生产精神产品,而是谋杀我们的阅读欲望。散文的立意要求独特,就是说作者的感悟是体现作者独特情志、独特感受、独特体验的感悟,是他人所不能产生的精神产物。 如《人类,止步吧!》一文。把文章的立意放在对《天净沙·秋思》一词的全新诠释上。分为三个小标题:1、枯藤+才能树+昏鸦=优质的木材;2、小桥+流水+人家=人类的日用品;3、古道+西风+瘦马=桌上的美食。这一巧妙的构思,把散文的灵动、形散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对于环境的问题不是什么独特的发现,可是作者不是简单地申明要保护环境,而是把目光定格在“人们在做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后果”,提醒人们应该反省。 三、 形散神聚 这里讲的是散文的取材。我们还以《人类,止步吧!》为例。 全文分为三部分 ,引的诗句所抒发的感情本与本文主旨毫无关系,但经过作者巧妙的联想,它双完全和本文要表达的中心契合了。它所引用的材料也是几个似乎没有关联的场景。这种形式很散,但它们都指向同一个主旨:保护环境。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好处,可以让文章活泼灵动,变化多端。 四、 感悟具体 散文以感悟为灵魂,但感悟是什么,得在文章中说明白。有些散文含蓄,不明说感悟,但文章的景致、人物、事件均可以反映向感悟。感悟的清楚明白如同记叙文的主题一样,要明白畅晓,让人觉得可喜,引人思考,同时要清楚地出现在文章中。 如《亲近你》一文,就把抽象的感悟“体验“通过大量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幼鸟第一次避开慈母的呵护,飞翔有蓝天白云下,他体验到了自由的博大;蓓蕾在一场春雨后,绽放笑脸,新奇地看着这个世界,他体验到了尘世的纷杂;海燕在暴风雨中长鸣,勇敢他宣传革命圣火的到来,他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蝴蝶第一次来到大花园,飞东飞西,万紫千红的花为她绽放,它体验到了人世的热情……”通过这些具体的意象,作者的感悟就很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了。 发展等级 一、 入笔精微,以小见大 上面说过,散文往往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说是有散文表现中心的方法。散文的这一用法是独特的。一般的散文写作,我们可以从细小的方面入笔,做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实际上,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涕一笑;事物中的一枚叶片、一粒沙土……都可体现出大的主题。《点滴真情令我感动》就是这样一篇佳作。它的着眼点都有是我们生活经常遇到的小事,但对一个有心人来说,它们同样可以写出好文章。 二、 夹叙夹议,感情真实 含蓄的感情也罢,激昂的感情也罢,都要真实地表现出作者的状况。散文因为有对生活或事物的感悟,就得采用夹叙夹议定书表达方式,引导读者理解,体味文章的意味。如《百合花的笑容》等文章,把记叙、议论有机结合起来,全文感情真实,浑然天成。

106 评论

布川依夫

东方神韵的美学风格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风格正是其散文观念的完美体现。季先生在《日译<季羡林散文集>前言》中自称其散文深受中国古典散文、英国散文以及日本近现代散文的影响,努力保持着东方特有的神韵。总体来说,季先生因其对中国古典散文的熟稔、对散文艺术性的重视、以及对“真情”的强调,使其散文在内容上表现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在形式上更多的表现出语朴情醇的艺术风格,正所谓“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1]钟敬文先生的概括是相当准确的。季先生出身农村,虽然青年时期留学国外,具有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但是季先生始终保持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2]。季先生在散文中表现出豪放旷达、淡泊名利、以德报怨的心态,以陶渊明的诗句作为人生格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更是其人生哲学的鲜明写照。这些都表现了季先生的道家情怀,但是季先生的散文更多地表现出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主要体现在季先生深沉的乡土情感和赤诚的爱国之心:季先生心系土地,心忧祖国。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在何处,季先生都心怀乡土、心念亲人,在散文中以一片赤诚之心表达对乡土与亲人的热爱。如季先生的《月是故乡明》中的“心飞向故里”,又如《听雨》表达了自己的“恋乡”情结:“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季先生是农民之子,正如沈从文等现代作家一样,季先生从不忌讳自己的乡下人身份,他始终对农民和农村怀有深情,他即使身在城市也关心农民的收成,关心天气给农村带来影响。《母与子》写于1934年,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逝世的无尽悲哀与痛苦,同时表达了对农村妇女丧子的同情和怜悯。在这篇散文中,季先生的感情是深沉的,他对旧时代的农村苦难有着深切的体会,“我们同样都是被恶运踏在脚下的的苦人,当悲哀正在啃着我的心的时候,我怎忍再看你那老泪浸透你的面孔呢?”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季先生的散文中,母亲是一个崇高的形象,季先生始终对母亲怀着深沉的思念和无尽的悔恨,如在《赋得永久的悔》中,季先生几乎是撕肝裂胆地写道:“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了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这篇文章作于1994年,距离母亲去世已有六十余年,但季先生对母亲的逝世仍是如此痛苦,可见母亲在季先生心中是多么的崇高;季先生生在孔孟之乡,深受儒家文化的陶冶,“不忘母恩”在季先生心中是超越一般的信念,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季先生年轻时外出求学是时代必然,但他始终惦念着母亲,然而“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的去世使季先生未能尽孝,季先生的悲痛悔恨之情就更加深切了。在母亲形象的情感陶冶下,季先生在散文中塑造了众多母性形象,如《母与子》中的老妇人、《夜来香开花的时候》中的王妈,这些农村妇女同季先生的母亲一样,经历了一生的苦难,结局却异常凄惨,季先生把这些农村妇女与母亲形象放置在一起,表达了对她们无限的同情和怜悯。作为长年漂泊异乡的留学生,季先生在国外有的是凄清与孤独,有的是对母亲和外祖母的无尽思念,“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季先生的思乡之情是难以排遣的,爱国之情在思乡的基础上油然而生,如他在《海棠花》中写到:“乡思并不是很舒服的事情。但是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啊!”在季先生心中,故乡与祖国是统一体,思乡与爱国也是统一的,思乡之切体现的是爱国之深,如他在《去故国》中写到:“我真不愿意离开这祖国,这故国每一方土地,每一棵草木,都能给温热的感觉。但我终于要走的,沿了自己在心中画下的一条路走。我只希望,当我从异邦转回来的时候,我能看到一个一切都不变的故国,一切都不变的故乡,使我感到不到我曾这样长的时间离开它,正如从一个短短的午梦转来一样。”从乡思到爱国,是情感的升华,季先生一生都关注着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他在《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中写到:“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季先生对亲人的思念,对农民的同情,故乡的追忆,对祖国的忧思,都是真情的喷发,是绝假纯真,是一念之本心,体现的是知识分子自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一方面,季先生散文以真情为胜,尤其是那些思念母亲的散文,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季先生在创作中有着自觉的艺术追求,“我追求的风格是: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回环往复,万勿率意,切忌颟顸。”[3]季先生散文创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为后人奉献了一些堪称经典的散文作品,其在结构安排、意象与意境的构造以及语言的运用上都表现出了相当高的水平,与其艺术追求相得益彰。首先,季先生在散文创作中讲究结构的安排。如早期散文《母与子》就以双线结构全文,明线表现作者在母亲去世后的寂寞与悲哀,暗线表现老妇人思念儿子时的悲苦与凄凉,结尾两条线索统一起来,突出“我们都是被恶运踏在脚下的苦人”。又如《夹竹桃》运用的是“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结构方式。钟敬文在《季羡林散文全编序》中认为:“文字再朴实不过,情感再真纯不过。可是他建造的文学宝塔,却带有繁丽多姿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复调的散文。”所谓“复调的散文”,季先生的散文在结构意义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其次,季先生在散文创作中注意意象的选择与意境的构造。在季先生笔下,枸杞树、海棠花、马缨花、夹竹桃、石竹花、二月兰等植物都寄托了作者特殊的情感,如在《二月兰》中,二月兰作为一种常见的野花,在季先生心中却象征着一种人生哲学:它们“纵浪大化中”,一切顺其自然,无所谓悲与喜。在《春满燕园》中,作者铺排了燕园花事渐衰的意境,是为了时代春天的到来作铺垫。在《马缨花》中,作者构造了一幅孤寂凄凉的意境,是为了衬托马缨花给人以希望和光明。再次,季先生散文的语言朴实精练、庄重典雅,同时讲究韵律美与节奏感,季先生曾经明确提出自己在散文语言上的追求:“理想的散文是淳朴而不乏味,流利而不油滑,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4]一方面,季先生的散文语言朴实精练,明白晓畅,不故作高深;同时季先生古典文学修养深厚,在叙事抒情的过程中,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往往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无疑也增加了散文语言的庄重与典雅。另一方面,季先生散文是真情的流露,为了配合情感的抒发,季先生的散文语言往往体现出韵律美与节奏感。钟敬文对季先生的散文语言极为推崇,他认为季先生的散文语言达到了文学的最高境界:“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综上所述,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观念注重散文的艺术性,基本上与周作人开创的“美文”观念一脉相承;在取材上倡导“身边琐事”,主张“以小见大”,也与林语堂的散文观念相似。然而,季先生在散文创作中始终表现出一颗爱国之心,表达对时代与环境的关注,取材虽小,却心系土地,心忧天下,发挥了散文的社会功用,突破了“纯文学”观念的束缚,与鲁迅等人的散文创作重在社会功利作用具有继承关系,因此,季羡林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是相当重要的。同时,季先生在散文中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和具有自觉的东方神韵的古典美学追求,因此,季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也是相当重要的。总的来说,现代与传统在季羡林先生的散文中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在一定意义上,季羡林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

288 评论

相关问答

  • 散文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 散文;文体;界定 论文摘要: 长期以来,散文这一概念含混不清,时至今日,人们对其功能的认识依然扑朔迷离,一是无法将其与非文学散文区分,一是无法与小

    李嘉图路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mbe风格论文研究

    学设计不如学【视频剪辑】。理由很简单,容易学(不像其它行业学习成本高,难度大),适合短期3-4个月短期学习,而且行业缺口非常大,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自己在家里接私单

    快乐花蛇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格式要求:概括地、不加注释地摘录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或简洁的介绍本论文阐述的主要内容及取得的进展。2.8书眉排式"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言小旭他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王小波的散文研究论文

    这篇杂文以作者文革时期下乡插队时的一个故事为叙述主体,故事主角“猪”是中国散文中非常罕见的表现对象,这个对象的选择其实也说明了作品本身具有一种特立独行的因素。在

    夏内内爱吃饭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纪录片创作风格研究论文

    影视剪辑编辑艺术论文2007-12-02 12:32影视剪辑艺术是电影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剪辑艺术随着电影的诞生发展而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影视剪辑编辑艺术又

    NDSGGS南都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