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bean棒冰
冲着你的100分表达一下对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一些体会,不知能否达到你的论文素材的需要: 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国传统音乐及民乐怀有崇敬的心理,但接触的机会实在少。在以前,学琴时是车尔尼、巴赫,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播出的基本是港台流行乐,学校音乐课也只不过唱唱歌而己。接触过的基本只有像《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金蛇狂舞》一类比较“通俗”的作品。到后来接触的音乐多一些,并且学习乐理知识后,我又试着去听了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印象最深当属古琴。古琴在奥运会上向世界展示了它的魅力:音色饱满圆润,且显得深沉、老成。听这种音乐,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水墨山水画,以及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生活,能给人的心灵以宁静和空旷。但听得久了之后,感觉很少有曲子能给人心里带来强烈的情感上的共鸣。似乎没有大喜大悲,只不过是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在慢慢诉说。在这方面看来,比起西方交响乐,它的表现力差了很多。就音乐而言,我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传统音乐主要采用五声音阶。它比起西方音乐的大小调体系来说,个性和表现力明显不足。 第二,结构不明显。我听中国传统音乐时,常常听不出乐曲的发展,似乎它处在轮回中,无首无尾。不像西方古典乐的奏鸣曲、交响曲等等有那么严谨的结构。 第三,乐器搭配及配合上的差异。中国民族乐器中缺少像小提琴那样歌唱性特别强的乐器,也缺少铜管、定音鼓这样可以制造辉煌、震撼的乐器。同时,中国传统民乐没有和声,这就使独奏和合奏显得单薄,缺乏层次。 这只不过是以我们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作比较吧。不少音乐界人士乐于拿“中国交响乐普及率之低”和“欧洲人听交响乐之理所当然”来比较,其实没必要跟欧洲比。因为交响乐原来就是欧洲的民间音乐,不管是教堂配乐还是演出伴奏,欧洲人都会用交响乐。它是欧洲人本来就喜欢的艺术形式,它之于欧洲观众,就像戏曲之于中国观众,你让欧洲人去听京剧,同样,他们也很难听出个名堂来。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音乐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内敛,感情的表达比较含蓄,没有像西方音乐中的那样的情感宣泄。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长久以来中国人的性格息息相关。当然,东方音乐与西方音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无法比较其优劣。事实上,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应当被一代代传承下去。然而,由于时代的原因,在当前,中国传统音乐不容易被中国和世界的大多数人所接受。西方音乐一直在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也需要发展。博采众长,吸取西方音乐的优点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有必要采取一种能被大众所接受且不落入俗套的形式,使我们的民乐深入人心,这比让民乐成为少数人“研究”的东西要强得多。 在这里我想到了当红的“女子十二乐坊”。可以肯定的是在视觉上包装得很不错,让人看上去很舒服,但在音乐上似乎欠缺了很多。我听过她们的一些曲子,但是听过了一遍之后就没再听第二遍。几首曲子基本上就是民乐的经过改编的旋律配上R&B、摇滚或舞曲的节奏,甚至还有模仿的成分,感觉上就像民乐硬被套了一个西洋音乐的外壳,有些不伦不类,而且乐曲的编配也很嘈杂、媚俗,商业气息太重。我们的民乐改革不应该是这样子的。 中国的民乐还是要走向世界,宋祖英就是个好榜样。她把中国的民族音乐带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肯尼迪音乐中心,唱红了欧洲、澳洲、美洲,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教西方人如何用西洋乐器演奏地道的中国音乐。 其实,音乐无国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今夕访古
民族音乐学家刘九达先生曾说过一段往事:有一次他坐船回四川老家,忽听得船工唱起了号子,便赶紧掏出本子想记下来。可是船工们一见那个阵势忽然都哑了。其中一位老船工说:“那位先生是同我们闹玩,哪有那样阔气的人来学这不三不四的东西哦!”现如今的学者和歌唱家去“采风”或者没遇过这种尴尬,可是说实在,“场面”上的东西我们见得太多。周强在《石工号子》的封面上写道,他的专辑是“学院派与原生态的对话”,相信这是他多年歌唱实践与思索的感悟。所谓“学院派”和“原生态”,它们之间并没有一条天然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有的“原生态”人以为“原汁原味”才是最好,任何对它进行艺术“加工”都是对它的“污染”。而“学院派”又往往被人指责“高高在上”,对业余的民间的东西不屑一顾。其实这都是“鬼不吃蜡烛屎――人做出。”“原生态”无非就是民间的东西,它既不会一成不变,甚至不可以复制。你以为侗族人平日唱的“大歌”与央视演播厅里表演的“大歌”是一样的么?傻!说白了,后者也是对前者的一种“加工”。艺术加工并没那么可怕,“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永远是艺术的法则。胡松华唱《草原赞歌》以及滕格尔唱《天堂》不都一样经过了“加工”的么?牧民并没指责...
jewelleryz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我觉得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从这种意义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错综复杂的文化)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主要是交响乐)。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得到验证: 一曲《高山流水》旋律古朴、典雅、优美、深沉;节奏平稳、舒展;音调缠绵、柔婉秀娟;体现出阴柔美。 一曲《命运交响乐》节奏明快、急促、音域宽广,曲调明朗、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体现出阳刚美。 因此推广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你会发现以上不只是两首乐曲风格的差异,更是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 说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技术层面上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而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两者技术方面的最大不同在于音色与演奏方法。 艺术层面上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 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归根究底,艺术方面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 因而,也就不奇怪——西方人爱玩交响乐,台上的乐手和乐器越多越显得气派;中国人不这样也能取得同样的艺术效果,一把琵琶就能弹出悲壮的垓下之围,一架古筝就能奏出连海之春江潮水,一只古埙就能吹出千古兴衰之幽思。 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是二者今后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
费了半天劲,找到了以下这些:《人民音乐》月刊,1950 年创刊简 介: 音乐艺术理论刊物。对音乐艺术和音乐文化进行研究和探讨,对音乐演出及各种音乐活动进行报道和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重要意义如下: 1、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文化载体,它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历史风貌、审美等的经济、自然、文化情况。这有助于从另一侧面了解过去
现在去邮局就可以订阅。不过可能订不到最新的一期的。比如你现在订,可能只能从四月份开始。前面几期的,你可以去邮局邮购。填一张汇款单到杂志社地址就可以。。。
如何发给你?
《Q》、《Rolling S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