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奇猎怪
(一)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格式相关书籍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悠然1968
第一个2006年10月8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屡攀高峰;中国航天人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以一腔热血谱写了中国的航天传奇,振奋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弦。序章1955年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决定后,作为运载工具的导弹(火箭)成为新的工作方向。在1956年春制定的《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中,原子能、火箭技术等新兴技术成为发展重点。全国掀起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热潮。一、艰苦创业1、高瞻远瞩,雷厉风行1956年4月13日,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委)正式成立,聂荣臻任主任。在聂帅的主持下,30多名科技专家和一批军政干部、150余名应届大学毕业生陆续集聚北京,成为新中国航天事业创建的班底。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钱学森。中国的航天事业诞生了。2、引进技术,学习消化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原苏联给我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1956年10月原苏联先提供了两发供教学用的P-1模型导弹,1957年12月又提供了两发液体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P-2及一套地面设备,同时还向我国提供了导弹研制基地、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图纸,派遣了技术专家和导弹操作使用人员。在原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开始了P-2导弹和C-75地空导弹的仿制工作,开始进行导弹研制基地、发射基地的建设,还组建了教导大队,学习导弹操作使用技术。这期间,1957年10月4日,原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极大地鼓舞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国航天事业一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建设强大国防的决心也毫不动摇。1960年11月5日,中国自己仿制的液体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一举发射成功。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近程弹道导弹。同年9月,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T-7发射成功。4、小结,开局成功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下设10个研究室,1957年重组为一、二分院,1961年成立三分院,1964年成立四分院。同时,相关科研院所不断加入国防部五院管理体系,充实完善了科研体系,这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1958年成立,1963年划归国防部五院建制)、上海第二机电工业局(1961年成立,1962年由国防部五院归口管理)、通信兵部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1958年划归国防部五院建制)、导弹试验训练基地(1961年划归国防部五院建制)等。截至1964年,国防部五院已经初步建成覆盖导弹、火箭、卫星及相关系统领域,具有独立研究、研制、试验能力和条件的研究院体系。国防部五院的成立、建设及其成绩证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开局成功,为完成更大的历史任务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二、配套发展1、“八年四弹”与导弹核武器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发展导弹核武器,解决运载工具已成为紧迫任务。1964年12月,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通过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的决议,由七机部统一组织和管理航天事业的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生产。1965年3月,七机部《关于地地导弹发展规划》获得批准。这就是“八年四弹”的发展规划,即在1965年至1972年的八年时间内,研制成功改进的中近程、中程、中远程、远程四种液体弹道导弹。这一规划在执行中虽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进度有所推延,但都基本实现。这对我国航天科技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起到了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并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新发展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1966年10月27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东风2号甲中近程导弹携带着自己制造的核弹头精确命中目标,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实用型导弹核武器,为打破霸权主义核垄断作出了巨大贡献。2、航天三线,新基地新创业六十年代中期,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加强三线建设,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的指示,航天系统开始大规模的后方基地建设。广大航天职工从一线大城市来到三线深山僻壤,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20年风雨坎坷的努力奋斗,建成了航天三线基地。3、东方红一号卫星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卫星研制工作受到较大冲击。为了加快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根据聂荣臻副总理的建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于1968年2月成立,有力地保障了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常开展。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转播了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喜悦。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多级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发射与测控技术,这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4、小结,历史性的飞跃七机部成立后,体制建设继续充实,技术体系继续完善,尽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仍然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了西方强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的技术突破和工程成就,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飞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两极世界格局下,航天事业作为国防事业的重要部分,得到了全国的大力支持。但是,在世界处于和平和发展的进程环境里,航天事业面临转型。第二个主题是关于<<王权和教权的关系>>标题下一行是引入2到3段论证,一段论证要有论点和史料论证再写一行深入和总结大概总共要5段,700到800在基督教的神权政治文化传统中 , 蕴含着浓厚的“王权神授”的神权政治理念。基督教的王权神授理念 , 在中世纪初期的西欧社会开始得以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其时 , 王国间的兼并战争与民族、部族间的冲突此起彼伏 , 阶级的分化与对抗日益加深。在剧烈动荡的社会环境中 ,“蛮族”王权与教会为求得生存发展 , 密切配合 , 相互为援 , 竭力构建“神命”王权支配的统治秩序 , 由此而鼓吹提倡王权神授的说教。随着基督教神权政治文化传统的不断积淀 , 由王权与教会策划的国王涂油加冕典礼应运而生。自基督教 6 世纪末传入后 , 英格兰也逐渐受到其神权政治文化传统的浸染 , 国王涂油加冕典礼随之产生并流行开来。教会的神权政治文化传统 , 有力地促使原始孱弱的“蛮族”王权向神圣的“基督教王权”转化。这一中世纪初期西欧政治史上的重大历史变革 , 在当时的英格兰最为显著 , 由此而为英国封建王权的兴起开辟了道路。随着教会王权神授理念的传播与国王涂油加冕典礼的实施 , 英格兰王权孱弱的局面渐趋消失。通过该典礼 , 国王成为“承蒙上帝恩典”来统治国家的“神命之王”,任何人都须服从他 , 反对国王就是反对上帝 , 就要受到神的严惩。随着国王的神化 , 英国王权自 9 世纪开始强化。国王的公共政治权威逐步树立 , 并得到了法律的确认与保护。王国的重大法权亦归王掌握 , 其具有普遍公法效力的有关“王之和平”的规定 , 将损害王国安定之罪行收归王家法庭审理。国家的地方行政制度分郡制 , 也相继建立。此外 , 国王还组建了包括封建臣属服役部队、地方民团和雇佣军在内的王国武装力量。可以说 , 正是借助于教会神权政治文化传统的推动 , 英格兰的“蛮族”国王才得以不断突破日耳曼原始军事民主制习惯的桎梏 , 初步树立起君主的神圣权威与尊严 , 创建了雏形的国家体制。这样 , 就为“诺曼征服”后英国封建王权的确立 , 奠定了稳固的基础。1066 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对英格兰发动的“诺曼征服”,威廉获得一国之君和封建宗主的双重政治身份与地位 , 构建起强大的封建王权。随后教会的神权政治文化传统在英国封建王权的巩固和发展上,同样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在“诺曼征服”过程中 , 为在英国建立神圣的王权 , 威廉于戎马倥偬之中迫不及待地在1066 年圣诞节让约克大主教在西敏寺为他按旧制涂油加冕。涂油加冕典礼将威廉从一个外来军事征服首领和尚有封臣身份的公爵,转化成神圣合法的王国君主。从此,威廉公爵就以神命的英王威廉一世的身份君临王国。此后,经过王权与教会的精心设计,国王的涂油加冕典礼渐趋完善,成为英王国的一项隆重的宗教--政治礼仪制度。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仪式才使贵族们的离心因素得以减轻。涂油加冕仪式以特有的神权政治的象征意义展示,国王是神命的一国之君 ,任何人都须服从其权威 ,否则就要受到国王从而也是上帝的惩罚。通过这一典礼,国王的封建宗主形象大为淡化,并可借托神意突破封建习惯的限制,进一步拓展其作为国家最高公共政治权威的君权,遏止封建离心因素的滋长。可以说,在教会神权政治文化传统的长期熏陶下 ,12世纪时,英王作为神命的最高公共政治权威的形象,逐步在王国中牢固地树立起来,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与广泛崇拜。就教会而言,为获得庇荫,它致力于神化和辅佐王权。但教会毕竟是一个以教皇为神权领袖、具有特定神权机构与制度的国际性宗教组织 , 它的神权政治的理想目标 , 乃是要建立一个既能庇荫教会、又不干预教务的神命王权。因此 , 它既支持王权又欲限制王权 , 意在摆脱王权对教权的束缚。罗马教廷神权的膨胀及其对英国政治的不断干预 , 成为此时英国教、俗权力矛盾的催化剂。此前的教皇虽然已是西欧公认的宗教领袖 , 但实际上各国教会多由本国王权控制。自 11 世纪中期始 , 教皇就利用克吕尼改革运动来强化神权权威。在这一过程中 , 罗马教廷的神学家竭力阐发神权政治文化传统中教、俗权对立的固有内涵 , 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的新神权主义的政治学说 ,否定王权直接源于上帝的“神授”原则 , 并依据“灵魂”统治权高于“肉体”统治权的信条 ,鼓吹教皇权为上帝所授 , 王权为教皇所授 , 教皇有权废黜君主 。与此相应 , 教廷还在 12 世纪中期将教会圣礼固定为 7 项 , 将国王的涂油加冕典礼排除在圣礼之外。同时 , 教廷与各国王权展开旨在控制各国教会的“授职权”之争 , 英王国成为教廷攻击的一大目标。王权与教权的主要斗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教职任命、授予权和司法权的争夺上,而这种斗争的目的无非是想扩大自身的势力,获得更多的权力。然而 , 只要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 两者之间的政治联合必然要居于支配地位 , 其权益纷争必然要处于从属地位 , 并且最后将以相互妥协而告终。教权与王权的对立使政治权威被分成教会政权和世俗政权两个部分,而这又使多种司法管辖权成为可能。在同一社会内部各种司法管辖权和各种法律体系的共存和竞争正是西文法律传统最突出特征。伯尔曼指出:“十二世纪初至十三世纪末是西文法律传统成形的时代,它有一个特点,即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刚刚建立的法律体系,形成多个司法管辖权并存的局面。许多刑事和民事罪行同时为教会法规和世俗政权的法律所涵盖。不仅如此,多种司法管辖权的存在也促进了法律的系统化、合理化。教会法体系和世俗法体系的格局,转而导致了在教会法律秩序内部各种世俗法律体系的复合体,而更特殊的则是导致了教会法院和世俗法院并存的管辖权。而且,为了保持复合、对抗法律体系间的复杂的平衡,就必须使法律系统化和合理化。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西方的法律传统。教会法是西方第一个近代法律体系。教会法的那些重要结构要素,如教会婚姻法、财产法、契约法等,都自然进入到作为二元格局之一的世俗法律体系之中。第三个翻了翻自己曾经的记录 这个不知道能不能给你帮助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为宋朝名将。对母亲孝顺,家里虽然贫穷但是十分努力。他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北宋宣和中,参加军队招募,留守宗泽部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予他。他随后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公元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可惜的是宰相秦桧力主和,在一日之中降十二金字牌,召他还成,诬高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死于狱。岳飞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兵非常害怕「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有著名的名篇《满江红》我认为岳飞称得上一位民族英雄,虽然在这个问题上有分歧。但是就历史功绩来看岳飞首先是为国家所任命的抗金将领,从岳飞抗击金国的目的和最大受益者来看,显然是为了南宋的国家利益。另外,说岳飞代表正义,是因为一个国家政权腐败并不能成为另一个国家侵略的借口,一个国家的命运应当由它自己的人民说了算。岳飞所代表的是置个人安危于脑后,不屈不挠,救国家和百姓于危亡的精神和气节,从这个意义上将岳飞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应该是正确的。累死了╮(╯▽╰)╭可怜可怜我吧!给几分!
鲜嫩的小豆芽
历史小论文,集论述、论证和评析于一体,作为一种训练题型,能较全面地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各项能力,具有高效率地帮助学生加强思维训练的重要作用。(一)如何写好历史小论文?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A.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B.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2.表述成文: 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3.语言精炼: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二) 解题技巧1、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何为“关键词”?那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一般而言,要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如2010年中的“历史前提”其实就是讲资本主义有萌芽到发展的条件或者是原因,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组合的产物。当然,如果材料太长,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2、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也不利于高考的选拔。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我们就要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运用我们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去寻找史实。比如经济上,我们就可以想到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或者是英国的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等。同时,我们还应该深入下去,就是能不能联系中国的情况,恰好中国就是反面例子,正反结合就可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论述。3、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所谓“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下定决心,写好开头。有些学生写的开头很长,但观点始终没有明确,有点含含糊糊的味道,这是不行的。其实开头不要写得太多,就是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写“西方崛起是西方自身发展和外来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一定要讲究格式。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至少三段,第一段是观点,第二段是外因,第三段是内因,最好还有个总结。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政治方面时,就不能只说资产阶级革命,而应该表述为“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等。论文总体结构为:总——分——总。具体工作就是围绕(论点),确立分论点,选择论据和预设的结论。
1、通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然后搞清楚材料主要讲的是有关历史的哪块内容2、分析材料,划分层次,从而概括出材料大意(中心内容或主题);厘清材料大意主
世界历史杂志,向你推荐这一本,我自己也在看!
我二天体育i哦阿道夫干哈金吉拉珍惜吃VB你难吗
2013“思辨性”作文得高分三大诀窍 近几年高考作文基本上是话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颇具思辨性。要写好此类思辨性作文题,没有一定思辩能力和思想、文化积累,是难以写
我眼中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创造了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 在漫长的岁月里,曾经走在世界的前列。19 世纪开始,西方资本