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自知66暖暖
曹植,字子建,生于公元192年,死于232年。他“生于乱,长于军”,在汉末极其纷乱的社会中成长,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在建安时代曹植卓然为一大家,他少有才气,自称“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他自己曾删定编成《过前录》七十八篇。曹植才情横溢,诗气勃发,他兼擅各类问题、诗体,尤其擅长五言诗,是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在诗艺、诗境方面出于《古诗十九首》而又“囊括《风》、《骚》,组织屈、宋、询为一代宗匠,高踞诸子之上”(六朝选诗定论)卷五)。曹植精通音律,据传又通晓佛经,“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撰文制音,传为后世”(释道世《法苑珠林》卷四九)。他的诗歌追求音律和谐之美,如:“出严霜织,今来白露唏”(《情诗》);“古混翔故域,灵柩寄京师”(《赠白马王彪》)皆平仄协调,音节铿锵,可以见出从五言到五律的音律规范痕迹。此外,曹植还开始着意于炼字造句,诗句或悲壮宏阔,或凄恻委婉,或清丽工致,都充分显示了诗人把观察事物,体验情感与辞藻,锻炼字句相结合的用心。曹植诗无论是比兴运用,还是直寻其事,诗人的充沛感情都一贯用之。正因如此,曹植被钟嵘称为“建安之杰”。王世懋也云:“古诗两汉以来,曹子建出而始宏肆,多生情态,此一变也。”胡云鳞云:“子建《名都》、〈白马〉、〈美女〉诸篇,辞机赡丽,然句颇尚工,语多致饰,视东,西京乐府天然古质,殊自不同。”从古体诗到近体诗,从民歌到文人诗并推从文人诗的发展,曹植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曹植诗歌中的风骨1、曹植的诗歌“风”气逼人,能给人以震撼共鸣,甚至能使人声泪俱下,感人肺腑,着实体现了“风”。钟嵘在《诗品》中称曹植诗歌“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意厚词赡,气格雄浑,无论诗人在前期或者后期的创作中,都注入了诗人的强烈感情,感人至深,体现了“风”。曹植生长在一个动乱的年代,他亲眼目睹了战争带来的残酷,动乱给人民的困苦,争权夺利给人的伤害,不仅对自己的不得志,有愤恨,有哀叹,有恐惧,更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送应氏》)描写了洛阳的残破,同时在这样的情况下,居然那写贵族子弟还是“鸡斗东效道,走马长楸间。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暴露了贵族子弟的奢靡,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反差。而其处在严厉的压迫之下,处在亲兄弟的残压之下给人又是另一种可悲可叹的感觉。《赠白马王彪》中,学了曹植和曹彪两兄弟由于受曹丕猜忌,请破中途分道而归,当时形式严峻,前途渺茫,有可能乃生离死别。其中“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蚕巧令亲疏。”四句痛骂小人,拨弄是非,离间骨肉,痛心疾首。而在《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字里行间,句句深含悲音,又俱含愤恨,控诉了骨肉相残的残忍,催人泪下,感人肺腑,而在《野田黄雀行》中,又写到高树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充满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慨,同时又对高压生活的恐惧,这些诗歌把观察事物,体验感情与选择辞藻,锻炼字句相结合,感情复杂,体现了“风”的要求。2、曹植诗歌同时又不乏骨的质地。曹植的诗歌大都用无言写成,注重追求音律的和谐之美,同时诗中比兴,比喻,对偶等各种手法的大量运用,完全体现了骨的质量。“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唏”,“孤城翔故城,灵柩寄京师。”“清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美女篇》)“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这些诗歌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仗工整,大量运用对偶修辞手法,节奏和谐,尤其是叠词的连用给人以美感,增强语言的音律性与和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熟记,同时曹植诗歌比兴手法运用明显,明明要说此事,偏论彼事,以彼事谈及此事。《野田黄雀行》中“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来喻人才能出众就容易引起祸端,“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赠白马王彪》)既写实又比兴,既写道路的艰辛又写人生的艰难;“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烘托出了当时周围的情景,使哀怨更哀,更伤感,“燕雀戏藩篱,安识鸿鹄游”表现了有志难发的痛苦和郁闷,慷慨之音激烈。像这样的比兴,在曹植诗歌中举不胜举,其共同的几个特点是:比兴一般都出现在诗的开头,使文章落笔自然,同时比兴一定程度上描写了当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先抑而后发,使文章更具潜力,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说来,曹植诗歌文辞颇具特色,他大量使用五言诗创作,在当时为数甚少,同时又通过各种修辞手法,使句富含音律又感人至深,其骨形暴露无疑。曹植作为建安时期文学的大巨匠,其诗是其生活的写照,是他思想的反映,是其才华横溢的勃发,在其特有的高压生活下,在军阀混战的时代下,他的诗歌表现出来的风骨实属必然。
王颖880804
1、艺术特色:前期的曹植由于受到曹操的宠爱,显得志满意得,昂扬乐观,充满自信,富于浪漫情调。后期创作,由于在曹丕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苦闷,所以其内容和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作品中那种豪迈自信、昂扬乐观的情调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愤激与悲凉,作品集中抒写的是对个人命运、前途的失望,对曹丕集团的怨恨,对自己在碌碌无为中空耗生命的哀伤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2、艺术成就:题材范围扩大了,而且诗的风格也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转变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从“质木无文”转变为“以文被质”,把五言诗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给后来五言诗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3、作者简介: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iamYolandaXYZ
曹植是我国历史上伟大诗人之一,也是建安文人中一个最杰出的人物,他的著作有赋、诗、颂、赞等,但成就最高的是诗歌,从东汉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五言诗,经过他的努力,不仅题材范围扩大了,而且诗的风格也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转变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从“质木无文”转变为“以文被质”,把五言诗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给后来五言诗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曹植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也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我们为了要比较全面地了解曹植的诗歌,有必要来进一步谈谈他的艺术性。他的诗歌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善统一,充分显示出他高度成熟的艺术才华。如同文学史上许多优秀诗人一样,曹植也创立了他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钟嵘评其诗“骨气奇高”(《诗品》),指出了曹植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这种风格首先是由其伤口的内容所决定的,他的诗充满了当时英雄豪杰甘心赴难,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形成了作品骨气奇横,神采焕发的风格和情调。“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为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游?壮介多悲风,谁泗驰激流。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诗中主人公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高大身影,耸立在狂风怒吼,浪高流急的大江的背景之上,磅礴壮观,大有气吞万里之势,这类篇章,在曹植诗中最引人注目。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吁嗟篇》,同时,也表现了他建功立业的政治雄心,贯穿了慷慨豪壮的献身精神和捐躯巳国,视死如归的态度。然而也会有壮志莫伸,抑郁不平之气。后人称许这类诗篇“长于豪逸”(秦观《韩愈论》)。 其次,是他的诗歌清素淡雅。(《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诗谁,言是宕于娄。……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这些似素描,似速写,疏疏几笔,就让独困空闺的愁妇哀怨思恋的柔情蜜意跃然纸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如果说:“骨气奇高”偏重刚健,清素淡雅则偏于柔美,曹植诗歌的总的风格特征正是这种刚健柔美的融合和统一。他的作品大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浑然天成,这种风格自然是集众家之长的结果。(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悲凉慷慨的艺术风格是建安诗人的共同特点,但曹植艺术上高于建安诗人之处正在于他不但具有“骨气奇高,悲凉慷慨”的一面,也具有“词采华茂,雕绘工丽”的一面。 第三,曹植诗反映生活和塑造人物形象上取得了生气成就。为了增强作品的形象性,他很重视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皎若日出扶桑,形象夜同白昼灯火辉煌,惊风飘白日”,形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比喻皆新鲜贴切,生动巧妙。《赠白马王彪》一诗中比喻非常生动。如一章中以恶鸟、害虫比喻朝廷中小人的嚣张形象。用“转蓬、浮萍”的遭遇象征自己漂泊无定的身世,用怨女愁妇的悲叹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思,唤起读者联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曹植诗歌中的人物,不管是英雄、美人,还是游子、怨妇,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白马篇》里英气勃发,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啼……”这个弓箭不离身手,全副武装的马上健儿,顶天立地,气壮山河,宛若读者亲睹。曹植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剖析入微,无比细腻,“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杂诗》)把织妇缠绵悱恻的幽情通过浪漫主义的幻笔,表现得淋漓尽致,意味无穷。《美女篇》描写少女的丰姿艳丽更是光彩照人: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罗衣何飘飘,轻裙随风还……。作者对人物的观察与描写,层次分明,因系采桑,首先从手上看起,再头上,身段,再神采风韵,把一个穿戴华丽,美妙绝伦的少女,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才能,故后人赞其《美女篇》“意致幽妙,含蓄隽永,音节韵度皆有天然姿态,层层摇曳而出,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固是千古绝作。 作者:有鱼有鱼 1位粉丝 2007-2-26 23:21 回复此发言 2回复:【论曹植诗歌艺术】想抄论文的朋友来吧~~极具参考价值另外,曹植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时,大量运用比兴。如《野田黄雀行》通过描写一个少年解救见鹞自投罗网的黄雀的故事,寄托自己要营救蒙难朋友的急切愿望,这种手法是对古典诗歌艺术手法的继承,又是诗人所处特殊地位不能畅所欲言的直抒胸臆,只能借助比兴曲折含蓄地加以表现。 第四,咏物之诗也有独到之处,颇见佳句。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全诗主要描写片妇清夜独居愁思,并非刻意描写月景,这二句景物描写,增添了全诗悲切凄凉的气氛,月光徘徊,征妇的思心也随之徘徊。《送白马王彪》第四章中写眼前景物,抒发心中难堪的感情,“秋风寒蝉,白日西匿”,呈现出秋天原野原一片萧条的景象,这种景物已触动了行人的忧伤之感,何况又见到归鸟投林,孤兽索群,物类相轻的形状,人不如物,怎能不感物伤怀呢?这样描写景物,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而又紧扣主题,感情委婉真挚。从以上看来,曹植诗歌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与抒情紧密结合,因而他笔下的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做到了情景交融,相得益彰。但是,总的说来,曹植虽然在景物描写上和其他建安诗人一样尚欠工丽细致,却也开了南北朝山水诗之先河。 第五,曹植在诗歌语言上很有提炼。这首先是他的语言优美而朴素。曹植对语言的运用比起乐府民歌来已跨进一了步,他已注意到语言的内涵和色泽的选择,因而他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或生活现实都具有特殊的生动的色彩。他的语言的特征被钟嵘冠以“词采华茂”的桂冠,他是受之无愧的。郭沫若先生评他的诗“爱驱驶辞藻,使乐府也逐渐脱离了民俗。”曹植对语言的严格要求,主要是不满于东汉文人创作的“质木无文”,也不甘于停留在乐府诗歌的通俗易懂上,而要求在语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故其《名都》、《美女》、《白马》诸篇,用词妍美,词藻绚烂。又如《七哀》,它既没有汉赋的堆砌词藻,也没有六朝文学的浮弱淫靡,而是呈现出一种自然、朴素而带有清丽的美。这种“美”就给他刻画的思妇的体态、容貌活灵活现的色彩鲜明的展示在我们面前。另外,他炼字造句也毫不含糊,朱华昌罗池“时雨静飞安”、“时俗薄朱颜”、“鸱鸟鸣衡轨”等句中的“昌”、“静”、“薄”、“鸣”这些带音响或动作性的字眼,无一不经千锤百炼才镶嵌在作品里,如宝石般闪光,醒人耳目,对后代作家影响很深。 总之,曹植诗在内容、语言等各个方面在建安文学中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独树一枝,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xianla198501
对曹植的诗歌,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学术界曾经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许多学者对曹诗颇多贬斥之辞,这集中体现在郭沫若、张德钧和廖仲安等先生的著作中。郭沫若先生在《论曹植》1一文中,从批评王通、丁晏等人对曹植的评价入手,对曹植和他的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认真地说,曹子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大半是封建意识凑成了他,人们要忠君,故痛恨曹操、曹丕,因而也就集同情于失宠的曹植。这一段话,集中反映了郭沫若先生对曹植诗的总的见解。在他看来,曹植的诗并没有什么艺术成就可言,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过是封建文人吹嘘所致。郭沫若先生在对曹植大加贬斥的同时,又处处以曹丕作反衬,“曹丕恰恰和他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对郭沫若先生的这一观点,当时就曾有人著文商榷,表示异议2,但附和者亦不少。廖仲安先生在《关于曹植的几个问题》3一文中,明确表示赞成郭氏观点。他说:我在搜集曹植的传记材料和阅读曹植诗歌的过程中,越来越相信郭沫若的分析。当时,张德钧先生也著文参加了讨论,他在《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4一文中,也持有和郭沫若先生相似的观点。他明确指出:(曹植的作品)都没有出离曹植个人利益得失的情况,要说已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恐怕结论下得早一点。不可否定,郭沫若等先生在对曹植的具体评论中,当然也有他们的合理成份,但是,笔者认为,他们对曹诗的总体评价实在是有失偏颇,对曹诗还有待于我们今天重新加以认识。曹诗究竟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成就,曹植究竟在建安诗坛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人们的“封建意识凑成的”,还是他的诗歌创作的实际成就确定的,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论述,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评价曹诗的艺术成就,也首先必须以他的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为依据。曹植现在诗篇共八十多首,是建安时期的诗人中给后人留下诗歌最多的一位。把曹植的这些诗歌综合起来考察,不难发现,反映社会动乱,关心民生疾苦,这是曹植诗歌最有价值的主题。希望采纳
刺xin的刺刺儿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族王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dàn),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大碗碗儿
曹植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诗歌艺术。他的诗歌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诗歌上的创造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 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所以王瑶先生说:“他诗中的抒情成份加多了,有了鲜明的个性,因此独成大家”。比如他的《美女篇》,从形工上看是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汉乐府叙述的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以叙事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现是美女盛年未嫁的苦闷,他以此美人迟暮的苦恼,寓托他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样就注入了诗的感情,具有了诗人自己的个性。在这一点上,他较曹丕的单纯模仿民歌胜出一筹,因为曹丕的诗好象总是在替别人诉说哀肠,看不到自己的个性。
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汉乐府诗往往以气为主,自然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的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如他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以白日西归,星月忽至来写时光的流逝之速;《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构其波。”以激烈动荡的景象,暗示作者心境地的不平和处境的险恶,等等。所以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
第三,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曹植诗歌中对偶句极多,这一特点是魏晋诗歌趋向骈偶化的开始,而曹植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诗人。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缘池。”(《公宴》),“阊阖启丹扉,双阙耀朱光”(《五游》),再如炼字的句如“清风飘飞阁”(《赠丁仪》),“明月澄清影”(《公宴》),“清激长流”(《公宴》)等,经过诗人的精心锤炼,便达到了十分警醒的效果。这为后来南北朝文人诗歌注重修辞技巧开了先河。
第四,他的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有了效多的描写,这也改变了乐府诗的面貌。对后代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上几点,是曹植诗歌在艺术上的特殊之处,也是他最具创造性的地方。
论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在唐代诗人中,李白的艺术个性是最为鲜明的,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第一、李白诗歌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主要表现为侧
等后面的复制品吧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接受 教育 ,良好的教育既能丰富我们自身的素质又能给社会带来安定。教育是我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经历。那么关于教育学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哪些?下面我
李贺是一位嗅觉非凡敏感而非凡钟情芳香气味的诗人。他在作品中描绘了植物芳香、物品芳香、美人芳香,表达了诗人渴望爱情、功名的生命体验,也传达了唐代芳香建筑和芳香饰品
可以代笔,,,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