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4

吃货终结者0416
首页 > 期刊论文 > 孟子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夏天的风kiki

已采纳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_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任何时候,人们都必须先解决好吃喝问题,才能去从事其他事情。在孟子看来,如果我们能够尊重自然,顺应规律,不耽误四季农时,那么收获的粮食就有剩余;鱼鳖等水产品,不大肆捕捞,不一网打尽,那么人们就可享用不尽;山中林木,不乱砍滥伐,给足生产时间,那么木材便可用之不竭。在这里,孟子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人类要生活,就必须尊重自然以获得必要的生产资料,只要这样,才能真正的“活”下来。“五谷杂粮,民赖生之。”事实上,我们现在的严禁电打鱼,河流每年规定禁渔期,山区每年规定封山期等等,无不契合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效法自然”,就是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方得和谐。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133 评论

qingkong88888

论文如下:在教学思想上.孟子同孔子一样,强调学与思的结合,但孟子更强调“思”。这是因为孟子偏重内向,认为人人具有天生的善端,只要思,便能得到。他认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但忽视“闻见”之知,是他的一个缺点。孟子对于书本知识很重视,主张“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他认识到博与约的关系,作为教师,要把一件事情扼要地讲明白,如果没有关于某件事情的广博知识并能够融会贯通,就很难把那件寡情的要点向学生讲得清楚。由此他注重,学生的“自得”,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得的匆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自得的知识用起来可以棵本求源,左右取之不尽,运用合宜,这样便可以步步深造。孟子要求循序斯进,象流水一般,“盈科而后进”,日夜不停地流到海里去。既要不断努力,又不能揠苗助长。他又要求学习要有存疑精神,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很有道理的。与此相联系的,便是孟子的启发教学法。存疑也是为了启发思维,疑可以促进思维,疑则思起。孟子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思维,善于使用问答法达到他预朔的结果。他也善于用比喻的方法,使学生容易明白他所讲的道理。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急于代替学生作结论。这又要和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结合起来。他举例子说,一个大匠不要为了教好拙工而改废绳墨(法度),因为如果没有绳墨,工就做得不正不直;好弓手也不能为了教好拙射的人而改变操作方法,想其他取巧的办法。善于教射的人,只要按照法度,引弓而不发,作出跃跃欲发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者,激发学者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要求不能降低,也不要太高,只要他天天自己勉励学习,就都能学到手。孟子还要求学习有恒,不能一曝十寒。譬如掘井,巳经掘到快出水的时候,只剩十分之一的工程,又怕难,停止挖捆了,结果前功尽弃,就如放弃了这口井。他又要求学习要专心,举了个学习下棋的例子。有两个人学下棋,一个不专心,心里想天空将飞来一只天_,用枪去射击它,这个人就学不好。而另一个专心学下棋,就能学好。这两个人智力上并没有什么差异,原因在于一个人专心,一个人不专心。孟子认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总的在于因材施教,诱导启发,有的象时雨一般加以润泽,有德的成其德,有材的成其材,有的用答问法加以启发,有的用自己的言行使之效法,甚至有的不屑教导,让他激励愤发。来源:人民教育

192 评论

小猪妖嘴巴挑

我眼中的孟子。春秋时期,鲁秉周礼,有“周礼尽在鲁”之说。 孔子创立儒学,大办教育,更使鲁成为当时的文化重心之地,这对孟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孟子为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裔,与鲁国有一种血缘的亲情,孟子葬母于鲁,曾住鲁守丧三年;孟子为子思门人的弟子,系统接受过儒学教育;孟子一生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传播孔学为己任,这都反映出鲁文化对孟子产生的巨大影响。孟子的“仁政”思想是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曾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仁政的内涵十分丰富,但是,其出发点却是“制民之产”,民以食为天,如果没有必要的生产资料,人民也就不可能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离娄上》)所谓“恒产”,主要指土地。孟子认为,一般民众有“恒产”才能有“恒心”,“若无恒产,因无恒心”,因此,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得社会长治久安,必须率先解决“制民之产”的问题。孟子提出的“制民之产”,就是由国家分配给人民一定数量的土地,使他们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养活全家,即解决百姓基本的温饱问题;唯有如此,他们的思想与行为才能保持稳定,从而有利于国家的安定。所谓“恒心”,就是要求人民有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孟子看到了“恒产”与“恒心”的相互作用,认为君王若是能够给人民提供足够的“恒产”,人民便会尽可能的保持“恒心”,如此君王也就更容易去教化民众,进一步引导百姓“为善为仁”。来源: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61 评论

相关问答

  • 孟姜女论文研究理论意义

    1、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民间爱情传说之一,讲述了孟姜女将长城哭倒的凄美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相传秦朝时,秦始皇徵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青年范喜

    米苏and妮娜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孟子论文参考文献3000字

    3000?.......................................

    小石在青岛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孟子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

    如果您在论文中引用了《孟子》中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可以按照以下格式将其列为参考文献:孟子. (公元前3世纪). 孟子. 北京:中华书局.或者,如果您使

    坚吃不懈1208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孟子性善论研究论文

    性善也好,性恶也罢,只是圣人从不同角度对人性的不同体验。但孟子与荀子的“发心”是高度一致的,都想现身说法,给人们指出一条通往彼岸的道路。孟子是儒学“亚圣”,只所

    颜庄小店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孟子研究论文选题

    你是三十三班的?

    肥仔美金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